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

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

一、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堂[1](2021)在《蓝萼甲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肾细胞癌增殖和侵袭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蓝萼甲素作用于肾细胞癌后,对其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明确蓝萼甲素对PI3K/AKT通路所产生的影响。方法:(1)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蓝萼甲素和肾细胞癌相关信号通路。(2)将蓝萼甲素母液进行稀释,设置为五组浓度梯度(0μmol/L、1.25μmol/L、2.5μmol/L、5μmol/L、10μmol/L),随后通过CCK8分别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由此计算得出蓝萼甲素的IC50。随后将蓝萼甲素母液浓度依次稀释为0、2、4、8μmol/L四组,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克隆及增殖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蓝萼甲素对于肾癌细胞凋亡所产生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蓝萼甲素对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AKT、p-AKT)的影响,以及对于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3)将蓝萼甲素母液依次稀释为四组浓度(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随后分别处理肾癌细胞786-0、A498 24H,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侵袭、转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蓝萼甲素分别处理肾癌细胞786-0、A498 24H后,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最后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蓝萼甲素对于侵袭、转移相关蛋白(N-cadherin、E-cadherin)的影响。(4)将实验分为Control、6μmol/L GLA、6μmol/L GLA+IGF-1三组,CCK8和平板克隆检测肾癌细胞增殖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相关蛋白的变化。(5)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蓝萼甲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随后切除下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蓝萼甲素对KI67、PCNA等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表明蓝萼甲素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影响肾细胞癌的生物学功能。2、蓝萼甲素呈现浓度依赖型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增加,促进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同时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3、蓝萼甲素可呈浓度依赖型抑制肾癌细胞侵袭、转移。在蓝萼甲素的作用下,E-cadherin表达被上调,N-cadherin蛋白的表达被下调。4、蓝萼甲素组可显着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GLA+IGF-1组较GLA组对肾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弱;GLA显着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然而IGF-1可部分逆转GLA的抑制作用。5、在裸鼠皮下肿瘤模型中,蓝萼甲素处理可抑制肿瘤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KI67和PCNA表达减少。结论:肾细胞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被蓝萼甲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

吴文杰[2](2021)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肾细胞癌的发病率在在肾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而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亚型。近年来,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术前诊断愈发受到重视。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宏观的对病灶进行考察,但不能发现细微的病灶信息;而肾脏活检虽然能获取病灶细胞的病理信息,但是却不能动态的观察病灶的发展。因此,结合人工智能和传统影像学方法的影像组学应运而生。在无创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对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术前精准的预测。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影像组学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构建术前预测模型,更好的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和预测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的10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了所有对象的腹部CT平扫+三期增强图像,去除冗余和不相关特征后,利用套索方法最终选取出最具预测意义的特征,利用ROC曲线和AUC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进行验证,最终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经上述方法共选取出10个最有意义的特征(分别为灰度共生矩阵和游程矩阵)建立评估模型。在此评估模型中,训练集共72例,其中AUC=0.85(95%CI:0.75~0.9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和1.00,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0.66;验证集共30例,其中AUC=0.90(95%CI:0.73~0.9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和0.89,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0.95和0.8。本研究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区间使用预测模型,该模型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有着较好的效果,对临床诊治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张群[3](2021)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恶性且临床罕见的PEcoma,eAML误诊率极高,目前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相关诊治经验尚且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对eAM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8月-2020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12例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历特征、治疗及随访,并结合查阅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该疾病的诊断、鉴别、预后、治疗和展望。结果:12例eAML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1岁,均为单发肿块;8例症状为腰腹部疼痛不适,余4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中发现,其中一例出现肿瘤破裂出血。12例患者中仅1例术前诊断考虑囊性肾癌或eAML,5例术前被诊断为肾癌,5例诊断为错构瘤,1例考虑为脂肪肉瘤。泌尿系彩超提示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增强CT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为稍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增强明显,部分呈现网格状强化,病灶内见畸形或粗大血管影;1例患者行MRI示短T1、T2信号,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内血管强化影。ECT肾动态显像示患处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肿瘤测量最大径2.4~21.5cm。平均肿瘤最大径8.2cm,6例患者行经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4例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经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分别因急诊手术及肿瘤体积巨大行开放肾切除术。7例肾全切标本中,6例出现肿瘤侵袭性生长,肿瘤侵犯集合系统、肾包膜、肾皮质或肾髓质。光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多角形),其间大量厚壁血管及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交错排列而成,可见局灶坏死、出血表现。免疫组化提示HMA-45、Melan-A、SMA、Vim呈阳性,CK阴性,Ki67小于5%。随访时间3至56个月不等,暂未发现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EAML在临床上罕见,女性患者患病率较高,症状与肿块大小关系密切。影像学上表现多样,可以对疾病的初步诊断起到一定帮助,明确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光镜下出现特征性的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细胞核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专一性表达HMA-45,Melan-A和SMA。基因检测对于eAML的鉴别、肿瘤分型、靶向化疗药的使用上具有潜在价值。外科手术是eAML治疗的首选,随访结果没有患者出现不良预后,证实手术治疗能够为eAML带来良好的预后,但相关病例报道提示eAML可出现转移及复发,转移性eAML可在化疗、免疫治疗、TAE等诸多治疗手段上获益。考虑到eAML潜在恶性,仍建议长期密切随访。

孙鹏[4](2020)在《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局部进展期(T1-2N1M0、T3-4NO-1MO)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手术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及患者长期生存预后因素,以期临床工作中在诊治局部进展期肾癌术后分析预后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约至2014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处于局部进展期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共有88例,通过在医院的病历资料库中调取相关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研究的变量包括术前患者一般情况、首诊情况、肿瘤淋巴结转移阶段、肿瘤大小、Fuhrman核分级、静脉血栓水平、集合系统是否受浸润和肿瘤是否肉瘤样分化等。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获取患者预后信息。本实验中统计生存分析,以Kap l an-Me i er方法进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以来探讨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的独立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预后因素。最终运用以上独立因素构建具有5个风险因素的预后分析模型,以期帮助临床工作来评估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情况。结果:本实验中共收集的88例局部进展期患者占同期收治肾癌患者的5.8%(88/1517),统计分析中可知中位年龄在57岁(22岁-77岁),性别差异为男性56例,女性32例。手术情况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1例,开放性肾根治性切除87例。统计术后病理分析报告中肿瘤大小,其平均最大径为8.49cm(3cm-18cm)。研究中病理类型均纳入术后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按Fuhrman病理分级统计,46例患者肿瘤诊断为Fuhrman Ⅰ/Ⅱ级,29例患者肿瘤诊断为FuhrmanⅢ/Ⅳ级,其中未记录的有13例。肿瘤内情况包括有:7例肿瘤伴有肉瘤样改变,2例伴有肿瘤内坏死,1例伴有肾静脉瘤栓内坏死。肿瘤伴有瘤栓情况为:25例肿瘤患者伴有肾静脉瘤栓,27例患者伴有下腔静脉瘤栓。其他情况包括:3例患者伴有肿瘤侵透肾周筋膜,17例患者术后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患者发现伴有同侧肾上腺侵犯。按 TNM 分期包括:T1-2N1MO 期 1 3 例,T3-4NO-1M0 期 75 例。按 Mayo分级将静脉瘤栓划分为5等级,其中包括25例Mayo0级;19例Mayol级;5例Mayo2级;1例Mayo3级;2例Mayo4级。术后46例接受了术后辅助细胞因子或辅助靶向药物治疗。本实验中主要通过电话随访,除失访患者外获得随访患者共有76例,统计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6-206个月),其随访率约为86.4%。7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65个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73.2%、54.9%。随访的患者中,45人术后不同时间里发生了肿瘤进展如复发或转移,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4个月。通过采用COX单因素生存分析统计,其中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预后的为肿瘤最大直径、肾上腺受侵、肾周脂肪受侵、瘤栓、核分级、pT分期、首诊症状;而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最大径、Fuhrman核分级及首诊症状(p<0.05)。此外,本实验进一步研究影响肿瘤复发进展中,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有瘤栓、核分级、pT期以及首发症状(P<0.05)。结论:局部进展期患者发病率较低,目前治疗方案仍是首选手术治疗,根据瘤栓分级决定不同的手术具体方式,而伴有静脉瘤栓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瘤栓取出术,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总生存率。淋巴结清扫术随不能提高生存获益,但能提供分期以助后期治疗。肿瘤分期越高其预后发生转移及复发几率越大,总生存时间越短。通过构建预后分析模型可知,合并有肿瘤最大经≥7cm、肿瘤伴有静脉瘤栓、Fuhrman高分级、高pT期、首发伴有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

邢会武[5](2020)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肾集合管癌(CDC)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肾细胞癌亚型,预后极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CDC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案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管理CDC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CDC患者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病理学结果等临床资料,随访患者转归情况,总结CDC临床诊疗特征,对相关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33:1。患者年龄范围(29-80)岁,中位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3岁。多数以腰腹部疼痛、血尿为症状就诊,部分患者因健康体检发现肾占位而就诊。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4患者10例,NLR≤4患者25例。术前CT检查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左肾23例,右肾12例,瘤体最大直径(2.0-27.0)cm,平均(6.62±4.15)cm,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乏血供表现;单纯髓质型病灶1例,皮质-髓质型17例,皮质-髓质-肾盂型17例;20例患者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11例可见远处转移。T分期≥T3患者9例,≤T2患者26例;AJCC肾癌分期≥Ⅲ期患者23例,≤Ⅱ期患者12例。33例患者接受患肾手术治疗,术后部分患者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病理学诊断均为CDC,免疫组织化学CK7、CK8/18、CK19、Pax-2、Pax-8、Vimentin、EMA、INI-1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9%、100.0%、91.7%、75.0%、96.3%、91.7%、100.0%、63.6%。35例患者均获随访,16例患者初诊后(1-12)个月出现新发转移或复发;其中13例患者生存,22例患者因CDC转移死亡,总生存期(3.5-52.0)个月,平均(17.67± 11.95)个月,中位生存17.5个月,1年、2年、3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2.0%、45.1%、1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瘤栓、远处转移、AJCC肾癌分期、手术治疗及病情进展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进展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CDC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肾细胞癌亚型,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通常表现为腰腹部疼痛、肉眼血尿等非特征性临床症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减瘤或根治性手术,术后建议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案。术后易复发或转移,生存率低,预后极差;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魏敏[6](2019)在《影响肾肿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肾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包括有肾细胞癌、肾盂癌、肾母细胞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转移性癌以及嗜酸性细胞癌等,在泌尿系统肿瘤当中,肾肿瘤仅次于膀胱肿瘤,位居第二位[1]。肾细胞癌是我国成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约占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6%,大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并且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3]。目前,对于肾细胞癌的治疗手术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但是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58例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并探讨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胡宝[7](2019)在《肾嫌色细胞癌术后复发伴转移一例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肾细胞癌在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中排第三位,仅次于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约占成人肿瘤的2%3%。肾细胞癌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性肿瘤、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肾嫌色细胞癌首次于1985年被Thoenes等报道,嫌色细胞癌的典型表现是相对透明胞浆,形成精致的网状,类似“植物细胞”状态,细胞的这一嫌色特征是其组织学亚型得名的原因。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中相对少见且预后较好的一类肿瘤。本文从一少见临床病例入手,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转移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为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诊疗经过、治疗效果,通过病例报道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相关文献,阐述并分析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方法以指导临床。结果:肾嫌色细胞癌患者一般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通过体检时被发现,CT检查为其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的金标准。本病例患者主因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2月入院,泌尿系CT发现右肾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给予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通过病理诊断为右肾嫌色细胞癌。2.5年后复查腹部CT发现右侧腹膜后肿物,行右侧腹膜后肿物切除+末端回肠切除+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段横结肠端侧吻合术,术后通过病理诊断为右肾嫌色细胞癌术后复发伴升结肠转移。3年后复查腹部CT发现肝占位,考虑肝转移瘤。给予口服靶向药物(索拉菲尼)治疗8个月,定期复查全腹CT均示肝脏占位范围较前逐渐缩小,由刚发现时的6cm×5cm减少到1cm×0.5cm。目前已随访44个月,患者病情平稳,带瘤生存。结论:早期肾嫌色细胞癌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多为体检时通过影像学被发现,CT检查为其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金标准。早期肾嫌色细胞癌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减瘤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的治疗方案对本例转移性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岳文昌[8](2019)在《肾静脉侵犯程度对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来比较肾透明细胞癌肾(ccRCC)肿瘤静脉侵犯程度对其预后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肾静脉侵犯程度对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性,指导临床诊疗,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术后随访及治疗方案。也为肾细胞癌的TNM的准确分期提供临床资料。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2年至2016年在我院收治750例行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选出150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这些患者均有术前的CT或MRI检查,确定没有远处及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的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且能够确定肿瘤有无肾静脉及其分支侵犯。其中肾静脉侵犯的患者为30例,肾静脉分支侵犯的患者为38例,并有28例无肾静脉侵犯的T3a和54例T1-2期的患者作为对照。如果一个患者既有肾静脉侵犯,又有肾静脉分支侵犯,则归于肾静脉侵犯组。纳入的患者均有较为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能够判断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的情况。若发生复发或转移,则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并且进一步明确诊断,以排除其他来源的新发肿瘤。若患者死亡,则于医院或者患者所在社区的相关部门确定死亡时间。记录上述患者临床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生存函数,确定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15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4组:肾静脉侵犯(n=30)、肾静脉分支侵犯(n=38)、无肾静脉侵犯的T3a期(n=28)和T1-T2期(n=54)。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数据表明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3)。Fuhrman分级是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0.001),且发生静脉侵犯的肿瘤其Fuhrman分级相对较高。肿瘤的直径也是预后的影响因素,肿瘤直径越大其预后越差(p<0.001)。Kaplan-Meier方法比较了 4组的RFS和CSS71-T2期的患者的RFS明显好于有肾静脉侵犯、肾静脉分支侵犯及无肾静脉侵犯的T3a期的患者(P值分别为0.01、0.02及0.01),而肾静脉侵犯和肾静脉分支侵犯及无肾静脉侵犯的T3a期的RFS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8和P=0.7)。在CSS方面,表现出了类似的结果。T1-T2期的患者的RFS明显好于有肾静脉侵犯、肾静脉分支侵犯及无肾静脉侵犯的T3a期患者(P值分别为0.009、P=0.01和P=0.01),而肾静脉侵犯和肾静脉分支侵犯及无肾静脉侵犯的T3a期的RFS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8和P=0.07)。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表明T1-2期肿瘤患者的总体比肾静脉分支侵犯的患者复发的概率更小(HR 0.05,95%Cl 0.02-0.17,p<0.001)。我们的数据并没有发现肾静脉侵犯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肾静脉分支侵犯的患者(HR 0.90,95%Cl 0.27-1.74,p≤0.5)。经过统计调整之后,其结果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1.经过我们回顾性研究,我们的数据表明肾静脉分支和肾静脉侵犯的预后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两者预后类似。2.但两者预后都较pT1-2期差,表明肾静脉侵犯是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不良的标志。3.我们的数据支持AJCC第八版的关于肾静脉侵犯的分期标准,我们认为将肿瘤累及肾静脉及其分支归于pT3a期是比较合理的。

刘莹莹[9](2016)在《MDCT对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及Fuhrman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一、MDCT对肾透明细胞癌中肾窦脂肪侵犯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rized tomography,MDCT)评估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肾窦脂肪侵犯的可行性,并辨认其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ccRCC 113例,其中肾窦脂肪侵犯27例,肿瘤均为单侧单发、非遗传性;男71例,女42例,年龄17-82岁,平均52.1岁。所有病例均接受MDCT三期增强扫描,并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对肿瘤大小、灌注程度、是否存在肾盂肾盏侵犯、肿瘤边缘等CT征象进行双盲法判定。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生对113例cc RCC CT影像资料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单因素分析鉴别各CT征象是否为肾窦脂肪侵犯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肾窦脂肪侵犯的危险系数。结果:两名医生对MDCT影像资料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好(K=0.73)。术前MDCT评估cc RCC肾窦脂肪侵犯的准确率为79.2%(χ2=40.85,P<0.001)、敏感性66.7%、特异性91.9%。肿瘤大小(χ2=54.90,P<0.001)、灌注减低(χ2=12.66,P<0.001)、侵犯肾盂肾盏(χ2=38.07,P<0.001)和肿瘤边缘不规则(χ2=10.44,P<0.001)均是肾窦脂肪侵犯的主要预测因素,其中肿瘤大小、侵犯肾盂肾盏可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25.738,95%CI:6.253105.935,P<0.001;OR:17.018,95%CI:2.91699.301,P=0.002)。结论:MDCT对检测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二、MDCT征象与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分级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ccRCC的MDCT影像学表现与Fuhrman分级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MDCT影像征象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 RCC的MDCT影像资料,其中Fuhrman分级I级8例、II级60例、III级30例、IV级15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发、非遗传性肿瘤,排除肾脏其他疾病。术前均接受MDCT三期增强扫描。两名放射科医生双盲记录每位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大小、囊性或实性、钙化、不均匀性、坏死比、生长方式等。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生对影像资料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对MDCT征象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各征象对Fuhrman分级的影响。多因素分析寻找预测高级别肿瘤(Fuhrman III-IV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两名医生对MDCT影像资料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好(K=0.75)。14/15(93.3%)囊性cc RCC为低级别(Fuhrman I-II级);在相对较多的实性cc RCC中,20/27(74%)浸润型cc RCC为高级别(Fuhrman III-IV级)。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越大(临界值为4cm),Fuhrman分级越高(χ2=11.441,P<0.001);高级别以实性为主cc RCC中钙化和坏死比≥0.6较低级别实性cc RCC多见(χ2=29.007,P<0.001;χ2=18.454,P=0.030)。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浸润性生长、坏死比≥0.6是以实性为主cc RCC Fuhrman III-IV级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22,95%CI:0.0330.457,P=0.002;OR:13.234,95%CI:2.55168.665,P=0.002;OR:12.891,95%CI:1.271130.718,P=0.031)。结论:MDCT对预测cc RCC Fuhrman分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倾向于低级别。以实性为主cc RCC中,肿瘤越大、浸润性生长、坏死比(≥0.6)越高,均预示较高的Fuhrman分级。

沈腾[10](2016)在《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血供特点的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肾囊肿在CT中的强化表现,分析增强CT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7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肾集合管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增强CT的检查结果。结果:血供丰富的肿瘤39例:39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在3.0-7.0cm之间,平均直径4.7cm。平扫时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影,较小肿瘤可见假包膜,较大肿瘤形态不规则,可凸出肾脏表面。因其血供丰富,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速度快,在肾皮质期快速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下降较快,表现为“快进快出”的表现。相对肾透明细胞癌,乏血供肿瘤32例: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在5.8-7.8cm之间,平均直径为6.5cm。肿瘤边界欠清晰,向肾外突起,呈不规则圆形,密度与周围正常肾实质相似。增强时,病灶内强化不均匀,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出现条索样、斑片样及点状明显强化影,但是增强后肿瘤边界较清晰。4例肾集合管癌患者,肿瘤直径在4.3-5.7cm之间,平均直径4.9cm。圆形肿物,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累及皮髓质,皮髓质分界不清,未向肾表面突出。增强时,强化速度慢,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组织,边界欠清。10例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直径3.1-5.5cm之间,平均直径为4.2cm。平扫时可见肿瘤多在肾脏的中央,从肾脏的中央向肾实质发展,呈混合型混杂密度影,边界模糊。增强时,肿瘤强化速度较慢,强化程度比正常肾实质低,部分患者可出现延迟强化,呈“慢进慢出”的表现。14例肾囊肿患者,肿瘤直径在4.5-8.5cm之间,平均直径6.9cm。平扫时病灶内密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密度,水样密度影,和肾实质分界清晰,有清楚的包膜;增强扫描时,肾皮质期和肾实质期均无强化。其中1例患者,囊内水样密度,出现囊壁增厚,囊内壁不光滑,增强扫描后,囊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液无强化。结论:1.血供特点不同的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在增强CT中有一定的差异。2.增强CT在诊断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二、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蓝萼甲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肾细胞癌增殖和侵袭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药物及化合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网络药理学分析
        2.2.2 试剂的配制
        2.2.3 细胞培养
        2.2.4 CCK8 法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 增殖的影响
        2.2.5 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 增殖的影响
        2.2.6 流式细胞术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 凋亡的影响
        2.2.7 Transwell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2.2.8 Western blot检测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中PI3K/AKT等蛋白的影响
        2.2.9 裸鼠皮下成瘤检测蓝萼甲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2.2.10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
    3.2 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 增殖的影响
        3.2.1 CCK8 实验结果
        3.2.2 平板克隆实验结果
    3.3 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 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3.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3.3.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4 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 侵袭、转移的影响
        3.4.1 Transwell实验结果
        3.4.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5 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786-0、A498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3.5.1 蓝萼甲素对肾癌细胞PI3K/AKT相关蛋白的影响
        3.5.2 蓝萼甲素和PI3K/AKT激动剂对786-0、A498 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蓝萼甲素对裸鼠皮下肿瘤生长的影响
        3.6.1 裸鼠皮下肿瘤结果
        3.6.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中医药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肾癌治疗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2)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肾细胞癌的影像组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3)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释义表
附录二 12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资料汇总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流行病学
        3.1.2 临床特征
        3.1.3 影像学表现
        3.1.4 手术方式
        3.1.5 病理学
        3.1.6 免疫组化
        3.1.7 随访及预后
    3.2 讨论
        3.2.1 流行病学
        3.2.2 临床表现
        3.2.3 影像学
        3.2.4 影像学鉴别诊断
        3.2.5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3.2.6 病理学鉴别诊断
        3.2.7 治疗
        3.2.8 预后及展望
        3.2.9 局限性
    3.3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及诊断标准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随访结果
    3.2 单因素预后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局部进展期肾癌预后及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集合管癌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肾嫌色细胞癌术后复发伴转移一例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病例简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癌手术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肾静脉侵犯程度对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步骤和方法
    3. 患者术后病理诊断
(三) 结果
    1. 患者的临床特征
    2. 生存分析结果
    3. COX风险比例模型
(四) 讨论
(五) 总结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MDCT对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及Fuhrman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DCT对肾透明细胞癌中肾窦脂肪侵犯的诊断价值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检查方法
        1.1.3 图像分析
        1.1.4 统计学分析
    1.2.结果
    1.3 讨论
        1.3.1 依据MDCT表现判断ccRCC中肾窦脂肪侵犯的意义
        1.3.2 MDCT影像特征与肾窦脂肪侵犯的关系
    1.4 小结
二、MDCT征象与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检查方法
        2.1.3 图像分析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依据MDCT征象评估不同病理Fuhrman分级的ccRCC的意义
        2.3.2 ccRCC的MDCT征象与Fuhrman分级的关系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手术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肾癌在CT中的强化表现
    3.2 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CT中的强化表现
    3.3 肾囊肿在CT中的强化表现
    附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四、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蓝萼甲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肾细胞癌增殖和侵袭转移的研究[D]. 刘玉堂.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D]. 吴文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及研究进展[D]. 李张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D]. 孙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5]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邢会武. 郑州大学, 2020(02)
  • [6]影响肾肿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魏敏.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3)
  • [7]肾嫌色细胞癌术后复发伴转移一例及文献回顾[D]. 胡宝.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肾静脉侵犯程度对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影响[D]. 岳文昌.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MDCT对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及Fuhrman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D]. 刘莹莹.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10]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D]. 沈腾. 吉林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肾细胞癌肾外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预后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