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Al_(10)O_(17)(M=Be, Mg, Ca, Zn, Cd, Mn, Co, Li)体系中Eu~(2+)的合成、结构及发光

BaMAl_(10)O_(17)(M=Be, Mg, Ca, Zn, Cd, Mn, Co, Li)体系中Eu~(2+)的合成、结构及发光

一、BaMAl_(10)O_(17)(M=Be,Mg,Ca,Zn,Cd,Mn,Co,Li)体系的合成、结构和Eu~(2+)在其中的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催化作为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之一,具有绿色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已成为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可见光驱动性和高化学稳定性,是针对有机废水降解的极具潜力的光催化材料。然而,光生载流子重组率高、比表面积低等不足使g-C3N4的催化性能受到抑制,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和复合,是提升g-C3N4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措施。本文以水中有机染料与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为目标污染物,制备了可见光响应的g-C3N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其微观形貌、晶相与元素、功能基团、光吸收特性等进行表征。复合体系可提高可见光利用率,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的转移与分离。同时,向光催化系统引入过氧化氢(H2O2)、过硫酸盐(PS)和过一硫酸盐(PMS)作为电子受体,它们具有分离光生电子和形成活性自由基的双重作用,从而构建了多活性物种的非均相氧化体系,增强了对目标物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使用热聚合法制备g-C3N4疏松纳米片,其比表面积高于块体状态并具有介孔结构。通过原位煅烧合成β-Bi2O3/g-C3N4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对亚甲基蓝(MB)进行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直接Z型异质结构使复合材料的光生载流子的重组得到抑制,增强了样品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高使88.2%的MB在120 min内得到降解。此外,此体系可在40 min内降解96.2%的罗丹明B(Rh B),其对PPCPs类污染物四环素(TC)和多西环素(DOX)的降解效率在120 min内分别达到92.1%和86.6%。采用还原-煅烧法制备出α-Bi2O3纳米片,但由于其比表面积低、光吸收范围小,因此设计将比表面积高、导电性能好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其进行修饰,以改善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引入MWCNTs后,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α-Bi2O3的9.2倍,并展示出增强的可见光吸收范围与降低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可见光下对PPCPs类的DOX降解效率在120 min内最高达到91.0%,降解速率是α-Bi2O3的2.4倍。这表明,形成复合材料、提升比表面积有助于光催化剂光生电子的转移、催化位点的增多,最终提升催化剂的活性。这项研究为g-C3N4由多孔性、导电性材料复合改性的策略提供了思路。比表面积提升对光催化剂的性能具有正面影响,为进一步提升DOX的降解效率,合成具有高比表面积(82.4 m2/g)的g-C3N4@Ce O2复合光催化剂,并在体系中引入活性电子受体H2O2。由光催化剂受激发产生的光生电子既可转移到H2O2,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又可活化H2O2,它和Ce3+与H2O2反应能够产生羟基自由基,使体系在可见光下对DOX的降解在60 min内达到84.4%,其降解速率是MWCNTs/α-Bi2O3体系的1.8倍。液质(LC-MS)分析结果说明DOX通过C-N断裂与苯环开环而被分解为小分子产物。此外,体系在60 min内对TC和诺氟沙星(NOR)降解效率分别为91.9%和72.4%,TC降解速率是NOR的2.0倍,说明H2O2的引入可显着提升对四环素类PPCPs的降解性能。H2O2参与的光催化体系对NOR的降解效率低于TC,为进一步提升对NOR在可见光下的降解效率,考察了在梭状Ce O2修饰的g-C3N4复合催化剂体系中引入PS的效果。PS有效利用了光生电子,具有分离光生电子-空穴的作用,更可被催化剂产生的电子活化,产生硫酸根自由基,并促进单线态氧的生成,这些活性氧组分比羟基自由基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与光催化体系协同作用,使NOR在60 min内降解了88.6%,降解速率是引入H2O2体系的1.7倍。这说明,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光催化体系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具有增强的降解效果。LC-MS分析表明,NOR通过羟基取代、苯环开环以及C-N键断裂被分解。受多孔性、导电性材料对催化剂性能提升的启发,制备了Ag/AgCl@ZIF-8/g-C3N4复合材料,并采用更稳定的PMS,研究MOFs材料所修饰的g-C3N4对左氧氟沙星(LVFX)在PMS存在下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表明,该体系在可见光下,60 min内对LVFX降解效率最高达到87.3%。这首先由于ZIF-8使复合物具有增加的比表面积,增加了体系反应位点。其次,体系光生电子可转移至电子受体PMS,抑制了光生载流子复合,并将其活化生成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等活性物种,并与催化体系形成多重活性物种的氧化体系,使LVFX通过取代基脱离和苯环被亲核取代开环而被逐步降解。进一步制备窄带隙、无贵金属、具有高比表面积的g-C3N4@Bi2MoO6复合材料,并引入稳定的PMS活性电子受体,并在可见光下对非甾体类污染物尼美舒利(NIM)进行降解。体系最高在12 min内对NIM达到97.4%的降解效率。这是由于复合物增强的比表面积为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引入的PMS在加速光生电子转移的同时,可被催化剂活化,生成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并促进体系中单线态氧的形成。因此,光催化体系多种活性物种的存在促进了NIM的高效降解。LC-MS分析表明,NIM通过苯环开环以及醚键断裂而被逐渐分解。

周磊[2](2019)在《白光LED用碱土掺杂红粉玻璃、稀土掺杂碘化铅铯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节能、环保、稳定、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优点使得白光LED迅速崛起,并逐渐替代了其他光源。常见的白光LED主要是由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白光。然而此类白光因其缺少红光成分使得在室内照明等其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制备有效的红光材料变得很有意义。其中Mn:YAG荧光粉、CsPbI3量子点可视为有效补充红色成分的方案。但是Mn:YAG荧光粉本身发光性能一般,CsPbI3量子点稳定性较差且量子效率一般,故而很难用于实际。本论文分别采用高温烧结法、热注入法和高温熔融析晶法制备一系列碱土金属掺杂Mn:YAG荧光粉、Yb3+掺杂CsPbI3量子点及其玻璃。并对其微观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一系列表征分析。探究其红光发光原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高温烧结的方法制备一系列Mn:YAG。探究Mn4+浓度,碱土金属种类和浓度对Mn:YAG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XRD、XPS、荧光、SEM等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研究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性能最为优异的红粉与GaAG荧光粉、蓝光芯片匹配得到显色指数较高的WLED。2.通过高温熔融析晶法的到Yb3+掺杂CsPbI3量子点玻璃。并用XRD、XPS、HRTEM、荧光等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发光机理性能研究。并与采用传统热注入法得到Yb3+掺杂CsPbI3量子点进行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Yb3+掺杂CsPbI3量子点玻璃拥有良好的稳定和高的量子效率。随后我们将Yb3+掺杂CsPbI3量子点玻璃与GaAG荧光粉、蓝光芯片匹配得到显色指数较高的WLED。

刘燕菲[3](2014)在《五元杂环和芴类配体的自组装化学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OFs是由配体和金属离子组成的有序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它具有比表面积大,合成可调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分离、催化、载药、光电材料和传感材料的研究。为了得到结构新颖的功能化MOFs,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咪唑、苯并咪唑为端基的有机配体,研究了它们与过渡金属的自组装化学,得到了1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红外、元素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并对部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及阴离子交换性质进行了研究。一、2,7-二溴芴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质,并且其9,9’位和2,7位容易修饰。基于此,本文设计合成了12个以芴为母体,咪唑、苯并咪唑为端基的对称有机配体。用1H NMR、IR、熔点、元素分析对配体进行了基本的表征,并研究了部分配体的单晶结构。此外,还对它们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二、研究了配体L1与Co(NO3)2的自组装化学,探索了不同溶剂分子对MOFs结构的影响,在组装过程中得到了5个(1-5)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表征了化合物1-5的纯度和1-4的热稳定性。除此之外,还研究了5的阴离子交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5中的硝酸根离子可以被叠氮酸根、硫氰酸根、高氯酸根、六氟磷酸根交换,实现了不同形状的阴离子之间的交换。三、研究了芴类配体与过渡金属的自组装过程,得到了12个结构新颖的配位化合物。讨论了部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及在自组装过程中金属及共配体对MOFs结构的影响。四、在本组研究成员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6个1,3,4-Oxadiazole杂环桥连的半刚性配体,并研究了它们与共配体及过渡金属的混配自组装反应,得到了2个新型配合物,并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经过研究发现,以芴为母体,咪唑为端基的对称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具有良好的配位能力,得到的部分配合物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为制备光学材料打下了基础。

杨鹏辉[4](2013)在《白光LED用硅铝酸盐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白光LED因电耗少、体积小、寿命长、绿色环保的显着优点,被称为新一代的固态照明光源。目前实现白光的方式主要有商用的蓝光芯片与钇铝石榴石(YAG)荧光粉组合的白光LED,近紫外型白光LED (NUV-LED)具有更好的显色性,但是由于NUV-LED荧光粉存在颜色再吸收和配比难以调控等新问题,所以采用单一基质荧光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法。硅酸盐由于其很高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特别是抗潮防水性等优势,很适合作为发光材料的基质。Ca2Al2SiO7和CaAl2Si208就是其中典型的两种硅酸盐发光基质,本论文以其为发光材料的基质详细研究了不同离子掺杂后它们在近紫外激发下的发光性能,特别对晶体结构,能量传递机理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部分离子掺杂这类硅酸盐基质后的发光规律。为近紫外LED用荧光粉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光活性离子掺杂Ca2Al2SiO7:R (R=Bi3+、Eu3+、 Tb3+、Eu2+)以及CaAl2Si2O8:RE (RE=Eu3+、Eu2+、Dy3+、Tm3+)几类典型的硅酸盐荧光材料,并详细研究了它们在近紫外区域的荧光特性。这主要根据当前LED用荧光粉的需求,重点从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的特性开展研究:第一,利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Ca2Al2SiO7:R (R=Bi3+,Eu3+,Tb3+),通过调节Bi3+和Eu3+的发光实现从蓝光区到红光区的颜色可调,并证实了Bi3+和Eu3+之间存在的能量传递现象,它们之间能量传递是由于电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然后我们选择了Tb3+作为绿色成分,利用三种离子Bi3+(蓝色)、Eu3+(红色)、Tb3+(绿色)三种颜色混合得到了白光发射,而且当荧光粉的组分是Ca1.87Al2SiO7:Bi3+0.03, Eu3+0.03,Tb3+0.07时,其色坐标值为(0.330,0.283),非常接近纯白光,因此Ca2Al2SiO7:Bi3+, Eu3+, Tb3+是一种新型的多离子掺杂的白光LED用荧光材料。第二,在CaAl2Si2O8基质中,通过Dy3+单掺实现了白光发射,当Dy3+的掺杂浓度为0.03mol时,得到了最接近纯白光的色坐标(0.335,0.343),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暖白光。然后由于Dy3+单掺时的发光相对较弱,我们选择了Tm3+作为一种敏化剂离子,而且这种荧光材料不用在还原气氛下制备,即降低了制备成本,又减小了氧空位对材料的影响;通过调节Tm3+和Dy3+的浓度,实现了从蓝光区到白光区的颜色可调。同时证明了Tm3+和Dy3+之间的能量传递是由于偶极和四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第三,对于Eu掺杂这两类硅酸盐基质Ca2Al2SiO7以及CaAl2Si2O8都发现不同于在其他基质中的现象,首先,对还原气氛下制备的Eu2+掺杂的Ca2Al2SiO7的发光性能的研究发现,同时出现了蓝光和绿光,我们把这种现象认为是由于能级劈裂现象引起的,当Sr取代Ca时蓝光和绿光同时存在的现象消失,我们认为这是晶体场强度的变化导致的。其次,我们在空气气氛下制备了一系列Eu掺杂CaAl2Si2O8,研究发现样品的光谱中并不仅仅存在着Eu3+的特征激发峰,同时还出现了Eu2+的特征发光峰,这说明在这种基质中存在着Eu3+-Eu2+的自还原现象;所以我们通过变化合成温度,Eu的浓度以及添加电荷补偿剂Li+,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电荷补偿模型解释了这种现象。

张凤[5](2012)在《Eu3+、Tb3+激活的几种含氧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等离子平板显示(PDP)具有薄、轻、视角广、大画面尺寸、响应速度快、对比度高、色彩饱和度高等诸多优点,其中超快的响应速度使其在三维(3D)显示、高清晰显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真空紫外发光材料作为PDP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光效率、色纯度、衰减时间、稳定性等直接影响到显示的质量。目前,现有的真空紫外发光材料无法满足高性能显示的要求,另一方面,真空紫外发光机理尚不清楚,无法为新型高效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开发提供依据,从而使开发新材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选取几组含氧酸盐基质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Eu3+、Tb3+在其中的光致发光特性,探索真空紫外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为真空紫外发光机理的完善提供依据,并探讨其作为PDP用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潜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了YVO4:Eu3+纳米晶粉末并将La3+成功地掺入到YVO4:Eu3+纳米晶中,通过对比YVO4:Eu3+块体样品与YVO4:Eu3+纳米晶粉末的真空紫外和紫外发光性能,观察到纳米晶粉末的特殊发光特性,另外,研究发现,YVO4:Eu3+纳米晶粉末掺杂La3+后,其在紫外和真空紫外激发下发光亮度均得到提高,并对增强真空紫外发光亮度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2.采用固相法合成了KMPO4:Eu3+(M=Sr, Ba)和KSrPO4:Tb3+,并研究了其发光特性。结果表明KMPO4:Eu3+(M=Sr, Ba)在近紫外激发下具有较强的红光发射,另外,发现在相同Eu3+掺杂浓度下,KBaPO4:Eu3+的O2--Eu3+的电荷迁移能要高于KSrPO4:Eu3+的O2--Eu3+的电荷迁移能,电子结构分析表明价带电子的束缚强度是引起电荷跃迁能不同的一个原因;通过对KSrPO4:Tb3+的光学特性分析,对其激发光谱进行了鉴定。3.通过对Eu3+、Tb3+掺杂Li6Ln(BO3)3(Ln3+=Y3+, Gd3+)的紫外及真空紫外光学性能的研究表明,Li6Ln(BO3)3:Eu3+或Tb3+(Ln3+=Y3+,Gd3+)在紫外激发下具有较高猝灭浓度,分析表明发光中心的猝灭为最近邻离子间的能量转移所引起,在真空紫外激发下,由于Gd参与到能量吸收及传递过程中,Li6Gd(BO3)3:Eu3+(或Tb3+)与Li6Y(BO3)3:Eu3+(或Tb3+)相比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4.通过研究Ca9Ln1-x(PO4)7:xTb3+(Ln3+=Y3+,La3+,Gd3+)(0≤x≤1)系列样品在真空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光特性,发现在147nm激发下,随着Tb3+离子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发光颜色由蓝光区通过白光区最后至黄绿光区;研究发现Ca9Ln1-x(PO4)7:xTb3+(Ln3+=Y3+,La3+,Gd3+)和Ca9Tb(PO4)7存在量子剪裁现象,另外,在相同Tb3+离子浓度的情况下,额外量子效率存在η(Ca9Y(PO4)7:Tb3+)>η(Ca9Gd(PO4)7:Tb3+)>η(Ca9La(P04)7:Tb3+)的关系。5.通过研究不同稀土离子Ce3+,Tb3+,Dy3+,Eu3+,Sm3+在Na3GdP2O8中真空紫外区的发光特性,确定了基质吸收带,并表明在真空紫外激发下,Gd3+与稀土离子间存在能量传递。另外,通过研究系列Tb3+掺杂Na3GdP2O8的发光特性,对其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上述发光材料中,Ca9Ln(PO4)7:Tb3+(Ln=Y3+,La3+,Gd3+)和Na3GdP2O8:Tb3+在真空紫外激发下具有较短的衰减时间和较高的发光亮度,可作为潜在的真空紫外绿光发射发光材料。

李玥[6](2011)在《M3MgSi2O8: Eu2+, Mn2+ (M=Ba,Sr)荧光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以硅酸盐为基质的发光材料具有化学、热和辐射稳定性强,合成工艺简单,激发谱较宽、发射光谱较易通过微调掺杂稀土离子而改变的特点,因此人们都注意到了对硅酸盐基质荧光粉的研究的重要性,更成为人们研究白光LED用荧光粉的重点。本文分别采用高温固相法与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3MgSi2O8:Eu2+(M=Ba, Sr)以及Eu2+与Mn2+共激活的Ba3MgSi2O8荧光粉并研究其紫外发光特性。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得到了Ba3MgSi2O8:Eu2+样品,利用XRD、SEM等手段对样品Ba3MgSi2O8:Eu2+进行表征。样品被376 nm紫外光激发,发射峰为449与514nm,分别对应于Eu2+离子在Ba3MgSi2O8中的4f65d1→4f7跃迁和Ba2SiO4中的4f65d能级跃迁。改变Eu2+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7 mol%,在Eu2+掺杂浓度为3 mol%时出现了浓度猝灭效应。实验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助熔剂H3BO3对Ba3MgSi2O8:Eu2+样品的发光强度的影响,H3BO3掺入浓度在0-10 mol%改变,得到其最佳掺入浓度是4 mol%。通过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a3MgSi2O8:Eu2+,Mn2+样品进行热分析、红外光谱、XRD分析,研究了其在焙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并确定了结晶温度。选取376 nm作激发波长,发射光谱主峰为440、514与615 nm。514 nm附近的绿光发射来源于在伴生相Ba2SiO4中Eu2+代替Ba2+的晶格位置产生的4f65d1能级跃迁;而在Ba3MgSi2O8:Eu2+, Mn2++中,Eu2+一边通过本身的4f65d1→4f7跃迁给出440 nm蓝光发射,同时通过能量传递激活Mn2+,从而给出Mn2+的4T→6A征红光发射,即存在Eu2+→Mn2+能量传递。实验还比较了高温固相法与溶胶-凝胶法两种方法制备的样品的性能。制备得到了Sr3MgSi2O8:Eu2+样品,利用XRD.SEM等手段对样品Sr3MgSi208:Eu2+进行表征。由362 nm光激发,发射峰为470和530 nm,这两个发射带分别来源于Eu2+离子取代Sr2+(Ⅰ)和Sr2+(Ⅱ),(Ⅲ)格位的4f65d1→4f7跃迁。Eu2+的掺杂浓度范围为0.5.5 mol%,在Eu2+掺杂浓度大于2 mol%时出现了浓度猝灭。对M3MgSi208(M=Ba, Sr):Eu2+荧光粉的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与对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对比了M3MgSi2O8:Eu2+(M=Ba,Sr)荧光粉的发射光谱。

王军杰[7](2010)在《非配位基团对配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配位基团作为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金属配合物的构筑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会对配合物的性质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对控制相关配体向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金属配合物的定向组装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择几类有代表性的配体,研究了非配位基团在构筑金属配合物过程中的作用。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零维、一维、二维或三维结构的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磁性、紫外可见和荧光性能。具体内容如下:一、合成并表征了具有蒽基骨架的双羧酸及其相关配体(9,10-蒽二甲酸H2L1,1,5-葸二甲酸H2L2,1,8-蒽二甲酸H2L3,蒽醌L4,1,8-二氰基葸醌L5,1,5-葸醌二甲酸H2L6,1,5-蒽醌二甲酸H2L7及1,2,3-苯三甲酸H3L8),并结合不同的辅助配体(4,4’-联吡啶L9,1,10-邻菲咯啉L10和1,3-二(4-吡啶基)丙烷L11),制备了AgⅠ,MnⅡ,ZnⅡ和CdⅡ等11个新型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结构。此外,还对ZnⅡ和CdⅡ系列配合物的室温固态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二、选择五个具有不同骨架的单羧酸配体(9-菲酸HL12,2-苯基喹啉-4-酸HL13,1-金刚烷酸HL14,4-苯基苯甲酸HL15和3,3-二苯基丙酸HL16),并结合不同的辅助配体(4,4’-联吡啶L9,1,10-邻菲咯啉L10,2,2’-联吡啶L17,1,4-二氮环[2.2.2]辛烷L18,吡嗪L19,六次甲基四胺L20,1,4-二氮环庚烷L21和3-(2-吡啶基)吡唑HL22),合成了CuⅡ、ZnⅡ、CdⅡ、MnⅡ、CoⅡ和NiⅡ等23个金属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结构。另外,分别对CuⅡ系列、ZnⅡ和CdⅡ系列及MnⅡ和CoⅡ系列配合物的固体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荧光和磁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三、合成、表征了三个以吡啶环和苯并咪唑环为基本骨架的含氮杂环配体(2-(苯并吡唑-1-甲基)吡啶L24,2-(苯并吡唑-1-甲基)吡啶L25和2-(苯并吡唑-1-甲基)吡啶L26),制备了ZnⅡ、CdⅡ和HgⅡ等5个新型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结构。另外,在ZnⅡ和HgⅡ系列配合物中研究了它们在室温下的固体紫外可见光谱和固态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非配位基团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李允伍[8](2009)在《新型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用各种类型的多金属氧酸盐为基本构筑单元,与大阳离子簇以及金属-有机化合物通过超分子作用力或配位键来构筑新型的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组装体;同时选取不同配位能力的3d、4f金属离子以及具有各种空间构型的有机配体来构筑新型高维的金属氧簇超分子网络,研究新型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及规律,考察配体的几何构型,辅助配体对于整个结构的影响等规律,以探究分子自组装原理,以及新物质结构和性能间的关系。利用水热技术和常规水溶液合成方法,合成了9个新型的基于多金属氧酸盐和3d、3d-4f金属氧簇构筑的高维超分子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UV-Vis,XRPD,TG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磁学特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1.利用不同的多金属氧酸盐和金属-有机阳离子作为建筑块,得到3个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超分子化合物,并对影响晶体空间堆积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由循环三聚的Dawson型多酸[P2W16Mn2O60]324-和3d-4f杂核阳离子簇[Ce3Mn2O6(OAc)6(H2O)9]2+所组成的离子晶体型超分子化合物,其中循环三聚的Dawson型多酸代表着一种新的Dawson型多酸的连接方式,同时,化合物1也是第一例基于多酸和3d-4f杂核阳离子簇的超分子化合物。化合物2是由β-[Mo8O26]4-同多阴离子和MnIII-希夫碱共同构筑的超分子组装体,在化合物2中,多酸层和金属-希夫碱层交替排列,通过静电力和范德华力形成3D的超分子化合物,它把古老的金属-希夫碱领域和多酸这个热点领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化合物3是由仲钨酸[H2W12O42]10-通过过渡金属离子CuII连接而成的3D (8,3)-连接的纯无机拓扑网络。Na20[CeIV3MnIV2O6(OAc)6(H2O)9]2[P2W16MnIII2O60]3·21H2O (1) [N(CH3)4]2[Mn(Salen)(DMF)2]2[β-Mo8O26]·2DMF (2) KNa3[Cu(H2O)2{Cu(H2O)3}2(H2W12O42)]·16H2O (3)2.利用水热合成技术,通过合理的选用或者原位合成不同的有机配体和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或稀土金属离子,采用分子识别和自组装原理成功的合成了6个新型高维金属氧簇超分子网络化合物。并且初步分析了不同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配体的长度、柔韧性,以及混合配体对这些化合物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化合物4-5是以对苯二氰为主体配体,通过加入不同功能的辅助配体,调节使其发生原位反应,从而得到2个新颖的拓扑网络。其中化合物4是通过具有1D梯状结构的2D超分子层发生平行互穿,形成的3D组装体。化合物5展现出由2D的波浪层构成的3D倾斜互穿结构。化合物6-9同时选用混合配体和混合金属,利用阴离子的模板效应,获得了4个3d-4f杂核的具有阳离子3D骨架的主客体超分子化合物。[Ni2(TP)2(BPP)2(H2O)2]n (4) {[Co(TP)(BPP)]4·6H2O}n (5) [Ln2(1,2-bdc)2(H2O)2Cu(inic)2](ClO4) (Ln = Eu (6), Tb (7), Nd (8) , Sm (9))

葛杏心,孙艳辉,刘聪,符远翔[9](2009)在《稀土蓝色光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以稀土蓝色光致发光材料为内容,按照用途分别从灯用三基色荧光粉、PDP显示荧光粉、长余辉发光材料以及上转换发光材料入手,结合使用条件特点分别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了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改性与组装。

贺明睿[10](2009)在《稀土掺杂六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功能材料,发光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显示、照明、信息存贮放大以及医学诊断等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六铝酸盐是最重要的荧光粉基质材料之一,掺杂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制得的六铝酸盐荧光粉在紫外光和真空紫外光激发下均具有很好的发光性能,且该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污染。对六铝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Tb3+和Eu2+是最重要的稀土激活离子。两种离子跃迁方式不同,Tb3+的发射属于f→f禁戒跃迁,其跃迁不受外部晶场影响,发射为锐线状光谱;Eu2+的发射多以d→f的允许跃迁方式出现,跃迁受晶体场影响明显,发射为宽带光谱。以BaAl12O19为基质,掺杂跃迁方式不同的Tb3+和Eu2+进行了BaAl12O19:Tb和BaAl12O19:Eu荧光粉的制备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激发和发射光谱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合成方法、制备条件、基质改性以及共激活剂掺杂对两种荧光粉晶体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柠檬酸为络合剂的溶胶-凝胶法进行了BaAl12O19:Tb和BaAl12O19:Eu荧光粉的制备研究。考察了pH值,晶化温度,晶化时间,激活离子浓度和Al3+含量等工艺参数对两种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工艺条件。合适工艺条件下制备的BaAl12O19:Tb荧光粉,Tb3+取代Ba2+格位进入基质BaAl12019相。荧光粉最大激发峰位于250nm,属于中心离子Tb3+的4f→5d跃迁激发;在250nm波长激发下,有489nm,543nm,587nm和623nm四个窄带发射峰,属于Tb3+的5D4→7Fj(J=6,5,4,3)跃迁发射,以543nm发射峰最强。Tb3+离子浓度为0.02mol时,经1300℃晶化2h得到的BaAl12O19:Tb荧光粉发光强度最好。合适工艺条件下制备的BaAl12O19:Eu荧光粉为BaAl12O19(?)目,属于六方晶系,具有空间群P63/mmc结构。荧光粉最大激发峰位于323nm,属于Eu2+的4f→5d跃迁激发。在323nm波长激发下,得到一个位于446nm的不对称宽谱带发射峰,通过高斯曲线分峰拟合分析,此发射带是由438nm,462nm和511nm三个发射峰叠加得到的。Eu2+离子的掺杂浓度为0.1mol,nAl3+/n(Ba2++Eu2+)=10:1时,经1350℃晶化2h得到的BaAl12O19:Eu荧光粉446nm发射峰强度最高。选用Sr2+、K+、La3+、Zn2+、B3+和Li+离子对荧光粉的基质进行掺杂改性研究,探讨了它们进入BaAl12O19晶格后引起的晶体场变化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BaAl12O19:Tb荧光粉中,掺入的离子没有改变BaAl12O19:Tb发射峰的峰形和位置,仅对发光强度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其中,Sr2+,K+,Zn2+,B3+离子有利于提高BaAl12O19:Tb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四种离子对荧光粉发光强度的提高作用由强到弱分别为:B3+>Zn2+>K+>Sr2+添加Li+降低了BaAl12O19:Tb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在BaAl12O19:Eu荧光粉中,掺入的离子对BaAl12O19:Eu发射峰位置、峰形和强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Sr2+,Zn2+,Li+离子有利于提高BaAl12O19:Eu荧光粉的发光强度。Sr2+和Zn2+的掺杂引起BaAl12O19:Eu发射峰峰形变窄,导致发射峰向短波方向蓝移;Li+的添加同样引起荧光粉发射峰峰形变窄,但发射峰向长波方向红移。三种离子对BaAl12O19:Eu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由强到弱分别为:Li+>Sr2+>Zn2+B3+和La3+离子的掺杂降低了BaAl12O19:Eu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在BaAl12O19:Tb和BaAl12O19:Eu荧光粉中添加共激活离子Mn2+,Mn2+离子吸收Tb3+和Eu2+的激发能量用于自身发射,而削弱了Tb3+和Eu2+的发光。在BaAl12O19:Tb中掺杂Ce3+可作为Tb3+的良好敏化剂,提高Tb3+的发光强度。在BaAl12O19:Eu中掺杂Ce3+,Ce3+和Eu2+之间有能量吸收的竞争,Ce3+对Eu2+能量传递现象不明显。将超声波技术和燃烧法引入溶胶-凝胶法进行BaAl12O19:Eu荧光粉的制备研究,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BaAl12O19:Eu荧光粉相比较,通过两种方法的引入能够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本文的创新点:1)制得了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绿色荧光粉BaAl12O19:Tb,该荧光粉最大吸收峰位于250nm,对254nm紫外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有可能成为新型的绿色荧光粉。激活离子Tb3+的浓度在0.005-0.05mol均可取代Ba2+离子得到纯相的Ba1-xAl12O19:Tbx。2)通过同一基质的掺杂改性对不同激活剂发光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掺杂离子所导致的结构稳定及电荷平衡性对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为改进现有的和开发新的发光材料提供参考和借鉴。3)首次研究了BaAl12O19基质中Tb3+对Mn2+的能量传递作用,为探索合成高效率的发光材料提供理论依据。4)通过将两种制备技术进行耦合,进一步优化了制备工艺,为荧光粉的制备提出一个新的思路。

二、BaMAl_(10)O_(17)(M=Be,Mg,Ca,Zn,Cd,Mn,Co,Li)体系的合成、结构和Eu~(2+)在其中的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aMAl_(10)O_(17)(M=Be,Mg,Ca,Zn,Cd,Mn,Co,Li)体系的合成、结构和Eu~(2+)在其中的发光(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原理与应用
    1.3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研究进展
        1.3.1 gC_3N_4的诞生与发展
        1.3.2 gC_3N_4的结构特征
        1.3.3 g-C_3N_4的合成
        1.3.4 g-C_3N_4的半导体性能
    1.4 对g-C_3N_4的改性策略
        1.4.1 使用不同的前驱体制备g-C_3N_4
        1.4.2 合成不同形貌结构的g-C_3N_4
        1.4.3 对g-C_3N_4进行元素掺杂改性
        1.4.4 对g-C_3N_4进行半导体复合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文的章节构成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光催化降解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有机物光催化降解反应方法
        2.2.2 循环降解实验方法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2.2.4 液质联用检测方法
        2.2.5 样品的表征方法
第3章 β-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材料的制备
        3.2.1 g-C_3N_4的制备
        3.2.2 α-Bi_2O_3和β-Bi_2O_3的制备
        3.2.3 β-Bi_2O_3/CNN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β-Bi_2O_3/CNN的表征与分析
        3.3.1 材料的晶相测试
        3.3.2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形貌
        3.3.3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元素与价态
        3.3.4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FTIR分析
        3.3.5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光学性能
    3.4 β-Bi_2O_3/g-C_3N_4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与机理
        3.4.1 对MB的降解性能
        3.4.2 对MB的循环降解实验
        3.4.3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PL分析
        3.4.4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3.4.5 β-Bi_2O_3/g-C_3N_4材料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WCNTs/α-Bi_2O_3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对多西环素的降解
    4.1 引言
    4.2 材料的合成
        4.2.1 α-Bi_2O_3纳米片的制备
        4.2.2 MWCNTs/α-Bi_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MWCNTs/α-Bi_2O_3的表征分析
        4.3.1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晶相
        4.3.2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形貌结构
        4.3.3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元素与价态
        4.3.4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FTIR分析
        4.3.5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光学性能分析
    4.4 MWCNTs/α-Bi_2O_3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与机理
        4.4.1 对DOX的降解性能
        4.4.2 对DOX的循环降解实验
        4.4.3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PL分析
        4.4.4 MWCNTs/α-Bi_2O_3样品的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4.4.5 MWCNTs/α-Bi_2O_3的光催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C_3N_4@CeO_2结合H_2O_2在可见光下对多西环素的降解
    5.1 引言
    5.2 材料的制备
        5.2.1 g-C_3N_4的制备
        5.2.2 CeO_2球体的制备
        5.2.3 g-C_3N_4@CeO_2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g-C_3N_4@CeO_2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5.3.1 g-C_3N_4@CeO_2复合材料的晶相
        5.3.2 g-C_3N_4@CeO_2复合材料的形貌与比表面积
        5.3.3 g-C_3N_4@CeO_2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与价态
        5.3.4 g-C_3N_4@Ce O_2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5.3.5 g-C_3N_4@CeO_2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
    5.4 g-C_3N_4@CeO_2结合H_2O_2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与机理
        5.4.1 对DOX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5.4.2 对DOX的光催化循环降解
        5.4.3 g-C_3N_4@CeO_2材料的PL分析
        5.4.4 g-C_3N_4@CeO_2结合H_2O_2的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5.4.5 DOX降解途径分析
        5.4.6 g-C_3N_4@CeO_2结合H_2O_2对DOX的光催化降解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梭形CeO_2/g-C_3N_4结合PS对诺氟沙星的可见光催化降解
    6.1 引言
    6.2 材料的制备
        6.2.1 梭形CeO_2的制备
        6.2.2 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6.2.3 CeO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CeO_2/g-C_3N_4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6.3.1 Ce O_2/g-C_3N_4样品的XRD晶相
        6.3.2 CeO_2/g-C_3N_4样品的形貌与比表面积
        6.3.3 CeO_2/g-C_3N_4样品的表面元素与价态
        6.3.4 CeO_2/g-C_3N_4样品的FTIR分析
        6.3.5 CeO_2/g-C_3N_4样品的光吸收性能
    6.4 CeO_2/g-C_3N_4结合PS的降解性能与机理
        6.4.1 对NOR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6.4.2 对NOR的重复降解实验
        6.4.3 CeO_2/g-C_3N_4样品的PL分析
        6.4.4 NOR的降解产物与途径分析
        6.4.5 CeO_2/g-C_3N_4样品结合PS的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6.4.6 CeO_2/g-C_3N_4样品结合PS对 NOR的光催化降解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Ag/AgCl@ZIF-8/g-C_3N_4结合PMS对左氧氟沙星的可见光催化降解
    7.1 引言
    7.2 材料的制备
        7.2.1 g-C_3N_4的制备
        7.2.2 ZIF-8和Ag/AgCl@ZIF-8 的制备
        7.2.3 Ag/AgCl@ZIF-8/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7.3 Ag/AgCl@ZIF-8/g-C_3N_4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7.3.1 Ag/AgCl@ZIF-8/g-C_3N_4材料的晶相
        7.3.2 Ag/AgCl@ZIF-8/g-C_3N_4材料的形貌与比表面积
        7.3.3 Ag/AgCl@ZIF-8/g-C_3N_4样品的元素组成与价态
        7.3.4 Ag/AgCl@ZIF-8/g-C_3N_4样品的FTIR分析
        7.3.5 Ag/AgCl@ZIF-8/g-C_3N_4样品的光学吸收性能
    7.4 Ag/AgCl@ZIF-8/g-C_3N_4结合PMS的降解性能与机理
        7.4.1 复合材料对LVFX的降解性能
        7.4.2 复合材料对LVFX的循环降解
        7.4.3 Ag/AgCl@ZIF-8/g-C_3N_4样品的PL分析
        7.4.4 Ag/AgCl@ZIF-8/g-C_3N_4结合PMS的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7.4.5 LVFX的降解产物与途径
        7.4.6 Ag/AgCl@ZIF-8/g-C_3N_4结合PMS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g-C_3N_4@Bi_2MoO_6结合PMS对尼美舒利的可见光催化降解
    8.1 引言
    8.2 材料的制备
        8.2.1 g-C_3N_4的制备
        8.2.2 Bi_2MoO_6的制备
        8.2.3 g-C_3N_4@Bi_2MoO_6复合材料的制备
    8.3 g-C_3N_4@Bi_2MoO_6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8.3.1 g-C_3N_4@Bi_2MoO_6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8.3.2 g-C_3N_4@Bi_2MoO_6复合材料的形貌与比表面积
        8.3.3 g-C_3N_4@Bi_2MoO_6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与价态
        8.3.4 g-C_3N_4@Bi_2MoO_6材料的FTIR分析
        8.3.5 g-C_3N_4@Bi_2MoO_6样品的光学吸收性能
    8.4 g-C_3N_4@Bi_2MoO_6样品结合PMS的降解性能与机理
        8.4.1 样品对NIM的降解性能
        8.4.2 对NIM的循环降解
        8.4.3 g-C_3N_4@Bi_2MoO_6样品的PL分析
        8.4.4 g-C_3N_4@Bi_2MoO_6样品结合PMS的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8.4.5 NIM的降解途径分析
        8.4.6 g-C_3N_4@Bi_2MoO_6样品耦合PMS对 NIM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 LC-MS谱图

(2)白光LED用碱土掺杂红粉玻璃、稀土掺杂碘化铅铯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ED概述
        1.2.1 LED发光原理
        1.2.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2.3 白光LED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3 LED用荧光粉、卤化铅铯纳米晶概述
        1.3.1 红色荧光粉概述
        1.3.1.1 硫系红色荧光粉
        1.3.1.2 氮化物红色荧光粉
        1.3.1.3 钼酸盐红色荧光粉
        1.3.1.4 钨酸盐红色荧光粉
        1.3.1.5 钇铝石榴石红色荧光粉
        1.3.2 卤化铅铯钙钛矿概述
        1.3.2.1 卤化铅铯钙钛矿介绍与合成
        1.3.2.2 杂质离子掺杂卤化铅铯钙钛矿
        1.3.2.3 卤化铅铯钙钛矿稳定性
        1.3.2.4 卤化铅铯钙钛矿的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碱土金属掺杂增强Mn:YAG发光性能的研究
        1.4.2 镱离子增强碘化铅铯纳米晶微晶玻璃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测试手段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工艺流程图
    2.2 表征测试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5 荧光光谱(PL)
        2.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2.7 荧光寿命
        2.2.8 光电参数测试
第三章 碱土金属掺杂增强Mn:YAG发光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制备
        3.2.2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2 荧光光谱(PL)分析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4 Mn:YAG发光机理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6 Mn:YAG玻璃结构发光分析
        3.3.7 Mn:YAG与 Mn:YAG玻璃荧光寿命比较
        3.3.8 Mn:YAG与 Mn:YAG玻璃稳定性比较
        3.3.9 Mn:YAG与 Mn:YAG在白光LED器件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镱离子增强碘化铅铯纳米晶微晶玻璃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的制备
        4.2.2 制备镱掺杂CsPbI_3玻璃
        4.2.3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玻璃的表征与测试
        4.2.4 白光LED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sPbI_3 量子点玻璃分析
        4.3.1.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1.2 荧光光谱分析
        4.3.1.3 CsPbI_3 量子点量子效率分析
        4.3.2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玻璃分析
        4.3.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3.2.4 荧光光谱分析
        4.3.2.4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玻璃量子效率分析
        4.3.2.5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玻璃发光机理分析
        4.3.2.6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玻璃稳定性分析
        4.3.2.7 镱掺杂CsPbI_3量子点玻璃在白光LED器件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五元杂环和芴类配体的自组装化学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芴类有机配体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第二章 溶剂调控的Co-MOFs及阴离子交换性质的初步研究
第三章 芴类有机配体的自组装研究
第四章 基于恶二唑杂环的半刚性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的混配自组装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白光LED用硅铝酸盐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发光二极管概述
        1.2.1 LED的发光原理
        1.2.2 实现白光LED的方式
    1.3 不同基质LED用荧光粉的开发与研究进展
        1.3.1 磷酸盐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2 钨酸盐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3 钒酸盐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4 硼酸盐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5 铝酸盐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6 硅酸盐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及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样品制备所用原料及设备
        2.1.1 样品制备所用原料
        2.1.2 样品合成所用实验设备
    2.2 样品的合成
        2.2.1 制备样品的配方及烧结条件
        2.2.2 样品的制备过程
    2.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光谱测试
        2.3.3 寿命测试
        2.3.4 色坐标值计算
第三章 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Ca_2Al_2SiO_7:Bi~(3+),Eu~(3+),Tb~(3+)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的研究
    3.1 前言
    3.2 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Ca_2Al_2SiO_7:Bi~(3+),Eu~(3+),Tb~(3+)发光性质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白光LED用CaAl_2Si_2O_8:Tm~(3+),Dy~(3+)发光性质的研究
    4.1 前言
    4.2 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CaAl_2Si_2O_8:Dy发光性质的研究
        4.2.1 物相分析
        4.2.2 Dy单掺CaAl_2Si_2O_8光谱特性的分析
    4.3 Tm~(3+)/Dy~(3+)共掺CaAl_2Si_2O_8发光性质的研究
        4.3.1 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CaAl_2Si_2O_8:Tm~(3+),Dy~(3+)光谱性质的研究
        4.3.2 Ca_2Al_2Si_2O_8中Tm~(3+)与Dy~(3+)能量传递的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Eu掺杂不同基质硅铝酸盐发光性质的研究
    5.1 前言
    5.2 Eu掺杂CaAl_2Si_2O_8发光性质的研究
        5.2.1 引言
        5.2.2 物相分析
        5.2.3 CaAl_2Si_2O_8:Eu发光特性的分析
        5.2.4 小结
    5.3 Eu掺杂Ca_2Al_2SiO_7发光性质的研究
        5.3.1 引言
        5.3.2 物相分析
        5.3.3 Ca_2Al_2SiO_7:Eu~(2+)发光特性的分析
        5.3.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Eu3+、Tb3+激活的几种含氧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显示器件的研究现状
    1.2 PDP的发展现状
    1.3 光致发光的基本物理过程
        1.3.1 激发跃迁
        1.3.2 辐射跃迁
        1.3.3 无辐射跃迁
        1.3.3.1 温度猝灭
        1.3.3.2 弱耦合系统
        1.3.3.3 强-强耦合系统
        1.3.4 能量传递
        1.3.5 浓度猝灭
    1.4 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评价参数
    1.5 现用真空紫外发光材料存在的问题
    1.6 新型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6.1 真空紫外发光机理的研究现状
        1.6.2 新型真空紫外发光材料
    1.7 红光和绿光发射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7.1 基质问题
        1.7.2 稀土离子的选择
        1.7.3 真空紫外激发下发光材料发光效率的影响因素
    1.8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依据
    1.9 本论文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及测试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样品的制备方法
    2.2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2.2.2 扫描电镜测试
        2.2.3 透射电镜测试
        2.2.4 紫外-可见漫反射
        2.2.5 真空紫外-紫外荧光光谱
        2.2.5.1 FLS920T-VM504光谱仪系统
        2.2.5.2 荧光寿命测试
        2.2.5.3 北京同步辐射实验室(BSRF)VUV 4B8真空紫外束线
    2.3 计算分析软件
        2.3.1 CIE色度图
        2.3.2 晶体结构分析软件-GSAS
        2.3.3 电子结构计算分析软件-CASTEP程序
第三章 La~(3+),Eu~(3+)共掺YV04纳米晶粉末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39
    3.1 实验及计算方法
        3.1.1 实验部分
        3.1.2 计算方法
    3.2 物相分析与结构表征
    3.3 光谱结果分析
        3.3.1 紫外激发下Y_(0.95-x)La_xVO_4:5%Eu~(3+)的光谱特性
        3.3.2 真空紫外激发下Y_(0.95-x)La_xVO_4:5%Eu~(3+)的光谱特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un~(3+),Tb~(3+)掺杂KMPO_4(M=Sr,Ba)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55
    4.1 实验及计算方法
    4.2 物相表征
    4.3 KMPO_4(M=Sr,Ba)的电子结构
    4.4 KMPO_4(M=Sr,Ba)的漫反射光谱
    4.5 Eu~(3+)掺杂KMPO_4(M=Sr,Ba)的发光特性
    4.6 Tb~(3+)掺杂KSrPO_4的发光特性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u~(3+),Tb~(3+)激活Li_6Ln(BO_3)_3(Ln~(3+)=Y~(3+),Gd~(3+)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5.1 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晶体结构
        5.2.2 粉末衍射图样
        5.2.3 Li_6Ln(BO_3)_3(Ln~(3+)=Y~(3+),Gd~(3+))的电子结构分析
        5.2.4 Li_6Ln(BO_3)_3(Ln~(3+)=Y~(3+),Gd~(3+))的漫反射光谱
        5.2.5 Eu~(3+)激活Li_6Ln(BO_3)_3(Ln~(3+)=Y~(3+),Gd~(3+))的光学特性
        5.2.5.1 Eu~(3+)掺杂Li_6Ln(BO_3)_3(Ln~(3+)=Y~(3+),Gd~(3+))的紫外光学性能
        5.2.5.2 Eu~(3+)掺杂Li_6Ln(BO_3)_3(Ln~(3+)=Y~(3+),Gd~(3+))的真空紫外光学性能
        5.2.6 Tb~(3+)激活Li_6Ln(BO_3)_3(Ln~(3+)=Y~(3+),Gd~(3+))的光学特性
        5.2.6.1 Tb~(3+)激活Li_6Ln(BO_3)_3(Ln~(3+)=Y~(3+),Gd~(3+))紫外光学特性
        5.2.6.2 Tb~(3+)激活Li_6Ln(BO_3)_3(Ln~(3+)=Y~(3+),Gd~(3+))真空紫外光学特性
        5.2.7 真空紫外激发下Li_6Gd(BO_3)_3:Tb~(3+)的量子剪裁现象
    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Tb~(3+)掺杂Ca_9Ln(PO_4)_7(Ln~(3+)=Y~(3+),La~(3+), Gd~(3+))的制备及真空紫外光学性能研究
    6.1 样品的合成及物相表征
    6.2 漫反射光谱
    6.3 Ca_9Y_(0.97)(PO_4)_7:0.03Ce~(3+)的紫外光谱特
    6.4 Ca_9Ln_(1-x)(PO_4)_7:xTb~(3+)(Ln~(3+)=Y~(3+),La~(3+),Gd~(3+))光致发光特性
    6.5 Ca_9Ln(PO_4)_7:Tb~(3+)(Ln~(3+)=Y~(3+),La~(3+),Gd~(3+))中的可见量子剪裁现象
    6.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Na_3GdP_2O_8:Tb~(3+)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7.1 Na_3GdP_2O_8及Na_3GdP_2O_8:Re~(3+)(Eu~(3+),Sm~(3+),Dy~(3+),Ce~(3+),Tb~(3+))的制备
    7.2 结构分析
        7.2.1 Na_3GdP_2O_8:Re~(3+)(Eu~(3+),Sm~(3+),Dy~(3+),Ce~(3+),Tb~(3+))的物相表征
        7.2.2 Na_3GdP_2O_8:xTb~(3+)(0≤X≤1)系列样品的物相表征
    7.3 光谱分析
        7.3.1 Na_3GdP_2O_8:Re~(3+)(Eu~(3+),Sm~(3+),Dy~(3+),Ce~(3+),Tb~(3+))的光La分析
        7.3.2 系列Tb~(3+)掺杂Na_3GdP_2O_8的光谱分析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M3MgSi2O8: Eu2+, Mn2+ (M=Ba,Sr)荧光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白光LED简介
        1.1.1 白光LED的应用前景
        1.1.2 白光LED的制备研究
    1.2 白光LED荧光粉简介
        1.2.1 发光材料
        1.2.2 稀土发光
        1.2.3 几种常见的无机荧光粉简介
    1.3 荧光粉常见制备方法与其表征手段
        1.3.1 高温固相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其他几种常见合成方法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制备与表征
    2.1 反应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制备
        2.3.1 高温固相法
        2.3.2 溶胶-凝胶法
    2.4 样品表征
3 Ba_3MgSi_2O_8:Eu~(2+),Mn~(2+)荧光粉紫外发光性能的研究
    3.1 Eu~(2+)与Mn~(2+)的光谱学性质
    3.2 Ba_3MgSi_2O_8:Eu~(2+)荧光粉紫外发光特性
        3.2.1 XRD分析
        3.2.2 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分析
        3.2.3 助熔剂对发光亮度的影响
    3.3 Ba_3MgSi_2O_8:Eu~(2+),Mn~(2+)荧光粉紫外发光特性
        3.3.1 热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SEM&EDS分析
        3.3.5 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分析
    3.4 不同制备方法对Ba_3MgSi_2O_8:Eu~(2+),Mn~(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3.4.1 XRD分析
        3.4.2 SEM&EDS分析
        3.4.3 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M_3MgSi_2O_8:Eu~(2+)(M=Ba,Sr)荧光粉紫外发光性能的研究
    4.1 Sr_3MgSi_2O_8:Eu~(2+)荧光粉紫外发光特性
        4.1.1 XRD分析
        4.1.2 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分析
    4.2 M_3MgSi_2O_8:Eu~(2+)(M:Ba,Sr)荧光粉紫外发光特性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非配位基团对配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配位化学与配合物的晶体工程
        1.1.1 配位化学简述
        1.1.2 配合物的晶体工程
        1.1.3 配合物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1.1.3.1 配合物的结构
        1.1.3.2 影响配合物结构的因素
        1.1.4 配合物的制备及单晶培养方法
    第二节 含氮杂环配体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1.2.1 吡啶及其衍生物配体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1.2.2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配体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第三节 有机羧酸配体及其混配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1.3.1 有机单羧酸配体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1.3.2 有机双羧酸配体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1.3.3 有机羧酸与含氮杂环配体混配的配位化学研究简介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及取得的主要进展
        1.4.1 选题依据及目的
        1.4.2 研究内容与取得的主要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蒽二酸衍生物及其混配系列配合物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1 配体的合成
        2.1.2 配合物的合成
        2.1.3 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第二节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2.2.1 配合物1~11的晶体结构描述
        2.2.2 配合物1~11的晶体合成讨论
        2.2.3 配合物1~11中非配位基团的作用
    第三节 配合物的性能研究
        2.3.1 配合物的XRPD谱
        2.3.2 配合物及其配体的固体荧光光谱
        2.3.3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2.3.4 配合物的吸附性能初探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不同骨架的单羧酸及其混配系列配合物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1 配体的合成
        3.1.2 配合物的合成
        3.1.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第二节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2.1 配合物12~34的晶体结构描述
        3.2.2 配合物12~34的晶体合成讨论
        3.2.3 配合物12~34中非配位基团的作用
    第三节 配合物的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研究
        3.3.1 配合物的XRPD谱
        3.3.2 配合物的固体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
    第四节 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3.4.1 配合物的XRPD谱
        3.4.2 配合物及其配体的固体荧光光谱
    第五节 配合物的磁学性能研究
        3.4.1 配合物的XRPD谱
        3.4.2 配合物的磁性研究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不同吡啶端基的苯并咪唑配体及其配合物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1 配体的合成
        4.1.2 配合物的合成
        4.1.3 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第二节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4.2.1 配合物35~39的晶体结构描述
        4.2.2 配合物35~39的晶体合成讨论
        4.2.3 配合物35~39中非配位基团的作用
    第三节 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4.3.1 配合物的XRPD谱
        4.3.2 配合物及其配体的固体紫外可见(UV-vis)光谱
        4.3.3 配合物及其配体的固体荧光光谱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附录Ⅰ 测试仪器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及发明专利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型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概述及分类
        1.1.1 多酸-有机含氮分子超分子化合物
        1.1.2 多酸-四硫富瓦烯类超分子化合物
        1.1.3 多酸-有机大环类超分子配合物
        1.1.4 多酸-阳离子簇类超分子化合物
        1.1.5 多酸作为模板剂引导的金属-有机超分子合物
    1.2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1.2.1 分子自组装
        1.2.2 模板合成
        1.2.3 水热(溶剂热)合成
        1.2.4 其他合成方法
    1.3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目的
    1.5 实验试剂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新型三聚Dawson 建筑块和3d-4f 杂核簇的超分子组装体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合成方法和合成讨论
    2.3 结构描述
    2.4 性质表征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β-[Mo_80_(26)]~(4-)同多钼酸盐和 Mn~(III)-希夫碱的超分子组装体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方法和合成讨论
    3.3 结构描述
    3.4 性质表征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H_2W_(12)O_(42)]~(10-)仲钨酸盐的纯无机(8,3)-连接的拓扑网络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合成方法和合成讨论
    4.3 结构描述
    4.4 性质表征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3d 金属和3d-4f 杂核金属氧簇超分子网络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具有混合配体和原位反应参与的3d 金属氧簇互穿超分子网络
        5.2.1 合成方法和合成讨论
        5.2.2 结构描述
        5.2.3 性质表征
    5.3 模板法合成3d-4f 杂核金属氧簇超分子网络
        5.3.1 合成方法和合成讨论
        5.3.2 结构描述
        5.3.3 性质表征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稀土蓝色光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类稀土蓝色光致发光材料
    1.1 灯用三基色蓝粉
    1.2 等离子体平板显示 (PDP) 用蓝色荧光粉
    1.3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3.1 金属硫化物体系
        1.3.2 碱土铝酸盐体系
        1.3.3 硅酸盐体系
    1.4 稀土上转换蓝色发光材料
        1.4.1 卤化物发光材料
        1.4.2 石榴石发光材料
        1.4.3 氧化物发光材料
2 稀土蓝色光致发光材料的不同组装形态
    2.1 纳米材料
    2.2 核-壳结构材料
3 总结与展望

(10)稀土掺杂六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
        1.1.1 稀土发光材料的组成
        1.1.2 稀土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
        1.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现状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1.2.1 衡量发光性能的主要指标
        1.2.2 影响发光性能的因素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溶胶-凝胶法
        1.3.2 燃烧法
        1.3.3 沉淀法
        1.3.4 微波法
        1.3.5 水热合成法
    1.4 六铝酸盐基质发光材料
        1.4.1 六铝酸盐的结构及分类
        1.4.2 六铝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的特点
        1.4.3 六铝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工作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aAl_(12)O_(19):Tb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材料的制备
        2.2.3 制备条件
        2.2.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aAl_(12)O_(19):Tb的结构
        2.3.2 BaAl_(12)O_(19):Tb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3.3 制备条件对BaAl_(12)O_(19):Tb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aAl_(12)O_(19):Eu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材料的制备
        3.2.3 制备条件
        3.2.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aAl_(12)O_(19):Eu的结构
        3.3.2 BaAl_(12)O_(19):Eu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3.3.3 制备条件对BaAl_(12)O_(19):Eu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取代Ba~(2+)的基质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材料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r~(2+)对BaAl_(12)O_(19):Tb,BaAl_(12)O_(19):Eu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4.3.2 K~+、La~(3+)对BaAl_(12)O_(19):Tb,BaAl_(12)O_(19):Eu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取代Al~(3+)的基质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材料的制备
        5.2.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n~(2+)对BaAl_(12)O_(19):Tb,BaAl_(12)O_(19):Eu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5.3.2 B~(3+)对BaAl_(12)O_(19):Tb,BaAl_(12)O_(19):Eu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5.3.3 Li~+对BaAl_(12)O_(19):Tb,BaAl_(12)O_(19):Eu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Mn~(2+)、Ce~(3+)对BaAl_(12)O_(19):Tb和BaAl_(12)O_(19):Eu共激活作用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材料的制备
        6.2.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aAl_(12)O_(19):Mn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6.3.2 BaAl_(12)O_(19):Tb,Mn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
        6.3.3 BaAl_(12)O_(19):Eu,Mn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
        6.3.4 BaAl_(12)O_(19):Ce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6.3.5 BaAl_(12)O_(19):Tb,Ce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6.3.6 BaAl_(12)O_(19):Eu,Ce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溶胶-凝胶法中其它技术的引入
    7.1 引言
    7.2 实验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材料的制备
        7.2.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制备方法对BaAl_(12)O_(19):Eu结构的影响
        7.3.2 制备方法对BaAl_(12)O_(19):Eu形貌的影响
        7.3.3 制备方法对BaAl_(12)O_(19):Eu发光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BaMAl_(10)O_(17)(M=Be,Mg,Ca,Zn,Cd,Mn,Co,Li)体系的合成、结构和Eu~(2+)在其中的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性能与机理研究[D]. 刘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2]白光LED用碱土掺杂红粉玻璃、稀土掺杂碘化铅铯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D]. 周磊. 温州大学, 2019(01)
  • [3]五元杂环和芴类配体的自组装化学及性质研究[D]. 刘燕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4]白光LED用硅铝酸盐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D]. 杨鹏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5]Eu3+、Tb3+激活的几种含氧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D]. 张凤. 兰州大学, 2012(09)
  • [6]M3MgSi2O8: Eu2+, Mn2+ (M=Ba,Sr)荧光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D]. 李玥.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7]非配位基团对配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军杰. 南开大学, 2010(09)
  • [8]新型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 李允伍.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2)
  • [9]稀土蓝色光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 葛杏心,孙艳辉,刘聪,符远翔. 稀土, 2009(01)
  • [10]稀土掺杂六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D]. 贺明睿. 东北大学, 2009(06)

标签:;  ;  ;  ;  

BaMAl_(10)O_(17)(M=Be, Mg, Ca, Zn, Cd, Mn, Co, Li)体系中Eu~(2+)的合成、结构及发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