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潜思壮行 走向辉煌——值得一读的《WTO与山西》(论文文献综述)
肖蓓蓓[1](2016)在《秦瀛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指出秦瀛是乾嘉时期的一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自成一家。虽官至卿贰,却颇有几分出尘远人;虽渊源淮海,却并不标榜门户;虽汲取诸派之长,却从不依附任何诗派。也许正因如此,他的诗歌难以广播声名,以致后世知之者、研究者甚少。笔者的此番研究就是希望能引起学界对秦瀛诗歌研究的一定关注,以期能对秦瀛的诗歌有新的认识与定位。秦瀛出生于锡山秦氏家族,秦氏家风谨严,孝友传家,历来科名兴盛,且家学深厚,一门风雅。其诗歌根柢深博,雅正和厚,却又有真情至性流露。这些对秦瀛的立身行事、仕宦生涯以及诗学思想、诗歌创作均有深刻影响。秦瀛也是乾嘉时期的一位经世能臣,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官治狱明慎,急纾民患,锄奸除弊,风骨严峻。然而,皇权极端专制,加上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他虽欲革除积弊,却往往阻碍重重、有心无力。自知难以展其志、行其道的秦瀛也曾辞官归隐,却始终无法抛却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又以年逾六十之龄再次出山。纵然不能大济苍生,但只要身居要位,多少也可实现一些个人的价值。这样的仕宦生涯、这样的济世情怀,对于秦瀛的诗歌创作均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作为官场诗人,秦瀛与当时诗坛上的名家多有密切交往,如王昶、法式善、翁方纲、阮元等等。在交游唱和中,诗人融会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诗风特色。同时,神韵说、格调说等也对他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秦瀛主要以家学传统为本,最终形成了诗本性情,根植于自然,诗以言志、温柔敦厚,诗无派的诗学思想。根基既深,阅历又广,秦瀛的诗歌内容颇为丰富。一是揭露社会现实。这些诗歌书写了乾嘉年间的战乱、天灾与黎民的苦难,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同情和心忧天下的情怀,甚至揭露了吏治败坏、边防松弛、军纪散漫等问题,颇有深度。二是描绘自然山水。这类诗颇得自然灵气与天趣,且不少以禅入诗,这与诗人性喜山水、学道学佛多有关联。三是济世之志与归隐之思的矛盾。这是传统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更是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四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是秦瀛抒写真性情、表达人生感怀的所在。五是梁溪的风土与遗事,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与史料价值。秦瀛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在融合家学传统与博采诸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秦瀛承继家学,但并未固步自封,不仅学汉魏晋三唐,还泛滥于宋代诸家。其诗既有清丽高古之风,又有清冷幽寂、飘渺离尘之感;亦能雄浑奔放,峭拔劲健;还能沉郁深厚,含蓄不尽,情深感人。其诗可谓师法诸家,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又自成一家。文章最后附录自编《秦小岘先生年谱》,主要取资于秦瀛的《小岘山人诗文集》,证以其生平交游者之诗文集与年谱,以及相关的宗谱、史传、碑传、地方志等等,务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秦瀛的生平经历、交游、文学创作等活动。
李军[2](2013)在《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制度相当完善。研究明代文学,当措意其制度。君主专制之下,明王朝强化对知识分子的控制,要求士夫为君所用,传统儒家观念士人也以从仕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因此明代士大夫阶层从士人到官员,其行为及意识都受到王朝文官制度的规范与影响。所谓文官制度即文官管理制度,指王朝对文职官员从选用到退休的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入仕途径的制定、出身类型的划分及认证、职位的选授、任职期间的考核、致仕管理等。本文即从明代文官制度入手,一方面研究文官制度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对士大夫作家的行为规范,以及对有才华者的文学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文学文本的分析与解读,研究文学是如何对文官制度元素进行文学化处理与表达的。通过对文学事实的发掘与文学现象何以存在的探究,寻找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要素与存在规律,也争取为研究其它朝代的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经验。全文由引言、正文与结论组成。引言主要界定了相关概念,论述了选题的价值与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及不足等基本情况。正文分六章。第一章总论“文官制度”的内容与性质,分析了制度与文学之间的双向关系模式:制度通过影响作家的行为与情感而影响文学活动,文学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也对影响与引导生活运行的制度进行文学化的反映,所反映的是制度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而非制度本身的条文形式。第二章至第四章,论述了王朝的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的关系。出身制度提供了入仕的途径,决定了文官是进士官、举监官还是吏员官的出身类型,具有资格认定制度的性质。官员的出身与授职紧密联系,从初选到迁转都以出身为授职资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出身制度与授任制度相结合,形成明代授职中的出身歧视现象,从王朝的仕途管理到社会的主流观念形成了“进士至上”的价值判断。第二章以进士出身官仕途之优为中心,指出进士官出身——授任的制度规定与运行现实倒逼士人首选科举入仕,至无奈地步方选择以监生历事的方式入仕为官的社会事实,揭示出明代诗文记录了他们为了官场前程而在科举之路上的动摇与坚持、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沮丧等生活形态与心灵体验,小说与戏曲寄托了他们的白日梦,起到了心灵补偿的作用。对于已获出身的进士,形成了这样的文学事实:作家本身的任职历程与心态、送赴外任的诗歌形成“盼归京职”的写作模式、叙事文学人物的仕宦履历与追求等元素。第三章以举监出身官仕途歧视为中心,分析在举监宫出身——授任制度下举人、贡生型作家的入仕心态分析,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监生官的地位、监生的形象,探讨了入仕环节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第四章以吏员出职制度为研究对象,指出吏员出身之难、授职之低的影响:明代文学创作队伍里无吏员身份的作家,文学作品里,小说出现吏员迅速获得美职的故事,以此作为文学典型而进行劝善。第二至四章围绕出身—授任制度的研究,揭示出了该制度运行之下由出身歧视现象带来的种种文学表现和文学对该现象的反映与改写,是明代文学与此前诸代相比所独有现象。第五章研究了明代考核制度与明代文学的关系。考核制度规范了官员接受王朝考满与考察,其行为具有预期性,在抒情文学中形成了考察、考满之送行、纪行诗文,叙事文学中借考察、考满行为叙述人物的行为与心理。第六章研究致仕制度与明代文学的关系,通过分析制度内容,揭示了致仕制度在官场退出性质之外,明代中期起增加了具有朝代特色的惩罚性质。这影响了官员对致仕的态度,在抒情文学中,后期致仕题材诗文明显减少;叙事文学则以其退出性质为基础,通过致仕情节展示人物性格,或安排为人物的完满结局。结论是全文的总结,回顾了各章的重点内容,从宏观上概括了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的双向关系中的要点与各制度影响的不同表现。
张志勇[3](2010)在《唐代颂赞文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颂和赞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两种文体形式。它们以各自特殊的语言结构形式,述颂美赞着社会和人生,具有崇高的情感色彩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它们均源自于先秦,初兴于两汉,流变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大盛,是李唐时期诸多文体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唐代各阶段的社会文化思潮,从颂、赞创作和批评两大方面对唐代的颂赞作了探讨。从创作的角度看,初唐时期颂、赞在主题取向上有反思性和现实性的一面,既有应制而作也有文士的自制,其中以唐太宗、王绩、褚亮、颜师古、王勃等人的创作较为突出;盛唐时期,在文德政治理念下,颂和赞呈百花竞放的局面,这与时代乃至文士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在风格上有圆融和靡丽的一面。此期以唐玄宗、张说、张九龄、苏颋、李华、王维、李白等人的创作水平最高;中唐时期的颂赞在内容上出现了对圣德和帝王的疏离,较多的是对贤臣高士的赞歌,同时出现了较多的佛赞。此期的颂赞作家以韩愈、柳宗元、梁肃、白居易、吕温、符载等人的作品较好;晚唐五代,佛颂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些佛颂在观照与体悟中走向了雅化一途。同时,这个时期,邈真赞登上了文学的前台,其纪传叙事文学的特征,表现的较为突出。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转变,此期的圣德明君和高德贤臣们已经遥不可望,盛世宏业的光芒也无法照射每天的生活,晚唐五代的士人的目光开始内转,用颂赞表现生活、山野和佛事等,为个人情志的表达找寻了又一出路。从文体的角度看,唐代颂、赞文体功能的发生,表现为颂文体的纪事功能指向和赞文体的纪传功能指向。颂赞文体的形式批评中,颂表现为颂序的恣肆,藻饰中的华丽和繁写下的精致;赞表现为体赡辞清,杂用文绮,华实相胜。注重缓急应节,繁约得正,贵乎精要。注重点睛画龙,夹叙夹议,义正志显;从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的角度看,唐代颂文体表现为对高、大、全、美的追求,对奇、僻、生、疏的张扬和词语的叠用与并列;唐代赞文体则表现为语音层面、词汇和句法层面,以及形式上的四言和多言、散体赞的出现。唐代颂赞文体的修辞则表现为:唐代的颂和赞多采用比喻和夸饰等微观修辞技巧,在宏观修辞上,唐颂多注重全知视点、节奏和距离,唐赞则多注重全知视点和场面。
徐双喜[4](2001)在《潜思壮行 走向辉煌——值得一读的《WTO与山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潜思壮行 走向辉煌——值得一读的《WTO与山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思壮行 走向辉煌——值得一读的《WTO与山西》(论文提纲范文)
(1)秦瀛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秦瀛的家世与生平 |
第一节 秦瀛的家世背景 |
一、家世厚重 |
二、至亲影响 |
第二节 秦氏家族的诗学传统 |
一、秦氏之传统诗风 |
二、碧山吟社 |
三、苍岘山人与梁溪诗派 |
第三节 秦瀛的生平 |
一、读书求仕(1743-1776) |
二、出仕为官(1776-1810) |
三、归乡里居(1811-1821) |
第二章 秦瀛之交游考 |
第一节 布衣僧道 |
一、程楚芳与侯佺 |
二、野蚕、碎琴 |
第二节 同调知己 |
一、王芑孙 |
二、李銮宣 |
第三节 诗文之友 |
一、桐城派之姚鼐 |
二、格调派之王昶 |
三、肌理说之翁方纲 |
四、神韵一脉之法式善 |
五、高密诗派之李宪乔 |
第四节 显宦大吏 |
一、阮元 |
二、谢启昆 |
第三章 秦瀛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内容 |
第一节 秦瀛的诗学思想 |
一、诗歌本乎真性情 |
二、诗歌根植于自然 |
三、诗以言志,温柔敦厚 |
四、反对宗派之争,主张诗无派 |
第二节 秦瀛诗歌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现实的揭露 |
二、自然之灵气与天趣 |
三、济世之志与归隐之思 |
四、人生的悲欢离合 |
五、梁溪的风土与遗事 |
第四章 秦瀛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师法诸家,众体兼备 |
一、五言诗 |
二、七言诗 |
三、歌行杂体 |
第二节 风格多样,自成一家 |
一、清冷幽寂,飘逸高迥,不染尘氛 |
二、清丽婉转,情韵悠长,隽永有味 |
三、雄浑奔放,峭拔劲健,气势磅礴 |
四、古朴深厚,沉郁含蓄,情真意挚 |
结语 |
附录:秦小岘先生年谱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的整体考察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官、文官与文官制度 |
1.1.1 官与文官 |
1.1.2 制度与文官制度 |
第二节 文官制度下的明代文学 |
1.2.1 明代文官制度概述 |
1.2.2 明代文学发展概述 |
1.2.3 文官制度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
1.2.4 文学对文官制度的文学化反映 |
第二章 进士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一节 明代的出身途径与文官的出身认证 |
2.1.1 明王朝的常规出身途径 |
2.1.2 明代文官考选入仕的出身分类 |
2.1.3 明代文官的出身登记方式——贴黄 |
第二节 务在甲科:授任制度中的出身歧视与士人心态 |
2.2.1 资格立制:不得已而任之以法 |
2.2.2 出身效应:宦途升沉,定于谒选之日 |
2.2.3 士人心态:众情所趋向,务在甲科 |
2.2.4 出身之难:数十万人,以三百名为率 |
第三节 进士出身与明代作家 |
2.3.1 作家的科目出身与仕宦之优 |
2.3.2 科目、志趣选择与作家命运 |
2.3.3 科目考选与文学传统继承 |
2.3.4 科目考选与作家队伍结构 |
第四节 科目考选与明代诗文 |
2.4.1 科目考选:应考诗文的一般性分析 |
2.4.2 赴考作品:四海皆名利 |
2.4.3 中式作品:儒冠能见帝 |
2.4.4 下第作品:萧然出凤城 |
2.4.5 科考与诗文:谢肇淛、袁中道等作品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科目出身与白话短篇小说 |
2.5.1 科目出身与明代小说关系总论 |
2.5.2 科甲出身与小说收束 |
2.5.3 考选受官与情节推转 |
2.5.4 考选经历:叙事中心 |
2.5.5 进士出身的迷思 |
第六节 科目考选与明代戏剧 |
2.6.1 戏曲作家的士林身份分析 |
2.6.2 明人“戏曲成就与科举出身”关系论 |
2.6.3 科目考选与明代曲作 |
2.6.4 科目考选题材的创作心理分析 |
第七节 进士授任与文学活动 |
2.7.1 授任制度大要 |
2.7.2 进士初授的文学影响 |
2.7.3 内外官的迁转与文学 |
第三章 监生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一节 监生历事出身制度 |
3.1.1 “监生”的内涵 |
3.1.2 监生历事出身之法 |
3.1.3 监生历事入仕的运行态势 |
第二节 历事出身—授任制度下的作家心态与诗文创作 |
3.2.1 举贡作家的整体格局 |
3.2.2 历事—授任之途下的作家及作品 |
第三节 监生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
3.3.1 小说对监生“出身—授任”的反映 |
3.3.2 监生出身—授任制度下文学形象的反映 |
3.3.3 监生入仕环节的文学反映 |
小结 |
第四章 吏员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一节 吏员出职制度 |
4.1.1 明代吏员(吏典)队伍的构成 |
4.1.2 吏员出职制度的历史渊源 |
4.1.3 明代吏员出职的制度规定 |
4.1.4 明代吏员出职制度的运行态势 |
第二节 吏员出身—授任与明代小说 |
4.2.1 吏员出职小说 |
4.2.2 其他小说作品中对吏员出职制度的反映方式及内容 |
第三节 吏员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诗歌 |
4.3.1 明代吏员出身作家的缺席 |
4.3.2 明代诗文对吏员出身官的写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核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一节 朝觐考察与明代文学 |
5.1.1 朝觐考察制度概要 |
5.1.2 朝觐考察与明代入计诗文 |
5.1.3 朝觐考察与明代作家:以汤显祖、袁宏道为案例的分析 |
5.1.4 朝觐考察与白话小说 |
第二节 考满制度与明代文学 |
5.2.1 考满制度概述 |
5.2.2 考满与诗歌 |
5.2.3 考满与白话短篇小说、戏曲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致仕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一节 明代致仕制度概要 |
6.1.1 明代之前致仕制度的发展状况概要 |
6.1.2 明代致仕制度概要 |
6.1.3 明代致仕制度异于前代的突出之处 |
第二节 致仕制度与文学生态 |
第三节 制度背景下的作家创作 |
6.3.1 官员致仕的自抒怀抱 |
6.3.2 致仕与赠别酬酢 |
第四节 文学作品对致仕的反映与运用 |
6.4.1 诗歌对“致仕”的语言表达——以何良俊致仕酬答为例 |
6.4.2 戏曲与“致仕” |
6.4.3 小说与“致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唐代颂赞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先唐颂、赞文体的发展 |
第一节 先唐颂体的发展 |
一、先秦之颂 |
二、秦时之颂 |
三、两汉之颂 |
四、魏晋南北朝隋之颂 |
第二节 先唐赞体的发展 |
一、先秦的赞 |
二、两汉的赞 |
三、三国至隋代的赞 |
第三节 刘勰、萧统的颂、赞观 |
一、《文心雕龙》与《文选》中颂、赞所选篇目 |
二、各家对《文心雕龙·颂赞》的解读 |
三、萧统的颂、赞观 |
四、刘勰与萧统颂、赞观的对比 |
第二章 初唐时期的颂、赞 |
第一节 颂、赞文在主题取向上的反思性和现实性 |
第二节 应制与自制 |
第三节 王勃颂文中颂与序的矜和放 |
第四节 王绩、颜师古的颂、赞 |
第三章 盛唐时期的颂、赞 |
第一节 文德政治理念下的百花竞放 |
第二节 盛唐文士心态概述 |
第三节 论盛唐颂、赞创作的圆融和靡丽 |
第四节 二张、苏颋、王维、元结等人的颂、赞创作 |
第四章 中唐时期的颂、赞 |
第一节 颂对圣德的疏离 |
一、对圣德和帝王的疏离 |
二、对贤臣高士的高歌 |
三、对祥符和祭祀的失题 |
第二节 赞对佛事的亲和 |
一、贤臣高士赞的继续高扬 |
二、佛寺(像)、经幢赞的慧炬赩然 |
三、从单纯佛赞到人间的祈福 |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的颂、赞 |
一、韩愈颂的个性化创作 |
二、柳宗元赞的精神特质 |
第四节 权德舆、梁肃、白居易等人的颂、赞 |
一、权德舆赞的雅正弘博 |
二、梁肃赞的典雅醇厚 |
三、白居易颂的敦厚雅正和赞的温婉舒缓 |
四、符载的赞和唐次的颂 |
第五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颂、赞 |
第一节 晚唐五代时期佛颂的繁荣 |
一、颂与现实的距离 |
二、佛颂的兴盛 |
三、佛颂在观照与体悟中走向雅化 |
第二节 敦煌邈真赞的独秀 |
一、邈真赞与敦煌地区的社会文化风气 |
二、邈真赞的内容 |
三、邈真赞的渊源 |
四、几点思考 |
第三节 邈真赞的纪传叙事文学的特征 |
第四节 情志表达的又一出路 |
第六章 唐代颂、赞文体功能的发生 |
第一节 唐代颂文体的纪事功能指向 |
一、帝王圣德的歌颂 |
二、宫殿寺观的赞叹 |
三、德政遗爱的高歌 |
第二节 唐代赞文体的纪传功能指向 |
一、简笔勾勒显仪容 |
二、细选行事写性情 |
三、褒赞称美誉平生 |
第三节 唐代颂文体功能的发生 |
一、俯视与仰视:接受者的特殊性和创作主体意识的缺失 |
二、颂文体的表意和表象功能 |
第四节 唐代赞文体功能的发生 |
一、人物赞与画赞从游离到独立的完成 |
二、赞文体的表现功能 |
第七章 唐代颂、赞文体的形式批评 |
第一节 颂文体的形式批评 |
一、颂序的恣肆 |
二、藻饰中的华丽 |
三、繁写下的精致 |
第二节 赞文体的形式批评 |
一、注重体赡辞清,杂用文绮,华实相胜 |
二、注重缓急应节,繁约得正,贵乎精要 |
三、注重点睛画龙,夹叙夹议,义正志显 |
第三节 颂文体的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 |
一、高、大、全、美的追求 |
二、奇、僻、生、疏的张扬 |
三、词语的叠用与并列 |
第四节 赞文体的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 |
一、语音层面的前景化分析 |
二、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前景化分析 |
三、形式上的四言和多言、散体赞 |
第八章 唐代颂、赞文体的修辞研究 |
第一节 唐代颂文体微观修辞技巧 |
一、比喻 |
二、夸饰 |
第二节 唐代颂文体宏观修辞技巧 |
一、视点 |
二、节奏 |
三、距离 |
第三节 唐代赞文体微观修辞技巧 |
一、比喻 |
二、夸饰 |
第四节 唐代赞文体宏观修辞技巧 |
一、视点 |
二、场面 |
结论 |
参考书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答辩委员名单 |
四、潜思壮行 走向辉煌——值得一读的《WTO与山西》(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瀛及其诗歌研究[D]. 肖蓓蓓. 苏州大学, 2016(02)
- [2]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D]. 李军. 南开大学, 2013(06)
- [3]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 张志勇. 河北大学, 2010(11)
- [4]潜思壮行 走向辉煌——值得一读的《WTO与山西》[J]. 徐双喜. 前进,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