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新疆喀什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1](2020)在《基于AHP&熵权法的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贫攻坚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消除贫困是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发展条件各有不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因此,扶贫重点要找得准、扶贫措施要用的准,而不能千篇一律、大而化之、照猫画虎、简单应对[1]。众多面临脱贫的地区中,“三区三州”的扶贫工作一直是“最险峻的高峰”,它集中了贫困发生地的全部特性:偏远、环境恶劣等等,但就是这样具有不可抗致贫因素的地方,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三区三州”在脱贫的道路上拥有了自己不输其他地区的脱贫速度。实践证明在“三区三州”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是实现脱贫的最佳选择。学者们对此展开研究,虽各方面成果颇丰,但对“三区三州”扶贫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尚显贫瘠。因此,科学测度评价“三区三州”旅游扶贫效果,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测度模型和评价方法参考则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以“民族性、贫困性、旅游资源禀赋丰富性”于一体的新疆叶城县为研究对象,叶城县属于“三区三州”的连片特困喀什地区,以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贫困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新疆叶城县2011-2018年旅游扶贫效果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可比较与可实践性原则、有效性与动态性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结合叶城县实际情况,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精神文化和技术技巧五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扶贫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克服主、客观权重确定方法存在的弊端,建立函数求得了各要素的组合权重值,增加了指标的科学性。运用指数评价法实现了旅游扶贫综合测度,从权重值和测度得分方面对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对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进行测度与评价,科学衡量了其所取得的成果。最后,基于权重值和测度得分以及实地深入访谈效果优化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1)旅游扶贫效果的5个维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技巧>精神文明>生态环保;(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测度得分较高,组合赋权后平均了社会进步的权重,克服了主观或客观权重确定的弊端;(3)生态环保和精神文化测度得分相近,趋势曲线几乎吻合,精神文化与生态环保同等重要;(4)技术技巧在主观赋权中的重要性被低估,在客观赋权后表明该指标不可忽略且十分重要,技术技巧测度值在2017年出现波动,并于2018年稳步回升。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究叶城县及其他“三区三州”旅游扶贫效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三区三州”相关部门进行旅游扶贫效果科学测评提供模型工具及评价方法,促进“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孙启超[2](2018)在《新疆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疏附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之一,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但缺乏旅游资源整合与合理规划。通过合理的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使疏附县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论文以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踏勘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类法、案例研究法与归纳总结法,首先概括了县域、全域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概念,总结了“旅游+”理论、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相关案例的规划经验与成功之处,为提出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提供有利条件。其次,根据疏附县发展现状,对疏附县境内62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与分类,梳理出疏附县详细的旅游资源单体类型与分布情况,确定了疏附县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共有主类8个、亚类14个、基本类型27个,并通过对每个旅游资源单体的打分评价,确定了疏附县境内共有一级旅游资源19个、二级旅游资源25个、三级旅游资源17个、四级旅游资源1个。再次,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分类评价结果,总结出了疏附县旅游现状存在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度不够、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旅游宣传深度不足等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疏附县旅游发展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最后,立足于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根据分析结果,利用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提出相应的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针对疏附县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在深挖其各个旅游资源单体可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应加强旅游资源与农业产品的结合,强调旅游项目的特色性与经济性,利用不同农牧产品的特色,确定不同的旅游主题模式与发展方向,并利用文化特色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在促进疏附县旅游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旅游业、传统产业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实现旅游扶贫。

王超[3](2014)在《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强调所有国家应该拥有经济发展的平等机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公平的建设,贫困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保护。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把包容性增长理念继续深化,提出包容性发展,进一步强调经济发展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包容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而提出的命题。为了验证该命题,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借鉴与研究评述,阐释了包容性旅游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研究打下了学理基础。在摸清学理基础之后,本文总结了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并分析了这些模式的不足与启示,以了解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性。基于上述文献分析,研究提出包容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思路。这个设计思路是基于政府主导均等发展机会、企业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制度保障村民话语权利、鼓励发挥公民组织作用、倡导游客参与社区建设、重视旅游环境包容发展等六个基本假设,进行模式的陈述。为了验证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采用了国际和国内的典型案例调查办法。研究首先选择印度和泰国这两个典型的旅游国家作为国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印度政府可以从发展旅游的顶层设计入手,引导企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泰国政府鼓励公民组织和游客参与景区建设,以发展少数民族山区的旅游事业,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研究又对贵州省的三个发展旅游的典型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逐步深入的调查。第一次采用田野调查,结果发现开始设计的模式有不符合地方旅游发展特点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指导实际工作开展的毛病。因此进行了相应的修正,进而提出了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型和决策参与型三种模式,并针对这三种模式设计了相应的旅游包容性开发的实践指标体系。第二次采用问卷调查,检查理论层面的模式与现实发展的匹配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模式指标体系的修正,并通过问卷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找到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包容性开发的关键因素。上述研究工作具有以下两个意义:在理论贡献上,系统梳理了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根源,第一次将包容性增长理论体系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并提出和修正了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模式的基本理论模型,为完善旅游开发模式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在实践活动中,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促进旅游经济有质量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整个研究的结论是:要推进贵州少数民族景区经济与社会的双轨发展,必须考虑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发展特点,并基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做强当地旅游企业,做好社会公益事业,保障村民话语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以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因此,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包容性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事情:一是正确分析旅游目的地所处生命周期的发展特点,针对性地做好旅游包容性发展规划;二是制定科学系统的旅游开发政策,营造均等发展机会的氛围;三是支持景区相关企业做强自身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四是完善景区弱势群体话语权利制度,做好基层善治;五是培育公民组织发展的土壤,鼓励各种公民组织发挥作用;六是引导景区企业和居民积极与游客互动,建立奖励机制来鼓励游客参与景区发展;七是以制度规范与监督奖惩并行的方法,推动旅游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刘海洋[4](2013)在《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与潜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等西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发展旅游业不仅仅可以拉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地域贫富差距,而且对于沙漠地区历史文化挖掘、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和谐发展等问题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沙漠旅游发展迅速,年接待量已经超过500万人次,出现了以宁夏沙坡头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的景点。在旅游接待量、旅游景区建设规模、旅游综合收入等方面,沙漠旅游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但对于沙漠旅游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对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基本特征的研究更加薄弱。基于此,本文以探讨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为研究主线,从沙漠旅游资源类别、沙漠旅游地兴起的条件、沙漠旅游地客流特征、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利用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的特征要素,构建沙漠旅游地评价模型,并对各沙漠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各沙漠旅游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方法,对我国沙漠旅游资源类别进行梳理,选择鸣沙山、沙坡头等五个典型沙漠旅游地分析我国沙漠旅游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初期的特征。从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社会思潮等不同层面对沙漠旅游地高速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典型沙漠旅游地的实际调研和旅游官方统计资料,对沙漠旅游地的游客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沙漠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并将志工旅游的产品设计思路引入到沙漠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使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沙漠旅游地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再从29个沙漠地区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上查找评价指标数据,对这些地区的沙漠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沙漠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自然类的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明显好于人文类旅游资源。第二,经济发展、沙产业理论、后现代思潮、生态旅游风尚,以及我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宏观环境,共同促成了沙漠旅游地的兴起。第三,受旅游气候、审美因素和节假日分布的影响,我国沙漠旅游地客流季节性特征明显,客源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客流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沙漠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旅游从业者、当地社区、环保机构、学术专家、新闻媒体,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利益相关者也不尽相同。第五,从时间维度上看,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经历“资源-市场-形象-创新”四种导向模式阶段;从结构维度上看,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优势特色资源为发展前提,以政府积极参与为发展动力,以综合性沙漠旅游景区为发展方向,以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发展目标”。第六,在目前的政策、经济条件下,可以把我国沙漠旅游区分为最优潜力区、重要潜力区和一般潜力区,并非所有的沙漠地区都适合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本文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完善了沙漠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沙漠旅游产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研究结论对于沙漠旅游地科学规划、培育战略性旅游产业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军[5](2012)在《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交通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部门。由于旅游业天然具备的地域空间特征,区域旅游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主体,研究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是近年来喀什地区的旅游业面临发展停滞的威胁,旅游景点的规划缺乏创意,传统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新的客源市场开发又比较缓慢,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研究喀什乃至新疆的旅游竞争力大多是从城市入手,对新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较少,本人试从一种新的视野出发,以借鉴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为基础,在总结归纳旅游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喀什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7个因素28项指标组成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和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阿勒泰、哈密和喀什等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喀什地区在这些地区中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次序,根据排名的位置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到喀什地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形象定位。通过强化和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等手段来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了提高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措施。

张洋[6](2012)在《新疆美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增长趋势,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而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受到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名吃、名点在许多地方成为一种趋势,当地政府也加大挖掘力度,激发了开发美食旅游的火爆热情。因此在新疆旅游大开发大跨越的黄金时期,如何充分挖掘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将其开发成具有竞争力的亮点旅游项目,以此来推动美食旅游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上,对美食旅游的研究理论进行了综述,对美食旅游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了美食旅游的特点及发展美食旅游的意义。并选择美食旅游资源丰富的新疆作为研究对象,总体分析了新疆美食旅游资源的形成背景、构成要素以及资源特点,并对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进行了分析,为新疆美食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做了定量评价,同时对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从而为新疆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拟定出开发原则、开发策略、开发模式以及设计出精品美食主题游。

王锐[7](2012)在《新疆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各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喀什经济特区等背景下,基于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本文对喀什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寻其正确方向与有效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体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然后分析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大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然后对喀什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直观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综合以上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政策因素、地理环境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对经济特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经济特区产业发展多样化、因地制宜利用优势、合理化与高度化的重要规律;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理论与实际,提出了关于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刘晔[8](2012)在《新疆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建立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必然要求,建立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是时代的要求与中央的正确决策。本文在了解开发区理论及开发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阐述喀什经济开发区自筹备、审批、成立以来的历史沿革,对其建立与发展过程形成一个清晰脉络,进而分析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建立的背景条件、区位因素、资源产业等因素,具体深入探讨喀什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与机会所在,从而在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利用优势、排除劣势并把握住发展机会。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出发,来进行产业选择与定位,并借鉴国内外典型开发区发展经验,用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来推进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和整体发展,将为西部其他省区建立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于坤,谢永萍,姑丽格娜·哈力木拉提[9](2011)在《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什地区特殊的区域生态环境出发,探讨制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对策.

牙库提古丽·苏力旦[10](2010)在《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喀什地区旅游业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交通设施也基本改变,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做出较大的贡献。但经历几十年发展的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已经面临进入平稳与停滞期的威胁,多年一贯的产品形象,加上滞后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使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着旅游地形象老化,旅游景点缺乏变化、缺乏新鲜感;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总体水平低;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力挑战,传统市场所占份额下滑,新的客源市场开发速度缓慢,游客增长相对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从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历程、在新疆旅游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应重新认识自身优劣势,努力实现在新的竞争条件下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入手,就传统旅游目的地及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以此为基础,以新疆发展旅游业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喀什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喀什旅游开发条件,指出喀什进行旅游创新开发的必要性。以创新开发理念为指导,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别对具体方法和措施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策略,即:确定创新开发目标,分析创新开发背景,以系统性、可持续性、科技创新开发理念为指导,形成以资源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形象塑造创新、市场开拓创新、旅游管理创新为一体的开发模式。并尝试构建喀什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使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二、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HP&熵权法的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旅游扶贫效应评价视角
        1.3.2 旅游扶贫效果评价内容及方法
        1.3.3 旅游扶贫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1.3.4 旅游扶贫效果评价研究
    1.4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扶贫
        2.1.2 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
        2.1.3 旅游扶贫效果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主要贫困理论
第3章 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3.1 叶城县概况
    3.2 叶城县贫困现状
    3.3 叶城县旅游扶贫资源优势
    3.4 叶城县旅游扶贫现有状况
第4章 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4.1 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内容
        4.1.3 测度指标含义及其计量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基于AHP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4.2.2 基于熵权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4.2.3 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权重确定
    4.3 旅游扶贫效果测度值计算
第5章 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实证分析
    5.1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5.1.1 数据获取
        5.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5.2.1 基于AHP法的权重计算
        5.2.2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计算
    5.3 组合权重的计算
    5.4 指标权重的分析
    5.5 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测度
        5.5.1 经济发展测度值
        5.5.2 社会进步测度值
        5.5.3 生态环保测度值
        5.5.4 精神文化测度值
        5.5.5 技术技巧测度值
        5.5.6 综合测度值
        5.5.7 子测度值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经济发展权重与测度
        6.1.2 社会进步权重与测度
        6.1.3 生态环保权重与测度
        6.1.4 精神文化权重与测度
        6.1.5 技术技巧权重与测度
    6.2 建议
        6.2.1 提升叶城县旅游扶贫综合效果
        6.2.2 加强旅游扶贫标准化管理
        6.2.3 发展庭院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6.2.4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6.2.5 整合现有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疆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历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疏附县发展现状与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疏附县发展现状分析
    2.3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4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小结
第3章 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3.1 旅游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3.2 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3.3 旅游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3.4 旅游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3.5 旅游交通路线规划策略研究
    3.6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3.7 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3.8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资料及数据处理
        1.4.1 研究资料
        1.4.2 研究数据处理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特色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特色
第2章 相关理论借鉴与研究评述
    2.1 相关理论借鉴
        2.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1.2 包容性增长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2.2.1 国外研究动态:从增长与不平等到旅游包容性增长
        2.2.2 国内研究动态:从不平等研究到包容性发展
        2.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包容性旅游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梳理与比较
        3.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2 相关概念的比较
    3.2 包容性旅游的内在机理
    3.3 包容性旅游的理论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
        4.1.1 按行政省份划分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
        4.1.2 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4.1.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总结
    4.2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不足
        4.2.1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力度有限,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
        4.2.2 旅游吸引物开发不够充分,其潜藏价值挖掘程度不高
        4.2.3 旅游社区话语机制不完善,存在隐性社会问题
        4.2.4 公民组织活动十分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景区建设不突出
        4.2.5 游客互动平台建设缺失,游客作用体现不够明显
        4.2.6 环保意识教育有待继续加强,旅游环境质量需要控制
    4.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启示
        4.3.1 政府主导投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4.3.2 引进企业合作开发,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4.3.3 挖掘民族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文化财富
        4.3.4 因地制宜开发模式,有效促进地区脱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与调查
    5.1 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与其它旅游开发模式的辨析
        5.1.1 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与一般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辨析
        5.1.2 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模式的辨析
    5.2 包容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
        5.2.1 理论假设
        5.2.2 模式构建
        5.2.3 指标设计
    5.3 理论模式的调查
        5.3.1 对比分析——以印度和泰国为例
        5.3.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
    5.4 模式的修正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
    6.1 生产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
        6.1.1 加强基层配套政策建设,保障村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6.1.2 鼓励村民参与选举,充分发挥精英式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
        6.1.3 实行集约化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打好旅游吸引物基础
        6.1.4 基于生态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市场化民族村落旅游经济
        6.1.5 引入社会第四方法律支持,积极发挥社会公共舆论监督功能
    6.2 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
        6.2.1 政府提供制度供给,做好包容性旅游开发的顶层设计
        6.2.2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6.2.3 鼓励当地企业参与投资,履行旅游开发中企业社会责任
        6.2.4 突出公民组织的辅助功能,全力保护旅游社区的弱势群体
        6.2.5 构建社会舆论监督网络,支持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系统
        6.2.6 建设民族山区美丽环境,提升旅游社区环境品质
    6.3 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
        6.3.1 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矛盾,制定基于多方沟通的旅游开发方案
        6.3.2 公开透明财政预算与开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
        6.3.3 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重视方案的试行与意见的反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模式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验证
    7.1 指标设计的原则
    7.2 指标设计的思想
    7.3 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生产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指标构建
        7.3.2 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指标构建
        7.3.3 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指标构建
        7.3.4 调查指标验证情况的评估计算方法
    7.4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7.4.1 月亮河景区
        7.4.2 西江千户苗寨
        7.4.3 梵净山景区
    7.5 调查发现的问题
        7.5.1 包容性视角下的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
        7.5.2 旅游社区居民话语机制建设,需要基层政府政策支持
        7.5.3 公民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群众对其认识不清晰
        7.5.4 重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相关发展矛盾
        7.5.5 游客与企业做好景区公益事业,有利于景区和谐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8.1 问卷调查的主成分分析
        8.1.1 月亮河景区
        8.1.2 西江千户苗寨
        8.1.3 梵净山景区
    8.2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8.2.1 政策鼓励公民组织积极活动,提供法制咨询与人权保障服务
        8.2.2 赋予居民话语权利,打造旅游开发过程中意见表达平台
        8.2.3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引资提升旅游开发基础条件
        8.2.4 重视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8.2.5 营造良好旅游社区环境,积极鼓励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8.2.6 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做好自然与社会环境监察的奖惩工作
        8.2.7 打造决策沟通互动平台,协同创新推动景区发展
        8.2.8 认真做实土地工作,合理赔偿景区百姓的经济损失
        8.2.9 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全面统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8.2.10 科学定位旅游实力,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综合体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结论
        9.1.1 包容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需要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特征
        9.1.2 政府制定科学系统的政策供给制度,是保障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均等发展机会的必要条件
        9.1.3 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利益共享发展方式,必须在做强自身的同时发展旅游社区社会公益事业
        9.1.4 完善旅游社区居民话语权制度,是政府做好民族地区基层善治的重要举措
        9.1.5 政府引导培育社会公民组织成长的土壤,是充分发挥公民组织辅助作用的前提条件
        9.1.6 构建景区管理者与游客的互动和奖励机制,积极发挥游客能动作用以提升景区建设质量
        9.1.7 要实现旅游社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规范与监督奖惩并行
    9.2 研究的不足
        9.2.1 研究数据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结论不突出利益均衡
        9.2.2 研究范围的狭窄性,导致操作性建议难以普遍推广
        9.2.3 研究视角的宏观性,导致理论系统构建有较高难度
    9.3 研究的展望
        9.3.1 进一步扩大典型地区调查范围,不断夯实一手材料
        9.3.2 对一个旅游景区进行制度试点,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9.3.3 政策引导体系要继续科学验证,新旅游开发需谨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与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沙漠旅游研究进展
    1.3 核心概念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典型沙漠旅游资源及特征
    2.1 世界主要沙漠旅游资源
    2.2 我国主要沙漠旅游资源
    2.3 典型沙漠旅游地发展历程与特征
    2.4 沙漠旅游地初期发展特征评述
第三章 沙漠旅游地兴起的条件与背景
    3.1 经济发展促进沙漠旅游地兴起
    3.2 沙产业理论促进沙漠旅游地发展
    3.3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3.4 国外生态旅游风尚的示范作用
    3.5 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第四章 沙漠旅游地游客行为特征
    4.1 旅游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旅游者出游行为特征
    4.3 沙漠旅游客流时间特征
    4.4 沙漠旅游客源空间特征
    4.5 沙漠旅游者行为总结
第五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特征
    5.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5.2 沙漠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分析
    5.3 典型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
    5.4 沙漠旅游地旅游产品设计新思路
第六章 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
    6.1 旅游地发展模式内涵
    6.2 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特征
    6.3 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产生原因
    6.4 沙漠旅游地发展前景与模式导入
第七章 沙漠旅游地发展潜力评价
    7.1 评价区域与评价方法
    7.2 沙漠旅游地发展潜力评价模型构建
    7.3 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
    7.4 沙漠旅游地发展潜力评价
    7.5 沙漠旅游地发展分区与对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2.1 竞争力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区域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
3 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3.1 地理位置分析
    3.2 旅游资源分析
    3.3 客源市场分析
    3.4 旅游环境分析
    3.5 旅游企业分析
4 喀什地区与相关旅游地区竞争力比较研究
    4.1 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3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4.4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5 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 提升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5.1 实施精品路线,整合资源优势
    5.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5.3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地区影响力
    5.4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旅战略
    5.5 树立战略联盟意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5.6 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开发构想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新疆美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2 美食旅游及发展意义
    2.1 美食旅游的概念
    2.2 相关概念的讨论
    2.3 美食旅游的特征
    2.4 美食旅游产生的动机及地位
    2.5 发展美食旅游的意义
3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分析
    3.1 资源形成背景
    3.2 资源构成元素
    3.3 资源特点
4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及评价
    4.1 新疆美食资源开发优势
    4.2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评价
5 新疆美食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市场开发研究
    5.1 新疆美食旅游开发现状
    5.2 新疆美食旅游的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5.3 新疆美食旅游的国外客源市场分析
    5.4 新疆美食旅游存在的问题
6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6.1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2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3 新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4 精品美食主题旅游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新疆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1.2.3 国内经济特区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1.2.4 综述评价
第二章 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相关分析
    2.1 五大经济特区概况
    2.2 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分析
        2.2.1 五大经济特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2.2.2 五大经济特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2.3 总结
第三章 新疆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相关分析
    3.1 喀什经济特区概况
    3.2 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直观分析
        3.2.1 喀什经济特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2.2 喀什经济特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3 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量化分析
        3.3.1 经济发展弊端的存在——克劳森相对指标法
        3.3.2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3.4 总结
第四章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机理及经济特区的比较分析
    4.1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
        4.1.1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4.1.2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4.1.3 产业结构效应
    4.2 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判断
    4.3 经济特区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3.1 政策因素
        4.3.2 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
        4.3.3 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
        4.3.4 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新疆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5.1 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5.2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5.3 积极发展采掘业、原材料业、纺织业
    5.4 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旅游业
    5.5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5.6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5.7 加快形成现代产业结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新疆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篇章结构辨析
第二章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理论与发展概况
    2.1 经济开发区的理论
        2.1.1 经济开发区的含义与特征
        2.1.2 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模式
    2.2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状况
        2.2.1 境内外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
        2.2.2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第三章 新疆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立
    3.1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历程
        3.1.1 新一轮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启幕
        3.1.2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批准建立
    3.2 新疆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的意义
        3.2.1 从人口流动看,缓解目前我国人口流动不合理的状况
        3.2.2 从经济方面看,带动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西北地区对外开放进程
        3.2.3 从政治方面来说,巩固边疆地区稳定,维护民族团结
第四章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环境分析
    4.1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4.1.1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具有发展良好转口贸易优势
        4.1.2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文化和风俗优势有利于开发区的发展
        4.1.3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资源丰富化与和产业规模化,为开发区发展提供后备与基础支持
    4.2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劣势分析
        4.2.1 当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加工工业发展
        4.2.2 外部经济环境建设影响投资支持
        4.2.3 高素质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4.3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会分析
        4.3.1 设立喀什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所带来的政策优势
        4.3.2 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对投资的吸引促进园区大发展
        4.3.3 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4.4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威胁分析
        4.4.1 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相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利于开发区的建设
        4.4.2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有待协调
第五章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战略实施
    5.1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产业定位
        5.1.1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5.1.2 以跨越式发展为指导,实现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
        5.1.3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与定位
    5.2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
        5.2.1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喀什开发区的外向型经济
        5.2.2 依据产业定位,实施资源整合,打造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产业集群
    5.3 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3.1 根据周边国家和地区需求,提升开发区生产力水平
        5.3.2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经济发展环境
        5.3.3 增强开发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科技实力水平
        5.3.4 维护周边地区社会稳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5.3.5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6 构建服务性开发政府,提升开发区公共治理水平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
2 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严重
    2.2 水资源分布不均
    2.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2.4 经济发展落后和人口增长过快
    2.5 产业结构不合理
3 喀什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建设力度
    3.2 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3.3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3.4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3.5 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4 总 结

(10)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理论综述
2 新疆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概况
    2.1 四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2.2 四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概况
    2.3 四地区国内旅游业发展概况
3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开发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3.2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开发可行性分析
4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策略
    4.1 开发理念创新
    4.2 旅游资源开发手段创新
    4.3 旅游产品优化创新
    4.4 塑造新的旅游形象
    4.5 旅游市场拓展
    4.6 改革旅游经营管理体制
5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5.1 旅游管理体制保障
    5.2 投资保障
    5.3 人力资源保障
    5.4 旅游安全保障
    5.5 科技保障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HP&熵权法的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研究[D]. 王茜.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2]新疆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D]. 孙启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3]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王超. 华侨大学, 2014(01)
  • [4]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与潜力评价研究[D]. 刘海洋. 兰州大学, 2013(04)
  • [5]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 王军.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6]新疆美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洋.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7]新疆喀什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D]. 王锐. 新疆大学, 2012(12)
  • [8]新疆喀什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 刘晔. 兰州大学, 2012(09)
  • [9]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性研究[J]. 于坤,谢永萍,姑丽格娜·哈力木拉提.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 [10]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D]. 牙库提古丽·苏力旦.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新疆喀什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