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

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

一、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郭倩[1](2019)在《《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素有“易代修史”的优良文化传统,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报送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决定编纂一部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着,《袁世凯全集》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文献丛刊之一。袁世凯一生经历过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等重要历史事件,并且在一些重要事件中处于重要地位,但袁世凯作为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一直没有全集行世。《袁世凯全集》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套袁世凯存世文字全集,全书共36卷,约3400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袁世凯及清末民初的历史研究,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课题以《袁世凯全集》作为研究对象,从编辑出版学视角出发,主要围绕编辑缘起、编辑理念、编辑出版特色和编辑出版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在编辑缘起方面,主要借鉴蒋广学先生的选题方法研究,从补世之所缺、继往学得新意和执历史之命三方面探析该书的编辑缘起,主编骆宝善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兼具为使命和学术这两种治学态度,这使其一方面可以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指引其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又使其可以坚守科学的专业主义,在《袁世凯全集》的编纂过程中,秉持客观中立,强调对于袁世凯“只论事实,不讲是非”,坚持“史家面前无定论”的原则。在编辑理念方面,骆宝善先生坚持求大而全和史料真实可信的编辑宗旨,对史料的搜集坚持竭泽而渔的原则,史料选编中体现出无一事无根据和无一字无由来的原则,这些编辑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在编辑出版特色方面,《袁世凯全集》作为袁世凯的第一本全集,选题具有开创性,填补了清末历史人物个人全集的一个空白。在内容汇编上采用不分文体的编年体,脉络清晰,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查找资料。选编文献的内容中繁体字的使用准确度高,减少了语言的歧义。排版格式设计清朗大方,对内容传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编校规范认真,一丝不苟,为《袁世凯全集》成为高质量的图书提供了有力保障。《袁世凯全集》从史料搜集、考证到体例、字体等无不体现出编者致力于信史的编辑追求。《袁世凯全集》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发掘了有关袁世凯的史料特别是未刊史料的价值。对各方零散史料的全面搜罗,汇编有关袁世凯的零散史料为一帙,将内容系统化、集约化,产生整体效应,扩大史料的传播范围,挤压社会上袁世凯书籍的作伪空间,“正本清源”,对社会上流传的袁氏家书具有辨伪的作用,提升每次的信息传播效果,为深入研究袁世凯提供了便利,省去了研究者翻检之劳。对史料严谨的考证和选用,使得《袁世凯全集》的史料可信度高,为袁世凯研究和清末民初历史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袁世凯全集》的出版也为出版行业产生启示意义。

何敏讷[2](2019)在《新历史主义的文本与历史“互虑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互虑”关系包括两点,即文本历史性和历史文本性,这两者构成了新历史主义实践最为核心的基石。从历史与文本互虑出发,新历史主义揭示了一切文本中蕴含的社会历史性内容,以及历史当中所包含的文学性因素。由此新历史主义将他们的批评触角伸到了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自有其传承,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理论,并将它们融为一炉,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崭露头。而新历史主义之所以称为新,首先体现在其文本批评中所展现的社会历史的视野,在文本的创作、文本的流传、文本对社会的影响上,新历史主义都深入挖掘了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社会历史通过影响作者,将社会能量注入到作品之中,在文本的创作之初就深深的打下了历史的印记。而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空间的转变后,也依旧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这在作品的地位、内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上都有所体现。最后,随着作品将其自身的社会能量传送到社会,这种社会能量也将反过来影响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由此,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形成了一个极端流动的文化空间。而意在与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划开界限的新历史主义,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与20世纪后期的叙述性历史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首先,文本是通向历史的唯一道路,后人能够了解过去只有借助前人的文本,其次,历史编写与文学文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它同样需要情节编排和艺术效果,其自身内部就具有一种诗性结构,因此它也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反而会带有虚构性、阐释性和当下性。新历史主义在将文本与历史的“互虑”后,在突破了以往文学研究的文本孤立问题和历史决定论之后,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一种悖论的境地。一贯标榜反教条、反形式主义的新历史主义在对文本和历史的“互虑”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批评模式。而与此同时,文学和文学研究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打破,而文学批评中融入历史视野,带来的也是审美维度的缺失。

潘镜羽[3](2019)在《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的美学素养研究》文中指出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使媒介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微信即新媒体时代极具代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产物。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让人们养成“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偏爱“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来不及感悟和思考的“无奈”使以视觉为主的公众号推文因其直观、感性、简短、浅显的特性成为了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消费社会的浮躁化和肤浅化,使微信公众号推文的生产趋于流水化和同质化,大众没时间细细品味经典,人们陷入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越发缺失,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越发弱化的怪圈。这些都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网络媒介生态,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观念、审美活动和审美趣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娱乐状态。本文旨在回答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问题,针对微信公众号编辑者在编辑过程中应注重的不同“美”的方面进行探析,构建其美学素养的理想构成。该理想构成包括三个层面,体验层对应审美体验中感官的感性感知,包括情感美、文字美、视听美、版面美;支柱层对应技术技能的支撑,包括修图美和剪辑美;基座层对应审美体验的深层精神力量,包括思想美和素质美。本研究依据该理想构成,从不同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对微信公众号编辑者进行调研、数据回收和处理。根据问卷的数据结果,结合深度访谈挖掘问卷选项背后的隐藏问题和编辑者心理,并对此进行辩证分析,归纳和总结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特征。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掘了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深究浮于表面的现象背后的问题,在美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编辑者美学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审美分析,揭示隐藏在微信公众号编辑行业中的审美危机,剖析其背后的审美变异现状,对其进行审美批判,并尝试寻找背后的原因。最后本研究从编辑者个人应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文化修养,社会应重视审美教育、优化大众审美态度、提升全民审美能力、注重审美创造,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公众平台进行自我规范这三个方面,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寻找对策,以求改善目前微信公众号编辑者审美意识浅表化、审美观念畸形化、审美趣味低俗化和审美创造缺失化的困境,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范玉刚[4](2017)在《现实的人性与精神的涅盘——长篇小说《天乳》的新现实主义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新现实主义作品《天乳》因其基于地方又超脱地域文化的束缚而获得了价值的超越,这使"天乳寨"在多重视角下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审美意象,实现了双重超越:一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深入到复杂人性中寻求精神涅盘,从而拓展了现实主义的新空间新境界;二是对地震灾难文学的超越,进一步提高了艺术审美表达能力,极大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意味。这种双重超越丰富了新现实主义的精神意蕴和艺术想象力,使其在类型文学意义上推动了审美意识的生成,从而以思想的容量展示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刘甜甜[5](2017)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编辑思维方式是编辑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文化知识、编辑观念和思维方法等认识出版和解决出版问题的较稳定的方式。它是编辑生存方式的反映,又受制于编辑的生存方式,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功能。编辑思维方式的核心构成是文化知识、编辑观念和思维方法,而相对稳定的和定型化的思维方式内化为编辑的认知模式指导着编辑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编辑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间接的规定着编辑的生存方式,左右着编辑出版活动的基本形态。而在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互联网+”社会,编辑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面临着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的发生?图书编辑又该如何转变与革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基于这些问题,研究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互联网+”的环境中,传统图书编辑的思维表现出过于倚重经验、过于追求同一性、封闭性、机械性等问题。这影响着编辑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利于编辑生存状态的改善,不利于出版行业的发展与转型。从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构成来看,对编辑面临问题的原因也应该从编辑思维的知识、观念和方法三个要素入手。首先从根本上来说,这源于编辑思维方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从宏观上看,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一定的思维方式也是相应的时代的产物。基于这一点考虑,“互联网+”环境中的图书编辑知识素养的欠缺,内容、技术、自身角色等观念方面的落后,以及思维方法上的偏差和多元取向,是造成图书编辑思维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应予以关照,才能明确时代的要求以构建能够体现时代内涵的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编辑思维方式的转型并不是思维在形式上的简单变革,而是文化知识、编辑理念和思维方法的全方位的提升和生存状态的改善。“互联网+”环境下,编辑思维方式的主体、客体、工具等各方面都有所变化,应时代的要求,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总特征应该更趋于开放、辩证、动态和复杂,而转型的任务是编辑不断提升知识素养,更加注重增加知识储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坚定对知识的信仰;更新编辑观念,重构编辑关于内容的、技术的、和角色的观念;完善思维方法,实现思维方法的多元与整合。编辑思维的转型是以充实生存智慧为目标,以对生命的关怀为内容,以自我的更新为路径,以我们生活的世界为场域的变革。

韦耀阳[6](2017)在《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我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所具备的能力。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多种途径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与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增强个人信息素养,并不断提高知识创新与应用能力,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输入、存储、提取和应用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也是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应用、分享的过程,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包括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分享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五个方面。依据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理论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确定问卷的主要维度和每个维度的具体项目。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11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总分和分维度方面,男生在知识存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得分高于女生;在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能力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上,性别差异达到显着水平。(2)大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城市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在城乡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除了在知识存储能力上和知识创新能力维度年级差异不显着之外,在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年级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分享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总分上都达到非常显着水平。(4)不同学业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优秀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良好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得分最高;中等学生知识存储能力得分最低;较差学生主要是知识存储能力差和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弱。(5)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中>低。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上的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的得分。中等程度和低水平的大学生在知识存储上得分最低。社会认知理论以个人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项因子持续交互的影响关联来解释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经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产生,通过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将会使得个人的行为受到情境所影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周围环境与本身的情绪和特质。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对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个人及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探究。理论分析发现,.大学生认知风格、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构成影响其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部因素。对11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评价机制、班级结构、学校技术基础设施、学校组织文化是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的显着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大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分析发现,学校组织气氛的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均达到显着水平,教学气氛、人际和谐气氛和学习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变量,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为因变量用全部纳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直接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和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行了干预训练。训练前对被试进行前测,随后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干预训练主要采用信息技术应用指导、主题讲座、课堂讲授、改革评价方式、班级氛围的塑造、咨询谈话、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式。三个月后,对大学生进行后测,前后测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组织氛围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依据个人学习的先内化(由外而内),后外化(由内而外)的过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的如下策略:①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②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③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④主体行为自律,历练自觉管理的习惯;⑤网络信息发掘,纳入大数据知识平台;⑥系统持续更新,推动社会能力的发展。

熊伟[7](2016)在《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知识结构重构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由叙述性、理论性及过程性三大类知识构成,根据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在传统学科体系下,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偏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未能整体纳入学科专业模式中,进而导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殊化。当编辑人员已有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新知识不断发展的需要时,有必要将原学科体系排拒的隐性知识重新纳入,以提升编辑人员的知识能力。而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重构,建立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束缚,确立现代行动体系的基础上。

周国清[8](2015)在《2014年编辑学研究十大观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我国编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文章从中概括了值得关注的10个观点:编辑学基础理论研究需不断创新,"内容+规律(律)"的格式是编辑基本规律的最优表述形式,编辑学学科发展应遵循其自身规律,变革语境下编辑主体呈现新特征,新媒体时代编辑正确的文化选择与价值导向尤为重要,把握编辑力的内涵并不断提升编辑力,编辑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重要趋势,编辑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广义的艺术生产活动,互联网思维下编辑部必须在融合和重构中实现华丽转型,对未来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编辑学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金华宝[9](2014)在《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文中指出期刊编辑从事的是信息工作,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自身成长和期刊发展。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要素构成。文章分析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彼此在期刊编辑信息素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对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不足。指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性阐释上。

金华宝[10](2014)在《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期刊编辑是信息的接收者、生产者、传播者,可以说,期刊编辑从事的就是信息工作。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强化了这样的认识。信息时代改变了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在信息时代的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关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少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该研究主题的深化也成为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在对期刊编辑

二、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关于袁世凯现有作品出版的现状
二、《袁世凯全集》的编辑缘起
    (一)时世所需
    (二)研究所获
    (三)历史使命感所促
三、《袁世凯全集》的编辑理念
    (一)全而真的编辑宗旨
    (二)“竭泽而渔”的搜集原则
    (三)言之凿凿的选编原则
四、《袁世凯全集》的编辑出版特色
    (一)以“袁世凯全集”命名具有创新性
    (二)采用编年体例,脉络清晰
    (三)繁体字的使用准确度高
    (四)版式设计清朗大方
    (五)编校规范认真,一丝不苟
五、《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的意义及启示
    (一)《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的意义
    (二)《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历史主义的文本与历史“互虑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意向与“互虑”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意向
        一、基本意向
        二、形成根源
    第二节 “互虑论”的提出
第二章 “文本历史性”的内涵
    第一节 文本的历时性
    第二节 文本是历史的产物
        一、新历史主义的共时研究
        二、新历史主义共时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文本塑造历史
第三章 “历史文本性”的命意
    第一节 历史由文本呈现
    第二节 历史具有诗性结构
    第三节 历史文本的非客观性
        一、历史具有虚构性
        二、历史具有阐释性
        三、历史的当下性
第四章 “互虑论”的理论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理论与反理论
    第二节 文学研究边界的重划
    第三节 审美性的丧失与再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的美学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与“编辑者”相关的概念辨析
        2.1.2 与“美学素养”相关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审美教育理论
        2.2.2 媒介素养理论
        2.2.3 传播美学理论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理想构成
    3.1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体验层
        3.1.1 情感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人性之魅
        3.1.2 文字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沟通之钥
        3.1.3 视听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呈现之美
        3.1.4 版面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设计之美
    3.2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支柱层
        3.2.1 修图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再创之艺
        3.2.2 剪辑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重塑之力
    3.3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基座层
        3.3.1 思想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理性之光
        3.3.2 素质美:编辑者美学素养的内在之义
第四章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现状调查
    4.1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问卷调查概况
        4.1.1 问卷调查背景与目的
        4.1.2 问卷调查方法与内容
        4.1.3 问卷回收与数据处理
    4.2 对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深度访谈分析
        4.2.1 访谈调查目的及内容
        4.2.2 访谈调查方法及步骤
        4.2.3 编辑者深度访谈分析
    4.3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特征
        4.3.1 排版新颖多变
        4.3.2 内容多元有趣
        4.3.3 图片生动直观
        4.3.4 音、视频有感染力
第五章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局限性
        5.1.1 审美意识浅表化
        5.1.2 审美观念畸形化
        5.1.3 审美趣味低俗化
        5.1.4 审美创造缺失化
    5.2 微信公众号编辑者受新媒体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
        5.2.1 未受明确的法律法规监管
        5.2.2 受市场、资本逻辑的影响
        5.2.3 众多网络问题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提升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建议
    6.1 培养微信公众号编辑者健康的审美意识
        6.1.1 树立正确审美观念
        6.1.2 培养健康审美趣味
        6.1.3 提升审美文化修养
    6.2 社会重视审美教育
        6.2.1 优化审美态度
        6.2.2 提升审美能力
        6.2.3 注重审美创造
    6.3 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和监管
        6.3.1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3.2 公众平台自我规范监管
第七章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关于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美学素养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5)“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文献梳理
        3.1 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3.2 关于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研究
    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4.2 研究的创新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方法
第1章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界说
    1.1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含义
        1.1.1 思维与思维方式
        1.1.2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
    1.2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要素
        1.2.1 编辑知识
        1.2.2 编辑观念
        1.2.3 思维方法
    1.3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特征
        1.3.1 选择性
        1.3.2 目的性
        1.3.3 创造性
        1.3.4 系统性
    1.4 编辑思维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第2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面临的问题
    2.1 过分倚重于经验
    2.2 过于追求同一性
    2.3 封闭而乏开放性
    2.4 机械而乏辩证性
第3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问题的成因
    3.1 图书编辑知识素养的欠缺
        3.1.1 知识结构单薄
        3.1.2 知识观念淡薄
    3.2 图书编辑观念的落后
        3.2.1 内容观念落后
        3.2.2 技术观念落后
        3.2.3 角色观念落后
    3.3 图书编辑思维方法的偏差
        3.3.1 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3.3.2 不是以小见大,而是以大见小
        3.3.3 不是支离破碎,而是精心整合
第4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的转型路径
    4.1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的实质
    4.2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的方向性特征
        4.2.1 向动态性和生成性思维转型
        4.2.2 向开放性和多元性思维转型
        4.2.3 向整体性和复杂性思维转型
        4.2.4 向辩证性和灵活性思维转型
    4.3 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的基本任务
        4.3.1 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知识素养
        4.3.2 激发创新能力更新编辑观念
        4.3.3 树立多元意识完善思维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数据时代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因子
        1.1.2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是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知识整合的迫切要求
        1.1.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提升是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研究情况
        1.3.2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研究情况
        1.3.3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专题研究情况
        1.3.4 国内外研究评论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个人知识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2.1.1 知识管理
        2.1.2 个人知识管理
    2.2 知识管理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2.1 知识管理能力
        2.2.2 SECI知识管理能力
        2.2.3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理论
        2.4.1 信息加工理论
        2.4.2 社会认知理论
        2.4.3 对两种理论的再认识与拓展
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3.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要素
        3.1.1 知识获取能力
        3.1.2 知识储存能力
        3.1.3 知识分享能力
        3.1.4 知识应用能力
        3.1.5 知识创新能力
    3.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3.2.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
        3.2.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结构模型
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
    4.1 问卷编制
        4.1.1 问卷编制方案与过程
        4.1.2 问卷维度与条目的确定
        4.1.3 问卷的试测与修正
        4.1.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1.5 问卷的适用性讨论
    4.2 现状调查
        4.2.1 调查方法与过程
        4.2.2 调查结果
        4.2.4 调查结果讨论
5 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5.1 个人因素分析
        5.1.1 个人因素理论分析
        5.1.2 个人因素访谈分析
        5.1.3 关于个人因素查证
    5.2 行为因素分析
        5.2.1 行为因素理论分析
        5.2.2 行为因素访谈分析
        5.2.3 关于行为因素的查证
    5.3 环境因素分析
        5.3.1 环境因素理论分析
        5.3.2 环境因素访谈分析
        5.3.3 环境因素查证
    5.4 核心因素综合分析
        5.4.1 调查方法与过程
        5.4.2 调查结果
        5.4.3 中介变量讨论
6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干预训练
    6.1 干预训练方案
        6.1.1 被试选择
        6.1.2 研究工具
    6.2 干预训练程序
        6.2.1 第一阶段:干预训练前测验
        6.2.2 第二阶段:干预训练过程
        6.2.3 第三阶段:干预训练后测
    6.3 干预训练结果
        6.3.1 干预训练前后自我效能感和学校组织气氛的平均得分差异比较
        6.3.2 干预训练前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得分比较
    6.4 干预训练结果讨论
7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教育管理建议
    7.1 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
        7.1.1 强化硬件,营造氛围
        7.1.2 普及常识,塑造榜样
    7.2 数据平台创建: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度
        7.2.1 共同协商,建立保障机制
        7.2.2 多方合作,创建大数据中心
    7.3 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
        7.3.1 教师引导,增强效能
        7.3.2 课程整合,提升能力
        7.3.3 学生主导,分类培养
    7.4 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
        7.4.1 以目标定位为中心,快速获取知识
        7.4.2 以信息编码为核心,准确存储知识
        7.4.3 以人际交流为手段,专注分享知识
        7.4.4 以问题解决为关键,全面应用知识
        7.4.5 以想象能力为抓手,灵活创新知识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其知识认知内化与外化的能力集群
        8.1.2 反映知识认知过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8.1.3 现实中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合理,存在诸多缺陷,有待发展
        8.1.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受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等因素的影响
        8.1.5 干预训练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效果
        8.1.6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可通过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路径来实现
    8.2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9.1 着作类
    9.2 期刊论文类
    9.3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类
    9.4 外文文献类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
附录四: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五:学校组织气氛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知识结构重构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一、学科体系下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构建
    1. 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2. 编辑人员已有知识结构的缺陷
二、行动体系下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重构
    1. 编辑人员知识的新序化与纳入
    2. 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结语

(8)2014年编辑学研究十大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 编辑学基础理论研究需不断创新
二、“内容+规律(律)”的格式是编辑基 本规律的最优表述形式
三、编辑学学科发展应遵循其自身规律
四、变革语境下编辑主体呈现新特征
五、新媒体时代编辑正确的文化选择与 价值导向尤为重要
六、把握编辑力内涵不断提升编辑力
七、编辑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重要趋势
八、编辑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广义的 艺术生产活动
九、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适应数字化 与媒介融合趋势,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十、互联网思维下编辑部必须在融合和 重构中实现华丽转型

(9)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一)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
        1. 信息知识
        2. 信息意识
        3. 信息能力
        4. 信息道德
    (二)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
三、研究评价
    (一)形成的共识
    (二)认识上的分歧
    (三)研究中的不足
    (四)拓展方向

(10)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二、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内容
    1. 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
        (1)信息知识
        (2)信息意识
        (3)信息能力
        (4)信息道德
    2. 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
        (1)对编辑的要求
        (2)对编辑部的要求
        (3)对期刊主管部门的要求
三、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评价
    1. 对期刊编辑信息素养形成的共识
    2. 对期刊编辑信息素养认识上的分歧
    3. 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中的不足
    4. 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拓展方向

四、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研究[D]. 郭倩. 河南大学, 2019(01)
  • [2]新历史主义的文本与历史“互虑论”[D]. 何敏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微信公众号编辑者的美学素养研究[D]. 潘镜羽.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4]现实的人性与精神的涅盘——长篇小说《天乳》的新现实主义解读[J]. 范玉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3)
  • [5]“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研究[D]. 刘甜甜.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6]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D]. 韦耀阳. 武汉大学, 2017(06)
  • [7]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知识结构重构过程分析[J]. 熊伟. 编辑之友, 2016(03)
  • [8]2014年编辑学研究十大观点[J]. 周国清. 编辑之友, 2015(02)
  • [9]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J]. 金华宝.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0]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评价[J]. 金华宝. 出版与印刷, 2014(02)

标签:;  ;  ;  ;  ;  

论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