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东[1](2021)在《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研究 ——以日照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媒介工具。通过调查得知,手机的使用逐步趋于低龄化,青少年使用手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与此同时,手机由简单的通讯工具演变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掌上电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手机因其丰富多彩的娱乐功能,更加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然而,手机网络不仅满足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需求,也带给了青少年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对自身的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了损害,也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以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日照市青少年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日照市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现状及其治理成效,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体系,结合青少年手机的治理现状,探究治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得知,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遇到了多方面的困境。首先,从立法角度看,由于法律体系不完善,存在着低位性与滞后性,法律内容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导致治理青少年手机成瘾缺少法律依据;其次,由于政府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执法监管非常态化,治理手段单一,网络警察队伍建设不足,导致政府部门的治理成效较低;再次,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治理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无法形成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合力,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等手段的治理作用;最后,由于缺乏专业的治疗机构,手机成瘾青少年得不到安全专业的帮助与治疗,致使青少年手机成瘾现象更加严重。鉴于此,本文以公共管理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运用法律、技术、教育等多样化手段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治理经验,完善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对策: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的法制化建设,明确主管部门,理清权责,严格执法,落实常态化监管机制,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度,完善相关医疗与救助体系,建立网络信息举报制度;其次,发挥社会的协助治理作用,开发实用的青少年防沉迷技术与产品,加强企业的自律监督,充分发挥网络行业协会的治理作用;再次,强化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全面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严格落实青少年校园禁用手机的规定;最后,引导监护人提升自身网络素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杨文雅[2](2021)在《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现状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智能手机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了人们的必需品,“低头”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即幼儿父母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或冷落幼儿,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中断、亲子排斥或忽视的现象。在家庭中,为了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应适当地减少幼儿父母的低头行为。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减少,有利于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促进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形成,减缓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因此,了解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现状及其危害,减少幼儿父母的低头行为成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之举。本研究选取527位幼儿父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父母低头行为量表》、《亲子关系量表》、《Conners儿童问题行为量表(父母版)》深入了解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现状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利用SPSS26.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幼儿父母进行访谈来深度探析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父母低头行为总体得分较高,即低头行为表现较为严重。2.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在幼儿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年龄、父母角色、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我管理、手机功能依赖、认知偏差、职业压力、情感需求等因素。4.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直接影响幼儿问题行为,且通过亲子关系间接影响幼儿问题行为。本研究在了解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现状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避免或减少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发生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对幼儿父母提出的建议:1.加强自我管理,发挥榜样作用;2.改正错误认知,避免无效陪伴;3.改变低头的家庭环境,及时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4.整合碎片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对幼儿园的建议:1.组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低头行为的危害;2.利用家长开放日,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3.密切关注幼儿是否出现问题行为,增进亲子互动。

李国庆[3](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杨光永[4](2020)在《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自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以来,手机用户发展迅速,手机短信作为电信企业重要业务,每年发送量都高达数千亿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OTT互联网平台应用也相继进入到短信息行业,在方便用户日常工作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用户的社交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垃圾短信息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了用户正常工作生活,也影响了短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和价值开发。有些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利用短信进行诈骗勒索或泄露隐私等,有效管理短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难题。从质量管理视角分析,垃圾短信息一般是指质量上存在瑕疵的短信息,因此垃圾短信息治理从某种程度上是如何提高短信息质量的过程。如何提高短信息质量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率一直以来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通信管理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的课题,也是信息领域科研人员持续探讨研究的重要方向。垃圾短信息治理是质量管理理论在信息产业的应用,分层分级是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论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分层分级的策略来深化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研究,重点阐述如何通过信息质量评价同用户参与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及引入信息分类技术对短信息分层分级进行支撑,增强短信息分层分级和垃圾短信息治理精准度。当前短信息质量管理和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中,比较常见的要素有法律制度规范、信息过滤技术、信息分类算法技术、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等,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等新型要素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影响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欠缺。如何通过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变量构建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方法缺乏,对垃圾短信息治理工作不能形成有效的理论指导。基于此,论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据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和专家打分挖掘出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关键要素,提出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根据模型中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变量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关系进行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短信息分层分级九宫格矩阵,引入深度学习模型和传统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实验指标对比,对短信息进行精准分层分级,为接下来的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打下基础;最后根据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对实验数据和垃圾短信息举报数据分别进行短信息类别相关性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对垃圾短信息进行预测,提出更有效的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构建基于信息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文章从信息质量管理视角,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菲尔德专家法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框架和模型,为整篇论文奠定理论基础。2.基于信息分层分级策略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机理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论文根据文献研究,提出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三种变量,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假设。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关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处理,对论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3.构建短信息分层分级矩阵,引入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验证和比较。通过构建短信息分层分级九宫矩阵,依照信息价值和信息隐私性将短信息分为八类。之后引入常用的LSTM、KNN、CNN-1D三类信息分类技术对八类短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实验验证,比较各类算法在短信息分类的优劣势,为垃圾短信息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4.运用灰色模型对垃圾短信息治理进行预测,分析不同类型垃圾短信息的治理策略。通过近年来短信和垃圾短信有关数据,对短信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短信息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短信息平台的特点,分别对手机垃圾短信和OTT平台垃圾短信提出监测和治理建议。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构建基于质量管理理论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论文基于信息质量管理和垃圾短信息治理的文献研究,结合案例分析和信息经济管理与技术领域专家意见,识别出法律制度监管、技术管理方法、市场环境、用户参与、信息质量评价等垃圾短信息治理要素,其中法律规范、技术手段、市场环境作为外部变量。通过分析各要素在垃圾短信息治理中所起到的不同影响和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基于信息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通过构建模型,明确了传统要素和新型要素,论文将用户参与分为信息分享和共同治理维度,信息质量评价包括内容质量、表达质量和安全质量三类指标,用户参与和信息质量评价是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中的新型和核心要素,通过用户参与和信息质量评价要素对短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对垃圾短信息进行精准治理。2.揭示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机理。在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中,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作为全新的要素,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当前基于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理论提升治理垃圾短信息效果的文献较少。论文明确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变量的测度题项,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对于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影响。验证了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正向作用以及用户参与在信息质量评价与垃圾短信息治理之间的中介作用,揭示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促进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作用机理。3.构建基于灰色模型的垃圾短信息监测和治理机制。在短信息做好有效分层分级后,如何对垃圾短信息进行精准治理、合理预测等治理策略变得重要。论文从实验的10548短信息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寻找各类短信息的关系和规律。随后论文基于短信息“信息量”不多,是典型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等特点,以当前非常普遍的端口短信为例,通过端口短信与垃圾短信息的相关性分析,运用灰色系统模型来对今后的短信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构建基于灰色模型的垃圾短信息监测和治理机制。

黄丽娟[5](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邓君睿[6](2020)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文中指出手机由于功能丰富、使用便捷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依赖和认可,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特别严重,本文将此现象归结为“手机依赖症”现象。大学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过度使用手机,不同层面地影响到了高校学风建设。在手机大量普及的今天,禁止手机使用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扭转观念和思路,科学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手机依赖症”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展开详细研究。旨在阐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策加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阐述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通过阐述学风、学风建设、“手机依赖症”等相关问题,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提供观察维度。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视角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建议三个维度展开。然后对三所高校的15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交流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高校学风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总结与分析。问题包括了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现象认识不深入、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五方面问题,阐明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完善学术诚信文明建设、营造减少手机依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五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风状态、身心健康形成冲击,对高校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挑战。本文认为面对这种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遵循高校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努力提高“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李倩莹[7](2019)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 ——以SY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已经渗透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出现了一种对课堂教学产生的主要是消极影响的行为,即课堂手机行为。课堂手机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手机全部功能的使用。当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除学习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便会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妥善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对学校和学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总体而言,本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研究背景入手,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编制了《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问卷》,并用其对SY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500名在校学生展开调查,同时配合对教师、学生的访谈,从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学生对课堂手机行为的认知,态度以及课堂手机依赖程度等方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现状,并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在对调查和访谈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学生课堂手机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包括挤占课堂教学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妨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对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等等方面。同时,对课堂手机行为的产生作了一定的归因分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现状、后果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刘健[8](2019)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围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目标,积极探讨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新载体促进思政方法手段创新,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高校运用信息技术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资料的基础上,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学校各部门和学院,深入学生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群体,共采集调查问卷910份;并对部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较全面地把握了信息技术支持大理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状况。针对目前大理大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对信息技术载体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并根据查阅各类论文和着作的相关资料,对运用信息技术载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问卷调查主要从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载体情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软件硬件建设情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的统筹管理情况、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信息素养情况等五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以调查数据和访谈信息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理大学对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已重视但认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各类信息技术已运用但不充分,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有投入但仍不足,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有差距,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5条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载体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支持思政工作,塑造德育信息化校园新风尚;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式,构建信息化育人新手段;加强思政工作信息技术载体硬件资源建设,拓展信息化校园新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营造网络育人校园新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信息素养,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通过个案调查研究,深入、具体地了解大学生和思政工作者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总结大理大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种类、使用程度以及未充分应用的信息技术的情况,查找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未能充分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分析造成信息技术使用率和开发程度低的主客观原因,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开发运用的多维视角,具体、全面地探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的诸多可应用的信息技术方法手段,以此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提供参考借鉴。

刘启帆[9](2019)在《手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中职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发挥手机在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成了新时代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工作。本文以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从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对中职生的影响、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10名班主任和10名学生进行访谈,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当前班级手机管理的现状、手机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对班级手机管理的建议等内容。笔者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手机对中职学生,一方面开拓了学习途径、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学生学业、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价值取向。手机对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一方面开拓了班级管理的手段、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增进师生和家长沟通、提升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扰乱上课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加大了教学管理难度。根据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和手机对班级管理及中职生带来的影响,提出班级手机管理策略。并在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18计算机应用3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做好实验的前测和后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班级手机管理规章制度,设计和执行《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设计和建立班级兴趣提高小组。对兴趣提高小组进行三轮教育行动研究,观察学生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兴趣提高小组计划。试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观察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实施策略后在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学生自我提升情况、班级管理建设三个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总结出坚持以生为本、吸取优秀的班级手机管理经验、构建管控与引导并行的班级手机管理对策、制定手机管理制度、用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使用手机记录学生成长创建良好班风、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定兴趣提高小组计划的班级手机管理对策。加强对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管控,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进行自我提升,使得中职学生在手机环境下健康成长。

袁曼曼[10](2019)在《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开放了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我国网民用手机终端接入并使用互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7.88亿。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拥有便捷、即时、传播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等特点。它不但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由此,新疆高校需要深入了解手机媒体的利弊,并合理利用发挥最大优势,以做好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对新疆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是:扩大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载体;增强教育实效性。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是:冲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模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限,影响新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复杂性。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出手机媒体给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有:教育主客体的手机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新疆高校对新教育模式的引导、鼓励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有待进一步研发;社会各界对手机媒体网络环境的重视度不够等。基于对新疆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现状调查分析,就如何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教育主客体的手机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新疆大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平台建设;引导多方重视手机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总体而言,手机媒体融入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所趋,发挥手机媒体的最大化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措施。

二、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研究 ——以日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述评
        (一)手机成瘾的界定
        (二)手机成瘾的危害
        (三)政府治理青少年问题的研究现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
        (二)手机成瘾
    二、理论基础
        (一)手机成瘾相关理论基础
        (二)治理理论
第三章 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现状分析
    一、日照市青少年手机成瘾现状调查分析
        (一)日照市青少年手机持有状况
        (二)日照市青少年手机成瘾比例
        (三)日照市青少年网络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四)日照市青少年手机成瘾家庭氛围差异
        (五)日照市手机成瘾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活动特征
    二、我国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现状
        (一)法制建设层面
        (二)政府监管层面
        (三)社会自律层面
        (四)学校教育层面
    三、政府治理青少年手机成瘾取得的成效
        (一)净化了网络环境
        (二)网络企业逐步形成自律机制
        (三)提升了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一)立法存在低位性、滞后性
        (二)法律内容原则化,可操作性差
    二、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
        (一)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确
        (二)执法监管非常态化
        (三)治理手段单一
        (四)网络警察队伍建设不足
    三、非政府主体的治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四、缺乏专业的预防治疗机构
第五章 国内外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的先进经验借鉴
    一、国外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先进治理经验
        (一)美国青少年手机成瘾先进治理经验
        (二)新加坡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先进治理经验
        (三)韩国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先进治理经验
        (四)其他国家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先进治理经验
    二、国内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的先进经验
        (一)地方政府法律法规
        (二)网络行业协会的自律
        (三)潍坊市特色家庭教育服务
    三、启示与借鉴
        (一)完善立法体系
        (二)发挥网络协会组织治理的优越性
        (三)网络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的有效结合
        (四)注重引导家庭教育
第六章 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对策
    一、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
        (一)完善青少年手机成瘾治理的法制化建设
        (二)明确主管部门,理清权责
        (三)严格执法,落实常态化监管机制
        (四)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度
        (五)注重青少年心理变化,完善相关医疗与救助体系
        (六)建立网络信息举报制度
    二、发挥社会治理的协助作用
        (一)开发青少年防沉迷技术
        (二)加强企业的自律监督
        (三)发挥网络行业协会的治理作用
    三、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一)强化网络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落实青少年校园禁用手机的规定
    四、提升自身网络素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日照市手机成瘾调查问卷
附录二
附录三:青少年手机沉迷访谈提纲

(2)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现状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父母低头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消极影响颇多
        (三)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相关研究有待完善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低头行为
        (二)父母低头行为
        (三)亲子关系
        (四)幼儿问题行为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低头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问卷调查对象
        (二)访谈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父母低头行为量表
        (二)亲子关系量表
        (三)Conners儿童问题行为量表
    五、研究内容
        (一)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现状分析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总体得分情况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我管理
        (二)手机功能依赖
        (三)认知偏差
        (四)职业压力
        (五)情感需求
    三、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间接影响
第四章 讨论
    一、关于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现状的讨论
        (一)幼儿父母低头行为总体表现较严重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影响因素讨论
        (一)自我管理是影响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首要因素
        (二)手机功能依赖是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主要诱因
        (三)认知偏差是影响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认知因素
        (四)职业压力是影响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驱动因素
        (五)情感需求是影响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的情感因素
    三、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讨论
        (一)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讨论
        (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间接影响讨论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幼儿父母方面
        (二)幼儿园方面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父母低头行为、亲子关系以及幼儿问题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相关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基础
    2.1 信息质量管理研究
        2.1.1 信息质量研究
        2.1.2 信息质量管理研究
    2.2 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
        2.2.1 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概况
        2.2.2 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研究
    2.3 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3.1 信息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2.3.2 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4 灰色预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构建
    3.1 垃圾短信息治理关键要素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2.3 案例研究发现
    3.3 信息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分层分级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实证研究
    4.1 变量界定
        4.1.1 信息质量评价
        4.1.2 用户参与
        4.1.3 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
    4.2 研究假设
        4.2.1 信息质量评价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
        4.2.2 信息质量评价与用户参与
        4.2.3 用户参与的中介作用
        4.2.4 理论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3.4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信息分层分级矩阵和分类算法研究
    5.1 短信息分层分级矩阵
        5.1.1 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
        5.1.2 粗糙集合论下的短信息分层分级
    5.2 短信息分类算法
        5.2.1 中文短信处理现状
        5.2.2 LSTM、KNN和CNN算法概念
        5.2.3 Jieba分词
        5.2.4 预处理
    5.3 实验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实验
        5.3.3 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预测和分类治理策略
    6.1 短信息样本类别分布
    6.2 短信息和垃圾短信息数据分析
        6.2.1 短信息变化和发展情况
        6.2.2 垃圾短信息举报情况
    6.3 短信息灰色预测模型分析
        6.3.1 模型建立
        6.3.2 模型应用
        6.3.3 结果分析
    6.4 垃圾短信息分类治理策略
        6.4.1 商业垃圾短信端口的判定和分类管理
        6.4.2 手机垃圾短信与OTT平台垃圾短信治理策略异同
        6.4.3 不同属性的垃圾短信息治理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及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6)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校学风及学风建设的研究
        2.关于“手机依赖症”的内涵及表现研究
        3.关于“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
    (一)高校学风建设
        1.学风的内涵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3.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1.“手机依赖症”概念界说
        2.“手机依赖症”影响表现
        3.“手机依赖症”产生原因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适应性
        2.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3.有利于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方法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原则
        2.问卷设计思路
        3.调查方法及内容
        4.调查对象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维度调查结果
        2.“手机依赖症”下的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3.“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建议维度调查结果
    (三)现状分析
        1.“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学习状态
        2.“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3.“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
        1.手机使用不规律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2.手机不良信息开放导致价值观畸形
        3.手机科技成瘾导致学术诚信危机
    (二)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
        1.手机功能诱惑导致“隐形逃课”频发
        2.手机管理不当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失范
    (三)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1.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现状
        2.教育方式无法获得大学生内心认可
    (四)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症”影响认识不深入
        1.忽视了“手机依赖症”背后心理动机
        2.低估了“手机依赖症”带来的挑战
    (五)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
        1.家庭不重视大学生手机教育
        2.手机信息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3.社会上手机依赖风气较严重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自我管理
        1.强化自我教育预防手机依赖
        2.科学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
    (二)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
        1.完善学风组织管理建设
        2.完善学风监督责任建设
        3.完善学生弹性学制建设
        4.完善学风评价体系建设
    (三)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
        1.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导健康思想价值观
        2.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观
        3.培育手机媒介综合化素养,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
        4.开展手机教育主题化活动、创设网络兴趣学习群
    (四)加强学术诚信文明建设
        1.加快学术诚信机制建设
        2.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3.建立手机诚信信息档案
    (五)营造减少手机依赖影响的外部环境
        1.政府加强手机文化及网络生态监管
        2.家庭应该以优良家风促进学风建设
        3.社会要提供积极支持助力学风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 ——以SY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手机行为
        二、课堂手机行为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预调查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
        四、调查问卷的发放
    第二节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十分普遍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课堂手机行为认知准确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课堂手机行为态度失当
        四、高职院校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程度高
第三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负面影响
        一、挤占课堂教学时间
        二、扰乱课堂教学秩序
        三、妨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第二节 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错误导向及不良示范
        二、学校相关教育管理的不到位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相对片面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第四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教育对策
    第一节 正确引导并严格管理学生
        一、深入学生心灵
        二、正确引导学生
        三、严格课堂管理
    第二节 因势利导深化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三、盘活教学方法
        四、树立学习目标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浓厚学习氛围
        二、制定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三、加强学风建设
    第四节 形成多方联动的教育合力
        一、摆正社会舆论导向
        二、加强家校沟通
        三、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密切配合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现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重要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载体
        (二)思想政治工作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优势与短板
        (二)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三)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
第二章 大理大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及问卷分布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及重视情况
        (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运用信息技术载体情况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技术支持硬件和软件建设情况
        (四)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载体的统筹管理情况
        (五)大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第三章 大理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已重视但认识不足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各类信息技术已运用但不充分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平台建设存在差距
        (二)信息技术平台、工具运用不充分
    三、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有投入但仍不足
    四、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有差距
        (一)对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不充分
        (二)对信息技术运用不主动的部门和人员督查力度不够
        (三)对校园网络新媒体环境的监管有待加强
        (四)信息技术部门支持师生使用新技术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五、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
        (一)主客体信息素养存在差距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发表言论持过分谨慎态度
    六、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有待加强
第四章 大理大学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支持思政工作,塑造德育信息化校园新风尚
    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式,构建信息化育人新手段
        (一)打造手机移动终端功能新版块
        (二)着力打造校园思政网站新天地
        (三)拉近师生沟通距离
        (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五)加强载体综合运用
    三、加强思政信息技术载体硬件资源建设,拓展信息化校园新资源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营造网络育人校园新环境
        (一)加强网络政工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
        (二)建立健全思政工作信息技术载体的管理运行体制
        (三)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预防体系
        (四)建立有效校园舆情引导和分析监督保障系统
        (五)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五、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
        (一)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的技术能力培训
        (二)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信息技术素质
        (三)鼓励思政课教师改进技术创新方法
        (四)打造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手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手机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应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中职学校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
    第三节 个案调查
    第四节 调查总结与分析
第三章 手机对中职学校学生及班级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手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手机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设计及教育实验研究
    第一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背景分析
    第二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设计的整体思路
    第三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的实施内容
    第四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
    第五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中职学校班级手机管理对策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手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影响
附录2
    学生的访谈提纲
    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3 18计用3 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点
2 手机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概述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2.1.2 手机媒体的概念界定
        2.1.3 手机媒体的特点
        2.1.4 手机媒体的类型
    2.2 手机媒体与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2.1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2.2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手机媒体的作用
        2.2.3 手机媒体和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
3 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分析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结果
    3.2 手机媒体给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3.2.1 扩大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3.2.2 创新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3.2.3 丰富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3.2.4 增强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3 手机媒体给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3.3.1 冲击了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3.2 模糊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限
        3.3.3 影响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3.3.4 增加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3.4 手机媒体给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
        3.4.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手机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3.4.2 对手机媒体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探索还不够
        3.4.3 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媒体平台有待进一步研发
        3.4.4 社会各界对手机媒体网络环境的重视度不够
4 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的对策
    4.1 提高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手机媒介素养
        4.1.1 提高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手机媒介素养
        4.1.2 提高新疆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
        4.1.3 培养新疆大学生健康心理
    4.2 创新手机媒体融入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4.2.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互动观念
        4.2.2 调动新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
        4.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宣传的意识
    4.3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平台建设技术支持
        4.3.1 重视和加快手机媒体网络建设
        4.3.2 提高手机媒体技术人员的政治敏锐性
        4.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平台建设
    4.4 引导社会各界重视手机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4.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管
        4.4.2 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为手机媒体开发商的第一要求
        4.4.3 提高社会大众的综合素质,优化手机媒体网络环境
结语
附录 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治理研究 ——以日照市为例[D]. 刘晓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幼儿父母低头行为现状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杨文雅.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D]. 杨光永.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D]. 邓君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 ——以SY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倩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D]. 刘健. 大理大学, 2019(02)
  • [9]手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启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5)
  • [10]手机媒体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袁曼曼.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