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我们真的能走出整顿的“怪圈”吗?

信任:我们真的能走出整顿的“怪圈”吗?

一、信托:真能走出整顿“怪圈”吗(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武[1](2021)在《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发展都处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变革时代需要对大学革新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大学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没落、此时此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统筹思考。基于对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为改革而改革”、“为政府政策背书而改革”以及“以排名为导向建设‘双一流’”等问题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究竟应该在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的引领与推动下才能实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发展。论文选择以“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大学革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跳出经济学、管理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解释力,进而探究“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大学革新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则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在实践层面对大学革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强调为了创造大学的未来需要特别重视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革新,唯有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推动大学革新才能塑造大学的未来。研究首先基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发展所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基于历史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强调对于以革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大学而言,企业家精神不是外在于大学这一组织的,而是其本身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特征和品质。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依据现实情景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大学革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立足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强调当下的大学革新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范式革命的重要性。在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对大学革新的过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加以阐述后,需要追问的是大学革新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则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横向上从大学革新的丰富事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这三种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即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未来,需要个人的、组织的、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在理论层面充分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后,研究的重点在于凸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模式以及行动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革新展现出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超越组织发展历史/传统的范畴,又突破校园的围墙。企业家精神引领和推动大学革新实践就体现在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以及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同时,研究还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实践,分析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策驱动,强调走向卓越的大学更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并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之于“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赵跃[2](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雷婕[3](2018)在《俄罗斯资源型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具有典型的资源型特征,约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1)来自于与资源相关的税收和收费。资源在给俄罗斯财政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使其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近十年来,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波动。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导致2009年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9.3万亿卢布下降至7.3万亿卢布,跌幅高达21.5%。2015年,受欧美制裁以及全球油气供给关系等因素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再度大幅下跌,由110美元/桶下跌至50美元/桶,并于2016年3月一度下跌至30美元/桶,使以资源出口为主要来源的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再度蒙受较大损失,由2014年的14.5亿卢布降至2016年的13.5亿卢布。面对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俄罗斯联邦政府不得不根据石油价格的变动,对联邦预算进行了多次调整。2016年俄罗斯联邦预算经国家杜马审批同意的大型调整多达5次以上,政府预算收入一再压缩,预算赤字不断扩大,由最初占GDP的0.5%提高到占GDP的3.4%。鉴于国际油价的极度不稳定,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大幅度波动,再加之国际石油长期价格难以预期,使需要充分考虑各项中长期因素的俄罗斯中期预算被迫中止。而在此之前,中期预算在俄罗斯已顺利实施十余年,在强化预算资源配置与国家战略相关性,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决策及使用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对资源的依赖也使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丰富的资源储备是保障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资源储量本身的有限性显然会对资源型财政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性带来极大的影响。这就促使俄罗斯政府必须在资源尚未枯竭之前,考虑如何解决资源型财政困境,保障资源型财政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的开采还涉及代际公平,这也会对财政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为此,俄罗斯政府必须正视资源型财政的困境,并设法解决资源型财政带来的隐患和问题。丰厚的资源收入也易使国家经济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特征,导致国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发展其他经济门类及开展产业结构改革与优化的动力,而这也是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与难题。有鉴于此,俄罗斯联邦政府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资源型财政的稳定发展以及长期可持续性,并为此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探索与改革,例如构建以油气收入为基础的稳定基金,改革资源税课税方式,调整资源型财政收入结构等。“稳定基金”的设立是俄罗斯资源型财政改革较为成功的案例。为保障资源型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财政“逆周期”调节,俄罗斯于2004年建立“稳定基金”,即按照一定比例将油气超额收入存储起来,用以缓解未来石油价格下跌对财政收入带来的冲击。随着稳定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2008年稳定基金被拆分为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一部分用于熨平经济波动,另一部分则用于补充养老资金的不足。这种具有财政“逆周期”作用的储备基金在俄罗斯两次财政收入下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平抑作用,保障了俄罗斯国家财政的稳定,国家福利基金对养老基金的不断充实与补充,则有效解决了俄罗斯养老金赤字,保障了俄罗斯国家财政的长期可持续。但在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摆脱资源依赖方面,俄罗斯的相关改革则是一波三折。早在2009年,俄罗斯政府就曾尝试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摆脱资源依赖。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曾表示,油气收入不应超过预算收入的四分之一,但随着国际油价回升,唾手可得的丰厚收入使俄罗斯再次失去改革的动力,俄罗斯财政收入中油气收入占比不断回升,2010-2014年,油气收入占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由46.1%到51.3%,其中2012-2014年该比重更是连续三年保持在50%以上,使俄罗斯再次陷入对资源的依赖之中,同时也使俄罗斯再次失去了改革的先机。2015年以来,面对国际油价的低位徘徊,俄罗斯资源型财政的弊端再次凸显,俄罗斯政府痛下改革决心,希望通过一系列财政税收改革,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降低国家财政收入对资源的依赖。俄罗斯通过削减资源类产品出口关税、提高非油气收入占比等改革措施,2015-2016俄罗斯油气收入占联邦财政收入的比重一度下降至42.9%和36.0%,使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对油气收入的依赖下降到历史最低点。总体而言,俄罗斯资源型财政改革的实施较为顺利,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当前摆脱资源依赖的改革还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2017年国际油价不断回升,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应声而涨,油气收入占联邦预算收入的比重由预期的33.5%上升到39.7%。由此,在国际油价再次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财政收入可持续改革还能否如期推行,俄罗斯能否真正降低对资源的依赖,都有待继续观察与长期跟踪。确保资源型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及长期稳定,是许多资源型国家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从国家层面,中国并不属于依靠单一型资源的国家,与俄罗斯这种资源型国家财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就中国部分特定地区,如东北、山西、新疆等地区都对资源存在较高依赖,这些资源型地区与俄罗斯资源型财政面临的困境极为相似,都面临降低资源依赖、保障资源型地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为此,研究俄罗斯资源型财政问题,可为我国资源型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思考。除这些特定的资源型地区外,若从广义上来看,在我国地方财政还普遍存在对土地资源过度依赖的现象,虽然“土地财政”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地方政府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很多地方财政收入难以为继,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挑战。同时,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也抑制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优化产业布局的意愿,使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及长期可持续性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土地财政短时期内大规模收入的集聚更加助推了地方财政的顺周期行为,加剧了地方财政不稳定与不可持续的风险。由此,研究俄罗斯资源型财政改革,尤其是俄罗斯在保障联邦财政收入稳定,实现“逆周期”调节,增强财政可持续方面等方面的相关改革举措,对于我国解决特定资源型地区,以及“土地财政”面临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围绕上述方面,本文分章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章:导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和不足进行总括。第二章:从“逆周期”财政理论、资源诅咒以及中期预算框架思想三个维度,对资源型财政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分析了“自动稳定”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财政理论中发挥的作用,梳理了资源诅咒的主要传导机制,分析了中期预算框架构建的背景及中期预算框架建立的重点与难点,并结合以上三种理论,分别探讨不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对俄罗斯主要资源及资源型财政状况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了俄罗斯矿产资源开采税的课征规范。在此基础上,从俄罗斯资源型财政面临的不稳定以及不可持续的困境出发,探讨了俄罗斯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对资源型财政的影响。第四章:对俄罗斯在优化资源型财政结构过程中的税制改革进行详细阐述,重点对俄罗斯矿产资源开采税的税制及出口关税税制改革进行分析。其中,在对矿产资源开采税改革的分析过程中,探讨了俄罗斯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税改革的动议,实施的改革措施,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政府与石油企业间的博弈。结合俄罗斯在对资源型财政进行的改革分析了资源型税制改革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俄罗斯资源型财政逆周期改革进行分析,对比国际主权财富基金的不同类型,对俄罗斯建立稳定基金的背景进行阐述,对俄罗斯构建“稳定基金”机制的运行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分析,比较了2009和2014年两次经济危机中“稳定基金”实现逆周期调节的不同侧重点,并基于VAR模型探讨了“稳定基金”对于弥补财政赤字发挥的“逆周期”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对俄罗斯实施中期预算改革的背景以及俄罗斯中期预算的构建进行分析。对俄罗斯中期预算的编制方法、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着重对俄罗斯“以结果为导向”中期预算的实施效益进行分析。第七章:对俄罗斯资源型财政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重点关注了“超额收入税”这一俄罗斯正在进行试点的新税种。除此之外,对俄罗斯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摆脱油气依赖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再工业”等举措进行分析,并对稳定基金机制发生的最新变化,以及在俄罗斯规划预算改革予以关注。第八章:针对我国“土地财政”以及资源型地区面临的财政不可持续困境,在对比中俄两国面临困境时存在的异同点的基础之上,提出可借鉴俄罗斯采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完善资源税制改革、建立中期预算框架等提高资源型财政稳定与可持续性的成功经验,建议加强土地出让金与我国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之间的关联度,可按照一定计提比例将土地收益纳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强化我国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逆周期”作用。除此之外,还需继续深化我国资源从价税改革、尽早在我国建立中期预算框架。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俄罗斯通过对资源税制的调节,降低了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对油气收入出口收入的过度依赖,优化了财政收入内部结构,缓解了石油价格波动导致的财政收入不稳定。(2)俄罗斯通过建立“稳定基金”机制,实现了财政“逆周期”调节,增强了资源型财政的可持续性。(3)基于“乌拉尔”石油价格编制的中期预算有助于俄罗斯政府掌握更长期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而“以结果为导向”的中期预算提高了俄罗斯预算支出的绩效,有利于对资源型财政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选取了财政可持续性的角度,以财政“逆周期”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俄、中两国在进行资源型财政改革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同时,通过对比我国存在的“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等现实状况,借鉴俄罗斯相关经验与教训,提出对土地出让金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2)研究方法创新:在对俄罗斯建立“稳定基金”实行“逆周期”调节的规范分析基础上,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稳定基金”在弥补财政赤字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3)研究内容创新:本文以俄罗斯财政可持续性发展为对象,对俄罗斯资源型财政未来改革方中的“超额收入税”进行探讨,对俄罗斯政府与油气企业对待“超额收入税”的不同态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实现了研究内容及研究领域的创新。

祁琳[4](2017)在《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托是在英美衡平法的体系中产生、发展的财产转移和管理制度。信托既是一种金融制度,又是一种法律制度,但说到底是一种特定的财产管理制度。由于信托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起到的独特作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也纷纷关注、研究并移植了信托制度。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在历时8年调研论证之后颁布实施,使得我国的信托活动步入了制度化的时代。在我国,提起“信托”,首先想到的就是“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基金”等商业化的应用,尤其是以信托关系构建的各种金融工具。然而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历史上,早期的信托是从私人生活领域的民事信托开始兴盛起来的,关于信托的着述也相应地多以民事信托为中心,甚至在《信托法重述》中将商事信托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这并非是因为英美的商事信托不发达,而是在这些国家中,商事信托尚未对民事信托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民事信托的相关制度也可以看做商事信托的一般规则。我国的《信托法》显然也受到了这种立法方式的影响,并未对商事信托作出专门的规定,但我国引入信托制度的一个重要初衷便是推动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现实也证明了这一取向:《信托法》施行十余年,我国的信托在商事领域的运用远多于民事信托,近些年家族信托等民事信托才日渐活跃起来。这不得不使我们产生一个疑问:现行的《信托法》对于大量存在于市场之中的商事信托真的具有普适性吗?完善的商法能够为一国市场的运行提供一整套可以遵循的基本规则,能够为一国建立市场秩序提供切实的保障。同时,商法的适应性特点要求商法必须紧紧跟随一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当国际、国内市场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规则就不能一成不变。如果考察一下这十余年来法院的司法裁判情况就会发现,涉及信托的争讼并不少见,但以“信托纠纷”为案由立案审理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直接援引《信托法》的规定作为裁判依据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一些典型案例中,《信托法》可以用来构成基础法律关系,却不能完满解决因此产生的司法难题,法院在裁判时依旧需要借用合同法或其他法律中蕴含的基本法理,《信托法》的很多条文成了“睡美人”式的条文。基于商事信托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信托法》的规范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另外,发达国家在近30年间也开始用独立的视角看待商事信托。例如,美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商事信托的特别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商事信托统一示范法》于2009年向各州公布;2006年,日本进行了《信托法》实施八十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修订,在继续完善信托商业利用形态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个“民商合一”的信托平台。这些立法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理念:商事信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也需要量身定做的信托法律来规范。其实,我国向来不忽视商事信托的现实发展与商事信托的法学研究,但更多地局限于财产法或商事行为法的范畴,虽然其成果不乏建树,但对于市场领域中的商事信托活动及其纠纷解决,尚不能提供充分的理论解说和学理依据。本文通过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来认识商事信托制度,以期为商事信托的立法、司法和实务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支持。本文包括导言和五章正文,全面论述了商事信托制度。第一章是商事信托的法理基础。第一节界定了商事信托的概念。为了私人的营利性的目的,委托人向受托人转移信托财产并获取对价,由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实施积极的管理,进而追求受益人利益增长的信托,就是商事信托。在此基础上将商事信托与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做了比较区分。并且将商事信托与相似制度,如委托、行纪做了法律区分。第二节分析商事信托的功能。商事信托具有财产转移和财产管理的制度功能,具有融通资金和财富传承的应用功能。第三节考察和探讨了信托的法律性质。介绍了英美法系的财产说、合同说、组织说这三种学说,大陆法系的法主体说和“物权—债权”说,以及我国对商事信托法律性质的研究。第二章是中外商事信托制度的演化轨迹。要真正了解一个事物就要从它的历史开始,信托也不例外。第一节介绍了英国信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受到法律传统的影响,英国信托法律规范绝大多数仍存在与衡平法中,至今英国尚无信托法典,也没有统一的信托公司法或信托业法。第二节以美国为例分析英美法系国家的制度演化历程。美国作为英美法系国家成功引入了信托制度,它的信托形式主要是商事信托,美国继受了英国传统的信托制度并加以改造,成为世界上信托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信托法发展出对商事信托的组织、运作及其责任等规定。法定商事信托是美国对信托法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第三节以日本为例分析大陆法系国家的制度演化历程。日本是亚洲信托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大陆法系国家信托制度移植的成功典范,也是大陆法系第一个引入信托法的国家。2006年的修法将诸多商事信托固有规则作为一般规则确立下来,承认了民事信托法本身的商事信托法化,也就是所谓的“商化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对信托法律制度和信托相关法律制度的理解,而且更能对其发展及未来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节是我国商事信托制度的演化过程。梳理了我国信托业务的变迁历程和制度演化的过程。第五节比较分析了中外商事信托的区别。在英美法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普通法和衡平法在不同层次上运行,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制衡,这就使得英美法制极富弹性,因而也就孕育出了极富弹性的信托法律制度。正是由于英美法独具特色的普通法和衡平法相互对峙的二元法律结构,以及两大法系在财产法上的重大差异,使得具有刚性特征的大陆法系在这种极具弹性的信托法治面前显得有些不足。两大法系在信托制度上既有共同的理念,又有相互的区别。但是,近些年来,各国普遍采取了商事信托法典化的立法模式,结合本国的实际对信托法进行了本土化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商事信托的发展壮大,各国对信托法制进行了商事化改造。第三章是商事信托制度的实践和法律困境。第一节介绍我国商事信托的市场实践。梳理了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信托种类和划分标准,重点分析了几种信托计划的法律机理和几种特殊的信托类型。总体上构建起信托市场的全貌。第二节是我国商事信托的司法实践。介绍了目前商事审判中适用信托法的情况,总体来看,典型的信托纠纷较少,信托法在审判中适用的情况极少。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一些法律争议的焦点和法律适用的困难。第三节分析了我国商事信托制度的法律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法、司法与实践的脱节,对商事信托性质认识的偏差,信托财产的归属不明确,信托委托人权利过大导致权利配置失衡,信托登记制度名存实亡,信托受益权的属性没有准确定位,资产收益权的性质界定不明确。第四章是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理论问题。信托制度产生于英国中世纪独特的法律文化,也发达于该独特的法律文化,所以这样的制度必然是为生长和发展的社会服务的。如今我们要把它移植到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背景、法律传统以及社会观念均截然不同的中国,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使信托从陌生到为人们所熟悉,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们对信托的热情,最终使信托法从制定的法成长为社会的法。“本土化”是信托法制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信托法制所必须克服之点。第一节分析了商事信托法律移植中的制度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传统的冲突,信托财产所有权原则的冲突,信托财产制度架构的冲突,司法救济原则的冲突。第二节从产权理论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大陆法系的所有权是“物权—债权”范式,所有权下的权能不具有独立性,采用物权制度下的权能分解,将物权的所有权分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英美法系进行的是权利分解,只要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就是所有权,所有权可以独立交易转让。交易的不是物,而是权利,权利有抽象性和相对性,并行不悖地独立转让、处分与交易。第三节从交易成本理论看商事信托的法主体性。在信托运用和财产处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托受托人和专业理财技术的规范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商事信托的主体地位一旦得以确立,在充分吸收信托机理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商事组织形式,商事信托所具备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受托人与受益人的有限责任与信托内部治理机制的灵活性势必会在金融理财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第四节写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趋势分析。制度演化的法律逻辑是走商事信托法治的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社会的法治实践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距,因此中国的法治建设不可能是西方国家法治建设在中国社会的重演,中国的法治实践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来选择自己的道路。制度演化的价值选择是实现财富管理的效率化。基本路径是确立商事信托的法主体地位。确立商事信托的法主体地位有利于解决信托移植过程中的诸多难题。第五章是商事信托制度完善的法律选择。第一节分析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内生激励。既从古代历史中寻找本土资源,也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社会需求,并且分析了阻碍商事信托发展的社会障碍是存在行业潜规则,如刚性兑付等。第二节立法完善的改革方向。建议选择在《信托法》中专门增设“商事信托”一章的立法模式,对商事信托的特殊性进行规定。另外还要明确立法原则、完善行业系统规范、完善立法层级。第三节是商事信托具体制度的设计。要完善信托登记制度,弱化商事信托委托人的权利,完善受托人信义义务规则,保障信托受益权的实现。第四节写商事审判中法律困境的破解。结论部分写商事信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研究商事信托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确立商事信托的法律主体地位,围绕法主体地位构建配套的相关制度,这样商事信托理论的自足性和合理性会得到更多法理上的支持。信托法治的建设将为信托业保驾护航,这样信托业才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才会真正成为古老、传统而又新兴的金融行业。

文静[5](2016)在《我国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法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托制度发源于英国而兴盛于美国,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根据近几年信托产品所占金融市场的市场份额显示,信托行业已跻身于金融市场四大支柱行列。全球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青睐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不断升温,信托产品呈进攻之势很快占领大片股票、债权、基金、银行存款等金融产品市场份额,即使面临经济情况不稳定的08年金融危机,信托产品依然以其收益和回本坚守市场份额,信托市场依然活跃。聚集国内,信托资本市场呈逐年攀升之势:2010年底信托资本接近3万亿元,到2013年底就飙升至10万亿元。信托产品能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迅速“走红”并逐步占领大片席位,究其根本原因,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现象当居第一等“功”。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是指,受托人向投资者作出保底承诺,承诺在信托计划兑付期限届满时按照预期承诺返还投资本金和分配投资初始承诺的预期收益,即使因实体违约、交易对手违约、投资失策等原因导致信托产品出现亏损,受托人仍然要硬着头皮要履行兑付承诺。从短期来看,“刚性兑付”无疑是赋予投资者一件“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保护伞,而且该保护伞也能提升受托人声誉,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的青睐目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刚性兑付”是两全其美的良性现象。但是我们一旦放眼未来,以长远良性发展的眼光理性地看待信托“刚性兑付”时,它便失去了其绚丽夺目的外衣。究其根本,“刚性对付”违背信托产品财产独立性的本质,是一种阻碍信托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兑付方式。毫不夸张地说,“刚性对付”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其蕴含的隐性风险随时都威胁着中国信托行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因此,揭开“刚性兑付”的光彩外衣,深入分析其蕴含的隐性风险和信托相关法律真空、监管缺失等因素,然后完善信托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防控机制,信托公司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信托行业才能回归市场规律,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本文正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近年发生的影响力较大的信托产品“刚性兑付”事件——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案的案情介绍和案件分析,归纳出本案在“刚性对付”问题上所反映出来的三个焦点问题:一是刚性兑付的法理基础在哪儿;二是打破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现象的必要性三是如何缓解或者克服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现象。本文以下部分将围绕这三个焦点问题展开。第二部分:主要从英美法系信托财产性质基本理谈论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相关概念的介绍。其次,介绍刚性兑付是与信托财产独立性本质相冲突。信托行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信托行业已呈现畸形发展之态势,刚性兑付现象已然成为信托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三部分:结合案例,分析克服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必要性。在该部分,首先是分析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刚性兑付案的成因,主要从市场层面、操作层面、信用层面和流动性层面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我国信托行业背景和本案刚性兑付成因,分析我国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成因。其次,分析刚性兑付对于我国信托行业及金融市场所存在的隐形风险。第四部分:探讨克服刚性兑付的对策,主要从完善信托相关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监管体制建设、信托公示与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优化信托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五部分:结语,主要表达对我国信托行业打破刚性对付现象,构建和谐良性的信托投资环境的愿景。主要从信托投资者树立“投资有风险”等健康的投资理念,政府引导建立良性的投资环境。

王志浩[6](2016)在《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财政制度安排体现和承载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方面的基本关系。在复杂的央地关系中,围绕财政-税收展开的权责斗争,一直处于焦点问题的前列。可以说,一部国家改革史,就是一部波澜起伏的财政史。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建国以来有过多次“收权—放权”的循环。当过度放权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不利于管控时,中央就倾向于收权整顿;反之,因集权过度而导致经济结构僵化、流动性低而导致社会发展放缓时,中央就重新放权以搞活市场。尽管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各种批评,但这些举措仍使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民经济总体状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自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重新夺回经济话语权,而地方财权大大缩水。受市场化改革驱动,地方政府建设热情高涨,但建设资金需求与可用财力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而国家《预算法》一直没有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在这一现实矛盾下,诸多地方政府绕开法律红线,通过银行信贷、债券、信托、理财、资产债券化、融资租赁等多种渠道寻求资金支持,事实上形成了政府的强大举债能力。无论对于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债务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筹集到大量资金,成为经济建设和城乡发展的显着推进器,地方繁荣与活力的累加,客观上也做大做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与底气,中央乐见其成;另一方面,融资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地方财政风险日益加大,中央兜底的意愿下降,困难凸显。最终,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的新常态下,中央政府开始强力约束地方债务扩张,并通过多种政策组合,试图重建央地财政关系,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升级换代。本文正是试图从央地关系的核心视角,来重新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事实,理解贯穿其中的制度约束、行动选择和治理逻辑。就理论关切而言,本文的重心不是描绘当下地方政府债务的确切规模以及治理路径,而是其背后央地关系的演化和博弈逻辑。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解释为主而解读为辅的演绎推理方法以及多阶层—多偏好的行动逻辑观察方法。本文遵循事实与学理互证,单视角与多视角叠加,历史与现实并重,宏观思考微观切入、微观进去宏观出来的多元化思考模式,层层追问,力图在理论研究和对策应用上皆有斩获。同时,本文尽力节制习见的善恶价值判断,不对地方债务的发生及规模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回到历史和事实本身,梳理央地关系的行动逻辑及其动力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的发生与防控,还原为现实世界的多因素复杂互动。在研究策略选择上,本文试图将财经事件与社会变革整合研究,将地方债务的生成逻辑拓展到更广阔的学理空间中。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部分,一是政府债务规模的分析,多由财政或经济学研究者完成;二是债务风险应对的应用分析,多由实务政府工作者完成。本文希望通过政治学视角的介入以及基于对历史、制度和各方行动逻辑的梳理分析,能够丰富和拓展对这一议题的理解,探讨建立跨学科综合视野的可能及路径。在写作结构上,本文做了一些尝试,将改革历程与博弈过程融合,通过文本安排来呈现某种动态结构,用“找钱-分钱、缺钱-借钱、借钱-赚钱、邀功-赖账、土地-信用、脱缰-重构”这六组核心概念,重新建立了理解地方政府债务从早期到后期,从小借小用到可能失控的分析框架。这六组概念既勾画了地方政府债务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格局,也提供了理解这种格局的制度动因。“找钱-分钱”是财政问题中央地关系的核心;“缺钱-借钱”诠释了借债兴起的早期逻辑;“借钱-赚钱”则是地方政府从被动转向主动的扩展行动;“邀功-赖账”形成了借债的内在动力;“土地-信用”则构成了债务做大的外在支撑;“脱缰-重构”给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的判断及其治理路径。这六组核心概念表现出的时空-结构张力,构成了本文解剖地方政府债务的央地视角。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文献回顾与述评,梳理了政府债务学术研究的西方脉络,展现了中国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探寻,还带入了央地财经高官的政策表态。第二章是学理基础,辨析了从央地视角解释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四种经典理论,包括“收权-放权”策略调整的改革视角、地方政府相互竞争的激励视角、财政联邦主义的分权视角和实验主义治理的实践视角。第三章以“找钱-分钱:财税改革中的央地博弈”为题,再现了1993、2001年一大一小两次财税改革的时空背景,运用亲历者回忆录的素材,对地方政府两次作弊的典型案例,勾画了央地博弈的鲜活画面。第四章以“缺钱-借钱:分税制与早期债务的形成”为题,着重回答了早期乡镇债务兴起的逻辑。第五章以“借钱-赚钱:融资工具创新与地方债务走高”为题,将经济改革新时期的地方债务激增,理解为融资工具创新。第六章以“邀功-赖账: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的正反激励”为题,对地方债务攀升的官僚集团行动给予了学理解释。第七章以“土地-信用:地方政府债务的杠杆放大”为题,描绘了地方债务最终走到惊险高度,依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和政府效用,它在释放治理风险的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和城市焕然一新做出了重要积极的贡献。第八章以“脱缰-重构:债务治理中的央地关系新格局”为题,解读单一制架构的中央政府如何在逆境下挽回局面的出牌路数。最终的结语,简要讨论了驱动中国经济奇迹的竞争性地方政府,走到了由盛而衰的新拐点。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问题,本文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改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局面,争取做到权责相匹配;完善官员考核与激励机制,打破GDP至上论;不断拓宽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渠道,授予地方政府以发债权,保证投融资机制健康运转;规范债务管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实施预算硬约束,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孙文俊[7](2015)在《律师业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 ——以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化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律师业萌芽于古希腊、产生于古罗马、复兴于德国并逐步发展为现代律师业。中西方律师业发展历史,无不证明,市场经济是律师制度产生和存续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社会基础,人权观念是文化基础,法律体系是制度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律师通常具备任职资格的法定性、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服务方式的受托性、服务价值的有偿性、服务地位的独立性等特征。律师制度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职业是法治的产儿,律师职业是法治文明的体现,律师职业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力量。西方法治国家律师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发展是保障,专业化发展是趋势,精英化发展是导向,一元化发展是共识,自我完善是关键,服务产品化是根基。伴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成长,我国律师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法治力量。然而,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律师业还有很大差距,律师行业面临发展瓶颈,律师发展面临职业困境,律师事务所面临管理难题。突破我国律师业困境,要实现律师业务专业细分化、律师办案团队合作化、律师事务所管理协作化、律师事务所模式企业化,大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加大律师业发展保障,律师事务所走品牌化战略发展道路,律师增强法律服务产品化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在律师行业中抢占了产品化的先机,形成了法律服务产品、技术和标准,谁就会成为律师业的领军。早期律师业的竞争是律师水平的竞争,现在律师业的竞争是律师事务所实力的竞争,未来律师业的竞争是法律服务产品的竞争。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律师业要发挥更大作用,律师要以提高法律服务产品化能力为核心增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律师事务所要以满足法律服务市场需求为核心创新管理,律师协会应以强化自治管理为核心促进法律服务产业化,政府应以落实律师权利为核心完善律师产业发展政策。

杨家才[8](2014)在《用治理和责任机制构筑信托业百年发展的基石》文中研究表明我在2013年信托业年会上提出了"八项机制"来加强信托公司自身的治理,2014年,我提出要用"八项责任"来树立信托行业稳健、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希望信托行业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不断自我反思,不断自我突破,最终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稳健发展、受人尊敬的行业。

郑飞[9](2015)在《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当代文学阶段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为分析对象,以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为依托,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梳理了当代文学阶段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知识分子六十余年来的精神演变历程。绪论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结语简要总结了论文。论文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对现代文学阶段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和“十七年”大学书写背景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论述了“十七年”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论文选取当时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红路》和《勇往直前》为例,借以分析当时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情状和知识分子在当时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红路》虽然表面写的是大学,但实际上却是对当时盛行的“红色叙事”的简单模仿,它塑造的大学不过是阶级斗争场的延伸;《勇往直前》略有进步,它至少较为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大学生活。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十七年”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价值观,前者的被肯定和后者的被批判则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大致生存境况;第二章以八十年代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文本为依托,论述了八十年代的大学书写。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创作于五六十年代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的《大学时代》和《大学春秋》;八十年代新出现的《马兰草》、《起步》和《生命与爱情》。上述作品都与各自时代的文学思潮保持着同步,前者有明显的“红色叙事”痕迹,后者则与八十年代初期盛行的“伤痕”和“反思”思潮相暗合。这种同步其实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身独立意识的缺失,加之这一时期的创作实绩,笔者将八十年代定位为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休整期;第三章讨论的是九十年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九十年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取代了之前较为一致的启蒙思潮,“人文精神讨论”的兴起,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走出阶级斗争阴影不久的大学随即遭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些都影响了九十年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袁越和马瑞芳各自创作的“大学三部曲”规模宏大、场面广阔,还涉及到了之前鲜有提到的大学阴暗面,创作笔法也基本摆脱了之前的“红色叙事”模式,人物、语言、情节等都有所突破;《欲望的旗帜》和《丽娃河》更是以另类的书写和夸张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的金钱化与欲望化倾向,开创了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模式,也打开了新世纪同类小说创作的大门;第四章关注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仅就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来看,新世纪是其创作的高潮期,随着文艺环境的宽松、言说媒介的丰富,这一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人数和作品数量都激增、文本质量也显着提升。包括大学师生、专业作家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大学书写中来,他们或平实叙述,或调侃讽刺,或虚构夸张,从而构成了新世纪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精彩图景。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聚焦大学阴暗面并由此展开思索的作品,如《大学纪事》、《大学门》、《教授变形记》等。创作的繁荣和反思的加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虽然知识分子被更加边缘化,其自身所固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却并未因此而减弱。

隋华臣[10](2014)在《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艺大众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文艺大众化”作为一个抽象的口号而熠熠生辉,但是,对于什么是“大众化”?作为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运动,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历程?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对于“大众化”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作为一种方向被确定之后所带来的问题矛盾,却很少有人进行探究。本文所要做的,就是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系统清理。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初,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平民化倾向,缩小了文艺与大众的距离,但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无论是倡导白话文还是提倡“平民文学”,其目的都是从人的立场出发对大众进行启蒙,而不是迎合大众。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民粹主义逐渐兴起,知识界开始出现崇拜大众的倾向,为文艺大众化运动提供了文化土壤。民粹主义思潮又衍生出“劳工神圣”与“到民间去”等具体口号,强化了青年知识者崇拜大众的心理与走向民间的愿望,成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思想源头。在“到民间去”思想影响下,知识界开始了“民众文学”的讨论,出现了文学民众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迁就大众的倾向。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革命文学倡导者主张文艺走向大众,努力获得大众意识,作大众的留声机。过去的研究从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要求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这一关键问题。正因为涉及这一关键,鲁迅才起而与之争辩,毫不动摇地坚持启蒙立场,他认识到在大众没有彻底觉醒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真正的大众声音;知道崇拜大众与迎合大众将会给文艺带来严重后果。郁达夫在这一时期对文艺大众化运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革命洪流中保持了清醒而独立的思考;他所创办的《大众文艺》,从人的立场出发向文坛展示了现代意义的大众文艺,以此抗拒日益兴起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然而,随着郁达夫的被迫退出,《大众文艺》随即发生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林伯修率先提出了“文艺的大众化”口号。陶晶孙接编《大众文艺》后,确立了与郁达夫完全不同的编辑方针,借助这个平台组织了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无疑是“革命文学”论争与《大众文艺》转变共同促成的一个结果。将文艺大众化运动推向深入的是左联内部的讨论。左联是在瞿秋白介入领导之后才开始重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在1931年发表的“十一月”决议基础上,展开了讨论。瞿秋白在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前提下倡导文艺大众化,成为左联内部讨论的主流;冯雪峰则是在肯定五四新文学的前提下倡导文艺大众化,亦不乏追随者。大众语讨论是在上海的公共舆论空间中发生的一场自由讨论,由当时的一股文化复古潮流所引发,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它最初以保护白话文为初衷,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出现,结果却对白话文形成一种否定力量,使之腹背受敌;鲁迅在讨论中指出提倡大众语要警惕成为“新国粹派”和“大众的帮闲”。抗战爆发后,文艺界在民族意识的旗帜下集结,大众化运动对文艺界产生了全面影响,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基本原则。利用旧形式成为抗战初期文艺关注的焦点。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过去更多关注的是延安背景,但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民精神总动员,正是在这个意识形态背景下,发生了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最初在解放区发生,随后波及到国统区;随着讨论的深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由对民族形式的讨论,到民间形式的关注,文艺大众化运动进一步升级,推动文艺走向民间大众。《讲话》的诞生为文艺大众化确立了一个成熟形态,成为了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目标指向,从而形成了延安文艺规范;在这套文艺规范的要求下,知识分子开始进行全面改造,与工农兵大众相结合,与工农兵大众相一致,彻底颠覆了五四所建构的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文艺大众化运动导致了五四启蒙精神的蜕变,使知识分子最终走上了思想改造之途;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一个向民间认同,回归传统的过程,导致了新文学现代性的丧失。对文艺大众化运动深入探究,以史为鉴,警惕悲剧重演。

二、信托:真能走出整顿“怪圈”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托:真能走出整顿“怪圈”吗(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1. 关于创新创业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审视
        2. 对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再思考
        3. 对“双一流”建设的反思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1.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整体性概述
        2.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类型研究的述评
        (二) 关于大学革新的相关研究
    三、 基本概念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革新
    四、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构建
        二、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三、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中世纪大学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创立与企业家精神
        一、 现代大学的早期发展
        二、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创建
        三、 后洪堡时代现代大学的持续变革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科研的兴盛与研究型大学典型模式的确立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改革
        三、 走向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的繁荣与企业家精神
        一、 创业型大学中的商业性企业家精神
        二、 制度性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革新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技术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二、 教育技术革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三、 外部技术环境变革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多重制度逻辑整合中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节 大学范式革命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范式与大学范式革命
        二、 创新创业: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范式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革新需要何种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哈珀的企业家精神与芝加哥大学的创建
        二、 艾略特的企业家精神与哈佛大学的转型
        三、 蔡元培的企业家精神与北京大学的再造
        四、 特曼的企业家精神与斯坦福大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二、 香港科技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全球性知识企业”的塑造
    第三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美国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积聚
        二、 以色列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国度中的大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革新
    第一节 以企业家精神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
        一、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建设中“学术创业”的兴起
        二、 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
        三、 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整合
    第二节 以企业家精神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
        一、 企业家精神助推学科-专业-产业链创建
        二、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治理
        三、 大学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
        一、 大学治理:从正当到绩效
        二、 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三、 为创新创业而治理: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治理模式变革
    第四节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一、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内涵及其演进
        二、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协同推进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第一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提升政府政策运行效能:政策工具的动态整合
        二、 掌舵而不是划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府-学”关系重塑
        三、 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创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四、 重塑高等教育系统: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 塑造企业家式政府角色:从官僚主义行为转向企业家行为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 以商业性企业家精神塑造新型“产-学”关系,增强大学资源创生能力
        三、 社会性企业家精神助推社会创业实践,突出大学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 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自我建构与革新,实现组织创新创业范式转型
    第三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以企业家思维代替排名思维,促进大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 整合组织领导中的多重企业家角色,扩展大学社会关系网络
        三、 创建组织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大学独特竞争优势
        四、 科学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形塑大学未来发展愿景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 创新之处、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俄罗斯资源型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资源型财政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
    第一节 “逆周期”财政理论
        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三、“逆周期”财政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资源诅咒理论
        一、资源诅咒理论的发展阶段与不同探讨
        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三、资源诅咒对实践的警示作用
    第三节 中期预算框架思想
        一、中期预算框架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中期预算框架的构建与难点
        三、中期预算框架思想对中期预算实践的指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资源型财政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俄罗斯资源型财政现状分析
        一、俄罗斯矿产资源占有与开采现状
        二、俄罗斯资型财政税收收入的现状
    第二节 俄罗斯资源税课征制度
        一、矿产资源开采税课征的法律框架与规范
        二、矿产资源开采税中对石油、天然气的课征规范
    第三节 俄罗斯资源型财政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一、俄罗斯资源型财政的非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
        二、俄罗斯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对资源型财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优化资源型财政结构的税制改革
    第一节 俄罗斯出口关税税制改革
        一、降低原油出口关税税率
        二、调整重、轻质油出口关税税率
    第二节 俄罗斯矿产资源开采税改革
        一、资源型财政困境下的俄罗斯矿产资源开采税改革动议
        二、巩固俄罗斯矿产资源开采税在财政收入当中的地位
        三、俄罗斯矿产资源开采税改革引发的政企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资源型税制改革的影响
        一、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二、影响石油生产行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保障资源型财政稳定的逆周期改革
    第一节 俄罗斯财政逆周期改革的背景
        一、俄罗斯设立“稳定基金”的国际背景
        二、俄罗斯设立“稳定基金”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稳定基金”——俄罗斯财政逆周期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俄罗斯“稳定基金”的建立与发展
        二、“储备基金”与“国民福利基金”的运作模式比较
    第三节 俄罗斯“稳定基金”在财政逆周期改革中的作用发挥
        一、发挥反危机功能
        二、保障居民生活和养老水平
        三、基于VAR模型对俄罗斯“稳定基金”作用的实证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保障资源型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中期预算改革
    第一节 俄罗斯实施中期预算改革的背景
        一、俄罗斯“年度条目式”预算编制的弊端
        二、俄罗斯政府预算改革的方向
    第二节 “以结果为导向”的俄罗斯中期预算构建与改革
        一、俄罗斯中期预算的编制方法
        二、俄罗斯中期预算发展的历程
        三、俄罗斯中期预算实施发挥的效益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资源型财政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 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摆脱油气资源依赖
        一、降低油气收入占GDP的比重
        二、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三、推进俄罗斯“再工业化”进程
    第二节 继续推行资源税制改革
        一、巩固矿产资源开采税地位
        二、试行“超额收入税”
    第三节 调整“稳定基金”结构,优化中期预算规划
        一、突出“国民福利基金”主体地位,继续发挥财政稳定作用
        二、实施规划预算提高公共支出运营效率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逆周期”调节机制的启示与借鉴
        一、我国“土地财政”的现状与问题
        二、中国与俄罗斯面临财政不可持续困境的异同比较
        三、借鉴俄罗斯经验,解决我国“土地财政”困境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促进我国资源型地区财政可持续发展改革
        一、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现状及问题
        二、中国与俄罗斯资源型地区发展困境的异同比较
        三、借鉴俄罗斯经验,构建我国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三节 对我国加快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中期预算的启示
        一、我国中期预算实施的现状
        二、我国中期预算与俄罗斯中期预算的对比
        三、俄罗斯建立中期预算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4)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
第一章 商事信托的法理基础
    第一节 商事信托的概念界定
        一、两大法系商事信托概念的考察
        二、商事信托的界定标准
        三、商事信托与近似制度的区别
    第二节 商事信托的功能分析
        一、制度功能
        二、应用功能
    第三节 商事信托的法律性质
        一、信托法律性质的理论解释
        二、我国对商事信托法律性质的研究
第二章 中外商事信托制度的演化轨迹
    第一节 英国信托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一、英国信托制度的产生
        二、英国信托业务发展历程
        三、英国信托立法的特点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制度演化历程: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的信托业务情况
        二、美国信托立法分析
    第三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制度演化历程:以日本为例
        一、日本的信托形式:以商事信托为主
        二、商事信托法制的演化历程
    第四节 我国商事信托制度的演化过程
        一、我国信托业务的变迁历程
        二、我国商事信托制度的演化过程
    第五节 中外商事信托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各国都开始了法典化进程
        二、法典化的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
        三、进行了信托法制的商事化改造
第三章 我国商事信托的实践与法律困境
    第一节 我国商事信托的市场实践
        一、我国商事信托的分类
        二、各种信托计划
        三、商事信托的特别类型
    第二节 我国商事信托的司法实践
        一、信托法在商事审判中适用的现状
        二、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 我国商事信托制度的法律困境
        一、立法、司法与实践相互脱节
        二、商事信托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
        三、信托财产的归属不清晰
        四、信托委托人权利过大
        五、信托登记制度名存实亡
        六、信托受益权的属性定位不准确
        七、资产收益权性质的界定不明确
第四章 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商事信托法律移植中的制度冲突
        一、法律传统的冲突
        二、财产所有权原则的冲突
        三、信托财产制度架构的冲突
        四、司法救济路径的冲突
    第二节 从产权理论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一、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二、信托财产权的属性分析
        三、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制度体现
    第三节 从交易费用理论看商事信托的法主体性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二、信托交易与信托交易成本
        三、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组织制度
    第四节 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趋势分析
        一、制度演化的法律逻辑:商事信托法治的中国道路
        二、制度演化的价值选择:实现财富管理的效率化
        三、制度演化的基本路径:确立商事信托的法主体地位
第五章 我国商事信托制度完善的法律选择
    第一节 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内生激励
        一、我国古代信托的历史考察:公田土地制度
        二、商事信托演化的社会基础:广泛的需求
        三、商事信托制度的演化障碍:行业潜规则
    第二节 商事信托立法的改革方向
        一、商事信托立法模式的选择
        二、商事信托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信托业法的系统规范
        四、构建多层级立法体系
    第三节 商事信托具体制度的设计
        一、商事信托登记制度的完善
        二、商事信托委托人的权利弱化
        三、受托人信义义务规则的完善
        四、信托受益权实现的保障
    第四节 商事信托司法审判的困境破解
        一、商事信托特定生效要件
        二、商事信托的终止及财产归属
        三、几种信托投资形式的法律适用
        四、商事信托法律适用的其他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我国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法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写作目的
    (二)研究创新点
一、“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案引入
    (一)案情介绍
    (二)案件分析
    (三)案件中焦点问题总结
二、信托产品的法理基础与刚性兑付的成因
    (一)信托产品的基本法理
    (二)刚性兑付的成因
三、分析克服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必要性
    (一)刚性兑付背离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
    (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需要
    (三)形成风险与收益协调一致的信托产品定价机制的需要
    (四)回归金融市场调控资源配置的需要
    (五)改善信托公司激进的经营策略的需要
    (六)促进信托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克服刚性兑付的对策思考
    (一)搭建完善、切实可行的信托行业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搭建完善、严格有效的信托行业监管体系,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三)完善信托登记制度,建立信托受益权流转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政府债务学术研究的西方脉络
    第二节 中国学术界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进展
    第三节 央地财经高官的问题认知与政策表态
第二章 解释地方政府行为的央地关系理论
    第一节 “收权-放权”的策略调整
    第二节 财政联邦主义的解释模型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分析视角
    第四节 中央管控下的地方改革实验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找钱-分钱:财税改革中的央地博弈
    第一节 分税制以前的央地财政关系
    第二节 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的制度变迁
        一、地方政府在放权模式下的自利空间
        二、分税制改革实施预案中的央地分歧
        三、央地围绕税收基准年的博弈
    第三节 分税制进程中的所得税制改革
        一、地方政府应对新税制的策略改进
        二、央地围绕新利益焦点的再次较量
第四章 缺钱-借钱:分税制与早期债务的形成
    第一节 分税制运行中的“财权—事权不对等”
    第二节 分税制下地方债务产生的两重路径
        一、收支缺口放大
        二、还债责任上移
    第三节 从乡镇政府看早期政府债务
        一、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典型层级
        二、早期乡镇债务的实际发生路线
第五章 借钱-赚钱:融资工具创新与地方债务走高
    第一节 改革新阶段中央与地方的治理合谋
        一、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的支持立场
        二、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借债需求
    第二节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兴盛
        一、中央政府的引导鼓励
        二、地方政府的内在驱动
        三、央地妥协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
    第三节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制度需求
        一、分税制改革后的税制与税率设计
        二、在财政和银行之外寻求融资安排
    第四节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制度供给
        一、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城投债
        二、自筹自用融资工具再考量
        三、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再探索
第六章 邀功-赖账:官僚集团集体行动的正反激励
    第一节 债务累积的体制环境
        一、地区间竞争激励
        二、“以结果论英雄”
        三、轮转和任期短期化
    第二节 权责脱节的预算软约束
        一、债权关系的三重软约束
        二、非健全的债务人人格
        三、寻租与创租的道德风险
    第三节 债务问题复杂参与主体分析
        一、多层级政府的不同政治权衡
        二、政府多部门之间的不同管理诉求
        三、债务市场多主体的不同逐利途径
第七章 土地-信用:杠杆效应刺激地方债务激增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与信用
        一、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最初信用”
        二、土地财政的本质探讨
        三、土地财政的问题与风险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中国特色
        一、举债主体和渠道多元化
        二、债务资金来源形式多样性
        三、承债主体由县、乡级向地市级转换
        四、城市建设类债务和隐形负债比重较大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急剧扩张的风险信号
第八章 脱缰-重构:治理债务扩张中的央地关系新格局
    第一节 出手:中央政府治理债务扩张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治标:约束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机制选择
        一、对地方政府债务核心问题的新界定
        二、急策:推进债务置换计划
        三、缓策:推动地方债务管理改革
    第三节 取经:借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四节 治本:建构“财权-事权对等”的央地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7)律师业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 ——以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律师业发展理论的多维考察
    第一节 律师业的历史学考察
        一、律师的起源及其基础
        二、律师职业在西方的发展
        三、中国律师制度的引进
        四、中西方律师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律师业的律师学考察
        一、律师的概念
        二、律师的特征
        三、律师的分类
    第三节 律师业的政治学考察
        一、法治的一般原理
        二、律师制度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律师职业与法治社会
    小结
第二章 律师业发展路径的比较考察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律师业发展路径
        一、英国律师业的发展
        二、美国律师业的发展
        三、我国香港地区律师业的发展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律师业发展路径
        一、法国律师业的发展
        二、德国律师业的发展
        三、我国台湾地区律师业的发展
    第三节 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律师业发展经验
        一、发展模式各有优劣
        二、律师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作用巨大
        三、西方法治国家律师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四、法律职业共同体兴起
        五、法律服务产品化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律师业发展状况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我国律师业发展成就
        一、我国律师业成绩斐然
        二、我国律师业发展特征
        三、我国律师业总体竞争格局
    第二节 我国律师业面临的困境
        一、律师行业面临发展瓶颈
        三、律师发展面临职业困境
        四、律师事务所管理难题
    第三节 我国律师业困境的根源
        一、观念原因
        二、制度原因
        三、律师自身原因
    小结
第四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概念
        一、服务产品化的提出
        二、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内涵
        三、法律服务产品化相关概念
    第二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理论基础
        一、法律服务产品化经济分析工具
        二、法律服务的供给——需求分析
        三、法律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法律服务产品化基础
    第三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必要性
        一、服务产品化是律师事务所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法律服务产品化是律师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法律服务产品化是改变律师思维模式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 我国法律服务产品理念的引入
        一、现代服务理念对法律服务的启示
        二、法律服务引入“产品”理念
        三、法律服务产品化的限度
    小结
第五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方法及实践
    第一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调查分析
        一、电商法律服务跟踪
        二、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分析
    第二节 法律服务市场细分
        一、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的概念
        二、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三、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的有效性
        四、法律服务市场细分模型
    第三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基本方法
        一、法律服务产品开发RMTP理论框架
        二、律师事务所目标市场的选择
        三、法律服务产品研发与营销
    第四节 法律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一、法律服务产品生命周期
        二、律师事务所产品创新路径
    小结
第六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与律师
    第一节 律师本质再思考
        一、何谓律师的本质
        二、律师是法律的信仰者
        三、律师是法治的实践者
        四、律师是正义的守望者
    第二节 律师职业再定位
        一、关于律师职业属性的理论认识
        二、国外律师职业属性
        三、我国律师定位的发展
        四、律师的职业属性
    第三节 律师功能再认识
        一、律师与社会转型
        二、律师与法治中国建设
        三、律师与社会管理创新
        四、律师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节 律师素质再提升
        一、树立法律信仰
        三、提高法律解读能力
        四、增强律师创新法律服务产品能力
    小结
第七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与律师事务所
    第一节 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难题
        一、国内外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律师事务所成长的烦恼
        三、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的方向
        四、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遇到的难题
        五、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突破的路径
    第二节 律师事务所发展战略选择
        一、战略管理过程理论
        二、战略分析工具
        三、律师事务所战略制定
    第三节 律师事务所经营模式确立
        一、精品律师事务所模式分析
        二、律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模式
        三、法律服务电商模式
        四、个人律师事务所
        五、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
    第四节 律师事务所营销策略转变
        一、法律服务营销的特点
        二、当前律师营销的现状
        三、我国律师事务所营销定位
        四、律师事务所市场营销注意事项
    小结
第八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与律师协会
    第一节 律师业管理体制
        一、国外律师行业管理制度比较
        二、国外律师协会目的与职能比较
        三、我国律师管理模式
    第二节 律师行业自治
        一、律师行业自治的概念、特征与价值
        二、律师行业自治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律师行业自治障碍
        四、我国律师行业自治的实现
    第三节 法律职业共同体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特征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作用
        四、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育
    第四节 律师行业适度产业化
        一、律师行业产业化的概念
        二、中国律师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其限度
        三、中国律师行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小结
第九章 律师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我国律师业发展路径展望与困境突破
        一、我国律师业展望
        二、国家层面:大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三、律师协会层面:提供律师业发展保障
        四、律师事务所层面:走品牌化战略发展道路
        五、律师层面——增强法律服务产品化能力
    第二节 提高律师地位
        一、我国律师地位不高
        二、提高中国律师地位的思路
        三、律师参与政治路径
    第三节 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的国内外考察
        二、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不畅的原因
        三、促进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的制度构想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落实律师权
        一、我国律师权利实现中的困境
        二、发达国家律师权利考察
        三、进一步优化律师权利保障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国律师权利制度设想
    第五节 法律服务市场调控与监管
        一、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现状
        二、中国律师业产业化管理政策
        三、我国实行法律服务分流制的构想
    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用治理和责任机制构筑信托业百年发展的基石(论文提纲范文)

以信为义“八项责任”树立信托行业新形象
    新常态下信托业发展要以责任为先
    以受托责任划分责任界限
    以经纪责任做到分权制衡
    以维权责任明确财产管理权属
    以核算责任提升保障与信任
    以机构责任加强经营管理
    以股东责任承担风险损失
    以行业责任维护信托业稳健发展
    以监管责任防范化解风险
以信承托“八项机制”保障信托行业稳健发展
    以史为鉴完善信托行业治理体系
    公司治理机制是本质要求
    产品登记机制是信托业规范发展的基础
    分类经营机制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资本约束机制防止风险外溢
    社会责任机制约束企业行为
    恢复与处置机制做好风险化解
    行业稳定机制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监管评价机制督促信托公司规范经营

(9)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价值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综述与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综述
        二 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文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 文本选取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幕微启:“十七年”的大学书写
    第一节 转折之期
        一 现代文学中的大学书写概要
        二 当代文学初期的大学书写背景
    第二节 初期创作风貌
        一 阶级斗争战场的延续:《红路》
        二 阶级斗争大潮里的不和谐音符:《勇往直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短暂休整:八十年代的大学书写
    第一节 固守与开拓:《大学时代》与《大学春秋》
        一 固守: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
        二 开拓:中间人物的塑造及大学生活的再现
    第二节 顺应文学主潮:《马兰草》和《起步》
        一 来自象牙塔尖的控诉:《马兰草》
        二 反思畸形的象牙塔:《起步》
    第三节 退守传统:《生命与爱情》
        一 浪漫的传奇故事
        二 传统的故事讲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幕拉开:九十年代的大学书写
    第一节 走出“红色叙事”圈套:“大学三部曲”
        一 大学的首次立体式展示
        二 大学阴暗面的初步触及
    第二节 打开“潘多拉”魔盒:《欲望的旗帜》和《丽娃河》
        一 金钱化了的大学
        二 丑陋的大学教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戏上演:新世纪以来的大学书写
    第一节 在场与回望
        一 “在场者”的感与悟:《大学炼狱》等
        二 “过来人”的念与思:《黄花堆积》等
    第二节 深刻的反思
        一 大学理念的崩坏:《大学纪事》等
        二 师德的丧失:《教授变形记》等
        三 招生的腐化:《招生办主任》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949年以来主要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10)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艺大众化运动溯源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平民化走向
    第二节 民粹主义:文艺大众化运动生成的文化土壤
    第三节 两个口号:“劳工神圣”和“到民间去”
    第四节 “民众文学”的讨论
第二章 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洪流中兴起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与文艺大众化启动
    第二节 《大众文艺》的创刊与转变
    第三节 一个结果: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阶级诉求下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一节 左联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二节 1934年:关于“大众语”讨论
第四章 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二节 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
    第三节 大众化:延安文艺整风的目标指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信托:真能走出整顿“怪圈”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D]. 黄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俄罗斯资源型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雷婕.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4]我国商事信托制度演化的法律研究[D]. 祁琳.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9)
  • [5]我国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法律分析[D]. 文静.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6]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D]. 王志浩. 南京大学, 2016(03)
  • [7]律师业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 ——以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化为视角[D]. 孙文俊. 南京大学, 2015(11)
  • [8]用治理和责任机制构筑信托业百年发展的基石[J]. 杨家才. 中国银行业, 2014(12)
  • [9]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D]. 郑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10]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探究[D]. 隋华臣.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信任:我们真的能走出整顿的“怪圈”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