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赴俄旅客健康的因素探讨

威胁赴俄旅客健康的因素探讨

一、威胁赴俄罗斯旅行者健康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安娜(Tarasenko Anna)[1](2021)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从清代外销画的出现的背景、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外销画作品首次在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十九世纪外销画也在北京出现了。外销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玻璃画等等。这些美术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绘画的技法。其内容讲述中国风景与风情,以及中国异地的动植物。外销画的诞生不仅归功于中西贸易的迅速发展,这种艺术作品还起源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耶稣会代表是最初到达中国的。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北京也成立了东正教使团。传教士把欧洲书籍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带到中国,其中包括绘画和铜版画。在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中出现了艺术家,其中有格拉蒂尼,郎世宁,马国贤,等。至于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活动,除了在中国传教之外,他们的任务还包括中国的全面研究。在本研究中,使团最重要的代表是N.Ya.比丘林和Z.F.列昂季耶夫斯基。除了写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面作品,他们把大量图片的资料带到俄罗斯,主要是由中国的画家们制造的。这些图纸不仅作为书面研究的补充,但同时也成为了关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重要信息来源。过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定期的贸易增加了俄罗斯贵族对东部邻国的兴趣。这些接触不能不给俄罗斯艺术留下明确的印记,因此中国的主题逐渐开始出现在俄罗斯艺术品中。由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画品包括中国风景,其人民和他们习俗的图像。这些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知识。这些幅画出现在俄罗斯的收藏中对随后的改变是一种巨大的冲动。此后不久,由俄罗斯皇帝的法令决定在东正教使团的成员中应该有一位专业艺术家。于是,从第十一届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有专业画家:A.M.列加舍夫、K.I.科尔萨林、I.I.奇穆托夫、L.S.伊戈列夫。他们的职责包括绘制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画品。这项任务要求是最准确中国形象的传送。多亏了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的作品,近世有机会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在中国生活。在世纪之交,外销画中呈现的中国生活的现实形象间接影响了在俄罗斯新艺术派和先锋派中的新潮流的形成。N.S.冈察洛娃、I.I.马什科夫和其他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此时,从中国风的异国情调和外销画的民族志性的展示过渡到艺术形象的象征深度,通过民间艺术的简化形式来传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在艺术、文化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度互动。本探讨突出两点认识:一是通过史料文献挖掘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二是注重俄中通过外销画实现的艺术交流路径与形成的影响力。这样的两点,共同着力于中外艺术比较研究,即比较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从而揭示中俄艺术交流史的脉络演变。

许洁[2](2021)在《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旱獭和黄鼠三种肠道原虫感染及基因分型研究》文中指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um spp.)、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duodenalis,简称贾第虫)以及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为三种常见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宿主。感染宿主可排出含有卵囊、包囊或孢子的粪便污染周围环境、食物和水,人或动物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与感染宿主直接接触等途径获得感染。感染可引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目前,已在多种啮齿类动物中检测到人兽共患肠道原虫,表明啮齿类动物可作为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的传染源。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为青藏高原草原地区常见野生啮齿类动物,其体积小,活动范围广,携带多种病原体,栖居地与人类、家畜以及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相重合。截至目前,尚未见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体内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分子特征及种群结构等的研究报道。目的:本研究对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体内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分子特征进行研究,初步弄清调查地区这三种常见的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亚型特征;同时对该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了解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亚群结构及传播方式等。方法:随机选取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张掖地级市和白银市会宁县五个地区作为样本采集点,于2017年6月—9月,使用捕鼠器捕捉获得啮齿类动物共498只,其中399只喜马拉雅旱獭,包括碌曲县99只、肃南县100只、夏河县102只和张掖市99只;99只阿拉善黄鼠,均采自会宁县。随后依据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内对498只啮齿类动物施行高浓度CO2安乐死,剖杀,取肠道内容物,并提取DNA。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氏PCR扩增,对PCR扩增阳性样本,进一步运用gp60基因位点进行亚型分型。基于贾第虫的bg、gdh、tpi位点进行巢氏PCR扩增及基因分型。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核糖体RNA(rRNA)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巢氏PCR扩增,随后通过微卫星位点(MS1,MS3,MS4)和小卫星位点(MS7)的巢氏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对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进行MLST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中,隐孢子虫总检出阳性率为2.2%(11/498),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阳性率分别为2.5%(10/399)和1.0%(1/99)。经序列分析,11个隐孢子虫阳性样本被鉴定为4种基因型:喜马拉雅旱獭鉴定为3种新基因型,分别为marmot genotype Ⅰ,marmot genotype Ⅱ 以及 marmot genotype Ⅲ,其中 marmot genotype Ⅰ为优势基因型(70.0%,7/10)。阿拉善黄鼠中鉴定出1种已知基因型horse genotype。进一步对隐孢子虫horse genotype阳性样本进行gp60位点扩增,鉴定出新的horse genotype亚型,命名为VIbA10。基于至少一个位点的扩增结果,贾第虫总阳性率为1.6%(8/498),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5%(6/399)和2.0%(2/99),序列分析鉴定为集聚体A、B和E,集聚体B为该地区优势集聚体(75.0%,6/8)。而基于不同位点的扩增效率不同:gdh位点成功扩增5份样本,鉴定出4个集聚体B及1个集聚体E;by位点成功扩增7份样本,鉴定出1个集聚体A、5个集聚体B和1个集聚体E;tpi位点扩增失败,未获得阳性样本。毕氏肠微孢子虫总阳性率为10.0%(50/498),其中喜马拉雅旱獭的阳性率为11.8%(47/399),阿拉善黄鼠阳性率为3.0%(3/99)。经序列分析,50个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出7种基因型,包括1种已知基因型YAK1,以及6种新基因型(ZY37,HN39,HN96,SN45,XH47,ZY83),其中新基因型 ZY37 为该地区优势基因型(54.0%,27/50);7个基因型均属于人兽共患的Group 1。共3份样本存在肠道原虫的混合感染,均来自张掖市喜马拉雅旱獭,1份为毕氏肠微孢子虫与隐孢子虫混合感染,2份为毕氏肠微孢子虫与贾第虫混合感染,对50个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进一步进行MLST分析,结果在MS1、MS3、MS4和MS7位点分别有25、26、22、31个阳性样本被成功扩增,鉴定出2、2、8、5种基因型。共18个样本在5个位点(ITS、MS1、MS3、MS4和MS7)均成功扩增,构成9个多位点基因型(MLGs)。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该研究地区毕氏肠微孢子虫总群体为克隆性群体结构,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形成2个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亚群,亚群1为流行性结构,亚群2为克隆性结构,表明喜马拉旱獭中毕氏肠微孢子虫存在流行性和克隆性两种传播方式;而不同亚群间未见群体隔离或地理隔离。结论: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均存在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本研究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检测到隐孢子虫horse genotype及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YAK1,扩大了其宿主范围,并鉴定出3种新的隐孢子虫基因型和1种新的horse genotype亚型,6种新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此外,经MLST分析获得该地区毕氏肠微孢子虫为克隆性群体结构,并形成流行性和克隆性2个亚群。研究结果为评估这三种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风险、感染危险因素及其公共卫生意义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制定针对当地特点的寄生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陈燕玲[3](2021)在《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诞生,本论文旨在以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为例,探究该节目场景化叙事的场景特色和叙事创新,深入解读“场景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节目呈现,将场景化叙事理论作为理论背景,将延伸的媒介情境理论、场域理论、陌生化理论作为论证依据。详细探究节目的发展历程、场景建构、叙事话语、多元比较、价值思考等五个要素,挖掘节目对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产生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思考,以小见大洞察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方向与发展空间。本论文对该节目文本分析后得知,《冒险雷探长》为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提供了优质的创作范本,场景化叙事强化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催生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更多的原创品牌;增强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更精准化的营销模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场景化叙事对节目的视听效果会产生更大影响。随着观看环境的虚拟化及创作团队的盲目从众等因素,也带来了同质化现象与趋同场景的审美疲劳;极致个人化风格与叙事话语的刻板传播;品牌化作品缺乏与商业文化的失衡等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的瞬息万变也带给节目更多变化莫测,同时给创作者、用户和市场提出了更多要求,结合本论文,笔者对节目场景化叙事的实际启发是把握技术与文本,丰富节目的场景建构;注重用户与互动,拓展节目的叙事话语;融合商业与文化,深耕节目的品牌价值等。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以个性化的纪实手法、多元化的剪辑方式、定制化的解说风格等艺术光韵展现了节目价值,也需要注意带来的消极因素进而积极应对,才能使得场景化叙事对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产生更多元的叙事价值与创新呈现。

马倩[4](2021)在《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话语研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权力主体间基于权力争夺的冲突和对抗,二是权力主体间基于利益协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Chilton&Schaffner2002)。外交话语是政治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关注作为外交实践工具的话语如何反映并塑造外交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话语实践根据以上两个主题可大致分为对立型外交话语和合作型外交话语。长期以来政治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关注话语的对立性特征,而对合作型外交话语的研究和系统性解读不足。从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概念化视角来看,合作型外交话语应呈现与对立型外交话语不同的空间表征形式,Chilton(2004)话语空间理论以二元分界的空间概念化仅适用于后者而不能解释前者。本研究从话语空间建构视角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对合作型外交话语进行解读。鉴于二元分界式空间概念化的局限性,本研究借鉴Chilton(2004)提出的三维度(空间、时间、价值),并基于Kaal(2012,2015,2017)从政党话语的时空指涉范围反观政党世界观的话语空间分析路径,拓展话语空间的内涵和研究框架;通过分析中国“和合”话语的“空间-时间-价值”(STV)表征形式,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模式,以丰富认知视角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价值维度各有哪些话语表征?(2)中国“和合”话语建构了什么样的话语空间?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3)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在话语空间表征上有何差异?为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以中国领导人68篇多边外交演讲为语料,遵循“文本特征→概念化表征→话语空间整体表征”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步骤,以质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为辅的方法进行语料分析。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以包容性的空间“满格”表征反映全局视角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存,在时间维度以延展性的时间“满格”表征反映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价值维度以相应识解策略反映共同价值取向,与时空“满格”相呼应。第二,中国“和合”话语的三维度表征共同形成延展包容的话语空间,以“和合”话语空间模型可视化呈现,三维度之间体现以价值维度为核心的两两交互关系。第三,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基于不同的空间概念化呈现不同的话语空间表征,前者在共同价值导向下以整体性、弱界限划分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外向扩展的包容性表征;后者在价值对立导向下以内外分界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内向压缩的对抗性表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上对Chilton(2004)的话语空间理论进行改造形成拓展框架以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特征,最终得出“和合”话语空间模型,丰富了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外延;实践上将合作型外交话语与对立型外交话语置于平等地位,扩大了话语空间研究范围,克服了前期话语空间研究偏重于关注政治话语对立性特征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理据支撑,并对政治话语分析实践、外交话语翻译实践、中国价值观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李小娟[5](2021)在《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5世纪末,西方向海洋进发,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开启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动机除了对资源、商路和财富的渴望之外,则是西方对基督教传教的热情。长期以来,中东是西方基督徒憧憬和向往的圣地耶路撒冷的所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传教士萌生了向中东传教的理念,16世纪以来,西欧传教士的“福音”在这里生根发芽,到了19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已经在中东广泛存在。传教理念是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以来,美国基于西欧早期传教活动的成果,在该地区开启了一个空前的基督教传播的时代。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是美国海外传教活动的一部分,与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和基督教复兴运动密切相关。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交通工具、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基督教大规模的传教运动。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作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和基督教复兴的一部分而存在。其次,19世纪盛行于美国的天命论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为美国海外传教事业提供精神动力。这些思想都建立在盎格鲁—撒克逊的种族优越论之上,将“拯救众生”和向落后民族传播基督教“福音”看作他们的神圣使命。最后,“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和美部会的诞生,直接推动了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的发展。美国在中东传教的主体是美国福音派,他们在美部会的组织和领导下传教。美部会主要由公理会、长老会和归正会的成员组成,总部设在波士顿,致力于实现“全世界的福音化”。其中,长老会在中东的传教贡献尤为突出。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活动的客体包括安纳托利亚地区、黎凡特地区、海湾地区和北非等地区的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起初,美部会将这些地区的穆斯林和犹太人作为传教的主要目标。然而,由于伊斯兰教法对穆斯林改宗的严格约束和来自犹太人内部的极力排斥,美部会改变传教策略,集中向所谓的“堕落的东方教会”和“名义上的基督徒”进行精神启蒙,复兴当地的基督教教会,将此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的序幕。为了达到促进皈依的目的,美部会采取了包括教育、医疗和出版等方式向中东民众传播基督教。其中,教育是美国传教士最主要的传教方法,他们在中东开办各类教会学校,在美国传教士看来,这是影响年轻一代最可行的方法。他们在教会学校推行《圣经》教育,通过在当地创办出版社的方式印刷《圣经》和宗教传单,试图在精神上“唤醒”中东民众。另外,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医疗领域的传教工作也较为突出。中东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医疗条件,传教医生在当地开办了医院和药房,并开展了医疗培训,对中东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中东社会存在的性别隔离习俗,美国女传教士在向中东妇女的传教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对当地妇女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向中东伊斯兰世界文化扩张的一部分,传教士在其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生动地诠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互动的内涵和外延。这场互动是对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互动的继承和延续,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冲突与融合为其基本特点。而美国传教士与中东穆斯林的交往更多地表现出冲突的一面。从交往哲学上讲,宗教冲突源于将己方奉为主体,将他方视为顺从和受支配客体的‘主—客’式的交往观。美国传教士在与穆斯林的互动中往往陷入这样的交往观之中,将基督教文明奉为唯一的文明,将西方价值观奉为唯一的价值观。这种西方中心论的交往观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影响持续至今,这一点也将始终影响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邹玉清[6](2021)在《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发展到今天,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设计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创新离不开思维与方法,基于未来视角的创新设计思维是实现方法中的一种。本文以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预测性特征的未来设计思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比较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部分学科对“未来思维”认知的基础上,对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确认了未来设计思维的思维路径:以终为始的“终点思维”、梳理因果的“布局思维”、寻觅机会的“复合思维”;从造物组合、系统组合、资源牵引三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并从周期、视野维度、资源转换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设计中获取效率剩余的价值、影响设计思维的不变量与变量关系、相关性的因果关系、未来设计思维中的驱动与制约因素等,从而提出了未来设计方法的原则、实现方式以及一种“非效率”的创新设计方法并构建了这种方法的设计模型。未来视角呈现出客观未来以及主观未来的两种不同图景,我们认识中的客观未来呈现出时空的进程;而主观未来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个趋向目的的过程使得未来视角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产生当下的意义:即未来设计是对未来的长期目标所产生意义的回应,是根据当前的走向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基础上,对将要到来时间的某个目标,进行探索、预测和实验,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型造物的一系列构想,以及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启发。本文认为未来是一个动态化的进程,以观察者的角度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未来”的视角,归纳造物工具在未来进程中的各参与方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通过归纳工具产品在“过去的未来式”的作用,对应今天的“未来式”的发展,以至演绎将来的“未来式”。由未来的“目的”来求解当下的未来视角中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建构。认为工具产品在未来进程中的作用是“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在具体的实现上则是用工具产品作为人的生理系统的延伸,最大化的获取与转换资源,获取效率剩余,服务于人的主观未来目的,是达成主客观的时空一致性的工具。同时这个趋向资源获取与转换过程中的主观造物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受到客观外部周期的影响、主观对客观认识的影响、以及主观视角上获取转换资源的能力的制约。从主观未来视角的非效率指向与客观视角的效率现象在未来进程中的关系以及制约因素,来构建趋向未来资源进行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是一种面向未来可能性和探索性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从自然界的大设计的平均效率与主观未来目的的获取效率剩余的工具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建构主观跨越客观的产品设计溯层原则;从技术方式的未来、生活方式的未来、主观文化方式的未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溯层的途径;同时在具体的产品设计实现上提出了实现的方法。所以,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思维使得合理的造物行为具有目的,使未来产品系统的准备成为可能,也使未来进程中的生活意义更加的充实。在最后一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以对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进行实践和修正,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修正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李铃[7](2021)在《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日国力对比发生逆转,中日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本论文试图通过游记文本研究,检视游记文本中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如何改变。本论文在统计现存明治时期日本人游记书目和概述近代日本人中国旅行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 1862年“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9部游记、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和《北京纪游》(1875年)、宗方小太郎的《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1887年)、内藤湖南的《燕山楚水》(1900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1907年)作为个案,挖掘这些不同年代文本中的相同主题,发现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共性,也注意分析各旅行者源于各自旅行目的和兴趣的个人关注点。本论文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序章,第二章是先行研究综述。第三章统计了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整体情况并分类,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细读了明治之前、明治前期和明治后期的游记个案。第七章为终章。通过对明治之前和明治时期游记中中国认识的考察,本论文有以下发现:1)各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既有共同的关注点,也有各自的问题意识。不同时期日本人在游记中的共同关注点是:中国人、中国的外国势力、近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时间较长的旅行,游记中会对中国会有相对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而以奔赴名胜古迹或某些固定旅行点为目的的旅行,旅行者较为偏向于把局部事实概括成中国的整体特征。2)整体而言,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中国正在走向衰败,对中国人、中国卫生、中国名胜古迹、中国的鸦片问题等,都是类似评价。在明治以前和明治前期的游记中,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人和中国的境遇仍怀有同情和理解,日本间谍则始终对中国怀有恶意。明治后期的游记中,日本人以日本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远不如日本。3)明治之前和明治前期,旅行者以社会上层、某领域的精英人士、间谍和军人居多,他们接触的多是中国下层人士。到了明治后期,普通日本人也能访华。明治维新的成功、近代日本对外武力扩张的阶段性胜利,使日本人国民身份意识加强,他们在游记中常以维新成功国和战胜国国民的心态凭吊、评估中国。随着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的增多,日本人越来越依靠在中国的日本人获取信息,笔谈的作用发生改变,不再只是了解中国的方式,也成了他们向中国人传达中国认识的方式。

德乐格尔玛(Batdorj Dolgormaa)[8](2020)在《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蒙中两国全面合作战略伙伴的关系确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蒙中的合作愈发密切,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都有着一系列合作。蒙古国有着许多自然景观,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比邻中国的地理优势都给蒙古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商机。与其他国家相比,蒙古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蒙古国最初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对旅游业进行一些政策倾斜,从而对旅游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业。蒙古国从2014年开始实施“草原之路”计划战略,该战略主要是基于蒙古国在欧亚地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振兴贸易、旅游以及运输行业等来促进蒙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蒙古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外旅游环境的影响,蒙古国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得到国民及政府的重视,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国民收入不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提高。而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很强,出国旅游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旅游的一个趋势,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市场。蒙古国“草原之路”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很深的内涵,两国拥有在贸易、投资、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旅游合作。本文通过对蒙古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外部环境重点分析蒙古国的旅游资源环境分析和旅游产业环境,内部环境重点分析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市场开拓的现状进行说明。发现蒙古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候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蒙古旅游企业在中国开拓市场策略的情况以及问题,在借鉴了中国的有关成功案例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产品价格、促销与渠道以及推广角度上提出了蒙古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相关策略。并提出蒙古国应当采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新旅游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中蒙合作机制等措施来保障相关策略的实施。

萨博日尼科挖 亚厉山德拉[9](2020)在《中俄旅游合作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收入为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金融、商贸等重要经济部门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俄两国战略合作呈积极态势,根据俄罗斯联邦机构的旅游业统计材料显示,2010年以来,到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国游客数量由2010年的158061人上升到2017年的762452人次。与2017年相比,2018年中国赴俄游客数量增加了42%,达到1306473人次。但与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旅游业也存在许多风险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中国和俄罗斯的导游服务质量低下,导游活动存在非法性问题、中国旅行社实行的倾销政策以及俄罗斯的基础设施不发达。都是两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消除暴力和犯罪有关的立法措施,制定并实施旅游立法。为了决定俄罗斯的基础设施不发达的问题有必要吸引私人资本投资,需要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的积极配合。本论文针对中俄旅游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中俄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其次对中俄旅游合作的现状及中俄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中俄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旨在为两国旅游合作开辟新的方向,促进两国旅游合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侯琨[10](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文中研究说明天体生物学是一门伴随着生命起源研究和航天实践而兴起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莱德伯格提出地外生物学的概念以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在天体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它广泛吸收了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陨石学、无线电通讯、嗜极生命、遗传学等诸多研究中汲取养分,拓宽了自身的学科范畴。从技术性视角来看,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始终与航天、生命领域的技术进展相一致,它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自从美国在20世纪末完成了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建制化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了隶属本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推动学科进展,但我国尚没有这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本篇博士论文通过回顾天体生物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理清其学术脉络,对于我国学界正确认识该学科、推动本土研究进展有所裨益。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天体生物学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起源的历史条件,即米勒实验的突破性成果推动了生命起源研究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变,第一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召开促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制度化、专业化进展。生命起源领域的进展为地外生物学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在莱德伯格的推动下,地外生物学概念被提出,美国国家航天局在科技竞赛的支配思想下也开始投资支持生命起源和地外生物学研究。第二章则考察了生命起源研究之外天体生物学得以成立的另一种学术研究传统——火星生命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火星运河争论促进了美国国内火星科幻的繁荣,对在20世纪中叶成长起来的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天文学界对太阳系内行星认知的逐渐加深,火星在学理上和文化上都成为了地外生命探测最重要的目标天体。20世纪60-70年代,借着美苏航天竞赛的东风,美国国内地外生物学研究群体参与到了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的仪器研发、成果解读中,这一时期也是地外生物学实践的高潮期。但随着海盗号登陆火星表面对与火星生命说的否定性结果,地外生物学逐渐进入低谷。第三章分析了美航局航天实测之外的多学科参与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它们的成果为学科复兴埋下了种子。默奇逊陨石中氨基酸以及星际空间中有机分子的发现为业已沉寂的胚种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嗜极生命的新的研究进展则加深了学界对于极端环境中生命的认识水平;SETI理论的提出和相关搜索计划的启动则推动了对于地外文明的探测热潮;新的生命起源理论也在遗传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斩获新生。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地外生物学拓宽了学科边界,成为了天体生物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第四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天体生物学完成建制化的过程。ALH84001火星陨石的发现以及激进的解读(即在陨石中存在火星生命遗迹)使得火星生命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力量的站台也为天体生物学复兴奠定了基础。随着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成立、专业性学术杂志的发行以及学术教材的编排出版,天体生物学逐步完成了建制化,相较于以往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天体生物学不但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注重下一代学者的培养。第五章关注到新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拓展,系外行星的发现和宜居带概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界对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加深了认识,同时对于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条件有了新的理解;而太阳系内巨行星卫星系统中,木卫二与土卫六因冰层与大气的存在成为了天体生物学最为关注的新的目标天体。这股向内与向外的目标天体延伸成为了新世纪天体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第六章针对我国民国时期对于生命起源理论的接受与21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梳理,以试图解释天体生物学在我国的缺位原因,这其中意识形态上认知的差异是关键性因素。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术研究者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进入到该研究领域中,我国进行天体生物学建制化的契机也逐步形成。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天体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始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相结合,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天体生物学的科学实践还对于人类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天体生物学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展示出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出台了各自的航天规划,天体生物学因航天而起,也因航天而兴,我国的航天事业终将建立自己的天体生物学研究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天体生物学历史的梳理,为天体生物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威胁赴俄罗斯旅行者健康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胁赴俄罗斯旅行者健康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政治经济前提
        一、清朝的对外政策与贸易状况
        二、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组织与外销画的出现
    第二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文化艺术前提
        一、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清宫廷绘画
        二、专业艺术领域的西洋风绘画
        (一)江南西洋风画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
第二章 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画室与主要创作的形式
        一、外销画生产的过程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创作的形式
    第二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体裁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外销动植物画
        四、肖像画
第三章 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中贸易状况对外销画传播的影响
        一、俄中陆地的贸易与对俄中艺术交流的影响
        (一)俄中贸易商队
        (二)恰克图与买卖城:十八——十九世纪俄中艺术互动空间
        二、俄中在广州的海洋贸易的情况
        (一)在俄罗斯收藏的最初清代外销画册
    第二节 俄中在艺术领域互动的发端
        一、清代中国艺术品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二、十八世纪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风对外销画在俄罗斯的收藏出现的影响
        三、清代外销画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第四章 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北京外销画的起源
        一、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对北京外销画发展的影响
        二、北京外销画的画家与创作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收藏的外销画的种类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动植物画
        四、肖像与人物画
第五章 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
    第一节 俄罗斯美术中中国现实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外销画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
        一、外销画对在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二、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的画家
        (一)A.M.列加舍夫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二)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销绘画对俄罗斯艺术的间接影响
        一、中国外销画对俄罗斯收藏年画出现的影响
        二、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转变:从外销画中的现实形象到先锋派中的象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旱獭和黄鼠三种肠道原虫感染及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隐孢子虫
        1.1.1 隐孢子虫概述
        1.1.2 隐孢子虫形态及生活史
        1.1.3 隐孢子虫基因分型工具
        1.1.4 隐孢子虫在中国啮齿类动物中的流行情况
        1.2 贾第虫
        1.2.1 贾第虫概述
        1.2.2 贾第虫形态及生活史
        1.2.3 贾第虫基因型分型工具
        1.2.4 贾第虫在中国啮齿类动物中的流行情况
        1.3 毕氏肠微孢子虫
        1.3.1 毕氏肠微孢子虫概述
        1.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形态及生活史
        1.3.3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分型工具
        1.3.4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中国啮齿类动物中的流行情况
        1.4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4.1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
        1.4.2 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隐孢子虫感染和基因分型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肠道内容物样本DNA提取
        2.2 隐孢子虫PCR扩增
        2.2.1 隐孢子虫SSU rRNA位点巢氏PCR扩增
        2.2.2 隐孢子虫gp60位点巢氏PCR扩增
        2.3 巢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2.4 巢氏PCR扩增产物鉴定
        2.4.1 琼脂糖凝配置
        2.4.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 巢氏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
        2.6 基因序列分析
        2.7 系统发育分析
        2.8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阳性率
        3.2 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与同源性分析
        3.3 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分型及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中国野生啮齿类动物隐孢子虫检出率
        4.2 啮齿类动物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亚型分型
        4.3 隐孢子虫亚型分型
    5 小结
第二部分 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贾第虫感染和基因分型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贾第虫bg,gdh,tpi位点巢氏PCR扩增
        2.2 巢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2.3 巢氏PCR扩增产物鉴定及阳性产物测序
        2.4 基因序列分析
        2.5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3 结果
        3.1 贾第虫阳性率
        3.2 贾第虫集聚体及同源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国啮齿类动物贾第虫检出率
        4.2 中国啮齿类动物贾第虫集聚体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和基因分型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位点巢氏PCR扩增
        2.2 巢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2.3 巢氏PCR扩增产物鉴定及阳性产物测序
        2.4 基因序列分析
        2.5 系统发育分析
        2.6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3 结果
        3.1 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
        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特征及同源性分析
        3.3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啮齿类动物中毕氏肠微孢子虫检出率
        4.2 啮齿类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分析
        4.3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系统发育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扩增
        2.2 巢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2.3 巢氏PCR扩增产物鉴定及阳性产物测序
        2.4 基因序列分析
        2.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6 亚群结构分析
    3 结果
        3.1 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扩增结果
        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基因型
        3.3 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
        3.4 毕氏肠微孢子虫亚群结构
    4 讨论
        4.1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4.2 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3 毕氏肠微孢子虫亚群结构分析
    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二、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研究现状
        三、场景化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目标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性
        一、场景化叙事个案节目的全新解读
        二、微场景与叙事话语的深度建构
        三、冒险题材与和叙事风格的多元分析
第一章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概述
        一、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概念界定
        二、我国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发展历程
    第二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概述
        一、《冒险雷探长》的节目缘起与背景
        二、《冒险雷探长》的制作类型:网络自制
        三、《冒险雷探长》的内容定位:探险旅行
        四、《冒险雷探长》的风格属性:微纪录片
    第三节 纪录片叙事的概述
        一、纪录片叙事的缘起
        二、纪录片叙事的概念
        三、纪录片叙事的类型
    第四节 场景化叙事的概述
        一、场景化叙事的缘起
        二、场景化叙事的概念
        三、《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现状
第二章 《冒险雷探长》的叙事场景建构
    第一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时空环境
        一、媒介情境视角下的时间沉浸
        二、场域视角下的空间景观
        三、陌生化视角下的旅行环境
    第二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情境人物
        一、探长主导的多元情境
        二、众生百态的旅程群像
        三、特色鲜明的故事人物
    第三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场景呈现
        一、感官符号的场景传播
        二、沉浸体验的场景演绎
第三章 《冒险雷探长》的叙事话语建构
    第一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话语表征
        一、贴合主题的话语元素
        二、流畅明晰的话语逻辑
        三、程式规范的叙事方法
    第二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话语特点
        一、恰如其分的关键词记忆
        二、因地制宜的位置化叙述
        三、题材多元的故事化讲解
    第三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话语意义
        一、时空交织的场景叙事呼应
        二、后现代化的叙事内涵表达
        三、场景丰富的奇观文化传播
第四章 《冒险雷探长》与其他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比较
    第一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比较
        一、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主要不同
        二、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与新媒体平台其他题材纪录片的主要不同
        三、场景化叙事与纪录片其他叙事方式的主要不同
        四、《冒险雷探长》与其他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主要不同
    第二节 三档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场景建构比较
        一、时空环境的比较
        二、场景设置的比较
        三、场景呈现的比较
    第三节 三档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话语建构比较
        一、话语表征的比较
        二、话语特点的比较
        三、话语意义的比较
    第四节 三档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影响与审美功能比较
        一、叙事影响的比较
        二、美学功能的比较
第五章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重要意义和实践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重要意义
        一、场景化叙事强化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文化内涵
        二、场景化叙事催生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原创品牌
        三、场景化叙事增强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精准营销
    第二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实践反思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趋同场景审美疲劳
        二、个人化风格显着,叙事话语传播刻板
        三、品牌化作品稀缺,商业文化比重倾斜
    第三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实际启示
        一、把握技术与文本,丰富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场景建构
        二、注重用户与互动,拓展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话语
        三、融合商业与文化,深耕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品牌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笔者统计《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具体呈现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定义
        2.1.1 外交话语:对立型VS.合作型
        2.1.2 话语空间
        2.1.3 中国“和合”话语
    2.2 政治话语研究
        2.2.1 话语与政治
        2.2.2 政治话语研究视角
        2.2.3 认知视角的政治话语研究
    2.3 话语空间研究
        2.3.1 话语空间理论形成、发展及引介
        2.3.2 相关研究
        2.3.3 适用性和局限性
    2.4 合作型外交话语研究
        2.4.1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领域
        2.4.2 语言学领域
    2.5 现有研究局限及本研究创新点
        2.5.1 现有研究的局限
        2.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中国传统“和合”哲学思想
        3.1.1 源流与内涵
        3.1.2 对中国外交话语的影响
        3.1.3 对话语空间研究的观照
    3.2 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拓展
        3.2.1 话语空间三维度
        3.2.2 话语空间分析路径
        3.2.3 本研究话语空间分析拓展框架
    3.3 认知识解
        3.3.1 认知识解理论概览
        3.3.2 认知识解与话语空间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构成
    4.3 分析步骤
    4.4 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维度表征
    5.1 空间指示
        5.1.1 空间范畴表达
        5.1.2 空间指示的“满格”表征
    5.2 人称指示
        5.2.1 自我中心指称VS.异我中心指称
        5.2.2 指示中心——“我们
        5.2.3 人称指示的空间“满格
    5.3 空间性隐喻
        5.3.1 容器隐喻
        5.3.2 空间隐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间维度表征
    6.1 时间指示
        6.1.1 时间范畴表达
        6.1.2 时间“满格
    6.2 时间性隐喻
        6.2.1 旅程隐喻
        6.2.2 潮流隐喻
        6.2.3 建筑隐喻
    6.3 情态的时间植入
        6.3.1 “要”的时间植入
        6.3.2 “将”的时间植入
        6.3.3 “应该”的时间植入
        6.3.4 情态时间植入的未来导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价值维度表征
    7.1 价值性隐喻
        7.1.1 色彩/画卷隐喻
        7.1.2 游戏隐喻
        7.1.3 关系隐喻
    7.2 图式化
        7.2.1 行动链图式
        7.2.2 平衡图式
    7.3 凸显
        7.3.1 句型凸显
        7.3.2 语义凸显
    7.4 转喻
        7.4.1 部分代整体
        7.4.2 整体代部分
        7.4.3 行为代行为体
    7.5 级阶调整
        7.5.1 详略度
        7.5.2 变焦
    7.6 观察点
        7.6.1 引用
        7.6.2 客观化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和合”话语的话语空间
    8.1 “和合”话语空间建构
        8.1.1 空间“满格”:“包容互鉴、和谐共处”
        8.1.2 时间“满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8.1.3 共同价值表征:“互利共赢”
        8.1.4 “和合”话语空间模型
    8.2 三维度互动关系
        8.2.1 时间-空间
        8.2.2 价值-空间
        8.2.3 价值-时间
    8.3 本章小节
第九章 两类话语空间建构对比讨论
    9.1 两类话语空间对比
        9.1.1 空间维度对比
        9.1.2 时间维度对比
        9.1.3 价值维度对比
        9.1.4 总体差异
    9.2 话语空间建构与国际话语权
        9.2.1 中国当代外交话语变迁:对立型话语空间转向合作型话语空间为主
        9.2.2 西方霸权话语:对立型话语空间作为合法化工具
        9.2.3 话语空间建构——透视话语议程设置
    9.3 本章小节
第十章 结论与启示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启示
    10.3 局限与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5)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和重难点
第一章 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的背景、主体与形式
    第一节 传教活动的背景
        一、美国基督徒的圣地情结
        二、美国基督教“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与福音派的传教活动
        三、美国海外传教活动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
    第二节 传教活动的主体和诉求
        一、以美部会和长老会为核心的传教主体
        二、以复兴基督教和殖民扩张为目的的传教诉求
    第三节 传教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教会学校和出版社的创办
        二、《圣经》的阅读与教育
        三、医疗机构与女传教士的角色
第二章 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传教历程
        一、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发展
        三、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衰落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与奥斯曼帝国的博弈
        一、美国传教士与哈米德政府的冲突
        二、美国政府对传教活动的干预
    第三节 美国传教士与安纳托利亚地区民众的互动
        一、美国传教士与穆斯林的艰难对话
        二、美国传教士与犹太人的互动
        三、美国传教士与基督徒的互动
第三章 美国传教士在黎凡特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与巴勒斯坦地区民众的互动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女传教士在叙利亚传教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三、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遭遇的挑战
第四章 美国传教士在海湾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伊朗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伊朗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在伊朗传教活动的主要阶段
        三、美国传教士与伊朗民众的互动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和发展
        二、美国传教士与阿拉伯海湾地区民众的互动
        三、美国女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传教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 美国传教士在北非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埃及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传教活动的兴衰演变
        二、美国传教士与埃及民众的互动
        三、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传教活动的特征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艾伯特·内森在摩洛哥的传教活动
        三、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遭遇的挑战
第六章 传教士在美国—中东外交关系中的作用
    第一节 宗教扩张与大国在中东的博弈
    第二节 传教士与美国—中东早期外交
    第三节 传教士活动的兴衰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制定
第七章 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中东地区教育、出版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促进妇女角色的转变和妇女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 间接助长中东的社会分化和地区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学科对未来思维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三节 思维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二章 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未来设计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路径
    第三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价值
第三章 未来产品设计思维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周期对未来进程中造物的影响
    第二节 主观视野维度对未来造物的双向影响
    第三节 转换资源能力的客观制约
第四章 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
    第一节 与造物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二节 与系统的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三节 资源牵引下的“未来式”发展
第五章 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
    第一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的双向认识与流程
    第三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思维溯层途径与方法
第六章 基于未来视角设计方法的实证
    第一节 未来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评价流程
    第二节 基于未来思维的前瞻设计实践案例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书目

(7)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序章
    第一节 问题意识
        一、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发生质变
        二、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旅行热潮
        三、日本人游记是研究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好材料
    第二节 本论文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三、本论文的创新、意义和不足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先行研究
    第一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认识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及统计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
    第二节 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统计分析及案例选择
    小结
第四章 明治时期以前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0-1867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
        一、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整体情况
        二、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特点
        三、“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代表性问题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以“千岁丸”一行的中国游记为中心
        一、旅行目的、各部游记的重心和特点
        二、完整的个案: 以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为例
        三、各游记共同的关注点: 以对难民和孔庙的看法为例
        四、小结: 中国认识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第五章 明治前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8-1894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个案一: 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
        一、小栗栖香顶的第一次中国旅行和《北京纪事》
        二、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人认识
        三、对中国的认识
        四、小栗栖香顶的特别关注点: 宗教
        五、小结: 日常生活中的对中国人的多面观察
    第三节 个案二: 宗方小太郎与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一、宗方小太郎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中的中国人、日本人、欧美人和朝鲜人
        三、对中国的认识
        四、宗方小太郎的特别关注点: 中国地势和兵力
        五、小结: 中国作为日本“相机而动”的对象国
第六章 明治后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95-1912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个案一: 内藤湖南和《燕山楚水》
        一、内藤湖南的第一次中国之行
        二、《燕山楚水》的概况
        三、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识
        四、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一: 名胜古迹
        五、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二: 以笔谈了解中国时局
        六、内藤湖南认识中国的方法: 比较与局部代替整体法
    第三节 个案二: 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
        一、1906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满韩修学旅行
        二、游记《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概况
        三、《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对中国人的认识
        四、《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中国认识
        五、《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特别关注点: 旧战场和新经营
        六、评价中国东北的方式: 与日本作比较
        七、小结: 落后的中国、胜利者日本、新经营者日本
第七章 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探讨
    第一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
        一、五个个案的基本情况对比
        二、中国认识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的原因初探
        一、看中国的视角: 俯视的视角
        二、信息源的变化
        三、笔谈作用的转变
        四、中国认识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致谢

(8)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蒙古国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1.2.3 其他国家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旅游经济理论
    2.2 旅游市场开拓策略相关理论
        2.2.1 4P理论
        2.2.2 PEST分析理论
        2.2.3 SWOT分析理论
第3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蒙古国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3.2 蒙古国旅游产业环境分析
        3.2.1 蒙古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蒙古国旅游产业PEST分析
    3.3 蒙古国旅游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3.3.1 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现状分析
    3.4 蒙古国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SWOT分析
第4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4.2 旅游产品价存在的问题
    4.3 旅游产品促销与渠道存在的问题
    4.4 针对中国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的经验借鉴
    5.1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
        5.1.1 北海市开拓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
        5.1.2 广西开拓东盟旅游市场
    5.2 中国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借鉴
        5.2.1 与国外旅游企业合力开拓市场
        5.2.2 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市场
        5.2.3 加强自身宣传
        5.2.4 改善服务环境
第6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6.1 旅游产品策略
    6.2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6.3 旅游产品促销与渠道策略
        6.3.1 旅游产品促销策略
        6.3.2 旅游产品渠道策略
    6.4 中国市场推广策略
第7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旅游市场开拓策略实施的保障
    7.1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7.2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7.3 开发新旅游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7.4 建立中蒙旅游合作机制
    7.5 加强政府机构的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俄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分类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业
        (二)旅游服务贸易
        二、旅游的相关分类
        (一)根据地理特征来划分
        (二)根据旅游的目的划分
        (三)按照其他标准划分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俄罗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分析
        二、俄罗斯的入境旅游分析
        三、俄罗斯的出境旅游分析
    第二节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分析
        二、中国的入境旅游分析
        三、中国的出境旅游分析
    第三节 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旅游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分析
        一、俄罗斯与中国外国游客访问量的世界排名情况
        二、俄罗斯与中国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
        (二)ТС率计算
        (三)RCA率计算
        三、俄罗斯与中国在旅游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分析
        (一)俄罗斯在旅游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俄罗斯在旅游服务市场的竞争劣势
        (三)中国在旅游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
        (四)中国在旅游服务市场的竞争劣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中俄旅游合作发展的初期(1989-2000年)
        二、中俄旅游合作发展的高潮(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双边中俄旅游合作的动态
        一、双边中俄旅游合作的动态
        二、双边中俄旅游合作的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第二节 影响中俄旅游服务贸易的因素分析
        一、中俄双边相关政策的推动
        二、人均收入水平
        三、汇率的变化
        四、简化签证手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节 中俄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问题
        (二)技术安全问题
        (三)政治动荡
        (四)流行病蔓延威胁
        二、基础设施欠发达问题
        三、旅游秩序规范的问题
        四、中国游客年龄多样化的问题
        五、消费水平影响的问题
    第二节 优化中俄旅游合作的建议
        一、分析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从政策层面上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措施
        (二)从机构主体上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措施
        二、解决基础设施欠发达问题的措施
        三、解决旅游秩序规范的问题的措施
        四、解决中国游客年龄多样化问题的措施
        五、解决消费水平影响问题的措施
    第三节 中俄旅游合作的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前人研究综述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地外生物学的兴起——20 世纪50 年代的科学变革
    1.1 米勒实验与生命起源理论的范式转变
        1.1.1 米勒实验的历史过程
        1.1.2 米勒实验引发的科学争议
        1.1.3 米勒实验的社会影响
        1.1.4 米勒实验的意义探讨
    1.2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与生命起源研究的组织更新
        1.2.1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历史背景
        1.2.2 首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概况
        1.2.3 生命起源大会的制度化与学科发展
    1.3 地外生物学——航天竞赛与行星免疫
        1.3.1 人造地球卫星1 号带来的冲击
        1.3.2 莱德伯格关于太空探测的思考:行星免疫学
        1.3.3 地外生物学的提出及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火星生命探测——20 世纪60-70 年代的地外生物学实践
    2.1 火星生命的历史渊源
        2.1.1 月亮骗局
        2.1.2 火星运河与火星科幻
        2.1.3 新技术与新证据
    2.2 水手4 号——火星生命探测争论及影响
        2.2.1 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背景
        2.2.2 三次研讨会与逐步推进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
        2.2.3 学术争议:科学界的反对方
        2.2.4 水手4 号探测结果与争议
    2.3 海盗计划与地外生物学的沉寂
        2.3.1 地外生命探测仪器的研制
        2.3.2 海盗计划的实施与生物实验结果
        2.3.3 生物解释与化学解释的争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天实测之外的地外生物学研究——20 世纪60-80 年代的多学科参与
    3.1 默奇逊陨石与星际分子——地外有机物与天地统一性
        3.1.1 默奇逊陨石的发现与解读
        3.1.2 星际有机分子的确认
    3.2 嗜极生命——原始生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2.1 沃尔夫阱与南极生物
        3.2.2 海底热液喷口的古细菌
    3.3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理论与实践
        3.3.1 SETI的理论基础
        3.3.2 SETI的初期实践
    3.4 类蛋白质微球到RNA世界——代谢优先到遗传优先
        3.4.1 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微球学说
        3.4.2 RNA世界假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体生物学的复兴与建制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学科建设
    4.1 陨石背后的科学与政治
        4.1.1 火星陨石的发现和确认
        4.1.2 ALH84001 的解读与争议
        4.1.3 火星政策转向——陨石解读背后的政治因素
    4.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4.2.1 天体生物学的名称来源与学科范畴
        4.2.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
        4.2.3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与成果
    4.3 学术刊物与学科教材——科研与教育的主阵地
        4.3.1 《天体生物学》的10 年计量分析(2001-2010)
        4.3.2 天体生物学学科教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外行星与系内新目标——21 世纪新研究动向
    5.1 系外行星与宜居带——宇宙微观结构再认识
        5.1.1 系外行星的发现
        5.1.2 系外行星的搜寻及特征
        5.1.3 宜居带的定义与意义
    5.2 欧罗巴与泰坦——巨行星卫星的宜居性
        5.2.1 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与外太阳系探测
        5.2.2 欧罗巴与泰坦的宜居性——新证据与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1 20 世纪上半叶生命起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6.1.1 随《字林西报》传入中国的生命起源知识
        6.1.2 中国学者主动翻译、引进的生命起源学说
        6.1.3 生命起源传播影响——以罗广庭事件和奥巴林学说为例
    6.2 天体生物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2.1 新媒体中的天体生物学
        6.2.2 通过翻译引入的学术与科普作品
        6.2.3 本土天体生物学研究与航天战略演变
第七章 结语
    天体生物学兴起的两股历史传统
    天体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体生物学的发展逻辑
    天体生物学的意义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词

四、威胁赴俄罗斯旅行者健康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D]. 安娜(Tarasenko Ann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野生旱獭和黄鼠三种肠道原虫感染及基因分型研究[D]. 许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研究[D]. 陈燕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D]. 马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D]. 李小娟. 西北大学, 2021(12)
  • [6]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邹玉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D]. 李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8]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德乐格尔玛(Batdorj Dolgormaa).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中俄旅游合作研究[D]. 萨博日尼科挖 亚厉山德拉.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D]. 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威胁赴俄旅客健康的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