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与工程地质

浏阳市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与工程地质

一、浏阳市城区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和工程地质(论文文献综述)

杨毅哲[1](2021)在《堆载对软土区埋地管线的影响分析 ——以武汉淤泥质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城市管网密度的不断增大,以及国家西部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那么势必会增加油气管网密度,而一般埋地管线埋设深度较浅,易受到工程活动的影响。且近年因堆载导致管线变形甚至产生破坏的案例数不胜数。同时结合软土的工程特性较差的前提下,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堆载作用对软土区埋地管线的影响分析。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这三种方法对堆载作用下管线的变形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地基与基础相互作用研究,归纳总结了堆载作用下管线的变形破坏模式,主要对堆载体下部土体分三个区域进行分析,在I区管线主要产生竖向位移,Ⅱ、Ⅲ区域为水平和属竖向位移,且随着远离堆载体,其竖向位移逐渐减小;其次,针对影响管线变形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本文主要研究堆载体高度、堆载体距管线的水平距离以及管线埋深这三个因素。(2)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理论分析方程,结合布斯耐斯克解对管线的竖向位移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了三个影响因素对管线变形的影响。即随着管线埋深增加、管线距堆载体越来越远,其竖向位移不断减小;随着堆载高度增加,管线的竖向位移呈增大趋势。(3)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管线及管周土体变形进行分析,得到管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线上部土体的变形,且管线上部土体有向管线两侧发生位移的趋势。验证了在软土区地下埋设管线与管周土体之间不是协同变形的,存在相对位移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分析对堆载体下部土体的分区的合理性。(4)采用数值分析的方式,对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结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同,且在对管线的水平位移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在堆载体边缘处管线的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两侧呈减小趋势,及整体趋势为,随着管线远离堆载体,管线的水平位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验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且确定了堆载体影响的埋地管线的范围为堆载体边界1倍堆载体宽度范围以内。(5)基于前文分析理论,对某输油管线变形破坏案例进行反演,通过理论计算,该点处管线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变形,竖向位移较小,符合前文分析,且与该型号管线的屈服曲率和屈服弯矩进行分析,其已产生变形破坏。通过数值模拟,也验证了现场管线的变形破坏情况,根据位移矢量图,其地基土变形模式与现场情况相符。(6)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在堆载作用下导致管线变形的临时防治措施,同时从临时防治措施完成后和预见性防护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管线的永久性防护措施。(7)基于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确定的堆载体影响范围,和对管线位移变化趋势分析,从监测范围的确定、监测点的布设要求、监测内容的建议以及后期监测数据的处理提出了管线的监测建议。本文包含图61幅,表14个,参考文献86篇。

向毅[2](2020)在《基于AHP-TOPSIS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护岸的设计、施工对经验的依赖性过多,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在后期的效果评价中也缺乏定量分析。对生态护岸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提出河道治理的适宜生态护岸模式已成为护岸研究的重要方向。论文通过分析生态护岸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一套生态护岸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建立了一种客观、准确、操作性强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并应用于麻林河项目区,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对典型生态护岸的主要因素分析中,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对生态护岸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从结构稳定性、生态功能性、社会经济性三个方面考虑,选取边坡系数、岸坡耐久性、岸坡抗冲性、物种丰度、生物通道通畅度、植被覆盖度、建造维护成本、景观美学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等9项指标,并且提出了评价指标标准。各指标代表性和操作性强,能系统全面反映出生态护岸措施的治理效果。(2)根据生态护岸指标体系特点,结合AHP和TOPSIS两种方法优点,建立了生态护岸的AHP-TOPSIS评价数学模型。模型首先根据专家打分法(Delphi)和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再用TOPSIS进行评价指标值的规范化和排序计算,确定各方案效果的优劣。(3)运用AHP-TOPSIS评价模型对麻林河项目6种生态护岸措施进行评价,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论证,说明评价模型具体的计算方法,校核模型的合理性。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较为吻合,其中格宾护岸、雷诺护垫、生态混凝土、植物护岸、自嵌式挡墙得分较高,适合推广到河道治理中,单纯的干砌石护坡不太适合推广。通过对护岸措施优缺点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论文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简便、操作性强,提出的AHP-TOPSIS评价模型充分发挥AHP和TOPSIS的优点,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使生态护岸评价结果尽量准确、客观。本次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能为生态护岸结构型式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定量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对于中小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吴亚星[3](2016)在《万载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域广阔,也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区内居民人身及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评价研究,对维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万载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数据统计,基本查明了万载县区域内的地质条件、灾害发育类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选取了岩土体类型(C1)、控制结构面类型(C2)、岩体完整程度(C3)、坡度(C4)、坡高(C5)、灾点密度(C6)、降雨(C7)、人类工程活动(C8)等八项指标,构成万载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万载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各指标量化分析,计算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及其排序;然后,结合各指标权重值,应用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法进行易发性分区,并提出相应地防治措施及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共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5种类型,以滑坡及其隐患为主,且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构造侵蚀低山区及东南部的侵蚀剥蚀垅状丘陵区,涉及到黄茅、高城、赤兴、仙源、高村等乡镇。而地面塌陷受地层岩性分布的影响,主要发育于山间冲积平原地带,具体分布在万载县城及工业园规划区;(2)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及其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灾点密度(0.333)、降雨(0.222)、控制结构面类型(0.120)、人类工程活动(0.111)、岩体完整程度(0.075)、坡度(0.074)、坡高(0.034)、岩土体类型(0.031);(3)研究区划分为高、中和低易发区,其面积为323.09km2、764.30km2、632.24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8.8%、44.4%、36.8%;(4)结合各易发区评价结果及典型灾点分析,提出了相应地防治措施,具体有监测措施、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同时,针对万载县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提出了防治分级、防治分期及典型灾点勘查的建议。

张启[4](2016)在《基于三维电磁场作用下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电场选频法是由早期的大地电流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演变而来,主要由国内学者对该方法开展研究,国外未见报道。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探测速度快、地形影响小等特点,在地下水资源勘探、矿山水害调查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所以,该方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由于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场源不是很清楚,学者们在过去的研究中更多注重仪器的研制和实践应用,对该方法的理论研究文献甚少。对天然电场选频法的二维场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只考虑单个方向电场、磁场,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因此,对其三维场源进行进一步的异常成因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均匀半空间内球体模型进行模拟,进而对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的成因进行探讨。首先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场源问题;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利用边界条件求取谐变磁场作用下,均匀半空间内导电导磁球体在地表主剖面上感应二次电场的解析计算式;根据拉普拉斯方程和边界条件,获得谐变电场作用下,均匀半空间导电球体在地表主剖面上的异常电场水平分量计算式;通过假定理论模型的各个参数,计算在三维谐变磁场、谐变电场作用下,良导球体模型在地表主剖面上的水平电场异常变化曲线。通过模拟计算结果与野外实测结果对比可知:垂直方向的交变磁场的作用确实是不存在;水平方向的两个电场分量随着各参数变化的规律基本同步;在水平谐变磁场和谐变电场共同作用下,获得的地表电场异常曲线的形态、特征与野外实测结果相似,说明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异常主要是由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所产生的水平交变磁场和水平交变电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通过对天然电场选频法进行三维场源下的球体模型的正演模拟,以及对模型各参数模拟结果的分析,对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该方法今后在实践应用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陈邦松[5](2015)在《湖北省武汉市某区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岩溶塌陷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所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加剧,对岩溶地区地质环境的人为干扰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型建筑工程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层力学平衡关系,导致了岩溶塌陷事件时有发生。武汉市是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岩溶条带比较发育。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岩溶塌陷事件频发,造成了一定的人民财产和生命损失,限制了武汉市城市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需要对武汉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进行评价,以期为武汉市城市规划提供地质依据。本论文旨在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武汉市某区的风险评价,划分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等级。首先,在系统总结分析岩溶塌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1:5万岩溶塌陷调查,包括研究区的历史岩溶塌陷发生事件(时间、地点、规模、造成原因分析、造成的损失等),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物探试验、钻探等工作。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发生的岩溶塌陷事件,总结其成因,大致可分为地质因素和诱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溶发育程度强,“上粘下砂”二元结构,“三水”转化频繁等;诱发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降水(短期强降水或是持续降水),人为因素主要是工程施工和抽水井。值得注意的是,从2000年以后,武汉地区的塌陷事件大多是由工程施工所造成。在岩溶塌陷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评价因子,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易发性评价过程中,选择岩溶发育强度、第四系土层厚度、第四系土层结构、岩溶水位波动幅度、第四系含水岩组富水性、断层和已塌陷点等作为评价因子;危险评价则是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附加考虑诱发条件,即工程施工和抽水井两个评价因子;对于易损性评价,选择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作为评价因子。在评价过程中,选择3.55为等级高,2.53.5为等级中,02.5为等级低,0为等级无。最后,进行风险性评价。从各评价结果来看,高易发性区和中易发区占岩溶面积的32%左右,占总面积的17%左右,说明研究区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加上诱发条件后,高危险区与中危险区的面积总和占岩溶区面积的64.29%,占总面积的34%,这表明即使地质条件稳定,加上诱发因素后,研究区的岩溶塌陷的危险性还是很高。高易损区与中易损区占总面积的比例接近50%,这与研究区所在处为主城区有很大的关系。综合危险性分区与易损性分区结果,得到风险性分区结果,在长江两岸,原塌陷区附近,抽水井附近等为高风险区,面积为16.21km2,占岩溶区的6.45%,总面积的3.41%;汤逊湖北周围,流芳街周围大部分为中风险区,面积为106.14km2,占岩溶区面积的42.22%,占总面积的22.33%;低风险区主要位于西部,南部和中部,面积为129.05km2,占岩溶区面积的52.33%,占总面积的27.15%;非岩溶区为无风险区。高风险性区和中风险区的面积之和已经占到岩溶区面积的50%左右,占总面积的26%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本论文的风险评价结果对于武汉市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风险评价高的地方,需要尽量避免大型的工程建设;同时,对这些地区要进行重点的监测工作,提前预警,尽量做到在塌陷发生时,损失降到最低。

张楠[6](2013)在《靖宇矿泉水自然保护区天然矿泉水补给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形成机理分析(No.20100452)‖项目为依托,针对靖宇自然保护区矿泉水的补给机理展开专题研究。吉林省靖宇自然保护区地处吉林省东南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腹地,靖宇县西南部,总面积150.38km2,是一个以矿泉群和火山群等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靖宇矿泉水自然保护区内赋存了丰富的矿泉水资源,现已发现矿泉17处,先后有鹿鸣泉等13处泉通过国家级及省级鉴定评价,水量较丰富并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因此研究天然矿泉水的补给来源对靖宇矿泉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寻找新的矿泉水水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收集靖宇矿泉水保护区内大量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玄武岩特征,采用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方法分析了矿泉水中特征组分的来源,采用同位素法分析了研究区矿泉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循环年龄以及地下水补给范围,采用水量均衡法计算了矿泉水的补给量。根据研究区内的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实测钻孔以及研究区内物探解译资料可知,靖宇县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并且出现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断裂构造,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茂密,玄武岩的孔洞以及裂隙较为发育,利于接受大气降水入渗。研究区90%的地下水为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下更新统军舰山组玄武岩中。泉水动态稳定,主要水化学类型为富含偏硅酸和锶的HCO3-Ca型水。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实验井(6769m处和8083m处)、五龙泉、王大山、四海龙湾、飞龙泉和白浆泉等7个代表性岩样进行检测分析,确定玄武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基性长石和辉石,次要的矿物是橄榄石、角闪石以及黑云母等。根据岩石矿物和代表水样的化学组成,选取相应的矿物相在研究区地下水流向上进行了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确定了研究区矿泉水的水化学组分变化除受了水岩相互作用影响以外,还是大气降水以及地表水进入地下与地下水混合作用以及蒸发浓缩作用的结果。此外研究区矿泉水中的偏硅酸和锶主要来自硅酸盐矿物和含锶矿物的溶解,其补给主要受含水岩层矿物溶解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区水样和该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分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来揭示地下水的起源、形成条件、补给机制。矿泉水中的D和18O值与大气降水中的D和18O值相差不大,表明该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矿泉水中氚同位素一般在515(TU),可大致估算出地下水在岩石中循环时间可能在2040年。根据研究区矿泉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并结合前人研究总结的补给高程公式分析计算出补给高程在852997m之间,大致分析了矿泉水补给来源的位置和高程。靖宇矿泉水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一般山区地下水属于全排泄型,地下水的补给量基本与地下水排泄量相等,可采用基流切割法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也可以采用计算地下水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补给量。通过对研究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研究区内垂向量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地下水蒸发排泄量和向下层地下水排泄量都很小,可忽略不计,水平量为地下水侧向补给量和排泄量,计算区四周多为小流域分水岭,为隔水边界,因此不考虑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本文采用水量均衡法计算了研究区矿泉水的补给量。研究区内矿泉水总量为93917m3/d,其中白浆泉为36400m3/d,占总矿泉水量的39%,白浆泉也是长白山地区日流量最大的一个泉。整个研究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4550.69万m3/a,包括大气降水补给和河流补给,其中大气降水补给量为3567.37万m3/a,河流补给量为983.32万m3/a。

马文瀚[7](2012)在《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湖南省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展对湖南省地质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研究已经成为环境地质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本文在湖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编录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湖南省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定量分析。本研究是借助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下达的“湖南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任务书编号:财政部财建[2008]303号)项目,结合作者近十年来参与的湖南省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在整合湖南省多源地质灾害数据和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省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震、河流水系、大气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孕灾背景系统研究,阐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孕灾背景关联性,应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宁乡县煤炭坝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研究,建立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提出科学实用的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新方法,为湖南省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防治处理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借助3S技术,在湖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编录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了地质灾害多源数据的一体化集成,结合空间数据库技术,构建了湖南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立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综合平台。论文系统分析了湖南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近10年来,湖南省共发生造成灾害损失的地质灾害点3002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8475处,以滑坡、地面塌陷为主。全省滑坡地质灾害以湘西武陵山区大中起伏山地区为最多,崩塌地质灾害数量相对较少,零星分布于少数县市,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郴州市、绥宁县和石门县等地区,地面塌陷灾害以采空区塌陷为主,且多发生在中小型煤矿矿山。充分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及DEM建模,结合信息量模型、因子权重叠加模型等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湖南省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实现了湖南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关联度的定量分析。将支持向量机引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采用快速判别分析法,对评价单元进行划分,利用训练样本建立SVM模型,将SVM方法应用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并以宁乡县煤炭坝地面塌陷区进行实证研究。将地质环境条件同气象条件相结合,建立信息量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构建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同时,通过多普勒雷达图像进行地质灾害气象反演分析和灾害识别分析。

范峻慧[8](2012)在《长沙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诊断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长沙市经济加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进,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不断凸显。因此,对长沙市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工程适宜性进行调查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室内资料收集、野外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举得如下几点成果:(1)较全面剖析了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层以白垩系、第四系分布最广;构造较复杂,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最为发育;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变化大,地质条件较为复杂。(2).较系统的对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诊断:小规模土质型坡面地质灾害普遍发育,时间上主要集中于4-7月份的雨季,空间上多发育在丘陵地带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分布的河流阶地,多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的斜坡地带,多发育在震旦系、板溪群、冷家溪群浅变质岩层及花岗岩分布地区。宁乡煤炭坝地区地面塌陷极其发育,查明煤炭坝地区发生地质灾害561处,其中岩溶塌陷398处,地面不均匀沉陷110处,地裂缝47条。致灾原因有自然因素,但主要引发因素是地下煤矿开采过程中大量抽排疏干地下水和采空区沉陷变形所致。特殊土主要有软土、流沙、红粘土和人工填土四种类型,对城市建设而言,基础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建筑地基适宜性差。(3)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定量分析,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根据单元信息叠加,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显示浏阳市北部、浏阳市南部、长沙县东部、宁乡县西南部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评价法对长沙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长沙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三个级别。

袁啸[9](2012)在《湘江水利枢纽工程对湘江(长沙段)水质影响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前的湘江长沙段水质进行跟踪监测,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估依据,经由实验数据分析该工程对水质的影响。研究将水质变化状况与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联系起来,并建立水质预警模型,通过对水质变异规律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类型,能较显着的突出水质变化趋势和将要出现的水质问题,为研究流域水质的重大变化提供预警工具,同时为该流域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选定了湘江长沙段6个水质断面进行了16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检测方法尽可能的采用了国家标准方法,并进行了质量控制。在影响评价阶段,通过综合模糊评价法,经分析表明:监测期间,湘江长沙段水质基本保持在国家水质标准Ⅲ类以上,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类污染物,总氮各断面超标率之和为近80%,总磷在工程实施后库区环境下仅符合Ⅳ类水质要求,化学需氧量指标也存在超标率较大,最高超标率达到了42%,而镉、汞污染风险依旧存在,汞最高值达到0.0056mg/L,需要注意。同时,研究阐述了水利工程在修建期间,对该流域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的改变将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尽可能反应将来一段时间内湘江长沙段水质变化,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处理监测数据求解建立了以S-P模型为基础建立了BOD-DO生化模型;总氮、氨氮的水质预测模型,与磷预测一并构成氮磷模型;由于重金属对湘江污染的突出性,建立了简化的可溶性重金属水质模型。以上述三个模型为基础,在结合水质预警理论的基础上,统计各个污染物超标率取得了各指标的权重,从而确定了水质预警的警度,建立了关于湘江长沙段的水质预警模型。经预警方案分析,目前湘江长沙段各断面中除除黑石铺断面和杜浦江阁断面为轻警外,其余断面均为中警。最后,本研究还对水利枢纽工程建立期间与蓄水期后,湘江长沙段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对策与相应的水污染控制措施。

龙艳魁[10](2012)在《长沙地铁1号线工程岩溶洞穴稳定性及其病害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溶多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岩溶塌陷、岩溶水突出、涌水、涌砂等,影响工程建设施工和使用安全,严重时出现伤亡事故。岩溶问题是地铁工程建设、市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地质难题之一。在地铁工程建设、城市基础建设中进行岩溶稳定性分析研究,就是对工程中的岩溶问题进行评估,指导工程合理设计与施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因此,探讨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岩溶稳定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满足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与经济需求,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结合长沙地铁1号线工程岩溶发育情况进行岩溶稳定性分析研究。从岩溶发育机制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发育情况与地下水力作用是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岩性特征是岩溶发育的基础条件,构造发育为岩溶发育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地下水力作用使得岩石不断发生溶蚀,是岩溶发育的主要外在动力。根据岩溶发育机理,进一步探讨岩溶对地铁工程建设的影响,并结合长沙地铁1号线工程岩溶发育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进行岩溶稳定性分析评价,得出工程内车站和区间隧道场地岩溶稳定性情况。根据岩溶稳定性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下伏岩溶特点与地铁工程不同部位提出相应的病害处理办法,提出开挖回填、压力注浆,结构物跨越等处理手段对场区内不同岩溶进行处理。

二、浏阳市城区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和工程地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浏阳市城区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和工程地质(论文提纲范文)

(1)堆载对软土区埋地管线的影响分析 ——以武汉淤泥质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三级阶地分布及工程特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小结
3 地面堆载引起管道变形破坏模式
    3.1 堆载作用导致土体破坏模式
    3.2 堆载作用下正下方管道变形破坏模式
    3.3 堆载作用下侧下方管道的变形破坏模式
    3.4 堆载作用对管道变形的影响因素
    3.5 小结
4 堆载作用下管线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
    4.1 理论计算
    4.2 数值模拟
    4.3 小结
5 WH输油管线变形破坏反演
    5.1 工程概况
    5.2 理论计算
    5.3 数值模拟
    5.4 小结
6 防治措施及监测建议
    6.1 防治措施
    6.2 监测建议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AHP-TOPSIS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护岸理论研究进展
        1.2.2 护岸评价方法研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总体框架
第二章 生态护岸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
    2.1 传统护岸主要型式及其对生态的影响
    2.2 生态护岸的主要型式
        2.2.1 自然原型护岸
        2.2.2 与传统护岸技术结合的自然型护岸
        2.2.3 与土工合成材料结合的自然型护岸
        2.2.4 新型基质研发的自然型护岸
    2.3 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生态护岸的应用与效果
        2.3.1 典型山区河流生态护岸的应用
        2.3.2 典型丘陵地区生态护岸的应用
        2.3.3 典型平原地区生态护岸的应用
    2.4 生态护岸的效果
        2.4.1 防洪(稳定)效果
        2.4.2 生态效果
        2.4.3 景观效果
    2.5 生态护岸主要影响因素
        2.5.1 防洪(稳定)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2.5.2 生态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2.5.3 景观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2.6 生态护岸典型工程
        2.6.1 植物护岸典型工程
        2.6.2 生态型硬质护岸典型工程
        2.6.3 土工织物护岸典型工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HP-TOPSIS生态护岸评价模型
    3.1 评价理论
        3.1.1 层次分析法AHP
        3.1.2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
    3.2 AHP-TOPSIS评价模型
        3.2.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2.2 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评价
    3.3 构建评价体系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标准的确定
    3.5 确定指标权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HP-TOPSIS评价模型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社会经济概况
        4.1.2 水文概况
        4.1.3 工程地质
        4.1.4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4.2 护岸结构与效果
        4.2.1 生态护岸型式的选择
        4.2.2 冲刷深度计算
        4.2.3 渗流稳定计算
        4.2.4 岸坡抗滑稳定计算
        4.2.5 生态护岸型式应用情况
    4.3 生态护岸AHP-TOPSIS综合评价
        4.3.1 调查数据
        4.3.2 效果评价
    4.4 措施与建议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5.1 成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生态护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3)万载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万载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及岩浆岩
        2.4.1 地层岩性
        2.4.2 岩浆岩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
        2.5.1 地质构造
        2.5.2 地震
    2.6 岩土体类型
    2.7 水文地质特征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3.1 地质灾害类型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2.1 滑坡特征
        3.2.2 崩塌特征
        3.2.3 泥石流特征
        3.2.4 不稳定斜坡特征
        3.2.5 地面塌陷特征
    3.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3.1 空间分布规律
        3.3.2 时间分布规律
第四章 万载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4.1.2 构造判断矩阵
        4.1.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 评价指标分析与量化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建立系统层次结构
        4.2.3 构造判断矩阵
        4.2.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2.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与评价
        4.3.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4.3.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第五章 万载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5.1 地质灾害防治目的与要求
    5.2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5.3 典型滑坡灾害点分析
        5.3.1 滑坡基本特征
        5.3.2 滑坡稳定性分析
        5.3.3 滑坡防治设计方案
    5.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5.4.1 防治措施
        5.4.2 防治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三维电磁场作用下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天然电场选频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基本理论
    2.1 地下水探测技术
    2.2 天然电场选频法探测技术基本理论
        2.2.1 场源问题的探讨
        2.2.2 天然交变电磁场的一般规律
        2.2.3 矢量位
        2.2.4 大地电磁场的相关概念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地质模型解析求解与正演模拟
    3.1 地球物理模型
        3.1.1 谐变垂直磁场作用下的导电导磁球体
        3.1.2 交变电流场作用下的导电导磁球体
    3.2 模拟计算与分析
        3.2.1 异常成因模拟计算与分析
        3.2.2 算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电场选频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4.1 野外观测方法
    4.2 天然电场选频法的综合解释
    4.3 工程实例
        4.3.1 某温泉项目物探找水
        4.3.2 某天然矿泉水厂物探找水
        4.3.3 某煤矿水文地质调查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湖北省武汉市某区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象
        2.2.2 水文
        2.2.3 地貌
    2.3 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
        2.3.1 地层岩性
        2.3.2 构造条件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2.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4.4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调查和成因要素分析
    3.1 研究区岩溶塌陷调查和特征分析
        3.1.1 武汉市岩溶塌陷调查
        3.1.2 研究区岩溶塌陷特征分析
    3.2 武汉市岩溶塌陷成因要素分析
        3.2.1 地质因素
        3.2.2 岩溶塌陷诱发因素
第4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
    4.1 建立易发性层次分析模型
    4.2 生成易发性单要素图
    4.3 权重值计算
        4.3.1 层次分析法计算理论
        4.3.2 权重值结果计算
    4.4 易发性评价结果
第5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5.1 建立危险性层次分析模型
    5.2 生成危险性单要素图
    5.3 权重值计算
    5.4 危险性评价结果
第6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易损性评价与风险性评价
    6.1 研究区易损性评价
        6.1.1 建立易损性层次分析模型
        6.1.2 生成易发性单要素图
        6.1.3 易损性评价结果
    6.2 研究区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结果与展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靖宇矿泉水自然保护区天然矿泉水补给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矿泉水的开发与价值
        0.2.2 矿泉水类型及分布
        0.2.3 矿泉水形成条件
        0.2.4 矿泉水补给机理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1.1 交通位置概况
    1.2 气象与水文概况
        1.2.1 气象
        1.2.2 水文
    1.3 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1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
        2.2.2 地下水循环特征
        2.2.3 地下水动态类型
        2.2.4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矿泉水补给条件分析
    3.1 研究区玄武岩特征
    3.2 研究区裂隙发育特征
        3.2.1 东北虎药业工作区
        3.2.2 爬犁房子铁路以东工作区
        3.2.3 拟建康师傅服务中心工作区
        3.2.4 小桃园工作区
    3.3 矿泉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3.3.1 地表岩性对矿泉水补给的影响
        3.3.2 地质构造对矿泉水补给的影响
        3.3.3 植被对矿泉水补给的影响
        3.3.4 气象对矿泉水补给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泉水特征组分来源分析
    4.1 矿泉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
    4.2 研究区岩石矿物分析
    4.3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4.3.1 模拟路径的选择
        4.3.2 反应路径沿程水化学演化特征
        4.3.3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矿泉水中特征元素的水岩相互作用
        4.4.1 可溶性二氧化硅的来源
        4.4.2 锶的来源
    4.5 水迁移强度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泉水补给量分析
    5.1 同位素法分析矿泉水补给来源
        5.1.1 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5.1.2 矿泉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5.1.3 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分析
        5.1.4 补给高程分析
    5.2 矿泉水补给范围与计算分区
        5.2.1 矿泉水补给范围分析
        5.2.2 矿泉水计算分区
    5.3 矿泉水资源量计算
        5.3.1 地下水均衡分析
        5.3.2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5.3.3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5.3.4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7)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及评估研究进展
        1.2.2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研究进展
        1.2.3 3S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2.4 湖南省地质灾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2 多源数据融合与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
    2.1 地质灾害数据源分析
        2.1.1 地质灾害数据多源性分析
        2.1.2 地质灾害数据差异性分析
    2.2 多源地质灾害数据融合
        2.2.1 湖南省多源地质灾害数据整合内容
        2.2.2 湖南省多源地质灾害数据整合关键技术
        2.2.3 湖南省多源地质灾害数据整合流程
    2.3 地质灾害数据库总体设计
    2.4 地质灾害数据库结构设计
        2.4.1 地质灾害主要数据对象
        2.4.2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2.4.3 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
    2.5 地质灾害元数据库设计
        2.5.1 数据字典设计
        2.5.2 其它元数据库设计
    2.6 空间数据库建设
        2.6.1 空间数据库建设基本过程
        2.6.2 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顺序
3 湖南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1 本研究对地质灾害的界定
    3.2 湖南省地质灾害总体发育特征
        3.2.1 地质灾害的数量统计
        3.2.2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
        3.2.3 地质灾害的规模特征
        3.2.4 地质灾害的灾情统计
    3.3 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3.1 滑坡
        3.3.2 崩塌
        3.3.3 泥石流
        3.3.4 地面塌陷
4 湖南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关联性分析
    4.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联性分析
        4.1.1 地质灾害与地貌单元的叠加分析
        4.1.2 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关联性分析
        4.1.3 泥石流地质灾害与微地貌成生关系
    4.2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关联性分析
        4.2.1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的叠加分析
        4.2.2 滑坡、不稳定斜坡与岩土体类型的关系
        4.2.3 崩塌与岩土体类型
        4.2.4 泥石流与岩土体类型
        4.2.5 地面塌陷与岩土体类型
        4.2.6 地裂缝与岩土体类型
    4.3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关联性分析
        4.3.1 地质灾害与不同地质构造
        4.3.2 地质灾害与断裂构造的耦合关系
        4.3.3 构造体系与地质灾害
        4 3.4 典型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4.4 地质灾害与地震关联性分析
        4.4.1 不同地震类型对湖南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4.4.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湖南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分析
        4.4.3 地震震级对湖南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分析
        4.4.4 汶川大地震对湖南地质灾害的影响
    4.5 地质灾害与水系关联性分析
    4.6 地质灾害与降水
        4.6.1 降水与地质灾害的统计关系
        4.6.2 降水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
        4.6.3 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临界值分析
    4.7 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耦合效应分析
        4.7.1 概述
        4.7.2 主要人类活动方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4.7.3 人口密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4.7.4 矿山分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5.1 引言
    5.2 支持向量机概述
        5.2.1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5.2.2 线性不可分支持向量机
    5.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3.1 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3.3 评价结果分析
6 湖南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设计
    6.1 系统目的和总体思路
        6.1.1 系统设计目的
        6.1.2 总体设计思路
    6.2 地质-气象耦合预警模型
        6.2.1 信息量模型
        6.2.2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
        6.2.3 预报预警阈值等级划分
    6.3 系统总体设计
        6.3.1 系统架构
        6.3.2 总体框架
        6.3.3 系统流程
        6.3.4 技术路线
        6.3.5 主要模块
    6.4 系统功能实现
    6.5 多普勒雷达图像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的应用
        6.5.1 多普勒雷达介绍
        6.5.2 多普勒雷达图像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的应用实例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照片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长沙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诊断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工程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1.3.3 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沙市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地形地貌类型
    2.2 气象水文
        2.2.1 气候
        2.2.2 水文
    2.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3.1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
        2.3.2 区域地壳稳定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富水性
        2.4.2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
    2.5 工程地质条件
        2.5.1 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与特征
        2.5.2 土体工程地质分类与特征
第三章 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脆弱性特征
    3.1 坡面地质灾害
        3.1.1 发育特征
        3.1.2 时空分布特征
        3.1.3 致灾因子分析
    3.2 地面塌陷
        3.2.1 孕灾环境
        3.2.2 煤炭坝地区地面塌陷发育特征
        3.2.3 大成桥镇地面塌陷时空分布
        3.2.4 形成机制分析
    3.3 湘江及其支流的管涌现象
        3.3.1 发育特征
        3.3.2 时空分布
        3.3.3 成生因素
    3.4 特殊土地基
        3.4.1 软土
        3.4.2 流沙
        3.4.3 红粘土
        3.4.4 人工填土
        3.4.5 特殊土典型案例
第四章 长沙市工程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4.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4.1.1 划分方法
        4.1.2 地质灾害易发区结果分析
    4.2 垃圾处置场地质环境效应及新垃圾场适宜性评价
        4.2.1 垃圾处置场地质环境效应评价
        4.2.2 垃圾处置场选址适宜性评价
    4.3 特殊类土工程地质环境脆弱性定性评价
        4.3.1 软土地基评价
        4.3.2 红粘土地基评价
        4.3.3 流沙地基评价
        4.3.4 人工填土地基评价
第五章 长沙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及响应对策
    5.1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权重确定
        5.1.3 评价方法的选取
        5.1.4 单元网格划分
        5.1.5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5.2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5.2.1 总体部署及主要任务
        5.2.2 搬迁避让措施
        5.2.3 工程响应措施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湘江水利枢纽工程对湘江(长沙段)水质影响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1.1 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项目研究的目的
    1.2 水质预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1.2.1 水质预警的基本概念
        1.2.2 水质预警相关理论
        1.2.3 水质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概述
        1.3.1 主要研究方法介绍
        1.3.2 本项目研究方法设计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湘江(长沙段)流域概况
    2.1 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2.1.1 流域地形地貌
        2.1.2 流域地质、土壤及植被
        2.1.3 流域气候、气象
        2.1.4 流域水文
    2.2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发展状况
        2.2.2 经济发展形势
    2.3 小结
第三章 水质监测
    3.1 监测方案的建立
        3.1.1 采样点及采样断面选择
        3.1.2 监测频率及采样时间
        3.1.3 采样设备及采样方法
    3.2 水质指标的测定
        3.2.1 水质指标的选择
        3.2.2 水质指标的测定
    3.3 实验质量控制
        3.3.1 样品的保存与管理
        3.3.2 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
    3.4 小结
第四章 工程对水质影响评价
    4.1 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4.1.1 水质评价依据
        4.1.2 水质现状分析
    4.2 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4.2.1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影响评价
        4.2.2 工程影响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水质预警
    5.1 水质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的概化
        5.1.2 模型的一般性质研究
        5.1.3 参数估值及率定
        5.1.4 模型验证
    5.2 水质预警系统
        5.2.1 水质预警系统的构成
        5.2.2 水质预警的指标体系
    5.3 小结
第六章 水污染控制对策与治理措施
    6.1 基本对策
    6.2 防治措施举例
        6.2.1 饮用水源保护措施
        6.2.2 水污染防治措施
        6.2.3 库区生态功能恢复措施
        6.2.4 生态补偿措施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数据
附录B 参考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10)长沙地铁1号线工程岩溶洞穴稳定性及其病害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勘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岩溶洞穴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病害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长沙市地铁1号线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
        2.1.1 区域地貌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区内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赋存
        2.3.2 地下水的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2.4 岩溶区工程地质条件
        2.4.1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2.4.2 岩溶发育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发育机理分析及其对地铁工程的影响
    3.1 岩溶的发育机理
        3.1.1 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
        3.1.2 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
        3.1.3 水力作用与岩溶发育
    3.2 岩溶与地铁工程的影响
        3.2.1 岩溶对地铁车站的影响
        3.2.2 岩溶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洞穴稳定性分析
    4.1 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1.1 岩性特征对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影响
        4.1.2 构造发育对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影响
        4.1.3 洞体发育情况对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影响
        4.1.4 地下水作用对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影响
        4.1.5 其它因素对岩溶洞穴稳定性的影响
    4.2 岩溶稳定性评价方法
        4.2.1 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法
        4.2.2 散体理论分析法
    4.3 岩溶稳定性计算
    4.4 岩溶稳定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溶病害防治及处理技术研究
    5.1 岩溶病害处理的目的
    5.2 岩溶病害治理原则
    5.3 岩溶病害的治理措施研究
        5.3.1 开挖回填
        5.3.2 压力注浆
        5.3.3 结构物跨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浏阳市城区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和工程地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堆载对软土区埋地管线的影响分析 ——以武汉淤泥质土为例[D]. 杨毅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AHP-TOPSIS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及应用[D]. 向毅.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万载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评价研究[D]. 吴亚星. 江西理工大学, 2016(03)
  • [4]基于三维电磁场作用下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成因研究[D]. 张启.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5]湖北省武汉市某区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D]. 陈邦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6]靖宇矿泉水自然保护区天然矿泉水补给机理研究[D]. 张楠. 吉林大学, 2013(08)
  • [7]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 马文瀚. 中南大学, 2012(03)
  • [8]长沙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诊断及对策研究[D]. 范峻慧. 中南大学, 2012(05)
  • [9]湘江水利枢纽工程对湘江(长沙段)水质影响与预警研究[D]. 袁啸.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10]长沙地铁1号线工程岩溶洞穴稳定性及其病害处理研究[D]. 龙艳魁. 中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浏阳市第四系及其基底地质与工程地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