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逊梅:一个不成功的诗人出版商

邵逊梅:一个不成功的诗人出版商

一、邵洵美:一个不太成功的诗人出版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攸欣[1](2019)在《朱光潜民国时期筹办编辑期刊史实考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光潜作为编辑人,颇有成就。民国时期,他筹办、参与编辑诸多期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除《文学杂志》《民国日报·文艺》副刊外,却未得到充分关注和梳理。故据其自述、佚文、佚信,他人日记、回忆等,较系统地述录、考辨相关史实秘闻。他在1946-1948年间,参与独立时论社,作为《周论》《新路》周刊编委,发表持"中间路线"立场的社论和政论,是被视为"反动者"的重要原因。由此也使他一度颇想离开中国大陆,然终未成功。

潘坤[2](2018)在《邵洵美唯美主义文艺观及其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邵洵美(1906—1968),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出版家、翻译家和文学活动家。邵洵美身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20世纪中国,其文艺观与文艺实践之间的裂隙,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心态之挣扎犹疑、徘徊踟躇而又有所坚持的心路历程。面对“文艺载道”传统的束缚,启蒙、救亡、革命等时代主题的裹挟、意识形态的规训,邵洵美于“嘈杂”中不忘初心,一生不改诗人本貌、文学本心、艺术本位、审美本真、唯美本色。邵洵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与困惑是20世纪中国文学景观中独特的存在,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论文采用演绎式研究方法,整体论述邵洵美文艺观与文艺实践的裂隙,随之在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和文学翻译三个不同的文艺实践领域分别阐发邵洵美现代性审美中的矛盾与困惑。第一章邵洵美文艺观与文艺实践的裂隙。邵洵美在诗歌创作、出版、翻译、时评等多个领域的审美不尽相同,甚至有前后矛盾。但是,整体而言,邵洵美的文艺实践的底色是唯美主义的。邵洵美的唯美主义追求自西方唯美主义风潮而来,兼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影响,囿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其“颓废唯美”与追求先锋性、将“美”视作艺术和生活全部的本体的西方唯美主义相距甚远。由于邵氏家境优越,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出版业,故其唯美主义式的“疏离政治”、“远离现实”逐渐转变为积极地介入时事,为针砭社会丑恶而不断发声。抗战爆发以后,邵氏办《自由谭》杂志鼓舞民众,宣传抵抗思想,其写作和关注点已与早期的唯美主义诗歌创作大有不同,但他依旧坚持诗歌创作,早年遗留的唯美主义追求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一些矛盾的特质。总论之,其文艺观上的矛盾首先在于唯美主义审美倾向与批判现实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与西方审美传统。第二章中国化的“唯美—颓废”:邵洵美的唯美主义文学创作。诗人、大少爷、出版家是邵洵美人生的三个显着标签。文学创作是邵洵美文艺实践中成就、价值、影响力最突出的部分。“唯美—颓废”是邵洵美文学创作的美学风格。邵洵美的“颓废—唯美”主义是其个人人生经历与西方唯美主义中国化共同的产物。邵洵美的诗歌、时评论、随笔和小说创作无不有“颓废—唯美”的深刻印记。诗歌创作方面,莎弗和史文朋是邵洵美诗歌创作的理论渊源,其诗歌创作和诗论探索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译介和模仿,后期是自省、总结和探索。诗歌之外,时评、随笔、小说也是邵洵美文学世界必不可少的部分。现实主义是时评集《一个人的讲话》的审美主调,它记录和书写了20—40年代中国启蒙、救亡、变革的“故事”。而散文集《不能说谎的职业》中收录的散文表现了邵洵美“绚烂而归于平淡”的风格转变,小说创作持续输出着“颓废—唯美”的审美。第三章多重身份焦虑下的编辑出版。编辑出版是邵洵美文艺实践的重要内容,编辑出版活动直接体现其出版观念。本章从历史语境和现实出版活动两个层面探究了邵洵美现代性审美的矛盾与困惑。历史语境层面,从邵洵美与20、30年代中国文艺界在文艺观念上的冲撞,以及魔幻上海之于邵洵美出版的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邵洵美出版观念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现实出版活动层面,邵洵美的编辑出版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学出版阶段、文化出版阶段、政论刊物出版阶段。文学出版阶段,邵洵美的出版观念尚未成熟,出版源自于兴趣,出版内容多是唯美主义的诗歌、散文、小说、理论文章及其译介。文化出版阶段,邵洵美借鉴金屋书店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为文化”的出版理念。他认为文化要有更深的发展和更好的建设,需要在普通读者之中培植一大批“文化的班底”,并从中聚合一批有志于文化建设之人使之成为“文化的护法”。政论期刊出版阶段,邵洵美将重心转移至政治批评,审美与启蒙的交织是这一阶段出版的特征。邵洵美的出版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现地烙印上了其个人化、理想化的唯美主义的文艺观底色。而时代变化与邵洵美的身份焦虑是其文艺观与文艺实践产生罅隙,进而导致审美的矛盾与困惑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审美、救亡与革命交织下的文学译介。时代主题与个体审美之间的矛盾贯穿于邵洵美的文学译介。这种矛盾在其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的作品中被彰显,在社会时代的变化中加剧。翻译是一种文学工作,与政治无关也不涉及利益。邵洵美无功利的唯美主义翻译观在其早期的翻译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邵洵美早期翻译的绝大多数是唯美主义的作品,重点译介莎弗、乔治·摩尔的作品和文学理论,翻译注重文字的精美、形式的一致。抗日战争期间,邵洵美在翻译实践中深度呼应着人们对时局的担忧与期望、对文化的无奈与坚守、对审美的忽略与坚持,在坚持艺术本位的前提下思索与时代的关系。建国后,邵洵美的翻译在意识形态和艺术性的拉扯中徘徊、游移,一方面遵从社会主义文艺观对作品进行政治化图解,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形式、语言和音律。邵洵美在政治化语境下的妥协与坚持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关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建国前后的心态变迁的解读范本与时代参照。无论是文学创作、文艺评论、编辑出版,抑或是翻译介绍、集邮爱好、爱国姿态,都为人们指向了一个唯美主义的邵洵美。终其一生,邵洵美在践行唯美主义的旅程中遇到了诸多阻力,其文艺观与文艺实践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裂隙。面对裂隙,邵洵美一方面要回应文艺实践中显露出的现实命题,另一方面则要坚守对唯美主义的追求和对文学审美性的坚持,两者之间必然会有撕裂,加之邵洵美本人的身份多重,致使其始终在矛盾困惑、踌躇挣扎的境地中徘徊。恰恰正是这份犹疑不定,理念与实践碰撞之后依旧对唯美的坚持,相较于一往无前、坚定无比的呐喊式意识形态化文艺实践而言,或许更为迷人,更具魅力。可以说,在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相互交织而又相互冲突的视域下,邵洵美堪称为一个美的典型。

王洞,季进[3](2018)在《夏志清夏济安通信选刊》文中指出夏志清、夏济安是着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海外汉学家,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起,他们的研究成果渐渐传至国内,对国内研究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里刊出的他们兄弟六十年代通信,反映了他们彼时关注的作家、作品情况,他们研究的焦点以及治学方法、生活状态;尽管由于隔绝而有对胡风"死讯"的误认等今天已知的一些史实性错误、由于政治立场不同而有意见的分歧,这些信仍是一代海外学者研究生涯的真实记录。征得王洞、季进两位先生同意,本刊选摘信中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谢子元[4](2016)在《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文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以胡适的《四十自述》、郭沫若的《沫若自传》、郁达夫的《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以及《巴金自传》《庐隐自传》《资平自传》《钦文自传》《林语堂自传》等为代表,构成了我国现代自传文学的第一个高峰。现代自传的创作主体是作家,现代作家自传从个人的视角描绘了一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心灵和风俗画卷,展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现代文坛群像图。现代作家自传既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的产物,又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进一步解放个性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新时期以来自传文学继续发展的基石和重要资源。中国自传现代性的发生肇始于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束缚自我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崩解,个性获得极大释放,自我重新发现,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的人要求表现自我、张扬自我,这种要求与外部条件遇合,催生了现代自传。向来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无自传传统,但以《浮生六记》为代表的优秀作品仍然是现代自传发生的重要民族文化资源。这部古代自传在1920年代的广泛传播和西方自传的译介形成为合力性因素,为我国现代自传的登场进行了预热。一些理论倡导者、西方自传的译介者、出版商共同为现代自传的发生作出了类似于“助产士”式的贡献。自传创作需要自传冲动和动力,现代作家大多在刚刚步入中年时即热衷于自传创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自传文学重要性的认识和开辟文学新路的自觉;另一方面则因为这批自传作家都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文化英雄”,他们有通过自传确认这种新“文化英雄”地位、进一步建构文化话语权的潜在意识;第三,解决生存压迫和突破文网压制也是部分作家进入到自传创作领域中的驱动力。历史性与文学性统一是现代自传文学的本质属性,也是自传作家创作的双重压力,保持二者的有机平衡殊非易事。作家的身份使得这个难题具备了较好的解决条件,然而真正实现二者有机平衡的佳作仍为数有限。自传又是作者“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周旋与交战,这一过程就是作者对自我身份进行确认和建构的过程。作者往往在自传中围绕一个主体身份,塑造多重复杂形象,从而构成性格丰富的立体、圆形而非扁平的人物形象。现代作家自传还以童年叙事的丰富性、忏悔或暴露话语的真诚与大胆为鲜明特色,这也是现代自传体现其现代性的重要方面。相当一部分现代作家的自传也是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自传又富含文学史内容,但在已有的现代文学史中却难以寻觅作家自传的地位。造成这一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大文类主义盛行和长期的文类歧视,同时也因为现代自传经典作品的数量不够,造成了文学史家对作家自传和整个自传文学的漠视。对现代作家自传的文本细读仍不充分。胡适的《四十自述》、郭沫若的《沫若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是现代作家自传中的代表作品,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是长期以来存在体裁争议的作品,将之纳入现代作家自传进行研究虽有尝试性,对于拓展自传文学研究领域却是有意义的。本文将上述四部作家自传定位于现代自传文学的过渡之作、成熟之作、经典之作和特异之作,并联系作者的自传观和自传创作情况,进行文本的研读和个案研究。《四十自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作品,然而其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分裂也是最突出的;《沫若自传》因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和文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研读的重点;《从文自传》是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独特的自传,在当时和后世都广获好评;《呼兰河传》既被研究者和传记作者作为萧红生平研究的材料库,作为萧红的童年自传解读自有一定的理由,担心将其作为自传会影响其文学地位是完全不必要的。探究这几部代表作品各自特色是个案研究的着力点。现代自传在1930年代前后走过了短短的高潮期,到20世纪末才迎来了第二次发展。但中国自传文学无论是作品的经典性,还是其文学地位,及其“给文学开生路”的贡献,与世界范围的“非虚构”文学崛起态势相较都还不够,中国的现代自传仍有待不断更生。

谢子元[5](2013)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助产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中国自传文学勃兴和初步繁荣。这与一批大力提倡、鼓吹、评介自传文学的文化人密不可分,与一批热心刊发和出版自传作品的编辑、出版家密不可分,也与一批积极从事自传译介的翻译家密不可分。他们可以谓之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助产士",相对于自传者的自传冲动和创作努力,他们是中国现代自传繁荣的重要外在因素。

刘希云[6](2013)在《“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力图在还原历史语境和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生态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以《现代评论》和《新月》两份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自由主义文学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发展和演化的历程,阐释其在时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大潮中、在左翼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的双重挤压下,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坚守人生的艺术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遭遇的各种尴尬、无奈所显示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章写的是《现代评论》的创刊,背景是1924年北京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走向所发生的变化,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一群自由主义者聚合起来,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守护他们的理想。第二章论述的是《现代评论》的文化选择,其坚持理性主义文化立场,是对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他们固有的梦想的守护。第三章对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原始材料的解读,揭示了他们人生与艺术并重的追求,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理想的某种坚守。第四章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如善后会议、陈鲁之战、三一八事件,分析这群自由主义者所遭遇的艰难,最后以刊物的无奈终结告终。但是,自由主义者并没有消沉下去,离开北京,他们又来到上海,创办了《新月》。第五章阐释的是《新月》的创刊,它是自由主义者的再集结。这次集结,应对的是新的危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出现的思想文化及其政治环境的变化。第六章谈新月派的文化选择,以胡适的《我们走哪条路》和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为中心,分析新月派的政治态度和文学态度。第七章考察了《新月》上的文学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方面均达到的艺术高度,显示了他们文学守望的成就。第八章,以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胡适和徐志摩的论争、人权论战为例,谈新月派对时代的抗争,以及刊物最后的无奈终结。第九章以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为例,阐释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学史价值。自由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不同于左翼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拒绝把文学视为党派政治宣传工具,因此创作出了一批审美价值较高的作品。本文总结了其创作给文学的健康发展带来的经验,那就是坚守文学的本体论,坚持在创作上以人为本,尊重作家的主体人格,从对文学的认识到创作取材到创作主体的姿态,都坚持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但是,由于30年代特殊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生态,他们高蹈的自由主义理念和文学理想在现实中总是遭遇尴尬,最终无奈地进入文学边缘。

卢军[7](2012)在《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文中认为因鲁迅数篇言辞犀利的杂文,出身世家的邵洵美成为"富家女婿公案"的主角,被世人视为文学纨绔子。基于此,从经济视角切入,探讨经济生活、经济观念对邵洵美的文学创作和出版业的多重复杂影响别有意味。邵洵美从不讳言钱,在一些随笔短章里记录了他对金钱遗产等的真实看法;厌恶其父母嗜赌恶习的邵洵美下过一番功夫去研究赌博,据此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赌博小说"系列;少年时代就对出版编辑有特殊爱好的邵洵美一生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最多的就是出版业,他不以盈利为目的兴办出版业,倾尽家财也在所不惜;建国后为解决生计问题,邵洵美转以翻译为业,译着颇丰。拨开文学史的层层迷雾,逐渐浮出历史地表的邵洵美是一个以理想为生活的真文人。

陈维[8](2012)在《洵美的寻美梦 ——探究邵洵美追随十九世纪英法作家的精神轨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邵洵美是一个典型的精神贵族。他希望通过宣传、创作唯美主义文学,号召大家摒弃功利、庸俗的思想,以完成提高大众审美情趣的理想。这一理想使邵洵美与唯美主义者可以隔空交流,也使其同西方贵族精神产生共鸣。可惜,中国的贵族传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慢慢淡出历史,于是人们便把封建阶级等同为贵族阶层,在经历了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洗礼后,更加深了对“贵族”的误解。因此邵洵美的作品被当做淫的冲动,人们争先谴责其文字的肉感,却忽视了他在出版、译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为整个时代文明的繁荣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本文在第一章还原了邵洵美的精神内质,即他追寻的精神美是什么。第二章通过追溯他的美学思想渊源,结合其批评文章,探寻这位寻美人吸收了唯美主义思潮的哪些美学观以及原因。第三章通过对比分析邵洵美与几个唯美作家的诗歌、小说文本,展示了邵洵美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美。

卢军[9](2012)在《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文中指出出身世家的邵洵美被世人视为文学纨绔子弟,与鲁迅当年的批评不无关系。基于此,从经济视角切入,探讨经济生活、经济观念对邵洵美的文学创作和出版业的影响别有意味。邵洵美从不讳言钱,在一些随笔里记录了他对金钱的真实看法;他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赌博小说"系列;他一生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最多的是出版业,倾尽家财也在所不惜;建国后为解决生计问题,邵洵美转以翻译为业,译着颇丰。拨开文学史的层层迷雾,逐渐浮出历史地表的邵洵美是一个以理想为生活的真文人。

郑丽丽,郭继宁[10](2009)在《试论邵洵美诗歌的唯美主义倾向》文中提出迄今为止,邵洵美及其诗歌的唯美主义倾向,在现代文学史以及文化史上的位置与意义,或是暧昧或是隐而不彰。本文认为,只有将其纳入现代性论域中并加以考察,其唯美主义倾向始能得以较为充分的揭示。

二、邵洵美:一个不太成功的诗人出版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邵洵美:一个不太成功的诗人出版家(论文提纲范文)

(2)邵洵美唯美主义文艺观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邵洵美文艺观与文艺实践的裂隙
    第一节 邵洵美的文艺观
        一、邵洵美文艺观形成的原因
        二、邵洵美“颓废—唯美”的唯美主义文艺观
    第二节 邵洵美“颓废—唯美”文艺观下的文艺实践
        一、邵洵美的文学创作
        二、邵洵美的出版活动
    第三节 邵洵美文艺观与文艺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文学审美性与功利性的冲突—以《天下月刊》为例
        二、由唯美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抗战文艺”——以《自由谭》为例
第二章 “唯美—颓废”视域下邵洵美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西方唯美主义的中国化
        一、西方唯美主义概述
        二、西方唯美主义在现代中国的演进
        三、邵洵美与唯美主义
    第二节 邵洵美的诗歌创作
        一、邵洵美诗歌的创作分期
        二、邵洵美的诗歌理论
        三、邵洵美诗歌的文学史叙事
    第三节 邵洵美的时评、随笔和小说创作
        一、《时代讲话》—跨越近20年的历史声响
        二、《不能说谎的职业》—“绚烂而归于平淡”的散文创作
        三、邵洵美小说中“唯美—颓废”的输出
第三章 多重身份焦虑下的编辑出版
    第一节 分裂的文化界与租界化的上海:邵洵美出版实践的历史语境
        一、邵洵美与罅隙日深的文艺界
        二、邵洵美与租界化的上海
    第二节 文学出版:唯美诗人与时代浪潮之间的契合、疏离
        一、《狮吼》月刊及半月刊复活号:“唯美”主义
        二、金屋书店与《金屋月刊》:“洵美的梦”
    第三节 文化出版:精英立场与大众文艺之间的身份割裂
        一、“文化的班底”与“文化的护法”:“为文化”的出版观念
        二、时代图书公司:提高大众素养的办刊宗旨
    第四节 政论期刊:审美旨趣与政治宣传之间的矛盾踯躅
        一、《人言周刊》: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二、《论语》:“幽默”的批评
        三、《自由谭》:抗战与文艺抗战
    第五节 最后的出版实践
第四章 审美、救亡与革命交织下的文学译介
    第一节 邵洵美的翻译观:“翻译是一种文学工作”
        一、邵洵美的翻译思想:无关政治、不求利益
        二、站在权力对面的翻译赞助人
    第二节 耽于审美:唯美主义作品译介
        一、唯美的诱惑:对莎茀的译介
        二、伟大的灵魂:对乔治·摩尔的译介
        三、一朵朵玫瑰:对其他唯美主义者的译介
    第三节 志在救亡:抗战时期的中西互译
        一、崇尚民主自由的翻译旨归:《苏俄小游记》
        二、译介诗意中国的苦心孤诣:《边城》与《新诗历程》
        三、超越党派立场的中外互译:《论持久战》与抗战诗歌
    第四节 身处边缘:建国之后的英美文学翻译
        一、从中心到边缘:邵洵美的身份焦虑
        二、个人与时代:《汤姆·莎耶侦探案》
        三、生命的寄托:雪莱诗剧
    第五节 邵洵美翻译实践的价值重估(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
    二、本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上篇 中国现代作家自传概观
    第一章 中国自传现代转型的契机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自我发现、个性解放
        第二节 中外自传名作广泛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一批自传提倡者和推动者的贡献
    第二章 现代作家自传创作的动力
        第一节 文体自觉与文化担当
        第二节 新“文化英雄”的自我确认和省思
        第三节 解决生存压迫与突破文网的策略
    第三章 现代作家自传的特质
        第一节 追求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平衡
        第二节“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周旋
        第三节 童年叙事、忏悔或暴露
    第四章 现代作家自传与文学史的关系
        第一节 现代作家自传不见于文学史的尴尬
        第二节 现代作家自传的文学史价值
下篇 现代作家自传个案剖析
    第五章 过渡之作:胡适《四十自述》
        第一节 胡适自传创作的态度与抱负
        第二节 对自传文学多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第三节 从传统史传向现代自传文学的过渡
        第四节 与其他现代作家自传的比较
    第六章 成熟之作:郭沫若《沫若自传》
        第一节 郭沫若自传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自传观
        第二节 反响与评价的两极化
        第三节 多样的历史画卷与复杂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奠定我国现代自传的基本范式
    第七章 经典之作:沈从文《从文自传》
        第一节 沈从文的自传观及自传创作态度
        第二节 缕述独特心灵历程的作家教科书
        第三节 跨越时代的自传经典
    第八章 特异之作:《呼兰河传》
        第一节 小说抑或自传
        第二节 作为自传的依据
        第三节 作为自传的特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助产士”(论文提纲范文)

(6)“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二、本课题研究旳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现代评论》的创刊
    第一节 刊物的问世
    第二节 作者队伍的构成
    第三节 他们遇到了什么?——1924年北京的思想文化走向和舆论氛围
第二章 《现代评论》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理性主义的文化立场
    第二节 五四传统的薪火相传
第三章 创作:艺术人生梦想
    第一节 《现代评论》文学创作的概况
    第二节 人生与艺术并重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空灵、挚情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现代评论派散文的内涵
    第五节 现代评论派的文艺思想
第四章 “现代评论派”的艰难处境
    第一节 《现代评论》与“善后会议”
    第二节 陈西滢与鲁迅的笔墨官司
    第三节 如何面对“三·一八”
    第四节 无奈的终结
第五章 《新月》的创刊
    第一节 自由主义者的再集结
    第二节 《新月》的作者队伍
    第三节 新政权建立之后的抗争
第六章 新月派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新月”的态度
    第二节 绅士化的文化立场
第七章 一如既往的文学追求
    第一节 纯诗化的艺术实践
    第二节 纯形与写意的戏剧
    第三节 沈从文创作中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
第八章 多重挤压之下的抗争
    第一节 “人性论”与“阶级论”之争
    第二节 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问题”论争
    第三节 新月派和左翼的人权论战
    第四节 “新月”的沉没
第九章 “现代评论派”与“新月派”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对文学本体论的坚守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
    第三节 对作家主体人格的尊重
    第四节 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命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8)洵美的寻美梦 ——探究邵洵美追随十九世纪英法作家的精神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漫漫寻美路
    第一节 为美而生,为美而亡
    第二节 国内邵洵美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邵洵美的意义
第一章 不同国度拥有同一个梦——邵洵美的寻美梦
    第一节 从“Dandy”的两种取义说起
    第二节 “丹蒂”在中国的变异
    第三节 出版、批评只为导向民众
第二章 置身十九世纪英法美学思潮中溯源——邵洵美的美学历程
    第一节 “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
    第二节 享乐主义美学
第三章 师承十九世纪英法作家的文学创作——昭洵美的美学实践
    第一节 最能体现其美学选择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小说中的唯美表现
结语
附录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邵洵美研究的主要论着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四、邵洵美:一个不太成功的诗人出版家(论文参考文献)

  • [1]朱光潜民国时期筹办编辑期刊史实考辨[J]. 王攸欣. 江汉论坛, 2019(11)
  • [2]邵洵美唯美主义文艺观及其实践[D]. 潘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夏志清夏济安通信选刊[J]. 王洞,季进. 新文学史料, 2018(01)
  • [4]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研究[D]. 谢子元.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5]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助产士”[J]. 谢子元.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3(05)
  • [6]“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D]. 刘希云. 南开大学, 2013(07)
  • [7]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J]. 卢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8]洵美的寻美梦 ——探究邵洵美追随十九世纪英法作家的精神轨迹[D]. 陈维.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J]. 卢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 [10]试论邵洵美诗歌的唯美主义倾向[J]. 郑丽丽,郭继宁. 名作欣赏, 2009(02)

标签:;  ;  ;  ;  ;  

邵逊梅:一个不成功的诗人出版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