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PLC与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告

DCS、PLC与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告

一、DCS、PLC及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潘俊花[1](2020)在《高炉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热风炉是现代高炉冶金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加热入炉空气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为高炉提供连续的炽热空气。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提高热风温度为高炉高产、稳产、节能、降耗创造了有利条件。热风炉本体需要监测控制的参数非常多,尤其各个温度点的变化规律性不强,线性特点较差;而且热风炉的操作随动性不强,运行检测参数反馈比控制操作动作严重滞后等。总之,热风炉的自动控制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复杂工业过程。在客观条件受限的前提下,怎样把热风炉拱顶温度的控制系统设计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钢厂1号1800m3高炉大修为背景,结合1#高炉热风炉的控制要求及工艺流程,提出并设计了系统控制方案。依据控制方案,分别对PLC系统和上位监控系统的硬件分别进行设计,下位机采用AB RSLogix5000编程软件,实现全自动换炉流程。上位机监控以组态软件(RSNetWorx)为开发工具,完成操作画面的设计,此外还设计了报警、过程参数和历史趋势画面等,更好的对热风炉系统的工艺流程进行动态监视和管理,并对历史数据和曲线进行保存归档,及时发现现场异常状态发出报警信号。笔者深入分析高炉热风炉的工艺流程和针对热风炉燃烧过程中温度变化大、很难实现实时控制,重点研究了热风炉燃烧的控制方案。分析和总结原有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废气温度和拱顶温度为参考,设计出由DCS和PLC组成的基于煤气和空气双交叉限幅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鉴于热风炉燃烧过程存在强耦合的特点,设计出智能模糊解耦控制,从而建立起模糊控制规则表。基于系统控制方案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测试,现场试运行效果佳,达到系统的控制要求,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取得预期效果。

周方[2](2019)在《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设计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晶硅生产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改良西门子法作为最成熟的多晶硅生产工艺在大型多晶硅项目中应用广泛。基于光伏企业追求品质、节能降耗的客观要求,设计改造制约多晶硅生产的核心设名——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势在必行。在提取高纯硅的还原炉内,自动检测硅棒电压电流大小及其变化趋势,自动控制硅棒电压电流,以实现多晶硅自动化生产的电源系统正在国产化。本文依据硅的电气特性,将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的工作分为高压击穿和中压加热两个阶段。利用晶闸管无极调压技术完成了对多晶硅电源输出电压电流的连续控制。以主、控流程和电路设计角度切入,清楚地还原了多晶硅电源系统的原理结构、主要设备、改造方向、运行标准、控制软件等轨迹,从多晶硅电源系统结构设计、多晶硅电源主电路设计、多晶硅电源电路参数设计、多晶硅电源电路实验、多晶硅电源PCS7系统展示及曲线分析等方面实现了 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的设计改造。经实践检验,设计改造后的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单炉产量可达7.5吨,硅棒直径超过150mm,单位能耗低于60kWh。满足了企业降本增效的生产需求,对推动多晶硅生产及还原炉电源系统国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征宇[3](2019)在《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同步与安全设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线式控制系统作为工业控制系统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军民装备控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基于实时以太网通信链路的总线式控制系统已成为当今工控系统发展的主流。而国内关于此类系统性能方面的研究较少,整体水平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随着高端装备对控制精度,响应速度以及运行安全性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突破实时以太网分布式架构中的系统任务调度、多节点高精度同步以及总线通信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涉及系统各模块间的任务时间管理、通信协议转换以及安全功能设计等多个方面。如何综合考虑这些系统内在因素,提高系统实时、同步以及安全等性能是此类系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技术难题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工控系统发展现状,本文对基于实时以太网总线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一种典型主从架构的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系统各部分功能模块设计方法,明确了系统实时性、同步性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为后续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设计依据。2.总线式控制系统实时性是高端装备控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论文分析了主从站间的数据传输、多任务执行时机以及任务延迟等因素对系统实时性能的影响,并从任务调度和实时通信模块设计两方面展开研究。在任务调度方面,提出了一种针对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任务调度方法。该方法建立了各控制回路任务间的时间关系,可使系统控制周期降低至百微秒量级。在通信实时性方面,对主站实时通信模块进行设计,可使系统最小通信周期达到125微秒。为进一步开展高速高精同步控制与安全问题研究打下基础。3.同步性能是制约系统多轴联动控制性能提升的重要技术指标。针对高端装备控制领域不断提升的系统同步性能要求,本文分析了影响系统同步性能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以太网且符合CANopen协议的系统同步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总线通信、协议转换以及任务调度等因素对同步性能的影响。基于该方法,各节点控制信号的最小同步误差约为100纳秒。所提方法可直接用于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多节点高精度协同控制。4.开放式总线架构使系统易于受到非法网络攻击等信息安全威胁。而通信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主从站数据交互的稳定性。本文分析了影响系统通信安全的主要因素,并结合SESAMO建模方法,设计了节点身份验证、通信加密以及数据校验等安全功能块,形成了一种兼顾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Safe-COE安全通信架构。该架构可为分布式系统的通信安全设计提供较有效的解决方案。5.为了验证论文研究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在所搭建的实验系统上进行了实时及同步性能测试,并利用形式化建模方法对系统安全通信架构进行建模、仿真与功能验证。实验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任务优化调度、外设高精度同步控制以及安全集成设计方法,系统在实时性、同步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

章明智[4](2016)在《基于DCS的可再生有机胺脱硫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大气污染,其中SO2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科技环保课题。与此同时,我国却存在着严重的硫资源短缺问题,对外依存度达到60%。因此,开发低成本、技术可靠、脱硫率高、硫资源可回收利用的循环脱硫工艺已成为我国脱硫技术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烟气脱硫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湿法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硫技术。有机胺脱硫效率非常高,脱硫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可以处理浓度较低的SO2,用于脱硫的吸收剂能循环使用,同时降低了脱硫的成本,与烟气制酸相比更加的稳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金钼股份硫酸尾气排放改造项目为背景,根据有机胺脱硫系统的控制需求及现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基于DCS的有机胺脱硫控制系统和一套基于PLC的胺液净化装置控制系统,并且通过PROFIBUS-DP通讯技术将PLC上的数据上传到DCS进行集中监控。在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又分别介绍了和利时HOLLiAS MACS V6 DCS控制系统和西门子S7-300PLC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分别阐述了和利时HOLLiAS MACS V6 DCS控制系统和西门子S7-300 PLC控制系统软件组态、参数配置以及二者之间PROFIBUS-DP通讯的相关配置和组态实现。并对系统投运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卞正岗[5](2009)在《从第19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看控制系统现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11月18~21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第19届多国仪器仪表展览会,盛况空前,近700家参展商中与控制系统有关的厂商约131家,加上工业自动化仪表厂家共400家,通过这一窗口看控制系统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王吉锋[6](2007)在《基于PLC与DCS的过程控制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自动控制、总线技术及网络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应用,使自动控制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控制器技术的发展也从逻辑走向综合,从单机走向网络化。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合适的网络以及符合要求的组态软件系统以适应自动控制系统集成的需要。针对这一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根据需求方集成的要求选择出以S7-300PLC为主控器,在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上以step7作为控制器编程软件,以Simatic wincc6.0+SQL SERVER2000为上位机组态监控软件,来二次开发组态糖化部分自动控制系统,用和利时MACSV DCS来构建发酵部分控制系统,从而适应构建企业一体化系统网络结构。DCS, PLC等设备在并入企业网及INTERNET过程中,OPC技术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传统的DCS系统依然被广泛使用,DCS与FCS集成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DCS和PLC还可以通过网关实现数据交换,或者在DCS的上层LAN上实现两者的互联。

夏德海[7](2005)在《第15届多国仪器仪表展览会见闻和观感》文中研究指明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第15届多国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04"于2004年9月1417日在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会的面积达2.5万m2,来自18个国家与地区的618个厂商参展,观众达19127人。 展会盛况空前,堪称亚洲第1,世界第4。

梁庚[8](2005)在《基于IEC61131-3标准的分布式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包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场总线技术的蓬勃兴起以及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的控制系统生成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分布式控制新产品。每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的诞生通常总是伴随着一种上位策略组态软件的设计实现。系统控制策略组态软件是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上位软件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IEC61131-3 标准不但完全适用于 PLC 系统,而且在相当多的方面可以应用到 DCS 和 FCS 系统中,对整个工业体系软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分布式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的开发在标准化方面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内外在分布式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在标准化及设计开发的多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另一方面,WorldFIP 现场总线技术有着本质的优越性,在世界工控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国内外业界在 WorldFIP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领域的多个方面还存在着空白,开发基于 WorldFIP 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开发基于 IEC 标准和 WorldFIP 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分布式控制策略,在国内走出一条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的同时为今后国内同行业的组态软件的开发提供切实的指导、为今后进一步的完全适合于国人的组态软件开发指明方向,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讲,都有着非常现实和积极的意义。 本文以面向基于 WorldFIP 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包的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为基础,在对国内外分布式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和阐述了所开发的两种系统的功能、组成、结构及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开发的详细内容,详尽、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在本系统中对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改进的具体的思路、原理和设计、实现的方法,重点介绍了系统中的特色和创新所在。本文主要内容为: (1)首先在几个方面回顾了几种分布式智能系统及其策略组态软件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系统地剖析了分布式智能系统及其策略组态软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对理论和现实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与综合后指出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系统及其组态软件的重大意义。在对当前国内外分布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 WorldFIP技术及基于 WorldFIP 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系统的应用与研发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证了课题的重要意义。 (2)阐述和介绍了有关 IEC31131-3 标准的内容。 (3)在国内首次设计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编译后中间码技术、功能较为完善的兼容 IEC61131-3 标准的 WorldFIP 现场总线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FIPCONF;概要性地介绍了 FIPCONF 的功能、服务以及系统面向用户的编程语言选择的依据;系统详细地阐述了 FIPCONF 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开发的思路、方案及实现;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在对现有组态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摘 要I I分析的基础上,对 FIPCONF 系统的创新之处从概念、功能和意义上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基于编译后中间码技术的面向下位设备的指令码可移植性方案的概念,提出了面向分布式智能系统的“用户组态的硬件设备无关性”概念,并以此种概念为指导设计实现了该种方案;在 FCS 策略组态软件中提出了针对组态工程的两种工作模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实现;提出了一种“FCS策略逻辑组态与物理组态相分离”的概念并给出了其具体的设计实现方案;提出了“在 FCS 组态软件中加入网络通信仿真功能”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实现;结合组态软件所针对的下位系统数据通信方案的设计实现,引出了 WorldFIP 现场总线通信参考模型用户层的概念,以 WorldFIP 现场总线技术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为目标,对用户层数据格式规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4)设计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编译后中间码技术、用户界面友好的兼容 IEC61131-3 标准的 PLCS 控制系统组态软件,实现了 IEC 全部 5 种标准化编程语言;详尽、系统地介绍了 LCC2000 的功能和服务,阐述了系统组成和结构。系统阐述和论证了对 IEC61131-3 标准规定的 5 种编程语言的编辑器与编译器的设计开发完整过程;在各部分中详细、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其他组态软件中的各种现存问题,阐述和论证并设计实现了解决方案、并分别从概念、实用性、易用性等角度指出了针对各种目标的实施方案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提出并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块和连接元素流程控制图概念模型的梯形图解析模型;提出并设计实现了一种面向工业用编译软件开发者的ST编译中间式——OO式并设计实现了应用OO 式进行表达式编译的方案和流程。(5)最后一部分对本文作一概括性的总结,从概念、体系、方法、模型等方面指明了本文的成果与贡献;指出了所开发的系统在今后所应作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的方向;指出了分布式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值得考虑的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该组态软件包运行于 Windows 操作系统,功能较为完善,人机界面高度友好,在批判性地借鉴国内外同行新技术的同时集中了众多组态软件的优点,解决

方原柏[9](2004)在《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回顾》文中认为50年来,中国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在经历了气动基地式仪表、电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智能数字调节器几代控制仪表的发展过程后,进入了DCS、PLC、FCS、PCBCS控制系统同时并存的时代。

孟海龙[10](2004)在《步进式加热炉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总结过程控制理论DCS和PLC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现场总线的基础上,采用技术实用、可靠、指标先进的电控仪控的装备水平,结合步进式加热炉运行的特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既简单又实用的控制结构和算法,实现步进式加热炉的自动化控制。 采用DCS系统PLC实现仪控和电控系统,把步进式加热炉控制系统分为加热炉炉区PLC控制系统,加热炉前后辊道PLC控制系统,加热炉DCS控制系统等三个子系统。仪表电气传动用的控制器通过同一控制网Controlnet与操作站的服务器连接,通过采用网络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将控制系统与过程机,现场智能仪表和传动设备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仪电一体控制系统。 本文着重研究了步进式加热炉关键设备如:装钢机、出钢机、步进梁、炉前炉后辊道、燃烧控制、板坯物流跟踪等控制对象的具体控制软件流程,速度控制曲线,行程计算等具体控制策略和算法。完成了济钢3#热轧加热炉自动化系统。实现板坯输送、测量、装出料、物流跟踪加热炉燃烧控制以及板坯库的数据信息交换,通过PLC和二级计算机系统进行顺序、定时、联锁与逻辑控制,实现了操作自动化与物料系统的全线跟踪管理,达到了加热炉生产的高产、优质、低耗、节能、无公害以及生产操作自动化的工艺要求。最后就燃烧系统进行模糊控制理论探讨。

二、DCS、PLC及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CS、PLC及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热风炉燃烧控制系统
    2.1 热风炉的简介
    2.2 1#高炉热风炉整体工艺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炉热风炉自动燃烧控制方案设计
    3.1 主要工艺控制流程
    3.2 单炉手动换炉
    3.3 热风炉燃烧控制方案
        3.3.1 比值控制
        3.3.2 改进的控制系统
        3.3.3 智能模糊解耦控制加前馈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硬件设计
        4.1.1 热风炉自动燃烧控制系统控制器的硬件选型
        4.1.2 热风炉燃烧控制系统网络架构
    4.2 热风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4.2.2 系统的程序设计
        4.2.3 EPKS过程控制软件操作画面制作
        4.2.4 最终的报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测试
    5.2 软件测试
    5.3 运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设计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2 多晶硅电源系统结构设计
    2.1 硅芯的电气特性
    2.2 多晶硅电源工作原理
    2.3 多晶硅电源系统组成及网络架构
    2.4 多晶硅电源系统硬件单元
        2.4.1 还原炉变压器
        2.4.2 调功柜
        2.4.3 辅助启动柜
        2.4.4 高压启动柜
    2.5 多晶硅电源系统工控软件
        2.5.1 PCS7简介
        2.5.2 系统核心流程及程序示例
    2.6 本章小结
3 多晶硅电源主电路设计改造
    3.1 还原炉变压器选型及改进
        3.1.1 技术参数要求及选型
        3.1.2 相内短路的分析与处理
        3.1.3 还原炉变压器谐波产生与抑制
    3.2 启动电路设计
        3.2.1 启动方式的选取
        3.2.2 启动方式的设想
        3.2.3 启动电路
    3.3 调功电路设计
        3.3.1 调功方式的选取
        3.3.2 调功方式的设想
        3.3.3 调功电路
    3.4 本章小结
4 电路参数设计
    4.1 晶闸管选型
    4.2 晶闸管保护
        4.2.1 晶闸管的过压保护
        4.2.2 晶闸管的过流保护
        4.2.3 晶闸管保护电路及参数
    4.3 晶闸管触发方式选取
        4.3.1 晶闸管触发方式
        4.3.2 间接光触发电路
    4.4 本章小结
5 多晶硅电源实验及数据分析
    5.1 无极调压技术原理分析
    5.2 启动电路实验
    5.3 调功电路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运行结果可视化展示
    6.1 操作界面及功能
    6.2 系统差异性和产品质量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同步与安全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总线式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工业现场总线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1.4.1 系统实时性问题研究
        1.4.2 系统同步方法研究
        1.4.3 系统安全设计问题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2.1 主站模块
        2.2.2 从站模块
        2.2.3 系统总线通信模块及架构设计
        2.2.4 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2.2.5 监控组态软件
    2.3 需求分析与关键指标设计
        2.3.1 系统实时性指标
        2.3.2 系统外设控制的同步指标
        2.3.3 系统安全设计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务调度与实时通信模块设计
    3.1 系统实时性能影响分析
    3.2 系统任务优化调度方法设计
        3.2.1 系统控制回路任务图构建
        3.2.2 系统任务的时间约束分析与推导
        3.2.3 系统任务的优先级设置
        3.2.4 任务优化时间参数求解
    3.3 主站实时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3.3.1 主站系统内核实时化改造
        3.3.2 主站网络实时通信模块设计
    3.4 系统任务调度与通信性能测试
        3.4.1 实验系统任务调度设计
        3.4.2 通信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的高精度同步方法研究
    4.1 系统同步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系统软件体系架构
        4.1.2 系统通信与控制任务
        4.1.3 影响同步的关键因素分析
    4.2 总线式控制系统同步方法研究
        4.2.1 实时以太网总线同步方法
        4.2.2 实时以太网总线运行 CANopen 协议的机制设计
        4.2.3 通信和控制的时间同步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的通信安全设计
    5.1 系统安全问题分析
        5.1.1 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
        5.1.2 基于实时以太网的通信安全分析
    5.2 基于SESAMO方法论的系统通信安全设计
        5.2.1 SESAMO和形式化建模相结合的系统设计方法
        5.2.2 操作概念阶段
        5.2.3 系统设计阶段
        5.2.4 系统的安全集成
        5.2.5 系统安全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
    6.1 实验系统整体说明
    6.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说明
        6.2.1 主站模块
        6.2.2 从站模块
        6.2.3 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6.2.4 监控组态软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验证与仿真
    7.1 系统实时性能测试
    7.2 系统同步性能测试
    7.3 系统安全通信体系性能测试与仿真
        7.3.1 主从站总线通信性能测试
        7.3.2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学术论文
    2.科研项目
    3.专利申请
    4.科技奖项

(4)基于DCS的可再生有机胺脱硫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机胺脱硫技术概况
        1.2.1 国外有机胺脱硫技术概况
        1.2.2 国内有机胺脱硫技术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有机胺脱硫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项目简介
    2.2 系统工艺流程分析
    2.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规划与设计
        2.3.1 系统结构
        2.3.2 系统配置
第3章 有机胺脱硫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3.1 集散控制系统
        3.1.1 HOLLi AS MACS-S DCS系统简介
        3.1.2 HOLLi AS MACS-S DCS系统特性
        3.1.3 HOLLi AS MACS-S DCS系统架构
    3.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3.2.1 SIMATIC S7-300 PLC系统特性
        3.2.2 SIMATIC S7-300 PLC系统结构
        3.2.3 SIMATIC S7-300 PLC系统架构
    3.3 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
        3.3.1 PROFIBUS现场总线结构
        3.3.2 PROFIBUS现场总线特性
第4章 有机胺脱硫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网络结构
    4.2 DCS系统硬件设计
        4.2.1 系统规模
        4.2.2 控制站配置
        4.2.3 操作员站配置
    4.3 PLC系统硬件设计
        4.3.1 系统硬件结构
        4.3.2 系统网络结构
第5章 有机胺脱硫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基于DCS的有机胺脱硫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1 软件概述
        5.1.2 操作站组态
        5.1.3 控制站组态
        5.1.4 算法组态
        5.1.5 图形组态
    5.2 基于PLC的胺液净化装置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软件概述
        5.2.2 创建新项目
        5.2.3 组态设备和网络
        5.2.4 创建用户程序
    5.3 脱硫DCS与胺液净化PLC PROFIBUS-DP通讯配置与组态
        5.3.1 HOLLi AS MACS V6.5.2 通讯配置与组态
        5.3.2 S7-300 通讯配置与组态
    5.4 系统投运主要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5.4.1 主要技术难点
        5.4.2 解决方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PLC与DCS的过程控制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程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主流DCS和PLC纳入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方式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意义
第2章 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特点
    2.1. 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2.2. 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构成
    2.3. 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基础
        2.3.1. 数学基础
        2.3.2. 过程计算机常规控制技术
        2.3.3. 过程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
    2.4. DCS技术的分析与展望
        2.4.1. 引言
        2.4.2. 当前DCS结构特点及其所采用的技术
        2.4.3. 当前影响DCS发展的几种主要技术
        2.4.4. 今后DCS的发展趋势
    2.5. 当前国内外主流DCS和PLC厂家
    2.6. 国内外DCS发展及技术应用概况
    2.7. DCS和PLC的区别、共通及选型
        2.7.1. DCS和PLC的不同
        2.7.2. 类似之处
        2.7.3. DCS和PLC的选型
第3章 生产企业过程控制系统集成要求及其方式
    3.1. 企业网络的构成层次
        3.1.1. 过程控制层
        3.1.2. 制造执行层
        3.1.3. 企业资源规划层
    3.2. 现场控制层的网络集成
    3.3. 现场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
        3.3.1. 在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之间加入转换接口
        3.3.2. 使用DDE方式
        3.3.3. 使用ODBC技术
         3.3.4. 使用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
    3.4. DCS、FCS及子系统的集成
        3.4.1. 现场总线集成于DCS系统
        3.4.2. 现场总线通过网关与OCS系统的集成
        3.4.3. DCS集成到现场总线系统
第4章 过程控制设计及实现在啤酒生产企业的应用
    4.1. 系统集成要求
    4.2. 系统现状及选型分析
         4.2.1. 网络环境及软件环境
        4.2.2. 软件结构及模块
        4.2.3. 数据接
    4.3. Hollysys DCS和Siemens PLC特点
        4.3.1. 和利时DCS特点
        4.3.2. S7-PLC特点
    4.4. 系统方案设计及实现
        4.4.1. 所选系统软硬件特点
        4.4.2. 硬件组态
        4.4.3. 糖化部分控制要点及设计:
        4.4.4. 发酵部分要点及设计
    4.5. 系统实际运行状况
        4.5.1. 过程控制效果
        4.5.2. 信息数据交换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IEC61131-3标准的分布式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包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相关背景
    1.2 课题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分布式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WorldFIP技术及基于WorldFIP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系统的应用与研发现状
    1.3 课题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IEC61131-3标准综述
    2.1 IEC 61131-3 标准的产生及其意义
        2.1.1 IEC 61131-3 标准的产生
        2.1.2 IEC61131-3标准的意义
    2.2 IEC 61131-3 标准概要
        2.2.1 IEC 61131-3 标准的层次与结构
        2.2.2 公共元素
        2.2.3 编程语言
第三章 基于WorldFIP技术的FCS策略组态软件 FIPCONF的设计开发.
    3.1 FIPCONF概述
    3.2 FIPCONF系统用户编程语言的选择
    3.3 FIPCONF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层次结构
    3.4 FIPCONF管理和使用的文件类型
    3.5 FIPCONF工程管理器
        3.5.1 主框架的HMI及其界面元素的设计开发
        3.5.2 工程文件的管理
        3.5.3 工程文件的选择性编译
        3.5.4 工程段文件的磁盘编译
        3.5.5 工程段的管理
        3.5.6 工程查找功能的设计实现
        3.5.7 FIPCONF主框架对界面元素的管理
        3.5.8 工程的两种运作模式
        3.5.9 物理组态管理
        3.5.9.1 物理组态中的功能块编址机制
        3.5.9.2 自由功能块
        3.5.10 逻辑组态管理
    3.6 FBD编辑器/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3.6.1 基于块和连接元素的流程控制图概念模型
        3.6.2 FIPCONF-FBD图形元素对象模型及其管理模式
        3.6.2.1 完全子类的分散化方案
        3.6.2.2 分类集中化方案
        3.6.2.3 两种方案的性能评价
        3.6.3 FBD编辑器HMI的设计开发
        3.6.4 FBD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3.6.4.1 编译前的准备
        3.6.4.2 基于中间码的“用户组态的硬件设备无关性”方案
        3.6.4.3 用户组态编译模式
        3.6.4.4 编译
    3.7 网络通信仿真系统的设计开发
        3.7.1 仿真原理暨下位系统数据通信方案设计
        3.7.2 仿真系统的设计实现
        3.7.3 仿真系统HMI的设计
第四章 逻辑控制组态软件包 LCC2000的设计开发
    4.1 LCC2000概述
    4.2 LCC2000的层次和组织
        4.2.1 工程管理模式
        4.2.2 LCC2000工程管理器
        4.2.3 LCC2000变量管理器的设计开发
        4.2.3.1 LCC2000的变量类型
        4.2.3.2 变量在上位及下位机中的管理模式
    4.3 ST语言编辑器/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3.1 ST语言综述
        4.3.2 ST语言编辑器的设计开发
        4.3.3 ST语言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3.3.1 编译程序的结构
        4.3.3.2 编译结果码型的选择
        4.3.3.3 编译器编译模式的选择
        4.3.3.4 指令码中的两种数据的表达
        4.3.3.5 ST用户编程的程序结构
        4.3.3.6 运算数/运算符分析式--OO式及其化简和编译
        4.3.3.7 指令区“段主程序”执行起始地址的确定
        4.3.3.8 源程序流程控制结构的编译和链接
    4.4 SFC语言编辑器/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4.1 SFC语言综述
        4.4.1.1 SFC语言元素
        4.4.1.2 SFC的功能、组成和规则
        4.4.2 SFC编辑器图形系统的设计开发
        4.4.2.1 SFC组态软件图形系统的构成
        4.4.2.2 SFC图形系统设计方案
        4.4.2.3 SFC图形系统的实现
        4.4.3 SFC元素的属性配置
        4.4.4 SFC图流程控制模式的确立
        4.4.5 面向下位机的SFC语言元素对象模型
        4.4.6 SFC用户源程序的编译及其编译后元素的管理模式
    4.5 IL语言编辑器/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5.1 IL语言综述
        4.5.2 IL语言编辑器的设计开发
        4.5.3 IL语言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6 LD语言编辑器/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6.1 LD语言综述
        4.6.2 基于FBD功能块模型的LD语言元素设计构造
        4.6.3 LD语言编辑器的设计开发
        4.6.4 LD语言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7 FBD语言编辑器/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7.1 FBD语言综述
        4.7.2 LCC2000-FBD组态器与FIPCONF-FBD组态器的区别
        4.7.3 LCC2000-FBD使用的数据类型
        4.7.4 LCC2000-FBD中的运算范畴及类型
        4.7.5 FBD语言编辑器的设计开发
        4.7.6 FBD语言编译器的设计开发
        4.7.6.1 面向下位设备的功能块输入输出区的构造
        4.7.6.2 面向下位设备的内含参数区数据的构造
        4.7.6.3 面向下位设备的命令区数据的构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概述
    5.2 成果与贡献
    5.3 改进与完善
    5.4 对未来的展望
    5.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10)步进式加热炉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和现状
    1.2 步进式加热炉控制技术发展
    1.3 本课题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过程控制理论基础
    2.1 PLC、DCS系统的数字PID算法
    2.2 顺序控制
    2.3 集散控制系统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要控制方案和功能
    3.2 加热炉控制系统的构成
    3.3 基础自动化
    3.4 加热炉计算机过程控制
第四章 加热炉区PLC控制软件设计
    4.1 加热炉装钢机出钢机自动流程概述
    4.2 装钢运行控制
    4.3 步进梁运行控制
    4.4 出钢机运行控制
第五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
    5.1 系统功能
    5.2 系统配置
    5.3 应用软件功能
    5.4 系统显示和操作画面
第六章 模糊智能控制的探讨
    6.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6.2 控制方案的设计
第七章 结论
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四、DCS、PLC及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潘俊花.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设计改造[D]. 周方.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同步与安全设计问题研究[D]. 黄征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DCS的可再生有机胺脱硫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章明智. 南昌大学, 2016(04)
  • [5]从第19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看控制系统现状[J]. 卞正岗. 中国仪器仪表, 2009(01)
  • [6]基于PLC与DCS的过程控制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王吉锋. 山东大学, 2007(07)
  • [7]第15届多国仪器仪表展览会见闻和观感[J]. 夏德海. 中国仪器仪表, 2005(01)
  • [8]基于IEC61131-3标准的分布式智能系统策略组态软件包开发研究[D]. 梁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5(04)
  • [9]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回顾[A]. 方原柏. 昆明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10]步进式加热炉控制系统的设计[D]. 孟海龙. 山东科技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DCS、PLC与现场总线应用技术交流会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