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的设计与应用

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的设计与应用

一、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设计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富月[1](2021)在《重介分选过程灰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选煤厂的智能化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重介质分选过程作为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由自动分流、自动补水、自动加介、桶位平衡、密度智能设定等各个环节自动化的实现,使得重介质分选自动控制得到较大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原煤煤质的改变和波动以及在线灰分仪本身存在的测量误差,使得灰分闭环控制环节(密度智能设定)的调节速度以及调节准确性仍需提高。根据选煤厂实际生产情况的调研和分析,重介分选系统中灰分闭环控制环节的主要问题有在线灰分仪检测原煤和精煤时,由于煤流不稳定、煤质波动、煤层厚度不同等导致在线灰分仪检测数据的误差较大以及数据丢失严重以及精煤和原煤灰分值与分选密度设定值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其它因素的干扰,使得相关性较差并全面性不够。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重介分选过程灰分自动控制系统,首先分析研究重介分选工艺过程,从在线灰分仪测量数据条件出发,对煤炭洗选工艺过程进行整改,之后对灰分数据等工业性实验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插值分析,采用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Multivariable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MSPC)中主成分分析法对灰分值数据、皮带运输量数据、生产数据等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MSPC中的T2统计量图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其统计数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统计正常状态时,精煤灰分实际值与灰分目标值差值小于等于0.5%。当统计异常状态时,精煤灰分超出灰分目标值合格范围,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构建的密度预测模型进行密度预测,调整分选密度设定值,之后再通过密度自动控制系统,将实际密度值调节到分选密度设定值附近稳定波动。论文首先介绍重介分选过程中的自动分流、自动补水、自动加介、桶位平衡等各个环节以及重介分选工艺流程,并详细分析在重介分选过程中精煤产品质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多种因素通过MSPC处理和分析。从硬件方面改善在线灰分仪本身存在的测量误差;从软件方面通过插值分析提高灰分数据准确性。重介分选过程灰分自动控制,通过工业现场试验并采集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插值分析法的参数,MSPC的主元成分,T2统计量图的边界范围,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的参数。分别通过MATLAB进行仿真,插值分析法可以代表原本数据90%以上,MSPC的主元分析法可以代表全部数据的80%以上,T2统计量图中的F分布边界可以明确的区别统计样本是否正常,模糊神经网络的密度预测模型,密度设定预测值与实际密度设定值误差较小,预测效果良好。本文采用AB生产的1769系列PLC为控制底层,上位机软件采用组态王为管理层,软件平台采用MATLAB、SQL数据库以及OPC服务器作为后台。控制底层与管理层采用4-20m A电流信号和Modbus/TCP和Modbus 485通讯协议实现数据传输,管理层与后台采用OPC通讯协议实现数据传输。本系统在汾西矿业集团中兴选煤厂试运行,试运行阶段运行效果良好,可以较好解决灰分闭环控制阶段中由于煤质波动、检测数据误差、控制时间滞后等问题,灰分的稳定性和合格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雷淑芳[2](2021)在《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灾是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火灾探测技术应运而生。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火灾探测器,其性能直接地影响到火灾预警的实时性和可靠程度,所以对点型感烟探测器的性能评估尤其重要。国家标准GB4715-2005规范了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标定环境的要求,为进行同类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检定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了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实验方法,依据GB4715-2005相关规范的要求,开发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标定实验控制系统。该标定系统通过通风管道模拟真实的火灾烟雾环境,能够实现对标定烟箱内部的温度、湿度、风速、烟雾浓度等火灾特征参量的测量和控制,为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检定提供了合适的实验条件。本系统采用主从模式,以工控机为控制中心,采用Modbus-RTU协议、通过RS-485总线与传感器和控制器串口通信,实现参数采集和控制。为了满足试验要求,本系统有两种产烟方式,一种是控制气溶胶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烟雾,另一种是通过实体烟发生装置,燃烧4种标准火产生烟雾浓度。使用光学烟密度计测量烟雾浓度作为校验标准量,与待检定的火灾探测器的测量值进行比对。通过温控仪实现烟箱管道内部温度控制,计算机通过串口向温控仪发送温度设定值,与热电阻温度传感器Pt100测量的实际温度值比较运算,温控仪通过PID算法动态改变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控制加热管的启停,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通过风机变频器实现烟道风速控制,热线风速仪实时监测风速,计算机通过改变风机变频器的频率控制异步电机的转速,使烟箱内部产生特定的风速,实现了对风速的精确控制。基于LabVIEW平台,采用VISA函数开发了图形化火灾特征参量的采集和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温度、湿度、风速、烟雾浓度等参数的采集、控制、数据处理、存储的自动化控制等功能。实验结果验证了各项参数的指标:其中温度测量范围0-100℃,精度为0.1;风速测量范围为0-5m/s,精度为0.01;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RH,精度为0.1;烟雾浓度测量范围为0-5d B/m,精度为0.001,满足GB4715-2005的指标要求。而且该系统运行稳定,具备良好的实时性。

晁宏洲,曹强,黄明基,张天旭[3](2020)在《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标准化计量方案浅论》文中认为负责勘探与开发生产的油气田企业,由于对石油液体储运站库特别是对大型油库设计的标准规范采纳、引用、借鉴得不够统一和充分,往往造成建设成的站库风格多样、设施各异、功能不全、自动化程度不高。文章通过对油气田贸易交接石油液体站库从进站到出站各功能区计量方式选择、计量器具配备、系统和器具准确度、溯源和比对等计量系统设计思路探讨,建立起整个站库静态计量与动态计量互为备用、各个计量系统相互核查比对的计量方案,形成能够满足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过程计量和贸易计量功能、准确度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标准化计量方案,指导设计并得到应用。

刘海荣[4](2020)在《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煤炭消费用户对煤炭质量、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煤炭的洗选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发展煤炭洗选有利于煤炭产品由单结构、低质量向多品种、高质量转变,实现产品优质化。同时煤炭洗选工艺的改善可以提高煤炭质量和利用率,节约能源。本论文首先介绍国内外选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和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我国在选煤行业存在的问题,说明了设计选煤厂PLC监控系统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李家壕选煤厂选煤具体的工艺流程、工艺设备,结合李家壕选煤厂的工艺流程、主要的设备以及设备连接关系提出了选煤厂集中控制的需求。其次,分析现场选煤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现场设备所需控制量,统计出了I/O点数。根据现场设备的I/O点总数和选煤工艺的具体要求对PLC硬件进行选型,设计了一套以罗克韦尔AB PLC为控制器的选煤厂控制系统来实现对现场设备控制。构建了选煤厂PLC控制系统的整体框架,完成各个PLC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网络设计。在RSLogix5000编程软件上实现了控制系统的软件编程。最后,设计了选煤厂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了组态软件和PLC的通信,组建了全厂的网络,继而建立了选煤厂选煤厂监控系统。李家壕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成功运行以来,在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上都有了明显提升,整个选煤厂的生产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和历史运行数据可随时查看,实现了选煤工艺参数的动态管理,降低了事故发生以及事故检测维修时间,降低因为故障停产带来的损失,降低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了全厂劳动定员,提高了生产效率。

杨思远[5](2020)在《超临界和亚临界CO2的定压比热和密度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超临界流体在萃取、快速膨胀技术和抗溶剂技术、制冷和发电循环以及再生冷却技术等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近年来国家逐步提高了对于新能源形式和能源开发转化技术手段的要求,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效无污染的能量转化工质,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相应的SCO2布雷顿循环由于具有设计紧凑、占地小以及热效率较高等优点,近年来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SCO2布雷顿循环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循环方式和循环优化,但是针对CO2在相应工况条件下的物性研究则相对较少。CO2的热物性参数是深入理解整体循环传热过程、提升循环效率的基础,定压比热容和密度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数据,是计算其他物性参数和了解流体的流动状态及流动性质的必要条件。由于CO2在循环过程中始终为流动状态,传统的离线式的静态测量方法无法模拟CO2复杂多变的状态变化,故需要在流动状态下实现CO2定压比热容和密度的在线测量。本文为了测量定压比热和密度,分别以流动量热法和振动法为基础,设计搭建了两套在线测量实验系统,这两套系统适用于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条件,其中定压比热测量实验系统的温度测量范围为25-80℃,对应的密度测量系统的温度测量范围为25-60℃,测量压力均可达12 MPa,扩展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1.66%-2.46)%和(1.52-2.02)%(置信因子k=2)。选取纯水、环己烷、正戊烷和甲苯等纯净物进行定压比热和密度的测量,将实验结果与各个纯净物所对应的国际通用的状态方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充分证实了实验测量系统的可靠性、精确性及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温度25-60℃,压力6.7-12 MPa工况范围内CO2的定压比热和密度进行测量,绘制出了定压比热和密度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曲线,分析了超临界和亚临界压力下两物性数据的变化规律。测量获得的数据为SCO2布雷顿循环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搭建的系统也为进一步研究超临界流体的定压比热和密度创造了条件。

刘一成[6](2020)在《小型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发电测试系统设计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天然气管网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依附于管网上的大量压力能也被综合利用于诸多领域,特别是与发电领域的有机结合利用。天然气压力能发电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逐渐向小型化靠拢,这是燃气管网智能化控制和智慧燃气建设的发展需求使然。然而,小型压力能发电技术并不成熟,在场站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实现对小型天然压力能发电装置全方位的、系统的检测,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天然气场站运行,本文设计了一套小型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发电测试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对测试系统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工艺设计方面,以实际场站运行的小型压力能发电工艺为参考,根据测试系统的测试目的和方法将工艺设计为四个模块相互关联;设备选型则最大化的遵循天然气场站中的仪表阀门等设备规格标准来选择,并按照设计的工艺将测试系统搭建完成。然后,设计操作方法对测试系统进行调试,检查测试系统的运行性能和管线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并根据调试结果优化。调试过程为常温进气,并控制进气流量在小于500Nm3/h,进气压力低于1.0MPa,经过测试得出:测试系统的气密性和保压能力需要完善,调压器等管线控制设备均能够正常工作,控制中枢调控的仪表阀门对管线气体的动态监测和数据远传显示正常。测试系统的优化方向包括:通过分析调试采集数据对测试指标汇总,根据指标反映的问题以及实际场站中存在的问题对测试系统进行完善;基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操作繁琐问题,控制中枢设计一套逻辑控制程序优化测试过程。最后,通过设计实验以期建立一套发电装置指标分析流程完善测试系统。实验设计控制气体压降比范围为1.5~8.0、流量35~90Nm3/h内常温进气,采集转速、功率以及噪音等动态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压力、温度和流量等指标,分析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指标与发电装置功率和效率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指标数据之间进行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每个指标的数据区间,进一步得出发电装置的合理运行区间,并分析得出膨胀发电过程发电装置的能量利用效率公式。

孙小康[7](2019)在《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注浆技术作为隧道开挖、巷道掘进、大坝围岩堵水、石油地下存储、核废料处置等地下工程常用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浆液在深部裂隙岩体内的渗流机理对完善注浆理论和提高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深部巷道工程破裂围岩注浆为背景,综合应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浆液在深部裂隙岩体内扩散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基于Eriksson and Stille提出的临界裂隙开度概念,自行研制了一套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与传统注浆渗流试验系统相比,该系统存在如下几点优势:(1)裂隙模型两侧由透明的钢化玻璃组成,可以直观的观测到浆液在裂隙中的流动方式,从室内实验层面上解决了浆液扩散具有隐蔽性的问题;(2)显微观测系统由长距离显微镜和高速摄像机构成,可以从微观层面实时观测记录浆液在裂隙内的运移规律,如可以从微观层面研究浆液渗滤效应产生的机理;(3)裂隙模型开度通过高精度不锈钢垫片控制,可以更加精确地调整裂隙开度大小,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临界裂隙开度bcritical和最小裂隙开度bmin,为深入揭示浆液在深部裂隙岩体内的可注性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2)基于分形布朗运动(FBMs)和Barton提出的10条经典岩石裂隙轮廓曲线的Hurst指数,重构生成不同分形维数的节理面轮廓曲线,利用重构生成的不同粗糙度节理面轮廓曲线研制了具有不同分形维数的单裂隙注浆模型,配合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自行研制了基于分形维数的粗糙裂隙注浆试验系统,并据此系统地开展了不同压力、不同裂隙开度和不同粗糙度条件下浆液在粗糙裂隙内渗流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浆液在粗糙裂隙内渗流规律,揭示了注浆压力、粗糙度、裂隙开度等参数对浆液在裂隙内渗流规律的影响。(3)利用宾汉姆流体的本构方程和运动方程,推导了宾汉流体在一维平板裂隙内流动的平均流速表达式,结合牛顿流体在理想条件下的Forchheimer方程,得到了宾汉姆流体在光滑裂隙内流动时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基于牛顿流体和宾汉姆流体在裂隙内渗流的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揭示了粗糙度对浆液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引入无量纲系数aD、bD(aD、bD为分形维数D的函数)来反映流体在真实裂隙内渗流时受到的摩擦阻力,建立了基于分形维数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根据光滑裂隙模型试验数据拟合公式确定无量纲系数aD、bD的值,进而确定了基于分形维数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的表达式,利用数值计算软件COMSOL建立不同分形维数裂隙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注浆压力、粗糙度、裂隙开度等参数对浆液在粗糙裂隙内渗流规律影响。(4)以深部巷道工程裂隙岩体注浆为背景,利用基于分形维数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结合巷道围岩破裂特征分析和钻孔窥视破裂岩体裂隙开度的统计规律,建立了裂隙岩体钻孔注浆浆液渗流模型,系统研究了围岩破裂程度、注浆压力等因素对浆液扩散距离的影响,揭示了深部破裂围岩注浆浆液渗流机理,为深部巷道破裂围岩注浆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提供了参考。该论文有图129幅,表36个,参考文献183篇。

薛琼[8](2019)在《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市场逐渐广泛,但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在所有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为适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调整及煤炭市场经济形势,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改善商品煤质量,增加精煤产量,保护环境。本文以神华包头能源公司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的实际应用为研究背景,分析了选煤工艺流程和影响选煤效果的工艺参数,重点研究弛张筛加重介浅槽分选工艺,组成过程控制的软硬件设备、PLC、自动化仪表和现代网络技术,选煤过程控制与机械设备间的闭锁关系等,实现对合格介质密度、各个桶位的液位进行自动调整,集控室的监控监测。针对系统是大滞后、大延迟特性的控制对象,采用传统PID控制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结合的控制算法。李家壕选煤厂采用美国AB PLC和工业计算机作为集控系统的核心,采用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等技术,将工艺环节中的全部设备纳入集控系统,可实现全系统按顺序启停车,实现全过程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控、自动保护或报警、自动检测等,完成生产工艺参数的自动调整,实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小时过煤量,确保产品煤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证生产过程系统及参数指标的稳定,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目的;在控制室内安装工业电视系统,可以实时反馈监测生产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大大减少现场岗位工数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样,在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

杨颂[9](2019)在《高盐废水MVR蒸发零排放智能监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环保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两大基础,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势在必行。蒸发结晶是高含盐废水零排放处理的常用工艺,而MVR节能蒸发技术是工艺实现的关键技术。本文重点研究了高盐废水MVR蒸发零排放系统的自动控制和智能检测技术,主要探讨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MVR蒸发零排放系统在功能上的需求,对监控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系统以“PLC+触摸屏”构建现场控制器,利用PC和工控组态软件形成上位机,构建了经典的上位机和下位机结构。PLC借助多点接口协议(MPI)和RS-485物理层,与触摸屏及上位PC通信连接。上位PC从PLC获取实时流程参数,还可根据需要设置PLC中的系统控制参数,实现双向数据通信,达到监督控制(SCC)的目的。上位PC还可构建SQL Server实时数据库,以服务器/客户端(C/S)模式,在远程客户机上访问上位PC中的数据,掌握现场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监控功能。第二,总结了MVR蒸发零排放系统主要工艺参数计算方法,并对案例系统进行了选型设计。分析了系统监控参数及控制要求,并对主要运行设备和监控元件进行了选型设计。第三,利用工业组态环境完成了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包括基于MCGS通用版的上位机软件和基于MCGS嵌入版的触摸屏软件。完成了系统界面配置、数据库配置、硬件配置以及策略编程,构建了具有实时曲线、历史曲线、历史数据提取、网络通信等功能的实时流程界面。重点研究了本套系统的通信传输,基于MPI与PLC通信,双向传输数据。第四,对监控系统进行了远程监控功能扩展。分析了目前远程监控实现的几种模式,探讨了MCGS环境下主机集中模式、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功能实现。以常用的C/S模式为例,开发了MVR远程监控原型系统,在上位机扩展构建了SQL Server实时数据库,基于VB6.0开发了客户端程序,在远程客户机实现了对上位机数据库系统的远程数据访问和诊断监控。

陈闯[10](2019)在《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设计与热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目前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成本高,试验件温度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以平行射流技术为核心,设计了一套新的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参与完成了试验台的搭建和调试,并对试验台热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技术要求,提出了试验台总体方案。分别计算了试验台舱温调节设备和冷、热载荷模拟设备需要的容量,据此对试验台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设计。为获得均匀的座舱盖温度分布,根据平行射流理论设计了座舱盖平行射流分配器,并为其设计了保温罩。计算了试验台管网尺寸,利用Revit软件对试验台设备和管网布局设计进行了三维模型分析,作为试验台搭建的依据。提出了试验台涡轮保护、电炉保护、座舱盖压力保护以及制冷、加热、压力加载载荷谱模拟的控制方案。根据技术要求和控制方案,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了试验台测控系统。利用测控系统对试验台进行了调试,调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座舱盖加温加载试验台设备和测控系统满足技术要求。对试验台做了合理的简化,建立了涡轮、再生器、管道、座舱盖和保温罩的热性能数学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利用Fortran软件编写了仿真程序,分析了再生器和管道保温层厚度对试验台热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增加再生器和管道保温层均能有效降低试验台运行能耗。其中,当管道保温层厚度大于60 mm时,增加管道保温层厚度对试验台热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再生器对试验台能耗的降低作用在座舱盖目标温度较低时更加明显。本文为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设计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重介分选过程灰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介灰分闭环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2 重介质分选系统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影响重介分选过程中灰分自动控制的因素
    2.1 重介质选煤概况
        2.1.1 重介质选煤基本原理
        2.1.2 重介质选煤设备
    2.2 重介分选过程系统分析
        2.2.1 重介选煤工艺流程
        2.2.2 分选过程密度控制和灰分控制分析
    2.3 重介分选灰分控制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2.3.1 系统参数影响分析
        2.3.2 灰分仪测量数据误差分析
        2.3.3 精煤产品灰分数据影响分析
    2.4章节小结
第3章 重介分选过程灰分自动控制方案设计
    3.1 重介分选灰分闭环控制模型构建
        3.1.1 灰分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3.1.2 灰分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步骤
    3.2 基于单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研究
        3.2.1 SPC基本原理应用以及控制图介绍
        3.2.2 SPC控制图控制研究
    3.3 基于MSPC的闭环控制研究
        3.2.1 基于MSPC的主成分分析数据预处理研究
        3.2.2 基于MSPC中T2图实时监测的研究
        3.2.3 SPC 方法和MSPC 方法对比分析
    3.4章节小结
第4章 重介分选过程灰分控制系统建模研究
    4.1 重介分选控制过程变量分析
    4.2 重介分选控制过程变量预处理
    4.3 基于MSPC中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处理应用
    4.4 基于MSPC中T2图实时监测应用
    4.5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建立密度预测模型
        4.5.1 模糊神经网络基本特征
        4.5.2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求解步骤
        4.5.3 建立密度预测模型
    4.6章节小结
第5章 重介质灰分回控系统应用与效果
    5.1 灰分自动控制系统架构
    5.2 灰分闭环控制硬件系统选型
        5.2.1 传感器及执行装置的选型
        5.2.2 PLC选型及服务器
    5.3 灰分闭环控制软件系统研发
        5.3.1 控制系统通讯搭建
        5.3.2 上位机界面研发
    5.4 灰分闭环控制系统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总体方案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系统设计思路
        2.1.3 总体方案设计
        2.1.4 校准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析
    2.2 系统关键技术
        2.2.1 Modbus通信协议
        2.2.2 VISA串口通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的结构
    3.1 烟雾浓度测控原理方案
        3.1.1 烟雾发生装置
        3.1.2 光学烟密度计测量原理
    3.2 温湿度控制原理方案
        3.2.1 温湿度控制原理
        3.2.2 温控仪选型
        3.2.3 温度传感器选型
        3.2.4 温湿度变送器选型
    3.3 风速控制原理方案
        3.3.1 风速控制原理
        3.3.2 风机变频器选型
        3.3.3 风速风量计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Lab VIEW开发环境
    4.2 系统总体架构
    4.3 软件流程设计
    4.4 系统软件的主界面设计
    4.5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系统登陆界面
        4.5.2 烟雾浓度采集模块
        4.5.3 温湿度控制模块
        4.5.4 风速控制模块
        4.5.5 阀门控制模块
        4.5.6 数据存储模块
    4.6 应用文件及安装文件的生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整体测试
        5.1.1 实验平台搭建
        5.1.2 系统验证过程
    5.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2.1 风速控制验证
        5.2.2 温度控制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情况

(3)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标准化计量方案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进站计量
    1.1 计量系统
    1.2 器具配备
    1.3 准确度等级
    1.4 溯源和比对
        1.4.1 量值溯源
        1.4.2 核查比对
2 储罐静态计量
    2.1 方法比选
    2.2 计量系统
        2.2.1 自动液位计
        2.2.2 自动温度计
        2.2.3 压力变送器
    2.3 准确度等级
    2.4 器具溯源
3 储罐液位检测报警
4 定量装车计量
    4.1 定量装车系统
    4.2 器具配备
    4.3 溯源和比对
        4.3.1 量值溯源
        4.3.2 核查比对
5 出站计量
    5.1 计量系统
    5.2 计量器具
        5.2.1 衡器或流量计
        5.2.2 压力测量仪表
        5.2.3 温度测量仪表
        5.2.4 流量计算机(流量积算仪)
        5.2.5 密度计
        5.2.6 含水测定仪
    5.3 核查比对
        5.3.1 流量计计量
        5.3.2 称重计量
6 标准化计量方案
    6.1 计量工艺
    6.2 计量性质
    6.3 主计量器具选型
    6.4 计量准确度
    6.5 核查比对
7 结语

(4)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特点及发展现状
        1.2.1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特点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选煤工艺分析
        2.1.1 选煤方法确定
        2.1.2 分选粒级
        2.1.3 工艺流程的制定
    2.2 选煤厂主要工艺设备
    2.3 选煤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3.1 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调节系统
        2.3.2 煤泥压滤自动控制系统
        2.3.3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调节系统硬件设计
        3.2.1 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调节系统传感元件选型
        3.2.2 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调节系统动作执行元件选型
        3.2.3 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调节系统控制系统模块选型
    3.3 煤泥压滤自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1 煤泥压滤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元件选型
        3.3.2 煤泥压滤自动控制系统动作执行元件选型
        3.3.3 煤泥压滤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模块选型
    3.4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系统硬件设计
        3.4.1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系统传感元件选型
        3.4.2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系统动作执行元件选型
        3.4.3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模块选型
    3.5 选煤厂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5.1 选煤厂PLC控制系统的设备及其I/O点的统计
        3.5.2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模块选择
        3.5.3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接线
    3.6 通讯网络的建立
    3.7 本章小结
4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1 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调节系统软件设计
        4.1.2 煤泥压滤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3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系统软件设计
    4.2 组态监控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调试与应用效果
    5.1 集中控制系统调试
    5.2 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效果
    5.3 集中控制系统应用效益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系统工艺流程
附录 B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监控系统数据报表查询
附录 C PLC程序示例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超临界和亚临界CO2的定压比热和密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CO_2布雷顿循环研究现状
        1.2.2 定压比热容测量研究现状
        1.2.3 密度测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流动型定压比热实验系统研制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系统介绍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和不确定度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不确定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定压比热数据测量与分析
    3.1 实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3.1.1 纯水标定结果
        3.1.2 环己烷标定结果
        3.1.3 正戊烷标定结果
    3.2 CO_2定压比热容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振动管式密度计实验系统及CO_2密度测量
    4.1 实验原理
    4.2 振动管式密度计实验系统的设计
    4.3 实验步骤
    4.4 不确定度分析
    4.5 实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4.5.1 纯水标定结果
        4.5.2 甲苯标定结果
    4.6 CO_2密度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小型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发电测试系统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小型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发电研究进展
        1.2.1 天然气压力能发电小型化发展趋势
        1.2.2 小型天然气压力能发电工艺技术
        1.2.3 小型天然气压力能发电应用前景分析
    1.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型天然气压力能发电装置测试系统设计
    2.1 测试系统设计背景
        2.1.1 天然气场站监控用电分析
        2.1.2 小型压力能发电装置调研分析
    2.2 测试系统设计原理与特点
        2.2.1 测试系统设计原理
        2.2.2 测试系统功能特点
    2.3 测试系统工艺方案设计
        2.3.1 工况调控工艺设计及特点
        2.3.2 现场监控工艺设计及特点
        2.3.3 信息远传工艺设计及特点
        2.3.4 安全保障工艺设计及特点
    2.4 测试系统设备选型
        2.4.1 测试系统设备选型依据
        2.4.2 测试系统工艺设备选型
        2.4.3 测试系统其他设备选型及注意事项
    2.5 测试系统组装构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天然气压力能发电测试系统调试优化
    3.1 测试系统调试方案设计
    3.2 测试系统操作方法设计及运行
        3.2.1 测试系统操作方法设计关键
        3.2.2 单体设备操作设计与调试
        3.2.3 测试系统运行过程调试
        3.2.4 测试系统测试指标分析
    3.3 测试系统调试过程分析及优化
        3.3.1 测试系统调试结果分析
        3.3.2 调试操作过程问题分析诊断
        3.3.3 测试系统控制及智能化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天然气压力能发电测试系统指标分析优化
    4.1 测试系统实验设计
        4.1.1 实验工艺模型
        4.1.2 实验操作流程
        4.1.3 实验指标数据采集
    4.2 测试系统测试指标分析研究
        4.2.1 参数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影响分析
        4.2.2 参数指标对发电功率的影响分析
        4.2.3 其他因素影响分析
        4.2.4 发电装置?效率分析
    4.3 测试系统优化及操作弹性分析
        4.3.1 测试系统优化
        4.3.2 测试系统操作弹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水泥基浆液性质试验研究
    2.1 浆液的流变性及分类
    2.2 水泥基浆液的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2.3 水泥基浆液的析水率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研究
    3.1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研制
    3.2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方案与步骤
    3.3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渗流临界裂隙开度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粗糙裂隙注浆渗流试验研究
    4.1 单裂隙注浆渗流试验系统研制
    4.2 单裂隙注浆渗流试验方案及步骤
    4.3 单裂隙注浆渗流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宾汉姆流体粗糙裂隙渗流机理研究
    5.1 牛顿流体在单裂隙中的渗流分析
    5.2 宾汉姆流体在光滑裂隙中的渗流分析
    5.3 宾汉姆流体在粗糙裂隙中的渗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扩散机理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深部巷道围岩破裂特征
    6.3 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距离分析
    6.4 深部破裂巷道围岩注浆支护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选煤厂自动化技术现状
        1.2.1 选煤集中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2 PLC技术在选煤生产领域的应用
        1.2.3 自动检测技术的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洗选工艺流程
    2.1 选煤方法
    2.2 重介质选煤
        2.2.1 重介质选煤基本原理
        2.2.2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的工作原理
        2.2.3 影响重介质浅槽分选机选煤的因素
        2.2.4 重介质旋流器工作原理
    2.3 动力煤分选工艺
    2.4 选煤工艺流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重介质密度、液位控制系统
    3.1 检测原理及方法
        3.1.1 密度检测
        3.1.2 物位检测
    3.2 重介浅槽分选密度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3.2.1 重介质密度控制系统设计
        3.2.2 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3.2.3 旋流器入料桶液位控制系统
    3.3 控制器的设计
        3.3.1 PID控制
        3.3.2 模糊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选煤工艺控制系统设计
    4.1 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
        4.1.1 集中控制系统构成
        4.1.2 集中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实现
        4.2.1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
        4.2.2 编程软件RSLogix5000
        4.2.3 上位机监控软件RSVIEW32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系统工艺流程图
附录B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集控系统
附录C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PID系统操作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高盐废水MVR蒸发零排放智能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盐废水蒸发工艺
        1.2.2 MVR蒸发技术
        1.2.3 机械设备智能监控技术
        1.2.4 远程监控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MVR蒸发零排放系统工艺
    2.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监控系统总体功能
    2.3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
        2.3.1 系统体系结构
        2.3.2 系统控制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艺计算与设备选型
    3.1 主要技术参数
        3.1.1 传热量
        3.1.2 有效温差
        3.1.3 传热面积
        3.1.4 泵的选型计算
    3.2 主要设备选型
    3.3 检测与控制器件选型
        3.3.1 检测与控制器件需求分析
        3.3.2 主要检测与控制器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4.1 MCGS软件系统简介
        4.1.1 MCGS主要的特性和功能
        4.1.2 MCGS的构成及其功能
    4.2 上位机系统组态开发
        4.2.1 界面组态
        4.2.2 数据库组态
        4.2.3 策略组态
        4.2.4 设备组态
    4.3 触摸屏系统组态开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VR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5.1 远程监控实现模式
    5.2 MCGS的网络功能实现
        5.2.1 主机集中模式
        5.2.2 C/S远程监控模式
        5.2.3 B/S远程监控模式
    5.3 MVR远程监控原型系统开发
        5.3.1 服务器端开发
        5.3.2 客户端开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设计与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1.2.1 国内外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研究
        1.2.2 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设计
    2.1 试验台技术要求
    2.2 试验台总体技术方案
    2.3 舱温调节设备
        2.3.1 舱温调节设备制冷能力需求
        2.3.2 舱温调节设备制热能力需求
        2.3.3 舱温调节设备选择
    2.4 冷载荷模拟设备
        2.4.1 冷载荷模拟制冷能力需求
        2.4.2 冷载荷模拟设备容量需求
        2.4.3 冷载荷模拟设备方案和选型设计
    2.5 温度箱及其控制器设计方案
        2.5.1 加热设备容量分析
        2.5.2 电炉选型设计
    2.6 气源系统和管网尺寸
        2.6.1 气源系统
        2.6.2 管网尺寸
    2.7 座舱盖平行射流气动加热方案设计
        2.7.1 气动加热物理模拟分析
        2.7.2 气动加热物理模拟方法选择
        2.7.3 平行射流气动加热设计方法
        2.7.4 平行射流分配器设计方案
        2.7.5 平行射流分配器外罩设计方案
    2.8 试验台系统设备及管网布局设计
第三章 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及调试
    3.1 试验台传感器布置
        3.1.1 座舱盖温度测点布置
        3.1.2 其他温度测点以及压力、压差测点布置
    3.2 试验台测控系统方案研究
        3.2.1 气动调节阀气动压力和涡轮轴润滑气源压力控制
        3.2.2 电炉温度保护控制
        3.2.3 涡轮保护控制
        3.2.4 座舱盖压力安全保护控制
        3.2.5 加热模式控制方案
        3.2.6 制冷模式控制方案
        3.2.7 压力加载模式控制方案
    3.3 试验台测控软件设计研究
        3.3.1 软件设计思路
        3.3.2 测控设备总体方案框架
        3.3.3 主界面显示
        3.3.4 参数设置与零点采集模块
        3.3.5 数据采集、保存与回放模块
        3.3.6 故障日志报表生成模块
        3.3.7 程序框图
    3.4 试验台调试
        3.4.1 加温设备加热能力和舱温调节系统制冷能力调试
        3.4.2 座舱盖加热模式温度谱调试
        3.4.3 制冷设备制冷能力和舱温调节系统加热能力调试
        3.4.4 座舱盖制冷模式温度谱调试
        3.4.5 座舱盖压力加载设备调试
        3.4.6 测控设备和系统的调试
第四章 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热性能研究
    4.1 管内单相流湍流传热关联式研究
        4.1.1 实验数据
        4.1.2 管内单相流湍流传热关联式
        4.1.3 管内单相流湍流传热关联式的适用性评价
        4.1.4 新的管内单相流湍流传热关联式
    4.2 管网系统热性能数学模型
    4.3 再生式换热器和涡轮热性能数学模型
        4.3.1 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
        4.3.2 换热器效率公式
        4.3.3 涡轮热性能数学模型
    4.4 座舱盖加温加载平行射流换热计算
    4.5 空气热物性参数计算
    4.6 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热性能仿真及结果
        4.6.1 仿真程序检验
        4.6.2 保温层厚度对试验台热性能的影响
        4.6.3 再生式换热器对试验台热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设计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介分选过程灰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 胡富月.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D]. 雷淑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标准化计量方案浅论[J]. 晁宏洲,曹强,黄明基,张天旭. 工业计量, 2020(05)
  • [4]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刘海荣.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超临界和亚临界CO2的定压比热和密度实验研究[D]. 杨思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小型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发电测试系统设计及优化[D]. 刘一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D]. 孙小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D]. 薛琼.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9]高盐废水MVR蒸发零排放智能监控技术研究[D]. 杨颂.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10]座舱盖加温加载疲劳试验台设计与热性能研究[D]. 陈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进口密度计配套智能变送器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