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

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

一、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邹虎威[1](2020)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头颈肿瘤的3%。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了解的深入以及经验的积累,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经历了由剜除术到腺叶切除术再到部分腮腺切除术的发展过程。部分腮腺切除术是功能性外科发展的产物,其保留了部分腮腺腺体,但是这在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涎瘘率增高的问题。腮腺术后涎瘘的病因在于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同时切断了腮腺的导管系统,并造成其断端在术区的直接暴露,残存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从破裂的导管漏入术区,唾液潴留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涎瘘。为预防涎瘘,在分离腮腺组织时,需对腮腺分支导管仔细甄别并结扎,在完成肿瘤切除之后,还需要对腮腺残端严密缝扎,术后通常配合绷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辅助手段。但因为腮腺各级分支导管过于细小、众多,且没有显着颜色,术中难以完全识别;缝扎腮腺残端时又出于对面神经的保护而投鼠忌器,难免遗漏部分腮腺分支导管,导致涎瘘发生。如何有效识别并结扎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是降低涎瘘率的关键,而对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是临床预防涎瘘的关键痛点。亚甲蓝是临床常用的染色剂,其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使用的亚甲蓝染色技术通过术前自导管口注入亚甲蓝,使腮腺腺体蓝染,因肿瘤和面神经不蓝染,从而起到便于识别肿瘤和面神经的作用,但该技术造成整个腮腺术区蓝染,反而不利于发现腮腺导管瘘。将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来实现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是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此前未见报道,此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对传统分支导管结扎技术和腮腺残端缝扎技术的有效补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口腔颌面外科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0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术后涎瘘、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情况。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诊断为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亚甲蓝组和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亚甲蓝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于腮腺导管口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根据亚甲蓝在腮腺术区流出的位置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后,再行腮腺残端缝扎;传统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直接行腮腺残端缝扎。两组患者都行组织补片植入,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引流量低于2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并行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并再次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一周、两周、三周,每次随访均检查患者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情况。结果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101例病例中,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者38例(亚甲蓝组),仅应用传统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者63例(传统组)。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7.89%,低于传统组(20.63%,P=0.156)。亚甲蓝组术后面瘫率10.53%,高于传统组(9.52%,P=1.000)。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分钟,四分位距33,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5分钟,四分位距50,P<0.001)。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患侧、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在腮腺术后是否涎瘘或面瘫的患者间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共纳入患者245例,其中亚甲蓝组122例,传统组123例。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4.92%,显着低于传统组(12.20%,P=0.042)。亚甲蓝组术后暂时性面瘫率13.93%,高于传统组(11.38%,P=0.548)。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113分钟,四分位距44,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0分钟,四分位距40,P=0.002)。涎瘘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8岁,四分位距26,显着低于无涎瘘患者(中位数53,四分位距19,P=0.037)。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0cm,四分位距2.0,显着大于无暂时性面瘫患者(中位数2.5,四分位距1.3,P=0.015)。结论1.使用亚甲蓝示踪技术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能显着降低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在腮腺手术中有推广价值。2.亚甲蓝示踪技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3.年龄是腮腺术后涎瘘的相关风险因素,低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涎瘘。4.肿瘤大小是腮腺术后暂时性面瘫的相关风险因素,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术后面瘫。

马祖国,张新海,李科,李大鹏[2](2020)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解剖关系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研究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为术中用腮腺导管作为面神经探查标记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观察和测量42例患者的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包括深浅、成角和距离关系。结果在深浅关系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浅面占69.05%(29/42),同层面占14.29%(6/42),深面占16.67%(7/42)。从二者走形角度上,基本平行占76.19%(32/42),明显成角的占23.81%(10/42)。以出腮腺处测量距离来看,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0.2~1.0 cm,平均(0.61±0.13)cm;下颊支位于导管下0.2~1.5 cm,平均(0.77±0.27)cm。结论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解剖关系相对恒定,可以用于腮腺肿瘤术中寻找解剖面神经的标志物。

邹团明,陈俊明,刘振,孙恺,王博琛,何发尧,虞幼军[3](2019)在《经口内定位面神经颊支与咬肌神经的相关解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内镜手术特点,研究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定位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的解剖特征,为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国人10具固定成人尸头(20侧)及3具新鲜成人尸头(6侧)进行解剖,在尸头上观察颞骨外面神经、咬肌神经与周围解剖的毗邻关系,测量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在固定标本、新鲜标本中,腮腺导管口至上颊支发出点的距离分别为58.19±4.37 mm, 55.54±4.66mm;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一段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3.94±2.20mm, 41.76±2.75mm;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二段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5.69±4.39 mm, 33.54±2.63mm;上颊支发出点至咬肌神经第一段之间距离分别为21.60±2.57 mm, 19.90±2.32mm;上颊支发出点至咬肌神经第二段之间距离分别为22.45±1.78 mm, 21.61±2.90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上颊支发出点距离分别为37.59±4.16 mm, 40.53±2.13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咬肌神经第一段距离分别为27.78±5.92 mm, 26.95±2.02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咬肌神经第二段距离分别为20.57±6.90 mm, 22.48±3.63mm;腮腺导管口至上颊支发出点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3.75±1.71°,25.29±2.95°;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一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37.75±3.86°,39.00±2.76°;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二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30.25±9.42°,36.33±3.72°;下颌骨升支前缘至上颊支发出点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3.15±2.58°,24.17±2.71°;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肌神经第一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49.30±4.69°,52.83±4.62°;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肌神经第二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50.25±5.12°,50.33±3.62°。结论利用口内腮腺导管口、上颌骨升支前缘可定位面神经的上颊支、咬肌神经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内镜及相关特殊器械辅助下行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在理论上是安全可行的。

希吉日[4](2019)在《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颊脂垫位置及体积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出于东西方审美的差异,与西方推崇的高颧骨、棱角分明的脸型不同,东亚人更追求精致小巧、轮廓柔和的面型。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颧骨截骨整形手术来重塑面部轮廓,其中联合耳前小切口的口内入路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之一,该术式既可以缩窄颧弓宽度、降低颧骨,有效改善面中部的宽大,又可以视情况保留45度侧貌颧骨的突度,得到自然美观的轮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颧骨截骨降低、颧弓内推术会对其深面的颊脂垫产生压迫作用,导致颊脂垫形变位移,进而引起面颊局部膨隆的现象,并观察到术中切除部分颊脂垫对颊部轮廓有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对头颅三维CT重建及二维CT断层图像进行测量分析,主要研究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颊脂垫的位置及体积变化,探索颧骨L型截骨降低同时切除部分颊脂垫对面颊部轮廓形态的影响。方法1.选择2016年1月到2018年0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外科中心就诊的22例未接受过任何面部美容整形手术的患者。利用患者的头颅CT扫描数据,在mimics软件中重建颊脂垫,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位置表浅、对颊部软组织外观影响最大的颊突,测量其最大横径、横截面积和体积,分析颊突的基本形态特征。2.回顾性研究2016年01月至2018年09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外科中心接受颧骨L型截骨整形术的12例患者。患者在接受颧骨整形手术至复查期间未行任何其他面部轮廓整形或美容手术。借助mimics软件三维重建颊脂垫,建立坐标系。测量术前术后颊脂垫的体积,比较其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选择2018年07月到2019年02月期间因自觉面中部宽大而就诊的15双侧颧骨高突伴颧弓宽大患者。总结并分析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联合颊脂垫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治疗过程,初步评估颧骨截骨降低同时切除部分颊脂垫对颊部轮廓的影响。结果:颊脂垫的颊突体积具有对称性,平均体积为(1390±397.6)mm3,男女无显着差异。颧骨后颊脂垫在颧骨截骨降低术前平均体积为(2841.8±859.0)mm3,术后平均体积为(1831.8±595.1)mm3,术后颧骨后颊脂垫平均体积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P<0.05),减小约35%。颊突术前平均体积为(1388.6±340.6)mm3,术后为(2470.5±551.7)mm3,体积明显大于术前(P<0.05),增大约44%。颧骨后颊脂垫体积减少平均(1010.1±412.8)mm3,颊突体积增大平均(1082.0±337.0)mm3,P=0.539,表明颧骨后颊脂垫减少的体积和颊突增大的体积之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T断层上可辨别出颊脂垫与其周围组织的界限。颊脂垫后叶发出的颊突是对面颊部外形影响最大的部分。CT显示颊突上缘为腮腺导管,后外侧缘为下颌骨升支和咬肌前缘,内侧与颊肌比邻,前外侧界为包绕面前静脉管的筋膜层。颊脂垫颊突自颧骨后经过腮腺导管向咬肌前间隙延伸过程中其最大横径和横截面积呈现先递增后减小的趋势。颊突体积具有对称性,平均体积(1390±397.6)mm3,约1.4ml,男女无显着差异。2.颧骨截骨降低使颧骨颧弓内侧空间减小,挤压位于其深面的颊脂垫,使其体积发生再分布。颧骨后颊脂垫体积减小,而颊突体积则显着增加。颊脂垫颊突体积的变化量为后续软组织轮廓的改善提供思路,为量化切除颊脂垫提供指导。3.对于面颊部软组织肥厚,颊突体积大于平均值,颧骨降低内推术后即刻颊部软组织明显隆起的患者,术中联合切除部分颊脂垫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廖建春[5](2014)在《腮腺手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文中研究表明

孙国文,杨旭东,卢明星,王志勇,胡勤刚,唐恩溢[6](2012)在《副腮腺肿瘤1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初步评估分析副腮腺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副腮腺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考虑到副腮腺肿瘤的特殊解剖部位,14例患者均采取常规的腮腺肿瘤手术切口,并进行细致的面神经解剖。对于恶性副腮腺肿瘤给予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结果 14例副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6例,肌上皮瘤2例,腺泡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例,肌上皮癌1例,侵袭性纤维瘤1例。所有患者术后的面型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常规的腮腺手术切口进路治疗副腮腺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方法。

高俊彦,李明,吴海平,李建忠,李富德,熊鲲[7](2011)在《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洪珍珍,何欣,洪滔[8](2010)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对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例腮腺浅叶直径较小肿瘤以面神经颊支为界,行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价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面部塌陷、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留导管组和结扎导管组术后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面部塌陷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保留腮腺导管能明显降低术后面部塌陷的发生率。

刘冰华,张彧婷,姚立杰[9](2009)在《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研究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实施手术中寻找面神经颊支做出指导。方法取18具尸头(36侧),进行大体解剖,观察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测量并统计。结果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伴行过程中局腮腺导管的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为8.2mm,7.6mm。结论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有紧密的关系,出腮腺前缘后二者伴行的过程中其位置关系恒定,术中以腮腺导管为标志寻找面神经上、下颊支安全、可靠。

李立刚,王军,赵军海,李茜[10](2009)在《腮腺导管精确法切除腮腺良性肿瘤68例》文中指出

二、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2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3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4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5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6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7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8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腮腺术后涎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2)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解剖关系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经口内定位面神经颊支与咬肌神经的相关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测量点的选择(图4)
2 结果
3 讨论
    3.1 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定位
    3.2 经口入路咬肌神经的解剖定位
    3.3 经口入路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相关可行性分析

(4)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颊脂垫位置及体积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颊脂垫三维CT测量分析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测量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颊脂垫位置及体积变化的研究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颧骨L型截骨降低联合颊脂垫部分切除术对颊部轮廓影响的初步临床研究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颊脂垫的应用解剖及CT、MRI分析研究进展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 附表
    附录二 附图
致谢

(6)副腮腺肿瘤1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7)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面神经下颌缘支
        2.1.1 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
        2.1.2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颌缘的位置关系:
        2.1.3 面动脉走行位置:
        2.1.4 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关系:
    2.2 面神经颊支
        2.2.1 面神经颊支的走行分布:
        2.2.2 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
        2.2.3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
3 讨论

(8)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四、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邹虎威. 山东大学, 2020(04)
  • [2]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解剖关系的观察[J]. 马祖国,张新海,李科,李大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0(01)
  • [3]经口内定位面神经颊支与咬肌神经的相关解剖研究[J]. 邹团明,陈俊明,刘振,孙恺,王博琛,何发尧,虞幼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4)
  • [4]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颊脂垫位置及体积变化的研究[D]. 希吉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腮腺手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J].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01)
  • [6]副腮腺肿瘤1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J]. 孙国文,杨旭东,卢明星,王志勇,胡勤刚,唐恩溢. 口腔医学, 2012(12)
  • [7]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 高俊彦,李明,吴海平,李建忠,李富德,熊鲲.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1(04)
  • [8]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J]. 洪珍珍,何欣,洪滔. 浙江实用医学, 2010(06)
  • [9]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 刘冰华,张彧婷,姚立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24)
  • [10]腮腺导管精确法切除腮腺良性肿瘤68例[J]. 李立刚,王军,赵军海,李茜. 陕西医学杂志, 2009(10)

标签:;  ;  ;  ;  ;  

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