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介词“by”、“Being”、“You”的对比

英汉介词“by”、“Being”、“You”的对比

一、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21)在《行为链理论视角下give a N(V)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研究》文中认为轻动词是指与常规动词相比,其动词语义轻化,在结构中更多承担人称、时态、数等句法功能的动词,而该结构的动词语义主要由宾语位置上的动转名词所承担。英语轻动词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现有文献涵盖句法、语义、语体特征等方面研究,但是关于该结构中动转名词准入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英语“give a N(v)”结构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结构中动词转名词的准入条件。本文的分析工具为Langacker教授所提出的行为链理论,该理论认为,描写参与者和能量传递方式可以表征小句所描述的行为及状态。本文以行为链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give a N(v)”结构中的参与者及能量传递模式,概括能进入该结构动词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到“give a N(v)”结构的准入条件。本文语料来自BNC语料库,共选出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界定标准的语料3618条,并根据“N(v)”转化前动词的语义特征将其分为6类。研究发现:(1)进入“give a N(v)”结构的动词须为“give”施事主语主动给出的动作;(2)“give a N(v)”结构不允许间接宾语发出带有明显主动性反应的动作,因而带有明显主观主动性的使动词无法进入到该结构之中;(3)进入到该结构的动词须遵循能量由主语发出,经由可能存在的工具传递,以“N(v)”的形式表征,传递向间接宾语(如在句中出现)的能量传递路径;(4)由主语发出的“give”以及“N(v)”这两个动作,皆是单向的能量传递,强调能量反馈的动词则无法进入到这一结构之中。

胡晓函[2](2021)在《英汉视译词性转换技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性转换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翻译技巧,能帮助译者跨越因双语差异产生的翻译障碍。本文以释意理论为依据,结合英汉双语的差异和视译自身的原则及特点,论证了英汉视译过程中使用词性转换技巧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笔者所积累的英汉视译实践中的实例,论证并展示了动词化、副词化和形容词化三种常用的词性转换在英汉视译中的有效性和操作方法,并介绍了增补、重复及省略三种词性转换辅助技巧的实用性。希望此研究能够帮助译员更深入地认识视译活动和词性转换技巧,从而输出高质量的视译译文。

梁茜茜[3](2021)在《《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向型学习词典是第二语言学习中重要的工具书,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辞书研究起步较晚,且长期受到内向型汉语词典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研究理论仍需要不断探索,而近些年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急需要一部完备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问世。目前我国已有多部外向型学习词典问世,由鲁健骥和吕文华编纂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近年来广受好评,是水平较高的一部外向型学习词典。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词典并非尽善尽美,仍有许多可优化之处。本文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以下简称为《商务馆》)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为《牛津中阶》)中手部动作动词为研究对象,从配例的角度入手,探求外向型学习词典在配例设置方面的特点。本文首先确定了“手部动作动词”的范围和标准,从两部词典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语料,在《商务馆》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手部动作动词145个,在《牛津中阶》中与之相对应的手部动作动词208个,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的方法对两部词典中配例的数量和类型做了数据分析。随后又结合配例的内容,对配例的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两部词典中配例的分析,为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提供一些优化建议。在数量方面,外向型学习词典承担着词语解码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一定的数量的配例,已达到编码的示范作用,并且配例的数量应向高频词倾斜,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词语的功能。在类型方面,本文只从配例的形式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短语例在词典中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外向型学习词典在编纂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短语例的作用。配例的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配例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外向型学习词典中的配例应与释义相符,即配例应具有典型性、简洁性。

李蕊宏[4](2021)在《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文中提出“被”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汉语“被”字句和西语被动句存在较多不同之处,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被”字句常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偏误。本文首先从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知识着手,总结前人对“被”字句的研究成果。再以对比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句型结构、语义色彩、语体三方面,将汉语“被”字句和西语被动句进行分析对比,并归纳总结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预测其可能会出现的偏误。同时以秘鲁三所孔院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被”字句时常出现的偏误类型,从“被”字句句法偏误、“被”字句语义偏误以及“被”字句的使用泛化三大类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偏误原因进行探索,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和学生的书面作业,总结出母语负迁移、规则泛化、教师自身存在不足、教材编写以及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五大偏误原因。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三点教学方法,对比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功能教学法,并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教材上,分层分级讲解“被”字句、强调“被”字句的语用条件。教师方面,选取典型“被”字句,补充意念被动句、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被”字句练习、强调不如意语义色彩,补充中性和褒义色彩。

余平[5](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陈媛[6](2020)在《主谓宾结构英汉机器翻译句法错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选取权威新闻网站的50篇英语新闻为研究语料,对主谓宾结构的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进行平行对比,归纳总结主谓宾结构英译汉机器翻译存在的规律性句法错误。研究结果显示,词序错译的发生率最高,其他错误类型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谓语动词短语错译、介词短语错译、名词短语错译、从句错译、分词短语错译、动词不定式短语错译。今后的机器翻译系统需进一步加强词典的结构建设,为语言处理程序提供源语言基本单位所具有的词法、句法、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信息,补充和完善复杂多义区分的途径,提高系统中上下文相关处理的能力。

高怀妍[7](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地理文本中介词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eographic Conditions为例》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美国地理学家埃伦·丘吉尔·森普尔所着的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eographic Conditions(《美国:历史与地理》)的翻译实践任务。本书主要描述了美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地理环境对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笔者主要负责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文本涉及到大量地理知识,介词使用极为频繁。英汉介词差异巨大,因而往往不能直接对其进行翻译,给笔者带来了一定困扰。因此,本实践报告以目的论及其三原则为指导,对“up”、“down”、“with”和“by”等介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包括词类转译法、分译法、减译法和综合译法,旨在为历史地理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些许借鉴。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本次翻译任务的背景及其意义;第二章是任务过程,分别介绍了译前准备工作、翻译过程及译后的校改;第三章为介词翻译研究现状,主要总结并概括了当前的介词翻译研究现状。第四章为目的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是全文重点章节。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指导原则目的论及其三原则,然后根据介词出现的不同情境分析了对应的翻译方法。第五章为实践总结,概述了本次翻译任务中取得的进步以及发现的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谢晨[8](2020)在《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英语学习的五个环节:听、说、读、写、译,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而说、译和写是语言输出,从应试的角度,就考查各环节的题型的失分率来看,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相对最困难,失分率最高的一环,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使用二语的思维、心理和问题的一环。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因为写作教学学时分配较少、批改评价耗时难度大、不够强调、重视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词汇、语法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写作练习方面的原因,但从问题的本质上说,汉语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已经得心应手,而汉语思维也早已先入为主、根深蒂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它的学习和使用都势必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作为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也就是负迁移。而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缺乏的。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从母语负迁移理论的角度,对所选取的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的两个高职一年级的教学平行班各37人中随机抽取的15名高职学生写的四级真题作文进行语料分析,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鉴别、描述和分类,并对这15名学生进行相关的访谈,明确哪些错误是因为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基于母语负迁移理论,使用错误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教学干预的实验班和进行正常教学的对照班按照入学考试的英语成绩将每个班分成的成绩较好组、成绩一般组和成绩较差组三个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两次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作文样本进行语料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探究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写作方面的影响。各项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确实是受到了母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错误,大部分是母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阻碍作用造成的。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的统计数据表明语用错误和衔接与连贯错误在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错误中占比突出;不论从错误数量的变化还是错词比的维度,都能得出实验班的整体干预效果较对照班明显,基于母语负迁移理论的教学干预方法、教学策略行之有效的结论。实验班成绩较好组,干预效果明显;成绩一般组,大体上干预效果明显;成绩较差组,整体干预效果不够明显。根据干预效果,提出的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合理可行的提升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路径是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汉差异对比讲解以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

唐传思[9](2019)在《类型学视角下英、韩母语学习者汉语“被”字句习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旨在考察英语和韩语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被”字句时是否受语言的普遍性倾向、母语介词位置、母语被动句主语名词的生命度和汉语水平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汉语、英语、韩语中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三种语言在介词位置、动词特征及主语名词生命度上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做出假设。通过对89名被试的接受性、产出性测试结果,结合中介语语料库语料的验证,考察学习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规律,找出中介语倾向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在习得“被”字句时受语言普遍性倾向和母语中对被动句认知视角的影响,而母语中介词的语序位置并未对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产生影响。最后,分析制约中介语倾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魏晓敏[10](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动词表示心理事件。心理事件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经验活动之一。心理事件的语言表征具有普遍性,既体现人类认知共性又反映各民族人们对心理事件的不同识解方式。心理事件语言表征的“特殊性”(两类英语心理动词论元匹配位置相反)引起了理论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现有大量研究围绕心理动词展开,倚重普遍语法理论、偏重心理使役动词和及物句式习得,侧重诱导产出、语法判断等实验任务,缺乏对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互动表征心理事件的研究和心理事件表征二语习得全貌的研究。本研究以基于使用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采用语料库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心理事件英语表征的习得问题。本研究探讨二语构式习得机制、母语影响和构式的用法特征等因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的影响,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有何特点?其频率、典型实例等方面呈现哪些特点?2)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有何特点?呈现哪些阶段性发展特征?3)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事件英语形式和功能重构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在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指导下,从“现实—认知(概念化)—语言”三者的关系和心理事件意象图式入手,概括了心理事件的语义结构和句法表现。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心理事件英汉表征构式的共性和差异,构建了“心理事件英汉表征构式清单”,为后续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提供分析框架。然后,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共性和差异,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特征和探究其习得因素。语料库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跨水平无明显增长,但总体上随语言水平提高,学习者的构式使用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并表现出与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使用大致相同的频率趋势(尤其在两类心理动词的典型构式使用上);学习者的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不平衡:学习者心理动词非典型构式使用低、知识不完备,学习者构式使用存在心理动词个体差异和不同于本族语者的构式偏好;学习者的两类心理动词失误普遍倾向和构式使用偏好都表明学习者心理事件英语表征受母语在线思维影响——侧重表征心理事件“感事”,和偏好心理状态事件“低及物性”和心理致使事件“弱施事性”表征。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语料库发现和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因素。实验研究的两项任务(句子产出和句子翻译)均证实了心理事件表征和二语习得的典型范畴特征,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产出有语言水平和心理动词个体差异。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构式习得,髙级水平学习者表现最好;学习者心理致使动词构式习得发展随语言水平提高;形式和语义突显度高的心理动词,学习者构式产出多、失误少。实验研究还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特征。在句子产出任务中,学习者忽略心理事件情景识解和心理事件因果/驱动图示表征,缺乏对构式整体义和各构式表征细微差别意识,学习者构式使用倾向依赖心理动词,出现了及物构式和被动构式使用过度概括;在句子翻译任务中,学习者会使用两类心理动词的及物构式,但是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及物构式扩展不足,学习者过度概括使用心理致使动词及物构式或使用被动构式(不恰当)代替及物构式的使用。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对心理事件情景的正确识解和心理动词的其他构式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1)两类英语心理动词的不同论元实现源自两类心理事件的不同语言表征;2)二语心理动词习得本质上是心理事件二语表征习得,涉及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习得;3)心理动词论元构式表征和习得均具有典型范畴特征;4)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是基于使用的一般认知学习,概括是其基本习得机制;5)母语作为先前语言使用经验对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的认知倾向(心理事件识解)产生影响;6)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的频率、语义典型性和形义突显性对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起到决定性作用。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料库语料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受普遍认知机制、母语,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的用法特征共同影响。本研究结论支持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和Slobin(1996)的“思维与语言假说”。

二、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链理论视角下give a N(V)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意义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轻动词研究概述
        一、词类转化中的动转名
        二、轻动词及轻动词结构
    第二节 “give a N(v)”结构中的动转名准入条件研究
        一、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二、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行为链”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参与者角色
        二、能量传递
    第二节 “give a N(v)”结构的行为链图式
        一、实义动词“give”的行为链图式
        二、轻动词“give a N(v)”结构的行为链图式
    第三节 本文的分析流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ive a N(v)”结构行为链分析(一)
    第一节 感知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一、句法结构特征
        二、感知类动词行为链图式构建
        三、感知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第二节 言语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一、句法结构特征
        二、言语类动词行为链图式构建
        三、言语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第三节 体验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一、句法结构特征
        二、体验类动词行为链图式构建
        三、体验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ive a N(v)”结构行为链分析(二)
    第一节 行为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一、句法结构特征
        二、行为类动词行为链图式构建
        三、行为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第二节 身体接触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一、句法结构特征
        二、身体接触类动词行为链图式构建
        三、身体接触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第三节 其他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一、句法结构特征
        二、其他类动词行为链图式构建
        三、其他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ive a N(v)”结构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
    第一节 “give a N(v)”结构行为链特征
        一、参与者共性特征
        二、能量传递共性特征
    第二节 “give a N(v)”结构行为链准入条件
        一、参与者限制
        二、能量传递限制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局限性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英汉视译词性转换技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起点
    第一节 释意理论
        一、理论内涵
        二、脱离语言外壳
    第二节 英汉双语的差异
        一、句子结构的差异
        二、用词的差异
    第三节 视译的原则及特点
        一、顺句驱动原则
        二、语言简洁、偏口语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汉视译词性转换技巧
    第一节 动词化转换
        一、名词变动词
        二、介词变动词
        三、形容词变动词
    第二节 副词化转换
        一、形容词变副词
        二、动词变副词
    第三节 形容词化转换
        一、名词变形容词
        二、副词变形容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汉视译词性转换的辅助技巧
    第一节 增补
        一、补充主语及代词
        二、补充动词
        三、补充连接性、修辞性词语
    第二节 重复及省略
        一、重复
        二、省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六节 研究价值
第一章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定义
    第二节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界定标准
    第三节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分类
第二章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手部动作动词配例情况分析
    第一节 配例数量分析
    第二节 配例类型分析
    第三节 配例功能分析
第三章 《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分析
    第一节 目标词筛选
    第二节 配例数量分析
    第三节 配例类型分析
    第四节 配例功能分析
第四章 《商务馆》和《牛津中阶》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分析
    第一节 配例数量对比
    第二节 配例类型对比
    第三节 配例功能对比
第五章 外向型学习词典配例设置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商务馆》配例设置优化建议
    第二节 《牛津中阶》配例设置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被”字句的本体研究
        1.4.1.1 从句法角度研究“被”字句的相关成果
        1.4.1.2 从语义角度研究“被”字句的相关成果
        1.4.1.3 从语用角度研究“被”字句的相关成果
        1.4.2 “被”字句的习得研究
        1.4.2.1 “被”字句的偏误研究
        1.4.2.2 “被”字句的习得顺序研究
第二章 汉语“被”字句和西语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2.1 句法表达上的对比分析
        2.1.1 汉语“被”字句的句型结构
        2.1.2 西语被动句的句型结构
        2.1.3 小结
    2.2 语义表达上的对比分析
        2.2.1 汉语“被”字句的语义表达特点
        2.2.2 西语被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
        2.2.3 小结
    2.3 语体表达上的对比分析
        2.3.1 汉语“被”字句的语体色彩
        2.3.2 西语被动句的语体色彩
        2.3.3 小结
第三章 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使用偏误测试分析
    3.1 被试
    3.2 测试目的
    3.3 测试材料
    3.4 偏误类型的具体分析
        3.4.1 “被”字句句法偏误
        3.4.1.1 主语部分偏误
        3.4.1.2 谓语部分偏误
        3.4.1.3 补语部分偏误
        3.4.1.4 状语部分偏误
        3.4.1.5 “是..的”句与“被”字句的误用
        3.4.1.6 “由”字句与“被”字句的误用
        3.4.1.7 双宾语句与“被”字句的误用
        3.4.2 “被”字句语义偏误
        3.4.3 “被”字句使用的泛化
第四章 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偏误原因探究
    4.1 母语负迁移
    4.2 规则泛化
    4.3 教师自身存在不足
    4.4 教材编写
    4.5 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被”字句教学方法及教学建议
    5.1 教学方法
        5.1.1 对比法
        5.1.2 情境教学法
        5.1.3 功能教学法
    5.2 教学建议
        5.2.1 针对教材的建议
        5.2.1.1 分层分级讲解“被”字句
        5.2.1.2 强调汉语“被”字句的语用条件
        5.2.2 针对教师的建议
        5.2.2.1 选取典型“被”字句,补充意念被动句
        5.2.2.2 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被”字句练习
        5.2.2.3 强调不如意语义色彩,补充中性和褒义色彩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过程概括总结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5)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主谓宾结构英汉机器翻译句法错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主谓宾结构机器译文句法错译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 主谓宾结构机器译文句法错译的实例分析
    (一)主谓宾结构中的谓语动词短语错译
        1.谓语动词与副词的固定搭配误译
        2.谓语动词与介词的固定搭配误译
        3.多语义动词短语误译
        4.动词短语与多个并列宾语组合的误译
    (二)主谓宾结构中的介词短语错译
        1.介词短语作定语的错译
        2.介词短语作状语的错译
    (三)主谓宾结构中的名词短语错译
    (四)主谓宾结构中的从句错译
    (五)主谓宾结构中的分词短语错译
    (六)主谓宾结构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错译
四、 结语

(7)目的论视角下地理文本中介词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eographic Condition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介词翻译研究现状
第四章 目的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4.1 目的论及其三原则
    4.2 目的论下介词的译法
        4.2.1 词类转译法
        4.2.2 分译法
        4.2.3 减译法
        4.2.4 综合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结构
一.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一)文献综述
        1.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迁移关系的研究综述
        2.关于母语迁移与二语写作教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3.关于母语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核心概念
        1.英语写作
        2.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
        3.英语写作教学法
        4.母语负迁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材料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1.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现状的测验研究
        2.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成因的访谈研究
        3.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抑制的干预实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成因的访谈研究结果描述与分析
        1.访谈结果描述
        2.访谈结果分析
    (二)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类型及实例分析
        1.本体错误
        2.词汇错误
        3.句法错误
        4.语篇错误
        5.语用错误
    (三)教学干预研究结果描述与分析
        1.对照班实验班前后测英语写作词数变化描述与分析
        2.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数据描述
        3.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数据分析与结论
四.研究结论与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研究结论
    (二)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路径
        1.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汉差异对比讲解以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
        2.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类型学视角下英、韩母语学习者汉语“被”字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语言类型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1.4 “被”字句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类型学视角下汉、英、韩语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2.1 汉、英、韩语被动句之被动标记及被动义的标记性
    2.2 汉、英、韩语被动句的语序表现
    2.3 汉、英、韩语动词被动化的条件
    2.4 汉、英、韩语被动句事件视角与主语生命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韩母语学习者汉语“被”字句接受性测试分析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3 接受性测试Ⅰ的实证结果分析
    3.4 接受性测试Ⅱ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章 英、韩母语学习者汉语“被”字句产出性语料分析
    4.1 基于语料库所产出语料的分析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半产出性测试分析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习得影响因素分析
    5.1 实证研究结果
    5.2 语言类型共性的影响
    5.3 语言类型差异的影响
    5.4 “被”字句标记性程度的影响
    5.5 学习策略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对汉语“被”字句教学的启示
    6.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附录1 英韩语母语者被字句测试卷
附录2 汉语本族语者被字句测试卷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动词的语言理论研究
        2.1.1 心理动词句法分析
        2.1.2 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1.3 存在的问题
    2.2 二语心理动词习得实证研究
        2.2.1 零位[使因]习得
        2.2.2 母语影响
        2.2.3 名词的生命性
        2.2.4 存在的问题
    2.3 基于使用的二语构式习得研究
        2.3.1 二语构式习得特点
        2.3.2 二语构式心理现实性研究
        2.3.3 存在的问题
    2.4 以往研究不足和本研究设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3.1.1 论元构式
        3.1.2 构式习得
    3.2 心理事件语言表征
        3.2.1 心理事件语义结构
        3.2.2 心理事件句法结构
    3.3 心理事件英汉表征对比
        3.3.1 心理动词意义的句法体现(词汇化)
        3.3.2 心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构式的语义制约与动词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案
    4.1 研究目标和问题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步骤
    4.4 研究方法
        4.4.1 语料库分析
        4.4.2 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特征
    5.1 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
    5.2 学习者两类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对比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因素
    6.1 心理事件识解比较(句子产出任务)
        6.1.1 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产出
        6.1.2 中国英语学习者构式产出
        6.1.3 结论
    6.2 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产出机制(句子翻译任务)
        6.2.1 中、高级水平组构式产出比较
        6.2.2 三个水平组构式产出比较
        6.2.3 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总讨论
    7.1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特征
        7.1.1 从典型构式到非典型构式发展
        7.1.2 不同于现有二语心理动词习得的发现
        7.1.3 结论
    7.2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因素
        7.2.1 二语构式习得机制——概括
        7.2.2 母语影响
        7.2.3 构式使用特性
        7.2.4 结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发现与结论
    8.2 研究价值
        8.2.1 理论价值
        8.2.2 应用价值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课题
附录B:实验研究任务句子产出任务
附录C:句子翻译任务目标构式考察
附录D: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构式使用
附录E: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致使动词构式使用
致谢

四、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链理论视角下give a N(V)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研究[D]. 张坤.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英汉视译词性转换技巧探析[D]. 胡晓函.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研究[D]. 梁茜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4]西语背景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D]. 李蕊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6]主谓宾结构英汉机器翻译句法错误分析[J]. 陈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9)
  • [7]目的论视角下地理文本中介词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eographic Conditions为例[D]. 高怀妍. 山西大学, 2020(01)
  • [8]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D]. 谢晨. 西南大学, 2020(01)
  • [9]类型学视角下英、韩母语学习者汉语“被”字句习得研究[D]. 唐传思. 暨南大学, 2019(04)
  •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D]. 魏晓敏. 湖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英汉介词“by”、“Being”、“You”的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