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哲学)

伦理学(道德哲学)

一、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习羽[1](2022)在《伯纳德·威廉斯羞耻道德论的情感维度及其限度》文中研究指明威廉斯认为他同时代的道德哲学家们对道德的理性主义假设是一种谬误,为此,他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羞耻"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一方面,威廉斯深入考察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羞耻文化,并与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罪责"进行对比,尝试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羞耻"这一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上。此外,他进一步将"羞耻"推广到公共生活领域,围绕社会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证明"羞耻"亦是公共道德的重要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往往非常复杂,"羞耻"与"罪责"两个概念所涵摄的话语空间并非像威廉斯所强调的那样泾渭分明;而完全排斥理性,羞耻的情感也很难单独成为道德稳固的基础。

韩存远[2](2022)在《“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的汇并——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勃兴的内在机理》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式微已久的文艺伦理研究一改先前局面,颇受当代英美文艺美学界的青睐。从学术史上细探,该研究的勃兴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机理,这便是同期发生的"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前者指涉文学和美学研究复归德性思维,重构阅读、叙事、作家等文学本体要素的伦理维度,并发掘审美活动、审美形式的道德蕴涵;后者则意味着道德哲学研究寻求形象思维,正视"叙事"与"道德"的内在一致性,力求超越艰涩抽象的概念阐析,以审美想象和文艺叙事作为完善道德认知机制的有效手段。这两种"转向"看似独立发生,却关联甚密,彼此融汇:二者显现和繁盛的时间几乎重叠,且共同导向了"艺术与道德"这个论域。而今受到热议的文艺伦理命题,大都是在承袭、保留两个转向之核心主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的。除却这重衍生关系,"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自身也是值得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聚焦的话题。

罗亚玲[3](2022)在《康德“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理想交往共同体”之比较——从阿佩尔视角解读康德的尝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佩尔对话伦理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预设了对后者的两个基本判断,即康德的道德哲学受限于主体性哲学,并且是一种严格的原则伦理或意向伦理。但从阿佩尔的视角反观康德则不难发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的努力,以及他所强调的对话伦理学的责任伦理之维,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很多思想环节中都已有所体现。康德有关目的王国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例。康德的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的理想交往共同体概念在内涵上非常相似,目的王国的法则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规范性前提以及目的王国的首领和理想对话的共识之间也存在对应性。这种比较最终得出,康德的定言命令式和阿佩尔对话伦理学的对话原则之间具有同构性,两者既包含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检验具体规范的程序性原则。这些都表明了康德与阿佩尔相似的思想洞见。

贾佳[4](2021)在《效用优先与道德自主——R.M.黑尔道德教育观辩证》文中提出R.M.黑尔基于其道德哲学思想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他要求道德教育中,教授的道德原则具有可普遍化的形式与功利主义的实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受教育者的道德自主。但如果将功利主义的效用原则视作道德教育的指导性原则,却有可能在多方面影响受教育者道德自主的实现,并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道德上的权威主义。因此,必须认真分析黑尔道德哲学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黑尔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在问题,使其成为我国当代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

杜宇鹏,李含阳[5](2021)在《道德的基础何以可能——兼论麦金泰尔德性伦理思想》文中指出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哲学中,道德问题成为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这与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以来德性伦理的关注不无关系。麦金泰尔在批判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同时重新对道德的基础进行审视,认为道德的基础不能从代表现代道德话语的休谟、康德和克尔凯郭尔那里寻找,也不能从代表后现代道德话语的尼采那里寻找,而只能返回前现代,返回到亚里士多德那里,以历史主义的视角和方法重新建立目的论的德性伦理学。这样德性与传统、德性与实践的关系又被重新纳入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中。麦金泰尔的德性伦理学重拾了人们对普遍道德的信心,同时对现代哲学由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理解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能[6](2021)在《问题、事件与先验的经验主义——试论德勒兹划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根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一书中认为,伦理学,亦即作为存在之内的诸样式之类型学区分于道德哲学,因为后者总是将存在归因于超验的诸价值。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而针对该问题,德勒兹一直晦暗不明。但要讨论该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德勒兹激进的"问题"本体论出发。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关联到的是未被表达与展开的潜在的领域,它深深嵌入某种异质性的、生存论的境遇当中,而且这种据于个体生存实情的境遇往往先于抽象的道德规训或价值约束。在此基础上,德勒兹通过事件理论具体阐释了事件是作为蕴藏于事实中的那种潜在,即它并非事物状态的时空实现,而先天的价值秩序或者伦理规范仅仅只是作为时空实现中的一个现实化了的事态而已。最后,德勒兹基于先验的经验主义立场,深度刻画了其伦理学是区别于基于人类理性形象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这一基本事实。据此,从问题、事件到先验经验主义相关哲学理论的致思来看,这都与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童建军[7](2021)在《德性享受论——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中心的讨论》文中认为德性享受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构想。德性必须为人们所享受,人们只有享受才能表征他们真正拥有和运用德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本质的重要揭示。亚里士多德认识到,德性享受的实现深受德性本身内在性质的约束。德性享受代表着人类德性实践的理想。尽管德性享受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代世界,都没有成为广泛的德性现实,但是,向往和追求德性享受的境界,依然应该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德性享受要贯穿德育过程,体现在德育评价中。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敏于观察受教育者运用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勇于面对受教育者道德生活中的德性失败。

涂可国[8](2021)在《试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建构》文中提出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转换,一项重要学术使命是致力于儒家道德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这离不开儒家责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传统儒家不断阐发责任伦理所取得的成果,是当代更好地创建与西方责任伦理学相接榫的、具有现代性的儒家责任伦理学形态的前提。建构较为系统的儒家责任伦理学,无疑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面临诸多的困难,但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弥补现有儒家义学的不足、拓展责任学的空间、推动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推动当代儒学的重构和发展,而且能够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责任伦理建设,为当前中国社会构建责任体系、建立责任制度、培植责任人格、建构责任心学、培育责任意识和塑造责任伦理提供精神资源。合理建构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必须注重深入挖掘、合理阐释、反向格义、返本开新和有机整合。

李义天,丁珏[9](2021)在《美德伦理视域中的自我与他人——对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观念的分析与批评》文中指出"自我"与"他人"问题是现代道德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当代美德伦理学家迈克尔·斯洛特曾以"常识美德伦理学"为框架,提出"自我—他人对称"观念。斯洛特认为,无论是功利主义、康德主义还是常识道德,皆具有"自我—他人不对称"缺陷,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道德观念,从而使其理论有效性被极大削弱。与此相比,他所提出的常识美德伦理学则采用不同的"美德论观念",以实现"涉己"和"涉他"的对称与平衡。然而,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自我—他人对称"观念同样面临论证严密性和实践有效性的质疑,导致斯洛特试图构建的常识美德伦理学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张言亮[10](2021)在《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及其困境探究》文中认为如何合理解决道德分歧,一直是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思想的焦点。在《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中,他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系统尝试。从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出发,麦金太尔认为,对道德分歧的解决需要我们诉诸理性、传统和协商。在此过程中,我们所须遵守的规范恰恰是由自然法所表达的。因此,自然法及其传统和戒律将构成合理解决道德分歧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现代社会,麦金太尔所援引的自然法传统本身并不为所有人信服,他所诉诸的特殊主义进路不但不能解决普遍性问题,还会导致不同传统之间的道德分歧变得更加严重。因此,麦金太尔的思路难以完全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

二、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伯纳德·威廉斯羞耻道德论的情感维度及其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威廉斯羞耻道德论的理论缘起
二、威廉斯羞耻理论的思想内涵
三、威廉斯羞耻理论的情感价值取向
四、威廉斯羞耻道德论的意义与限度

(2)“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的汇并——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勃兴的内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伦理转向”
    (一)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
    (二)美学研究的“伦理转向”
二、“叙事转向”
    (一)“叙事转向”与道德哲学研究的突围
    (二)“叙事转向”与“审美认知主义”
三、两种“转向”的汇并趋向及其效应

(3)康德“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理想交往共同体”之比较——从阿佩尔视角解读康德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目的王国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可比性基础
二、目的王国vs.理想交往共同体
    1.目的王国与理想交往共同体概念内涵的相似性
    2.目的王国的法则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规范性条件的对应性
    3.目的王国的首领与理想对话的共识之间的对应性
三、定言命令式与对话原则的同构性

(4)效用优先与道德自主——R.M.黑尔道德教育观辩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尔的道德教育观
    1.理性主义。
    2.道德自律。
    3.层次明确。
    4.因材施教。
    5.目的优先。
二、黑尔道德教育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主义。
    2.效用至上。
        (1)作为道德教育指导方针的效用原则。
        (2)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功利主义。
三、对黑尔道德教育理论的辩证分析及其当代价值
    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2.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正确看待灌输。
    4.教育公平与因材施教。
四、结论

(5)道德的基础何以可能——兼论麦金泰尔德性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德困境——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与道德启蒙的失败
二、道德选择——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道德话语争端
三、道德回归——向传统回溯与道德的实践维度
余 论

(6)问题、事件与先验的经验主义——试论德勒兹划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根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problème):优于前道德判断的潜在领域
二、道德价值秩序:虚拟潜在的“现实化”(1)
三、如何将超越的抽象的道德价值剥离于先验
结语

(7)德性享受论——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性享受的基本内涵
二、德性享受的现实艰难
三、德性享受的当代命运
四、德性享受的德育启示

(8)试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建构面临的挑战与可能性
二、建构儒家责任伦理学的必要性
    (一)弥补现有儒家义学的不足
    (二)拓展责任学的空间
    (三)推动当代伦理学的发展
    (四)推动当代儒学的重构和发展
    (五)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提供思想资源
        第一,助推构建社会责任体系。
        第二,助推建立责任制度。
        第三,助推培植责任人格。
        第四,助推培育责任意识。
        第五,遏制权利过度膨胀。
三、建构儒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方略
    (一)深入挖掘
    (二)合理阐释
    (三)反向格义
    (四)返本开新
    (五)有机整合

(9)美德伦理视域中的自我与他人——对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观念的分析与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道德哲学的“自我—他人不对称”难题
二、常识美德伦理学的“自我—他人对称”模式
三、 对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观念的批评与反思

(10)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及其困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与背景
二、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的解决方案
三、麦金太尔解决思路的困境
四、结语

四、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伯纳德·威廉斯羞耻道德论的情感维度及其限度[J]. 李习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的汇并——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勃兴的内在机理[J]. 韩存远. 山东社会科学, 2022(01)
  • [3]康德“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理想交往共同体”之比较——从阿佩尔视角解读康德的尝试[J]. 罗亚玲. 世界哲学, 2022(01)
  • [4]效用优先与道德自主——R.M.黑尔道德教育观辩证[J]. 贾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1
  • [5]道德的基础何以可能——兼论麦金泰尔德性伦理思想[J]. 杜宇鹏,李含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
  • [6]问题、事件与先验的经验主义——试论德勒兹划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根据[J]. 张能. 道德与文明, 2021(06)
  • [7]德性享受论——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中心的讨论[J]. 童建军. 教育研究, 2021(10)
  • [8]试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建构[J]. 涂可国. 周易研究, 2021(05)
  • [9]美德伦理视域中的自我与他人——对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观念的分析与批评[J]. 李义天,丁珏. 学习与探索, 2021(10)
  • [10]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及其困境探究[J]. 张言亮. 学习与探索, 2021(10)

标签:;  ;  ;  ;  ;  

伦理学(道德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