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疗养院的感染控制研究

9家疗养院的感染控制研究

一、9所养老院院内感染控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蕾[1](2021)在《基于POE的西安市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评价及预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银发浪潮”的影响下,养老院注册在案的机构数量不断上涨,目前全国养老机构数量增加至15.5万家,床位现存量约有736.2万张。时代快速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带动了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子女所背负的赡养负担持续加重,使得在机构养老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选择,养老院生活质量以及空间环境的优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直接影响养老机构空间功能和品质的环境设施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POE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了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综合评价体系以及环境设施预测模型。首先通过5所养老院预调研结果以及既往环境设施相关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出西安市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评价体系,包括6个准则要素和21个因素层;其次设计专家问卷检验指标集内容的必要性,征询53位业内人士,对61个问题进行评判,最终确定了22个主观问题和24个客观问题的指标集;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居住者调查问卷,对西安市内10所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走访调查,收集涵盖了老年人、工作人员以及探访家属的使用后评价;再次利用SPSS、Matlab、R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方差、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建立了养老院室外空间及环境设施的预测模型,将自行设计的兰州半山民族养老院的客观数据输入到预测模型中,预测出主观评分作为设计参考。本文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得出,第一:信息服务设施评分最低、争议性最大,今后对该类设施的设计和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第二:因子分析结果证明了本文构建的养老院室外环境及设施评价体系指标基本正确的同时,局部还需要进行调整;第三:休闲服务设施、照明安全设施和无障碍交通设施这三类设施对于各指标的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力,养老院室外空间的设计或管理团队相对于其他类设施应更加重视这三个部分。构建养老院环境设施综合评价体系,为今后同类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也希望对养老机构今后的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从而对今后的设计优化、物业管理起到正向反馈作用。

赵丹[2](2021)在《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不断发展,我国失智老人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为止,失智症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流行病”之一,且无法完全治愈。这无疑对患者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已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还将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基于该背景下,本文以失智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失智老人的行为特征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失智老人的空间需求并对其心理、生理特征、行为活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失智老人康复花园景观设计提供指导和依据。论文共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向与内容,并梳理研究框架。第二章是相关基础概念与理论。通过对失智症与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相关评价方法进行梳理、解读,明确了康复景观对失智症患者的作用与价值,为失智老人康复花园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优秀案例及实地调研分析。通过选取国外失智老人康复花园优秀案例进行剖析,梳理出可借鉴的设计对策。并在国内重点选取了北京长友慧苑失智老人照护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对庭园使用情况、庭园要素关注度、庭园活动情况、患者活动能力、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喜爱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总结与分析,并对庭园的道路与边界、空间设计、要素设计、植物配置四个部分进行评价。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情况,对失智养老机构康复花园的道路系统、功能分区、植物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失智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策略提供有益指导。第四章是对失智老人特征及行为活动进行研究。首先对失智患者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对失智老人行为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活动流线以及活动特性进行深入观察并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失智老人其空间类型偏好不同且活动具有被动性、不规律性、聚集性和私密性等特性。基于以上研究总结得出,失智老人的特征以及行为活动对园林的规划布局模式、交通系统、空间功能、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五章为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策略。基于以上理论及调研形成了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养老机构康复花园景观设计的7项设计原则,分别为安全可视原则、健康舒适原则、易于到达原则、易于交往原则、均好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多样性与个性并重原则,并围绕这7项设计原则结合相关书籍、文献的参考分别对道路系统、空间功能及形式、植物种植、景观要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设计策略。第六章为西安养老康复中心设计实践。通过对西安养老康复中心展开实践设计,为失智老人营造公共休闲空间、康体活动空间等六大功能分区,并合理设计植物及各类景观要素,为失智老人提供静态助益和动态疗愈作用,从而加强康复功效。第七章为总结,得出文章主要结论,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处与创新点。论文研究了失智老人生理、心理特征和需求以及行为活动的时间、类型、流线、特性等内容,为失智老人康复花园的设计提供了建议。

潘引君,刘晓晓,刘天,朱仁义,任志华,王玉峰[3](2020)在《上海市青浦区养老机构感染控制综合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养老机构感染控制综合干预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2018年10月随机抽取青浦区规模和卫生条件相近且配合程度高的6所养老机构,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调查,收集老年人感染性疾病资料和监测消毒效果。结果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使用知识条目的知晓率最高,为80.00%;消毒隔离知识条目的知晓率最低,为24.55%。监测样品消毒合格率为72.76%,其中抹布的合格率最低,其次是餐饮具。共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337人,年内报告新发感染性疾病134人次,发病率为39.76%。干预后,干预组工作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和监测样品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01);干预组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显着低于干预前发病率(P <0.01)。结论综合干预可以降低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应提高工作人员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各环节消毒合格率。

赵博明阳[4](2020)在《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进行研究,探索在未来养老院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老人的多样需求,同时,通过引入智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最优质、最安全、最便捷的服务。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笔者对老年人特点及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对老人能力特点的分析后归纳出老年人的类型: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老人的生理、精神、安全需求,以及不同类型老人在养老院中的如厕、沐浴、用餐、活动行为特征。基于上述内容,本文对适老设施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包括: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设计心理学等视角的无障碍理论。基于这些理论,本文更进一步探究了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的应用理论,包括:易用性理论、可适性理论、通感理论,这是本文的重点及核心内容。其次,笔者对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养老院,运用观察、记录及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第一,对养老院中老人的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不同类型老人在居住空间、公共空间、景观空间中,进行娱乐、休息、观赏等活动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层面。第二,通过对养老院各主要空间中适老设施使用情况及问题的分析,探索出传统型养老院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方法。再次,笔者基于前期理论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的整合分析,并以老人使用活动最多的老人居室空间、老人居室内卫生间、养老院公共走廊空间及室外景观空间为主要研究区域,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智能装备整体架构的模式,总结出了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实用、灵活、安全、经济等。其中,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把家具设施部品与智能传感系统、感应装置、智能数据传输系统等部分进行整合应用,结合物联网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其主要创新成果为智能化护理床、智能照明、智能窗及窗帘系统、智能跌到救护系统、智能扶手等等。本文的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思想是:为养老院中老人的健康、安全、舒适、便捷提供最佳保障。最后,笔者运用以上基础研究成果,对北京恭和老年公寓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技术突破,极大地提高了该养老院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舒适性,同时也为功能配置及需求相近的养老院项目,提供了设计理论的参考。

孙烨[5](2020)在《上海市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医养分离”的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需要,机构养老作为集养老、医疗和社交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社会养老模式逐渐受到世人认可。我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国家的养老方针要从“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变为“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与此同时,养老机构日益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造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基于养老需求的差异性,社会不断涌现出各种档次的养老机构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让他们乐享生活,提高晚年幸福感,是妥善解决养老问题的当务之急。机构养老是一种养老模式,养老机构是其运行载体。论文以上海市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以老年人幸福感比较为研究内容,从养老需求、机构养老等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入手,在梳理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的基础上,展开上海市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比较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养老机构服务提供和收费标准差异,将上海市养老机构分为普通、中高档及高档三个层次,并分别引入典型机构案例,在总结老年人幸福来源的基础上,从物质幸福、健康幸福、精神幸福三大维度比较引入案例的老年人在诸如膳食、就医、社交文娱等多方面的生活状态,为尽可能囊括所有老年人群,论文单独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幸福感展开简要讨论;其次,参考前人幸福测量工具及目前老年人生活现状,结合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构建较为适合的机构老年人幸福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指标体系进行处理计算,求出各项幸福指标的权重,得出幸福指数计算公式。第三,通过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幸福指标体系的打分,求出幸福指数均值,并寻求各个机构的老年人幸福得分缺失的重点指标,总结不同档次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最后,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对不同档次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给予差异化的建议。综上所述,论文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上海市大部分养老机构已经基本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在物质幸福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第二,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局限性。普通档养老机构需借助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资源投入以优化物质条件的外部力量、多方面丰富老年人业余社交生活的内部举措大力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中高档养老机构可通过了解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以提供差异性的服务、加强对人和事的管理来优化现有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高档养老机构可让老年人在公益平台成就晚年价值、加强老人与家属多渠道有效沟通实现更强幸福感。针对失能失智老人,除了要给予优质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训练和心理疏导服务,更要提倡“用进废退”的思想,让他们尽可能提升自身自理能力,从而有自信、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周小喜[6](2020)在《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逐渐增加,老年人需求不断加大,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与日俱增。因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运营管理还不够成熟,养老机构运营在规章制度、市场竞争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备的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养老机构的发展及运营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因此,建立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上海日月星养老院,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风险管理、公共治理及需求层次理论,对当前民办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养老机构的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运营风险防范制度缺失,风险防控专业人员有差距和应急预案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造成的。秉承着科学性、可行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研究将养老机构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分为制度、市场、管理等三大类,并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从三大类风险中筛选出法律制度风险、外部制度风险、内部制度风险、服务能力风险、人才流动风险、经济运行风险、安全管理风险、服务管理风险、外包管理风险等9类具体风险,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进行评估。第一步根据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评价指标原则选取评价指标;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养老机构运营风险指标进行计算并分级;第三步对风险产生、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构建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健全风险防控制度、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制度等优化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的措施,以科学合理的防范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立足于民办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视角,本研究试图构建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为养老机构的运营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参考,以使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和专业的服务,促使我国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蒋伊琳[7](2019)在《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效率是医院建筑的永恒主题,提高医院建筑的效率必须从医院建筑系统的各个专业角度做出相应的努力,从建筑学的角度解决医院建筑效率的问题,提出可供实践参考的系统工作模式,需要将建筑空间这一服务载体与医学专业的技术需求和患者反馈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接,通过医学、建筑、患者三方面的专业协同实现提高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最终目标。本研究从效率优化的视角出发,以系统论和协同论的相关思想为指导,以医务工作者的经验反馈、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行为心理需求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交互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方法为支持,空间环境对医疗流程和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为连接,完成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效率理论的理论建构,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并在实践案例中应用该理论进行了优化验证,完善了医院建筑的效率理论,为提升医院建筑的效率提供设计实践的依据,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整个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从效率的释义、医学专业视角和建筑专业视角出发剖析了效率研究在不同学科范畴内的发展演化,并明确提出了本研究所论述的医院建筑效率的内涵;其次从医院建筑系统的运行现状出发,分析了医学专业子系统,建筑专业子系统和患者综合子系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和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协同理论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效率优化的载体、内容和作用因素,以及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其次,建构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理论框架,以系统学的逻辑建立医院建筑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协同学的理论建立系统协同的组织结构,以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明确了阶段目标、主体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完成空间要素与效率优化的理论对接,最后根据医疗过程的阶段差异化特征,确定了针对三大医疗阶段的不同研究方向,分别为:诊断阶段、治疗处置阶段与治疗康复阶段。在理论框架的思想指导下,具体的研究遵循以三大阶段特征解析、空间因子的提取与重要度调查,系统协同机制总结和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建构为统一技术路线。第一为诊断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构了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第二为治疗处置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和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第三为治疗康复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综合以上三大阶段的研究成果,最终构建了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分别为: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以生理、心理信息交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目标,以空间导引、诊察环境和信息渠道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以全面支撑医学技术、全面优化处置流程、全面监控患者病程为目标,以专业性单体空间,最优化空间组织和全程监控空间界面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康复阶段的自主协同模式,以提升患者的行为心理支持,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深度为目标,以人性化病房、友好型医护单元和可变的陪护空间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全阶段的系统综合协同模式,以重复、改进和认知升级为系统协同目标,以复合型空间、高效联系通道和转换单元为系统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论文分别以哈尔滨道里区疾控中心和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综合性创伤治疗中心为载体进行了设计优化验证。

刘建军[8](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张玲婧[9](2019)在《老幼复合福利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变革,以及来自用地成本、建设成本和人力成本紧缺的多重压力,我国广泛出现了由民政部门统一监管、将儿童福利机构与老年福利机构并置于同一园区、并积极促进老幼互动的“老幼复合福利设施”。研究调查了老幼复合福利设施的相关政策、法规与建设现状,结合设施内老人、孤儿复合行为内容、特征与空间使用状况,挖掘复合设施公共空间使用问题;进而在国外成熟老幼复合公共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复合福利设施公共空间设计、整合与优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以杭州市多家社会福利中心为样本,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老幼复合福利设施公共空间建设现状与使用现状研究。通过对老幼复合福利设施、老人福利设施、儿童福利设施相关设计规范及管理规范的梳理,分析其功能用房配置及服务内容设置标准,明确现有复合福利设施功能配置与空间体系建设现状。通过对复合福利设施中老人儿童复合行为内容、特征的观察与描述,构建复合设施“行为-功能-空间”体系,对物质空间载体与行为空间体系进行匹配,进而挖掘出我国现有老幼复合福利设施存在着老人和儿童区域相对独立且两类区域功能空间重复度高、现有公共空间不能满足老幼复合行为需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通过案例研究等方法,以国外成熟老幼复合福利设施为样本,分析设施空间组织方法。并以我国广泛推广的“分栋型”复合设施为例,展开平面组织与平面布局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针对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公共交通空间三大种类的“公共空间”,从材质、色彩、形状/尺度/围合程度、家具/无障碍设施、导视系统等方面,给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最后通过杭州市某社会福利中心进行实证研究,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公共空间整合方案和优化策略。

陈江芸[10](2019)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需方视角,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医养结合服务特点,明确医养结合模式下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优化策略,以促进健康公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网络数据库及查阅相关书籍,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与健康保障等研究主题相关理论基础及发展动态,确定健康保障分析维度、研究指标选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从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收集现有政策文件、工作总结、数据报表等灰色文献,获取研究所需的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2、实证研究方法(1)典型案例现场调研。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推荐,采取典型抽样方法现场调研了湖北省咸宁市、宜昌市、襄阳市23个典型医养结合机构及社区;访谈了卫生行政、医保及民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医养结合机构/社区管理者等31名知情人;收集了合作协议书、服务管理办法、医保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以及地区医保管理数据等资料。(2)询问式问卷调查法。采用国际通用量表和自行设计问卷,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了872份医养结合模式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老年人的个人问卷,同时从医养结合机构处获取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保补偿数据。了解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状态下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保险补偿等情况。(3)个人深入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确定老年人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了22名倾诉意愿和沟通能力强、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并获医疗保险补偿、对所处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极好或极差的老年人,了解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的原因及其接受意愿、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体验及其保险受益体验。3、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1)内容分析方法。对知情人访谈等的定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并比较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服务项目、服务价格,以及服务补偿的区别与特点。(2)提炼主题。将22份老年人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稿,导入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11.0进行资料管理和分析,在医养结合服务利用和服务补偿体验的“本土概念”下创建节点进行细致编码,之后再合并节点并将其分组,形成相关的类别,通过反复比较、归纳、提炼相关主题。(3)统计及回归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的个体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住院补偿情况。(4)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在模式之间均衡可比的基础上,分别从健康状况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分析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结果】1、明确了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因素,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间接、长效的影响;医养结合模式下核心主体——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机构、老年人三者之间通过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补偿以及利用,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直接、短期的影响。2、归纳了四种主要的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及特点。在服务提供方面:养内设医模式能较好兼顾养老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特殊医疗护理提供有限,养老服务价格适中。医内设养模式在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养老服务价格起步高、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医养联合模式健康管理服务覆盖所有入住老年人,但健康管理服务频率不及医内设养模式和养内设医模式,养老服务价格相对较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更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且受家庭支持系统的影响大,居住环境不符合适老化需要,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居家医疗服务的门槛高、覆盖有限。在服务补偿方面:四种模式的医保报销政策总体一致,生活照料服务等养老服务不纳入医保补偿范围。区别在于,医内设养模式是唯一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家庭病床属于医保定点床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居家医疗服务能够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政策仍在试点推行,导致服务覆盖有限。医养联合模式居民住院医疗报销比例5070%,报销比例低于其他三种模式(60%90%),与该模式内医疗机构等级高于其他模式有关。3、证实了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参加职工医保的老年人选择医内设养模式、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未参加医保老年人的92.1倍(95%CI,4.8175.3)、39.9倍(95%CI,2.758.1);未婚、离异或丧偶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在婚老年人的3.5倍(95%CI,1.49.2)、4.5倍(95%CI,1.513.9)和2.6倍(95%CI,1.25.7);经济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3.3倍(95%CI,1.28.9)、3.5倍(95%CI,1.111.2)。功能有明显障碍、功能下降者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功能正常者的27.7212倍、12.655.2倍。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与实际选择不完全符合。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接受度更高,如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接受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是功能完全正常者的5倍多(95%CI,1.523.4);社会支持得分越低,老年人的接受意愿越低,如社会支持得分最低组接受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和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可能性是得分最高组的1.2%30.3%。4、证实了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健康保障存在差异。在健康状况公平维度,匹配后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低于医养联合模式老年人(t=-3.05,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中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建筑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老年人功能发挥有关;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主观幸福度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t=3.18,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便捷、有效医疗服务让老年人感到充分的安全感有关。在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血压测量服务、血糖测量服务、体检服务利用频率高于其他三种模式(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的规范化、流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关。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频率分别高于医养联合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P<0.05),与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服务地理可及性高有关。在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同等收入水平的职工医保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中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高于医内设养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2.919.8,P<0.05)。同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下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分别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9.737.5,P<0.05)、养内设医模式(H=23.635.2,P<0.05)、医内设养模式(H=23.0,P<0.05)。医养联合模式的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中提供服务项目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了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服务成本更高,该模式下老年人更易于发生高成本住院,造成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经济负担重,并可能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挤占。5、上门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以及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等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子女精神赡养、适老化环境、精神文化服务等支持和促进性环境建设不足,医养结合服务可负担性仍较低,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医疗资源挤占等问题影响着老年人健康保障和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其关键问题在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体系不健全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不完善。【结论】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不仅受到健康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完善服务提供及保障体系,适当向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有助于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改善整体保障水平。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不仅受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以及医养结合服务医保补偿的影响。应针对性优化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提供以及服务补偿策略,以改善老年人健康保障,促进健康公平。一方面,应针对性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引导老年人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和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应拓展医保筹资渠道、优化补偿机制设计、探索发挥健康风险分担作用、加快发展独立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创新与不足】研究创新之处:研究视角上,本文从需方视角出发,关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健康保障水平,提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因此,本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研究思路上,本文以健康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综合考量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研究各个章节之间衔接严谨。因此,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方法应用上,本文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验证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即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方法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局限与展望:在构建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过程中,因测量方法有限未采集到所有的影响变量,因此在匹配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个别对匹配有效性带来影响的混杂因素;同时,因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初始差距较大导致样本损失时,可能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未来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以提高样本代表性。本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医养结合模式之间的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以及影响的研究,采取的是平行对照的研究思路。未来可以对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及其补偿前后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更好的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直接影响。

二、9所养老院院内感染控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所养老院院内感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OE的西安市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评价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国内外发展既往研究
        1.4.1 国内发展现状及理论研究
        1.4.2 国外发展现状及理论研究
    1.5 本章小结
2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使用后评价及评价方法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室外环境设施综述
        2.1.2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适老性研究
        2.1.3 综合评价
    2.2 使用后评价(POE)理论
        2.2.1 POE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2.2.2 使用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2.2.3 使用后评价在养老院的应用
    2.3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评价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AHP)
        2.3.2 德尔菲法
        2.3.3 信度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3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使用后评价综合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的初选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3.1.3 养老院环境设施预调研指标提取
        3.1.4 评价指标集初建
    3.2 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3.2.1 预实验
        3.2.2 专家问卷信度分析(alpha信度系数法)
        3.2.3 预实验结果分析
    3.3 评价因子的确定及问卷设计
        3.3.1 评价因子的确定
        3.3.2 环境设施评价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调研
    4.1 调研内容及方法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内容
        4.1.3 调研时间和方法
        4.1.4 调研问卷设计
    4.2 西安市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调研概况
        4.2.1 荣华清荷园
        4.2.2 汉唐老年公寓
        4.2.3 灞桥区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
        4.2.4 青华山庄老年公寓
        4.2.5 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
        4.2.6 西安市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定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使用后状况评价分析
    5.1 养老院居住者基本情况评价分析
    5.2 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分析及方差分析
        5.2.1 平均值分析法
        5.2.2 各养老院数据平均值分析
        5.2.3 方差分析
        5.2.4 各养老院数据方差分析
    5.3 居住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5.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2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满意度因素的因子分析
    5.4 各养老院居住者特性的差异分析
        5.4.1 独立样本T检验
        5.4.2 单因素ANOVA分析
    5.5 评价指标与满意度关系的分析
    5.6 环境设施重要性及表现程度分析
        5.6.1 重要性及表现程度分析法
        5.6.2 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
    6.1 SVM神经网络概述
    6.2 SV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构
    6.3 SVM神经网络在半山民族养老院中的预测实践
        6.3.1 设计对象介绍
        6.3.2 预测前期分析
        6.3.3 预测数据分析
    6.4 SVM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对设计的影响进程
        6.4.1 SVM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评价过程
        6.4.2 SVM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对设计的反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西安养老院环境设施评价指标体系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西安养老院环境设施使用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养老院调研客观指标
附录四 养老院环境设施概况
附录五 SVM 预测模型

(2)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与全球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老龄化背景下失智老人现状
        1.1.3 我国失智老人面临现状与困境
        1.1.4 康复景观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
    2.1 失智症
        2.1.1 失智症的概念
        2.1.2 失智症的常见病因及相关特征
        2.1.3 失智症的发展阶段
        2.1.4 失智症的治疗方法
    2.2 康复景观
        2.2.1 康复景观的概念
        2.2.2 康复景观的特点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医学
        2.3.2 环境心理学
        2.3.3 压力缓解理论
        2.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2.3.5 应激理论
    2.4 相关评价方法
        2.4.1 评价方法
        2.4.2 评价指标选取
        2.4.3 评价量表
3 优秀案例及实地调研分析
    3.1 埃奇伍德·康芒斯康复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理念
        3.1.3 庭园详细设计
        3.1.4 使用后评价
    3.2 生命健康中心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理念
        3.2.3 庭园详细设计
        3.2.4 使用后评价
    3.3 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域家庭生活中心的生活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理念
        3.3.3 庭园详细设计
        3.3.4 使用后评价
    3.4 北京长友慧苑失智老人照护中心
        3.4.1 调查范围选择依据
        3.4.2 机构概况介绍
        3.4.3 庭院设计概况
        3.4.4 庭院调查及结果分析
        3.4.5 案例分析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失智老人特征及行为活动研究
    4.1 失智老人特征研究
        4.1.1 失智老人生理特征
        4.1.2 失智老人生理需求
        4.1.3 失智老人心理特征
        4.1.4 失智老人心理需求
    4.2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研究
        4.2.1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时间
        4.2.2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类型
        4.2.3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流线
        4.2.4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特性
    4.3 失智老人行为特征对康复花园设计的影响
        4.3.1 对规划布局的影响
        4.3.2 对空间功能的影响
        4.3.3 对服务设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策略
    5.1 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原则
        5.1.1 安全可视原则
        5.1.2 健康舒适原则
        5.1.3 易于到达原则
        5.1.4 易于交往原则
        5.1.5 均好性原则
        5.1.6 地域性原则
        5.1.7 多样性与个性并重原则
    5.2 道路系统设计策略
        5.2.1 道路形式
        5.2.2 道路尺度
        5.2.3 台阶与斜坡
    5.3 空间设计策略
        5.3.1 根据失智老人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能力设计活动空间
        5.3.2 利用灰空间为失智老人提供交往场所
        5.3.3 营造多元化的园艺体验空间
        5.3.4 营造心灵疏导空间
        5.3.5 营造代际互动空间
    5.4 植物种植设计策略
        5.4.1 通过植物种植调节温度与湿度
        5.4.2 通过植物种植调节风力
        5.4.3 通过植物种植改善空气质量
        5.4.4 通过植物种植刺激失智老人的感官系统
        5.4.5 通过植物种植丰富空间变化、增强道路引导性
        5.4.6 通过植物种植体现季相变化
    5.5 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5.5.1 铺装
        5.5.2 座椅
        5.5.3 扶手
        5.5.4 景观雕塑与小品
        5.5.5 亭与廊
        5.5.6 水景
        5.5.7 围栏
        5.5.8 照明设备
        5.5.9 标识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西安养老康复中心设计实践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位置分析
        6.1.2 基地概况及周边环境分析
        6.1.3 基地现状分析
        6.1.4 SWOT分析
    6.2 设计定位、理念与构思
        6.2.1 设计定位
        6.2.2 规划理念
        6.2.3 设计构思
    6.3 方案设计
        6.3.1 总体规划
        6.3.2 道路设计
        6.3.3 植物种植设计
        6.3.4 空间布局
        6.3.5 空间设计
    6.4 专项设计
        6.4.1 铺装专项设计
        6.4.2 小品设施专项设计
        6.4.3 围栏专项设计
        6.4.4 照明专项设计
        6.4.5 标识专项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致谢

(3)上海市青浦区养老机构感染控制综合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设计调查问卷
        1.2.2 消毒效果监测
        1.2.3 监测方法
        1.2.4 评价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相关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2.2 养老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总体情况分析
    2.3 养老机构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新发病例情况
    2.4 干预对养老机构消毒效果的影响
        2.4.1 对工作人员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2.4.2 对不同项目消毒效果的影响
        2.4.3 对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发病的影响
3 讨论

(4)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养老与适老设施设计的世界趋势
        1.1.2 国内相关政策及标准的转变
        1.1.3 中国老龄化趋势及老人的需求转变
        1.1.4 全球智能化浪潮对传统型养老院的冲击
        1.1.5 国内智能化养老设施系统的缺乏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养老院的定义
        1.2.2 养老院相关用房的定义
        1.2.3 养老院适老化设计的含义
        1.2.4 养老院适老设施的界定
        1.2.5 智能化适老设施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1.4.3.1 主要贡献述评
        1.4.3.2 不足之处分析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6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研究法
        1.6.1.2 实地调研法
        1.6.1.3 学科交叉法
        1.6.1.4 图表分析法
        1.6.1.5 比较研究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课题的创新点
        1.7.1 架构了养老院智能设施应用的“整合模式”
        1.7.2 提出了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
        1.7.3 开拓了“通感理论”在养老院智能改造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2 养老院中老年人及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老年人及其能力的界定
        2.1.1 老年人的界定
        2.1.2 老年人能力的界定
    2.2 老年人的需求理论
        2.2.1 养老院中老年人生理需求
        2.2.2 养老院中老年人精神需求
        2.2.3 养老院中老年人安全需求
    2.3 老年人的特征
        2.3.1 老年人生理特征
        2.3.2 老年人心理特征
        2.3.3 老年人行为特征
        2.3.3.1 老年人活动特征
        2.3.3.2 老年人用餐特征
        2.3.3.3 老年人如厕特征
        2.3.3.4 老年人沐浴特征
    2.4 养老院中适老设施设计的基础理论
        2.4.1 无障碍理论
        2.4.1.1 人体工程学视角的无障碍
        2.4.1.2 设计心理学视角的无障碍
        2.4.1.3 环境行为学视角的无障碍
        2.4.2 易用性理论
        2.4.3 可适性理论
        2.4.4 通感理论
    本章小结
3 传统型养老院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养老院居住空间适老设施设计方法
        3.1.1 养老院居住空间针对不同需求的适老化设计
        3.1.1.1 针对自理老人需求的居住空间
        3.1.1.2 针对半自理、失能老人需求的居住空间
        3.1.1.3 针对失智老人需求的居住空间
        3.1.2 养老院居住空间家具设施的适老化设计
        3.1.2.1 一、二线城市养老院居住空间家具设施现状分析
        3.1.2.2 养老院居住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方法总结
    3.2 养老院公共空间适老设施设计方法
        3.2.1 养老院公共空间针对不同需求的适老化设计
        3.2.1.1 针对自理老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3.2.1.2 针对半自理、失能老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3.2.1.3 针对失智老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3.2.2 养老院公共空间家具设施的适老化设计
        3.2.2.1 一、二线城市养老院公共空间家具设施现状分析
        3.2.2.2 养老院公共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方法总结
    3.3 养老院景观空间适老设施设计方法
        3.3.1 养老院景观空间针对不同需求的适老化设计
        3.3.1.1 针对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需求的景观空间
        3.3.1.2 针对失智老人需求的景观空间
        3.3.2 养老院景观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
        3.3.2.1 一、二线城市养老院景观空间家具设施现状分析
        3.3.2.2 养老院景观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方法总结
    本章小结
4 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的设计要点与技术运用
    4.1 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原则
    4.2 养老院功能空间中智能化适老设施整体架构
        4.2.1 养老院内部空间智能化适老设施架构分析
        4.2.2 养老院外部空间智能化适老设施架构分析
    4.3 老人居室空间内智能设施设计
        4.3.1 老人居室空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3.2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化护理床
        4.3.3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化窗、窗帘
        4.3.4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照明
        4.3.5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电视
        4.3.6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跌倒救护系统
    4.4 老人居室卫生间内智能设施设计
        4.4.1 老人居室卫生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4.2 如厕区智能化改造
        4.4.3 盥洗区智能化改造
        4.4.4 淋浴区智能化改造
    4.5 公共走廊空间智能设施设计
        4.5.1 公共走廊空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5.2 公共走廊扶手智能化改造
        4.5.3 基于智能扶手的走廊导引系统
    4.6 景观空间智能设施设计
        4.6.1 景观空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6.2 基于视听觉感官的景观照明与跌倒救护设施智能化改造
        4.6.3 养老院景观空间中固定式坐具与种植池智能化改造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证:恭和老年公寓智能化适老设施的改造设计
    5.1 机构运营及空间配置情况分析
        5.1.1 机构的运营服务情况
        5.1.2 功能空间配置及使用情况分析
    5.2 项目中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改造
        5.2.1 基于失智老人的居住空间智能化改造
        5.2.2 基于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的居住空间智能化改造
        5.2.3 老人防疫隔离观察室智能化改造
    5.3 项目中老人公共空间智能化改造
    5.4 项目中景观空间智能化改造
    本章小结
6 结论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上海市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拓展--建构理论
        2.1.3 幸福感形成机制理论
        2.1.4 社会比较理论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养老需求
        2.2.2 机构养老
        2.2.3 养老机构
        2.2.4 幸福感内涵
第三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上海市老年人群基本数据
        3.1.1 老年人口的基本信息
        3.1.2 高龄人口数量稳步增加
        3.1.3 失能老年人群比例上升
        3.1.4 机构养老需求比例增加
    3.2 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概况
        3.2.1 养老机构类型日渐多元化
        3.2.2 养老机构数量正稳步升高
    3.3 上海市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各资源配置区域失衡
        3.3.2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待提升
第四章 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比较
    4.1 物质幸福感比较
        4.1.1 幸福感在膳食上的比较
        4.1.2 幸福感在卫生上的比较
        4.1.3 幸福感在居住上的比较
        4.1.4 幸福感在安全上的比较
    4.2 健康幸福感比较
        4.2.1 幸福感在平均年龄上的比较
        4.2.2 幸福感在健康状态上的比较
        4.2.3 幸福感在就医水平上的比较
        4.2.4 幸福感在心理慰藉上的比较
    4.3 精神幸福感比较
        4.3.1 幸福感在亲情关怀上的比较
        4.3.2 幸福感在交友层次上的比较
        4.3.3 幸福感在社交文娱上的比较
        4.3.4 幸福感在文化氛围上的比较
    4.4 失能失智老人幸福感比较
第五章 上海市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水平评价
    5.1 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指标体系构建
        5.1.1 幸福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5.1.2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幸福指标权重
    5.2 上海市机构养老引入案例概况
        5.2.1 样本总体情况
        5.2.2 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5.3 不同档次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水平评价
        5.3.1 幸福指标均值
        5.3.2 幸福分值缺失分析
    5.4 上海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缺失原因
        5.4.1 普通档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缺失原因
        5.4.2 中高档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缺失原因
        5.4.3 高档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5.4.4 失能失智老年人群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第六章 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国外经验借鉴
    6.1 日本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措施
        6.1.1 创新举措激发老人参加丰富活动
        6.1.2 智能数字技术对接老人日常生活
    6.2 新西兰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措施
        6.2.1 强化老人正面思维视角
        6.2.2 营造感恩氛围传递感恩情怀
    6.3 荷兰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措施
        6.3.1 机器人点亮老人晚年生活
        6.3.2 全新思维提升老人自理能力
    6.4 经验借鉴总结与评析
        6.4.1 让老人共享智能化发展成果
        6.4.2 激励措施丰富老人社交生活
        6.4.3 创新思维塑造老年价值实现
第七章 进一步提升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7.1 普通档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提升对策
        7.1.1 加大各资源投入以优化物质条件
        7.1.2 多方面丰富老年人业余社交生活
    7.2 中高档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提升对策
        7.2.1 依据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服务
        7.2.2 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
    7.3 高档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对策
        7.3.1 让公益成就耆英长者的老年价值
        7.3.2 加强老人与家属多渠道有效沟通
    7.4 养老机构失能失智老人幸福感提升对策
        7.4.1 优康护理精心营造“老人乐园”
        7.4.2 提倡自己动手的“用进废退”思想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养老机构访谈提纲
附录2:幸福水平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学理性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养老机构
        2.1.2 养老服务
        2.1.3 运营风险
    2.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分析的主要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2.3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的问题溯源
        2.3.1 风险防范意识形成溯源
        2.3.2 风险防范问题亟待完善
第三章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的政策分析
    3.1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主要类型
        3.1.1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分类标准
        3.1.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主要分类
    3.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的政策梳理
        3.2.1 国家层面政策分析
        3.2.2 地方层面政策分析
    3.3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3.3.1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政策实施情况
        3.3.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政策实施存在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实证分析
    4.1 案例选择:日月星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4.1.1 日月星养老院简介
        4.1.2 杨浦区日月星养老院简介
    4.2 日月星养老院运营情况分析
        4.2.1 安全管理项目
        4.2.2 疾病预防工作
        4.2.3 专业人员流动
        4.2.4 外包服务管理
    4.3 日月星养老院运营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识别及生成机理
    5.1 运营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5.1.1 情景分析法
        5.1.2 核对表法
        5.1.3 流程图法
    5.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主要形态
        5.2.1 制度风险
        5.2.2 市场风险
        5.2.3 管理风险
    5.3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5.3.1 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5.3.2 运营风险防范制度有缺失
        5.3.3 风险防控专业人员有差距
        5.3.4 养老机构应急预案不完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分析
    6.1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可行性原则
        6.1.3 系统性原则
    6.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6.2.1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指标选择
        6.2.2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指标分析
    6.3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评价模型测算
        6.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6.3.2 运营风险评价模型
        6.3.3 运营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6.3.4 运营风险评价指标测算总排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及优化措施
    7.1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及实现原则
        7.1.1 机制构建
        7.1.2 实现原则
        7.1.3 可行性分析
    7.2 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7.2.1 加强与老年人沟通
        7.2.2 加强机构内部风险教育
    7.3 健全风险防控制度
        7.3.1 加强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标准化
        7.3.2 完善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7.4 优化风险管理机制
        7.4.1 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
        7.4.2 提升服务创新监管质量
    7.5 完善应急预案制度
        7.5.1 健全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7.5.2 建立专项应急预案
        7.5.3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紧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
        1.1.2 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的差异
        1.1.3 功能混淆下的效率目标缺失
        1.1.4 聚焦空间环境提升医院效率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关于医院建筑效率方面的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设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医院建筑效率内涵与空间现状解析
    2.1 效率的释义
        2.1.1 本义
        2.1.2 引申义
    2.2 医学视角下的效率价值认知
        2.2.1 古代经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2 近代实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3 现代整体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4 效率价值的演化过程与结果
    2.3 建筑学视角下的效率多元目标
        2.3.1 提升建筑本体的功能效率
        2.3.2 提高建筑建造的经济效率
        2.3.3 保障建筑全生命的生态效率
        2.3.4 “医院建筑空间效率”的界定
    2.4 医院建筑空间现状的低效率问题解析
        2.4.1 医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2 建筑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3 受众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4 医院建筑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
        2.4.5 低效率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建构与研究阶段划分
    3.1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认知
        3.1.1 效率优化的载体:客体的生理治愈率和心理治愈率
        3.1.2 效率优化的内容: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
        3.1.3 效率优化的作用因素:人因属性、物因属性和社会属性
        3.1.4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
    3.2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
        3.2.1 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3.2.2 协同理论的组织结构
        3.2.3 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
        3.2.4 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
    3.3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研究阶段划分
        3.3.1 第一阶段:疾病的识别——医学诊断
        3.3.2 第二阶段:干预的采取——治疗处置
        3.3.3 第三阶段:自主的恢复——治疗康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诊断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4.1 诊断阶段的特征解析
        4.1.1 诊断阶段的内容组成
        4.1.2 诊断阶段的典型过程
    4.2 诊断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4.2.1 空间影响因子的提取
        4.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4.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4.3 基于系统协同的诊断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4.3.1 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
        4.3.2 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
        4.3.3 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
        4.3.4 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处置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5.1 治疗处置阶段的特征解析
        5.1.1 治疗处置的内容组成
        5.1.2 治疗处置的典型过程
    5.2 治疗处置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5.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5.2.2 空间影响因子重要度调查
        5.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5.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处置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5.3.1 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
        5.3.2 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
        5.3.3 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
        5.3.4 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治疗康复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6.1 治疗康复阶段的特征解析
        6.1.1 治疗康复的内容组成
        6.1.2 治疗康复的典型过程
    6.2 治疗康复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6.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6.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6.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6.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康复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6.3.1 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
        6.3.2 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
        6.3.3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
        6.3.4 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建构
    7.1 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建构
        7.1.1 系统交互协同目标
        7.1.2 系统交互协同模式
        7.1.3 交互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1.4 诊断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1.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2 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建构
        7.2.1 系统介入协同目标
        7.2.2 系统介入协同模式
        7.2.3 介入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2.4 治疗处置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2.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3 治疗康复阶段的系统自主协同模式建构
        7.3.1 系统自主协同目标
        7.3.2 系统自主协同模式
        7.3.3 自主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3.4 治疗康复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3.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4 全阶段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综合模式建构
        7.4.1 系统协同综合模式
        7.4.2 综合模式下的主次作用
        7.4.3 综合模式下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4.4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专家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老幼复合福利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外新型养老模式的启发
        1.1.2 国内自适养老模式的探索
        1.1.3 老幼复合模式可行性对比
    1.2 研究背景
        1.2.1 养老育幼基本情况概述——国情层面
        1.2.2 老幼复合相关政策出台——政策层面
        1.2.3 老幼复合利于资源整合——政府层面
        1.2.4 老幼复合与“代际融合”——老幼层面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解析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框架
2 复合设施功能用房配置以及建设现状
    2.1 复合设施相关规范梳理
    2.2 独立设施功能用房配置
        2.2.1 老人福利设施相关设计规范
        2.2.2 老人福利设施功能用房配置
        2.2.3 儿童福利设施相关设计规范
        2.2.4 儿童福利设施功能用房配置
    2.3 复合设施功能用房配置
        2.3.1 复合设施功能用房配置
        2.3.2 复合设施功能用房分类
    2.4 复合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2.4.1 复合设施功能区域划分
        2.4.2 复合设施建设现状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老幼群体行为模式以及空间使用现状
    3.1 设施老人行为模式
        3.1.1 老人福利设施相关管理规范
        3.1.2 老人福利设施服务内容设置
        3.1.3 设施老人行为模式一般特征
    3.2 孤残儿童行为模式
        3.2.1 儿童福利设施相关管理规范
        3.2.2 儿童福利设施服务内容设置
        3.2.3 孤残儿童行为模式一般特征
    3.3 复合设施空间使用现状分析——以某社会福利中心为例
        3.3.1 某社会福利中心基本概况
        3.3.2 设施老人行为-功能-空间体系
        3.3.3 孤残儿童行为-功能-空间体系
        3.3.4 老幼复合行为-功能-空间体系
        3.3.5 复合设施空间使用现状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老幼复合福利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4.1 复合设施公共空间界定
        4.1.1 复合设施公共空间范围
        4.1.2 复合设施公共空间分类
    4.2 复合设施空间组织方法
        4.2.1 并列型
        4.2.2 层叠型
        4.2.3 混合型
        4.2.4 整体型
        4.2.5 分栋型
        4.2.6 优劣对比
    4.3 复合设施平面布局形式——以“分栋型”为例
        4.3.1 平面组成内容
        4.3.2 平面布局原则
        4.3.3 平面布局形式
    4.4 复合设施公共空间设计
        4.4.1 公共空间环境需求分析
        4.4.2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部分
        4.4.3 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部分
        4.4.4 公共交通空间部分
    4.5 本章小结
5 某社会福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优化
    5.1 现存问题分析
        5.1.1 缺乏平日随机性复合行为
        5.1.2 空间不满足复合行为需求
        5.1.3 设施无障碍化尚有待改进
    5.2 公共空间整合
        5.2.1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部分
        5.2.2 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部分
        5.2.3 公共交通空间部分
    5.3 公共空间优化
        5.3.1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部分
        5.3.2 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部分
        5.3.3 公共交通空间部分
    5.4 本章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及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历

(10)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年人
        1.2.2 医养结合
        1.2.3 基本医疗保险
        1.2.4 健康保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健康老龄化相关研究
        1.3.2 医养结合相关研究
        1.3.3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相关研究
        1.3.4 老年人健康保障相关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证研究
        1.5.3 资料整理分析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逻辑框架
        1.7.1 技术路线图
        1.7.2 结构安排
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2.1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环境判断及现状分析
        2.1.1 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相关政策梳理
        2.1.2 医养结合需求现状分析
    2.2 基础理论阐述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健康老龄化
        2.2.3 健康公平
        2.2.4 Anderson健康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2.2.5 福利经济学
    2.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典型案例研究
        3.1.2 深入访谈
    3.2 医养结合模式内涵
    3.3 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3.3.1 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及服务价格
        3.3.2 医养结合服务医疗保险报销政策
    3.4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3.4.1 医养结合模式服务项目及价格特点分析
        3.4.2 医养结合模式医疗保险政策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问卷调查
        4.1.2 深入访谈
    4.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描述性分析
        4.2.1 倾向特征分维度分析
        4.2.2 使能资源分维度分析
        4.2.3 需要分维度分析
    4.3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回归分析
        4.3.1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回归分析
        4.3.2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
    4.4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的质性研究
        4.4.1 客观条件
        4.4.2 老年人认知与观念
        4.4.3 老年人个性特点影响
    4.5 讨论
        4.5.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
        4.5.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5.3 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研究
    5.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1.1 问卷调查
        5.1.2 深入访谈
        5.1.3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
    5.2 基本情况分析
        5.2.1 老年人生命质量、主观幸福感
        5.2.2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
        5.2.3 老年人基本医疗补偿
    5.3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倾向性评分匹配
    5.4 基于PSM老年人健康保障分析
        5.4.1 健康状况公平维度
        5.4.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
        5.4.3 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
    5.5 老年人服务利用与保险受益体验的质性研究
        5.5.1 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体验
        5.5.2 医养结合服务补偿体验
        5.5.3 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
    5.6 讨论
        5.6.1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公平
        5.6.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
        5.6.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筹资公平
    5.7 本章小结
6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1 医养结合模式下影响老年人健康保障的问题表现
        6.1.1 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
        6.1.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
        6.1.3 支持和促进性的环境建设不足
        6.1.4 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负担性仍较低
        6.1.5 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
        6.1.6 存在医疗资源挤占风险
    6.2 关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宏观层面因素分析
        6.2.2 微观层面因素分析
    6.3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3.1 服务提供优化策略
        6.3.2 医疗保险优化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老年人调查问卷
附件3 老年人访谈提纲
附件4 人社、民政部门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5 医养结合机构中高层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6 PSM程序命令

四、9所养老院院内感染控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OE的西安市养老院室外环境设施评价及预测研究[D]. 王佳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研究[D]. 赵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上海市青浦区养老机构感染控制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 潘引君,刘晓晓,刘天,朱仁义,任志华,王玉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0(12)
  • [4]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研究[D]. 赵博明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上海市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比较研究[D]. 孙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周小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D]. 蒋伊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老幼复合福利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张玲婧.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D]. 陈江芸.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9家疗养院的感染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