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金环繁殖习性研究

鄱阳湖金环繁殖习性研究

一、金眶在鄱阳湖繁殖的习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健辉,杨福成,邵明勤,植毅进,何文韵,戴年华,卢萍[1](2021)在《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水鸟多样性及其年际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15-2020年每年1月采用样区直数法对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18个样区的水鸟进行1次监测,探讨6年间水鸟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共记录水鸟7目12科47种87 433只.雁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个体数占水鸟总数量的75.33%.共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白鹤Grus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vipio、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和黑鹳Ciconia nigra)以及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水鸟数量和物种数主要由雁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组成,雁形目水鸟数量呈上升趋势,鸻形目水鸟数量波动大且呈下降趋势.鸬鹚类、鹳类、??类、鸥类的年际变化曲线类似.鹤类和鸻鹬类的数量高峰与低谷正好与上述4种水鸟类群相反.共记录优势种6种,以雁形目鸟类为主,其中豆雁Anser fabalis是连续6年的优势种.研究期间物种数(31-38种)变化不大,数量(7 313-21 883只)变化明显. 2020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6年中最低,主要因为豆雁占绝对优势(44.38%).上述结果表明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丰富,在鄱阳湖濒危水鸟和水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鸻鹬类较雁鸭类更难适应水位的变化;鸬鹚类、鹳类、??类、鸥类的生态需求类似,与鹤类和鸻鹬类的生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湖区多样的微生境才能维持较高的水鸟多样性.(图2表3参34)

植毅进[2](2021)在《鄱阳湖非繁殖期涉禽多样性与部分物种生态习性》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对鄱阳湖非繁殖期涉禽多样性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涉禽多样性、部分物种的行为时间分配与节律、取食行为和不同尺度的栖息地选择与利用,结果如下:涉禽多样性:鄱阳湖五个区域共记录涉禽4目9科39种114402只,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Grus monacha、黑鹳Ciconia nigra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灰鹤Grus grus、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调查记录的物种数占鄱阳湖区涉禽总物种数的37.14%,表明调查区域涉禽资源较为丰富,对鄱阳湖水鸟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鄱阳湖区灰鹤、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鹤鹬Tringa erythropus、白琵鹭是非常稳定的优势种。5个调查区域的优势种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反嘴鹬和鹤鹬是大部分调查区域的优势种,表明这两个物种分布广,适应能力强。此外,各调查区域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变化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也有较大变化,说明鄱阳湖区涉禽对水位、微生境等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较弱。行为时间分配与节律: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鹤鹬和林鹬Tringa glareola等小型涉禽的主要行为均为取食,除水雉取食比例为41.64%,其余小型涉禽的取食比例均达70%以上,此外休息也是水雉的主要行为(30.80%);大型涉禽中,取食行为是灰鹤(57.86%)和白鹤(72.11%)的主要行为,东方白鹳的主要行为是取食(38.80%)和休息(47.43%)。本文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的小型涉禽(林鹬、鹤鹬和黑水鸡)的取食比例,均远高于肉食性的东方白鹳。大型肉食性的东方白鹳取食时间远少于大型植食性的白鹤和灰鹤。黑水鸡的取食行为全天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余行为均保持较低水平,无明显的节律性,这与鹤鹬、水雉等小型涉禽的行为节律截然不同。鹤鹬与水雉会混群觅食,因此水雉在鹤鹬休息时段,增加取食时间,形成错峰取食,减少竞争。白鹤与灰鹤均在上午和傍晚保持最高或较高的觅食行为,这也是其他鹤类越冬期觅食的普遍对策。两种鹤类的休息行为都在午后或中午出现高峰,一方面因为中午温度较高,另一方面,通过上午高频次的取食后,鹤类需要通过短暂的休息恢复体力。取食行为:水雉、林鹬、鹤鹬和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一般只能在低等级水位更好地觅食,有较高的觅食次数,因此它们对水位的适应能力有限,对水位变化也极其敏感。大型涉禽白琵鹭,灰鹤和东方白鹳在不同栖息水深下的取食次数则无显着性差异。白鹤在Ⅲ级取食水深下的取食成功率和取食成功次数均最高,表明白鹤在藕塘生境中的最适取食水深在21.3cm(Ⅲ级)左右。这可能与Ⅲ级水深食物资源有关。扇尾沙锥和鹤鹬在上午(7:00—10:59)取食频次显着高于中午(11:00—13:59),推测可能是由于其需要在上午增加取食频次,以弥补夜间的能量消耗。灰鹤、东方白鹳和白鹤在不同时段的取食参数均无显着差异,表明光线对大型涉禽取食行为无显着性影响,也说明它们一天中能量需求和摄取率比较稳定。成年白鹤取食成功次数(χ2=70.797,df=1,P=0.000)和取食成功率(χ2=5.356,df=1,P=0.020)均显着高于幼鹤,这是因为成鹤取食能力较幼鹤强,并且成鹤除维持自身能量支出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用于辅食和警戒行为。成幼鹤在取食次数和单次取食持续时间上无显着差异,这与多数研究认为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靠多次取食来补偿能量的观点不同。成鹤取食水深极显着高于幼鹤(χ2=50.945,df=1,P=0.000),这可能与体型和取食经验有关。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涉禽主要偏好的生境为浅水(53.90%)和草滩(19.72%),因此浅水和草滩的鸟类相似度指数也较高(0.706)。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生态位最宽(0.710),生态位为0的涉禽均为鸻鹬类(7种),这是因为鸻鹬类选择的生境类型相对单一,主要栖息在浅水或农田中,因此生态位较窄。种对鹤鹬—白琵鹭生境利用的生态位重叠度高达0.959,这是因为这两个物种均主要在浅水区觅食。鹤鹬较白琵鹭体型小,它们通常集群各自占领一片浅水区域,因此鹤鹬与白琵鹭会形成空间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大型涉禽中,东方白鹳更偏好栖息在II级水深(8.31—16.70 cm)的水深范围,选择率达59.38%%,水深生态位宽度也较其他3种大型涉禽窄,为0.585,这可能与其取食方式有关。白鹤、灰鹤和东方白鹳栖息地的主要生境类型均为水域,在不同半径尺度上的占比均达到67%以上,其中东方白鹳的水域生境占比最高达99.54%,最低也达81.55%。灰鹤和白鹤在不同半径尺度下的农田比例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其除了在自然生境中取食冬芽,也偏爱在人工生境的农田中取食谷物。白鹤、白枕鹤、灰鹤和东方白鹳第1主成分均与安全因子和食物因子有关,说明它们非常关注食物资源和取食环境的安全性。因此,涉禽栖息地的保护,一方面要减少涉禽觅食栖息地的人为干扰,确保它们在安全的环境下觅食;另一方面,保证一定的水域面积(东方白鹳的食物保障),同时在稻谷收割期,保留部分谷物,补充植食性涉禽的食物资源,确保其有充足的食物过冬。

王丽婷[3](2020)在《烟台银湖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湖泊湿地是极易受到人为干扰的一种湿地类型,而鸟类是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通过对湖泊湿地鸟类的研究调查,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湖泊湿地的管理及湿地鸟类的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自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不同时期分别使用样线法和样点法每月一次的对烟台银湖湿地的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烟台银湖共记录鸟类16目46科150种,其中雀形目的物种数目最多,共计25科70种,占本地区鸟类总科数的54.35%,总种数的46.67%;除雀形目外,其次是鸻形目,共计4科24种,占本地区鸟类总科数的8.70%,总种数的16.00%;雁形目共记录1科22种,占本地区鸟类总科数的2.17%,总种数的12.00%。共有4种居留型,旅鸟有48种,留鸟38种,冬候鸟和夏候鸟皆有32种,夏季繁殖鸟(留鸟和夏候鸟)共70种,占总种数46.67%,越冬期鸟类(冬候鸟和留鸟)共70种,占总种数46.67%,旅鸟占总种数的32.00%,且出现的时间段比较集中,从而说明银湖是我国鸟类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以及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所记录的鸟类中有重点保护价值鸟类12种:分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雕(Aquila chrysaetos)、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Cygnus cygnus)、黑鸢(Milvus migrans)、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普通鵟(Buteo buteo)、白尾鹞(Circus cyane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燕隼(Falco subbuteo)、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和游隼(Falco peregrinus)。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和易危物种6种,濒危物种有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易危物种有鸿雁(Anser cygnoide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田鹀(Emberiza rustica)。烟台银湖湿地鸟类的群落多样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依据其迁徙规律和鸟类动态变化一年分为4个时期春季迁徙季(4月)、夏季繁殖期(5月-7月)、秋季迁徙季(8月-9月)和冬季越冬期(10月-翌年3月),而冬季越冬期根据越冬水鸟的群落动态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越冬前期(10月-11月)、越冬稳定期(12月-翌年2月)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冬季越冬期的鸟类调查采用样点法,将整个银湖湿地样区选取21个样点,重点观测在银湖湿地样区的越冬期水鸟。冬季越冬期共记录水鸟6目9科38种,其中单次记录水鸟的最高个体数量为2885只。银湖湿地越冬期水鸟两个越冬期的物种相似度为87%。越冬前期、越冬稳定期和越冬后期的水鸟的物种数目和个体数量有所不同呈依次递减趋势;银湖越冬期水鸟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皆为越冬后期最高,而越冬稳定期最低。气温与鸟类的群落多样性具有某种相关性,其中丰富度指数与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最高温度均显着正相关;辛普森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极高温度均呈显着正相关;以及均匀度指数与月极高温度呈现显着正相关。水位与鸟类的个体数量呈显着负相关,且部分鸭科、科和秧鸡科之间存在种间相关性。夏季繁殖期采用样线法,根据银湖湿地的栖息地类型选取了7条样线,并分为4种不同栖息地类型,样线的总长度达11.34km。夏季繁殖期共发现鸟类14目40科73种,其中雀形目为主要物种,共23科40种,占夏季繁殖期鸟类总科数的57.50%,占总种数的54.79%;其次是鸻形目4科8种,占总科数的10.00%,占总种数的10.96%;鹈形目1科8种,占总科数的2.50%,占总种数的10.96%。夏季繁殖鸟类的优势种共15种,分别是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白骨顶(Fulica atra)、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白鹭(Egretta garzetta)、喜鹊(Pica pica)、灰喜鹊(Cyanopica cyana)、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家燕(Hirundo rustica)、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白鹡鸰(Motacilla alba)、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优势种中留鸟12种,占夏季繁殖期优势种种数的75%,夏候鸟3种,占18.75%。两个繁殖期的鸟类相似性为72.73%,两个繁殖季在种类与丰富度指数上差距较大,种类为2019年整体高于2018年,而丰富度指数为2018年夏季繁殖期大于2019年夏季繁殖期。夏季繁殖期鸟类的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与机动车数量、噪音皆呈显着负相关,与水域面积比呈极显着正相关。根据夏季繁殖期不同栖息地的多样性分析,河流湿地区的辛普森指数最高,森林区最低,香农-维纳指数是湖泊湿地区最高,森林区最低,均匀度指数是居民支流区最高,森林区最低,丰富度指数河流湿地区最高,居民支流区最低,4种栖息地类型中鸟类的密度为河流湿地区最高,居民支流区最低。春秋迁徙季采用样线法,春秋迁徙季共记录鸟类14目39科101种,其中春季迁徙季共记录鸟类12目29科57种,秋季迁徙季共记录14目39科90种。春秋迁徙季主要以雀形目为主,占春秋迁徙季鸟类总科数的56.41%,总种数的47.52%;除了雀形目外迁徙季主要以鸻形目为主,共4科19种,占春秋迁徙季鸟类总科数的10.26%,总种数的18.81%;其次是鹈形目的鹭科,共9种,占春秋迁徙季总种数的8.91%。春秋迁徙季共有4种居留型,其中夏候鸟24种,占春秋迁徙季总种数的34.65%,留鸟和旅鸟相同共34种,占总种数的33.66%,冬候鸟9种,占8.91%。2019年和2018年春秋迁徙季的相似指数为66.67%,且2019年迁徙季的鸟类种类、数量、香农-维纳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高于2018年迁徙季,均匀度指数是2018年大于2019年;两年间的春季迁徙季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大于秋季迁徙季,两者之间的相似度达62.59%;秋季迁徙季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皆为2019年大于2018年,两年的相似性指数差别较大,约为50%左右。根据结果,建议减少银湖湿地的车流量,降噪以及保持水位的高度,作为引用水源地注意饮水调水,以及减少库区裸露的滩涂面积。本研究为银湖湿地以及当地鸟类的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方向。

植毅进,伊剑锋,刘威,龚浩林,邵明勤,戴年华,李权江,杨福成[4](2020)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2018年,每年12月20日—翌年1月10日采用样区直数法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样区的水鸟多样性进行1次监测。结果表明:共记录水鸟7目12科45种129633只,每年总数量在11604~33053只;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国家II级保护鸟类5种。本次共记录优势种9种,以雁鸭类和鹬科鸟类为主; 2013—2014年和2017—2018年优势种种类较多,2015—2016年每年优势种只有2种;大部分水鸟类群的数量变化趋势类似,提示合适的水位可为多种水鸟生态类群提供适宜的湿地复合体;??类数量高峰期正好是大部分水鸟数量较低或低谷期,提示水位对水鸟多样性的维持极其重要;不同样区的水鸟相似性指数为0.51~0.91;该保护区物种数和个体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绿翅鸭(Anas crecca)、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等在2016—2018年数量和遇见率较高有关;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2015—2016年明显下降,这与鸿雁(Anser cygnoid)或反嘴鹬占绝对优势有关;该地区鸟类资源丰富,东方白鹳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种群数量大而稳定,鹤类几乎每年都有记录;南矶湿地保护区在鄱阳湖水鸟多样性维持和濒危水鸟特别是东方白鹳的保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监测持续年限较长,初步掌握了湖区优势鸟类及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群动态规律,为该保护区的水鸟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张漫君[5](2020)在《湿地中的水鸟生境岛设计 ——以苍鹭、黑水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生态意识的普及,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划定自然保护区或建立湿地公园等湿地恢复、保护工作。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好途径,建成的湿地公园应当具备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而水鸟栖息地功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水鸟作为典型的湿地生物,对湿地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因此湿地面积减少、水污染、人为活动干扰等问题极易影响到水鸟的种群稳定和物种数量。通过对提升湿地水鸟栖息地功能相关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水鸟生境岛建设形式灵活、可塑性强,能够很好的隔绝天敌和人为干扰并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宜栖息环境,是非常适合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保护途径。本研究首先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追溯了水鸟生境岛的起源并总结了与水鸟栖息地恢复、生境岛建设有关的理论。然后分析了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湿地资源,并重点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地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和生境现状,选定苍鹭与黑水鸡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物种。基于水鸟的生态习性和生境适应特征,从水鸟食源地及觅食场所、筑巢及繁殖行为、逃避行为等方面分析了水鸟栖息与植被、地形、水位、干扰等因素的关联,总结出生境岛设计过程中位置选择、面积确定、地形设计、植物配置、驳岸设计等要素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结合苍鹭、黑水鸡的觅食行为、干扰敏感度与繁殖习性,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放体验区进行了针对这两种水鸟的生境岛设计。在有低强度人为干扰的条件和不影响湿地公园游憩、科普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生境岛设计为目标物种提供安全性良好、特定性强的生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尤其是在湿地公园中,生境岛能够为水鸟提供低干扰、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并同时不影响公园的游乐、科普功能。(2)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环境优越、水鸟资源丰富,目前观测记录到的水鸟多达86种,是北京近郊良好的水鸟栖息地,但存在着植被密度过大、滩涂生境面积不足等问题。(3)建设水鸟生境岛时,针对不同种水鸟各异的觅食、繁殖、逃避行为,应当灵活变化设计参数,例如本次设计的苍鹭与黑水鸡生境岛,从面积、形状、地形到植物配置各方面都有显着差异。(4)针对繁殖期苍鹭设计的生境岛应该选择鱼类资源丰富的水域,并根据当地环境配置高大乔木或芦苇作为其筑巢场所;在北京地区,乔木要选择例如榆树、旱柳、刺槐等株型挺拔、分枝多的树种,并可辅以人工巢设施进行苍鹭招引;生境岛边缘设植物稀疏的浅滩、浅水区,并可设置倒木或在深水区设置停栖架以满足繁殖期苍鹭的觅食需求;苍鹭生境岛坡度需缓,设季节性淹水区应对水位变化。(5)茎叶坚挺、植株密集的的挺水植物是黑水鸡筑巢繁殖必不可少的植物条件,并可以辅助以冬季收割等管理措施,为其提供良好的巢材和觅食场所;黑水鸡在繁殖期占区行为明显,岛中部设计水域或茂密植物能起到良好的分割作用;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生的小型水生动物能为黑水鸡提供良好食源,在生境岛外围要注意沉水植物的配植。

朱井丽[6](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共存关系,本文以扎龙保护区为研究地,以保护区历史遗留的社区居民和主要保护对象鹤类作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和鹤类生境需求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扎龙保护区的人鹤共存策略。本研究首先分析了 2013-2016年连续四年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年度动态及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年度变化;然后分析了 2011-2017年连续七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头鹤、白鹤)的种群与其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性,以此判别鹤类在鸟类群落中的伞护作用及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指示性;接着,对具有伞护作用和指示性的鹤类进行生境需求分析与评价;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人鹤共存策略综合分析。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2013-2016年度,(1)保护区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面积以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为主(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其次是耕地和建筑用地(18-25%),主要分布于实验区和缓冲区,林地面积最少。(2)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平均为4.5233ha/人,逐年上升;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供给存在极显着差异,耕地和建筑用地的供给最大(1.7-3.0ha/人),约为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林地的6-53倍,而化石燃料地为0。(3)社区居民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平均为3.3353ha/人,逐年先升后降;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需求也存在极显着差异,草地(含芦苇沼泽)和耕地的需求最大(0.9-2.2ha/人),约为水域的1-4倍、约为化石燃料地的80-4000倍、约为建筑用地的30-65万倍,而林地为0。(4)保护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连年生态盈余,平均为1.1879ha/人;但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化石燃料地等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却连年生态赤字,赤字度也较大。2、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及生态足迹指示性分析2011-2017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反映不同年度、不同生活史时期(繁殖期)等时间尺度内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二者的种群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2013-2016年度,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指示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二者的种群数量与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生态环境承载力呈显着正相关、而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显着负相关。综上,丹顶鹤、白枕鹤既能反映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多样性信息,也能反映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信息;即二者的繁殖种群数量既对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具有伞护作用,也能指示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可以将丹顶鹤、白枕鹤作为鸟类群落的代表,进一步评价二者的繁殖生境需求,并同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共同衡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进而提出人鹤共存策略。3、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2013-2016年,(1)丹顶鹤与白枕鹤繁殖期领域面积为59.11±8.25ha和51.67±17.81ha,即 50.86-67.36ha 和 33.86-69.48ha。(2)繁殖栖息地类型均为芦苇沼泽,即本文的草地(含芦苇沼泽),栖息地利用需求选择方面二者存在差异;栖息地适宜性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低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10-5.10万ha和1.20-5.10万ha。(3)繁殖环境容纳量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所能容纳的繁殖数量分别为51-91对和39-131对不等。4、人鹤共存策略分析参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信息,本文将保护区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88%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权衡,分别进行了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和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盈赤权衡。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的前提,若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能满足保护区鹤类繁殖生境需求,则以鹤类繁殖生境需求面积为衡量参考,再次进行后续的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1)基于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保护区12%的生产性土地面积(2.52万ha)大于本文模型模拟的丹顶鹤、白枕鹤2013-2016年度内最适宜生境面积与适宜生境面积之和(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且小于低适宜生境面积(3.40-5.10万ha和4.20-5.10万ha)。在有效管护下,若低适宜生境面积质量被提升为适宜生境或最适宜生境,则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面积能够达到保护区总面积的12%(2.52万ha),可以基于12%面积进行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丹顶鹤、白枕鹤的繁殖生境为芦苇沼泽(也即本文的草地),假设二者繁殖期领域空间分布存在完全重叠、部分重叠、相邻三种情况。其中,(1)假设完全重叠时,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面积能够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繁殖白枕鹤262-285对和299-326对,该结果约为2013-2016年丹顶鹤和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8-4.5倍和14.2-19.1倍,约为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3.1-5.2倍和2.3-7.8倍。(2)假设部分重叠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209-227对,这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2-3.6倍与9.9-13.3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2.54.2倍与1.6-5.5倍。(3)领域相邻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140-152对,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1.5-2.4倍与6.6-8.9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1.7-2.8倍与1.1-3.6倍。三种不同假设条件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含芦苇沼泽)面积(保护区总面积的12%)能够满足2013-2016年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接近鹤类栖息地繁殖临界值(2016)。(2)基于社区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盈赤权衡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是保护区的优势生境类型(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2013-2016年连续四年,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生态赤字度均最大,化石燃料地均微赤字(保护区无此供给)。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降低保护区核心区社区居民人口数、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转换等增大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的途径(即移民、退耕退林)解决核心区草地(含芦苇沼泽)与水域的生态赤字、可以通过将化石燃料地需求转化为建筑用地需求等降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途径(即能源替代)解决化石燃料地的生态微赤字。综上所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满足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满足度接近临界值(2016年);剩余的88%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用于吸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保护区整体生态盈余,但分布于核心区的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却连年赤字、且赤字度最大,人鹤共存存在危机。综合分析,解决人鹤共存危机的策略有三种:第一种为核心区部分移民1498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的塘土岗子、赵凯、石家店、道口及散户等4个村屯296户943人列为第一批移民计划,大庆市林甸县的育苇场三分场、四分场两个场区的203户555人列为第二批移民计划;第二种方案是退耕退林,将移民后的区域进行退耕退林还湿,增加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人居生态足迹供给面积;第三种是能源替代,核心区未移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开展能源替代,将需要化石燃料地吸纳的油气煤等能源消耗转化为需要建筑用地吸纳的热电等能源消耗。

蒋剑虹[7](2016)在《鄱阳湖越冬水鸟数量分布及4种鹤类生态习性研究》文中指出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一处重要的水鸟栖息地,是不少濒危水鸟的避难所。笔者于2012—2015年越冬期对鄱阳湖5个区域水鸟的数量分布及鹤类的昼间行为模式、觅食行为、集群特征、年龄结构、生态位分化等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水鸟的数量分布:两个越冬季共记录水鸟6目15科76种,包括49种冬候鸟。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黑鹳Ciconia nigra、东方白鹳C.boyciana、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白头鹤G.monach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6种。列入IUCN极危物种的有白鹤和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濒危物种有东方白鹳,近危物种有3种,易危物种有6种。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PYH,62种)分布的物种数最多。2012-2013年越冬期共记录主要及常见物种24种,2014-2015年越冬期共记录主要及常见物种29种。对应分析显示,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和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两年来均偏好PYH,苍鹭Ardea cinerea两年来均偏好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NJ),灰鹤G.grus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两年来均偏好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简称PY),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两年来均偏好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DC)。水位高度与不同区域水鸟的数量分布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及部分样点受人工控制水位常高于主湖等原因,其分布数量与水位高度在部分区域呈显着正相关。主要及常见水鸟的多数物种在浅水生境分布比例最高。(2)稻田生境的灰鹤行为模式和觅食行为:觅食(64.09%)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警戒、飞行和修整。4种主要行为中,觅食行为时间分配随越冬前期(11月)、中期(12月—翌年1月)和后期(2月)逐渐增加,其余行为时间均逐渐减少。日最低温度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日照长度增加及湿度降低都会使修整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时,觅食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时,警戒行为减少。环境因子对成鹤影响效果与总体相同,仅显着影响幼鹤的觅食行为。灰鹤昼间各时段觅食行为保持较高水平,觅食高峰出现在11:00—11:59和17:00—17:30。灰鹤觅食生境与其夜宿地分离,致其上午觅食高峰有所推后。幼鹤昼间行为节律与成鹤有较大差异,各时段觅食行为比例均高于成鹤。稻田生境灰鹤的平均啄食频率为(32.06±0.47)次/min,平均步行频率为(6.55±0.35)步/min。啄食频率与步行频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稻田中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逐渐下降,灰鹤的啄食频率随时间逐渐降低,为保证越冬期间获取足够的能量供应,灰鹤采取逐渐增加步行频率和觅食时间的策略。有觅食间隔的抽样单元(1min)中,平均警戒次数为(1.37±0.04)次/单元,平均警戒持续时间为(6.02±0.37)s/单元;成鹤的警戒时间多于幼鹤,个体在家庭群中的警戒持续时间多于聚集群。(3)集群特征:2014-2015年越冬期白鹤的平均集群大小为23.86±10.26只,白头鹤为6.42±1.63只,白枕鹤为6.09±2.55只(2012-2013年为7.52±2.71只),灰鹤为5.55±1.26只(2012-2013年为8.16±1.37只),物种间差异不显着。越冬期4种鹤类平均家庭群大小在2.5—2.8之间,物种间差异不显着,2014-2015年白鹤的平均聚集群大小略大(84.56±37.64只),灰鹤略小(14.97±5.17只),物种间差异不显着。4种鹤类的集群类型均以家庭群为主,占63—72%,家庭群以2成1幼或2成比例最高。鄱阳湖鹤类的集群大小并不符合警戒行为对集群大小的预测,生境质量差异可能是影响鄱阳湖鹤类集群大小的主要原因之一。(4)年龄结构:2014-2015年白鹤的幼鸟比例为12.27%,白头鹤为14.42%,白枕鹤为16.59%,灰鹤为20.46%(2012-2013年为20.21%)。白鹤和白枕鹤的幼鸟比例处于正常值范围内(10-15%),灰鹤和白头鹤高于正常值。灰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的幼鸟比例已超过处于增长期的美洲鹤G.americana(13.9%),这3种鹤类在鄱阳湖地区的种群数量可能处于增长或稳定状态,而白鹤的种群状态需格外关注,白头鹤的幼鸟比例年际间也有较明显的下降。鄱阳湖4种鹤类的幼鸟比例在越冬前期至后期显着下降,高于落基山地区大沙丘鹤G.Canadensis tabida秋季至冬季的下降比例。(5)生态位分化:4种鹤类中灰鹤的生态位宽度最宽,空间生态位(样点选择)宽度较宽(窄)的物种生境生态位(生境类型选择)一般也较宽(窄),这可能是由4种鹤类的适应能力差异导致。4种鹤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并不高,在样点选择方面在0.09-0.63之间,生境类型选择方面在0.11-0.57之间,说明4种鹤类在栖息地点和生境类型选择上产生了较好的生态位分化。4种鹤类空间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低)的种对生境生态位重叠也较高(低)。

石文娟[8](2015)在《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鸟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鸟类多样性大小不仅能反映鸟类群落本身的状况,而且可以反映鸟类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好坏。为了解基础资料相对缺乏的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笔者对鄱阳湖四个地区的湖滨、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和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湖滨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7目29科69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鸟类5种: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普通鵟Buteo buteo和红隼Falco tinnunculus。数量最多的前5种优势鸟类分别是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黄腹鹨Anthus rubescens、[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和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不同调查时间鄱阳湖湖滨数量最多的5种鸟类不同,4次调查共同的优势种为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居留型方面,留鸟和冬候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55.07%和31.89%。区系方面,古北界种类最多,占44.93%;东洋界鸟类次之,占30.43%。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数最多,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而优势度最高。2、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3年10月—2014年6月,南昌市五个湖泊(艾溪湖、瑶湖、青岚湖、金溪湖、军山湖)共记录鸟类124种25782只,隶属12目42科,包括水鸟8目56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鹳Ciconia nigra、白鹤Grus leucogeranus;国家II级保护鸟类6种。优势种为罗纹鸭Anas falcata、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豆雁Anser fabalis、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凤头Podiceps cristatus和白骨顶Fulica atra。居留型方面,留鸟46种(36.51%),冬候鸟58种(46.03%),夏候鸟和旅鸟共占17.46%。区系方面,古北界65种(52.42%),东洋界35种(28.22%),广布种24种(19.35%)。五个湖泊中,多样性指数瑶湖(H′=4.13)最高,军山湖最低(H′=2.68)。各个湖泊鸟类均匀度指数艾溪湖,金溪湖,青岚湖相似。优势度指数最高的是军山湖(0.29),最低的是金溪湖(0.1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湖泊鸟类物种数差异显着(F4,35=4.131,P=0.008)。艾溪湖鸟类种数极显着高于军山湖(F4,35=3.451,P=0.000),各湖泊水鸟种数差异不显着(F4,35=1.492,P=0.226),艾溪湖水鸟数和军山湖水鸟种类差异较小(F4,35=2.048,P=0.045)其他群落参数差异均不显着。秋季迁徙期(10月—11月)平均观察到的鸟类种数略多(67.00±11.31种),越冬期(2013年12月—2014年3月上旬)(61.67±4.93种)与春季迁徙期(2014年3月中下旬—2014年4月上旬)(61.00±0.00种)相似,三个时期差异不显着。平均个体数越冬期>秋季迁徙期>春季迁徙期,差异也不显着。两个迁徙期的均匀度指数,显着高于越冬期(F2,4=8.352,P=0.037)。水鸟种数与比例秋季迁徙期与越冬期相似,水鸟种数(F2,4=10.111,P=0.027)和比例(F2,4=19.867,P=0.008)分别显着和极显着高于春季迁徙期。合理开发的城市湖泊仍可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水产养殖会降低湖泊鸟类多样性,使其群落结构单一。

蒋剑虹,陈斌,邵明勤[9](2015)在《鄱阳湖越冬水鸟共存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从形态学阐述水鸟共存机制,对鄱阳湖越冬的常见水鸟(24种游禽和36种涉禽)的体质量、体长、嘴峰、跗跖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游禽间体质量比值(1.22±0.06)和嘴峰比值(1.22±0.14)略高,体长比值(1.09±0.03)和跗跖长比值(1.07±0.02)略低.涉禽间体质量比值(1.18±0.03)略高,体长比值(1.07±0.01)、嘴峰比值(1.09±0.01)和跗跖长比值(1.08±0.2)略低.游禽和涉禽的各形态特征比值均在1.11.2左右,这说明鄱阳湖鸟类的共存主要依赖物种的生态习性的分化维持的.亲缘物种形态特征较为相似.灰鹤(Grus grus)与白枕鹤(G.vipio)、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与灰雁(A.anser)、罗纹鸭(Anas falcata)与针尾鸭(A.acuta)、斑嘴鸭(A.poecilorhyncha)与赤颈鸭(A.penelope)等鸟类间形态相似性较高,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苍鹭(Ardea cinerea)等鸟类与其它水鸟差异较大.运用竞争排斥原理分析了水鸟形态分化与物种共存和数量多寡的关系.

曾宾宾[10](2014)在《中华秋沙鸭越冬生态与保护对策》文中指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002年IUCN将中华秋沙鸭调为濒危物种。越冬地主要包括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江西省是中华秋沙鸭的主要越冬分布地之一,数量较多,且比较稳定。目前,江西省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受到国内外鸟类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关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研究包括种群数量、行为等,但未见中华秋沙鸭越冬生态及保护对策的专门报道。2010年11月2014年3月,笔者在江西省鄱阳湖四大流域(修河、抚河、信江和饶河)的8个河段进行了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分布与动态、集群特征、栖息地选择、行为、活动范围、濒危因素、保护对策等越冬生态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种群数量分布与动态:本次在江西的8个河段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的数量至少在93114只。约占全球种群总数量的4.56%11.40%。调查结果初步显示,每个河段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均存在时间变异,不同河段的种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变异。中华秋沙鸭越冬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在不同年份的分布范围相对固定。8个河段中,修水段、宜黄段、弋阳段和婺源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集群特征:中华秋沙鸭的集群类型包括雄性群、雌性群、混合群、雌性孤鸭和雄性孤鸭5种类型。越冬期间共记录到145群次,768只次中华秋沙鸭。其中,混合群是最多的一种集群方式,孤鸭也是越冬期间出现频次较高的一种特殊的集群方式。集群类型存在时间变化(P<0.01)。孤鸭和28只群占总群数的80.69%,提示中华秋沙鸭主要以集小群分散活动。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群体大小是(5.30±5.20)只/群。不同集群类型的群体大小差异较大。集群大小可能与采砂、捕鱼、食物的丰富度等环境因子有关。中华秋沙鸭雌雄性别比例为1.49。性比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11月份雄性个体的比例较其他月份高,且11月份雄性孤鸭群占总群数的22.73%,这是否与雄性个体先抵达越冬地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尽管8个河段的性比差异显着,但是大部分性比在0.502.00之间。栖息地选择: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生境选择的主因子为水质因子、觅食环境因子和干扰因子。pH值、经度、离浅滩最近距离,离大道最近距离等生境因子对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对信江、抚河、饶河、修河四大水系样方绝对值超过0.6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水系中pH、经度、纬度3个因子差异水平极显着(P≤0.01),离采砂场最近距离、离大道最近距离、离居民点最近距离3个因子差异水平显着(P<0.05)。行为: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着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着(P>0.05)。可能原因:(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着的节律性变化(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着(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16,P<0.05)行为显着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着(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着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着(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5.93,P<0.05)和休息(F(10,86)=3.42,P<0.05)行为存在显着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日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对江西宜黄县中华秋沙鸭日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华秋沙鸭日移动距离3100±1313m,日活动范围为122460±42019m2,整个越冬期活动范围为202350m2。不同月份日移动距离无显着差异(F=0.658,P>0.05)。1月份与2月份、2月份与3月份的日活动范围差异显着(P<0.05),其中2月份日活动范围最大。其余月份间日活动范围差异不显着(P>0.05)。2月份正值春节,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范围显着增大。日移动距离与日活动范围相关性不显着(R=0.256,n=12,P>0.05)。日移动距离与日照长度、日最低温度、日最高温度、月份和水位相关性不显着(P>0.05),日活动范围仅与日最低温度相关性显着(R=0.817,df=7,P<0.01)。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呈现上午下午略长(大),中午略短(小)。栖息河道及两侧岸边鸟类:鄱阳湖流域中华秋沙鸭栖息河道及两侧岸边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0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即中华秋沙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居留型方面,留鸟和冬候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57.61%和35.51%。鸟类区系上,古北界种类最多,占41.12%。其次是东洋界鸟类,占32.71%。致危因子与保护对策:中华秋沙鸭在江西分布区的主要致危因素包括:采砂、非法捕鱼、河岸带植被破坏和水体污染等。建议将有中华秋沙鸭分布的地区划入附近的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大的地区可以单独成立保护区。保护对策分为:1)加强河流管理;2)限制采砂强度;3)将部分区域纳入保护区;4)禁止非法捕鱼;5)保护植被;6)适当控制水位;7)控制水体污染。

二、金眶在鄱阳湖繁殖的习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眶在鄱阳湖繁殖的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水鸟多样性及其年际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
    1.2 鸟类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水鸟物种组成
    2.2 水鸟各类群数量的年际变化
    2.3 国家重点保护水鸟和优势种的年际变化
    2.4 水鸟多样性年际动态
3 讨论
    3.1 鸟类物种组成
    3.2 保护鸟类和优势种的年际变化
    3.3 水鸟多样性
4 结论

(2)鄱阳湖非繁殖期涉禽多样性与部分物种生态习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涉禽多样性
    1.2 涉禽生态习性
        1.2.1 行为时间分配与节律
        1.2.2 取食方式和取食行为
        1.2.3 栖息地选择
    1.3 鄱阳湖涉禽研究概述
        1.3.1 数量与分布
        1.3.2 水鸟年际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1.3.3 生态习性
第2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涉禽多样性
    2.2 涉禽生态习性
第3章 研究地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水文
    3.2 调查区域概况
        3.2.1 垦殖场
        3.2.2 保护区
第4章 鄱阳湖区涉禽多样性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鄱阳湖区涉禽的年际动态
        4.2.1.1 物种组成
        4.2.1.2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涉禽年际动态
        4.2.1.3 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涉禽年际动态
        4.2.1.4 康山垦殖场涉禽年际动态
        4.2.1.5 恒湖垦殖场涉禽年际动态
        4.2.1.6 五星垦殖场涉禽年际动态
    4.3 讨论
        4.3.1 物种数
        4.3.2 重点保护涉禽与优势种
        4.3.3 多样性参数
第5章 鄱阳湖部分涉禽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5.1 研究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涉禽的时间分配
        5.2.2 涉禽的行为节律
    5.3 讨论
        5.3.1 涉禽的时间分配
        5.3.2 涉禽的行为节律
第6章 鄱阳湖部分涉禽的取食行为
    6.1 研究方法
        6.1.1 调查方法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栖息水深对涉禽取食行为的影响
        6.2.2 时段对涉禽取食行为的影响
        6.2.3 年龄对白鹤取食行为的影响
    6.3 讨论
        6.3.1 栖息水深对涉禽取食行为的影响
        6.3.2 时段对涉禽取食行为的影响
        6.3.3 年龄对白鹤取食行为的影响
第7章 鄱阳湖部分涉禽的栖息地利用与选择
    7.1 研究方法
        7.1.1 调查方法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
        7.2.1 生境与水深利用及生态位分化
        7.2.1.1 生境利用与生态位宽度
        7.2.1.2 生境利用与生态位重叠
        7.2.1.3 水深利用与生态位宽度
        7.2.1.4 水深利用与生态位重叠度
        7.2.2 景观尺度下大型涉禽栖息地利用
        7.2.3 大型涉禽栖息地选择
        7.2.3.1 栖息地参数的比较
        7.2.3.2 主成分分析
    7.3 讨论
        7.3.1 涉禽的生境利用与生态位分化
        7.3.2 涉禽的水深利用与生态位分化
        7.3.3 景观尺度下大型涉禽栖息地利用
        7.3.4 大型涉禽栖息地选择
        7.3.5 涉禽保护及其栖息地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烟台银湖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湿地及其研究
        1.1.1 湿地的定义和分类
        1.1.2 我国的湿地资源状况
        1.1.3 湿地的功能
        1.1.4 湿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 湿地鸟类的研究进展
        1.2.1 中国湿地鸟类的群落组成及其资源状况
        1.2.2 湿地鸟类群落动态研究
        1.2.2.1 湿地鸟类资源的调查与保护
        1.2.2.2 湿地鸟类的区系分布
        1.2.2.3 湿地鸟类的季节动态以及迁徙规律
        1.2.2.4 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1.2.2.5 不同湿地的鸟类的之间对比
        1.2.2.6 湿地专门物种的调查
        1.2.3 湖泊湿地鸟类的研究
        1.2.4 山东地区湿地鸟类的研究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意义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理环境
        2.1.3 气候状况
        2.1.4 社会状况
    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3章 烟台银湖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
    3.1 研究的方法
    3.2 数据的处理方式
    3.3 研究结果
        3.3.1 烟台银湖湿地鸟类群落组成
        3.3.1.1 烟台银湖湿地鸟类组成
        3.3.1.2 居留型和生活型分析
        3.3.1.3 烟台银湖湿地重点保护价值鸟类
        3.3.2 银湖湿地鸟类物种数目和个体数量的月动态变化
        3.3.3 银湖湿地鸟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
    3.4 讨论
        3.4.1 银湖湿地鸟类群落组成
        3.4.2 银湖湿地鸟类的季节群落多样性
第4章 冬季越冬期水鸟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处理的方法
    4.3 研究方法
        4.3.1 烟台银湖湿地越冬期水鸟群落组成
        4.3.2 烟台银湖湿地冬季越冬稳定期水鸟群落组成
        4.3.3 越冬期水鸟的多样性分析
        4.3.4 烟台银湖湿地越冬期水鸟不同时间的物种相似度
        4.3.5 冬季越冬期3个时期多样性
        4.3.6 水鸟间的种间相关性
        4.3.7 越冬期水鸟种类和数量的月动态变化
        4.3.8 环境因子对越冬期水鸟多样性的影响
        4.3.8.1 温度对银湖湿地越冬期水鸟部分优势种个体的影响
        4.3.8.2 温度对越冬期水鸟多样性的影响
        4.3.8.3 水位对越冬期水鸟多样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银湖湿地越冬期水鸟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4.4.2 银湖越冬水鸟群落相似性以及水鸟对银湖的意义
第5章 夏季繁殖期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2 计算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夏季繁殖鸟类的物种组成
        5.3.2 夏季繁殖鸟类的多样性分析
        5.3.3 影响夏季繁殖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5.3.4 不同栖息地类型夏季繁殖鸟类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5.3.4.1 河流湿地区夏季繁殖鸟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5.3.4.2 湖泊湿地区夏季繁殖鸟类的影响因素
        5.3.4.3 居民支流区夏季繁殖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5.3.4.4 森林区夏季繁殖鸟类的影响因素
    5.4 讨论
        5.4.1 夏季繁殖鸟类的多样性
        5.4.2 影响银湖鸟类繁殖区域的环境因子
第6章 春秋迁徙季的鸟类群落多样性
    6.1 研究方法
    6.2 数据处理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迁徙季鸟类物种组成及居留型、生活型分析
        6.3.2 烟台银湖湿地迁徙季鸟类的优势种组成
        6.3.3 烟台银湖迁徙季鸟类的月动态变化
    6.4 讨论
        6.4.1 迁徙季的迁徙鸟类的影响因素
第7章 银湖湿地鸟类的结论与建议
    7.1 银湖湿地鸟类的研究结论
    7.2 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烟台银湖湿地鸟类名录
附录B 烟台银湖轨迹图、生境照、工作照、鸟类照
作者简历

(4)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
    1.2 鸟类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和数量组成
    2.2 国家保护水鸟和优势种
    2.3 不同水鸟类群的数量年际变化
    2.4 相似性和多样性指数
3 讨论
    3.1 鸟类物种组成
    3.2 优势种
    3.3 不同水鸟类群的数量动态
    3.4 多样性指数与保护建议

(5)湿地中的水鸟生境岛设计 ——以苍鹭、黑水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鸟栖息地恢复与重建研究现状
        1.3.2 水鸟生境岛设计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水鸟资源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北京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2.1.2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然环境概况
    2.2 水鸟资源分析
        2.2.1 北京地区水鸟资源
        2.2.2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鸟资源
        2.2.3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鸟生境分析
    2.3 目标物种确定
3 水鸟生境岛设计原则及方法
    3.1 设计原则
    3.2 影响生境岛设计的主要因素
        3.2.1 目标物种习性
        3.2.2 环境因素
    3.3 水鸟生境岛设计方法
        3.3.1 面积确定
        3.3.2 位置选择及形状设计
        3.3.3 地形设计
        3.3.4 驳岸设计
        3.3.5 植物配置
4 目标物种习性及适应生境分析
    4.1 苍鹭
        4.1.1 觅食行为
        4.1.2 干扰敏感度
        4.1.3 筑巢及繁殖习性
    4.2 黑水鸡
        4.2.1 觅食行为
        4.2.2 干扰敏感度
        4.2.3 筑巢及繁殖习性
5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境岛设计
    5.1 设计背景及红线范围
    5.2 设计依据
    5.3 设计前提与目标
        5.3.1 设计前提
        5.3.2 设计目标
    5.4 场地分析
    5.5 生境岛设计
        5.5.1 选址
        5.5.2 生境岛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动物与生态足迹研究
        1.2.2 鹤类生境需求
        1.2.3 研究地鹤类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域
        2.2.2 土地利用结构
        2.2.3 地方经济及社区发展
3 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3.1.2 生态足迹供给
        3.1.3 生态足迹需求
        3.1.4 生态环境承载力
        3.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人均生态足迹供给
        3.2.2 人均生态足迹需求
        3.2.3 生态环境承载力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及生态足迹指示性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鸟类群落多样性
        4.1.2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分析
        4.1.3 鹤类与生态足迹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4.2.2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分析
        4.2.3 鹤类的生态足迹指示性
        4.2.4 鹤类的群落伞护与生态足迹指示综合分析
    4.3 讨论
        4.3.1 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4.3.2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分析
        4.3.3 鹤类的生态足迹指示性
    4.4 本章小结
5 丹顶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相关概念界定
        5.1.2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5.1.3 繁殖期领域
        5.1.4 繁殖栖息地评价
        5.1.5 繁殖容纳量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5.2.2 繁殖栖息地评价
        5.2.3 繁殖容纳量推演
    5.3 讨论
        5.3.1 研究方法
        5.3.2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5.3.3 繁殖栖息地评价
        5.3.4 繁殖容纳量推演
    5.4 本章小结
6 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6.2.2 繁殖栖息地评价
        6.2.3 繁殖容纳量推演
    6.3 讨论
        6.3.1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6.3.2 繁殖栖息地评价及繁殖容纳量
    6.4 本章小结
7 人鹤共存策略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鹤类繁殖生境的环境承载判别
        7.1.2 基于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共存策略分析
    7.2 基于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
    7.3 基于社区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盈赤权衡
        7.3.1 降低化石燃料地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
        7.3.2 增大草地与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鄱阳湖越冬水鸟数量分布及4种鹤类生态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越冬水鸟数量与分布研究概述
        1.1.1 水鸟及其分布特征
        1.1.2 水鸟分布的影响因素
    1.2 鹤类生态习性研究概述
        1.2.1 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
        1.2.2 集群行为
        1.2.3 年龄结构
        1.2.4 生态位分化
    1.3 鄱阳湖越冬水鸟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地区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
    2.3 生物资源
        2.3.1 植物资源
        2.3.2 动物资源
    2.4 调查区域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鄱阳湖越冬水鸟的数量分布
    3.2 越冬灰鹤行为研究
    3.3 越冬鹤类的集群行为与年龄结构
    3.4 越冬鹤类的生态位分化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鄱阳湖越冬水鸟分布动态
        4.1.1 物种组成
        4.1.2 主要及常见水鸟的分布格局及年际动态
        4.1.3 主要水鸟类群分布的年内及年际动态
        4.1.4 水位对水鸟分布的影响
        4.1.5 水鸟多样性
        4.1.6 主要及常见水鸟的分布生境
    4.2 鄱阳湖越冬灰鹤的行为研究
        4.2.1 行为时间分配
        4.2.2 灰鹤主要行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3 行为节律
        4.2.4 觅食行为
    4.3 鄱阳湖越冬鹤类的集群行为
        4.3.1 群体大小
        4.3.2 家庭群与聚集群大小
        4.3.3 集群组成
        4.3.4 集群大小的频度分布及个体比例
    4.4 鄱阳湖越冬鹤类的年龄结构及年际变化
        4.4.1 越冬期 1(2012-2013 年)
        4.4.2 越冬期 2(2014-2015 年)
        4.4.3 年际变化
    4.5 鄱阳湖越冬鹤类的生态位分化
        4.5.1 生态位宽度
        4.5.2 生态位重叠度
第5章 讨论
    5.1 鄱阳湖越冬水鸟分布动态
        5.1.1 水鸟资源
        5.1.2 不同区域水鸟分布的共性与特性
        5.1.3 水鸟分布的动态变化
        5.1.4 水位变化对水鸟分布的影响
    5.2 鄱阳湖越冬灰鹤的行为研究
        5.2.1 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5.2.2 环境因子对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影响
        5.2.3 觅食行为
        5.2.4 成幼鹤及不同集群的行为差异
    5.3 鄱阳湖越冬鹤类的集群行为
        5.3.1 集群大小
        5.3.2 集群类型
    5.4 鄱阳湖越冬鹤类年龄结构
    5.5 鄱阳湖越冬鹤类生态位分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鸟类多样性研究进展
        1.1.1 鸟类群落组成及特征
        1.1.2 鸟类群落的时间格局
        1.1.3 鸟类群落的空间动态及鸟类生态位
    1.2 湖泊鸟类多样性
    1.3 江西湿地鸟类多样性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状况
    2.3 地貌和植被
    2.4 社会经济状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鸟类调查方法
        3.1.1 鄱阳湖湖滨鸟类调查
        3.1.2 南昌市湖泊鸟类调查
    3.2 水鸟的定义
    3.3 生境选择及定义
    3.4 鸟类多样性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鄱阳湖湖滨鸟类
        4.1.1 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
        4.1.2 鄱阳湖湖滨鸟类居留型和区系
        4.1.3 鄱阳湖不同地区湖滨鸟类多样性
        4.1.4 鄱阳湖不同地区湖滨鸟类相似性
    4.2 南昌市湖泊鸟类
        4.2.1 南昌市湖泊鸟类组成
        4.2.2 南昌市湖泊鸟类居留型和区系
        4.2.3 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
        4.2.3.1 南昌市不同湖泊鸟类多样性
        4.2.3.2 南昌市湖泊不同月份鸟类多样性
        4.2.3.3 南昌市湖泊不同时期鸟类多样性
        4.2.4 南昌不同湖泊鸟类相似性
        4.2.5 南昌市湖泊鸟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鸟类种类组成与区系
        5.1.1 鄱阳湖湖滨鸟类
        5.1.2 南昌市湖泊鸟类资源与种类组成
    5.2 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时间动态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9)鄱阳湖越冬水鸟共存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形态特征分析
    2.2 判别分析
3 讨论

(10)中华秋沙鸭越冬生态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鸟越冬生态研究概述
    1.1.1 种群数量与分布
    1.1.2 集群
    1.1.3 栖息地利用与选择
    1.1.4 食性
    1.1.5 行为
    1.1.6 其他
1.2 中华秋沙鸭研究概述
    1.2.1 中华秋沙鸭繁殖生态
    1.2.2 中华秋沙鸭越冬生态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植被
2.3 调查区域
    2.3.1 修河流域
    2.3.2 抚河流域
    2.3.3 信江流域
    2.3.4 饶河流域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种群数量及分布
    3.1.1 调查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2 集群
    3.2.1 集群类型
    3.2.2 数据分析
3.3 栖息地选择
    3.3.1 样方设置
    3.3.2 生境因子测量
    3.3.3 数据分析
3.4 越冬行为
    3.4.1 行为定义
    3.4.2 调查方法
    3.4.3 数据分析
3.5 日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
    3.5.1 调查方法
    3.5.2 数据分析
3.6 栖息河道及两侧鸟类多样性
    3.6.1 调查方法
    3.6.2 数据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越冬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及分布
    4.1.1 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动态
    4.1.2 中华秋沙鸭最大数量变化
4.2 越冬中华秋沙鸭集群与性比
    4.2.1 中华秋沙鸭的集群类型
    4.2.2 中华秋沙鸭的集群大小
    4.2.3 中华秋沙鸭集群的时间变异
    4.2.4 中华秋沙鸭的性比
4.3 越冬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选择
    4.3.1 中华秋沙鸭栖息环境
    4.3.2 中华秋沙鸭栖息地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3 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生境因子差异性
4.4 越冬中华秋沙鸭行为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
    4.4.1 中华秋沙鸭各行为时间分配
    4.4.2 中华秋沙鸭的活动日节律
    4.4.3 性别对越冬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
    
4.4.3.1 越冬雌雄中华秋沙鸭行为的时间分配
    
4.4.3.2 雄性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
    
4.4.3.3 雌性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
    4.4.4 温度对越冬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
    
4.4.4.1 温度对越冬中华秋沙鸭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
    
10 ℃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 '>4.4.4.2 >10 ℃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
    
4.5 越冬中华秋沙鸭日移动距离与日活动范围
    4.5.1 日移动距离与日活动范围
    4.5.2 各时段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
4.6 中华秋沙鸭栖息河道及两侧鸟类多样性
    4.6.1 鸟类物种组成
    4.6.2 鸟类区系组成 第5章 讨论
5.1 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与分布
5.2 中华秋沙鸭的集群特征
    5.2.1 集群类型
    5.2.2 集群大小
    5.2.3 性比
5.3 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选择
    5.3.1 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环境
    5.3.2 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选择特征
    5.3.3 四大水系比较
5.4 越冬中华秋沙鸭行为
    5.4.1 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及其差异
    5.4.2 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日活动节律
    5.4.3 性别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5.4.4 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5.5 中华秋沙鸭日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
5.6 中华秋沙鸭栖息河道及两侧鸟类多样性
    5.6.1 鸟类物种组成
    5.6.2 鸟类区系组成 第6章 越冬中华秋沙鸭的致危因素与保护对策 第7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金眶在鄱阳湖繁殖的习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水鸟多样性及其年际动态[J]. 曾健辉,杨福成,邵明勤,植毅进,何文韵,戴年华,卢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4)
  • [2]鄱阳湖非繁殖期涉禽多样性与部分物种生态习性[D]. 植毅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烟台银湖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D]. 王丽婷. 鲁东大学, 2020(01)
  • [4]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监测[J]. 植毅进,伊剑锋,刘威,龚浩林,邵明勤,戴年华,李权江,杨福成. 生态学杂志, 2020(07)
  • [5]湿地中的水鸟生境岛设计 ——以苍鹭、黑水鸡为例[D]. 张漫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D]. 朱井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鄱阳湖越冬水鸟数量分布及4种鹤类生态习性研究[D]. 蒋剑虹.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8]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研究[D]. 石文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9]鄱阳湖越冬水鸟共存机制的初步研究[J]. 蒋剑虹,陈斌,邵明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0]中华秋沙鸭越冬生态与保护对策[D]. 曾宾宾.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鄱阳湖金环繁殖习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