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陶瓷之路”研究

粤西“陶瓷之路”研究

一、粤西“陶瓷之路”考识(论文文献综述)

吴敬,赵东海[1](2021)在《宋元时期广东瓷器运输与贸易的考古学观察——以窑址以外出土材料为中心》文中认为以广东地区宋元时期墓葬、遗址出土瓷器为切入点,可以分析出这些瓷器来自北方、闽浙赣以及华南地区,而且时代不同,其组合也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以广东瓷窑产品在华南沿海地区以及外贸路线上的分布为线索,对华南地区瓷窑产品外销路线问题进行细化,讨论了广州港与明州(庆元)港、泉州港在瓷器运输路线上存在着单向或双向的联系,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兴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杨芹[2](2020)在《2019年中国海洋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中国海洋史研究取得多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年度出版发表相关中文论着(含海外学者的中文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共约330篇(部)。本文对此做一简要综述,疏漏、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正之。海洋政策与海防研究海洋政策是国家处置海洋事务的意志及行动准则的体现,中国历代海洋政策一直是海洋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刘正刚考察了《皇明成化条例》中不断出台的"条例",揭示明朝加大对违禁走私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介入对海上贸易的管控,反映了成化年间海洋走私贸易已相当活跃。1韩毅、潘洪岩从官商、外商、国内私人海商等利益集团的角度,

毛明霞[3](2020)在《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文中指出南流江的航运发展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秦汉时期的经营,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魏晋以来,随着中外交流逐渐增加,以南流江为通道的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和南流江泥沙淤积,南流江对外的功能逐渐减弱。本文将日益丰富的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对南流江的航运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考古学观察。以航运交通为线索,较系统地复原南流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探讨南流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回顾学界对南流江航运及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南流江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主要河道、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结合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分析南流江航运的发展。认为南流江的航运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岭南的开发,南流江内河航通道开始形成,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魏晋至唐宋时期南流江的内河航运和沿海地区的航海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落,南流江由江海联运逐渐走向内河航运。第四部分: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探讨南流江流域采珠业、漕运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流域内货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第五部分:论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合浦港的兴起,南流江流域出土的具有外来风格的文物及南流江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中东南亚地区的物质交流,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流江经济交流的情况,并探讨了南流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互关系。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全文。

蓝勇[4](2019)在《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领域已经十分广阔,有关交通通道线路的考证几乎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唐代和元代的交通路线的考证已经较为精细深入。从区域历史交通地理层面来看,以巴蜀、关中、中原、岭南等地区的交通通道考证成果较为丰硕。"道路功能性特征"视域下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陶瓷之路等方面的研究较受关注,"道路地域性特征"视域下的直道、狭义的蜀道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近70年的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大多隐含于相关学科之中,学科独立性不强、科学精准度不高。未来需要舍弃交通运输史、交通科技史、交通制度史、交通社会史的研究范式而加强历史通道走向复原方面的研究,提高历史交通地理的学科独立性。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需要树立"考古学情怀",推行"全路段驴行"式考察。

由丹[5](2016)在《广西宋代青白瓷的烧造与外销研究》文中提出宋代广西地区瓷器外销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广西地区瓷窑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的瓷器品种。广西地区瓷窑大体分为青白瓷及青瓷两类,外销瓷器基本为青白瓷,青白瓷仅在西江流域的北流河流域地区有发现,以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垌窑、桂县桂平窑等遗址规模较大。运输方式主要为水路运输,由西江转运至广州港并从广州港出海,或内陆转运后从钦州港向外销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广西青白瓷的主要窑口及其兴衰过程。宋代广西青白瓷窑口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流域,产品多为民用瓷器;发展过程中紧紧依靠广州港向外销售,伴随着广州港的兴衰,这些青白瓷窑厂也经历了产生繁荣到消亡的发展史。青白瓷的外贸及销售路线。广西青白瓷市场主要在海外,所以其产品的类型和生产经营方式也主要是受市场的影响,有浓重的外销瓷烙印;产品销售主要依托区内发达的水路交通网,沿西江可直达广州港,或者有小部分通过钦州港运输到东南亚等地;发达的外销产业对当时广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谢华香[6](2015)在《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作物是农业中非常特殊和活跃的作物类型,它直接联系着市场和工业,既是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又是市场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考察一个地区历史时期里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无疑是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全面开发的时期,也是经济作物重要的发展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考察,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学术研究综述和论文研究的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清代以前云南经济作物。主要介绍了纤维作物(木棉和柘)、糖料作物(砂糖椰子和甘蔗)、饮料作物(茶)三大类,并探讨了上述经济作物最初的原产地,以及清代以前在云南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论述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通过对清代云南地方志的物产资料的整理,对清代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尤其是种植地域的扩展情况进行介绍,并认为清末开放通商口岸开通以后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新时期。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在市场、科技、工业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作物在种植区域、品种、改良试种等方面都有变化,并对这一时期嗜好作物、纤维作物、饮料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分析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论文主要从经济作物的种类、种植区域、技术(栽种和加工)、市场四个方面来考察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上述变化既是自开放通商口岸后云南经济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云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表现。第五部分探讨了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围绕经济作物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借贷租佃关系的变化和对山区开发的影响等三方面来探讨经济作物发展对云南经济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论文从云南饮食习俗、婚俗、祭祀习俗三方面的变化来探讨经济作物对云南社会的影响。总之,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深远的。第六部分,结语。认为清代是云南经济作物的初步发展时期,清末开放通商口岸以来至民国时期是经济作物发展的繁盛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国际市场、近代工业、近代农业技术等各种近代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云南近代化过程中农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罂粟、茶叶等经济作物在云南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即是云南的特殊自然环境决定的,又是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总之,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今天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素琴[7](2011)在《琼州海峡与南海贸易》文中指出作为自然地理因素的海峡,其在海洋交通史、海洋贸易史乃至国际关系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以用什么样的视角对海峡进行研究?近来已有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普塔克教授提出,从东部日本海到远西波斯湾的各种亚洲海域,可以被视为一连串独立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海洋实体,起联系作用的正是若干重要海峡,如果这些海峡不存在,那么这些海域则仍然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进而开始思考将海峡作为特

曹志红[8](2010)在《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选题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食物链顶端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境内)特有种一一虎的记录,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虎种群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恢复其过去的生活史、时空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及人虎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展开,探讨土地开发、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虎贸易利益驱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人虎冲突、政府打虎活动对虎历史变迁的影响,揭示人虎关系演变的历程。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新疆、陕南、福建、江西、湖南、东北六个区域的虎资源变迁及人虎关系演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虎产品利用史、虎产品贸易史进行勾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打虎活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是第1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主旨和全文结构,勾勒研究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旨在于在古动物到现代动物演变之间,补充学术界较为缺乏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典型动物虎的研究,将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动物与人的关系研究推进到历史时期。丰富和完善历史地理、动物地理、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区域虎历史变迁专题研究,包括第2-7章。第2章对新疆虎的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新疆虎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研究难度,有关新疆虎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了动物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相对空白的研究状态。本章充分利用岩画、地志、文集和探险考察游记等资料,对历史上的新疆虎进行调查确认与研究:新疆地区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即有虎分布,以后持续不断;其地理分布涉及天山南北,沿水源(河湖)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绿洲及山前冲积扇地带;其具体生境以芦苇、胡桐树木(胡杨林)等植被为主,具有足供捕食的食物。至清光绪前期新疆虎依然多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1899-1916)开始锐减。人类活动叠加的自然环境演化是影响新疆虎变迁的主要因素。生物链偶然因素的参与(肉食性蚂蚁威胁虎的繁殖)也起到了可能的影响作用。第3章以陕南为专题,着重探讨特定时空条件下典型动物资源变迁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明清时期是陕南地区移民、开发的高潮时期,历史记录显示,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虎资源出现明显的变迁,人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以乾嘉时期为时间断限,虎的栖息领域出现阶段性萎缩,第一阶段涉及南郑、城固、沔县三地,第二阶段则开始大范围萎缩。人虎冲突逐渐加剧,除一般性人虎冲突事件外,激烈的虎患和打虎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有计划、有组织、高奖励、高力度的政府性防虎、驱虎、打虎活动开始展开,最终导致虎数量剧减,分布范围显着萎缩,栖息地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高海拔山地后退。第4-6章对华南的三个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复原了虎的时空分布变迁和数量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虎患现象,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其发生的时空特征、烈度等级、原因和应对措施。得出结论:在进入人类文明阶段后,华南地区老虎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都呈逐渐缩小之势,总的来说人类干扰和捕杀是主要因素。在华南地区,虎的栖息地除了森林山地之外,平原地区也曾有虎分布,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虎生存所需的植被、水和食物三要素,比现在优越。虎患是华南地区的典型和突出现象,虎患烈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应对措施也因而出现了官方捕虎、民间打虎、军队猎杀、官民结合猎捕等形式。明清时期是南方地区历史上人虎冲突最剧烈,人类对华南虎影响最显着的一个时期,是华南虎生存出现危机的一个阶段。第7章对东北地区的虎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东北地区虎的分布变迁大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猎虎活动和虎产品利用情况,探讨东北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即该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特点和人类开发进程分散性、断续性的特点,为虎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近代东北开禁后,东北虎的生存受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部分是虎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8-9章的内容。第8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的勾勒,讨论了虎的药用、食用历史,勾勒出了虎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第9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打虎活动的讨论,指出打虎活动从史前到1970年代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是第一个打虎高潮时期,将虎的分布从平原和低山区推向中山和高山区,但并未对种群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真正起到灭绝性影响的是建国后50-70年代的除害兽运动。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0章内容。本文的突破性结论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填补新疆虎和虎产品利用和贸易史研究空白、丰富和补充动物学对于虎的栖息地选择、生活习性的认识、提出中国打虎活动的概念。最后,本研究阐明了历史环境变迁中人文因素的极端重要性,为特有动物种群变迁研究、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赵焕庭,王丽荣[9](2003)在《历史文献解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叙述了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历史沿革,介绍了汉代古徐闻县治在今雷州市雷城镇之说是可取的;评述认为汉徐闻县治在今徐闻县南部迈陈、或土旺、或二桥等地之说,既无正确的古文献根据,也缺乏考古学资料依据。

阮应祺[10](2002)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文中研究表明雷州半岛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自汉至清2000年间,雷州半岛主港口自南向北多次选址迁移,先后形成西汉徐闻港、唐宋元雷州港、明清赤坎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二、粤西“陶瓷之路”考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粤西“陶瓷之路”考识(论文提纲范文)

(1)宋元时期广东瓷器运输与贸易的考古学观察——以窑址以外出土材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地区宋元时期窑址以外出土瓷器
二、考古材料所见广州港在瓷器外销运输中的作用
三、余论
广东宋代窑口相关瓷器

(3)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一)对南流江航运的研究
        (二)对南流江入海口——合浦港的研究
第一章 南流江自然环境
    一、自然特征
        (一)地形地貌
        (二)气象水文
    二、水系主要河道
    三、生态环境
        (一)林木丰富
        (二)野生动物繁多
    四、优越的地域条件
第二章 南流江航运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南流江航运的起源
        (一)南流江流域的人类活动
        (二)南流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三)航运起源
    二、秦汉时期南流江航运的繁荣
        (一)造船业的发展
        (二)航运的发展
    三、三国两晋至唐宋元时期南流江航运的开拓
        (一)水运网络的完善
        (二)航运的繁荣
    四、明清时期南流江航运的起伏发展
        (一)漕运与商贸的兴盛
        (二)茂北运河的开凿
        (三)航运的衰落
第三章 南流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一、长盛不衰的采珠业
        (一)合浦采珠的历史
        (二)采珠方法
    二、漕运海盐的崛起
    三、手工业的繁荣
        (一)青铜铸造业
        (二)陶瓷制造业
        (三)冶铁业
        (四)纺织业
    四、流域内商业的兴起与城市的出现
        (一)钱币的出现和流通
        (二)商品的流通
        (三)城市的出现
第四章 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合浦港的兴起
    二、南流江流域出土的外来因素文物
        (一)奇石异物
        (二)玻璃制品
        (三)黄金制品
        (四)陶器
        (五)香料
    三、南流江流域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
    四、南流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一)成为中外交流的纽带
        (二)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物质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含蓄低调中的卓越:近七十年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简要回顾
    1.断代交通地理研究
    2.区域、水运与综合历史交通地理研究
    3.“道路功能性特征”视域下的历史交通地理研究
    4.“道路地域性特征”视域下的研究
二舍弃之中彰显自我:中国历史交通地理学科独立性与科学性的加强
    1.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应树立“考古学情怀”
    2.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应推行“全路段驴行”式考察

(5)广西宋代青白瓷的烧造与外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西青白瓷窑口及产品
    1、藤县中和窑
    2、容县城关窑
    3、北流岭垌窑
    4、桂平窑
第二章 广西青白瓷器的烧制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主要产品类型及分期
    第二节 广西地区青白瓷的烧造时间
    第三节 宋代广西陶瓷发展的原因
第三章 青白瓷的外贸及航运路线研究
    第一节 宋代陶瓷外销的两大区域
    第二节 广西外销瓷器的制作工艺
    第三节 广西地区瓷器外销的线路
        1、国内转运线路
        2、国外输出线路
    第四节 广西外销瓷的影响及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前言
第一章 清代以前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纤维作物
        (一) 木棉
        (二) 柘
    二、糖料作物
        (一) 砂糖椰子
        (二) 甘蔗
    三、饮料作物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的经济作物
    第一节 清代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糖料作物
        二、饮料作物
        三、嗜好作物
        四、油料作物
        五、纤维作物
    第二节 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
        一、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背景
        二、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种类的演变
    第二节 种植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栽种和加工技术的演变
    第四节 市场的变迁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
        一、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作物与借贷租佃
        三、云南经济作物与山区开发
    第二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社会
        一、经济作物与饮食习俗
        二、经济作物与婚俗
        三、经济作物与祭祀习俗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解说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工作方法和资料讨论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历史上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的调查确认、历史变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虎研究述评
    第二节 新疆是否有虎?
    第三节 新疆虎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影响新疆虎变迁的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
    第一节 移民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与虎生活领域的逐渐缩小
    第二节 人虎冲突的加剧和打虎活动的展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史前时期虎遗存分布及其折射出的虎生境
    第二节 历史时期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三节 元代以前福建地区开发进程与人虎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明清时期:虎患的全方位考察与开发高潮的到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江西虎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江西的人虎冲突——虎患与打虎
    第三节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虎接触、虎利用与虎文化
    第四节 虎与明清时期江西生态环境变迁探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时代变迁大势
    第三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虎患与打虎
    第四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接触、利用与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虎的历史变迁及人虎关系
    第一节 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变迁
    第二节 东北虎之劫—东北的近代移民与开发
    第三节 从山林之君到医药之宝—人类对东北虎的认识和利用
    第四节 东北虎种群延续原因之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
    第一节 药用
    第二节 食用
    第三节 历史上的虎产品贸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的打虎活动
    第一节 明代以前:打虎与英雄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以官府捕虎为主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分散打虎
    第四节 建国以来:除害兽运动与盗猎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境内出土的虎化石及虎骨
附录2 新疆虎大事记
附录3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附录4 关于《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补充通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西汉徐闻港遗址的认定
    (一)这里自然地理条件合适
    (二)这里是西汉郡、县治所
    (三)这里文物丰富
二、关于唐宋元时期的雷州港
三、关于明清时期的赤坎港

四、粤西“陶瓷之路”考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元时期广东瓷器运输与贸易的考古学观察——以窑址以外出土材料为中心[J]. 吴敬,赵东海. 东南文化, 2021(04)
  • [2]2019年中国海洋史研究综述[J]. 杨芹. 海洋史研究, 2020(02)
  • [3]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D]. 毛明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9(03)
  • [5]广西宋代青白瓷的烧造与外销研究[D]. 由丹. 云南大学, 2016(02)
  • [6]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D]. 谢华香. 云南大学, 2015(09)
  • [7]琼州海峡与南海贸易[J]. 徐素琴. 海洋史研究, 2011(00)
  • [8]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 曹志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 [9]历史文献解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J]. 赵焕庭,王丽荣. 热带地理, 2003(01)
  • [10]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 阮应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

标签:;  ;  ;  ;  ;  

粤西“陶瓷之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