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冬季管理的5个要素

果园冬季管理的5个要素

一、果园冬季管理5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1](2021)在《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植物专类园研究不断兴起,高品质专类园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专类园景观品质,是现代园林发展一个方向。在我国,紫薇的栽培历史久,品种多,可观赏,适应强,易管理,应用广,紫薇专类园发展趋势良好,有丰富景观、弘扬文化、科研科普、种质资源保存等功能,并为绿化产业带来新发展。在这样前提下探讨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为例,借鉴相关案例经验,讨论相关概念理论,探析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梳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紫薇专类园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得出:紫薇专类园形成渊源为专类药圃,且经历各阶段发展远播国外,目前紫薇相关研究包括栽培、繁殖、选育、抗性研究、园林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五个案例为借鉴,提炼出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参考经验,包括理念定位、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文化表达、紫薇艺术造型、紫薇后期维护、文创活动开展及运营管理等,为后期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想法。归纳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植物专类园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探讨紫薇专类园的特点,包括紫薇现有种质资源、景观效应、文化底蕴、适用类型、园林应用、功能作用等。依照植物专类共性与紫薇特性,总结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出规划层面,包括环境分析、资源整合、主题定位、规划布局等方法;得出设计层面,包括山水地形、道路及铺装、植物造景、园建及小品、文化展示等方法的相关探讨。完成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占地面积约12.6hm2,是近郊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拟收集湖南地区适用的共6个紫薇种,包括使用了品种约50余种,种植约800余株,突出紫薇专类特色。项目设计实践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节点扩初。并通过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总结营造具有植物文化观赏性及地域文化展示性结合的紫薇专类园的参考模式,并对论文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鱼小芸[2](2020)在《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作为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涉及多种乡村资源及其对应的乡村景观建设,承担着乡村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任。目前关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宽泛,聚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所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田园综合体”这一模式较新,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其在实际建设中仍旧存在与乡村资源结合不紧密、产业链设置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意等种种问题。本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基点,以期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提出切实的建设策略。“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其涵义与“乡村旅游”相近。引文部分对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梳理归纳了各国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的源起与特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研究部分围绕其理论基础、开发要素、产业构成展开,阐述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并从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建筑道路布局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部分由分五个部分层层推进:首先明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接着明确供求关系并确立开发动力模型,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和客源需求研究,确定主导开发类型,落实到景观层面上对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类资源提出景观营建策略。选取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主导资源与主导开发模式,归纳总结了其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作为研究实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明确其资源构成、开发机遇及挑战,紧密结合理论部分的研究,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升级为导向,拥有完善产业链的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期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为北方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焦英哲[3](2020)在《冀西山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以井陉南康庄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挑战,出现了田园综合体这种新的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乡村在我国广泛分布,对于山地乡村的开发与利用亟需得到重视。而冀西山地地区作为华北平原的西部生态屏障,对区域的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冀西山地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探究冀西山地乡村的发展模式,对今后冀西山地地区的发展以及田园综合体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田园综合体的视角出发,全面地认识田园综合体的基础概念、发展历史、构成要素与理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冀西山地的概念、地形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景观特性,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案例、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案例及山地环境的利用案例,着重分析和论述冀西山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从田园生态、田园生产、田园生活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求为冀西山地复杂的山地特征和农村情况,总结出一种应用广泛、效益良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模式。同时,也为缓解城乡一体化快速进程中日趋尖锐的人地矛盾,为山地乡村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思路。最后通过井陉南康庄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实践,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促进冀西山地乡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岳璐[4](2020)在《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老旧社区出现了物质性老化、结构及功能性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的环境破败、公共设施老化、社区活力缺失等现状亟需改善。同时注意到近年来社区居民自发的农业种植现象普遍,他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其对农业种植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此背景下,为解决老旧社区更新问题,考虑将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各方面,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的理论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老旧社区的更新策略。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社区更新以及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社区存在的现状物质空间、农业种植及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了解居民对于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态度和看法,以上研究为更新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其次,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趋势、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出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具有可行性。最后,在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应用解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采用“融合”的更新方式,从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分别提出单元空间融合、系统空间融合、循环技术融合、多方机制融合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以哈尔滨市锅炉厂片区为例进行社区系统空间更新规划,以哈锅二新区及东兴市场为例进行社区单元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提出社区单元物质循环系统更新的构想,给出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尝试通过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立体交融,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融合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老旧社区的全面更新和整体提升,进而使其重新融入现代化城市环境中。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管理制度等维持社区的自我有序发展;利用城市农业创造良好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激活社区的生机与活力;采用农业城市主义的理念,维持与延续老旧社区的特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希望本研究对指导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

李兴涛[5](2020)在《基于文化视角与眼动技术的森林疗养规划初探 ——以陕西楼观台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认为健康是人们永恒关注的话题,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反思。森林疗养作为大健康环境下产生的理念,是康复景观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利用自然促进健康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眼动实验等方法,探讨文化视角下开展森林疗养的环境特点及使用者需求,并在楼陕西省观台森林疗养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加以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森林疗养与文化的相关理论,探索能够与森林疗养相结合的文化类别;2)研究文化视角下人们对森林疗养的环境特性、设计要素、活动种类、服务设施等的偏好;3)分析人们对楼观台的森林疗养文化场景元素关注度;4)探讨研究结果在楼观台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式。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眼动实验法、实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归纳总结法、统计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森林疗养和文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森林疗养和康复景观案例,梳理出能够与森林疗养相结合的文化类别。通过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探究文化视角下人们对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的文化相关的环境,设计要素,活动,设施等特点和偏好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之间文化偏好差异性。通过眼动实验法,探讨人们对于森林疗养相关文化场景元素关注情况,并分析性别对于文化场景关注是否有所区别和眼动关注数据和主观偏好评价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通过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结合现状资源,将问卷调查及眼动实验得出结论应用到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疗养基地的规划设计之中。研究发现,1)在人们心目中,适合与森林疗养相结合的文化类别包括:健康文化、诗词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宗教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2)文化视角下,人们偏好自然本土的环境特性,景观小品、历史遗留碑刻,雕塑,文字等异质性要素更加受到关注,与地域、宗教、自然相关的活动更受欢迎。人们偏好自然原材料修建的设施,步道周边偏好自然风景,民俗文化和宗教禅修建筑设施风格更受欢迎;3)问卷调查的文化偏好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陕西楼观台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结合场地现状,能够打造出多样的具有文化属性的森林疗养功能片区。4)眼动实验的文化设施关注度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楼观台森林疗养基地的环境建设。从文化的视角探讨森林疗养,有利于将森林疗养的理念本土化,为发展适合中国民众需求的森林疗养提供参考。眼动实验的量化研究,与其它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风景园林、森林疗养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将问卷调查、眼动实验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楼观台森林疗养基地的规划设计,作为循证设计的案例,为规划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宋宁艳[6](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昕利[7](2020)在《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NDVI动态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和江西省)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区域,也是三峡水库所在地和退耕还林项目重点地带。研究土地利用格局、植被演变与驱动因素,对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为对象,应用Landsat TM土地利用类型图、MODIS NDVI影像与气象、DEM、统计年鉴数据,在Arc GIS、Fragstats、Matlab、SPSS等分析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90-2015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探讨了1999-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地形(海拔、坡度、坡向)、人为因素(人口密度、GDP、城市化)的关系,并针对区域生态发展问题,提出土地与植被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长江中游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排序为林地(49.82%)>耕地(30.41%)>灌木(7.03%)>水域(4.61%)>草地(3.92%)>建设用地(2.81%)>果园(1.08%)>未利用地(0.32%)。与1990年相比,该区耕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减少1.06%、0.49%,而建设用地和果园面积分别增加1.08%、0.54%。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随城市化进程,研究区景观趋于破碎化,斑块趋于复杂化、景观多样性增加。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化及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与恢复政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2)在城-乡梯度上,林地占地比例增加,而耕地、建设用地呈相反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破碎化水平增加,而林地破碎化水平降低;景观水平指数则表现为斑块密度增加、斑块平均面积减小、周长面积分维数增加,显示了城市化地区景观集聚、边缘区(偏远)破碎化加重的特点。这些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一体化方向发展可能是这种空间格局的驱动因素。(3)1999-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植被NDVI明显上升,且高于其它重要城市群(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区域尺度上,植被NDVI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近17年来,植被NDVI增加的面积约占90%,退化面积约占7%,严重退化区域位于省会城市中心地带。根据Hurst指数可知,植被可持续性改善区约占35%,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植被持续性退化区约占3%,主要分布在较发达城市地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大小排序为天然林(0.81)>草地(0.78)>人工林(0.77)>耕地(0.75);近17年来,相比于其它植被类型,耕地、人工林NDVI降低的面积占比较大,表明这些植被生长具有退化趋势且可能进一步退化,需进一步探讨原因和对策。(4)近17年,长江中游地区NDVI年际变化对同期气候的响应不强烈,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表现为NDVI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各植被类型NDVI与气温、降水均呈微弱的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均呈显着负相关,耕地NDVI与降水呈显着正相关。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日照时数达到显着相关的比例分别为:7.53%、7.31%、4.12%、3.76%,植被NDVI与同期气温的显着相关性比例最大,与降水、日照时数的显着相关性比例较小,表明气温是影响该区植被生长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5)从各月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月际相关性来看,该区1-4月植被NDVI受降水、日照影响,且有明显的滞后性;7月植被NDVI受5月降水的滞后性影响;8月植被NDVI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均呈显着相关,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最大。由此来看,月际降水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该区植被NDVI季节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同时夏季气温与相对湿度对该区植被生长的影响也较为显着。(6)地形因素对该区植被NDVI的驱动表现为:海拔小于2500m时,植被NDVI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海拔大于2500m时,NDVI值有下降趋势;随坡度增加,植被NDVI也逐渐增大,但其增加的速率越来越慢;植被NDVI与坡向的关系,呈现南高北低的方向性规律,由南向北方向转变时,植被NDVI表现为逐渐降低。(7)人为因素对该区植被NDVI的驱动表现为: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植被NDVI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大;随着GDP等级的递增,植被NDVI逐渐降低;城市化也是植被NDVI下降的驱动因素。随着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NDVI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二者呈显着相关,表明国家实施的生态造林等工程改善了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该研究结果对长江经济带开发、“三屏两带”建设和低效林改造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该地区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刘燕[8](2019)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园林文化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而在中国园林史学研究中,存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辽代园林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视。辽代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人文风情,辽阔草原上契丹族的艺术审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给契丹族带来的影响。辽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形态主动向先进文化形态去吸收学习的特征。无论辽代是如何选择吸收借鉴先进汉文化,汉文化对于契丹游牧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和学习辽人的思维方式,探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机理,对于全面认识辽代园林风格、演变规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辽代园林,不仅是对辽代园林、少数民族园林史的补充更是对中国园林史的补充。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首先通过梳理辽代园林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出辽代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极具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国家。游牧文化有极强的流动和瞬时性,游猎已经可以满足契丹人的娱乐、精神需求,而园林作为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趋于固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与契丹游牧文化具有相斥性。建国后,以契丹游牧文化为本位政策与中原汉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在辽代209年的统治中始终存在。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正是基于文化的交织,园林艺术在辽代才得以发展。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数个园林个案,发现辽代园林兼具奔放粗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唐宋园林文化特征,寺庙园林以风景化为主要特征,私家园林以生产要素、崇佛礼佛为造园主题,皇家园林在游猎习俗影响下多围绕湖泊生态环境而建。最后,本文总结了辽代园林从无到有,直至全盛的发展体系,提出捺钵文化下的皇家园林对后世金代、元代,乃至明清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地区皇家园林的序幕,辽代园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多民族文化内涵。

钟文[9](2019)在《基于生态理念的HZ湿地公园恢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恢复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手段之一,HZ湿地为河流、库塘及垛基果林组合而成的复合型湿地,生态恢复可以提升生物多样性、实现环境质量提升、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HZ湿地建设现状、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湿地建设园林化痕迹严重、湿地生态功能不明显;生物群落单一、结构不合理;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特征不明显、水质环境有待提升等。对应采用水文和水环境恢复方法、湿地基底结构恢复方法、植被恢复方法及生境营造方法对HZ湿地公共开放区域、限制开放区域及生态保育区域设计了若干具体生态恢复方案,包括生态清淤、种植浆果类植物、高潮位栖息地、滩涂区营造、生态浮岛、百果园及建立科研监测体系等。为了设定最优的生态的恢复策略,引入价值工程理论,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三套生态恢复策略方案进行比选,得出最合适的生态恢复策略方案,另外通过头脑风暴法,优化了生态恢复策略方案。最后分析了湿地相关利益群体的互适性并根据湿地管理方相关历史台账数据及周边类似区域数据进行了湿地生态恢复的效益评估,计算表明,经济效益为增加园区收入843万元/年、降低湿地养护成本274.5万元/年、促进了周边区域超过20家互联网高新企业总部的落户;生态效益为预计能新增61种林鸟、13种水鸟,增容45万m3雨洪调蓄空间;社会效益为创新创业、为全国约800家国家湿地公园提供生态恢复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区域20多家科研高校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恢复策略研究不仅对HZ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湿地公园在生态恢复中该如何选择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了参考价值,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柏秦凤,霍治国,王景红,张勇[10](2019)在《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树产业是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分类归纳法,对我国现有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和系统阐述。从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基本概念出发,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分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按照各自主要果树的气象灾害种类,综述了我国目前已有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评述了各类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从指标构成、指标构建方法、涉及果树种类、产业发展需求、创新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讨论了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主要果树的品种布局、产业优化、防灾减灾等提供信息参考,为我国果树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二、果园冬季管理5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园冬季管理5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紫薇专类园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植物专类园
        1.4.2 紫薇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案例借鉴
    2.1 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
        2.1.1 案例概况
        2.1.2 案例特色
        2.1.3 启示借鉴
    2.2 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
        2.2.1 案例概况
        2.2.2 案例特色
        2.2.3 启示借鉴
    2.3 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
        2.3.1 案例概况
        2.3.2 案例特色
        2.3.3 启示借鉴
    2.4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2.4.1 案例概况
        2.4.2 案例特色
        2.4.3 启示借鉴
    2.5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2.5.1 案例概况
        2.5.2 案例特色
        2.5.3 启示借鉴
    2.6 小结
3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园林美学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植物群落学
        3.1.4 符号学美学
    3.2 植物专类园分类及设计要点
        3.2.1 分类
        3.2.2 设计要点
    3.3 紫薇专类园的特点
        3.3.1 丰富的种质资源
        3.3.2 独特的景观效果
        3.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3.3.4 多样的应用方式
        3.3.5 多种的园林应用
        3.3.6 广泛的功能作用
    3.4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方法
        3.4.1 规划层面
        3.4.2 设计层面
    3.5 小结
4 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基础条件
        4.1.2 场地现状
    4.2 设计总则
        4.2.1 设计依据
        4.2.2 设计原则
        4.2.3 设计定位
        4.2.4 设计目标
    4.3 总体规划
        4.3.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4.3.2 平面布局
    4.4 分区规划
        4.4.1 入口管理区
        4.4.2 生产科普区
        4.4.3 文化展示区
        4.4.4 紫薇品种区
        4.4.5 自然休闲区
    4.5 专项设计
        4.5.1 山水地形
        4.5.2 道路交通
        4.5.3 园建及小品
        4.5.4 市政工程
        4.5.5 植物景观规划
        4.5.6 文化体现
    4.6 重要节点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紫薇品种分类表格
附录B 主要节点初步设计图纸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1.1.2 乡村旅游开发所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1.1.3 乡村发展迎来政策机遇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
        1.3.2 乡村旅游
    1.4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1.4.1 田园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1.4.2 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发展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策略
    2.1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
        2.1.1 新田园主义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体验经济理论
    2.2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素
    2.3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成
        2.3.1 产业融合
        2.3.2 产业构成
    2.4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
    2.5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
        2.5.1 明确功能构成
        2.5.2 统筹空间格局
        2.5.3 梳理建筑排布
        2.5.4 规划道路布局
    2.6 小结
3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3.1 开发建设原则
    3.2 开发动力模型
    3.3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3.3.1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3.3.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4 乡村旅游开发的需求特征
    3.5 主导开发类型的确定
    3.6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景观营建策略
        3.6.1 乡村生产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2 乡村生态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3 乡村生活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4.1.1 .项目概况
        4.1.2 资源构成
        4.1.3 开发建设
        4.1.4 .经验借鉴
    4.2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构成
        4.2.3 开发建设
        4.2.4 经验借鉴
    4.3 台湾南投清境农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源构成
        4.3.3 开发建设
        4.3.4 产业构成
        4.3.5 经验借鉴
    4.4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一——川场田园Plaza
        4.4.1 项目概况
        4.4.2 资源构成
        4.4.3 开发建设
        4.4.4 经验借鉴
    4.5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二——水上町事例
        4.5.1 项目概况
        4.5.2 资源构成
        4.5.3 开发建设
        4.5.4 经验借鉴
    4.6 案例对比与小结
5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旗域条件
        5.1.3 基地条件
    5.2 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
        5.2.2 旅游市场分析
        5.2.3 现状条件总结
    5.3 规划目标、定位与策略
        5.3.1 目标与定位
        5.3.2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设计
        5.4.1 规划平面
        5.4.2 规划结构
        5.4.3 规划分区
        5.4.4 用地分类
        5.4.5 道路交通规划
        5.4.6 建筑布局规划
        5.4.7 植物规划
        5.4.8 水系利用规划
        5.4.9 游憩规划
    5.5 分区规划设计
        5.5.1 旅游门户区
        5.5.2 田园生产区
        5.5.3 田园生态区
        5.5.4 田园生活区
    5.6 专项规划
        5.6.1 旅游产品专项
        5.6.2 生态设计专项
        5.6.3 住宿设施专项
        5.6.4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冀西山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以井陉南康庄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危机的宏观现状
        1.1.2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1.1.3 山地乡村的发展需要
        1.1.4 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学科交叉法
    1.5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基础研究
    2.1 概念解读
    2.2 田园综合体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田园综合体的构成
        2.3.1 田园生态要素
        2.3.2 田园生产要素
        2.3.3 田园生活要素
    2.4 相关概念辨析
        2.4.1 乡村景观
        2.4.2 美丽乡村
        2.4.3 特色小镇
        2.4.4 农业综合体
    2.5 现阶段田园综合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5.1 地方特色不突出
        2.5.2 农民权益被侵占
        2.5.3 产业体系未完善
3 冀西山地基础研究
    3.1 冀西山地
        3.1.1 山地概念
        3.1.2 冀西山地概念
        3.1.3 冀西山地自然气候概况
        3.1.4 冀西山地人文历史概况
    3.2 山地地形特征
        3.2.1 山体地段空间属性差异大
        3.2.2 山地地形形态组成复杂
        3.2.3 坡度对山地景观影响显着
        3.2.4 坡向对山地景观影响显着
    3.3 山地水文特征
        3.3.1 山地水体类型多样
        3.3.2 山地水系生态环境敏感
    3.4 山地植被特征
        3.4.1 山地植被类型丰富
        3.4.2 山地植被生态功能显着
    3.5 山地景观特征
        3.5.1 垂直地带性明显
        3.5.2 景观异质性强
        3.5.3 景观稳定性强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4.1.1 乡村发展案例——神户农业公园
        4.1.2 山林保护案例——伯恩海姆植物园和研究林地
        4.1.3 山地利用案例——伯明翰红山公园
    4.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4.2.1 田园综合体案例——无锡阳山东方田园综合体
        4.2.2 田园综合体案例——河北迁西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
        4.2.3 农业发展案例——台湾清境农场
    4.3 对比分析
5 冀西山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方法
    5.1 规划设计目标
        5.1.1 三生共建,三产共赢
    5.2 规划设计原则
        5.2.1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5.2.2 全面协调,系统规划
        5.2.3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5.2.4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5.2.5 服务三农,多方联动
        5.2.6 突出特色,创新驱动
    5.3 规划设计方法
        5.3.1 综合分析,规划“三生”空间
        5.3.2 融合三产,构建产业体系
        5.3.3 创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5.3.4 改善人居,建设田园社区
        5.3.5 挖掘特色,推进生态旅游
        5.3.6 依山就势,塑造景观环境
        5.3.7 广泛受益,激发居民活力
6 冀西山地田园综合规划设计策略
    6.1 田园生态要素规划设计策略
        6.1.1 山体环境保护利用
        6.1.2 水网体系多级联通
        6.1.3 植物景观梯度分区
        6.1.4 农田土地复合利用
    6.2 田园生产要素规划设计策略
        6.2.1 产业体系价值提升
        6.2.2 产业布局片区联动
    6.3 田园生活要素规划设计策略
        6.3.1 道路系统灵活组织
        6.3.2 社区结构主客共享
        6.3.3 建筑空间协调融合
        6.3.4 服务设施分级覆盖
7 井陉南康庄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7.1 分析解读篇
        7.1.1 项目区位
        7.1.2 战略定位
        7.1.3 区位交通
        7.1.4 自然资源
        7.1.5 人文资源
        7.1.6 现状用地
        7.1.7 现状交通
        7.1.8 景观资源
        7.1.9 GIS分析
        7.1.10 建设适宜性分析
        7.1.11 规划设计范围
        7.1.12 现状总结
    7.2 构思策略篇
        7.2.1 规划依据
        7.2.2 规划构思
        7.2.3 规划策略
    7.3 规划设计篇
        7.3.1 总体方案
        7.3.2 结构布局
        7.3.3 规划设计内容
    7.4 专项规划篇
        7.4.1 山体环境专项
        7.4.2 水网体系专项
        7.4.3 植物景观专项
        7.4.4 农田土地专项
        7.4.5 产业规划专项
        7.4.6 道路系统专项
        7.4.7 社区结构专项
        7.4.8 建筑空间专项
        7.4.9 服务设施专项
        7.4.10 经济技术指标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老旧社区环境问题
        1.1.2 食物相关问题
        1.1.3 社区农业种植的兴起
        1.1.4 “田园情结”心理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社区
        1.3.2 老旧社区
        1.3.3 社区更新
        1.3.4 社区农业
        1.3.5 城市农业
        1.3.6 农业城市主义
    1.4 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国内外有关社区更新的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国内外有关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国内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框架与创新点
        1.8.1 研究技术框架
        1.8.2 研究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
    2.1 国外实践案例
        2.1.1 西雅图P-patch社区农园
        2.1.2 荷兰奥古斯都别墅的厨房菜园
        2.1.3 芝加哥盖瑞康莫尔青少年中心的屋顶农园
        2.1.4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可食街道”
    2.2 国内实践案例
        2.2.1 上海创智农园
        2.2.2 上海百草园
        2.2.3 上海“天空菜园”
        2.2.4 北京褐石公寓阳台花园
    2.3 国内外案例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现状调研分析
    3.1 调研相关内容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调研时间与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地点
        3.1.4 调研具体内容
    3.2 老旧社区现状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3.2.1 物质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2 农业种植现状分析
        3.2.3 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3.2.4 实地调研分析总结
    3.3 关于将城市农业引入老旧社区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3.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3.3.3 居民对社区环境现状满意度分析
        3.3.4 居民对老旧社区引入城市农业的态度及偏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4.1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4.1.1 国家性政策法规
        4.1.2 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4.2 符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
        4.2.1 城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4.2.2 城市社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4.3 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
        4.3.1 历史价值
        4.3.2 文化价值
        4.3.3 艺术价值
        4.3.4 经济价值
    4.4 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
        4.4.1 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4.4.2 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
        4.4.3 生活功能和社会效益
    4.5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可行性总结
        4.5.1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4.5.2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的特殊优势
        4.5.3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4.5.4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劣势与风险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构建
    5.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理论应用解析
        5.1.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5.1.2 农业城市主义理论
        5.1.3 食物都市主义理论
        5.1.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5.2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制定
        5.2.1 更新原则
        5.2.2 更新方法
        5.2.3 更新框架
    5.3 规划层面:系统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空间系统构建的更新策略
        5.3.1 农业生产系统空间构建
        5.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构建
        5.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构建
    5.4 设计层面:单元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环境提升的更新策略
        5.4.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
        5.4.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
        5.4.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
    5.5 技术层面:循环技术融合——社区农业实施技术保障的更新策略
        5.5.1 水分循环技术
        5.5.2 养分循环技术
    5.6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融合——社区农业管理运行保障的更新策略
        5.6.1 政府层面
        5.6.2 企业层面
        5.6.3 社区层面
        5.6.4 居民层面
    5.7 本章小结
6 更新策略应用研究——以锅炉厂片区为例的哈尔滨市老旧社区更新规划设计
    6.1 基地概况
        6.1.1 基地位置及条件
        6.1.2 基地历史沿革及现状
        6.1.3 更新目标
    6.2 规划层面:社区系统空间的更新规划
        6.2.1 生产空间规划
        6.2.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规划
        6.2.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规划
    6.3 设计层面:社区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
        6.3.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设计
        6.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设计
        6.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设计
    6.4 技术层面:社区物质循环系统更新构想
        6.4.1 水分循环技术实施
        6.4.2 养分循环技术实施
    6.5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
        6.5.1 政府层面建议
        6.5.2 企业层面建议
        6.5.3 社区层面建议
        6.5.4 居民层面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文化视角与眼动技术的森林疗养规划初探 ——以陕西楼观台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学科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
    2.1 森林疗养相关概念界定及学科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
        2.1.1 森林疗养相关概念界定及学科理论基础
        2.1.2 森林疗养案例分析
    2.2 文化相关概念界定及学科理论基础
        2.2.1 文化的概念内涵
        2.2.2 文化分类
        2.2.3 文化与景观
        2.2.4 文化与森林疗养
    2.3 问卷研究方法理论
        2.3.1 问卷理论研究
        2.3.2 问卷分析方法
    2.4 眼动实验研究方法理论
        2.4.1 眼动技术内涵与分类
        2.4.2 眼动实验的建立
        2.4.3 眼动数据指标
    2.5 讨论
第三章 与森林疗养规划相关的文化偏好问卷调查
    3.1 问卷设计依据及样本
        3.1.1 问卷设计依据和目的
        3.1.2 调查样本情况
    3.2 题目分布和呈现形式
        3.2.1 题目设计及分布
        3.2.2 问题分布及呈现形式
    3.3 分析结果
        3.3.1 问卷有效性和基本背景信息分析
        3.3.2 文化视角下森林疗养环境及设计元素偏好分析
        3.3.3 文化视角下森林疗养活动偏好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与森林疗养规划相关的文化关注度眼动实验
    4.1 实验假设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选择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过程
        4.2.4 指导语
        4.2.5 数据分析
        4.2.6 实验分析指标
    4.3 实验结果
        4.3.1 同一场景文化元素AOI数据分析
        4.3.2 不同场景相似文化元素AOI数据分析
        4.3.3 眼动数据性别差异分析
        4.3.4 问卷和眼动数据spearman相关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陕西楼观台森林公园森林疗养规划实践
    5.1 楼观台森林疗养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地理位置
        5.1.3 位置交通
        5.1.4 发展潜力与目标
    5.2 楼观台资源与森林疗养实验匹配性分析
        5.2.1 地貌气候环境资源分析
        5.2.2 植物资源分析
        5.2.3 动物资源分析
        5.2.4 五感资源分析
        5.2.5 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分析
        5.2.6 建筑,古迹资源分析
    5.3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疗养基地总体规划设计
        5.3.1 规划范围
        5.3.2 基地总体规划
        5.3.3 基地空间结构设计
        5.3.4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5.3.5 步道系统专项规划设计
        5.3.6 基地功能分区
        5.3.7 重点专类园景观设计
        5.3.8 重点功能片区景观设计
        5.3.9 森林设施,标识专项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化视角下与森林疗养基地建设偏好调研
附录2 文化视角下与森林疗养相契合的文化环境偏好调研
在学期间的学习成果
致谢

(6)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河流
    2.2 社会历史背景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人口流动概况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3.1 树粮结合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3.2 果蔬(果)结合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3.3 种养结合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3.4 思想表现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4.1 繁育技术
        4.1.1 “种树”技术
        4.1.2 “栽树”技术
        4.1.3 “插树”技术
    4.2 花果管理技术
        4.2.1 授粉技术
        4.2.2 疏花、疏果技术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4.3 修剪整形技术
        4.3.1 时间界定
        4.3.2 具体方法
    4.4 防虫技术
        4.4.1 生物防治
        4.4.2 物理防治
        4.4.3 农业防治
        4.4.4 药物防治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5.1 耕作技术
        5.1.1 深翻土地
        5.1.2 中耕除草
        5.1.3 果园覆盖
    5.2 施肥技术
        5.2.1 草木灰
        5.2.2 绿肥植物
        5.2.3 农家粪
    5.3 灌溉技术
        5.3.1 冬灌
        5.3.2 沟灌
        5.3.3 穴灌
    5.4 储藏加工技术
        5.4.1 干制法
        5.4.2 窖藏法
        5.4.3 作醋法
        5.4.4 酿酒法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6.1 乡土知识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6.2 乡土文化
    6.3 体系的形成
        6.3.1 果农阶层
        6.3.2 文人阶层
        6.3.3 统治阶层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7.1 阶段性演变
        7.1.1 传统时期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7.2 演变动因
    7.3 规律探析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8.1 原因分析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8.2 生态效应
        8.2.1 净化当地空气
        8.2.2 保持当地水土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8.3 经济效应
        8.3.1 果农收入
        8.3.2 社会收入
    8.4 社会效应
    8.5 文化效应
        8.5.1 饮食文化
        8.5.2 民间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NDVI动态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
        1.2.2 植被指数研究
        1.2.3 植被NDVI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范围
    2.2 地理环境
    2.3 自然资源
    2.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
    3.1 研究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2.2 景观格局指数
        3.2.3 驱动因子分析
        3.2.4 建立缓冲区梯度带
    3.3 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总体特征
        3.3.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3.3.2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特征
        3.3.3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3.3.4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3.4 缓冲区类型水平上景观指数梯度变化
        3.4.1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4.2 耕地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4.3 林地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4.4 草地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4.5 灌木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4.6 果园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4.7 水域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
    3.5 缓冲区景观水平尺度上指数梯度变化
    3.6 讨论
        3.6.1 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3.6.2 沿中心-边缘城市化梯度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
    4.1 研究数据
    4.2 研究方法
        4.2.1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
        4.2.2 变异系数分析
        4.2.3 未来趋势分析
    4.3 研究区植被NDVI时间变化特征
        4.3.1 研究区植被NDVI年际变化
        4.3.2 研究区植被NDVI年内变化
        4.3.3 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年际变化
        4.3.4 研究区不同季节植被NDVI年际变化
    4.4 研究区植被NDVI空间变化特征
        4.4.1 研究区植被NDVI空间分布
        4.4.2 研究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
        4.4.3 研究区植被NDVI变化稳定性
        4.4.4 研究区植被NDVI未来变化趋势
    4.5 不同植被类型NDVI基本特征
        4.5.1 不同植被类型NDVI特征
        4.5.2 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特征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植被NDVI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
    5.1 研究数据
        5.1.1 气象数据
        5.1.2 地形数据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区近17 年气候变化特征
        5.3.1 气温
        5.3.2 降水
        5.3.3 相对湿度
        5.3.4 日照时数
    5.4 研究区植被NDVI动态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分析
        5.4.1 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5.4.2 各植被类型NDVI与气候因子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5.4.3 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4.4 研究区各月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5.4.5 典型月份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5 研究区植被NDVI与地形驱动因素分析
        5.5.1 研究区植被NDVI对海拔的响应
        5.5.2 研究区植被NDVI对坡度的响应
        5.5.3 研究区植被NDVI对坡向的响应
    5.6 研究区植被NDVI与人为驱动因素分析
        5.6.1 研究区城市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
        5.6.2 研究区国家相关生态政策对植被NDVI的影响
    5.7 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可持续发展策略
        6.1.1 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问题及发展对策
        6.1.2 基于研究区植被动态变化的生态问题及发展对策
    6.2 主要结论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辽代园林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辽代园林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2.1 辽代政权兴亡与经济发展
        2.1.1 时局动荡与政权更迭
        2.1.2 原始经济到封建经济
    2.2 辽代的疆域与自然地理
        2.2.1 自北向南拓展疆域
        2.2.2 北方地理气候特征
    2.3 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3.1 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
        2.3.2 效仿中原建立定居城市
        2.3.3 “学唐比宋”方针下文化政策宽松
第三章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下的辽代园林发展机理
    3.1 契丹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3.1.1 游牧民族固有的空间观
        3.1.2 “逐水草而居”中形成的生态文化观
        3.1.3 游猎活动下骑马游观的审美方式
    3.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与文化交织
        3.2.1 辽代中原汉文化的重要构成
        3.2.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
        3.2.3 辽代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作用
    3.3 文化交织下园林萌芽
        3.3.1 佛教文化催生寺庙园林
        3.3.2 游牧定居文化结合下的私家园林
        3.3.3 捺钵与皇家园林
第四章 以山林为载体的寺庙园林
    4.1 辽代寺庙园林个案研究
        4.1.1 城市寺庙
        4.1.2 山林寺庙
    4.2 寺庙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4.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4.2.2 择园址、审地形
        4.2.3 园林文化内涵
第五章 以生产为载体的私家园林
    5.1 私家园林概况
        5.1.1 佛教化私园
        5.1.2 庄园园林
        5.1.3 别墅园林
    5.2 私家园林特征分析
        5.2.1 华丽粗犷的北方地域风格
        5.2.2 实用主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以湖泊为载体的皇家园林
    6.1 皇家园林概况
        6.1.1 大内苑囿
        6.1.2 行宫苑囿
        6.1.3 离宫苑囿
    6.2 皇家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
        6.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6.2.2 园林文化内涵
第七章 辽代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7.1 辽代园林发展演变历程
        7.1.1 混沌初开,审美发端
        7.1.2 借鉴吸收,多元发展
        7.1.3 佛风禅韵,寺庙独大
    7.2 辽代园林历史地位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辽帝游幸表
    附录 B 辽代园林营建年表
    附录 c 西辽园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及致谢
致谢

(9)基于生态理念的HZ湿地公园恢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湿地与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湿地及其分类
        2.1.2 湿地生态修复的概念
    2.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及生态评价指标
        2.2.1 湿地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
        2.2.2 生态评价指标
    2.3 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
        2.3.1 水文和水环境修复
        2.3.2 湿地基底结构修复
        2.3.3 植被恢复
        2.3.4 生境营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工程相关理论
    3.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3.1.1 功能的概述
        3.1.2 寿命周期成本
        3.1.3 提高价值的途径
        3.1.4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Z湿地现状评估
    4.1 自然环境情况
    4.2 HZ湿地建设现状及生态状况
        4.2.1 建设现状
        4.2.2 湿地生态状况
    4.3 HZ湿地现状存在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Z湿地生态恢复策略
    5.1 HZ湿地生态恢复策略的依据
        5.1.1 分区管理
        5.1.2 湿地生态恢复原则
    5.2 HZ湿地生态恢复的措施
        5.2.1 生态恢复措施
        5.2.2 生态恢复策略方案
        5.2.3 基于价值工程的生态恢复策略方案优选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效益分析
    6.1 项目互适性分析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分析
        6.2.2 生态效益分析
        6.2.3 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研究概况
    1.3 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分类
2 北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2.1 北方果树晚霜冻害指标
    2.2 北方果树干旱灾害指标
    2.3 北方果树高温灾害指标
    2.4 北方果树阴雨灾害指标
    2.5 北方果树冰雹灾害指标
    2.6 北方果树越冬期冻害指标
3 南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3.1 南方果树高温灾害指标
    3.2 南方果树越冬期冻(寒)害指标
4 问题与展望

四、果园冬季管理5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D]. 王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D]. 鱼小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冀西山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以井陉南康庄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D]. 焦英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D]. 岳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文化视角与眼动技术的森林疗养规划初探 ——以陕西楼观台森林公园为例[D]. 李兴涛.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NDVI动态及驱动因素研究[D]. 胡昕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19(01)
  • [9]基于生态理念的HZ湿地公园恢复策略研究[D]. 钟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柏秦凤,霍治国,王景红,张勇. 果树学报, 2019(09)

标签:;  ;  ;  ;  ;  

果园冬季管理的5个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