针灸治疗痤疮经验

针灸治疗痤疮经验

一、针刺治疗痤疮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1](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配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疏肝调神针法配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对比,探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痤疮的优势,为痤疮患者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给予疏肝调神针刺法,并配合大椎穴刺络拔罐,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每周治疗6次,2周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GAGS)、面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ol-Acne)进行评估两组疗效。结果:1.治疗组患者共纳入有效病例33例,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患者共纳入有效病例32例,总有效率为75.00%;经检验,Z=-2.410,P=0.01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疏肝调神针法配合大椎穴刺络拔罐总治疗效果更佳。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GAGS评分分别为24.00(18.00,30.00)和6.00(0.00,9.00),组内比较经t检验,t=17.707,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GAGS评分分别为24.00(18.50,29.50)和8.00(4.50,14.00),组内比较经Z检验,Z=-4.969,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40<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Qol-Acne评分分别为46.88±7.56和66.88±7.88,组内比较经t检验,t=-16.403,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Qol-Acne评分分别为45.81±8.50和58.41±7.08,组内比较经Z检验,Z=-4.950,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00<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AGS评分和Qol-Acne评分,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皮损以及生活状态,相较与对照组,疏肝调神针法组在改善皮损状态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好,总体疗效更优。

李世秀[2](2021)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联合毫火针治疗,总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评估患者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来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共纳入研究病例为80例,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一共有79例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实验得出结果如下:(1)两组的年龄、病程、性别以及治疗前的皮损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2)皮损积分:治疗组病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皮损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8.80±5.11)分、(10.90±2.67)分、(4.33±3.28)分,对照组病例治疗前、治疗第4、8周皮损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9.13±3.21)分、(13.33±3.63)分、(6.95±3.64)分,两组的皮损积分在治疗第4、8周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皮损积分下降更显着(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9.53±1.74)分、(1.80±1.7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9.12±1.89)分、(8.41±1.70)分,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均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更显着(P<0.05)。(4)心理因素评分:治疗组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经治疗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疗效分析: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0%,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枝茯苓丸加味能有效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疗效优于西药组。(2)桂枝茯苓丸加味对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的改善优于西药组。(3)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吴宜芳(Goh Li Fong)[3](2021)在《基于六经辨证的痤疮证型规律与针刺合皮肤护理的疗效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该病由多因素所致,发病率高,易于反复,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身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医外治法多采用针刺、拔罐放血、耳穴、中药面敷等治疗。皮肤护理治疗也常是治疗痤疮一项重要辅助手段,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的优点。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根据外感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出来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故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目前尚未见针刺结合皮肤护理的方法治疗痤疮的报道,亦无结合中医六经辨证方法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六经辨证的针刺法加皮肤护理治疗痤疮,观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针刺结合皮肤护理的综合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细化的临床治疗方案与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探讨并延伸六经辨证在痤疮运用范围,为内外合治,进一步提高痤疮疗效奠定临床基础。方法: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研究病例收集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DOUX VISAGE的针灸结合西式皮肤护理门诊前来就诊的痤疮患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一)分组(1)依照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收集180例病案;(2)全部患者按数字表(见附录1)分为3组,即治疗组:针刺配合皮肤护理;对照1组:皮肤护理;对照2组:针刺。每组各60例,同时按照六经辨证对每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成功完成研究180例病案。(二)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治疗组:采用基于六经辨证的针刺治疗方法,同时配合皮肤护理;对照1组:皮肤护理;对照2组:基于六经辨证的针刺治疗方法。皮肤护理是结合护肤品(含中药成份)以及弱激光技术。各组治疗均一周一次,连续8周。分别在治疗前、4周后、8周后填写痤疮评分表,痤疮特异性生活量表(Acne-Qol)[3],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分。(三)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TATA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症状在六经辨证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以阳明病最为常见,有46例患者,占25.56%,其次为太阳病(43例,23.89%),少阳病(32例,17.77%),厥阴病(24例,13.33%),少阴病(21例,11.67%)。太阴病人数最低,只有14例患者,占7.78%。180例患者中,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及少阳病)最为多见,共121例,占67.22%。2.三组患者病例治疗后皮损消退率比较:三组病例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00,P<0.05)。治疗组治愈率100.00%,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1治愈率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2治愈率6.67%,总有效率81.67%。提示针刺+皮肤护理组优于单纯皮肤护理组、针刺组(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痤疮Pillbury分级情况比较(表10)显示2个月治疗后,经两两比较,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P<0.05)。4.三组病例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评分显示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对照组1高于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5.三组病例治疗后六经(单列)病证改善情况比较:除少阴病样本太少不纳入统计外,其他五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无差别(P>0.05)。6.将三阴病与三阳病合组进行统计计算:(1)三组外治法治疗后三阴病与三阳病疗效比较:治疗组,即针刺组+皮肤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00%;针刺组以三阴经疗效优于三阳经,总有效率分别为90.47%、76.92%;皮肤护理组则三阳病疗效优于三阴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90.91%。(2)三组三阴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显示:临床疗效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x2=34.045,P=0.000,P<0.05)。经两两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组及对照组2(P<0.05),而对照组1与对照组2疗效无差别(P>0.05)。(3)三组三阳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显示:临床疗效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x2=74.617,P=0.000,P<0.05)。经两两比较,针刺+皮肤护理组疗效优于皮肤护理组及针刺组(P<0.05),而皮肤护理组与针刺组疗效无差别(P>0.05)。7.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显示,三组病例皮损积分治疗前后比较(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种临床治疗均有效。经SNK-q检验,治疗后三组皮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而对照组1优于对照组2(P<0.05)。8.三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2个月后7个皮损症状消退率差异比较:(1)“局部皮损情况”经治疗一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P>0.05),治疗两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对照组1与对照组2无差别(P=1.000,P>0.05)。(2)“病灶数量”经治疗一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P>0.05),治疗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P=0.000,P<0.05)及对照组2(P=0.000,P<0.05),而对照组2优于对照组1(P=0.001,P<0.05)。(3)“好发部位”经治疗一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P>0.05),治疗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P=0.000,P<0.05)及对照组2(P=0.000,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无差别(P=1.000,P>0.05)。(4)“面部色素沉着”经治疗一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P>0.05),治疗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P=0.000,P<0.05),与对照组1无差别(P=0.369,P<0.05),对照组1优于对照组2(P=0.000,P<0.05)。(5)“局部皮损颜色”经治疗一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P>0.05)。治疗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1无差别(P=1.000,P>0.05),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1优于对照组2(P=0.000,P<0.05)。(6)“局部皮损质地”经治疗一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P=0.000,P<0.05)及对照组2(P=0.000,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无差别(P=1.000,P<0.05),经治疗2个月后,三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P=0.000,P<0.05)及对照组2(P=0.000,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无差别(P=0.800,P<0.05)。(7)“局部是否有压痛”统计数据测不出来。结论:1.基于六经辨证法的针刺配合皮肤护理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远比单纯治疗方案更能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局部皮损情况、病灶数量、好发部位、面部色素沉着、皮损颜色、皮损质地等指标。说明针刺+皮肤护理组能更有效治疗痤疮。2.痤疮的六经证型以三阳病证型为多见。单纯针刺对三阴病治疗效果优于皮肤护理,对于三阳病的治疗效果反之。3.针刺结合皮肤护理能有效治疗皮肤炎症,同时也能改善情绪因素导致的痤疮问题。

金禹含[4](2021)在《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的研读、整理,归纳出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高频穴位、归经分布、常用组方配穴方法及联合其他外治法等内容。总结出针灸治疗痤疮的选穴、配伍处方规律及操作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以期望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痤疮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文献来自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近20年)公开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昔全文期刊数据库),将关键词为“痤疮”、“粉刺”、“青春痘”、“针灸”、“针刺”的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纳入文献研究范畴。根据设置的文献资料筛选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应用频数分析整理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分型以及文献中应用针灸取穴及治疗方法,寻找治疗痤疮使用的高频腧穴以及腧穴归经等,总结出针灸治疗痤疮的腧穴配伍规律及操作方法。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对临床常见的肺胃热盛型痤疮进行针对性的针灸处方拟定,设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针灸处方的疗效,以检验本次文献研究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篇文献。其中着重论述痤疮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文献54篇,论述痤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36篇,提及配合其他中医外治法的文献48篇,合计应用腧穴68个,共1083频次。临床试验结果:①治疗组(两法联用组)及对照组(口服中药组)均能有效使肺胃热盛型痤疮病患的GAGS积分及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类法评级降低,治疗时均可有效改善痤疮带来的瘙痒、疼痛等症状,疗效显着。②治疗组(两法联用组)在降低Pi1lsbury四级改良分类法评级、GAGS积分及每个分区区域皮损分值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组)。③治疗组(两法联用组)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总有效率、显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组)。结论:根据录入的93篇文献进一步确定目前痤疮的临床分型以肺胃热盛型最为多见,而且针灸的治疗效果最佳。依据文献中使用的穴位频次高低、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导师经验,归纳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经验用穴为:曲池(LI11)、合谷(LI4)、足三里(ST36)、大椎(GV14)、肺俞(BL13)、三阴交(SP6)、局部阿是穴、膈俞(BL17)、内庭(ST44)、心俞(BL15)。将总结出的针灸处方及操作方法用于临床试验,并与口服中药疗法对比。临床试验结果:针刺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治疗痤疮均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痤疮患者的皮损消退情况,以及GAGS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但两组临床治愈率存在差异,证实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疗效显着,对病患痤疮瘙痒、红肿热痛等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

袁媛[5](2021)在《大承气汤对金黄地鼠痤疮复合模型中TLR2、TLR4、IL-1α和TNF-α表达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中医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为核心,结合目前中医药学对痤疮的治疗及研究现状,建立金黄地鼠痤疮复合模型,给予大承气汤进行治疗,运用ELISA与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金黄地鼠痤疮复合模型血清及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运用大承气汤治疗痤疮的具体细胞因子机理及疗效机制,以期为其在痤疮的临床治疗及应用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方法将适应性饲养后的62只实验金黄地鼠,随机划分为两组:空白组(金黄地鼠10只)和模型组(金黄地鼠52只),将各组地鼠背部两侧皮肤进行脱毛(范围约2cm×2cm);模型组在背部两侧脱毛区域给予99%油酸溶液外涂,诱导痤疮模型的建立,并且同时在复制痤疮模型的第17天,每日给予金黄地鼠盐酸洛哌丁胺胶囊(0.5mg/kg)灌胃2次,连续5天。空白组金黄地鼠正常饲养,4周后随机挑取模型组地鼠2只,观察其皮肤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提示痤疮复合模型建造成功后,再随机将模型地鼠组分为5组,大承气汤高、中、低剂量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丹参酮胶囊),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后,观察金黄地鼠背部两侧皮损改变、组织病理学表现、外周血清中TLR2、TLR4、IL-1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皮损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金黄地鼠背部皮损表现。痤疮复合模型建立后,肉眼观察到模型组金黄地鼠背部两侧皮肤颜色发红,表面皮肤明显增厚,局部粗糙,并可见少量脱屑、结痂,毛孔较空白组明显扩大,伴有散在隆起的丘疹;同时可见模型组地鼠摄食量缩小、排便量较前显着减少。在给予治疗21天后,与模型对照组地鼠皮损观察对比发现,各治疗组金黄地鼠背部两侧痤疮皮损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以大承气汤高剂量组缓解最为明显。(2)病理组织学表现。空白组可见组织染色均匀、毛囊等结构正常。模型组毛囊口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毛囊口扩大明显,表皮增厚,差异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皮损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显着减少,随着大承气汤药物浓度的增大,痤疮皮损改善情况均不同,大承气汤高剂量组疗效最好,背部皮肤组织表现接近空白组。西药组和大承气汤中剂量无明显差异,大承气汤低剂量组疗效最差接近模型组。(3)各组地鼠血清中TLR2、TLR4、IL-1α、TNF-α含量比较。通过实验数据比较发现,模型组地鼠血清中TLR2、TLR4、IL-1α、TNF-α的含量较空白组升高较为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各给药组的地鼠血清中TLR2、TLR4、IL-1α、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以大承气汤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对TLR4、IL-1α、TNF-α含量下降程度比较发现,丹参酮组疗效较大承气汤中剂量更优,但对于TLR2含量的影响,大承气汤中剂量组比丹参酮组下调更为明显(P<0.05)。(4)各组地鼠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mRNA表达的比较。实验结果比较后显示:与空白组地鼠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mRNA的表达相比较,模型组的表达升高明显(P<0.01);各给药治疗组地鼠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mRNA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阳性药物丹参酮组TLR2、TLR4、IL-1α、TNF-αmRNA含量与大承气汤中、低剂量组比较,其含量最低,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大承气汤治疗痤疮疗效肯定,阐明了大承气汤对痤疮模型动物血清及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的改变趋势,其以大承气汤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探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血清和组织中TLR2、TLR4、IL-1α、TNF-α的含量有关,通过降低相关炎性介质的含量从而减轻炎性反应,明显缓解和改善痤疮所引起的皮损表现,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金禹含,王淑娟[6](2021)在《痤疮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文章分析总结其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等,并查阅总结治疗痤疮的最新进展,归纳如下。

赵丹丹[7](2020)在《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分析火针结合穴位埋线和单纯西药组的试验结果,探讨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型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湿热型痤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70例湿热型痤疮患者,并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5例给予火针联合曲池、大椎、脾俞、阴陵泉、足三里埋线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皮损情况积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疗效指数等指标,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分析,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79.4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受累情况及中医证候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火针结合埋线组低于西药组,差异有意义。与西药组相比,治疗组复发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火针结合穴位埋线能够标本兼治,内外皆调,而且无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少,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范文娟[8](2020)在《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对比外用甲硝唑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疗效,为临床选择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冲任不调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穴位埋线组和甲硝唑组,每组各25例,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填写痤疮GAGS评分量表、中医症状体征评分量表、CADI评分量表,治疗结束后统计数据探究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在组内前后比较中,治疗后两组在痤疮GAG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CADI评分上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比较中,治疗前后痤疮GAGS评分差值、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差值、CADI评分差值的P值分别为:0.384、0.278、0.9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本研究,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疗效确切。该治疗方案与外用甲硝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安全性更强,可长期使用。该疗法对于其他类型痤疮是否有同样效果需进一步探讨。

郑博元[9](2019)在《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文献整理、分析,统计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高频经脉、高频穴位等,为中医针灸治疗现代痤疮疾病取穴提供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总结出针灸治疗取穴特点。结果: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450篇,涉及穴位共有98个穴位,涉及十四经脉,以膀胱经、胃经、任脉、脾经、大肠经、督脉、肾经、肺经使用最为频繁,高频次取穴处方:大椎、肺俞、阿是穴、膈俞、曲池、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脾俞、合谷。所取腧穴以头面部及项背部局部取穴为主,针灸治疗方式以火针最为多见,其他各种方式结合使用。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经络和穴位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但重点涉及的经脉和使用的穴位却比较集中。提示在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所属经脉及其经穴部位多加重视。

王秀美(SIRITRA VASAPONG)[10](2019)在《针刺配火针治疗脾胃湿热痤疮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针刺配火针的方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通过针刺配火针组与针刺组的疗效的对比,观察以火针配合针刺方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病的临床疗效,旨在寻找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纳入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脾胃湿热型痤疮疾病诊断标准、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采用针刺以调理体质为法,选用主穴有天枢、水分、阴交、曲池、合谷、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内庭。两组再加上放血疗法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放血疗法首次选用耳尖和大椎、第二次肝俞、第三次膈俞,以三次循环交替使用。再配合颜面局部痤疮处行针刺及火针点刺。对照组采用针刺和放血跟治疗组同样,颜面局部痤疮处以运用针刺为主。两组患者1周治疗3次,每次隔1天,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与记录治疗前后痤疮皮损程度、睡眠质量、压力及不良反应等数据,并使用IBM 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分为两组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在收集病例中,分别在第一次治疗前和治疗后收集数据以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睡眠质量和压力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睡眠质量和压力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和压力评分均有改善,(P<0.05),说明两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降低压力方面明显有效果。3.治疗前两组痤疮状况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状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治疗后痤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的显效天数、痊愈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显效天数、痊愈天数要比对照组患者短。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分为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7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96%(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体疗效比对照组好。结论:1.火针疗法配针刺疗法,可有改善颜面皮损症状及全身机体状态,提示针刺配火针为治法疗效优于针刺组,能缩短疗效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脂量品。2.本研究以脾胃湿热体质导致痤疮发病,因此通过针刺以健脾益胃为理念,调理阴阳平衡的治疗为基础且加上放血疗法来加强针刺的作用,经过两个疗程之后,提示两组患者全身机体包括睡眠质量和压力状态有改善。

二、针刺治疗痤疮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痤疮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调神针法配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各项评分分析
        3.3 治疗后结果分析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痤疮发病机理的认识
        1.2.1 中医古籍有关痤疮病因病机的记载
        1.2.2 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2.1 痤疮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3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痤疮的理论依据
    4 取穴机理分析
        4.1 疏肝调神针法配合大椎穴刺络拔罐组取穴分析
        4.2 常规针刺组取穴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的影响
        5.3 面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基线对比
    3.3 观察指标对比
    3.4 临床疗效对比
    3.5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背景
    4.1 痤疮的概述
    4.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4.3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4.3.1 病因
        4.3.2 痤疮的西医治疗
5 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方药分析
    5.3 疗效分析
6 结论
7 问题及展望
    7.1 问题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2 HAMD 抑郁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基于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六经辨证的痤疮证型规律与针刺合皮肤护理的疗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痤疮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1.1.1 痤疮病名的记载
        1.1.2 病因病机
        1.1.3 痤疮的病位
        1.1.4 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见病知源
        1.1.5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1.1.6 针刺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
    1.2 痤疮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临床表现病理生理
        1.2.3 痤疮临床分级
        1.2.4 预防治疗
    1.3 痤疮皮肤护理的研究进展
        1.3.1 皮肤外治法的分类
        1.3.2 护肤品与中药面膜的起源与机制作用研究
        1.3.3 弱激光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标准
        2.2.5 统计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三组治疗后临床观察结果与分析
        2.3.3 临床不良反应
    2.4 讨论
        2.4.1 基于六经辨证的痤疮证型规律与针刺合护理的临床观察
        2.4.2 基于六经辨证针刺疗法立方的依据及穴位的选择
        2.4.3 中药修复面膜主要有效成分药理
        2.4.4 疗效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痤疮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奖项
致谢
附件2

(4)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论文一 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选穴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论文二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研究资料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痤疮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大承气汤对金黄地鼠痤疮复合模型中TLR2、TLR4、IL-1α和TNF-α表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君药大黄治疗痤疮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
    1 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大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获取
        1.3 痤疮靶点的预测和可视化药理网络构建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5 GO功能富集与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大黄有效成分筛选
        2.2 大黄与痤疮的共同基因靶点
        2.3 大黄与痤疮的调控网络
        2.4 大黄与痤疮的PPI网络
        2.5 大黄治疗痤疮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动物实验研究
    1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仪器
    3 具体方法
        3.1 实验准备
        3.2 实验动物分组
        3.3 实验动物造模
        3.4 模型评估
        3.5 给药方法
        3.6 标本的采集
        3.7 皮损表现观察及指标检测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金黄地鼠皮损表现观察
        5.2 病理学观察
        5.3 各组地鼠血清中TLR2、TLR4、IL-1α、TNF-α含量
        5.4 各组地鼠组织中TLR2、TLR4、IL-1αhe TNF-α对应mRNA的表达
        5.5 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第三章 讨论
    1 痤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2 痤疮模型的建立
    3 大承气汤方药分析
    4 大承气汤现代药理学研究
    5 丹参酮胶囊的药理分析
    6 IL-1α、TNF-α与痤疮
    7 TLR2、TLR4 与痤疮
    8 大承气汤治疗痤疮的疗效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附录2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第四章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技术路线图
    3 资料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纳排标准
        3.3 文献筛选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年发文量及趋势预测
        4.2 来源期刊
        4.3 参与省份
        4.4 研究机构
        4.5 参与研究者
        4.6 研究主题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痤疮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2 治则治法
    2.1 辨证治疗
        2.1.1 肺经风热
        2.1.2 肠胃湿热
        2.1.3 痰湿瘀滞型
    2.2 针灸治疗
        2.2.1 针刺
        2.2.2 刺络拔罐
        2.2.3 穴位埋线
        2.2.4 自血穴位注射
        2.2.5 耳穴贴压
        2.2.6 腹针
        2.2.7 温针灸
    2.3 针药并用
3小结

(7)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
        (一)样本量估算
        (二)研究对象及来源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和方法
        (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五)复发情况
        (六)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分析
        (三)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分析
        (四)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0)
        (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1)
        (七)观察结果分析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一)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对治疗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一)对病因的研究
        (二)对治疗的研究
    三、 湿热型痤疮病因病机探讨
    四、选穴依据
    五、火针机理探讨
    六、埋线机理探讨
    七、疗效及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附件

(8)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痤疮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痤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痤疮的西医治疗
        五、小结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典籍对痤疮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痤疮的研究探讨
        三、小结
    第三节 毫火针治疗痤疮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一、毫火针的历史沿革
        二、毫火针治疗痤疮的作用原理
        三、毫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四、小结
    第四节 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一、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作用原理
        二、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三、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二、临床疗效比较
        三、不良事件
        四、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选取干预方法的依据
        一、实验组
        二、对照组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组内疗效分析
        二、组间疗效分析
    第三节 研究质量控制
        一、治疗方案
        二、数据收集
        三、患者依从性
    第四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一、缺乏客观指标
        二、无单一疗法对照
        三、研究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件

(9)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1.1.2 痤疮的临床表现
        1.1.3 现代西医对痤疮分型
    1.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2.1 古代中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痤疮分型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1.3.1 现代西医治疗
        1.3.2 中医治疗
    1.4 小结
第2章 文献分析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方法
        2.2.2 检索范围与检索词
        2.2.3 数据处理
    2.3 统计结果
        2.3.1 经脉使用情况
        2.3.2 前十一个主要穴位及归经情况
        2.3.3 穴位部位分布情况
        2.3.4 治疗手段特点
    2.4 针灸治疗痤疮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2.4.1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2.4.2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2.4.3 穴位配伍多样
        2.4.4 选穴的分布部位
        2.4.5 针灸方法多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针刺配火针治疗脾胃湿热痤疮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与痤疮病的认识
        一、概念
        二、发病机制及病因
        三、痤疮的临床表现及分级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文献描述
        二、痤疮的中医渊流
    第三节 治疗方法
        一、西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案
        三、干预措施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数据统计结果
第三章 讨论与结语
    第一节 讨论
        一、结果讨论
        二、脾胃湿热体质与痤疮理论依据
        三、脾胃湿热痤疮与睡眠、压力因素的相关性理论
        四、取穴治疗脾胃湿热痤疮理论依据
        五、火针疗法治疗脾胃湿热痤疮疾病
        六、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针刺治疗痤疮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调神针法配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 张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世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六经辨证的痤疮证型规律与针刺合皮肤护理的疗效临床研究[D]. 吴宜芳(Goh Li F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 金禹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大承气汤对金黄地鼠痤疮复合模型中TLR2、TLR4、IL-1α和TNF-α表达影响研究[D]. 袁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痤疮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金禹含,王淑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05)
  • [7]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D]. 赵丹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临床观察[D]. 范文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D]. 郑博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针刺配火针治疗脾胃湿热痤疮的疗效分析[D]. 王秀美(SIRITRA VASAP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针灸治疗痤疮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