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来处理垂直向上的投掷

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来处理垂直向上的投掷

一、巧用数形结合处理竖直上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其林[1](2022)在《巧用数形结合 助力物理解题——以复杂物理问题的处理为例》文中认为数形结合是物理学习和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在物理解题中数形结合可以启发思维,发现解题的新途径;可以使复杂问题直观明了、化繁为简;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优化解题过程.

舒红飞[2](2021)在《高中物理图像专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6-2020年全国Ⅲ卷图像类试题为例》文中指出

方芳[3](2021)在《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能把物理方程式与几何图形整合在一起,进而简化物理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构建完整的物理数量关系,实现抽象问题简单化、具体化,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林钱冰[4](2020)在《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模型承载着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前物理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凝练了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越来越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高考试题中的经典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对高中教学有导向作用。高考所重视的物理知识和能力正是学生跨入高校深造所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正能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对高考试题中考查的物理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范围是非实验必考题。先逐题分析考查的物理模型种类,然后再统计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考查的过程模型,得出最高频易考的三种经典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和平抛运动模型,有单一模型的考查也有将多个模型组合进行考查。然后,通过高考真题例析经典物理模型在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核心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最后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提出以物理模型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理论,给高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希望对高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有所帮助,能够更好的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胡丹阳[5](2020)在《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教学资源在达成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君山区本地中学普遍存在物理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本文开展了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根据相关文献调研与分析,采取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结合君山区物理教育现状,制定了开发本土物理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以及本地性五个策略。从实地考察与访谈获得的大量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素材中,遵照理论依据与开发策略,本文开发了18个物理教学资源,分为力、热、光、声四个模块,并分别介绍其来源、结构、原理、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充分挖掘所开发资源的教育价值。为探索所开发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应用,本文还设计了5个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分别是基于风车的“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基于石舂和锄头的“杠杆”教学设计、“浮力”的片段教学设计——起落的茶叶、“动量定理”的片段教学设计——古老的压路机、“摩擦力”的片段教学设计——木牛流马。五个教学案例的主要设计思路都是将本地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时开始之初,让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讲授之后,让物理回归于生活,用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其创造力。五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都以当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但是各有侧重。其中“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当代课程理论,因为风车是农村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种农具,因此也特别熟悉,采用风车密切学生与生活、物理的联系非常适合;“杠杆”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一般有过使用锄头的经验,引入锄头便于从原有经验中构建杠杆模型,突破费力杠杆这个难点;“浮力”的片段教学设计则侧重于多元智能理论,君山银针的“三起三落”现象并不容易直接利用浮力知识解释,更需要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动量定理”和“摩擦力”的片段教学设计则侧重于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发其兴趣,从而激发其主动积极性。整体而言,本文较好地完成了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开发有18个物理教学资源,并展示了五个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主要为在实践中发挥物理教学资源的教育功能。

周波[6](2020)在《函数图像法巧解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难题》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学生在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思维比较定性,解题方法还是传统的找公式、代公式,多数学生没有使用函数图像法解决问题的意识,部分学生对函数图像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2019年高考全国统考大纲》指出的物理科考查能力包含了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且"运动图像"考点被纳入考试大纲。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习得灵活的解题思路、巧妙的解题方法。

汪晓晓[7](2020)在《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指既可用数学式、也可用图形来表达的物理知识,能灵活转变及应用,并且结合这两种形式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发现最佳解决途径和表达方式。在高考考纲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能力。但从有限的研究来看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情况不太理想。为了探究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本文计划从高考试题和测评两方面开展研究,为物理教学和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为了保证整个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阐明“数形结合”与“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概念,并将SOLO理论运用到数形结合中实现思维可视化,为后续的考察和测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近三年高考试题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从数形结合能力考察最高能力水平、所占分值最高的能力水平两方面展开。总体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高校对于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要求呈现上升的趋势,甚至要达到E水平,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求也达到R2水平。在分析高考题数形结合能力的基础上,再对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调查,编制一份测试卷,探寻高中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发展状况。本研究针对高一和高二学生展开调查,利用Rasch模型对试卷的信效度分析。从对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数据分析得出,高二年级数形结合能力要比高一年级强,两年级存在显着差异,但主要集中在M水平,但高一年级更倾向于M水平以下的水平。虽然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增加但是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从他们的答题情况上来看不能很好地将各部分知识结合分析的原因在于其未能理解函数图像所表达的含义,所以大部分学生停留在M水平。除了R水平,在E水平中学生表现较差的原因在于未能把握图形的特征。从性别上看,男女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存在差异,男生要强于女生

何颖垚[8](2020)在《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成为必然趋势,GeoGebra软件作为一款动态数学软件,由于其开源、免费、易于操作、功能全面等特点,近年来已进入国内外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与此同时,物理模型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建构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列入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维度,强调了模型建构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讨论GeoGebra软件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适用性,探究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为研究对象,对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物理模型及物理建模教学的理论观点,确定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物理建模教学的一般步骤;同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定了GeoGebra软件在物理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为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框定了方向。其次,本研究以问卷及测试的形式对60名高一学生的物理模型知识和建模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提出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基于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本研究讨论了将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切适性,进而从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物理模型的可视化、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及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四个方面提出了GeoGebra软件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结合点,并给出了具体应用策略和教学案例。最后,本研究基于物理建模教学的一般步骤,制作了以GeoGebra软件为辅助的“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对30名高中学生开展了教学实践,并另选了30名学生就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开展建模教学,以作对照。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馈、进行课后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研究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GeoGebra软件的接受度。

李雪莹[9](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物理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将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简化成题海战术的偏颇,使问题解决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制定有关物理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找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某中学高一年级165名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并总结出了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在调查研究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高一力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物理问题教学策略。笔者在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这三大类力学问题的基础上又对问题进行了细分,将运动学问题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运动图像问题以及追及相遇问题;将静力学问题分为受力分析问题和共点力平衡问题;将动力学问题分为叠放体问题、关联速度类问题以及曲线运动问题。然后针对这八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呈现问题;2.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3.多种方法解题,明确最优解法;4.多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其中在“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这一策略之下,又根据问题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具体策略: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运用“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简化问题;(3)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运动图像问题:(1)通过“问题链”整体把握问题;(2)赋予图像生活化的意义;(3)借助多媒体分析整理图像;(4)运用类比法分析图像。追及相遇问题:(1)通过“问题链”突破思维盲点;(2)借助坐标系分析物体的位移关系;(3)通过图像分析相遇问题。受力分析问题:(1)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借助物理模型,直观感受物体的受力情况;(3)巧用假设法,攻克接触力的分析难点;(4)通过类比法,感受运动情况对受力分析的影响。共点力平衡问题:(1)通过“问题链”建立解题思路;(2)运用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叠放体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相对滑动的条件;(3)借助示意图,寻找物体间的位移关系;(4)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关联速度类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速度分解的认识;(3)从能量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速度关系。曲线运动类问题:(1)借助“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实验探究,突破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3)运用比较法,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最后针对所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郑娇凤[10](2020)在《高中数学“模式直观”教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提出的直观想象素养使“直观”再次引起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对于“直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图形为载体的问题上,少有人注意到以模式为载体的直观——模式直观.本学位论文围绕“模式直观”展开教学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收集“模式直观”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模式直观”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常识模式直观”“图形模式直观”“实验模式直观”“迁移模式直观”“信息技术模式直观”“其它模式直观”,从教材、教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这几个教学元素分析“模式直观”教学.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了解“模式直观”教学现状,发现:意识层面,教师认识到模式直观教学的重要性;行为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图形模式直观使用最多,实验模式直观使用最少.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主体性”“阶段性”“直观性”“多样性”四条教学原则.针对概念教学,提出教学策略:从生活现象、数学发展、数学故事、模型教具这几个角度创设情境,直观引入课题;构造可操作、可观察的过程模式,直观生成概念.针对命题教学,提出教学策略:借助实验模式直观揭示命题思维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模式直观展示命题思维.针对解题教学,提出教学策略:借助图形模式直观分析问题;借助迁移模式直观转换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模式直观呈现问题;借助实验模式直观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设计“模式直观”教学案例.

二、巧用数形结合处理竖直上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用数形结合处理竖直上抛(论文提纲范文)

(1)巧用数形结合 助力物理解题——以复杂物理问题的处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于物理关系不清晰、无从下手的问题,利用图形图像启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对于物理关系比较复杂、模糊的问题,利用图形图像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将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避免复杂的推理和计算
3 对于计算繁杂的问题,利用图形、图像使物理条件和物理关系直观明了,使物理计算简单快捷
4 结束语

(3)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形来表示数
二、用数来解答形
三、在实验物理试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4)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综述
    2.2 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2.3 物理模型的教育价值
第三章 2017-2019 年高考物理试题物理模型分析
    3.1 高考试卷结构及知识体系
    3.2 高考试题特点分析
    3.3 2017-2019 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物理模型分析
第四章 例析经典物理模型的教育价值
    4.1 “圆周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组合
    4.2 “平抛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组合
    4.3 “平抛运动模型+类平抛运动模型”组合
第五章 以物理模型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5.1 建立物理模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5.2 整合物理模型,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5.3 借助物理模型,培养物理核心价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教学资源界定
    2.2 国外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2.3 国内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2.4 物理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依据
    3.1 当代课程理论
    3.2 建构主义理论
    3.3 人本主义理论
    3.4 多元智能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发本土物理教学资源的策略
    4.1 经济性策略
    4.2 开放性策略
    4.3 适应性策略
    4.4 选择性策略
    4.5 地方性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物理教学资源
    5.1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力学资源
    5.2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光学资源
    5.3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热学资源
    5.4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声学资源
    5.5 教学资源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物理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分析
    6.1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一:平抛运动(风车)
    6.2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二:杠杆(石舂、锄头)
    6.3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三:浮力的片段教学设计
    6.4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四:动量定理的片段教学设计
    6.5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五:摩擦力的片段教学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数形结合研究综述
第三章 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理论研究
    3.1 数形结合理论研究
    3.2 基于SOLO理论的数形结合能力的分层研究
第四章 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4.1 2017 年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4.2 2018 年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4.3 2019 年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4.4 近三年高考数形结合能力考察整体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方法
    5.3 调查结果及分析
    5.4 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调查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思考
    6.3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思维培养的需要
        1.1.2 技术发展带来的革新
    1.2 物理模型教学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2.1 物理模型的概念
        1.2.2 物理模型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1.2.3 物理模型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1.3 GeoGebra软件及其在国内外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研究概况
        1.3.1 GeoGebra软件简介
        1.3.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1.3.3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1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2.1.2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1.3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1.4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2.2 建模教学理论
        2.2.1 模型和建模的基本概念
        2.2.2 建模教学的步骤
        2.2.3 教师在建模教学中的角色
    2.3 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
    2.4 支架式教学理论
第3章 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调查实施及数据统计
        3.2.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3.2.2 测试试题及数据统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分析
        3.3.2 对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启示
第4章 GeoGebra软件在物理模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切适性分析
        4.1.1 GeoGebra软件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建模意识和模型选择能力
        4.1.2 GeoGebra软件能有效辅助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4.1.3 GeoGebra软件为模型的分析和拓展提供丰富可能
    4.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
        4.2.1 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4.2.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情境仿真模拟的案例设计
    4.3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可视化
        4.3.1 物理模型可视化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4.3.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可视化的案例设计
    4.4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
        4.4.1 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4.4.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案例设计
    4.5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
        4.5.1 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4.5.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案例设计
第5章 GeoGebra软件辅助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方法
    5.2 GeoGebra软件辅助建模教学案例实施
        5.2.1 教学案例——力的合成
        5.2.2 案例说明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分析
        5.3.2 学生课后测试情况分析
        5.3.3 学生对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建模教学的接受度调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中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B“力的合成”课后测试及问卷
致谢

(9)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问题的概念
        2.1.2 “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特征
        2.1.3 问题解决教学及一般模式
        2.1.4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信息加工理论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设计
    3.3 调查对象及方式
    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4.1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3.4.2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4.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学问题教学策略
        4.1.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教学策略
        4.1.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图像问题教学策略
        4.1.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追及相遇问题教学策略
    4.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静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4.2.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受力分析问题教学策略
        4.2.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共点力平衡问题教学策略
    4.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动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4.3.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叠放体问题教学策略
        4.3.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关联速度类问题教学策略
        4.3.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曲线运动类问题教学策略
第5章 力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计
        5.2.1 样本选择
        5.2.2 自变量
        5.2.3 因变量
        5.2.4 无关变量控制及控制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附录 C 教学案例
致谢

(10)高中数学“模式直观”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图式理论
        2.1.2 弗赖登塔尔理论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直观及其研究综述
        2.2.1 直观的内涵研究
        2.2.2 直观的作用研究
        2.2.3 直观的培养研究
        2.2.4 直观的其他研究
        2.2.5 模式直观的研究
        2.2.6 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章 “模式直观”教学的理论建构
    3.1 “模式直观”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模式
        3.1.2 几何直观
        3.1.3 直观想象
        3.1.4 模式直观
    3.2 “模式直观”的分类
        3.2.1 常识模式直观
        3.2.2 图形模式直观
        3.2.3 实验模式直观
        3.2.4 迁移模式直观
        3.2.5 信息技术模式直观
        3.2.6 其它模式直观
    3.3 “模式直观”教学的分析
        3.3.1 “模式直观”教学的教材内容分析
        3.3.2 “模式直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析
        3.3.3 “模式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析
        3.3.4 “模式直观”教学的教学对象分析
第四章 “模式直观”教学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研究设计
        4.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4.2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模式直观”教学的案例研究
    5.1 “模式直观”教学的原则
        5.1.1 主体性原则
        5.1.2 阶段性原则
        5.1.3 直观性原则
        5.1.4 多样性原则
    5.2 “模式直观”教学的策略
        5.2.1 “模式直观”概念教学的策略
        5.2.2 “模式直观”命题教学的策略
        5.2.3 “模式直观”解题教学的策略
    5.3 “模式直观”教学的案例
        5.3.1 案例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5.3.2 案例二:探究函数y=x+1/x的图象与性质
        5.3.3 案例三:解题教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中学数学“模式直观”教学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巧用数形结合处理竖直上抛(论文参考文献)

  • [1]巧用数形结合 助力物理解题——以复杂物理问题的处理为例[J]. 张其林. 中学物理, 2022(01)
  • [2]高中物理图像专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6-2020年全国Ⅲ卷图像类试题为例[D]. 舒红飞. 西南大学, 2021
  • [3]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J]. 方芳. 新课程, 2021(12)
  • [4]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林钱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D]. 胡丹阳.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函数图像法巧解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难题[J]. 周波. 科普童话, 2020(23)
  • [7]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D]. 汪晓晓.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颖垚.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D]. 李雪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中数学“模式直观”教学的研究[D]. 郑娇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来处理垂直向上的投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