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

日本公司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

一、日本企业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玥[1](2021)在《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患病率跃升到29.2%,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某种特定的饮食方法可以来治疗MAFLD,其一线治疗方案仍为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脂肪肝患者知晓饮食及运动改变的重要性,但仍然难以坚持,功能性食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药食同源文化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山西苦荞是具有降脂活性的优良品种,沙棘具有广泛的药理效果,是藏医、蒙医的常用药物。苦荞、沙棘醋饮由山西特色药食同源食物苦荞、沙棘经过固态发酵、多菌共酵、多次发酵而来,富集了功能因子黄酮、有机酸,降低了酸度。研究表明,苦荞黄酮、沙棘黄酮、有机酸可以在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缓解和调节的作用。有中度脂肪肝患者早上饮用一支沙棘醋饮、晚上饮用一支苦荞醋饮,期间未改变生活方式,连续饮用半年后,中度脂肪肝消失。若该醋饮确实有效,可以为脂肪肝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健康选择。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对其疗效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招募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11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每月定期进行线上团体健康教育。醋饮饮用组在此基础上,每日晨起一支沙棘醋饮(抗疲劳),每日睡前一支苦荞醋饮(利于肝解毒);开盖后直接饮用、一次性饮完;连续饮用三个月;督促受试者饮用醋饮:要求其每月拍摄当月醋饮空瓶照片,上报醋饮支数;每日在微信群内督促患者饮用醋饮;每月随访患者,收集患者反馈,有无不良反应及其他症状。3个月后,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及血糖、血脂(TC、TG、LDL-C、HDL-C)、肝功能(ALT、AST)水平。结果1.两组共98名患者完整完成了研究并进入资料分析。醋饮联合饮用组50例,对照组48例;2.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变化:(1)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3个月后,醋饮组有26例受试者脂肪肝分级降低或消失,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为52%,对照组11例受试者脂肪肝分级降低或消失,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为22.9%,两组患者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饮用依从性越高、女性、轻度脂肪肝、不饮酒、规律锻炼、普通饮食、病程较短的脂肪肝患者的分级更易有效改善。(2)血脂、血糖、肝功能:3个月后,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均显示,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血脂、血糖、肝功能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醋饮饮用组受试者月均醋饮饮用支数为48支,醋饮饮用依从性较好。部分受试者服用苦荞、沙棘醋饮组合可以起到抗疲劳、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便秘、解酒、降低血压、缓解颈动脉硬化的作用,提示苦荞、沙棘醋饮组合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益处,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论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可以有效改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脂肪肝分级,暂不能认为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可以辅助降低M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肝功能,可能与醋饮功能因子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尚未达到人体有效剂量或研究周期不足有关。

张诗雨[2](2021)在《功能性薏苡仁油的功效评价及应用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日常饮食中的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比例升高,伴随而来的肥胖症、“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薏苡仁油作为药食同源谷物薏苡仁的主要活性物质在抗癌、抗肿瘤方面应用广泛,但随着薏苡仁油提取技术的升级、优化,将其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应用于日常减重、降脂是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在薏苡仁油提纯的基础上,以ICR健康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短期高剂量薏苡仁油暴露健康小鼠、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长期低剂量暴露高脂小鼠三组实验,对其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确认薏苡仁油对小鼠降脂、减重效果的影响;同时为了缓解薏苡仁油易氧化特性,分别采用两种壁材对薏苡仁油进行微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薏苡仁油微胶囊,探究薏苡仁油微胶囊的稳定性及体内释放机制。结果如下:1.薏苡仁油15天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和12w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实验结果表明,薏苡仁油发挥降脂、减重功效与使用剂量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长期实验中,薏苡仁油低剂量组小鼠体重分别降低17.0%、10.79%、6.80%,与薏苡仁油高剂量组相比,也降低了7.64%,而短期实验中,各组小鼠体重正常增长;长期低剂量食用薏苡仁油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TC/HDL-C浓度,而短期实验中,效果并不显着;同样,薏苡仁油能显着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有效改善肝脂水平;两组实验的氧化应激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都在正常范围内;长期低剂量食用薏苡仁油的小鼠肝脏组织切片无明显损伤,而摄入过高油脂,小鼠肝脏切片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损伤;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小鼠肠道中优势菌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有所改变。2.薏苡仁油具有减轻肥胖小鼠体重、调节血脂、保护肝功能的作用:与高脂恢复组相比,薏苡仁油组小鼠体重分别降低27.3%、37.3%,薏苡仁油组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小鼠血清TC/HDL-C、AST、ALT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或更低,肝脏组织切片的脂变状况有所改善。3.大豆卵磷脂(Soy)形成的微胶囊颗粒更小且均匀,颗粒间不易聚集,体系更稳定,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微胶囊表面有凹陷、褶皱且相互之间会有粘连。荧光光谱法测得Soy、OS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4×10-4mol/L;薏苡仁油的添加量对Soy、OSA乳状液的粒径、电位的影响较小,但Soy乳状液的平均粒径(453 nm)比OSA(608 nm)小,电位绝对值Soy(61 mV)比OSA(42 mV)更高;在显微观察下,Soy乳状液颗粒形态更完整,OSA的颗粒有凹陷、破损现象。随着两种壁材添加量的增加,对细菌细胞内外膜的渗透性都在缓慢增大。

张君玲[3](2021)在《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及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蔬汁作为世界各地居民喜爱的饮料品种之一,因其营养物质丰富、具有一定保健功效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选用生姜、葡萄和胡萝卜为主要原料,经单因素实验以及响应面实验优化设计,研制出一款功能型复合果蔬汁,并对其进行了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食用安全性评估及干预砷毒性效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及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优化设计,以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依据复合果蔬汁感官评分标准,研究复合果蔬汁中各成分比例对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感官质量的影响,最终确定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最优配比为:生姜汁添加量8.90%、葡萄汁添加量23.20%、胡萝卜汁添加量14.70%、木糖醇添加量5.00%、柠檬酸添加量0.10%、其余为水,加入适量黄原胶。经检测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体外抗氧化能力发现,复合果蔬汁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且其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和对ABTS自由基(ABTS+·)的清除率与复合果蔬汁的浓度成正比。2.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安全性评价: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进行复合果蔬汁的小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连续摄入剂量为16.65m L/kg·BW复合果蔬汁30 d后,小鼠平均体重、每日平均饮水量、脏器重量、脏器系数以及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表明复合果蔬汁对小鼠无明显毒性。为更好的评价复合果蔬汁食用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进行了小鼠6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持续摄入复合果蔬汁60 d后,小鼠平均体重、每日平均饮水量、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和肾脏组织氧化胁迫指标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复合果蔬汁不会对小鼠造成明显影响,是安全无毒产品。3.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对砷致小鼠毒性效应的干预作用:以ICR雄性小鼠自由饮用含10 mg/L砷的亚砷酸钠水溶液,实验染毒周期为60 d,同时以16.65m L/kg·BW剂量的复合果蔬汁进行灌胃,隔天一次,探究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对砷致小鼠毒性的干预效应。实验结果显示,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对砷致小鼠毒性效应具有一定缓解效果,体现为经复合果蔬汁干预后,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着降低,还能够显着降低砷对小鼠肝脏、肾脏和睾丸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抑制以及显着提高小鼠肾脏和小肠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对砷诱发的小鼠肝脏和睾丸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组织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升高有显着抑制作用,同时还减轻了饮水摄入砷小鼠上述主要脏器组织的结构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有助于缓解砷致小鼠毒性效应,对小鼠主要脏器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杨鸣[4](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张宏伟[5](2021)在《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及其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究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分析、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以及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以小麦淀粉为原材料制备的小麦抗性糊精平均回收率为60.6%,小麦抗性糊精的平均纯度为91.9%。经人体研究发现摄取小麦抗性糊精5g、10g、20g有增加粪便量和排便次数。问卷调查显示粪便的性状和排便的感觉有所改善。小麦抗性糊精对大鼠脂肪组织影响试验共进行15周,前10周摄入小麦抗性糊精0.2g,最后5周小麦抗性配方添加量改为0.4 g,试验期间自由饮水、摄食。小麦抗性糊精可以减小大鼠脂肪细胞的体积,降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AST和ALT。推测小麦抗性糊精会透过脂肪组织脂解作用上升来降低脂肪组织。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品质的影响中发现,在1—10%的添加范围内,小麦抗性糊精可改善面包的外观和质构。随着抗性糊精添加量增加,面包比容增大,整体外观形态更完整。在质构分析中,添加量1%、7%和10%的面包芯咀嚼性和弹性都有改善。感官品评中小麦抗性糊精3%含量的面包品评得分最佳。体外模拟消化表明小麦抗性糊精的添加可降低食物的消化,与小麦抗性糊精的加入呈正相关。

黄晓棠[6](2020)在《5株乳酸菌分离株的安全性及益生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乳酸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食品和医药等领域。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存在多重耐药性且携带耐药基因,某些乳酸菌还能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关于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但我国益生菌资源仍匮乏。因此,研究乳酸菌的安全性和益生性对于提高乳酸菌发酵食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开发益生资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自主筛选出的5株耐受性强的乳酸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先通过代谢产物毒性试验、耐药性试验及动物毒性实验对其安全进行研究,再通过体外益生性能评价和动态监测小鼠肠道菌群检测试验菌株的益生性,以期挖掘出其中安全的益生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代谢产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均不具有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溶血活性,均不携带溶血基因cylA、cylB、cylM、毒力基因asal、ace、esp、gelE、酪氨酸脱羧酶基因tdc1、tdc2、tdc3和组氨酸脱羧酶基因hdc1、hdc2、hdc3;5株乳酸菌均检测到有酪氨酸脱羧酶活性,在发酵树莓汁中检测到酪胺,但含量远低于限量标准。2.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有较为相似的耐药谱,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均敏感,而对不同种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5株乳酸菌均含有质粒,检测的12个耐药基因中,在质粒上检测到erm、aph、vanⅠ、aacⅠ4 种耐药基因,基因组 DNA 上检测到aph、erm、vanⅠ、blaⅡ、aacⅠ、aacⅡ6种耐药基因。部分耐药基因在MRS和加抗生素的MRS培养下会表达,不表达的耐药基因在相应抗生素诱导的条件下也不表达。3.动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行为和精神状况良好,计算得出的试验菌株的LD50>10 g/kg。灌胃不同剂量的试验菌株对小鼠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灌胃高、中剂量的保加利亚乳杆菌能显着促进小鼠生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尽管各实验组小鼠的血常规指标有升高或者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灌胃试验菌株对小鼠血清中谷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肌酐(CREA)、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各项生化指标无影响(P>0.05),且无细菌移位现象发生,说明试验菌株对小鼠脏器无不利影响。总的来说,试验菌株对正常机体来说是安全的。4.体外益生性能评价结果显示,除了鼠李糖乳杆菌Lr外,4株菌对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菌株Lp-2、Lb、Lc有较高的疏水性和自聚性。小鼠肠道菌群的数量变化是评判菌株安全性及筛选具有益生性能菌株的一个重要参考凭证。灌胃保加利亚乳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的数量,降低肠杆菌的数量,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性。其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的有效剂量为109 CFU/mL,调节效果可以持续5天左右。

张弛[7](2020)在《基于3D HepaRG细胞模型的化学性肝损伤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脏是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化学品及其代谢产物毒作用的重要靶器官。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物质如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肝脏可通过新陈代谢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形式排出体外。据估计,超过1100种常用的化学药物、草药、天然产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补充剂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化学性肝病种类繁多,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最常见的急性肝衰竭原因,给世界各地的医疗系统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对化学品的肝毒性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以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然而,化学品风险评估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例如,由于参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肝脏蛋白和酶的表达及催化活性存在物种差异,动物模型不能准确复制人类肝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维(Two-dimentional,2D)细胞体外模型相比于以动物为载体的传统毒性测试有高通量、廉价等优势,但仍存在缺乏代谢酶活性和有限的生长活性等问题。因此,建立能够模拟人体肝细胞的体外模型,对体外化学性肝损伤评估有重大意义。越来越多人肝细胞来源的体外系统已经被开发并应用于预测化学性肝损伤的风险。三维(Three-dimentional,3D)体外模型是进行毒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的新兴工具,相比于传统2D细胞可以更好的模拟人体的内环境和组织功能。Hepa RG细胞被视为人原代肝细胞(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PHH)的替代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探究和药物肝毒性的评估。故本研究拟利用Hepa RG细胞系建立3D肝细胞模型,并比较2D细胞与3D细胞在代谢功能上的差异;应用建立的模型对肝毒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和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O)所诱导的肝毒性进行评价;根据肝毒性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体外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探究其毒性机制。方法1.采用低吸附法构建3D Hepa RG细胞模型,以1000、2000、6000/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在接种后第1、3、7、10、14天分别记录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利用P450-Glo试剂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WB)比较2D/3D Hepa RG细胞CYP3A4酶活力和蛋白表达差异;2.2D/3D Hepa RG细胞给予APAP(0.16、0.8、4、20 m M),应用Alamar blue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高内涵成像分析检测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线粒体丰度,比较APAP引起的肝细胞损伤;通过液相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2D/3D Hepa RG细胞中APAP的代谢产物,并进行比较;3.3D Hepa RG细胞给予TRO(3.125,6.25,12.5,25,50μM)处理不同时间后,应用Alamar blue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检测线粒体ROS、MMP和线粒体丰度;4.给予3D Hepa RG细胞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1.25、2.5、5、10和20 ng/m L),处理后,测定细胞存活率,并检测线粒体ROS和线粒体丰度。结果1.采用低吸附法构建了3D Hepa RG模型,在第3天时,细胞自发聚集形成致密的球形。以1000、2000、6000/孔的接种密度分别进行接种,在第7天时分别形成直径约为180、250和300μm的球体细胞,其直径大小和形态稳定;2.在第7天时,对比2D Hepa RG细胞和3D Hepa RG细胞CYP3A4酶活力和表达差异,发现3D Hepa RG细胞比2D细胞表现出更高CYP3A4活性和表达,提示3D Hepa RG细胞比2D细胞具有更强的代谢能力;3.APAP在2D和3D Hepa RG细胞中的细胞存活率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但3D Hepa RG细胞在更低剂量(0.8 m M)下表现出细胞毒性;APAP诱导2D和3D培养的Hepa RG细胞表现出线粒体ROS累积和MMP丧失,并且3D培养的细胞对APAP诱导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和功能障碍的敏感性比2D培养的细胞更高,提示线粒体相关指标可以作为3D培养的Hepa RG细胞的毒性敏感生物标志物;3D Hepa RG细胞比2DHepa RG细胞产生更多的APAP-GSH和APAP-硫酸盐(APAP-sulfate),亦提示3D Hepa RG细胞具有更强的代谢能力;4.通过PBPK模型预测APAP口服中毒剂量下人体肝脏组织中APAP浓度为1.19 m M,比较2D和3D细胞中评估的线粒体毒性生物标志物在体外的最低显着毒性浓度,发现3D细胞模型比2D细胞模型更接近PBPK预测值,提示3D细胞模型更敏感且更接近人体肝脏浓度,说明3D细胞模型更适合用于化学性肝损伤评估;5.TRO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3D Hepa RG细胞的存活率,应用高内涵成像分析检测其诱导的线粒体损伤,发现3D Hepa RG细胞表现为线粒体ROS生成增加,MMP和线粒体丰度下降;6.蓖麻毒素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3D Hepa RG细胞的存活率,IC50值为21.98ng/m L,并引起3D Hepa RG线粒体ROS升高,10 ng/m L时为对照组的148%;7.相思子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3D Hepa RG细胞的存活率,IC50值为8.73ng/m L,并引起3D Hepa RG线粒体ROS升高,在2.5 ng/m L、10 ng/m L时分别升高至对照组的112%和150%。结论1.采用低吸附法成功构建了3D Hepa RG模型,其代谢酶表达和活力均比2D Hepa RG细胞更具优势,更能准确地对化学性肝损伤进行评估,表明3D Hepa RG模型在评估药物性肝损伤等肝毒性测试中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2.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对3D Hepa RG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线粒体毒性呈明显剂量依赖性,线粒体损伤可能是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致肝细胞毒性的关键事件。

郑连姬[8](2020)在《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食品安全包含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和消费健康安全。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平衡失调产生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食物中油脂含量高,特别是其脂肪酸组成不合理,是重要诱因。重庆麻辣火锅,为重庆特色餐饮方式,已风靡全球。重庆麻辣火锅底料(简称火锅底料,下同)由过量的动物性脂肪(牛油为主)、辣椒、花椒、姜、蒜等经高温炒制、熬制而成。作为一种重庆特色调味食品,火锅底料现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远销国内外,不仅仅应用于火锅,家庭烹饪炒菜、调味也广为使用。渝菜味型也是脱胎于麻辣火锅风味。火锅底料历年来曾出现过卫生安全性问题,如―毒毛肚、工业色素、工业石蜡、火锅老油‖等;火锅食用时,火锅底料经长时间、反复高温加热,其中的危害因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会发生何种变化;在火锅煮制过程中,会不断加入蔬菜、肉品、海鲜等,是否会引起亚硝酸盐、硝酸盐、胆固醇的超标;以上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系统研究,随着火锅底料走向世界,对其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会更为严格。火锅底料含有大量动物性脂肪、辣椒、花椒等麻辣刺激性物质,食用火锅易引起消费者胃肠道不适,出现滑肠、腹痛等症状,可能导致直肠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如何确保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没有精神负担和身体负担,保证食用火锅对身体健康安全,课题组创新性将安全的食材配方,创制的魔芋桑叶复配粉(简称复配粉,下同),对消除食用火锅引起的肠胃不适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为保证重庆火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系统研究了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和消费健康安全性及干预作用效果机理。首先,通过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检测、暴露风险评估及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评价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从重庆企业和火锅餐饮店采集100组不同的火锅底料,采用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火锅底料中的危害因子:7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铅、砷、汞、镉、铬及过量时对人体带来危害的金属元素锌、锰、铁、铜)、酸价、过氧化值、亚硝酸盐、丙二醛、苯并(a)芘、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碱性橙Ⅱ、罗丹明B、对位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进行检测,采用蒙特·卡罗(Monet Carlo)模拟技术对以上危害因子进行暴露风险评估。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的煮制时间、反复煮制次数对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硝酸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等危害因子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检测。其次,基于以上卫生安全性,以灌胃火锅底料的小鼠为试验动物模型,灌胃不同剂量复配粉,评价火锅底料对胃肠道健康安全性及复配粉的干预机理。采用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不同分组小鼠血脂和肝脂水平,以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HE染色法制备肝脏及盲肠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描述不同分组小鼠组织切片的病理状态。无菌条件采集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盲肠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最后,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基于PPAR和AMPK/SREBPs信号通路,验证复配粉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因火锅底料引起的胃肠不适的分子机理。主要包括分析脂蛋白脂酶(LPL)、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PAR-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肝X受体α(LXR-α)、CCAT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m RNA及蛋白的基因表达。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火锅底料标准的修改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消费者对重庆麻辣火锅有更好的健康消费体验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火锅底料、复配粉主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水分、灰分、蛋白质、钠、碳水化合物、胆固醇含量分别为6.5 g/100g、10.8 g/100g、9.4 g/100g、3.39×103 mg/100g、9.0 g/100g、62.6 mg/100g。脂肪含量为64.3 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60 g)的1.07倍。总能量为2691 k J/100g,其中2379 k J/100g由脂肪提供,占总能量88%,超过每日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比例不宜超过总能量30%的规定。49种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反式脂肪酸(TF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分别为61.847%、35.017%、3.90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总UFA的比例为31.791%、3.227%。火锅底料中钠含量为3.4×103 m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0×103 mg)的1.7倍。火锅底料中花椒麻味物质含量为457.3 mg/kg,辣椒素含量为129.0 mg/kg。复配粉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钠、碳水化合物、能量分别为5.8 g/100g、0.2 g/100g、0.8 g/100g、0 g/100g、0 mg/100g、57.6 g/100g、134.1 k J/100g。膳食纤维含量为35.5 g/100g,超过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5 g)的1.42倍。2)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首先,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测定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的高效、快速、准确的氧化铝柱-高压液相色谱法。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一次性采用乙醇和正己烷:丙酮(v/v 9:1)混合溶液分步提取,经氧化铝柱净化后,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高压液相色谱仪,分时间段变波长(07 min 440 nm;79 min 548nm;913 min 480 nm;1320 min 520 nm)条件下,以0.02 mol/L乙酸铵(p H=4.0)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然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铅、极性组分、苯并(a)芘不合格率为1%,酸价不合格率为18%,砷、过氧化值、丙二醛、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规定。最后,基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测定数据,建立危害因子暴露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摄食重庆火锅底料对重庆居民砷、汞、铜、锌、锰、亚硝酸盐、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危害风险的概率为0%;铅、镉、铬、铁、过氧化值、丙二醛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小于10%。酸价、极性组分、苯并(a)芘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大于10%。3)研究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对危害因子的影响。火锅汤料是由油、水和粉末、固态物质构成的复杂油水混合体系,汤料含有的成分会随着烫煮的菜品一起进入消费者体内。结果表明,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火锅汤料中硝酸盐、极性组分、胆固醇含量显着增加(p<0.05),亚硝酸盐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火锅底料反复煮制5次(1次=5 h),火锅汤料中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4)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以60只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火锅底料模型组(Model control group,MC)、复配粉高(High dose group,HD)、中(Medium dose group,MD)、低(Low dose group,LD)剂量组。除BC组,其余分组小鼠分别灌胃0.1 m L/10g重庆火锅底料(Chongqing hotpot seasoning,CHS),30 min后,所有受试物组灌胃复配粉(灌胃剂量为364、182、91 mg/kg),连续灌胃4 w。试验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AST、ALT、AKP、INF-γ、IL-1β、IL-6水平显着升高(p<0.05),IL-10、IL-4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HDL-C与LDL-C的比值显着降低(p<0.05)。MC组肝板排列尚规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伴肝细胞点灶坏死,盲肠组织肠腺排列稀疏不规整,上皮细胞脱落、完整性破坏、黏膜层变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有炎性细胞浸润。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导致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肝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MC组相比,HD组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LDL-C、AST、ALT、AKP、INF-γ、IL-1β、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NF-α、IL-10水平有下降趋势,IL-4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肝脏、盲肠组织形态接近于BC组。说明复配粉的干预可改善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预防肝损伤及肠道炎症反应。5)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肠道微生物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总共注释到10门,21纲,32目,62科和160属的细菌。试验中测定的OTU分属于以下10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螺旋菌门(spirochaetae)、sacchari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及软壁菌门(tenericutes)。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所有样本中均属于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之和均大于80%。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肠道菌群OTU数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高,乳杆菌目含量降低,肠杆菌目含量升高,与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相对较少、脂肪转运和代谢相关微生物相对较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降低。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减少肠道代谢产物SCFA含量。与MC组相比,HD组OUT数显着增加,盲肠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升高,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增加(p<0.05),丁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仍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的机理。6)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火锅底料的饲喂,导致小鼠肝脏中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脂肪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MC组相比,HD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PAR-γ表达水平不显着(p>0.05),但有下降趋势。说明复配粉可促进调节生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的分解,进一步通过分子机理,验证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

赵明明[9](2020)在《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姜黄是一种传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历来可以药食两用,在我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被广泛种植。由于具有通经止痛、驱寒消炎、散风活血等功效,且较多应用在中药领域。姜黄素类化合物作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及抗癌降血脂、保护肝脏等作用,其作为一种天然染色素被广泛使用,且在化妆品行业中也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和美白功效。由于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健康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市场对姜黄素类化合物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将姜黄素类化合物应用于保健食品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是对来自河北省内的姜黄中提出的姜黄素类化合物基于细胞模型抗氧化、抗癌活性以及小鼠体内保肝护肝的功效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根据以上的试验及其结果,本研究归纳总结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H2O2刺激HepG2的细胞损伤模型,通过MTT测定不同及剂量下细胞的存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 mmol/L的H2O2刺激1 h后,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仅为(75.3±3.5)%,随着加药浓度的增大细胞存活率增大,当浓度为20 mg/L和40 mg/L时,与空白组比较其细胞存活率几乎无影响。细胞形态的变化图可看出:将H2O2损伤HepG2细胞模型建立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形态明显被破坏,细胞浓缩变圆,发生了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的形态有所好转,当浓度为40 mg/L时细胞形态保持良好。通过对细胞ROS含量的测定,得出姜黄素类化合物可以减轻损伤后的细胞内ROS含量的增加,从而发挥了抗氧化应激的特性;通过对细胞内SOD、CAT和GSH-Px三种抗氧化酶活的测定,说明姜黄素类化合物能有效减缓H2O2刺激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且与给药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浓度为40 mg/L时三种酶活抑制效果最明显。细胞内抗氧化的测定为后续的体内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对细胞活性抑制率的测定得出,姜黄素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效依赖性,当作用24 h时其IC50值为129.02 mg/L;AO染色试验发现姜黄素类化合物作用于HepG2细胞后,能够破坏其细胞结构,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作用。通过细胞迁移抑制实验得出,迁移抑制作用与时间和剂量呈正比关系,当给药作用72 h,浓度为150 mg/L时,细胞划痕距离抑制作用达到90%。随着加入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浓度的不断增大,Hoechst 33258染色后的HepG2细胞被染色成高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经不同给药浓度处理后的HepG2细胞,其早期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给药浓度为50 mg/L、100 mg/L时活细胞数比例为59.8%和35.3%,早期凋亡率40.1%和59.1%,凋亡率较为显着(p<0.05)。当浓度增加至150 mg/L时,其早、晚期凋亡率为79.8%和7.9%,促细胞凋亡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3)通过对酒精肝损伤模型小鼠的各项指标的测定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增加了18%,说明酒精灌胃会造成肝脏肿胀现象,肝脏质量增加,肝脏指数变大;对各组小鼠血清及肝匀浆的各种指标的测定结果看出: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的ALT活力显着降低,表明姜黄素类化合物对肝损伤小鼠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血清中TC、TG、LDL-C的浓度显着降低,高剂量组的HDL-C浓度明显增高,说明黄素类化合物能够改善脂肪代谢的功能;血清及肝脏中GSH-Px、SOD、CAT等活力显着升高,肝组织中的MDA含量降低,说明姜黄素类化合物能提高肝脏抗氧化系统的能力,同时可以减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4)通过建立CCL4致小鼠慢性肝损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CCL4肝损伤后的小鼠生活生理状态出现体重增长速率减慢,食欲不振,毛发干枯无光泽等不良变化;肝脏指数作为反映肝脏病变的重要指标,说明姜黄素类化合物可以起到缓解小鼠慢性肝损伤的效果。模型组的ALT和AST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时显着升高,说明了CCL4对肝脏损伤严重,肝损伤模型制备成功。当给予给药治疗后,二者含量均降低,且随着给药剂量呈正比关系;同时对各组小鼠血清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组的SOD、CAT、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减小,高剂量给药作用后其活力明显增加,效果最好;此外,给药组中、高剂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其血清血脂含量TC、TG、HDL-C和LDL-C含量有显着的差别,改善明显;肝匀浆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同样也可看出:与模型组比较各项指数均呈现一定的改善趋势,与空白组比较中、高剂量组CAT和GSH-Px含量均无显着差异,可说明姜黄素类化合物对肝损伤小鼠的肝组织改善效果较好。对于SOD活力,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效果,当剂量增加到高剂量(200 mg/kg)时才表现出显着差异。

冯利,任燕飞,胡鸢雷[10](2020)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葛根产品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解我国现有葛根产品的现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进行网络分析。方法通过检索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已经公布的葛根保健食品和药品注册信息,统计1997-2018年间批准的产品数量、标志性成分、产品剂型等信息,并结合Bibexcel分析软件对葛根保健食品的主要配伍关系进行抽取和整理,采用Ucinet 6.0软件中NetDraw构建可视化网络;以"葛根"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结果 1.1997-2018年间葛根保健品共注册549个,获批葛根药品231个;葛根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主要为保护肝损伤(30.14%),降血糖(18.47%),降血脂(18.85%),增强免疫力(11.85%)等;葛根主要药理作用为糖尿病(17.43%),肝损伤(8.25%);3.葛根保健食品剂型以胶囊(63.37%)、片剂(13.97%)颗粒剂(5.51%)为主,药品以注射剂(68.45%),片剂(22.46%)为主;4.已获批含葛根产品最常见配伍为葛根配伍黄芪;5.含葛根产品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粗多糖等。结论目前葛根产品市场规模较大,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葛根保健食品需要着重开发新的保健功能,剂型要向食品化发展且形式上需要创新;葛根药品仍需要注重基础药理研究,为新的药理作用奠定基础。

二、日本企业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企业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缘起
    3.苦荞醋饮、沙棘醋饮及其辅助治疗MAFLD的理论基础
    4.研究假说
    5.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及内容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中止研究标准
        1.5 患者脱落标准
    2.研究内容
        2.1 确定研究方案
        2.2 实验材料
        2.3 患者招募、筛选与确定
        2.4 患者分组
        2.5 研究方案
        2.6 结局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
        2.10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结果
    1.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2.醋饮饮用组醋饮饮用情况及自我报告症状
    3.受试者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比较
    4.受试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5.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6.受试者干预前后肝功能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2.醋饮饮用依从性分析
    3.醋饮饮用组受试者自我报告症状
    4.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脂肪肝的影响
    5.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血脂、血糖、肝功能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6.团体线上健康教育
    7.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对护理实践的启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利益冲突声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功能性薏苡仁油的功效评价及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薏苡仁
        1.1.1 薏苡仁油提取工艺
        1.1.2 薏苡仁油功效研究
    1.2 肥胖与疾病
        1.2.1 肥胖并发症
        1.2.2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
    1.3 功能性油脂开发技术
        1.3.1 微胶囊化方法与意义
        1.3.2 油脂微胶囊化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课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薏苡仁油对健康小鼠体重、体脂及血脂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
        2.3.2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
        2.3.3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
        2.3.4 动物指标检测
        2.3.5 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
        2.3.6 小鼠肠道内容物16S rDNA测序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基本情况
        2.5.2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2.5.3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5.4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肝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5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5.6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基本情况
        2.5.7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2.5.8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5.9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肝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10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5.11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体脂、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
        3.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3.3.3 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实验小鼠基本情况
        3.5.2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3.5.3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4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肝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5.5 组织病理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薏苡仁油微胶囊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芘荧光探针光谱
        4.3.2 油的添加量对乳状液体系的影响
        4.3.3 薏苡仁油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
        4.3.4 表面活性剂(壁材)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芘荧光探针检测3 种壁材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4.4.2 油的添加量对乳状液体系的影响
        4.4.3 薏苡仁油微胶囊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
        4.4.4 两种壁材(表面活性剂)对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饮料概述
        1.1.1 饮料行业发展现状
        1.1.2 果蔬汁饮料发展现状
        1.1.3 功能饮料产品的开发
    1.2 砷毒性概述
        1.2.1 砷毒性
        1.2.2 砷毒性干预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及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制作工艺
        2.2.3 单因素实验设计
        2.2.4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2.2.5 复合果蔬汁感官评定
        2.2.6 复合果蔬汁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2.3.3 响应面最佳工艺验证结果与分析
        2.3.4 复合果蔬汁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小鼠喂养试验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动物饲养
        3.2.3 小鼠喂养试验
        3.2.4 实验动物解剖与取材
        3.2.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6 氧化胁迫指标测定
        3.2.7 组织切片制备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30d喂养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3.2 30d喂养对小鼠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3.3.3 30d喂养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60d喂养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3.5 60d喂养对小鼠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3.3.6 60d喂养对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
        3.3.7 60d喂养对小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3.3.8 60d喂养对小鼠肾脏组织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砷致小鼠主要脏器氧化损伤及复合果蔬汁干预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动物饲养
        4.2.3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4.2.4 实验动物解剖与取材
        4.2.5 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及氧化胁迫指标测定
        4.2.6 组织切片制备
        4.2.7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鼠体重和饮水量
        4.3.2 小鼠脏器系数
        4.3.3 砷暴露对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复合果蔬汁干预效应
        4.3.4 砷暴露对小鼠肝脏组织的损伤及复合果蔬汁干预效应
        4.3.5 砷暴露对小鼠肾脏组织的损伤及复合果蔬汁干预效应
        4.3.6 砷暴露对小鼠肺脏组织的损伤及复合果蔬汁干预效应
        4.3.7 砷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的损伤及复合果蔬汁干预效应
        4.3.8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组织的损伤及复合果蔬汁干预效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及其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1.1 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
        1.1.2 小麦抗性糊精对人体排便的影响
        1.1.3 小麦抗性糊精对大鼠脂肪组织影响
        1.1.4 小麦抗性糊精在面包中的应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小麦淀粉简述
        1.2.2 膳食纤维简介
        1.2.3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2.4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2.5 膳食纤维对糖代谢的影响
        1.2.6 膳食纤维调节血糖机制
        1.2.7 膳食纤维对脂代谢的影响
        1.2.8 膳食纤维调节血脂机制
        1.2.9 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及实施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实施方案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研究
        2.2.2 小麦抗性糊精得率
        2.2.3 小麦抗性糊精膳食纤维含量
        2.2.4 人体安全剂量实验
        2.2.5 对健康人体排便的影响
        2.2.6 对便秘人体排便的改善
        2.2.7 动物分组及诱导
        2.2.8 脂肪组织染色观察
        2.2.9 脂肪组织分析测定
        2.2.10 血浆分析测定模板
        2.2.11 肝脏指标分析
        2.2.12 面包烘烤制备
        2.2.13 面包比容测定
        2.2.14 面包质构特性测定
        2.2.15 面包的感官评分
        2.2.16 面包的体外模拟消化测定
        2.2.17 面包老化特性测定
第3章 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及对人体肠道的影响研究
    3.1 小麦抗性糊精的得率分析
    3.2 小麦抗性糊精的纯度分析
    3.3 健康人体致泄量分析
    3.4 对健康人群排便的影响分析
    3.5 对便秘人群排便的改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抗性糊精对大鼠脂肪组织影响研究
    4.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分析
    4.2 对大鼠组织脏器重量的影响分析
    4.3 对大鼠细胞大小的影响分析
    4.4 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分析
    4.5 对大鼠脂肪组织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抗性糊精在面包应用的影响研究
    5.1 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外观的影响分析
    5.2 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分析
    5.3 小麦抗性糊精面包的感官评价分析
    5.4 小麦抗性糊精面包的体外消化模拟分析
    5.5 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的老化特性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5株乳酸菌分离株的安全性及益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乳酸菌安全性概述
        1.2.2 乳酸菌安全性评价体系
        1.2.3 益生菌的筛选标准
        1.2.4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培养基成分及配置方法
        2.1.4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2.2.2 代谢产物毒性试验
        2.2.3 耐药性试验
        2.2.4 动物毒性实验设计
        2.2.5 细菌易位试验
        2.2.6 小鼠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2.7 益生性评价
        2.2.8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代谢产物毒性试验结果
        3.1.1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
        3.1.2 溶血试验
        3.1.3 氨基酸脱羧酶活性
        3.1.4 试验菌株两种发酵体系产生物胺情况
        3.1.5 氨基酸脱羧酶基因、毒力因子检测结果
    3.2 耐药性试验结果
        3.2.1 试验菌株耐药性表型测定结果
        3.2.2 试验菌株耐药基因测定结果
        3.2.3 试验菌株质粒检测结果
        3.2.4 试验菌株质粒DNA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2.5 试验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
        3.2.6 试验菌株耐性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动物毒性实验结果
        3.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3.3.2 灌胃试验菌株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3.3.3 灌胃试验菌株对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3.4 灌胃试验菌株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灌胃试验菌株对小鼠脏器指标的影响
        3.3.6 细菌易位试验结果
    3.4 益生性评价试验结果
        3.4.1 体外益生性能评价结果
        3.4.2 试验菌株对小鼠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
        3.4.3 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持续时间
4 讨论
    4.1 安全性评价
    4.2 益生性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3D HepaRG细胞模型的化学性肝损伤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D与3D HepaRG细胞模型的构建和肝毒性评估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3D HepaRG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其形态学特征
        1.2.2 CYP3A4酶活力
        1.2.3 CYP3A4酶表达
        1.2.4 APAP对2D/3D HepaRG细胞的毒性比较
        1.2.5 TRO对3D HepaRG细胞的毒作用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在3D HepaRG细胞中的毒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蓖麻毒素对3D HepaRG细胞的毒作用
        2.2.2 相思子毒素对3D HepaRG细胞的毒作用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代表性文章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8)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火锅及火锅底料
    1.2 火锅及火锅底料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研究进展
        1.2.1 反式脂肪酸
        1.2.2 极性组分
        1.2.3 亚硝酸盐及硝酸盐
        1.2.4 酸价、过氧化值
        1.2.5 金属
        1.2.6 丙二醛
        1.2.7 苯并(a)芘
        1.2.8 非食用色素
    1.3 火锅底料和食用火锅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及研究进展
        1.3.1 高脂膳食及脂代谢相关基因
        1.3.2 高脂膳食与肠道菌群
        1.3.3 脂肪酸与肠道微生物
        1.3.4 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
        1.3.5 花椒素、辣椒素对肠道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锅底料和复配粉理化组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火锅底料、复配粉理化成分测定结果
        2.3.2 火锅底料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
        2.3.3 火锅底料辣椒素测定结果
        2.3.4 火锅底料麻味物质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火锅底料的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火锅底料中各危害因子的含量
        3.3.2 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膳食暴露评估
        3.3.3 暴露评估风险指数
        3.3.4 致癌风险
        3.3.5 暴露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拟食用火锅前后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2 煮制时间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3 反复煮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4 煮制菜品荤菜(猪肉)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5 蒸煮菜品蔬菜(莴笋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5.3.2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3.3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脂、肝脂水平的影响
        5.3.4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5.3.5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清、肝脏AST、ALT、AKP水平的影响
        5.3.6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
        5.3.7 盲肠组织病理切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组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6.3.2 不同分组盲肠内容物微生物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6.3.3 核心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
        6.3.4 功能基因预测
        6.3.5 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SCFA的测定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mRNA表达
        7.3.2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9)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姜黄的概述
    1.2 姜黄素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1.2.1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1.2.2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2.3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姜黄素类化合物细胞内抗氧化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及H_2O_2 损伤HepG_2 细胞模型的建立
        2.3.3 HepG_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4 HepG_2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3.5 HepG_2细胞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样品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2.4.2 细胞存活率影响
        2.4.3 细胞形态的影响
        2.4.4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4.5 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增殖检测
        3.3.3 吖啶橙AO染色
        3.3.4 Hoechst检测细胞凋亡
        3.3.5 细胞凋亡周期影响
        3.3.6细胞迁移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epG_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4.2 AO染色
        3.4.3 Hoechst33258 染色
        3.4.4 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周期
        3.4.5 细胞迁移活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姜黄素类化合物对小鼠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酒精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4.3.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3.3 检测指标及方法
        4.3.4 对小鼠肝功能指标ALT、AST活性的影响
        4.3.5 血清血脂生化指标的测定
        4.3.6 肝脏生化指标的测定
        4.3.7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4.4.2 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4.4.3 肝功能的影响
        4.4.4 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4.4.5 肝组织TC、TG、MDA及 CAT的影响
        4.4.6 肝脏中SOD和 GSH-Px活力的影响
        4.4.7 肝损伤病理组织改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姜黄素类化合物对小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CCL4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制备
        5.3.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3.3 计算肝脏指数
        5.3.4 血清指标的测定
        5.3.5 肝脏生化指标的测定
        5.3.6 病理学组织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小鼠体质量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5.4.2 小鼠血清转氨酶相关指标的影响
        5.4.3 小鼠血清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5.4.4 小鼠血清中SOD、GSH-Px及 CAT活力的影响
        5.4.5 小鼠肝脏中TC、TG和 HDL-C水平的影响
        5.4.6 小鼠肝脏中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
        5.4.7 小鼠肝损伤病理组织形态改变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葛根产品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检索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条件筛选
    1.2 分析方法
2 葛根保健食品现状分析结果
    2.1 历年产品注册数量
    2.2 保健功能
    2.3 剂型分布
    2.4 主要配方关系网络分析
    2.5 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分析结果
3 葛根药品现状分析
    3.1 剂型分布
    3.2 有效成分分析
    3.3 药理作用
    3.4 主要药物配伍关系
4 讨论

四、日本企业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D]. 刘梦玥.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功能性薏苡仁油的功效评价及应用开发[D]. 张诗雨.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3]生姜、葡萄、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及功效研究[D]. 张君玲. 山西大学, 2021
  • [4]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及其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D]. 张宏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5株乳酸菌分离株的安全性及益生特性研究[D]. 黄晓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基于3D HepaRG细胞模型的化学性肝损伤的评价[D]. 张弛. 军事科学院, 2020
  • [8]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D]. 郑连姬. 西南大学, 2020(01)
  • [9]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功能性研究[D]. 赵明明.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葛根产品现状分析[J]. 冯利,任燕飞,胡鸢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4)

标签:;  ;  ;  ;  ;  

日本公司开发改善肝功能的食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