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

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

一、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佳,何鑫,王阳洋,李昕[1](2021)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纳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共1 61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比较,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可以显着提高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OR=5.58,95%CI=3.88~8.03,P<0.000 01),并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MD=-3.87,95%CI=-4.26~-3.48,P<0.000 01)、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MD=-2.97,95%CI=-3.53~-2.41,P<0.000 01)和住院时间(MD=-4.70,95%CI=-7.29~-2.12,P=0.000 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60~1.77,P=0.92)。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刘娟[2](2020)在《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的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注射用凝血酶与西咪替丁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家长满意度。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患者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注射用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可以显着改善治疗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对临床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马艳华[3](2020)在《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定朝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治疗,试验组实施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方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3.81%;试验组治疗后4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试验组患儿的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上述生化指标均降低,且试验组更低,P <0.05。结论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更利于病情恢复,改善患儿生化指标,能有效抑制病情复发。

刘兰[4](2020)在《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指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急症,常常发生在体质量不足1500g早产儿中,且胎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病死率高达10%~15%。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外界菌落会进入肠腔并定植,但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耐药微生物的存在,极易导致早产儿肠道微生物异位而诱发相关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NEC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抗炎、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H2受体拮抗剂有减少胃酸分泌,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和抗病毒作用。本文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疗效、对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25例)、试验组1(34例)和试验组2(33例),三组患儿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喂养。空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有限公司,培菲康)治疗,0.5g/次,3次/d。试验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菲康联合静脉滴注西咪替丁(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治疗,5mg/kg,1次/d。同时给予患儿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纠正、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三组均接受治疗7d。观察指标三组的疗效、患儿病程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运用SPSS 16.0对本课题数据分析。结果:三组患儿的性别组成、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剖宫产、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缺氧、人工哺乳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空白对照组中,显效8例(32.00%),有效7例(28.00%),无效10例(40.00%),总有效率60.00%;试验组1患儿中显效11例(33.33%),有效10例(30.30%),无效12例(36.36%),总有效率为63.64%。试验组2中,显效16例(47.06%),有效13例(38.24%),无效5例(14.71%),总有效率为85.29%;试验组1,2这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两个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显着高于试验组1。空白对照组患儿的病程时间为(8.7±1.5)d;试验组1患者的病程时间为(6.2±1.2)d,试验组2患儿的病程时间为(4.1±1.1)d,试验组2病程时间显着短于试验组1和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组2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14.5±3.2)g,试验组1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8.3±1.8)g,空白对照组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7.5±2.2)g,试验组2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显着高于试验组1及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2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3.47±1.21)ng/ml,CRP表达水平为(7.53±3.25)mg/L,试验组1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4.15±1.36)ng/ml,CRP表达水平为(8.25±3.54)mg/L,空白对照组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6.47±1.17)ng/ml,CRP表达水平为(11.53±2.25)mg/L,两组试验组患儿PCT和CRP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降低,且试验组2显着低于试验组1(P<0.05)。结论:培菲康与西咪替丁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患儿炎症状态,缩短病程时间,增加患儿体重,从而提高疗效。

张磊[5](2020)在《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价值。方法 108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原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皮疹、胃肠病变、关节红肿)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的8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67, P=0.046<0.05)。观察组患儿皮疹、胃肠病变、关节红肿改善时间分别为(5.42±1.63)、(4.43±0.53)、(4.17±0.45)d,均短于对照组的(6.88±2.27)、(5.89±0.67)、(6.46±0.7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39、12.559、19.240, P=0.000、0.000、0.000<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 P=0.030<0.05)。结论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优化皮疹改善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推广。

焦春霞[6](2020)在《镧系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的快速发展向环境中释放出越来越多地有害无机离子和有毒有机小分子,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许多严重的不利影响。建立一种通过肉眼可见发光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的应用于环境科学、医药学、生命科学中检测无机离子以及有毒有机小分子和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等的传感识别体系至关重要。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Metal-organic-frameworks,缩写为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孔径可调,应用多样的扩展结构。镧系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Ln-MOFs)拥有多样的配位几何结构、独特的磁性以及高框架稳定性,具有通过天线效应产生的独特光学特性,包括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稳定的发射带和长的发光寿命,成为理想的发光传感材料。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Ln-MOFs)荧光探针兼具荧光分析法与Ln-MOFs独特光学性质,具有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可实时检测等特点。本论文设计并构筑了镧系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Ln-MOFs(Ln-MOFs,Ln=Sm,Eu,Tb)。通过荧光发光分析,配合物实现了高灵敏度、低检测限对有机分子、无机离子、药物等多功能检测,通过电化学分析,发现其可用于检测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氯化钐(SmCl3)与五羧酸有机配体3,5-二(2’,4’-二羧基苯基)苯甲酸(H5DBA),在硝酸条件下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新型三维微孔钐-有机骨架配合物(Sm-MOF),分子式为Na[Sm6(DBA)6·5H3O](1)。配合物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固体荧光分析和热重分析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二聚体金属单元交替连接成一维链,一维链通过配体H5L的桥连羧基氧连接形成二维双层平面,二位双层平面再通过配体的羧基氧与Sm3+配位后形成三维微孔骨架。荧光研究表明,所制备的Sm-MOF可以高灵敏度地检测HAc、Ag+、西咪替丁、MnO4-,还可用于电化学检测水中的邻硝基苯酚。配合物1的高灵敏检测能力可丰富稀土钐配合物在多功能传感材料方面的应用。2、以硝酸铕(Eu(NO3)3)与柔性有机配体3,5-二(2’,4’-二羧基苯基)苯甲酸(H5DBA)为原料,在硝酸条件下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三维微孔铕-有机骨架配合物(Eu-MOF),分子式为[Eu5(DBA)3]n(2)。配合物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固体荧光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吸附性能分析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基于完全去质子化的DBA配体,双核和多核无机组合无法形成稳定的微孔结构。N2的气体吸附实验表明,配合物2具有微孔性质。荧光分析表明,所合成的Eu-MOF可以高灵敏度检测丙酮,Cu2+和Cr2O72-,还可用于电化学检测水中的爆炸性2,4,6-三硝基苯酚(TNP)。配合物2高灵敏度、低检测限识别水中污染物的能力使其有望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的功能传感材料。3、以硝酸铽(Tb(NO3)3)和3,5-二(2’,4’-二羧基苯基)苯甲酸(H5DBA)为原料,在碱性环境下采用溶剂热法成功构筑了新型的三维微孔铽-有机骨架配合物(Tb-MOF),分子式为[Tb10(DBA)6(OH)4(H2O)9](3)。配合物3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荧光分析等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3结构中金属Tb有两种配位类型:双核和四核,由H5DBA配体连接在两个μ7高协调时组装形成三维微孔框架。荧光性能研究表明,所构筑的Tb-MOF能高灵敏度地检测H2O2、Fe3+和Cr2O72-,还能用于电化学测定爆炸物2,4,6-三硝基苯胺。配合物3的高灵敏度、即时响应检测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在功效的功能传感材料。

刘梦飞[7](2020)在《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戊己丸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由黄连、白芍(炒),吴茱萸(制)按6:6:1的比例组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胃溃疡和肠易激综合症。本研究采用熔融制粒法制备了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WJGP),综合微丸的粘附性能、漂浮性能以及溶出性能筛选了制剂的处方,并选择粘附材料用量(X1)、漂浮材料用量(X2)、卡波姆(CP)与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比例(X3)三个因素进行星点设计实验,得出最佳处方为:含药量35%,粘合剂(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用量35%,粘附材料(卡波姆934、HPMC K100M)用量21.64%,漂浮材料(碳酸氢钠)用量8.00%,卡波姆934:HPMC K100M 3:4。对微丸的包衣工艺进行优化,最优包衣处方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水分散体(Eudragit NE30D)为包衣材料,包衣浓度10%,包衣增重10%,滑石粉用量30%。最终处方优化后的WJGP具有胃粘膜粘附特性,体外组织留存量达85.4±1.29%,微丸可以在人工胃液中1min内起漂,且8小时后具有88.6±1.33%的漂浮率。另外,由于体内良好的粘膜粘附性,WJGP可以在胃中停留6-8小时。家兔分别灌胃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与戊己丸,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符合单室模型,能显着增加平均驻留时间,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以戊己丸为参比制剂,小檗碱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260.16%,芍药苷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291.47%。这可能是由于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增加了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了WJGP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分别探讨了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WJGP)抗乙醇型大鼠胃溃疡和抗乙酸型大鼠胃溃疡的药效学作用机制。建立的乙醇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出现了急性胃损伤,乙酸型大鼠胃溃疡模型出现了慢性胃粘膜损伤,西咪替丁和WJGP各剂量的治疗均有效改善了大鼠的临床症状,降低了溃疡指数,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的水平、IL-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中剂量组效果与西咪替丁相当,且药效强于同剂量的戊己丸。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WJGP抑制NF-κBp65的核易位,从而抑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WJGP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通过NF-κB途径改善抗氧化和抗炎状态有关。

刘兰,刘杰波[8](2020)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西咪替丁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的疗效及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NEC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治疗,共治疗7 d。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病程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两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91.18%vs 63.64%,P <0.05);且观察组病程时间较对照组显着缩短[(4.1±1.1)d vs(6.2±1.2)d,P <0.05],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较对照组显着增长[(14.5±3.2)g vs (8.3±1.8)g,P <0.05];观察组患儿PCT和CRP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 <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改善NEC早产儿炎症状态,提高疗效。

刘玉明,何颖,沈先荣[9](2017)在《西咪替丁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西咪替丁作为H2受体拮抗剂,除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外,在临床中具有许多新的药理作用及用途。由于西咪替丁显着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该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处方量与日俱增。但是近年来许多报道表明西咪替丁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变态反应、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等。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对于一些潜在的、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对西咪替丁安全性及其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西咪替丁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提供依据。

刘玉明,何颖,沈先荣[10](2017)在《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西咪替丁作为H2受体拮抗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管类疾病、皮肤病和肿瘤等疾病中临床应用较多,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抗辐射和治疗包虫病、口腔溃疡、流行性腮腺炎、卟啉病和牙周炎等疾病的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关于西咪替丁药理机制的研究较少,可从其重建细胞免疫作用和加速网状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抗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拓展其临床使用范围。

二、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总有效率:
        2.4.2 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4.3 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
        2.4.4 住院时间:
        2.4.5 不良反应发生率:
        2.4.6 发表偏倚:
        2.4.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2)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新生儿患者家长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1.3.2 生化指标检查比较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儿的生化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儿的复发情况和安全性对比
3 讨论

(4)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伦理原则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3.2 三组疗效对比
    3.3 三组患儿病程时间及每日体重增长情况对比
    3.4 三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益生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见解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6)镧系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概述
    1.3 Ln-MOFs荧光传感识别研究现状
        1.3.1 Ln-MOFs对有机小分子的传感
        1.3.2 Ln-MOFs对无机离子的传感
        1.3.3 Ln-MOFs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传感
    1.4 稀土配合物发光传感原理
        1.4.1 稀土离子发光基本原理
        1.4.2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原理
        1.4.3 稀土配合物发光类型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维微孔Sm-MOF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Sm-MOF合成
        2.1.4 Sm-MOF表征
        2.1.5 荧光传感实验
        2.1.6 药品传感实验
        2.1.7 电化学传感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晶体结构
        2.2.2 PXRD分析
        2.2.3 热重分析
        2.2.4 固体发光特性
        2.2.5 配合物1的荧光传感特性
        2.2.6 药品传感实验
        2.2.7 电化学传感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灵敏度的微孔Eu-MOF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Eu-MOF合成
        3.1.4 Eu-MOF表征
        3.1.5 荧光传感实验
        3.1.6 电化学传感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晶体结构
        3.2.2 热重分析
        3.2.3 PXRD分析
        3.2.4 固体发光特性
        3.2.5 吸附特性
        3.2.6 配合物2的荧光传感特性
        3.2.7 电化学传感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双核和四核共存的新型Tb-MOF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Tb-MOF合成
        4.1.4 Tb-MOF表征
        4.1.5 荧光传感实验
        4.1.6 电化学传感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晶体结构
        4.2.2 RXRD分析
        4.2.3 热重分析
        4.2.4 固体发光特性
        4.2.5 配合物3的荧光传感特性
        4.2.6 电化学传感实验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7)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戊己丸简介
        1.1.1 戊己丸方源
        1.1.2 戊己丸药方组成
        1.1.3 戊己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3.1 镇痛抗炎作用
        1.1.3.2 抗消化性溃疡
        1.1.3.3 抗肠易激综合征
        1.1.3.4 改善胃肠运动
        1.1.4 戊己丸剂型研究进展
        1.1.4.1 戊己滴丸
        1.1.4.2 戊己安中散
        1.1.4.3 戊己双层片
        1.1.4.4 戊己胃漂浮缓释片
        1.1.4.5 戊己胃漂浮微丸
    1.2 胃溃疡研究进展
        1.2.1 胃溃疡发病原因
        1.2.1.1 中医分析胃溃疡
        1.2.1.2 现代医学分析胃溃疡
        1.2.2 建立胃溃疡模型的方式
        1.2.2.1 乙醇型胃溃疡
        1.2.2.2 乙酸型胃溃疡
        1.2.2.3 水浸-束缚型胃溃疡
        1.2.2.4 幽门结扎型胃溃疡
        1.2.2.5 幽门螺杆菌感染型胃溃疡
        1.2.3 治疗胃溃疡的药物
        1.2.3.1 酸抑制剂
        1.2.3.2 质子泵抑制剂
        1.2.3.3 H_2受体拮抗剂
        1.2.3.4 胃粘膜保护剂
        1.2.3.5 中药复方制剂
        1.2.3.6 胃动力药
        1.2.3.7 其他
    1.3 胃滞留给药系统分类
        1.3.1 胃漂浮给药系统
        1.3.2 胃粘附给药系统
        1.3.3 药物膨胀给药系统
        1.3.4 药物沉降给药系统
        1.3.5 几种机制协同给药系统
    1.4 胃滞留给药系统制剂评价方法
        1.4.1 胃滞留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1.4.1.1 胃漂浮型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1.4.1.2 胃粘附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1.4.1.3 药物膨胀给药系统
        1.4.2 胃滞留给药系统的体内评价
        1.4.2.1 γ-闪烁扫描法
        1.4.2.2 .X-射线示踪法
        1.4.2.3 胃镜检查法
        1.4.2.4 超声波检查法
        1.4.2.5 动物实验法
    1.5 胃滞留制剂常用材料
        1.5.1 蜡质材料
        1.5.2 起泡材料
        1.5.3 膨胀材料
        1.5.4 粘附材料
        1.5.5 其他材料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戊己丸提取物的制备
        2.2.2 戊己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1 色谱条件
        2.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4 精密度试验
        2.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2.6 稳定性试验
        2.2.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载药丸芯的制备
        2.2.3.1 粘合剂用量的考察
        2.2.3.2 粘合剂比例的考察
        2.2.3.3 粘附材料种类的考察
        2.2.3.4 粘附材料比例的考察
        2.2.3.5 粘附材料用量的考察
        2.2.3.6 漂浮材料种类的考察
        2.2.3.7 漂浮材料用量的考察
        2.2.3.8 戊己丸载药丸芯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
        2.2.4 包衣处方考察
        2.2.4.1 包衣增重考察
        2.2.4.2 包衣液浓度考察
        2.2.4.3 抗黏剂用量考察
        2.2.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评价指标
        2.2.5.1 溶出性能
        2.2.5.2 粘附性能
        2.2.5.3 漂浮性能
        2.2.5.4 体内组织留存量的测定
        2.2.5.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含量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载药丸芯实验结果
        2.3.1.1 粘合剂用量
        2.3.1.2 粘合剂比例
        2.3.1.3 粘附材料种类
        2.3.1.4 粘附材料比例
        2.3.1.5 粘附材料用量
        2.3.1.6 漂浮材料种类
        2.3.1.7 漂浮材料用量
        2.3.2 星点设计实验
        2.3.2.1 载药丸芯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2.3.2.2 模型拟合
        2.3.2.3 效应面优化及预测分析
        2.3.2.4 验证试验
        2.3.3 包衣条件筛选结果
        2.3.3.1 包衣增重
        2.3.3.2 包衣液浓度
        2.3.3.3 抗黏剂用量
    2.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综合评价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液相条件的考察
        3.2.1.1 检测波长
        3.2.1.2 流动相系统
        3.2.2 标准样品的配制
        3.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筛选
        3.2.4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3.2.4.1 专属性
        3.2.4.2 标准曲线
        3.2.4.3 绝对回收率
        3.2.4.4 定量限
        3.2.4.5 精密度
        3.2.4.6 稳定性
        3.2.5 含药血浆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
        3.3.1 检测波长
        3.3.2 流动相pH及比例
        3.3.3 血样处理方法筛选结果
        3.3.4 体内分析方法结果
        3.3.4.1 专属性
        3.3.4.2 标准曲线
        3.3.4.3 绝对回收率
        3.3.4.4 定量限
        3.3.4.5 精密度
        3.3.4.6 稳定性
    3.4 生物利用度实验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药效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动物
        4.1.3 动物分组
    4.2 乙醇型胃溃疡模型实验方法
        4.2.1 乙醇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4.2.2 大鼠取材
        4.2.3 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剂率的测定
        4.2.4 组织病理学
        4.2.5 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测定
        4.2.6 IL-1β及 TNF-α含量测定
        4.2.7 免疫组化测定NF-κB蛋白的方法
    4.3 乙酸型胃溃疡模型实验方法
        4.3.1 乙酸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4.3.2 给药
        4.3.3 大鼠取材
        4.3.4 溃疡面积和溃疡抑制剂率的测定
        4.3.5 组织病理学
        4.3.6 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测定
        4.3.7 IL-1β及 TNF-α含量测定
        4.3.8 免疫组化测定NF-κB蛋白的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乙醇型胃溃疡实验结果
        4.5.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的影响
        4.5.2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5.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MDA、SOD的影响
        4.5.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IL-1β、TNF-α的影响
        4.5.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NF-κB蛋白的影响
    4.6 乙酸型胃溃疡实验结果
        4.6.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的影响
        4.6.2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6.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SOD、MDA的影响
        4.6.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IL-1β、TNF-α的影响
        4.6.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NF-κB蛋白的影响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西咪替丁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儿病程时间及每日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
3 讨论

(9)西咪替丁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咪替丁用药安全性高
2 不良反应
    2.1 神经毒性
    2.2 生殖系统损伤
    2.3 变态反应
    2.4 心血管系统损害
    2.5 急性肾损伤
    2.6 内分泌影响
    2.7 药物相互作用禁忌
3 小结

(10)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2 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3 用于血管类疾病
4 用于皮肤病
5 用于肿瘤
6 用于其他疾病
    6.1 用于抗辐射
    6.2 用于包虫病
    6.3 用于口腔溃疡
    6.4 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6.5 用于卟啉病
    6.6 用于牙周炎
7 结语

四、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彭佳,何鑫,王阳洋,李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05)
  • [2]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 刘娟. 当代医学, 2020(33)
  • [3]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J]. 马艳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2)
  • [4]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D]. 刘兰. 汕头大学, 2020(02)
  • [5]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价值研究[J]. 张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8)
  • [6]镧系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研究[D]. 焦春霞. 延安大学, 2020(12)
  • [7]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D]. 刘梦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西咪替丁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J]. 刘兰,刘杰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7)
  • [9]西咪替丁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 刘玉明,何颖,沈先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17(26)
  • [10]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刘玉明,何颖,沈先荣. 中国药房, 2017(23)

标签:;  ;  ;  ;  ;  

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