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科技创业——从海外支持科技创业看科技创业的概念和内容

“广义”的科技创业——从海外支持科技创业看科技创业的概念和内容

一、“广义”科技创业——从海外对科技创业的支持看科技创业的概念与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20)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随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6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来讲,创新不仅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政策影响、支持和引导的结果。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不参与创新活动,不出台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是近年来各国为促进创新发展而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创新政策及其相关体制机制与战略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抓手和路径,也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激励和引导的重要手段。根据新时代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通过创新政策促进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政策进行总结,并探讨创新政策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与模式,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指导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以2006年中国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总结中国创新政策及其体系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效果,进而参考借鉴典型创新型国家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创新政策的方向及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明晰创新政策的概念,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而明确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有助于理解创新政策的目标、对象及不同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广义的创新政策是指为营造有益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激励其进行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水平与绩效,从而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应对重大挑战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其政策体系主要由六个政策集构成:创新要素政策、创新主体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政策、创新网络政策及创新环境政策。创新政策是与创新理论及创新实践协同发展的。创新理论的迭代会驱动创新政策的演进,创新政策的演进会影响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实践的发展又会为理论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反馈。因此,研究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发展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提炼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中国模式。中国创新政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4年为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即以科技政策重构国家科研体系与科技体制的阶段;1995-200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即以创新政策打通创新链、酝酿国家创新体系的阶段;2006-201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即以创新政策建设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2016年至今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即以创新政策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从国家层面来看,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以保障其有效推进。考察其是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哪类创新政策的效果更好,将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提供参考。本文对2006年以来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对比了创新政策作用于不同类型城市与企业的效果差异,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城市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创新政策对中心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弱于非中心城市。在企业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从产出水平来看,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本文使用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对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总体而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对企业作用效果最为突出。技术开发与转让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效果较弱。本文还对各类创新政策作用效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其结论将为我国各类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益参考。另外,本文对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进行了分析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美国创新战略与德国高技术战略,并对其顶层设计下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比对和参考。其后,对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构建科技金融环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本文还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述,并总结了创新政策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最后,基于对中国创新政策实践的总结与体系的梳理以及实证测度下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本文论证了创新政策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描绘了其演化与发展的轨迹,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其作用效果。本文的结论肯定了创新政策在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为其后续的调整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上的参考。

李晨鸽[2](2020)在《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 ——基于供需匹配视角》文中指出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大的新动力支撑。科技金融作为有效促进科技发展的新动力之一,必然得到重视,但目前科技金融发展中供需不匹配导致的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影响着科技金融助力科技发展的进程。硬科技的提出恰逢这一关键时期,西安市首先提出并大力发展硬科技企业。硬科技企业属于科技企业范畴,科技金融的发展必将影响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现有科技金融相关研究,结合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实地调研结果,整理出较全面的科技金融要素体系作为研究框架,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对科技金融需求程度及供给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科技金融供需现状,并通过构建科技金融供需匹配模型量化分析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状况,以提出适宜的发展对策。首先,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界定了科技金融及硬科技的内涵,并整理出较全面的科技金融要素体系。其次,将体系细分为科技金融需求要素体系和科技金融供给要素体系,以此为基础设计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供给与需求程度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及资料分析法,从企业不同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探究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供需现状。接着,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学者的供需匹配模型构建出科技金融供需匹配模型,计算西安市不同生命周期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度,量化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目前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中,科技金融现有供给与硬科技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现象明显,在政府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及专项资金扶持,金融及中介服务机构的体系建设,以及PE/VC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分析结果,结合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持现状,梳理国内外现有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多方金融机构联动为辅助,以互联网金融支撑及PE/VC投资支持为重要分支,适宜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傅衍[3](2020)在《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吸引人才跨国流动与集聚,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智力来源之一是高稀缺、高绩效表现的高层次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是2008年中央政府首次推出面向国际的国家级人才战略计划,以往研究揭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是知识技术溢出与促进倍增生产的有效渠道,在自上而下的强政策执行推动下,人才回流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得以重塑。尽管研究者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特征、创新表现及政策效果进行了局部探索,但尚未提出一个系统的政策绩效评估框架来考察政策绩效的全面影响。基于已有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和人才政策绩效测量基础,本研究围绕提出了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绩效评估框架,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予以评估。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双轮评估框架,前者沿用“政策制定者—政策目标—政策绩效”的自上而下路径、经济学框架与事实评价逻辑,以结果测量、政策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证为核心,关注政策效果为中心的客观绩效;后者沿用“政策对象—政策体验—政策绩效”的自下而上路径、行为学框架与政策满意度评价维度,关注政策满意度等相关政策体验为中心的主观绩效。围绕这一框架,研究开展了两条路径下主客观绩效的三个平行评估。研究遵循多重方法主义操作,通过指标法为基础的定量测量,实验设计为基础的项目论证,问卷和访谈为基础的政策对象调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测量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客观绩效。研究遵循“政策目标分解-政策绩效观-指标体系确定”的步骤,构建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域内海外高层次人才作系统的分类绩效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通过因子分析,创业类、企业创新类、高校创新类的分类型指标体系均得到了“原生—派生—溢出”维度对应的因子内涵;第二,从规模绩效和个体绩效的测算结果表明,规模绩效对政策制定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经济社会价值)的一定实现,个体绩效反映了政策的高层次人才筛选效应发挥;第三,区域聚类的千人绩效方差分析揭示,不同市场水平、政策干预水平下的创业千人与企业创新千人绩效均有显着差异,创业千人绩效中市场水平导致的差异更大,企业创新千人绩效中政策干预水平导致的差异更大。(2)论证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干预净效应。研究沿用实验思路和双重差分模型,以高校千人计划入选者为实验组,以经匹配的未入选者为对照组,对高校千人计划出台是否影响了学术生产力的政策效应进行论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通过倍差法的回归分析和平行趋势的稳健性检验,发现对于核心作者的论文质量、核心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以及非核心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三个反映学术产出的指标,青年千人计划政策均对其有显着正向作用;第二,青年千人计划政策对学术生产力提升有显着的持续效应,并在第三年的激励效应大幅增加,在此后保持相对较高稳定的政策效应攀升速度,尤其在政策实施第八年对核心作者的SCI论文发表质量这一指标的影响达到12%;其他控制变量中,年龄、性别对学术生产力无显着影响,海外经历时间(长)、海外经历丰富性(跨国多)、博士后经历(国外)、博士毕业学校国别(国外)、博士毕业学校排名(靠前)对学术生产力有显着正向影响。(3)检验了政策满意度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在政策体验评估模式下,研究围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供给质量、政策期望、期望不一致感知、政策繁文缛节、政策满意度等变量,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拔靴法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人才政策对象的政策供给质量感知、期望不一致的正向落差对政策满意度有显着正向作用,政策期望、繁文缛节对政策满意度有显着负向作用;第二,期望不一致在政策供给质量与政策满意度的变量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期望不一致在政策供给质量与政策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重(中介效应量)为18%;第三,期望不一致在政策期望与政策满意度的变量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期望不一致在政策期望与政策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重为66%。总体,政策满意度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得到验证。最后,研究总结了在样本量、绩效指标选取、研究方法上的可改进之处,并提出了“人才政策治理水平”、“人才政策创新实践案例研究”和“政策战略框架构建”三个可拓展主题的未来研究展望。

姚科敏[4](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郭书剑[5](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余汉英[6](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进行调研,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情况实践分析,根据调研的数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剖析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创业典型案例,得出结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研究建议。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热情,吸引更多人创业,加快农民致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进而有效推进乡村战略顺利实施。通过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别为创业投资规模、银行对科技创业支持情况、当前环境情况、对农村创业相关政策了解程度、对当前法制环境满意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组织能力、对国家扶持农村科技创业政策了解程度、创业的回报、创业能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经营方式、自有资金、考察成功企业等因素。通过对2012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前期需要土地支撑政策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体系不健全,科技创业成果与市场对接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江西省委省政府响应2012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文件的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同时从调查对象的角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进行评价。发现生态环境问题未得到相应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具体进行的科技创业产业类别比较少,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权益保障问题未完善。需要从宏观角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建设、从微观角度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制度安排。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典型案例分析,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农户”创业模式、“新型职业农民+观光示范基地”创业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创业模式和“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团队”创业模式等四种模式为分析对象,分别总结各种模式特点、存在不足和推广价值。研究表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模式,要根据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与自身拥有的资金、技术等资源禀赋相结合,科技创业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以上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利用多种方式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改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创业环境,提高国家和地方科技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认知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制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必需土地支持措施,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成果与市场对接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激励机制,推进多种科技创业产业类别发展、重视科技创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合法权益;完善和探索多种科技创业模式:完善科技创业模式发展壮大所需要的技术条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选择适应本地生存发展的科技创业模式,在政策、融资和产业等方面提供保障体系,建立成稳定持续发展的综合型科技创业队伍和科技创业模式。

吴英吉[7](2019)在《面向科技创业的众创平台参与者行为特征与激励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2.0时代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企业边界,开放式创新商业模式成为时代主流,众包模式出现,大众群体登上创新舞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一股强大力量。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催生了一大批众创空间,这是众包模式在中国本土的一种延伸和提升,借助于众创平台,很多高科技成果实现了转移转化,大批科技创业企业涌现。科技创业以科研成果为支撑,依赖于科技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成果一般都产生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一些科技型企业,一般以知识产权、专利的形式存在,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无疑是成本昂贵,因此借助于大众群体的智慧进行科技创新成为很多科技企业创新的途径,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高价值创业项目及形成产品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大众来解决。本文以面向科技创业的众创平台为研究对象,目的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众创平台的参与者有哪些?(2)影响大众参与者创新参与行为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有效激励参与者持续、有效的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本文使用文献回顾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展开研究。首先描述了科技创业的过程和特征,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科技创业众创平台的结构体系,分别为环境层、资源层和创新层。本文认为,在众创平台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其它创新创业需求活动展开的,因此创新层是核心层,包括了发包方群体即科技成果拥有方和接包方群体即大众科技创新人才。其次,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工作特征理论、参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科技创业众创平台中接包方群体创新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接着,选取了校内的创新创业平台、创新竞赛平台和科研创新项目平台中的参与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第四,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五,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设计激励机制。最后,总结了研究的不足,并进行了未来研究的展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任务多样性、自主权均显着正向影响创新参与者的创新参与行为;(2)自我效能感知在内在动机、任务多样性、自主权对创新参与行为的影响中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3)自我效能感知在外在动机对创新参与行为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众创平台中的接包方和发包方进行了激励模式设计,对于接包方群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激励:(1)有效的声誉和反馈机制;(2)合理的财务奖励和职业机会;(3)任务模块化和多样化设置;(4)赋予参与者自主权利。对于发包方企业而言,则主要是从平台的角度,包括:(1)平台提供充足创新资源;(2)平台协助评估和合理的制度约束。

姜春[8](2019)在《打破“肠梗堵”魔咒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的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显示:中国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国家,排名连续提升至第17位(共127个经济体)。这说明7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迈入“质量型”门槛,政府所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起到了创新体系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迈向创新型国家征程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尚远低于全球科技创新国家第一集团的这个“阿喀琉斯之踵”仍然存在。这暴露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诟疾尚未得到彻底治愈,孕育原创性科技成果以及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尚存在诸多缺憾。显然,作为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于一体的高校难辞其咎。诚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所言,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看科技创新要素能不能成为发展的主动力,而科技成果转化是通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渠道。在这里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而且也要关注疏浚政策传导的“河道沟渠”。我们不禁思考:缘何中央、地方各层面出台一揽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作用于高校等微观主体后续乏力?在既有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本建立的情况下,政策在高校层面的传导机制呈现何种图景?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肠梗堵”魔咒,怎样畅通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涓涓细流”,以此克服政策效能递减?本文以阐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机制为研究主线,遵循“概念界定→问题透视→因素分析→模型构建→机制阐释→政策设计”的基本逻辑与思路,探寻既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场域传导的“最后一公里”。在界定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研究学术史进行系统梳理及评述,勾勒出该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说明本文的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目标和内容;继而,选取在宁2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基本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此力图多维度展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貌,透视既有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与问题,指出政策在高校场域传导阻滞的症结所在;进一步地,围绕传导阻滞的问题,对在宁24所高校深度访谈,尝试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的影响因素及传导作用机制模型,并展开理论阐释,提出若干反阻滞策略。本文的主要发现有如下四点,(1)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的“肠梗堵”依然存在。相较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四梁八柱”框架,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涓涓细流”有待疏浚与丰富,问题主要集中在转移转化的动力供给、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技术转移体系的健全程度、创新主体的承接能力等四个方面;(2)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主要有政策属性、决策偏好、内部管理、评价导向、外部支持和政策执行等,这些因素均会对政策执行行为的选择产生影响,形成正常执行、象征执行等行为策略;(3)从政策属性到政策执行之间还存在一个传导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作用于高校呈现出“使命指引(Mission Guidance)→动力供给(Power Supply)→螺旋推进(Strategy Promotion)→行为选择(Behavior Choice)”的MPSB传导机制。在这个传导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4)在政策传导阶段中各主要因素交互作用。使命指引主要是由政策属性体现,是前牵引驱动因素,直接影响政策执行行为和政策效果;动力供给是由高校政策偏好和组织外部支持的驱动力供给产生作用;螺旋推进是由评价导向与内部管理的双因素推动作用;行为选择是指在上述的使命、动力、策略的作用下,传导执行者采取的正常或偏差等行为。鉴于此,为打破“肠梗堵”魔咒,提出高校应自觉强化价值使命、加强政策宣传广度力度、推动组织内部改革与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政府需要加快完善政策协调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以及深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等;社会可以加快新型研发机构混合所有制建设、推行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行业标准和孕育技术转移专业化服务新模式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传导理论研究以及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的真正“落地”具有重要理论蕴意与实践参考。

胡亚峰[9](2019)在《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8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创新,再次肯定了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国家内部处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渡时期。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在形势空前复杂的条件下,成功实现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答案的关键在于创新。工业革命进入4.0时代,各国为了抢占创新的制高地,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我国如何在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环境保持领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财税政策是关键,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各种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在哪里,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政策效应。我国现行的促进企业创新的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现状何如,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当如何组合与优化。政策对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产权、不同规模、不同股权集中度的中小企业创新的效应有何差异,该如何优化政策,实现政策间的统筹协调、精准发力是本文试图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为探寻我国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在回顾、梳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沿着理论基础-现状分析-理论模型-实证检验的主线开展研究。首先,本文涉及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信息经济学有关理论,如信息不对称以及筛选理论以及外部性等理论。其次,现状分析包括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五个板块:全球整体创新概况、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创新情况对比、中国国内整体创新情况描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创新现状。第二部分在梳理我国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现状与问题分析之后为本文的国际经验借鉴部分,包含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韩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再次为文章的理论模型部分,理论模型提出两个假设:H1: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正向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H2: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存在差异性。本文在前人理论模型基础上,研究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以Budd等(1993)理论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财税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激励的总效应[105];二是以Helm和Sch?ttner(2005)、Kilponen(2007)理论模型为基础,细化具体的财税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能够显着促进中小企业增加自身研发费用支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会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差异性[129][138]。最后为文章的实证检验部分,本章合理设定实证模型,以2007年-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财税政策的效应,文中以企业每年收到的税收返额度衡量企业受到的税收优惠,以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营业外收入”明细项—政府补助额衡量企业受到的财政政策优惠力度,其中政府补助按照明细项,剔除其中和研发无关的政府补助。实证结果显示:(1)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确实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另外,本文还从企业产权性质、企业区域属性、企业不同规模、企业股权集中度以及企业生命周期五个方面展开了企业异质性研究。最后,根据本文所得结论,提出可行性和科学化政策建议。论文的可能创新点:1.不同于多数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或者以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2007年-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为对象研究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相对少于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A股上市公司的包括企业创新在内的各种特征与中小企业有较大差异;部分研究采用的是某区域中小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新三板挂牌公司数据相对更为可靠。同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专利数据为作者查阅每家公司年报,再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专利数据比对,手动搜集而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2.同时研究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其是针对新三板挂牌公司,已有研究多是侧重某一方面,如税收负担或者是财政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同时研究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两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不仅发现了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着正向促进效应;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3.本文研究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现有的企业生命周期研究多数是以A股上市公司为主,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展开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策效应研究的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新三板样本企业划分生命周期,研究不同阶段的政策效应,丰富相关研究。

张俊[10](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二、“广义”科技创业——从海外对科技创业的支持看科技创业的概念与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义”科技创业——从海外对科技创业的支持看科技创业的概念与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创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2.1.1 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
        2.1.2 熊彼特与波特的创新理论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
    2.2 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2.2.1 创新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源
        2.2.2 创新政策实践的理论依据
        2.2.3 中国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2.3 创新政策相关文献评述
        2.3.1 创新政策概念研究
        2.3.2 创新政策分类与体系研究
        2.3.3 创新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
        2.3.4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第3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3.1 创新政策的内涵及体系结构
        3.1.1 创新政策的内涵
        3.1.2 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
    3.2 中国创新政策的历史沿革
        3.2.1 中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
        3.2.2 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
        3.2.3 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
        3.2.4 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
    3.3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3.3.2 中国创新政策的特点
        3.3.3 中国特色创新政策及其工具
        3.3.4 中国创新政策的实施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4.1 中国创新政策对创新水平影响的机制分析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4.1.3 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4.2 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4.2.1 研究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结论与启示
    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结论与启示
    4.4 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4.1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2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行业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4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区域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5 结论与启示
第5章 典型创新型国家创新政策的实践及其借鉴
    5.1 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5.1.1 美国创新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5.1.2 德国高技术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5.1.3 中国对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借鉴
    5.2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
        5.2.1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5.2.2 以色列科技金融政策
        5.2.3 中国对以色列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政策的借鉴
    5.3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5.3.1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
        5.3.2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方法
        5.3.3 中国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借鉴
第6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6.1 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6.1.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支持
        6.1.2 促进科技人才的引进与交流
        6.1.3 完善创业人才培养与智库机制
    6.2 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6.2.1 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6.2.2 促进基础设施条件的开放共享
    6.3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6.3.1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6.3.2 强化孵化器市场导向运作
        6.3.3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6.3.4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6.4 加快构建包容创新的机制环境
        6.4.1 优化科技金融与税收环境
        6.4.2 加强科普与科技奖励
        6.4.3 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 ——基于供需匹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科技金融
        2.1.2 硬科技
    2.2 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2.2.1 科技金融供需主体
        2.2.2 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3 科技金融对硬科技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2.3.1 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2 科技金融对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
        2.3.3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发展
    2.4 文献述评
3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需求分析
    3.1 问卷设计及样本统计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总体统计
        3.1.3 信效度分析
    3.2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需求程度研究
        3.2.1 对政府科技金融支持的需求程度分析
        3.2.2 对金融及中介机构科技金融支持的需求程度分析
        3.2.3 对PE/VC科技金融支持的需求程度分析
    3.3 小结
4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供给分析
    4.1 西安市科技金融供给现状
        4.1.1 政府科技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4.1.2 金融及中介机构科技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4.1.3 PE/VC科技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信效度分析
    4.3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给满意度研究
        4.3.1 对政府科技金融支持的供给满意度分析
        4.3.2 对金融及中介机构科技金融支持的供给满意度分析
        4.3.3 对PE/VC科技金融支持的供给满意度分析
    4.4 小结
5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研究
    5.1 科技金融供需匹配模型构建
        5.1.1 模型选取
        5.1.2 变量解释
    5.2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定量分析
        5.2.1 种子期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
        5.2.2 初创期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
        5.2.3 成长期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
        5.2.4 成熟期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
        5.2.5 衰退期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匹配
    5.3 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1 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科技人才方面的供需差距较大
        5.3.2 优惠政策及资金等的政府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5.3.3 金融及中介机构现有体系建设的风险控制力不强
        5.3.4 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的部分创新发展不足
        5.3.5 股权投资的上市培育机制及股权融资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
6 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
    6.1 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模式
        6.1.1 国内外现有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6.1.2 西安市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提出
    6.2 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
        6.2.1 加强科技人才培育针对性,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建设
        6.2.2 提高政府优惠政策及资金支持适用性
        6.2.3 加大金融及中介机构相关体系建设力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6.2.4 增强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的创新等全方位发展
        6.2.5 健全硬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机制,促进股权融资良好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全球人才流动中的政策干预作用与中国人才竞争力
        1.1.2 我国人才政策主题与聚焦点演变
        1.1.3 研究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人才、人才政策研究
        2.1.1 中外对比视域下的人才内涵
        2.1.2 人才理论基础与人才政策实践发展
    2.2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框架、标准、方法
        2.2.1 公共政策评估框架
        2.2.2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2.2.3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3 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3.1 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的维度及指标
        2.3.2 政策目标达成评估模式下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3.3 政策体验评估模式下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4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分析框架及内容提出
    3.1 研究分析框架
        3.1.1 政策评估中的政策目标达成模式:绩效测量与干预效应论证
        3.1.2 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政策体验评估模式
        3.1.3 基于政策目标达成模式与政策体验的双轮评估框架提出
    3.2 分析内容
4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及绩效测量研究
    4.1 我国人才政策变迁与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缘起
        4.1.1 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标志性政策
        4.1.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介绍
    4.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4.2.1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目标分析及绩效观确定
        4.2.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维度及细分指标确定
        4.2.3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3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测量
        4.3.1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样本特征
        4.3.2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描述性统计
        4.3.3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规模绩效的区域评价
        4.3.4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平均绩效的区域评价
    4.4 基于区域聚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分析
        4.4.1 区域创新能力中的政策-市场二元主体影响
        4.4.2 市场因素及政策干预因素形成的区域聚类
        4.4.3 政策绩效方差分析
    4.5 结果讨论
        4.5.1 政策目标的达成评估与政策绩效特征
        4.5.2 区域绩效差异的可能解释
5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中的政策干预效应论证研究
    5.1 学术生产力影响因素模型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样本
        5.2.2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和变量测量
    5.3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3.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回归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千人”高绩效从何而来:个体禀赋效应抑或政策激励效应
        5.4.2 个体特征与学术绩效的关联讨论
6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验: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1 期望不一致理论与研究假设
    6.2 变量测量、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6.2.1 变量测量
        6.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6.3 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6.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因子分析
        6.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相关性分析
        6.3.4 基于逐步回归的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检验
        6.3.5 基于Bootstrap的中介效应检验
    6.4 结果讨论
        6.4.1 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检验结果讨论
        6.4.2 提升个体政策满意度的政策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主要政策建议
    7.3 研究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的不足
        7.4.2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4.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职业教育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1.3 农村科技创业
        2.1.4 乡村振兴战略
    2.2 理论依据
        2.2.1 行为动力理论
        2.2.2 创业理论
        2.2.3 农村经济理论
    2.3 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
    2.4 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科技创业的关系
第3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实践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调研情况
    3.2 调研情况分析
        3.2.1 从创业者角度分析
        3.2.2 从创业产业角度分析
        3.2.3 从创业行为角度分析
第4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研究
    4.1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因素假设
        4.1.2 数据来源
        4.1.3 信度检验
        4.1.4 变量设定
        4.1.5 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模型选择
        4.2.2 回归分析
        4.2.3 模型整体检验
        4.2.4 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4.2.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5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研究
    5.1 自2012 年到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分析
        5.1.1 这一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的特点分析
        5.1.2 这一时期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评价
    5.2 江西省响应2012 年—2019 年中央1 号文件政策的分析
        5.2.1 江西省委省政府响应2012 年—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概要
        5.2.2 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相关政策评价
    5.3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发展趋势
        5.3.1 从宏观角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建设
        5.3.2 从微观角度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措施安排
    5.4 小结
第6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案例分析
    6.1 “新型职业农民+农户”创业模式
        6.1.1 案例概述
        6.1.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2 “新型职业农民+观光示范基地”创业模式
        6.2.1 案例概述
        6.2.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3 “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创业模式
        6.3.1 案例概述
        6.3.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4 “新型职业农民+企业+科技团队”创业模式
        6.4.1 案例概述
        6.4.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利用多种方式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
        7.2.2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
        7.2.3 完善和探索多种科技创业模式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村科技创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面向科技创业的众创平台参与者行为特征与激励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创业
        2.1.2 众创平台
    2.2 商业模式创新理论
    2.3 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平台参与者激励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科技创业的众创平台参与者构成
    3.1 科技创业的过程及特征
        3.1.1 科技创业的过程
        3.1.2 科技创业的特征
    3.2 .科技创业众创平台构成体系
        3.2.1 系统结构设计与细分
        3.2.2 各结构的要素分析
    3.3 大众创新参与者体系:基于外包议题属性的分析
        3.3.1 众创平台与众包模式的内在契合
        3.3.2 基于外包议题属性对大众创新参与者的细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参与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4.1.1 理论基础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模型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测量与赋值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分析
        4.3.3 效度分析
    4.4 研究假设检验
        4.4.1 相关分析
        4.4.2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技创业众创平台参与者的激励策略
    5.1 接包方的激励机制
        5.1.1 有效的声誉和反馈机制
        5.1.2 合理的财务奖励和职业机会
        5.1.3 任务模块化和多样化设置
        5.1.4 赋予参与者自主权利
    5.2 发包方激励策略
        5.2.1 平台提供充足创新资源
        5.2.2 协助评估,合理约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打破“肠梗堵”魔咒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的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创新意图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意图
        二、不足之处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及阐释
        一、科技成果
        二、科技成果转化
        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四、传导机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文献时间与数量分布
    第二节 区域特征分布
    第三节 重要作者及观点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重要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高产作者分析
    第四节 研究热点分布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
    第五节 研究前沿分布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研究前沿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研究前沿
    第六节 研究评述及问题提出
第三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维度设定
        一、评价维度选择
        二、评价维度设定原则
    第二节 科技创新投入
        一、科技活动人员
        二、科技机构建设
        三、科技经费投入
        四、科技项目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一、技术转移机构
        二、校级管理制度供给
    第四节 科技成果产出
        一、软科技成果
        二、知识产权与专利
    第五节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一、科技成果获奖
        二、技术成果转让
    第六节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转移转化的动力供给
        二、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
        三、技术转移体系的健全程度
        四、创新主体的承接能力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抽样
        二、数据收集及效度检验
    第二节 范畴提炼
        一、开放式编码
        二、主轴式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三节 模型检验
        一、编码一致性检验
        二、效度、信度和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模型理论性阐释
    第一节 政策使命指引传导阶段
    第二节 传导动力供给阶段
        一、决策偏好
        二、外部支持
    第三节 螺旋推进传导阶段
        一、内部管理
        二、评价导向
    第四节 传导执行行为选择阶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传导效能的建议
        一、高校层面
        二、政府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三节 未来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框架
    附录B 在宁部分本科高校(不含民办)基本情况
    附录C 科技成果转化调查问卷
    附录D 科技成果转化状况调查系列报告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学研究活动情况

(9)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与述评
        1.2.1 未考虑政策内生性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1.2.2 考虑政策内生性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1.2.3 财税政策的效应评价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
        2.2.3 溢出效应-外部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现状与财税扶持政策描述
    3.1 创新现状描述
        3.1.1 全球整体创新情况描述
        3.1.2 创新情况的国别之间比较
        3.1.3 中国科技活动现状描述
        3.1.4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现状描述
        3.1.5 中国中小企业创新现状描述
    3.2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分析
        3.2.1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梳理
        3.2.2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4.1.1 美国经验借鉴
        4.1.2 德国经验借鉴
        4.1.3 英国经验借鉴
        4.1.4 日本经验借鉴
    4.2 新兴市场国家经验借鉴
        4.2.1 韩国经验借鉴
        4.2.2 印度经验借鉴
第5章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理论模型
    5.1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5.2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理论模型
        5.2.1 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总激励效应
        5.2.2 不同财税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5.2.3 本节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效应实证检验
    6.1 样本数据与变量描述
    6.2 计量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6.3 稳健性检验
    6.4 模型内生性问题
    6.5 企业异质性研究
第7章 研究结论、优化建议及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政策优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现状评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留学人员
        (二)统一战线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广义”科技创业——从海外对科技创业的支持看科技创业的概念与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D]. 刘明. 吉林大学, 2020(01)
  • [2]科技金融助推西安市硬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 ——基于供需匹配视角[D]. 李晨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D]. 傅衍. 浙江大学, 2020(10)
  • [4]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D]. 余汉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7]面向科技创业的众创平台参与者行为特征与激励模式研究[D]. 吴英吉. 东南大学, 2019(06)
  • [8]打破“肠梗堵”魔咒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的传导机制研究[D]. 姜春. 南京工业大学, 2019
  • [9]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D]. 胡亚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广义”的科技创业——从海外支持科技创业看科技创业的概念和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