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系统测量仪器

移动通信系统测量仪器

一、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论文文献综述)

沈鹏辉[1](2020)在《基于辐射两步法的MIMO终端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OTA(Over-the-Air)测量是评估无线终端在整机状态下的真实射频性能,是所有终端入网必测项目,同时也是保证目前几百亿无线设备能同时入网、协同通信的基础支撑技术。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OTA测量是评估在复杂电磁传播环境下多天线终端的收发性能,将是5G无线终端入网认证的必测项目。辐射两步法RTS(Radiated Two Stage)是能够实现多径信道建立的MIMO OTA测量方法之一。本论文对RTS MIMO OTA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决了RTS方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RTS方法理论完备、误差可控、测量结果一致,最终推动RTS方法成为了唯二的MIMO测量国际标准方法之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针对RTS MIMO OTA测量中暗室天线和终端接收天线之间交叉耦合无法测量和消除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电磁波传播矩阵数学模型,提出传播矩阵逆矩阵的求解和最佳逆矩阵自动搜索算法,在工程上解决了RTS的可操作性问题,实现了自动化的RTS MIMO OTA测量,且缩减了RTS方法测量时间,提升了RTS测量稳定性。针对RTS MIMO OTA测量中,测量结果会受到被测件自身回报误差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终端回报误差消除方法,使RTS MIMO OTA测量精度摆脱被测件自身的限制,针对任何被测件,RTS方法都能保证测量结果可比性。该方法是推动RTS进入国际标准的关键理论补充。针对目前MIMO OTA测量方法只能提供最终性能测量结果,并不能给出整改指导意见,提出一种基于RTS方法的诊断测量方案,通过在整机状态下测量天线模块、接收机模块和噪声模块等各个部件的性能指标和相互之间的干扰情况,来定位终端性能短板所在,从而帮助研发高效定位和解决问题,帮助实现RTS方法产品化。针对目前MIMO OTA测量需要7~14个小时,论文提出一种高效测量方法,该方法依据接收机不具有方向性,且不同测量状态下的终端接收机接收信号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得到,因此只需要解析接收机的信号响应曲线,即可实现高效测量。该方法可以将3D MIMO OTA测量从7~14小时缩减至十几分钟之内,速率提升几十倍的同时不损失测量精度。论文提出一种适配2×2和4×4 RTS MIMO OTA终端测量系统,并给出了RTS信道模型验证、测量流程、系统误差分析、实测数据分析等详细信息。本文对RTS方法中关键技术的解决和实际工程的实施推动RTS方法在2018年被纳入3GPP(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国际标准,2020年被纳入CTIA(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Association)国际标准。

廖童童[2](2020)在《基于APP的流量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远程监测流体流量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用于测量流量的传统仪表大多采用有线方式传送数据,无法较好地满足施工周期、建设成本、传输距离等要求;而以PC作为监测端的方式则限制了工作的时间和场所。基于以上不足,本文提出一套基于APP的流量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以智能化涡轮流量计作为数据采集终端,选择应用场景广泛的GPRS/4G网络将数据上传到数据中心,并采用手机APP作为监测端,从而实现流量的远程监测。为拓宽液体涡轮流量计的测量范围,本文从工作原理出发,分析其工作特性,并研究其非线性补偿方式。为实现流量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存储、和传送,本文对涡轮流量计软件和硬件进行具体设计,以使其智能化。智能化涡轮流量计以低功耗、高性能的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设计信号处理电路以及流量计算程序获得累积流量和瞬时流量;采用ISP液晶显示屏显示数据;通过单片机内部空间实现累积流量的掉电保存;设计USB转串口电路和自定义串口协议将数据传送到上位机;设计4G模组的控制程序以实现数据的远传。为实现远程监测,选择云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运行平台,采用Java语言设计服务器运行程序,利用My SQL数据库存储流量和用户信息等数据,利用Java语言和XML语言设计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APP。经过调试,本文设计的系统具有数据的远程分布式查询功能,可以实现流量的实时远程监测。

任喜伟[3](2019)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的准确位置在石油储运和加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油水界面测量过程的优化方法、建立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意义重大,在石油化工过程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鉴于原油储罐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存在计算精度不高,计算过程复杂;现有油水界面数据计算方法简单,算法效率较低;现有油水界面测量装置设计不合理,应用范围较小;现有油水界面信息管理水平不足,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论文首先对油水界面测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再次,提出了用于油水界面测量的自适应阈值聚类优化算法,最后设计了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开发了油水界面监测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掌握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是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和粘度等性能的前提条件、对原油乳状液破乳和油水界面测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明确原油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和特性的前提下,讨论了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并对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特性解析;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图像滤波和二值化操作,对原油乳状液图像进行预处理后,经过连通域标记和等价标记替换处理,获得原油乳状液粒径显微已标记图像,分析已标记图像中的连通域、计算液滴个数和粒径大小、统计液滴粒径分布。(2)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鉴于油水界面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存在异常数据、依赖人工选取典型值和初始聚类中心等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首先采用中值预处理算法消除油水界面数据中的伪数据,获得有利于聚类划分的油水界面优化数据;其次采用自适应阈值查找算法,自动找到一组最优初始阈值;最后采用改进的K-means聚类优化算法对油水界面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并根据最优化聚类结果计算油水界面及液位高度。该算法能够消除异常数据,自动获取最优初始阈值,并改进油水界面测量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的思想,实现最优数据分类。(3)为了改进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向非接触式、多维数据计算发展,弥补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应用中存在的数据量不足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可获取更全面的二维油水界面数据,满足监测系统测试和上位机软件开发需求。该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利用光的吸收原理,设计光源光照阵列和感光传感阵列,获取分布式油水界面矩阵数据;利用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计算每一组油水界面数据,并对所有数据求均值获得最终结果。另外,基于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矩阵数据样式和通信原理,设计了油水界面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程序设计包含框架设计、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接受数据仿真程序设计等。(4)由于我国部分油田联合站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监测模式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部分油田联合站虽然借助高性能测量仪表实现监测自动化,但存在油水界面测量误差大、监测系统兼容性差、用户界面交互复杂等问题,论文提出设计并开发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底层硬件测量、中间层通信服务和顶层数据展示的三层总体架构设计;分别通过Web Service接口设计、下位机设计、上位机设计和数据访问设计等建立油水界面监测软件设计体系;通过开发下位机GPRS通信模块和上位机信息管理平台完成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整体建设。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不同阶段的实验与应用结果表明,一是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可以顺利完成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计算和液滴粒径分布统计,且在计算准确率和算法复杂度上优于现有算法;二是相对于油水界面测量的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具有计算结果准确、迭代次数少和运行时间短等优势;三是基于光吸收原理的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为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开拓了思路,仿真系统能够达到测试系统、提高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效率的目的,为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提供仿真数据支持。四是开发的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易于部署、运行稳定、测量准确、可靠性强、界面操作方便,为提高我国油田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丁可[4](2019)在《基于单片机和计量芯片的智能电力测量仪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新技术异彩纷呈。智能测量仪表作为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型仪器,它将在未来工业、农业、国防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和研究新型智能仪表,无论对计量技术及理论的发展,还是对国民经济的保障和促进,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智能电力测量仪表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国内外智能电力测量仪表的更新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未来电力测量仪表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电力测量仪表的功能集成化、测量精密化、数据数字信息化以及检测技术趋向智能化的发展朝向,探索了一种多功能智能电力测量仪表及故障检测系统,规划了该系统的总体方案,推导了基于智能仪表的电压、电流等电参量测量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功率计算、电能计算的数学模型;构建了以STM32单片机和ATT7022E电能计量芯片为核心的、包括电源、通讯、存储、显示等众多功能模块的硬件平台,设计了该系统的应用软件,以实现信息的处理、分析、传输、显示等要求,并基于加权平均的自适应算法实现测量仪表的故障检测和智能预警。所设计的系统可保证系统的稳步运行,同时也满足了所规划的测量需求,实现了预期的功能;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该系统的故障检测功能,可降低仪器功耗需求,并能有效管理电力实现资源优化,保障电力的安全性与测量精度的准确性。

李辉[5](2019)在《基于非分光红外法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尾气中含有许多有害的化合物,快速准确地获取污染气体浓度信息的技术能力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对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的同时检测,本文通过研究非分光红外(NDIR)法的基本原理,开展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的设计工作。本文首先使用Lambert Beer定律对非分光红外法测量气体浓度进行理论模拟,在此基础上引入多通道检测方法并结合公式推导阐述气体浓度计算的工作机理。测量仪表选用了宽光谱热辐射光源IRL715、圆柱形气室结构以及四通道热电堆探测器TPS4339等关键元件,有效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其次,以STM32为控制电路的核心处理器,实现了光源驱动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等外围电路的设计。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对STM32单片机进行上位机的软件开发以及和电脑端的串口通信,降低了数据获取的难度和系统整体的复杂度。为了排除误差的干扰以实现气体的定量分析,通过引入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模型进行修改,采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核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最后,搭建针对汽车尾气传感器的测试环境,完成气体的标定实验和系统的性能测试。使用标准浓度的气体,测量相应气体通道与参考通道的比率,并将测量的气体浓度拟合到PSO-SVM模型。由此得到两者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将该关系代入测试样品的数据集中,使待测气体的浓度值由气体通道与参考通道的比率反推出。实验结果证明:该测量仪表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在灵敏度和稳定性等性能方面都能达到同类产品水平,可以初步运用于汽车尾气的测量和分析。

陈涛[6](2019)在《20kV交直流高压表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当前电气安规设备普遍存在高压测试准确度和一致性不高、测量结果受环境影响大、高压设备校准困难且效率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影响高压测量误差产生机理及补偿方法,并建立基于同一高压标准源和标准表的自动校准系统,设计高压通道自动切换和多参量自动校准算法,提高出厂设备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校准效率。针对这一需求,本学位论文围绕20kV高压表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系统展开工作,实现20kV高压表的交流电压、直流电压、交流电流、直流电流、频率等特性的自动校准,以及高电压传感器性能评估与补偿。论文主要完成内容包括:在研究电压强度、温度、湿度、频率等参数对高压传感器性能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高压传感器模型;针对高压设备自动校准特点,基于电动推杆和智能继电器组设计了高压信号源自动切换装置,可根据校准流程自动切换高压通道;采用C#研制完成自动校准及高压传感器评估系统软件,软件采用主从模式设计,可对多台高压表同时校准,并将数据存储至云端服务器;设计完成了基于B/S架构的高压表远程校准管理平台,实现校准数据存储、统计分析等功能。本学位论文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二章介绍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总体方案设计;第三章介绍了系统硬件架构设计及高压传感器模块、高压信号源自动切换装置和通信接口等部分的电路设计;第四章为高压传感器性能评估分析,比较了两种传感器被测品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进行分析与建模的过程;第五章介绍了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数据表的设计,对高压表嵌入式软件、桌面端软件和远程管理平台软件的设计进行了介绍;第六章介绍了系统的联调和测试情况,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对本课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学位论文完成的系统已于2018年10月12月通过项目委托企业全面测试,于2018年12月底正式交付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大幅减少了企业20kV高压表的出厂校准与检定时长、且仪器测量准确度和一致性显着提高,达到项目研发预期目标。

王亮[7](2018)在《基于VB.Net的通用射频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飞速发展,设备更新越来越快,成本迅速降低。做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重要环节,测试同样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传统的射频测试系统,软件平台老旧,软件开发时间长,仪表设备兼容能力差,不同产品的软件互不兼容,资源浪费严重。随着自动化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发展,射频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更新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以现代软件工程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射频通信产品测试工作内容和流程,并结合企业生产线实际现状和需求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建模;软件实现部分,选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Net为开发工具,最终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模块化的通用自动化射频测试系统。该系统软件部分包含多个功能模块,各模块使用独立的项目(Project)进行代码开发,利用面向对象语言中继承(Inherits)、接口(Interface)等方法完成对抽象模型的代码实现,最后使用.Net的方法将各模块封装为独立的组件(Assembly),与相应的射频测试设备搭配,组成完整的射频自动测试系统。该射频测试系统不但达成了对产品自动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这一基本功能,更实现了多产品测试平台通用化、测试任务通用化、仪表设备通用化;实现了测试程序的快速开发,缩短了新产品交付生产的周期;实现了射频测试系统在实际生产测试机台的快速部署和维护。帮助生产部门实现了产能提升、人员精简、不同型号仪表有效利用、多产品测试软件兼容等目的,有效的从研发生产两方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地位。

李静[8](2019)在《毫米波电波传播测量与参数提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毫米波通信是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它可以提供丰富的频谱资源和超宽带宽从而提升通信系统容量,但与此同时,毫米波频段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功率衰减大,电波传播特性对环境的灵敏度很高,因此亟需展开不同应用场景下不同毫米波频段的电波传播测量和传播特征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原理出发,介绍了频域扫频法和时域相关法两种主流的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方法。详尽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后,根据时域相关测量原理,以格雷互补序列对作为探测序列,基于商用仪表搭建了单发单收的宽带毫米波无线电波传播测量系统,系统支持最高40GHz中心频点及300MHz以下信号带宽的室外远距测量,通过GPS铷钟实现收发端频率和时间同步。采用快速连续旋转控制台的测量方案将测量效率提高了一倍,此外,基于宽带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平台设计了测量系统自动控制软件。其次,本文分别从大尺度传播特性和小尺度传播特性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毫米波电波传播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具体包括路径损耗模型、功率时延分布和功率角度分布、时间和角度色散参数、簇模型参数等。最后,基于宽带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系统,选取当前国内外规划为5G早期部署频段的28GHz和39GHz毫米波频段作为测试频段,分别在中国无线谷园区外道路、中国无线谷园区内街区以及室外居民区三种经典应用场景下展开了毫米波电波传播测量。基于实测数据,提取了不同场景下不同频段的路径损耗参数、均方根时延扩展、均方根角度扩展等参数,并基于改进的KPower-Means聚类算法实现了有效多径信号的分簇。针对中国无线谷园区外道路场景,重点分析植被遮挡效应对毫米波传播的影响;针对中国无线谷园区内街区以及室外居民区场景,深入分析了接收机周边散射体几何分布情况对于角度扩展以及簇分布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宽带无线电波测量系统适用于室内、室外多种场景下电波测量,此外本文通过上述三种场景下的毫米波电波测量验证了测量系统的有效性,测量结果和提取的传播特征参数为5G毫米波通信的频谱规划以及5G通信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何洪伟[9](2000)在《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移动通信维护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测量仪表。

于玮[10](2012)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超声波雷达料位仪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声波料位测量仪作为非接触式测量的代表,具有成本低、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现代化生产对自动测量技术的需求不断加深,远程监测系统成为此类仪表的发展方向。以往的监测系统大多采用有线网络,少数具备短信通知或射频通信功能,但这些传输方式的固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仪表的使用场合。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在远程无线监测领域的应用优势逐渐显现。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声波料位测量技术以及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从波动方程入手,在研究超声波传输特性的同时,对渡越时间检测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针对传统声速补偿方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温湿度协同修正的快速处理方案。随后将射频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引入料位测量领域,建立了由测量节点、协调节点、终端辅助节点以及服务器主机组成的多层次网络架构,不但拓展了无线通信的距离,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容量。测量节点负责前端数据的采集与监测区域的射频网络覆盖,协调节点实际上是连接射频网络与GPRS网络的网关。为了避免多点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冲突,在CSMA/CA协议的基础上采用了握手机制;并结合nRF905的硬件特点,在数据信道中启用跳频策略以缓解外部干扰的影响。通过GPRS/SMS自主切换的方式实施数据上传,并在网络拓扑中创造性的加入终端辅助节点,不但使丢包率降低了近50%,而且保证了数据存储的连续性。为了提高站点的访问质量,服务器软件系统采用了B/S结构,Web页面由JSP技术开发,上传的测量结果由SQL 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统一管理。具备一定权限的用户只需访问特定的网站便可及时了解工业现场的料位信息。通过多种条件下的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稳定、测量精度较高,不仅可以满足中小型储罐的料位监测需求,而且在响应速率等方面超过了设计预期。该仪表既可单台使用,也可以组网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与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辐射两步法的MIMO终端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MIMO技术的演进
        1.1.1 MIMO技术的优势
        1.1.2 MIMO通信中的信道估计和线性处理方法
        1.1.3 MIMO技术的挑战
    1.2 无线测量的发展和挑战
        1.2.1 测量的意义
        1.2.2 无线测量的发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2章 RTS测量方法与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MIMO测量理论基础
    2.3 信道模型的建立
        2.3.1 MPAC方法
        2.3.2 RTS方法
        2.3.3 RTS方法实现流程
    2.4 RTS实现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逆矩阵自动求解方法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2.1 传播矩阵的求逆
        3.2.2 最佳传播矩阵的自动搜索
    3.3 逆矩阵自动搜索算法
        3.3.1 最佳传播矩阵选取算法
        3.3.2 逆矩阵求解算法
    3.4 旋转矢量法求解初相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终端回报误差消除方法
    4.1 引言
    4.2 吞吐率测量结果的定义
        4.2.1 MIMO测量指标
        4.2.2 下行功率定义
    4.3 回报误差的来源和影响
    4.4 回报系统误差消除方法
        4.4.1 测量信号中回报系统误差的消除
        4.4.2 RTS实现中下行功率的计算
    4.5 系统误差消除算法实验验证
        4.5.1 RSRP和 RSARP回报误差测量
        4.5.2 实验设置
        4.5.3 测量结果和结论
    4.6 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RTS为基础的终端诊断方法
    5.1 引言
    5.2 诊断测量方法描述
        5.2.1 诊断部件和指标
        5.2.2 整机状态下的终端诊断方法
    5.3 分析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MIMO吞吐率模型和高效测量方法
    6.1 引言
    6.2 吞吐率建模
        6.2.1 模型建立基础
        6.2.2 模型建立流程
        6.2.3 模型验证
    6.3 模型应用场景1:吞吐率影响因子分析
        6.3.1 接收机对应的吞吐率性能
        6.3.2 天线对吞吐率性能的影响
        6.3.3 Desense对吞吐率性能的影响
        6.3.4 吞吐率性能诊断报告
    6.4 模型应用场景2:高效吞吐率测量方法
        6.4.1 多姿态下的吞吐率测量
        6.4.2 高效测量算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实现和误差分析
    7.1 系统实现
        7.1.1 测量系统实例
        7.1.2 测量流程
    7.2 误差分析
        7.2.1 环境影响:纹波误差
        7.2.2 隔离度要求
    7.3 本文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性能分析
        7.3.1 系统设计及特点
        7.3.2 暗室SSD对应的误差测量
        7.3.3 暗室反射电平测量
    7.4 应用实例
    7.5 RTS成为国际标准历程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APP的流量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流量计国内外现状
        1.2.2 远程通信技术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流量检测原理
    2.1 流量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流量传感器工作特性分析
        2.2.1 数学模型推导
        2.2.2 工作特性分析
    2.3 流量传感器非线性补偿方法
        2.3.1 非线性补偿方式简介
        2.3.2 非线性补偿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量远程监测系统方案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远程通信方式及组网方案
    3.3 远程监测系统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计软硬件设计
    4.1 流量计功能及设计指标
    4.2 流量计硬件设计
        4.2.1 微处理器及其辅助电路
        4.2.2 流量检测电路
        4.2.3 温度检测电路
        4.2.4 本地通信电路
        4.2.5 液晶显示电路
        4.2.6 无线通信模块
        4.2.7 电源模块
        4.2.8 PCB板整体设计
    4.3 流量计软件设计
        4.3.1 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简介
        4.3.2 程序总体方案设计
        4.3.3 计算模块
        4.3.4 控制模块
        4.3.5 通信模块
    4.4 流量测试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监测的实现
    5.1 数据库
    5.2 服务器
        5.2.1 服务器开发环境及技术简介
        5.2.2 流量计交互程序
        5.2.3 用户注册登录程序
        5.2.4 用户功能服务程序
    5.3 手机APP
        5.3.1 Android系统及开发环境简介
        5.3.2 APP设计概述
        5.3.3 用户管理
        5.3.4 实时监测
        5.3.5 历史数据管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研究现状
        1.2.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 油水界面测量与计算分析
    2.1 引言
    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
        2.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进展
        2.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对比
    2.3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
        2.3.1 基于直接读数的计算方法
        2.3.2 基于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2.3.3 基于矩阵数据的计算方法
        2.3.4 基于图像分析的计算方法
    2.4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展望
    2.5 本章小结
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原油乳状液及粒径检测
        3.2.1 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
        3.2.2 乳状液相关特性
        3.2.3 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
    3.3 连通域及连通域标记
        3.3.1 连通域
        3.3.2 连通域标记
        3.3.3 连通域标记算法
    3.4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3.4.1 乳状液图像滤波算法
        3.4.2 乳状液图像二值化算法
        3.4.3 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3.5 应用实例及分析
        3.5.1 应用实例
        3.5.2 标记过程分析
        3.5.3 算法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及数据
        4.2.1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4.2.2 油水界面数据
    4.3 油水界面伪数据预处理算法分析
        4.3.1 最值过滤算法分析
        4.3.2 定点修正算法分析
        4.3.3 区域去噪算法分析
    4.4 油水界面中值屏蔽预处理算法
        4.4.1 算法基本思想
        4.4.2 算法正确性验证
        4.4.3 算法对比分析
    4.5 油水界面数据分类方法分析
        4.5.1 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分析
        4.5.2 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分析
    4.6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
        4.6.1 算法基本思想
        4.6.2 算法验证
        4.6.3 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与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设计
        5.2.1 测量原理设计
        5.2.2 基本结构设计
        5.2.3 软件结构设计
    5.3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5.3.1 测量过程
        5.3.2 通信协议
        5.3.3 计算方法
    5.4 仿真系统程序设计
        5.4.1 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
        5.4.2 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5.4.3 接收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5.5 仿真系统测试
        5.5.1 测试框架
        5.5.2 测试过程
        5.5.3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设计
        6.2.1 系统总体设计
        6.2.2 Web Service接口设计
        6.2.3 系统下位机设计
        6.2.4 系统上位机设计
        6.2.5 数据访问设计
    6.3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
        6.3.1 系统下位机开发
        6.3.2 系统上位机开发
    6.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
        6.4.1 系统安装部署
        6.4.2 系统界面展示
        6.4.3 系统测试结果
        6.4.4 系统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单片机和计量芯片的智能电力测量仪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智能电力测量仪表发展趋势
        1.3.1 功能集成化
        1.3.2 测量精度化
        1.3.3 数据网络化
        1.3.4 检测智能化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智能电力测量仪表测量原理
        2.1.1 电压、电流的测量原理
        2.1.2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计算的数学模型
        2.1.3 有功电能、无功电能计量的数学模型
    2.2 智能电力测量仪表设计总体方案
        2.2.1 智能电力测量仪表功能介绍
        2.2.2 设计原则
        2.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4 系统硬件设计
        2.2.5 系统软件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部分的功能需求
    3.2 主控芯片的选择
    3.3 硬件电路中各模块设计
        3.3.1 数据计量模块设计
        3.3.2 电源模块设计
        3.3.3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3.3.4 时钟与复位模块设计
        3.3.5 存储模块设计
        3.3.6 键盘模块设计
        3.3.7 通信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RS-485 总线和TCP/IP协议
        4.1.1 RS-485总线简介
        4.1.2 TCP/IP协议简介
    4.2 主要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分析
        4.2.1 计量数据管理模块
        4.2.2 界面按键设置模块
        4.2.3 通信模块
    4.3 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
        4.3.1 电力参数在测量中的故障特征
        4.3.2 故障检测系统的软件算法分析
    4.4 电力仪表准确性的实验研究及智能检测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非分光红外法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非分光红外法测量原理及模型
    2.1 红外光谱吸收原理
    2.2 非分光红外法检测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NDIR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系统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红外光源
    3.3 红外探测器
    3.4 红外滤光片
    3.5 光学气室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NDIR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硬件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光源驱动电路
    4.3 信号处理电路
    4.4 单片机控制电路
    4.5 电源电路
    4.6 串口通讯电路
    4.7 硬件PCB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NDIR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软件及算法设计
    5.1 系统软件流程
    5.2 气体定量分析
    5.3 PSO-SVM算法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标定及性能测试
    6.1 实验装置
    6.2 气体标定实验
    6.3 系统精度实验
    6.4 系统稳定度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Abstract
中文摘要

(6)20kV交直流高压表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2.2 硬件平台
        2.2.3 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设计
        2.2.4 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桌面端软件设计
        2.2.5 云端服务器与数据库设计
        2.2.6 远程管理平台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3.2 高压传感器电路设计
    3.3 信号输入通道自动切换装置设计
        3.3.1 信号输入通道自动切换装置
        3.3.2 高压接触器开关
    3.4 高压表人机交互模块及通信模块设计
        3.4.1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3.4.2 通信模块设计
    3.5 温湿度采集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传感器性能评估分析
    4.1 数据测量
        4.1.1 高压传感器被测品
        4.1.2 测量方法
    4.2 性能评估分析
        4.2.1 被测品性能比较
        4.2.2 评估方法研究
        4.2.3 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4.2.4 评估方法实现与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5.2 数据库设计
        5.2.1 用户信息管理数据库设计
        5.2.2 校准数据库设计
        5.2.3 高压传感器评估数据库设计
    5.3 高压表嵌入式软件设计
        5.3.1 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5.3.2 软件功能实现
    5.4 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桌面端软件设计
        5.4.1 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5.4.2 软件功能实现
    5.5 远程管理平台软件设计
        5.5.1 软件架构设计
        5.5.2 功能结构设计
        5.5.3 关键技术
        5.5.4 软件功能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6.1 环境搭建
        6.1.1 测试平台搭建
        6.1.2 桌面端软件安装
        6.1.3 远程管理平台部署
    6.2 系统测试
        6.2.1 桌面端软件测试
        6.2.2 远程管理平台测试
    6.3 自动校准方法验证
        6.3.1 校准结果准确度验证
        6.3.2 校准效率验证
    6.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7)基于VB.Net的通用射频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第一代——专用型
        1.2.2 第二代——台式仪器积木型
        1.2.3 第三代——模块化仪器集成型
    1.3 企业测试系统现状
        1.3.1 企业背景
        1.3.2 企业测试系统现状
    1.4 通用测试系统方案研究
        1.4.1 方案目标
        1.4.2 方案讨论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及分析过程概述
第二章 系统开发工具简介
    2.1 UML语言
    2.2 VISA接口
    2.3 SCPI命令
    2.4 VB.NET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客户需求分析
        3.1.1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部分)
        3.1.2 测试任务需求统计
        3.1.3 测试仪表需求统计
        3.1.4 企业测试仪表现状
第四章 需求建模
    4.1 用例图
    4.2 状态图
    4.3 数据流图
        4.3.1 数据文件
        4.3.2 数据流图
    4.4 顺序图
    4.5 协作图
    4.6 类图
        4.6.1 用户界面模块
        4.6.2 测试项目模块
        4.6.3 产品驱动模块
        4.6.4 设备驱动模块
        4.6.5 数据存储模块
第五章 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硬件设计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用户界面模块
        5.2.2 测试功能模块
        5.2.3 设备驱动模块
        5.2.4 产品驱动模块
        5.2.5 数据存储模块
第六章 系统应用与测试
    6.1 测试系统应用实例
    6.2 产品测试简介
    6.3 PIM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6.4 PIM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6.5 PIM测试系统生产使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2 测试系统性能评价
        7.2.1 对比台式仪器桌面型系统
        7.2.2 对比模块化仪器集成型系统
        7.2.3 对比同行业企业测试系统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毫米波电波传播测量与参数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系统
    2.1 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方法
    2.2 基于时域相关法的宽带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系统
        2.2.1 测量原理
        2.2.2 平台搭建
        2.2.3 系统校准
        2.2.4 快速测量方案
    2.3 毫米波无线电波测量自动控制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毫米波电波传播参数提取方法
    3.1 大尺度传播参数提取
    3.2 小尺度传播参数提取
        3.2.1 功率时延谱与时间色散参数
        3.2.2 功率角度谱与角度色散参数
        3.2.3 多径簇参数提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毫米波电波测量与结果分析
    4.1 室外郊区道路场景无线毫米波电波传播参数提取
        4.1.1 测试场景
        4.1.2 大尺度路径损耗模型
        4.1.3 小尺度信道模型
    4.2 无线谷园区室外街区场景无线毫米波电波传播参数提取
        4.2.1 测试场景
        4.2.2 大尺度路径损耗分析
        4.2.3 小尺度信道模型
    4.3 室外居民区场景无线毫米波电波传播参数提取
        4.3.1 测试场景
        4.3.2 大尺度路径损耗分析
        4.3.3 小尺度衰落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论文提纲范文)

1 Agilent 8920A/Agilent 8921A
2 Agilent 8594E
3 Site Master
4 MA-10/MA-10A

(10)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超声波雷达料位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波料位测量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超声波料位测量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超声波料位测量仪表的研究现状
    1.3 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有线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无线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超声波料位测量的理论基础
    2.1 超声波及其特性
    2.2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
        2.2.1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原理
        2.2.2 超声波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3 超声波料位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概述
    3.2 系统设计方案
        3.2.1 测量节点设计方案
        3.2.2 协调节点设计方案
        3.2.3 终端辅助节点设计方案
        3.2.4 服务器站点设计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LM3S811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4.1.1 LM3S811 微控制器简介
        4.1.2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
        4.1.3 JTAG 接口电路
        4.1.4 LM3S811 最小系统电路
    4.2 超声波测距电路设计
        4.2.1 LM1812 外围电路设计
        4.2.2 升压脉冲变压器的设计
    4.3 温湿度补偿电路设计
        4.3.1 LM35 温度传感器简介
        4.3.2 CHM-02 湿度传感器模块简介
        4.3.3 温湿度采集电路
    4.4 nRF905 射频收发电路设计
        4.4.1 工作频段与射频芯片的选择
        4.4.2 nRF905 芯片简介
        4.4.3 天线的选择
        4.4.4 射频收发电路
    4.5 GPRS 通信电路设计
    4.6 显示电路设计
    4.7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8 稳压电路设计
    4.9 系统 PCB 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设计规划
        5.1.1 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
        5.1.2 软件设计的总体框架
    5.2 测量节点软件设计
        5.2.1 系统初始化
        5.2.2 温湿度采集程序
        5.2.3 超声波测距程序
        5.2.4 LCD 显示程序
        5.2.5 nRF905 射频发送/接收程序
        5.2.6 跳频通信策略
    5.3 协调节点软件设计
        5.3.1 UART 驱动程序
        5.3.2 GPRS 通信程序
        5.3.3 SMS 短信发送程序
        5.3.4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5.4 终端辅助节点软件设计
    5.5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
        5.5.1 CSMA/CA 协议
        5.5.2 握手机制
        5.5.3 帧结构的定义
        5.5.4 通信协议的软件设计
    5.6 服务器主站软件设计
        5.6.1 主站软件的总体设计
        5.6.2 Socket 通信程序
        5.6.3 串口接收程序
        5.6.4 数据库操作
        5.6.5 Web 服务器软件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分析
    6.1 料位测量实验与分析
        6.1.1 温度干扰测试
        6.1.2 湿度干扰测试
        6.1.3 盲区的分析与减小措施
        6.1.4 连续性测量实验
    6.2 射频通信实验与分析
        6.2.1 有效通信距离测试
        6.2.2 自组网功能测试
    6.3 GPRS/SMS 通信实验与分析
    6.4 系统响应速率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电路原理图
附录 B 实物照片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详细中文摘要
详细英文摘要

四、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辐射两步法的MIMO终端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沈鹏辉. 湖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APP的流量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廖童童. 长安大学, 2020(06)
  • [3]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D]. 任喜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单片机和计量芯片的智能电力测量仪表的设计[D]. 丁可.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基于非分光红外法的汽车尾气测量仪表的设计[D]. 李辉. 宁波大学, 2019(06)
  • [6]20kV交直流高压表自动校准及性能评估系统研究与设计[D]. 陈涛. 东南大学, 2019(05)
  • [7]基于VB.Net的通用射频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亮. 苏州大学, 2018(04)
  • [8]毫米波电波传播测量与参数提取技术研究[D]. 李静. 东南大学, 2019(03)
  • [9]移动通信系统的测量仪表[J]. 何洪伟. 电信科学, 2000(01)
  • [10]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超声波雷达料位仪的研究[D]. 于玮.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移动通信系统测量仪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