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骚和傅的风格——兼论曲佐的不当名傅

区分骚和傅的风格——兼论曲佐的不当名傅

一、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磊[1](2017)在《屈原辞文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屈原辞文体研究是从文体学视角出发研究屈原辞。通过对屈原所处战国时代主要文体生成方式的研究,得出那一时期的文体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文章之体类与文本之体征。所谓文章之体类,是指文章类别,诸如诰、盟、诗、赋、小说等等,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成环境,并承担相应的文体功能;所谓文本之体征,是指某一文类下的文章文本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语言、句式、文本结构等等,如史传体、问对体、庄子寓言体等等,又如诗体下的四言体、五言体、七言体、歌行体等。建立在对文体内涵的这一理解上,从文章体类上讲,屈原辞包括两大文类,即诗体与赋体。因为屈原辞中,同一文类下的篇章又存在文本体征上的差别,这在诗体一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就需要对屈原辞各文类下的具体篇章从文本体征上进行再分辨。屈辞诗体中,《离骚》篇中的抒情主人公不能直接看作是屈原,而是屈原有意设置的一个"人物"形象,因其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上,且能降神迎神,可以确定是一位神巫形象。《离骚》的创作是屈原托言于巫口,让神巫替自己说话表达,据此可视《离骚》为托言体诗。《天问》是屈原疏放汉北时所作,屈原于汉北观楚先王宗庙训政壁画,睹画兴怀,依图而作《天问》。壁画的顺序,大体决定了《天问》的内容与写作顺序,《天问》的主题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壁画的内容思想。而一幅幅壁画的独立性,也决定了《天问》的写作不同于中西方的史诗,而是一句、两句或几句一事。可以说《天问》的创作开绘画向文体转化之先河,可认定为题画体。《九章》的创作开后世"九体"创作之先,以九个章节合为一个整体,以"九"命篇,体式独特。其中《橘颂》与《九章》其它篇章在体式上又有明显不同,《橘颂》承袭古颂体颂美传统而来,是颂体的变体。屈原《九歌》改作于南楚沅湘巫祭乐歌,经过屈原改作后,《九歌》着上了文人的艺术思维,虽然仍是用于歌唱的乐歌,但就大的文类上讲,属于诗体这一类,毕竟歌与诗很早就实现了合流。但从具体诗篇文本上看,《九歌》仍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离骚》《九章》与《天问》。就《九歌》中的单篇而言,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余篇章皆存在对唱的艺术结构,这是巫祭乐歌艺术在屈原《九歌》中的存留,这些篇章的舞台表演因素依旧显着,与戏剧存在相似性,可将其称为剧体歌。而从《九歌》整体上看,十一篇《九歌》结构完整,有屈原自己的编排构思在,联系在一起如同一成成上演的乐章,而且《九歌》篇章也确实带有音乐性,所以十一篇《九歌》可视作乐章体。屈辞赋体中,《卜居》《渔父》虚设问对以明志刺时,开问对驳难赋体之先;《招魂》中对楚美的描写,宏大瑰丽,语辞精美,奠定了状物骋辞大赋的书写基础。刘勰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势"就是风格,不同的文体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因文体的选择源于情感意志表达的需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文体风格的形成还当源于文本中情感的积淀。《离骚》《九章》积淀为悲怨、风骨的风格特征;《天问》表现出激愤、警策的风格特征;《九歌》表现出凄婉缠绵的风格特征。屈原辞情感饱满,悲郁感人,言辞精美,恢弘瑰丽,其文体样式在后世被广泛继承和模仿,影响了后世文学文体写作,其中对赋体文学创作的影响尤为明显。在结构上,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屈原辞文体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的论述。第一章,具体论述战国历史语境中文体的生成形式及其内涵,明确本文所用文体的概念内涵。第二章,依据屈原辞文本特征、创作目的及创作艺术构思,划分屈原辞文体类别,分诗体与赋体两大类。第三章,依据各篇章文本体征的不同,对诗体文类下的具体篇章进行再分辨,将《离骚》认定为托言体诗,将《天问》认定为题画体诗,将《九章》认定为"九体"组诗。将《九歌》中的《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认定为剧体歌;整体十一章《九歌》看作是乐章体歌。第四章,对屈辞赋体进行再分辨,将《卜居》《渔父》认定为问对体言志明理赋,将《招魂》认定为是状物骋辞大赋。第五章,对屈原辞文体风格进行论析,不同的体式会形成不同的风格,而体式的不同又源于情感表达的需要,《离骚》《九章》表现为悲怨、风骨的风格特征;《天问》表现出激愤、警策的风格特征;《九歌》则表现为凄婉缠绵的风格特征。第六章,论述屈辞文体在后世的流变与影响。

张世磊[2](2016)在《屈辞文体研究现状、问题及其研究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屈辞文体的辨析、研究,自两汉至今绵延不断。基本现状是两汉称赋,齐梁称骚,20世纪称诗,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趋向具体化,表现为屈辞文体性质的界定、屈辞文体分类、具体篇章文体溯源、屈辞文体的流变与接受等研究。对屈辞文体的研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文体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文体之义当包含文章之体类与文本之体征,对屈辞文体的研究,应先辨其体类,再探其体征。

高火月[3](2011)在《楚骚辨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楚骚为屈原首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古往今来,楚骚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楚骚的文体归类却缺少系统、全面、深入的辨析,且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本文旨在分析楚骚文体特征,探讨楚骚文体归类的问题。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楚骚的形成及楚骚的固化。这部分详细分析了楚辞与楚骚的关系,系统展现了由屈原具体作品《离骚》逐步转化为楚骚这种文体风格的全过程。楚骚作品既包括屈原所有作品,又包括后人的一切拟作。第二部分介绍楚骚的文体特征。楚骚是指以屈原代表作《离骚》、《九歌》为文体范式,以悲怆悱恻的浓郁情感为基调,充满着浓郁抒情性的文学样式。它的文体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文体形式上多用“兮”字,二是充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第三部分探讨楚骚的文体归类问题。楚骚作品主要是以赋或诗的形态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只有系统研究楚骚与赋、诗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楚骚的文体归属问题。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楚骚与赋、诗及其他文体的融合的具体形态及全过程。楚骚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与赋、诗及其他文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骚、赋、诗及其他文的糅合与渗透加深了楚骚文体的边缘性及模糊性,增添了对楚骚辨体工作的难度。本文综合地运用了文学、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美学、文献学相关知识,分析楚骚与诗、赋之间的关系,对楚骚的文体归属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

王燕[4](2004)在《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士人就不仅用赋这种当时最流行的文体来歌功颂德、求取功名,同时也用来表现个体的牢骚愤懑、人生思索。从西汉到东汉,这种抒情言志赋的创作可以说是不绝如缕。和散体大赋比较起来,这种相对自由的文体由于更少功利目的,也就更为深刻地展示了士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通过两汉的抒情言志赋来研究当时士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在本文中,笔者拟采用文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文证史,以史广文,着重从文本出发来探讨文学创作的主体——士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之中的特殊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价值状态,用历史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在汉代大一统的背景下士文化的流变历程,以期能够从文本中尽量钩稽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借此深刻理解“士”——即古代的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认识士文化的变化轨迹。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着重于共时性的分析,主要从文本出发考察士人在抒情言志赋中所展现的真实心态,依据在赋中士人所表现的心路历程分为五个部分:一、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二、身不由己的悲哀和求而不得的失落——人生忧患意识;三、自我解嘲与超脱——理性意识;四、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五、生命安顿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下篇则着重于历时性的分析,主要是从文本到历史的综合观照,把两汉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期到王莽新朝、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试图从历史背景的变迁、士人坚持道统的特质、儒学经学和其他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法制的社会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时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并籍此探讨在赋中表现出来的士人价值取向变化及其形成原因。

程兵[5](2003)在《论辞与赋不当为异体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84年徐宗文先生在《江海学刊》上发表《辞、赋、颂辨异》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首肯辞赋异体的观点。他们撰文详论二者间的独立关系,同时也指出"在文体分类日趋精确的今天,这种以‘辞(骚)’为‘赋’或‘辞"赋’不分的文体观念和文体称谓……是必须坚持纠正的。"①诚然,明确文体的类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文学的源流、性质和发展。但仅有好的出发点没有充分的论据,牵强论证也是不正确的。

何念龙[6](2000)在《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为 ,骚、赋分别为不同的文体 ,不应混为一谈 ,屈原之作不当以赋名之。文章着重从骚、赋产生的历史状况 ,骚、赋体性之差别 ,骚、赋之流变 ,说明二者之不同 ,其中对骚、赋体性之别论述较为具体细微。文章最后对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 ,如刘勰、萧统对骚、赋的分辨 ,汉人何以称屈作为赋 ,以及骚体赋进行了简要论述。此文有助于解决对屈原之作称名混乱的状况

二、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论文提纲范文)

(1)屈原辞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屈辞文体之"辞"及"文体"简论
    二、屈辞文体研究现状、问题及其研究方向
        (一) 两汉称辞、称赋
        (二) 齐梁称骚
        (三) 二十世纪称诗
        (四)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屈原辞文体研究
        (五) 屈辞文体研究中的问题
        (六) 屈辞文体研究方向
    三、选题思路与理论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战国历史语境下的文体生成及其内涵
    第一节 仪礼制度与文体生成
        一、巫祭仪式与祭歌生成
        二、"告成"仪式与颂体生成
        三、誓师仪式、训诰仪式与誓、诰生成
        四、盟誓制度与盟的生成
    第二节 士人个体创作下的文体生成
        一、"喻巧而理至":卿士大夫的谏说文
        二、史官与问对体例的形成
        三、史家着述与叙事体、史传体创造
        四、庄子"寓言"体创造
        五、屈原的"体由独创,语出新裁"
    第三节 战国时期文体概念内涵
第二章 屈辞文体特征与文类划分
    第一节 屈辞诗体论证
        一、歌、诗合流及《九歌》诗体论析
        二、《离骚》《九章》《天问》诗体论析
    第二节 屈辞赋体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宋玉的赋体意识及赋体创作
        三、赋的内涵及其写作、言说要求
        四、屈辞赋体论析
第三章 屈辞诗体再分辨
    第一节 《离骚》:托之巫口的托言体诗
        一、主人公非屈原及屈原托言于巫
        二、《离骚》主人公为巫论析
        三、屈原托言于巫之原因探析
        四、托言于巫构思下的文本体征
    第二节 先秦着图训政传统与《天问》题画体论证
        一、《天问》的创作背景及其性质
        二、先秦着图训政传统与楚昭王时庙堂作画
        三、屈原汉北观画及王逸"题壁画说"
        四、《天问》题画体论证
        五、题画创作下的文本体征
    第三节 《九章》:九体组诗的开创
        一、《九章》对"九体"的开创
        二、《九章》的文体特征
        三、汉代及汉以后的九体写作
    第四节 《橘颂》:摹物象志的古颂变体
        一、《橘颂》的作时及作品性质
        二、颂体的初始功能及其演变
        三、《橘颂》对颂美传统的继承及其文本体征
    第五节 《九歌》文体论
        一、屈原《九歌》是怎样的歌
        二、巫祭仪俗与《九歌》单篇剧体歌论析
        三、屈原对《九歌》的编排及《九歌》乐章体论析
第四章 屈辞赋体再分辨
    第一节 士人之伤与《卜居》《渔父》问对体言志赋
        一、战国社会环境与士人人格理想
        二、屈原的理想及其生命困境
        三、《卜居》《渔父》"问对"以言志明理
    第二节 孤寂心灵的自慰与《招魂》骋辞描摹赋抒写
        一、《招魂》创作的时与地
        二、离郢流放与困顿心灵
        三、仪式"招魂"与精神"招魂"
        四、《招魂》:骋辞描摹大赋的开创
第五章 屈辞文体风格论
    第一节 文体风格理论及屈辞文体风格研究现状
    第二节 悲怨与风骨:骚类诗体情志风格论
    第三节 从"文质彬彬"到"即体成势":骚类诗体风格的开创意义
    第四节 激愤与警策:《天问》风格论
    第五节 凄婉与缠绵:《九歌》风格论
第六章 屈辞文体的流变及影响
    第一节 屈辞文体对宋玉诗、赋创作的影响
        一、对宋玉《九辩》创作的影响
        二、屈辞文体对宋玉赋体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招魂》"楚美"铺写对汉代骋辞大赋的影响
        一、《招魂》"楚美"语辞的虚夸色彩
        二、汉代骋辞大赋的兴起及内在写作要求
        三、《招魂》"楚美"铺写在文辞性质、文本特征上对骋辞大赋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卜居》《渔父》对问对辩难言志赋体的影响
        一、文体功能的影响
        二、文本体征的影响
    第四节 汉代拟骚诗与骚体赋异同的文体学探微
        一、拟骚诗与骚体赋的原初写作及其异同体征
        二、拟骚诗与骚体赋认知混同原因探析
        三、拟骚诗与骚体赋文体辨正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原典古籍
    二 学术着作
    三 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屈辞文体研究现状、问题及其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汉称辞、称赋
    (一)称辞
    (二)称赋
二、齐梁称骚
三、20世纪称诗
四、21世纪以来的屈辞文体研究
    (一)屈辞文体性质的界定
    (二)屈辞文体分类研究
    (三)具体篇章文体渊源研究
    (四)屈辞文体的流变与接受研究
五、屈辞文体研究中的问题
六、屈辞文体研究的方向

(3)楚骚辨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楚骚的形成与固化
    第一节 楚骚的形成
        一、楚辞的定型
        二、从楚辞到楚骚的转变
    第二节 楚骚的固化
第二章 楚骚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文体形式上多用“兮”字
    第二节 浓郁的抒情色彩
第三章 楚骚的文体辨析
    第一节 拟骚作品的文体类型
        一、纯骚体创作
        二、骚体名赋
        三、骚体作诗
    第二节 楚骚与赋的文体辨析
        一、赋文体的界定
        二、楚骚与赋的合离
        三、楚骚与赋的文体辨析
    第三节 楚骚与诗的文体辨析
        一、诗文体的界定
        二、楚骚与诗
        三、楚骚与诗的文体辨析
    第四节 楚骚的文体归属
第四章 楚骚与赋、诗及其他文体的融合
    第一节 楚骚与赋的相互渗透
        一、“乱曰”、“歌曰”、“辞曰”等形式领引的骚体句式
        二、文体赋中骚体句式与文体句式的交融
    第二节 楚骚与诗的相互渗透
    第三节 骚、诗、赋三者的交融
    第四节 楚骚与哀吊类韵文的渗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4)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上篇 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
    一 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
    二 求而不得的失落和身不由己的悲哀--人生忧患意识
    三 现实反思与自我超脱--理性意识
    四 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
    五 生命安顿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下篇 两汉抒情言志赋的价值取向研究
    一 西汉前期:建功立业、荣身显名的价值期待
    二 西汉中后期至王莽新朝:生存的机遇与困境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三 东汉前期:士人对价值实现的重新定向
    四 东汉中后期:自主意识的重新觉醒和人性的复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6)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屈作之称名
二、屈作名赋考
三、 骚赋文体不同论
    (一) 从骚、赋产生的历史状况看
    (二) 从骚、赋之体性看
    (三) 从骚与赋的流变看
四、 余论: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 刘勰和萧统对骚、赋的分辨
    (二) 汉人何以将屈原诸作名赋
    (三) 骚体赋

四、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论文参考文献)

  • [1]屈原辞文体研究[D]. 张世磊. 山东大学, 2017(08)
  • [2]屈辞文体研究现状、问题及其研究方向[J]. 张世磊. 云梦学刊, 2016(04)
  • [3]楚骚辨体研究[D]. 高火月. 安庆师范学院, 2011(08)
  • [4]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D]. 王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5]论辞与赋不当为异体关系[J]. 程兵. 古籍研究, 2003(04)
  • [6]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J]. 何念龙.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06)

标签:;  ;  ;  ;  ;  

区分骚和傅的风格——兼论曲佐的不当名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