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矫正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矫正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论文文献综述)

孟星星[1](2021)在《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伦理提升路径》文中研究指明

罗吉[2](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黄志强[3](2019)在《山区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矫正 ——基于三个村落的社区参与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自我领地。在这个领地当中,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总数为2.22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6.6%。在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被社会称之为“困境儿童”。仅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各类困境儿童38255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之路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儿童更加坎坷,也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帮助。由于家庭、周边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出现许多行为问题,例如攻击行为问题。攻击行为问题的出现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主要体现在身体、心理、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对儿童社会化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污名化。因此,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及矫正,对其健康成长有极大意义。2018年,笔者在山区贫困县修水驻守,负责三区计划以及联合国儿基会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因此,本文研究群体以山区困境儿童为主。驻守期间,通过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了大量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发现,山区困境儿童主要攻击行为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娱乐型攻击行为、社交型攻击行为、防御型攻击行为和利己型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并非仅仅由某一独立因素所决定,而是个体人格特性、家庭、朋辈群体和山区特色文化等诸多因素交叉杂糅的结果。同时,本文还在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攻击行为维持和强化机制,发现山区儿童攻击反复甚至加强的原因与人们的认知和对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有巨大关联。另一方面,儿童攻击行为的易变性和家长、社会等对其的忽视也是山区儿童困境攻击行为激化的一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从家长和山区困境儿童的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三方面着手,家长和儿童共同努力,从而矫正其偏差的攻击行为系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左帅[4](2018)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其基因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在科技、文化、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被深入挖掘并以新的视角解读,在高校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将其融入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完善人格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力量、资源、启示和思路,进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结合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制定调查问卷,基于调查结果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进行了概括,在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析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贫困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阐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第四部分,分析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第五部分,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对策,从内容、载体、体制机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王文静[5](2017)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如今高校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群体。近年来,从网络媒体报道出的一桩又一桩贫困大学生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犯罪事件表明,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存在发现不及时、介入不到位等问题。社会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优势,系统的工作方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介入研究,有着亟待引进的必要性。通过基于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表现的问卷调查出发,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介入方法辅以实务案例,分别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分类进行介入。具体来说,个案工作主要运用访谈法,通过一对一的接触交流,为案主制订介入方案。对于成长环境复杂、有过严重心理创伤的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具有个体化,特殊化的特征,选用了个案工作介入。小组工作主要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对于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相似,所表现和面临的问题具有类似性的特征,在各院系范围内,则选用了小组工作方法进行介入。通过分类介入的案例探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和救助,提出更具体的介入方法。同时结合国内成功典型,创新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救助体系,整合校内外心理救助资源,打造专业化的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贫困大学生心理救助机制的主导作用。以贫困生救助中心为载体,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互动模式、组织与环境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治疗模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提出了实现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实际操作性的建议。以贫困生救助中心为载体,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互动模式、组织与环境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治疗模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提出了实现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吕腾[6](2017)在《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这让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高校贫困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日益上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他人,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例如自卑、封闭、嫉妒、敏感、失落、迷茫等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这严重危害到了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将主要阐述贫困大学生的一些主要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李博勋,帖黎明[7](2016)在《浅谈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应对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经济、生活、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具有自卑、敏感、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特征,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和产生原因出发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孙茂胜[8](2016)在《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与教育产业化,使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激增。贫困生在心理上有先天弱势,他们多自卑、敏感、迷茫、失落,甚至虚荣。作为大学生的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辅导员,要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的困境、健康成长。

王勇[9](2015)在《媒体科学引导下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文中提出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情况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踏入了高等院校的大门,开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是这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费问题,大学教育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由于家庭贫困,造成了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我国从几年前就开始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学费补助,学校设置一系列的奖学金,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已经高达500多万人,占我国大

霍娟娟[10](2015)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矫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受到经济贫困状况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群体出现自卑、焦虑、孤僻、焦虑等心理障碍高发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矫正机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辅导,对于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对大学生活乃至社会的适应,养成健全的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山区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矫正 ——基于三个村落的社区参与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参与观察法
        1.3.3 访谈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困境儿童
        2.1.2 攻击行为
    2.2 相关理论范式
        2.2.1 人格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2.2.3 认知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状况
        2.3.1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表现
        2.3.2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原因
        2.3.3 困境儿童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3 修水县山区困境儿童及攻击行为概述
    3.1 修水县G、S、D三个村落及困境儿童概况
    3.2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
        3.2.1 攻击性行为类型及具体表现形式
        3.2.2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的易变性
        3.2.3 攻击行为的影响
4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原因分析
    4.1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发生机制
        4.1.1 山区困境儿童的人格因素
        4.1.2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三级系统
    4.2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维持及强化机制
        4.2.1 山区困境儿童认知图式与情绪控制能力
        4.2.2 家长、学校等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与应对行为
5 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5.1 认知矫正
        5.1.1 同理心训练
        5.1.2 家庭认知干预
    5.2 情绪管理
        5.2.1 情绪识别
        5.2.2 情绪管理技巧训练
    5.3 行为管理
        5.3.1 山区困境儿童
        5.3.2 山区困境儿童家长
    5.4 小结
6 总结及反思
    6.1 总结
    6.2 反思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华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贫困大学生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问卷调查概况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环境和评价体系变化的影响
    (三)家庭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定
        1.4.1 社会工作介入设定
        1.4.2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问卷调查概况
        2.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1.2 问卷调查的内容
        2.1.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2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2.2.1 贫困可能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类别
        2.2.2 心理问题引发现实问题的具体表现
    2.3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3.1 特定的生理发展时期
        2.3.2 成长环境的影响
        2.3.3 社会变迁的影响
        2.3.4 资助方式缺乏人文关怀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3.1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现状及不足
        3.1.1 干预现状
        3.1.2 干预不足与面临的困难
    3.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2.1 社工人本主义理论
        3.2.2 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
    3.3 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1 个案工作的介入
        4.1.1 个案工作特点及其适用性
        4.1.2 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
        4.1.3 贫困大学生特殊心里问题的个案工作案例
    4.2 小组工作的介入
        4.2.1 小组工作特点及其适用性
        4.2.2 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4.2.3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小组工作案例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评估及其发展展望
    5.1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评估
    5.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展望
        5.2.1 社工介入方案的发展展望
        5.2.2 推广介入方案的必要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与失落
    1.2 焦虑与迷茫
    1.3 敏感与孤独
2 不良心理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危害
    2.1 影响身心健康
    2.2 失去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状态
    2.3 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3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开放心理咨询室, 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3.2 完善和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3.3 高校积极建设优良校园文化, 打造和谐校园

(7)浅谈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应对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
    1.1 自卑
    1.2 敏感
    1.3 焦虑
    1.4 嫉妒
2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家庭因素
    2.2 自身因素
    2.3 社会环境因素
3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方式
    3.1 政策保障
    3.2 社会救助
    3.3 学校帮扶
    3.4 教师关注
    3.5 自身改善

(8)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一)自卑与失落
    (二)敏感与孤独
    (三)迷茫与恐惧
    (四)虚荣与妒嫉
二、辅导员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心理档案,实施心理干预
    (二)解决经济困难
    (三)鼓励贫困生实现自我价值
    (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9)媒体科学引导下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情况
    什么是积极心理
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
    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传播的开放性
    传播具有引导性
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
阅读点

(10)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矫正机制形成

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论文参考文献)

  • [1]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伦理提升路径[D]. 孟星星. 安徽大学, 2021
  • [2]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3]山区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矫正 ——基于三个村落的社区参与观察研究[D]. 黄志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D]. 左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王文静. 湘潭大学, 2017(02)
  • [6]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 吕腾. 西部皮革, 2017(02)
  • [7]浅谈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应对方式[J]. 李博勋,帖黎明.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11)
  • [8]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 孙茂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9]媒体科学引导下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J]. 王勇. 新闻战线, 2015(08)
  • [10]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矫正研究[J]. 霍娟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

标签:;  ;  ;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矫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