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

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

一、世界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面(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胡炅坊[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龚婧[4](2016)在《TPP与TTIP:动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的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着动荡和重组,新的国际经济关系正处在蕴育和调整之中。长期以来,WTO一直是全球最主要、最有效的贸易合作机制,由于WTO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借助WTO的平台实现贸易自由和取消多边的贸易限制,利用分工合作的模式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并最终获得共赢的目的。然而,随着世贸组织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持续萎缩,同时WTO体制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使得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变得突出而尖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致使各成员国参与国际协商和谈判的热情不断退怯,造成更多的贸易阻碍和协商的失败。虽然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石,但是多边贸易危机的时代已然开启,不少国家都在寻求淡出全球性的协定,寻找其他的合作途径。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各种双边贸易合作或是区域性的贸易合作不断涌现,使得世界贸易出现新的格局。在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等直接因素的推动下,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设与亚太地区的TPP协定和与欧盟的TTIP协定。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给发达国家造成了恐慌,信用受到损害,美欧国家必然急切寻找出路,通过双边主义、区域主义建立新的进入他国市场的渠道。特别是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欲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属于自己的经济和信用体系,TPP和TTIP就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和欧洲主导的贸易体系平台。TPP的全称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最初是由亚太地区的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个小国组成的多边贸易合作伙伴协议,之后演变成由美国领导和组织的TPP贸易平台,实际是美国确立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主导地位的重要安排,也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部分。TTIP的全称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主导的贸易与投资谈判协定,该谈判协定如果成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组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对于TPP和TTIP的谈判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为了其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孜孜不倦。TPP谈判结束后,美国政府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TTIP的谈判中,希望在奥巴马任期内达成。如果TTIP谈判也顺利完成,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合作关系的主导者,同时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引领最大范围的区域贸易合作成员,也将是获得利益最多的成员国。TPP和TTIP的特点是谈判涵盖范围广,标准高,规则严,对内开放对外排斥,代表着目前全球贸易协定的最高水平,很可能将成为世界贸易的新标准。TPP和TTIP的建立必定会给以美国为主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贸易福利,但对于中国等新兴国家和经济体而言更多的是遏制和制衡。为了避免TPP和TTIP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贸易的发展需求,推出属于自己的贸易合作组织、贸易规则和伙伴关系计划,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建设;特别需要加强与东盟、日韩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维护东亚一体化进程;积极促进新型贸易协定和合作组织的运行,在合作方式和水平上不断提高。本文根据作者目前能够搜集的TPP、TTIP等贸易组织协定的资料,全方位的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当前国际贸易局势做出具有一定新意的研究,对于美欧、东亚或是中国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有关TPP和TTIP在谈判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最终文本的规则安排、标准制度和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论述,也对中国今后改革发展路径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对于文章主题的具体阐述,本论文总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为后文的论述提供铺垫。第二部分是对TPP的由来、发展历程、阻碍、谈判的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TTIP的内容、起源、分歧和前景估计。第四部分阐述TPP和TTIP谈判启动的主要动因,并对美国介入并主导TPP和TTIP谈判的背景以及战略意图进行论述。主要是美国加入TPP的背景、美国加入TPP的战略意图、美国推行TPP经济战略的主要特点与步骤和美欧积极推动TTIP的预期收益与战略意图等。第五部分对TPP和TTIP进行比较研究和影响分析。主要包括TPP和TTIP的内容比较,TPP和TTIP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第六部分论述中国应该如何应对TPP和TTIP。第七部分是结论,对全文的主旨进行总结。

王伟鹏[5](2015)在《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文森特·斯戈利是美国着名的建筑史学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他的理论体系对二战后的美国乃至国际建筑学术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建筑学术界对这位学术大家和他的理论了解非常有限。本文试图梳理和解读文森特·斯戈利的建筑理论,充分表述这位杰出的学者对美国建筑理论和史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在国际建筑界的重要地位,并以此揭示美国建筑文化并不是从欧洲建筑这株大树上分出来的枝桠,而是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可以与之并肩而立的独特系统。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总共有6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正文部分,对斯戈利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二章论述了斯戈利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分析了在耶鲁大学的求学经历对斯戈利的重大影响,并指出斯戈利成了战后美国人文主义建筑的理论代言人。第三章分析斯戈利的建筑理论成果中最重要的“木鳞片风格”,解读和剖析该理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并且揭示其尚未被充分发掘出来的贡献和价值。第四章解析斯戈利在现代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提炼其学术观点,进而指出在现代建筑史写作的谱系中斯戈利现代建筑写作的价值和位置。第五章解读斯戈利对人、建筑和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分析其将着眼点从物体移到文脉后所获得的独特成果。第六章作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斯戈利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分析了斯戈利建筑理论的局限性,最后展望了斯戈利建筑理论的研究方向。从本文解读的斯戈利的理论体系及其对美国当代建筑文化的贡献,可以看到已成为国际主流的美国建筑文化,曾经经过相当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才得以逐步建立起来的。斯戈利和他的理论正是为此做出了奠基似的贡献,这对正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力图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建筑学术界来讲,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

宋俊骥[6](2015)在《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毋庸置疑。但是,高职教育处于“二流教育”,甚至“N流教育”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家长、学生和市场对高职教育的接纳度和认可度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观,高职院校的“合法性”危机没有完全消除。高职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阻力也一直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压力和阻力既有来自组织外部场域的,包括政府、市场等,也有来自组织内部的,包括组织的历史和传统,组织文化-认知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既影响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也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不二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仅停留在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更勿提硕、博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既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不相符,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因此本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必须转型。这种转型不能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相混淆,这种转型意义更大,效果更好,成功率更高,社会的受益面更广。本研究突出过程性关注,研究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全面回顾了案例院校所经历的建校、停办、复校以及升格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详细描述和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学校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内外部各方的支持,如何调整办学目标、组织结构,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研究运用组织研究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历史逻辑的线索,结合组织场域环境,探索当前高职院校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及其困境。借助研究者身份优势,以质性研究为分析取向,综合应用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人经历叙述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解剖案例高校,力图从个案中寻求中国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院校未来走向,以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和理论支撑。研究按以下框架和思路展开:绪论: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五个方面展开,是论文的一个总体概况。第一章:“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全面叙述了W学院在50年办学历史长河中的纷纷扰扰,受大气候的影响,学校走过了“建校—停办—复校—升格”的曲折历程,但是每一次转型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章:“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分析了W学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跨越所经历的内外环境变迁,以及学院的应对,以此获得生存和发展。第三章:“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章,重点介绍W学院升格为高职之后,为了获得“合法性”,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改革,以及由此给W学院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为进一步向“应用技术大学”大学转型带来的影响。第四章:“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这一章是基于前面三章的基础,总结W学院历次转型,特别是由中专向高职转型过程的成功经验,为下一章提供理论基础。第五章:“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提出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与世界接轨,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转型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要加强内功修炼。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三个15%”的转型模式和“3-3-5”的转型时间表等观点。结语:高职院校转型是中国教育的大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文化是国家昌盛的深层本源。高职院校和所有大学一样承担着维持人类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环境的改善。高职学院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之路必须要走。

王瑜[7](2014)在《利益分析视阈下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市建设是保障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区域发展策略。生态市建设不同于环境治理,它强调环境、经济与社会利益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经济发展、盲目追求GDP,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社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生态市建设作为一项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应摆脱传统行政“集权、同质、全能”的单一管理模式,构建以“分权化、差异化、动态化”为模式的管理体制打造生态市,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内蒙古地区不仅拥有全国1/3的草地面积、千余种野生物种,也拥有着中国最大的稀土基地,是西北重要的煤炭、钢铁、天然气储备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响应中央政府实现生态市的政策号召,试图打造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生态市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外部性、非排他性、利益不可分割性的特征,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选择性执行”“搭便车”、政企非法联盟等诸多问题,促使利益主体将本该承担的责任转嫁于他人,多元主体各自的逐利行为阻碍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如何引导主体行动朝着公共利益的方向运行是推进生态市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利益分析理论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适当的研究视角。根据利益分析理论,可以从“利益认知、资源条件、利益激励”三方面对地方政府组织、企业型利益集团/群体、公众利益集团/群体三类主体的行动策略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对生态市建设产生的影响。其中从利益视角分析主体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益需求引发主体倾向于作出某种行为,是主体选择行为的一种动力;第二,利益需求与资源条件的有机结合才会推动主体作出具体行为策略,资源条件为主体行为动机转化为具体行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利益激励为主体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构建激励性制度体系,为主体进出某一种活动设置了一个关口和范围;又为其中的某些主体确立了一套激励的规制和奖惩的办法,调整人们的利益得失,促使主体对自己的成本、收益进行权衡、比较后作出行动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把主体的行为方式与利益认知、资源条件、利益激励紧密联系起来。利益分析理论以“比较利益人”为前提假设,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地方政府作为生态市建设中公共利益的当然代表,是公权力、公共资源的掌控者。受政治竞标赛、财政分权与政绩考核的利益激励,诱导地方政府的利益认知在政府利益扩张化与公共利益之间摇摆。不同的利益动机促使它们与其它主体的利益互动方式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积极联盟与消极联盟两种行动策略。企业型利益集团/群体作为生态市建设中重要的被规制对象,集团、组织利益最大化是它们行动的主要驱动力。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存在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加之政府监管制度缺位、社会监督制度薄弱、市场机制不完善,为企业集团通过利益俘获、“人际关系网”、游说的方式拉拢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利益伙伴关系”提供了有力地制度环境,纵使企业集团出现盲目逐利行为;而一些不具备利益交互资本的小型企业群体只能选择“你来我关,你走我开,你罚我跑”的临时性应对方案。环保组织是典型的公共型利益集团,社会感召力、凝聚力壮大了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但受政府管理制度的约束,一些组织的“合法性”与资源条件受到限制,面对环境事件时出现“策略困境”:“选择性失语”、不作为的现象,组织公信力明显下降。一部分公众群体没有正规组织为依托,为了维护个人基本权益,在利益表达制度及利益补偿制度欠缺的环境下,以游行、示威、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方式唤醒政府机构、企业集团的重视;还有部分公众受狭隘的个人私欲影响,为了实现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常常私下接受企业“贿赂”,从而对侵犯个人利益的现象置之不理。可见,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认知下产生一定的行为动机,在合理的制度环境下有效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推动它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其中,利益认知是主体作出行动的驱动力,资源条件是主体行动的资本;利益激励是引导主体行动方向的激励条件,制度是其主要手段,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改变主体行动的主要手段。由此可知,激励性制度体系并不是要改变各主体的利益诉求,而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规则来改变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那么如何构建激励性制度,促使各方在进行成本-收益的预期核算后,主动选择更符合公共利益的主体行为方式,以此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因此,应当完善环境法规制度,明确主体间的环境权责关系,为各项激励性制度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健全政府管理体制,适当调整激励与约束的配比关系来正确引导地方政府的行动策略。构建经济型的激励制度体系,引导企业型利益集团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为实现公共利益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归还公众应有权利,激励公众群体的壮大及自愿性生态治理制度的建立,以此来减少政府监督成本、遏制强势利益集团势力的蔓延。健全环保组织自主性,提升组织公信力,真正承担起政府与公众群体间利益互动的桥梁作用,将公众真实的利益诉求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避免信息不对称阻碍生态市建设顺利推进。

程琳[8](2014)在《人民警察(第二部)》文中认为第一章1毕竟是来找小姐,陈文心里多少有些异样。他是第一次到大众浴室来洗澡,这之前,只知道这里有小姐,至于如何下手,陈文还很茫然。20世纪90年代,林河这里卖淫嫖娼还偷偷摸摸。不像现在洗完澡往大厅里一坐,那些伪装成按摩师的小姐会主动过来勾引你。那个年代的大众浴室连个休息大厅都没有,生人第一次来嫖娼可能连门都找不到。陈文从走进浴室脱衣服到光着腚洗澡,没发现有小姐的迹象。他慢吞吞地泡着冲着洗着,直到他来到角落里开始搓澡了,才总算找到了门路。给陈文搓澡的姓王,年龄要比陈文大很多。

张俊明[9](2014)在《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第三,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型性,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回族劳务移民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城市生活,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创新和惠农区市民对回族劳务移民接纳与包容。

孙新生,陈娉婷,张丹[10](2014)在《2013秋40天:穿越蒙疆日记》文中研究表明九月四日星期三雨、睛广州——长沙——咸宁行程1137公里天蒙蒙亮,扬扬就把我叫起。接着我赶往农林上路。不一会见到了几个伙伴东海、旭英和福东。和我一样,他们三个也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入伍的老兵了。还来了两位家属,带着一位孩子。看到两位家属的面孔,我觉得她们有点茫然,好像有好多话要对我说。我心里明白,我急忙告诉她们,我们这次出去,路途虽远,但我们心中有数。我们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把生命看得更重一些。小张的爱人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身经百战了,走过这么多地方,我相信我会在广州欢迎你们回来的。"接着她伸出了右手,食指和中指中间分开做了一个v字形,这是一种胜利的表示,给了我心中无限的鼓舞。

二、世界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TPP与TTIP:动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取得的突破与不足
        1.5.1 研究取得的突破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2 TPP的由来、谈判历程与阻碍因素
    2.1 TPP的由来
    2.2 TPP的谈判历程、主要内容和特征
        2.2.1 TPP的谈判历程
        2.2.2 TPP谈判的主要内容
        2.2.3 TPP的基本特征
    2.3 TPP谈判过程中的主要分歧与阻碍因素
        2.3.1 美国国内的制约因素
        2.3.2 TPP成员国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2.3.3 东盟与中国的竞争
        2.3.4 对亚太地区其他经济整合的阻碍
        2.3.5 日本国内的反对
        2.3.6 韩国对TPP的观望态度
        2.3.7 TPP谈判自身掣肘因素
    2.4 TPP前景展望
3 TTIP谈判的因由、进程与掣肘因素
    3.1 TTIP谈判的因由
        3.1.1 TTIP谈判的起源
        3.1.2 TTIP谈判启动的主要原因
        3.1.3 美欧TTIP谈判的目标追求
    3.2 TTIP的谈判进程和主要内容
        3.2.1 TTIP的谈判进程
        3.2.2 TTIP谈判的主要内容
    3.3 TTIP谈判过程中的掣肘因素分析
        3.3.1 美国国内掣肘因素
        3.3.2 欧盟内部的掣肘因素
4 美国主导TPP与TTIP原因分析
    4.1 美国主导TPP的战略动因
        4.1.1 美国加入并主导TPP的背景
        4.1.2 美国加入TPP的战略动因
        4.1.3 美国主导TPP经济战略的主要方式
        4.1.4 美国主导推进TPP谈判的优势
    4.2 美国推动TTIP的战略动因
        4.2.1 与TPP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美国全球新经济秩序的重塑
        4.2.2 巩固大西洋联盟,应对潜在对手,维护西方主导地位
5 TPP与TTIP的比较与影响分析
    5.1 TPP与TTIP的内容比较
    5.2 TPP与TTIP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5.2.1 TPP与TTIP对世界的影响
        5.2.2 TPP与TTIP对中国的影响
6 中国的应对思考
    6.1 适应高标准新规则,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6.2 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整合东亚区域经济,降低TPP的不利影响
    6.3 详细研究,综合考虑TPP、TTIP将带来的影响
    6.4 不排除时机成熟参与TPP的可能性,同时积极与欧盟开展自贸区谈判
    6.5 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应尽力扩大内需,重视国内市场的支柱作用
    6.6 加快RCEP谈判,助推亚太区域各种类型合作机制的构建
    6.7 加快改革开放,迎接新一轮贸易自由化浪潮
    6.8 探索中国对TPP和TTIP的应有态度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国人研究美国建筑的必要性
        1.1.2 中国人对美国建筑的认识缺陷和误区
        1.1.3 完整把握二战后美国建筑理论争鸣及其成果是弥补不足的关键举措
        1.1.4 文森特·斯戈利是美国战后建筑理论争鸣中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意义
        1.3.1 方法
        1.3.2 意义
    1.4 写作思路
第二章 文森特·斯戈利与人文主义思想
    2.1 美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概论
        2.1.1 现代美国的人文主义思想(1900--1945年)
        2.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人文主义思想(1945--1970年)
        2.1.3 当代美国的人文主义思想(1970年至今)
    2.2 形式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
    2.3 斯戈利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三章 “木鳞片风格(Shingle Style)”: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的基石
    3.1 “木鳞片风格”的研究背景
    3.2 “木鳞片风格”之概念解析
    3.3 “木鳞片风格”的核心内涵:具有原创意义的美国建筑风格
        3.3.1 唐宁点燃了探索“美国村舍风格”原型的星星之火
        3.3.2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建筑探索——“板条风格(Stick Style)”
        3.3.3 原创探索结硕果——“木鳞片风格”
        3.3.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延续并推进了木鳞片风格
    3.4 “木鳞片风格”的贡献和价值
        3.4.1 填补了美国建筑史研究的一段空白
        3.4.2 发现了美国的建筑传统
第四章 现代建筑研究: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的试金石
    4.1 开展现代建筑研究的背景
    4.2 现代建筑思想
        4.2.1 独特的三段式分期——寻求美国现代建筑的身份定位
        4.2.2 一部民主的历史
        4.2.3 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回归本土
    4.3 美国建筑师评论
        4.3.1 论路易斯·康
        4.3.2 论罗伯特·文丘里
    4.4 现代建筑史写作谱系中的斯戈利
第五章 建筑与环境研究: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的拓展
    5.1 开展建筑与环境研究的背景
        5.1.1 战后对现代建筑之反思
        5.1.2 到源头去寻找人文主义的要素
    5.2 独特的视角
        5.2.1 抬头看到了地平线
        5.2.2 山脉、村落和舞蹈
        5.2.3 提倡新城市主义和社区建筑
        5.2.4 美国的城市与建筑
        5.2.5 建筑:自然与人工的
第六章 结语
    6.1 文森特·斯戈利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6.1.1 为美国建筑文化确立身份的关键人物
        6.1.2 战后美国建筑人文主义分支的理论旗手
        6.1.3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先行者
        6.1.4 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
    6.2 对既有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研究的讨论与评判
        6.2.1 研究对象
        6.2.2 学术观点
        6.2.3 写作风格
    6.3 文森特·斯戈利的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理论体系之借鉴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清单
人名索引
专用名词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译着目录

(6)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工作实践的困惑与反思
        (二) 对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思考
        (三) 高职院校面临服务面向转变的困难
        (四) 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进行转型
    二、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是理论导向下的实证研究,重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分析和结论为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职业院校转型研究现状
        (二) 大学组织转型研究现状
        (三) 组织转型定义及组织制度理论概述
        (四) 高等教育分类及应用型大学(本科)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
    一、建校(1964-1966)
        (一) 历史背景
        (二) 建校历程
        (三) 停办(1966-1968)
    二、复校(1982-2003)
        (一) 复校缘由
        (二) 复校过程及分析
    三、转型:升格为高职院校(2003-至今)
        (一) 时代背景
        (二) 升格转型过程
        (三) 组织转型的驱动力——知识、政府和市场
第二章 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
    一、转型后环境的变化与应对
        (一) 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W学院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二) 管理体制给组织转型带来的危机与应对
        (三) 文化-认知及市场之困与应对
    二、办学目标定位与调整
        (一) W学院组织目标变迁历程
        (二) 目标定位的焦点:特色与生存的矛盾
        (三) 有目的之无预料后果:专业特色的重新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章 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
    一、分分合合为何求:组织管理机构调整
        (一) 知识衍变中的系部和专业调整
        (二) 仪式与效益:虚华与实用并存的机构调整
    二、开发与探索:迎评估、建示范、树品牌、促升级
        (一) 全面接受评估检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发展的影响
        (二) 内涵提升:示范建设的动机与影响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校企合作到集团化办学
        (四) 转型预演:升格为副厅级别和试办本科班
    三、应用至上:配套内涵建设
        (一) 人才是关键:“两化一型”工程
        (二) “一体化”教学改革工程:国际商务系的故事
        (三) 研究是基础:科研提升工程
第四章 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
    一、W学院发展与外部环境有效耦合是其成功转型的外因
        (一) 政府重视高职教育是W学院发展的保障
        (二) 经济转型呼唤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专有能力是组织成功转型的内因
        (一) 组织发展欲望:W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领导力:W学院发展的引领者
        (三) 组织文化:W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W学院转型模式分析
        (一)“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
        (二) “效率优先”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五章 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
    一、新常态:发展高层次应用技术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一) 职业院校不断升格转型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 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高职院校转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本身发展需要
        (四)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高职院校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进位转型:高职院校应成为转型的主体
        (一) 高职院校成转型主体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
        (二) 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决定高职院校应成为转型的主体
        (三) 高职院校成为转型主体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建立多维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 发挥政府作用,制定相应法律
        (二) 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三) 加强内功修炼,实现人才培养要素转型
        (四) 转变组织领导,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五)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组织文化转型
        (六) 制定评价标准,转变评价机制
    四、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制度设计
        (一) 边界与维度:建立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三个15%和3-3-5”模式: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比例和步骤
        (三) 恶与善:理性看待高职院校转型的动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情况
后记

(7)利益分析视阈下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
        二、国外文献研究
        三、对已有成果的总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利益、公共利益、政府利益
        二、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
        三、生态市建设
        四、利益集团与利益群体
        五、制度分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比较利益人”假设
        二、利益分析理论
        三、生态市建设与利益分析的关系
第三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政策依据
        一、中央总政策
        二、省级基本政策
        三、市级具体政策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现状分析
        一、各盟市创建生态市情况
        二、呼、包、鄂三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第三节 生态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二、生态市相关配套政策执行扭曲
        三、信息不对称影响政策过程
        四、强势利益集团势力蔓延侵蚀公共利益
        五、环保组织出现”合法性危机”、“选择性失语”
        六、底层公众产生抵制情绪,导致政策空转
        七、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
第四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政府利益扩张化影响下的地方政府行动策略
        一、利益认知:“政府利益”扩张化
        二、利益激励:强激励、弱约束的制度环境
        三、行动策略
        四、对生态市建设的影响
    第二节 双重利益驱动下的地方政府行动策略
        一、外部制度环境变化影响地方政府利益认知
        二、利益激励:政绩考核制度约束
        三、地方政府与公众群体建立利益联盟
        四、积极结盟对生态市建设形成的影响
第五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中企业型利益集团/群体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近几年全区主要工业企业污染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二、包头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三、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二节 大型垄断企业的行动策略
        一、大型垄断企业的发展现状
        二、利益认知: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三、大型垄断企业的行动筹码
        四、制度性激励不足
        五、行动策略
        六、消极影响
    第三节 中型企业集团的行动策略
        一、中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状况
        二、追求“良好社会声誉”与经济利益共赢,赢造竞争优势
        三、经济性政策工具匮乏
        四、中型企业俘获地方官僚以规避环保组织
        五、案例分析:RE公司申请成立上市公司中的合谋行为
    第四节 小型污染企业群体的行动策略
        一、利益认知:经济利益至上
        二、资源条件不充足
        三、利益表达功能受限
        四、行动策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六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中公众型利益集团/群体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下的环保组织行动策略
        一、利益认知: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资源动员
        三、利益激励:提升组织公信力,壮大集团实力
        四、与政府机构形成良性互动
        五、与非公共利益代表者形成竞争性利益关系
    第二节 组织利益驱动下环保组织与地方政府结成消极联盟
        一、利益目标:组织自身利益优于公共利益
        二、资源依赖
        三、利益激励:化解环保组织“合法性困境”
        四、环保组织出现策略困境:以某市工业园区污染居民生活为例
    第三节 底层碎片化公众群体的行动策略
        一、基于维护公众利益目标下的公众群体行动策略
        二、基于不平等利益交互下的公众群体行动策略
        三、盲目追逐个人私欲影响下的公众群体行动策略
第七章 完善制度体系规范主体利益激励,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第一节 完善环境法激励体系,确保生态市建设的公正性
        一、环境法法益体系
        二、构建“权利制约权力”的环境法法益体系
        三、强化环保执法力度的高效性
    第二节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确保生态市建设有效性
        一、建立科学、合理地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官员合理晋升
        二、健全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遏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三、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防止政商联盟侵犯公共利益
        四、健全生态环境问责制,加大官员违法成本
    第三节 健全经济性制度激励,提升利益集团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一、完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
        二、优化市场型政策工具
        三、健全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
    第四节 完善公众群体参与制度,保障生态市建设高效性
        一、完善公众参与的保障体系
        二、拓展制度化的参与途径
        三、健全环保组织自治性
        四、构建公众自愿性生态治理制度
结论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说明
第一章 从故乡到他乡:两种不同的生活场域
    第一节 贫乡:宁夏中南部贫困带回族的乡村生活场景
    第二节 告别家园:移民政策实施下的移民搬迁
    第三节 惠农区:劳务移民的新家园
第二章 我是谁: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城里人”:回族劳务移民被建构的市民身份
    第二节 “西吉人”:污名化语境下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
    第三节 互动式融入: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获得的途径
第三章 城市中讨生活: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与择业
    第一节 从“务农”到“务工”:制度安排下的回族劳务移民就业
    第二节 预料之外的困难:回族劳务移民就业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
    第三节 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就业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第四章 在城里做乃麻子:回族劳务移民的宗教文化适应
    第一节 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宗教生活现状
    第二节 一个老人无常后引发的宗教问题
    第三节 回族移民活动板房清真寺建立过程中的新问题
    第四节 回族劳务移民宗教文化适应的困境与选择
    第五节 政府民族宗教政策创新与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
第五章 长成城里人:教育与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市民化
    第一节 送娃娃去幼儿园: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学前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第二节 城乡教育的差距:回族劳务移民子女中小学教育现状
    第三节 教育现状对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市民化的影响
第六章 做个城里人:回族劳务移民的城市融入
    第一节 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回族劳务移民城市生活的尴尬
    第二节 外力助推: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
    第三节 自我改变: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培养
结论与建议: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之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世界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TPP与TTIP:动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D]. 龚婧. 武汉大学, 2016(08)
  • [5]文森特·斯戈利建筑理论体系研究[D]. 王伟鹏. 南京大学, 2015(05)
  • [6]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D]. 宋俊骥.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7]利益分析视阈下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研究[D]. 王瑜. 南开大学, 2014(07)
  • [8]人民警察(第二部)[J]. 程琳. 当代, 2014(03)
  • [9]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D]. 张俊明. 兰州大学, 2014(01)
  • [10]2013秋40天:穿越蒙疆日记[J]. 孙新生,陈娉婷,张丹. 战士文艺, 2014(01)

标签:;  ;  ;  ;  ;  

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就在你的帽子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