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

《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

一、《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论文文献综述)

宋芳[1](2020)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以来至今,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这对国际格局和世界政治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研究这一时期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欧美相关政策差异的特征分别是“软制衡”和“新遏制”,进而着力分析这种差异生成的主要变量,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本质、乃至当下国际格局的嬗变。本文认为,从结构性层面来说,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同异源于两种结构性矛盾:一是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前者是欧美选择共同打压俄罗斯的原因,而后者则成为了欧美对俄政策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同于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欧美不仅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而且在俄罗斯问题上的政策的一致性应该大于差异性,因而总体上双方保持着合作。总体而言,欧美对俄政策是以同为主,同中有异。欧美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在于,从20世纪90年代它们都希望将俄罗斯纳入西方体系转变为2000年以来共同防范、压制俄罗斯,对俄政策从缓和到趋于强硬。究其根源,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是欧美选择共同压制、对抗俄罗斯的原因。欧美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出发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共同推动北约、欧盟双东扩,扩大西方势力范围同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欧美的对俄政策制定是基于对“目标+所能承受的后果”的综合考量。从目标上来说,欧盟和美国都希望能够消除俄罗斯的威胁、约束俄罗斯的行为,但是就二者所能承受的后果而言,欧盟不能承受刺激俄罗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而美国能够承受严厉打击俄罗斯的后果。本文提出,2000年以来,从整体上看,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是“新遏制”政策,表现为公开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对俄罗斯实施步步紧逼的战略压制。相比之下,欧洲对俄罗斯的政策显然没有美国的强硬,是某种“软制衡”政策,即并非要将俄罗斯逼入墙角,而是留有较大余地,以避免与俄罗斯的强烈对抗,一个安分、稳定的俄罗斯更符合欧盟的利益。本文认为,安全威胁的感受度不同、经济依赖度不同、战略文化差异以及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四个变量决定了欧美对俄采取有差别的政策。第一,就安全威胁的感受度来说,欧盟军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加之地理上与俄罗斯邻近,造成了欧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源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是邻居,激怒俄罗斯受到打击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大西洋同盟有效性的怀疑,既担心被美国抛弃又害怕被美国牵连,担心如果真的遭到俄罗斯的攻击,美国是否会帮助欧洲。相比之下,美国军事实力强,距离俄罗斯又远,能够承受与俄罗斯“硬碰”的后果。美国的不安全感不是源于担心俄罗斯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而是来自于俄罗斯能够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和盟友安全,同时挑战美国霸权。第二,欧美与俄罗斯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同。欧盟更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而美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相对独立,相互依赖程度低。第三,欧美战略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创伤使欧盟逐渐形成了审慎的战略文化,倾向于使用多边的和国际法的方式处理俄罗斯问题,而美国喜欢使用单边的、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欧盟是国家集团,决策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弱,面对俄罗斯,欧盟内部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政策协调十分困难,而美国的决策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美国总统手中。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将俄罗斯作为其主要威胁之一并加强了对俄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商品加收关税、对欧洲一体化的消极态度以及强硬要求欧洲盟友承担更多的同盟义务等凸显了欧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即美国护持美主欧从的霸权等级结构与欧洲追求更为均衡的跨大西洋关系之间的矛盾。欧盟面对特朗普的压力,不得不将“战略自主”提上日程,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不顾美国反对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项目合作,欧美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有所发展。然而,欧洲的实力不足和凝聚力的缺乏,而美国的全球战略仍然需要欧洲盟友的支持,决定了欧美外交关系的斗而不破。

冯绍雷[2](2017)在《北约东扩、“特朗普新政”与俄欧安全新格局》文中提出北约东扩是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以及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约东扩所引起的欧洲政治安全边界的改变、在欧洲地区部署的反导武器系统,以及最近所部署的相当规模的常规军事力量,这"三位一体"的进程不可能不引起重大争议。在2017年慕尼黑北约峰会上,美国开始逐渐摆脱"大选效应",重新表示支持与北约的盟友关系。但是,俄、欧、美三者之间的立场依然相互分殊,北约、俄罗斯和欧洲安全关系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今天的北约东扩是否会重蹈历史上西方扩张的覆辙:由一元主义的追求为起点,最后总是落得多元力量并存的结局,是一个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向度。

王璐[3](2013)在《政治话语权下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研究》文中提出战略防御计划(SDI)是冷战后期美国历史上涉及学科领域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该计划是在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崛起、前苏联政坛动荡的背景下实施的。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由“相互确保摧毁”转向“相互确保生存”。战略防御计划不仅带动全球以导弹防御技术为核心的空天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美苏军备竞赛走向尾声。本文借助美国国会解密档案及大量政府文献,采用历史学文献批判、案例分析等方法,并援引皮尔克的政治情境塑造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导弹防御政策的发展轨迹,探讨战略防御计划背后的国内政治决策与美苏政治博弈。文章从20世纪60年代初写起,以导弹防御史和美苏冷战史为大背景,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考察战略防御计划在人类历史中的必然性,分析现代军事技术的符号功能,阐释战略防御计划出台过程中象征意义的政治建构历程。在此基础上,以雷克雅未克会晤和《中程核力量条约》的签订为转折点,论证象征意义在美苏争霸格局中的变化情况,揭示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战略防御计划对前苏联实施象征政治,并探索政治因素对战略防御计划乃至美国科技决策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美国科技政策的战略意图,并为我国的科技决策提供有益思考。

杨凯达[4](2013)在《论冷战后俄罗斯的反导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尤其是在战略安全领域。冷战时代,美苏两大超级强国的“核恐怖制衡”维系着当时的全球战略平衡。冷战后,俄国家实力迅速滑落。美自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以导弹防御系统等各种“新战略”为突破口,力图建立其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新世纪以来,美先是悍然退出《反导条约》,继而为削弱俄战略核威慑,实现其独霸世界梦想,极力提升、拓展反导系统,将俄传统利益范围和战略空间压缩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美反导体系直接威胁俄核心利益,破坏了国际关系原有规则,使全球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对此俄“以两手对两手”,而是依据自身实力特点施以灵活务实的战略政策,与美展开一轮又一轮较量。研究冷战后俄应对美导弹防御的策略,有助于深入认识国际关系新格局下我国面临的特殊战略、安全、外交环境,对准确把握国际格局秩序走向,辩证借鉴俄反导策略经验,巧妙利用俄美矛盾谋势谋利,科学运筹我战略规划和反导外交,维护和延长我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除绪言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分五大部分。第一章通过回顾《反导条约》兴废与导弹防御实践的发展,分析美发展反导系统对俄国家安全及国际关系的影响,来概述冷战后俄罗斯面对的反导安全形势。第二章综述俄反导策略总的原则,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战略与实践。第三章重点分析俄反导策略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主要评述俄反导策略对俄国家安全与复兴、对世界战略安全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五章在对俄反导策略走向进行展望后,具体论述其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启示与借鉴。结论是俄以“非对称性”军事战略和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竭力保持同美战略平衡,总体削弱了美反导计划作用。中国宜借鉴俄反导策略有益启示,按照十八大部署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增强国力,以有效打破潜在对手对我的战略围堵与遏制。

王璐,曾华锋[5](2012)在《政治话语权下的国防科技政策——以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科技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本文以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始末为例,在援引皮尔克的"堕胎政治"和"龙卷风政治"等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深入考察,指出国防科技政策的政治化集中体现在科研成果的解读权让位于政治、国防科技"需求"来源于政治需要,以及国防科技政策脱胎于现有的"国家战略"三个方面。得出结论:就美国而言,任何国防科技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属性,但是,究竟遵循科技优先还是政治优先的原则,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政治情境。

刘磊[6](2012)在《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核战略思想的演变(1945-196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核武器与冷战形势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带动了美国知识界围绕着核武器与国家战略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在社会科学界造就了一批研究核战略的战略学者(又称民间战略家),如布罗迪、福克斯、沃尔弗斯、瓦伊纳、奥斯古德、谢林、基辛格、卡恩、沃尔斯泰特、考夫曼、希契、特纳、哈恩、卡普兰、希尔斯曼、坎内尔等。这些学者通过出版着作、发表文章、撰写报告、发表演讲等多种方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涉及内容广泛,产生了优秀而丰富的思想成果,涉及核武器的军事与政治意义与影响、核武器与威慑战略、全面战争与有限战争理论、恐怖平衡理论、核武器对一般国际关系以及西方同盟关系的影响、核武器与民防计划、核武器的控制、核裁军、核扩散等诸多问题。这些思想是与冷战时代核武器及其形势的发展、与美国国家核战略的发展相伴而行的。有些是对核武器本身影响的思考,有些是对美苏冷战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形势的反应,有些是对美国官方核战略的批评和建议,还有对核威胁下民众安全与生活的关怀。这些思考与讨论,通常与官方的核政策产生一些互动,有些观点或许被政府和军方采纳从而对官方的政策产生影响;或许不被采纳,但也会为官方或民众看待这些问题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角度。其中在五十年代,他们围绕着“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热核时代的威慑战略的思考与讨论,带动了美国朝野各界对当时美国核战略的广泛探讨,为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国核战略的转变——由“大规模报复”向“灵活反应”,由全面战争战略向以“确保摧毁”为后盾的有限战争战略的转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核问题既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冷战早已结束,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危险基本消除了,但它遗留的核扩散的危险加大了,那就是不负责任的国家行为体和以恐怖分子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获取核武器的努力愈加威胁着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安全。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核邻国最多的国家,并且与这些邻国关系复杂,某些地区局势始终不稳定,这都成为中国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对核武器发展前期美国知识分子战略思想的研究,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智慧、经验和教训,为解决以上国际问题和中国自身问题提供些许的借鉴。

郭宗帅[7](2011)在《冷战后美俄核裁军进程研究》文中认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与俄罗斯在核裁军领域进行了反复的较量。这其中既包括通过双方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成就,如《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导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签署;也包括双方至今也没有解决的矛盾,如双方就条约中规定的关于拆卸下来的核弹头的处理、条约中是否加入核查措施,以及对未来发展新式核武器的限制等都存在分歧。进入新世纪后,美俄两国关于核裁军谈判的矛盾集中在美国的反导系统上。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执意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使得两国原来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反导条约》是美俄签署的一切核裁军条约的基础。因为该条约限制双方部署反导系统,意在保持一种核恐怖平衡,从而有效发挥核威慑作用、避免两个核大国迎头相撞。退出该条约意味着美国欲摆脱此条约的束缚,以便将反导系统的研发从实验室推向实战部署阶段。这对双方下一轮的核裁军谈判将有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尽管美俄双方相继签署了《莫斯科条约》、《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但由于条约中缺乏严格的核查措施以及对核弹头的处理和关于研制新式核武器的限制,此类条约的实效性已经大不如前。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创建“无核武器世界”的演讲,表达了世人共有的愿望。但“无核世界”的梦想距离现实太过于遥远,而且美国提出这一倡议与自己的现实利益不无关系。我认为,“无核世界”倡议对美俄未来的核裁军谈判的良性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可以预言,双方在核裁军领域里的较量还将继续下去。对于全人类而言,欲实现世界无核化,的确任重而道远,需要各国政治家们拿出道德、勇气和智慧,否则人类文明就面临毁灭的厄运。

周自龙[8](2010)在《论美俄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的博弈》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两国之间尽管有合作,但是矛盾与分歧更为尖锐与突出,而矛盾与分歧的焦点主要聚集在美俄关于导弹防御问题的态度上,美国为了削弱俄罗斯的战略核威慑,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极力发展针对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并且把俄罗斯的周边国家也纳入其中,监视并且在必要时围堵俄罗斯的导弹发射;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大为降低,但是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俄罗斯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依据自己有限的实力和机动灵活的外交方针,与美国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得较量。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了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理论和现实原因。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主要构成要素有三点:“天赋使命”、“美国例外”和“高度一致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无政府主义,前苏联导弹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则是现实原因。第二部分回顾了美国和苏联在签署《反导条约》时的背景、条约内容和对国际战略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则打破了美苏由于签署《反导条约》所形成的战略核稳定,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了美国为了给即将部属的导弹防御系统扫清法律上的障碍,布什总统在2001年悍然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同时宣布正式开始部属反导系统。将NMD与TMD一体化,并且加紧反导系统的研制与实验,在本土和海外组网部属。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俄罗斯在面对美国坚持部署反导系统的形势下,利用灵活的外交策略和有关的条约与国际法与之周旋,阻止或者滞迟美国部署反导系统的步伐,但是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加紧开发和部署能突破反导系统的先进武器系统,并在必要的时候不失时机的向美国展示自己的力量存在。

吴怀友[9](2006)在《初级阶段:当代全球化所处的历史阶段》文中认为当代全球化既不像极端全球主义论者所预设的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单一世界,也不像变革论者所宣扬的是一个偶然的、不确定的历史现象,更不是怀疑论者所认定的主权国家什么也没有改变、全球化只是一个陷阱。当代全球化的最大实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全球化初级阶段:一方面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另一方面现实全球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全面、不成熟阶段。全球化初级阶段具有既不同于“历史上的全球化”,又不同于成熟阶段全球化的显着特点。正确认识当前全球化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对澄清全球化理论研究中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片面性,以及在实践中防止出现“左”的和右的两种倾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汤(竹君)[10](2006)在《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 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 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

二、《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1)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本选题的学术价值
        (三)关于研究时段的选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跨大西洋同盟存续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欧美与俄罗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的研究
    三、本文基本假设、主要概念和变量选取
        (一)基本假设
        (二)主要概念
        (三)影响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主要变量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五、本文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00年以来国际秩序的变化与欧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变化
        一、国际体系的重构
        二、地缘政治竞争与欧亚大陆地缘环境的重塑
        三、美欧同盟的延续与分歧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的深化与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第四节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美与俄罗斯结构性矛盾的激化:欧美对俄政策趋硬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美欧的对俄政策
    第二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过程
        一、2000年至2008年
        二、2008年至2014年
        三、2014年至今
    第三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原因
        一、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
        二、“双东扩”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化
    第四节 欧美政策趋硬对俄罗斯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美对俄政策特征的差异
    第一节 “软制衡”:欧盟对俄政策选择
        一、欧盟对“软制衡”政策的选择
        二、欧盟内部关于对俄政策的博弈和协调
        三、欧盟对俄“软制衡”的政策体现
    第二节 “新遏制”:美国对俄政策选择
        一、美国对俄“新遏制”政策的选择
        二、美国对俄“新遏制”的政策体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安全威胁的感受度差异
        一、实力差距
        二、地缘环境因素
        三、安全认知差异
    第二节 经济依赖度差异
    第三节 战略文化差异
        一、战略文化中的单边与多边
        二、战略文化中武力的使用
    第四节 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格战争与乌克兰危机中的欧美对俄政策
    第一节 俄格战争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一、俄格战争爆发及欧美俄的纷争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第三节 西方与俄罗斯会出现“新冷战”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朗普上台后的美欧俄关系
    第一节 欧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一、原有矛盾的加深——利益分配的分歧加深
        二、新矛盾的产生——特朗普的“另类”风格
    第二节 特朗普执政以来欧盟和美国的对俄政策比较
        一、欧美对俄罗斯的态度和政策
        二、欧、美、俄在“北溪-2”问题上的角力
    第三节 欧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美俄竞争日趋激烈
        二、跨大西洋关系“变局”还是“延续”?
        三、欧俄关系的调整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北约东扩、“特朗普新政”与俄欧安全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危机背景下的北约东扩之争
二、反导系统与欧洲安全
三、乌克兰危机后的常规武装力量重新对峙
    (一) 北约军队的重新部署
    (二) 欧洲成员国的不同立场
    (三) 俄罗斯的反应
    (四) 关于“军事存在规模”和“混合战争”问题的争议
    (五) 北约与俄罗斯在其他地域正在酝酿中的对峙
四、“特朗普新政”与北约的前景

(3)政治话语权下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阶段与标志性成果
        1.2.2 国外学术界主要研究方向与核心议题
        1.2.3 国内学术界研究概况
        1.2.4 前人已解决问题及本文任务
    1.3 本文的研究资料及相关说明
        1.3.1 研究资料
        1.3.2 相关说明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时代背景
    2.1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政治背景
        2.1.1 冷战僵持与国际政治态势
        2.1.2 美国国内围绕核政策的质疑与反对
        2.1.3 里根政府新国防科技战略意图的萌生
    2.2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经济背景
        2.2.1 里根第一任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2.2 里根政府的国防开支及军事科研投入
        2.2.3 美苏同期军事投入对比
    2.3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科技背景
        2.3.1 美国导弹防御领域的科技积淀
        2.3.2 美苏同期军事技术实力对比
        2.3.3 军事技术工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共显
第三章 战略防御计划的政治建构
    3.1 战略防御计划中的政治博弈
        3.1.1 政党之争:共和党与民主党
        3.1.2 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之争:总统与国会议员
        3.1.3 白宫内部之争:强硬派与务实派
    3.2 政治情境下的科学界反馈
        3.2.1 政治试探与科学界的最初反应
        3.2.2 NSDD119 号文件与科学家的分化
        3.2.3 政治对科学家的影响
    3.3 知情同意下的公众参与
        3.3.1 公众与科学界的隔阂
        3.3.2 政府对公众的引导方式
        3.3.3 有限知情同意下的公众表态
第四章 战略防御计划的象征意义
    4.1 从象征国家安全到象征国家利益:雷克雅未克会晤
        4.1.1 雷克雅未克会晤的基调
        4.1.2 战略防御计划对会晤进程的扭转
        4.1.3 白宫的舆论掌控
    4.2 从象征国家利益到象征国际形象:《中程核力量条约》
        4.2.1 《中程核力量条约》的签订与战略防御计划政治预期的实现
        4.2.2 国会政治之 SDI 计划与 ABM 条约
        4.2.3 科技规划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4.3 象征政治在战略防御计划中的应用
        4.3.1 象征政治及其实施路径
        4.3.2 象征政治成功实施的原因
        4.3.3 政治策略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意义
第五章 战略防御计划对科技政策的影响
    5.1 战略防御计划的军转民尝试
        5.1.1 《CRADA》法的颁布与 SDI 研究成果转化
        5.1.2 军事技术社会运行的阻力
        5.1.3 导弹防御技术战略价值的弱化
        5.1.4 军转民尝试的启示
    5.2 信息技术与现代战争的结合
        5.2.1 从信息高速公路到“数字地球”
        5.2.2 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5.2.3 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5.3 SDI 的政府抉择:导弹防御政策的调整与克林顿政府的转变
        5.3.1 布什政府的调整与导弹防御的新征程
        5.3.2 从战略防御计划到国防信息高速公路
        5.3.3 美国政府视域中的科技政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论文重要人物履历简表
附录 B 论文缩略语一览表
附录 C 论文主题大事记一览表
附录 D 论文主要人名中英对照表
附录 E 美国国家防务支出一览表(1945-2011)
附录 F 美国国防部维修、研发、建设支出一览表(1978-2011)
附录 G 有关战略防御计划的部分问卷调查

(4)论冷战后俄罗斯的反导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冷战后俄罗斯面对的反导安全形势
    第一节 《反导条约》和导弹防御的发展
        一、 《反导条约》及其历史地位
        二、反导实践的发展
    第二节 美发展反导系统对俄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 美东欧反导系统“剑指”俄罗斯
        二、 改变策略的海基反导系统
        三、 构筑全方位立体反导防御网
    第三节 美发展反导系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恶化全球安全环境
        二、 破坏地区安全稳定
        三、 诱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反导策略的演变
    第一节 策略指针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反导条约》废止前俄反导策略
        一、反对——心态矛盾
        二、 采取务实的反制措施
        三、 且战且退,被迫妥协
    第三节 借助国际法及运用灵活的外交策略
        一、 借助军控外交谈判,铺垫“非对称性”战略威慑
        二、 倡议合作反导,扰乱美方部署
    第四节 以“非对称性”策略反制美反导体系
        一、 理论依据
        二、 实际运用
    第五节 加强突破美反导系统的力量建设
        一、 巩固陆基战略核力量
        二、 加强海基战略核力量
        三、推进空基战略核力量
        四、构建自我防御体系
第三章 俄罗斯反导策略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初期坚决反美退约的考量
    第二节 中期默认妥协的战略意图
        一、 利益交换的落空
        二、 策略调整的动因
    第三节 后期“非对称性”策略的选择
        一、 策略依据:国家实力
        二、 实施途径:内涵发展
        三、 策略目标:遏制反导
第四章 俄罗斯反导策略的影响
    第一节 对俄国家安全与复兴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第二节 对世界战略安全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
        二、 消极影响:刺激核大国间战略军备竞赛
    第三节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对国际和地区力量格局的影响
        二、 对国际关系秩序的影响
第五章 俄罗斯反导策略展望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 对俄反导策略走向的展望
        一、 斗而不破——服务总体战略
        二、 “核遏制”战略——以进攻实现防御
        三、 战略力量建设——最低限度但有效
    第二节 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 启示
        二、 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5)政治话语权下的国防科技政策——以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话语权下的科技政治化
二、“星球大战”计划的政治情境
    1.SDI的前期政治情境:堕胎政治
    2.政治情境的重塑:从堕胎政治到龙卷风政治
        (1) 谎报危险程度。
        (2) 标榜政府正义感。
        (3) 鼓吹技术潜能。
    3.政治情境的巩固:拉拢与打压
三、国防科技政策政治化的表现

(6)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核战略思想的演变(1945-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述评
    三. 研究的思路、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美国知识分子对核武器影响的早期思考
    第一节. 原子弹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冲击
    第二节. 原子弹对国际关系影响之思考
    第三节. 原子武器的控制及和平与安全的维护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热核武器的新发展与战略学者们的反应
    第一节. 有关氢弹军事与政治影响的思考
    第二节. 导弹核武器的战略影响之思考
    第三节. 热核武器对陆海空军角色影响的论争
    第四节. “防不胜防”的核防御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核时代威慑战略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布罗迪与核时代威慑思想的初现
    第二节. 备受诟病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第三节. “分级威慑”思想下的有限战争理论
    第四节. “核充足”与“恐怖平衡”下的威慑思想
    第五节 针对不同对象与地域的威慑战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核时代西方同盟关系与战略的讨论
    第一节. 热核时代同盟必要性及其原则的探讨
    第二节. 热核时代北约战略选择之争论
    第三节. 核武器对北约团结问题的影响
    第四节. 同盟成员的义务、负担与权利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核时代寻求和平与安全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核裁军的幻想与现实的困境
    第二节. “恐怖平衡”下的核裁军思想
    第三节. 核威胁下的民防思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冷战后美俄核裁军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1 美俄核裁军进程研究的两个概念界定
    1.2 美俄核裁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3 美俄核裁军研究的两个理论模式
        1.3.1 "安全困境"模式
        1.3.2 "囚徒困境"模式
第二章 美俄核裁军的起步
    2.1 《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
        2.1.1 《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历程
        2.1.2 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内容
        2.1.3 对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分析
    2.2 《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从签署到废止
        2.2.1 《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
        2.2.2 条约的废止
第三章 美俄核裁军的深入:《莫斯科条约》的签署
    3.1 《莫斯科条约》签署的背景
        3.1.1 《莫斯科条约》是美国核政策调整的结果
        3.1.2 签署《莫斯科条约》:俄罗斯无可奈何的选择
    3.2 《莫斯科条约》的签署和内容
    3.3 对《莫斯科条约》的评述
第四章 布拉格的春天:美俄《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
    4.1 美俄启动新一轮核裁军谈判的动因
    4.2 美俄《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和内容
    4.3 对《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评述
第五章 无法消除的障碍:NMD问题
    5.1 美俄关于导弹防御之争的简单回顾
    5.2 NMD的含义
    5.3 NMD问题对美俄核裁军的负面影响
结语 难见曙光:简评奥巴马的"无核世界"倡议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论美俄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一、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原因分析
    (一) 美国自认为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
        1、深厚的思想基础
        2、有利的国家发展态势
        3、霸权的"诱惑"
    (二) 美国的安全困境与现实威胁
        1、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2、美国的战略防御与苏联的导弹威胁
        3、借口"无赖国家"与国际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二、苏联与美国在反导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一) 苏美1972年《反导条约》
        1、《反导条约》签署前的苏美态势
        2、《反导条约》的构思独特性
        3、《反导条约》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基石作用
    (二)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和试验及对苏联的影响
        1、"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
        2、"星球大战计划"的技术研究与试验
        3、"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的影响
三、美国部署主要针对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
    (一) 美国构建反导网的前期准备
        1、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为部署反导系统扫清障碍
        2、将NMD与TMD合并,使之一体化
        3、加紧反导系统的研制与试验
    (二) 美国在本土与海外组网部属主要针对俄罗斯的反导系统
        1、在阿拉斯加、日本、韩国---俄的东部进行反导系统的部署
        2、在东欧---俄的西部边界部署反导系统
四、俄罗斯应对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策
    (一) 借助国际法及运用灵活的外交策略
        1、利用《反导条约》与《欧洲常规力量条约》作为与美谈判的筹码
        2、与美国协商共同构筑反导系统
        3、俄罗斯建议与美国共同使用在东欧的雷达站
    (二) 俄罗斯加强反制美国反导系统力量的建设
        1、研制和部署新型战略核导弹
        2、增强海基战略核力量
        3、恢复战略空军的巡逻
        4、俄罗斯在拉美地区展示力量存在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初级阶段:当代全球化所处的历史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一、命题的提出
二、全球化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
三、当今的全球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四、全球化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0)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论
第1章 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
    1.1 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
        1.1.1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
        1.1.2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
    1.2 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1.2.1 理论研究的自律
        1.2.2 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
        1.2.3 本土传统
        1.2.3.1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2.3.2 “忠实”之于传统
    1.3 翻译实践现状反思
        1.3.1 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
        1.3.2 文化意识
第2章 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
    2.1 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
        2.1.1 学科名称
        2.1.2 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
    2.2 观念与判断
        2.2.1 观念转变中的困顿
        2.2.2 评判力
        2.2.3 论文写作模式
第3章 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
    3.1 治学态度
        3.1.1 构架疏忽
        3.1.2 阐释粗疏
        3.1.3 措词不慎
        3.1.4 言过其实
        3.1.5 顾此失彼
        3.1.6 引文失信
        3.1.7 论点草率
    3.2 学术规范
        3.2.1 文不应题
        3.2.2 论述不支持论点
        3.2.3 背景缺陷
        3.2.4 横生枝节
        3.2.5 为辩而辩
        3.2.6 前后矛盾
        3.2.7 细节粗疏
        3.2.8 论证欠缺
        3.2.9 强行论证
        3.2.10 文化生疏
第4章 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4.1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伦理
        4.1.1 翻译行为主体与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
        4.1.2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个案分析
        4.1.3 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个案分析
        4.1.4 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伦理
    4.2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及翻译的主体间实践伦理
        4.2.1 主体间关系与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
        4.2.2 翻译的主体间实践伦理
        4.2.3 “合法性”问题
第5章 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
    5.1 翻译政治
        5.1.1 翻译政治的厘定
        5.1.2 翻译政治的层面
    5.2 翻译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第6章 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
    6.1 翻译策略
        6.1.1 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策略
        6.1.2 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策略
    6.2 翻译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6.2.1 翻译批评的理论思考
        6.2.2 译本批评的方法
第7章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7.1 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活动
        7.1.1 翻译活动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7.1.2 文化认同
    7.2 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动态博弈
        7.2.1 英译汉中的动态博弈
        7.2.2 汉译英中的动态博弈
        7.2.3 理论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生期间科研成果
博士后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永久通信地址

四、《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D]. 宋芳. 南京大学, 2020(04)
  • [2]北约东扩、“特朗普新政”与俄欧安全新格局[J]. 冯绍雷. 俄罗斯研究, 2017(01)
  • [3]政治话语权下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研究[D]. 王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4]论冷战后俄罗斯的反导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D]. 杨凯达. 外交学院, 2013(02)
  • [5]政治话语权下的国防科技政策——以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为例[J]. 王璐,曾华锋.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05)
  • [6]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核战略思想的演变(1945-1960)[D]. 刘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7]冷战后美俄核裁军进程研究[D]. 郭宗帅. 青岛大学, 2011(06)
  • [8]论美俄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的博弈[D]. 周自龙. 新疆大学, 2010(02)
  • [9]初级阶段:当代全球化所处的历史阶段[J]. 吴怀友. 长白学刊, 2006(06)
  • [10]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 汤(竹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反导条约》真的过时了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