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二化学期终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黄涛[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彦飞[2](2021)在《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高中地理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新一轮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对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在此背景下,将学科融合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科融合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学科设置和地理学科自身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旨在研究如何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迁移、内化、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以及借助高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性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实现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次探索。将学科融合理念引入高中地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锤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技能,实现“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学科融合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研究方法和思路;其次梳理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和分析学生各科成绩数据,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和学生各科成绩之间相关性两个层面来分析论证学科融合的应用基础;三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对学科融合的认识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情况;四是提出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和教育实习安排,选取两节教学内容探索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最后根据教学实践结果对学科融合教学理念进行总结。本研究的结论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梳理、学生各科成绩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联系,将学科融合理念引入高中地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二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意识还需增强,学生对学科融合理念的认识不够深。三是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将学科融合理念引入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是根据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结合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学科融合理念是行之有效的。高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不仅是学科融合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将学科融合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教师教学方式,丰富教师教育理念,进而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冯自丽[3](2020)在《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前两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终身学习,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就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内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方式单一死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难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学习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内容时,对学生的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而模型建构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概念体系,将微观难懂的原理用模型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学科本质,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模型建构理论和方法、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现状,找出问题,提出策略,将模型建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应用过程首先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梳理课标和教材中有关模型建构的内容,并查阅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断完善;然后给学生讲解关于模型建构的相关内容并使他们充分理解;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模型建构教学理念,应用模型建构进行教学。具体操作分为新授课中构建模型并应用模型进行教学;课后构建概念模型来巩固相关内容和知识;复习课中再次构建相关模型对相关知识和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的内容是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前两章。研究实施结束之后通过访谈学生、课堂观察、个案研究进行效果分析。笔者通过效果分析发现模型建构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友谊的建立;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杨婷[4](2020)在《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构建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响应新课程改革、培育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课程活动内容化”是活动型课程的基本呈现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活动型课程的基本要求,注重辨析式和综合性的教学是活动型课程的主要活动特征。总的来说,无论是新课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应然要求、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实然状态、还是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然趋势,都呼吁广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打造更好的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与优化的样本。目前关于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研究已从小众的爱好转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会呈现风格迥异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研究缘起开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在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做一定梳理的前提下,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在明晰研究重难点的基础上努力挖掘研究的创新点、坦诚研究的不足之处;紧接着在概述部分明确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实施的理论依据、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来源以及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再接着从点、线、面的视角来论证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的基本要求——阐述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着力点、基本原则和实施保障;最后通过教学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并从顶层设计、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三个层面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活动实施优化对策。
王蕾[5](2020)在《高中生物学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复杂难解决的综合性问题,而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去解决。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地区主要以分科课程制度为主。分科课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吸收,却导致了各门学科之间的隔离,使各门学科的教学单独实施。然而,各门学科之间通常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综合型的人才。本论文对高中一线生物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中阶段对跨学科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高中生物教师对跨学科知识的看法与态度。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肯定了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针对高中生物新版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包括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对这两本教材中所有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分析,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和化学七门学科,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出跨学科知识的表格。在整理出的表格基础之上,对其他七门学科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选择了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和历史学科相联系的三个经典跨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尝试。实验以江苏省盐城市某高中学校高一(5)班为对照组,高一(7)班为实验组,对实验组用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式指导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纸笔测验和学生调查问卷对教学实践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纸笔测验的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平均分只是略高于对照班,并没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无显着性差异。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系统认知、帮助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最后分析了实践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雨欣[6](2019)在《内地和香港高校招生考试科目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石磊[7](2019)在《构建高中生物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研究 ——以第八师143团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优秀的信息通讯载体,通过图、文、音、视频等信息推送的方式,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增进师生的互动,拓展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智能机及微信的普及使得学生的移动学习成为可能。而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和学科内容广博特点的影响,学生的成绩及能力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并且现有生物公众平台质量层次不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了构建高中生物微信公众平台的方案并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本研究包括下列内容:第一,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移动学习及微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的综述,并在相关理论背景下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中实施移动教学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第二,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国内现有高中生物微信平台的信息进行描述及对比分析;第三,通过案例法对国内具体平台进行了个案分析,并搭建了平台对学生进行信息推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第四,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微信使用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实施微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学生均更倾向于图片、音频和视频类消息,移动学习时间增长至10分钟以上;高中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占比高的依次为高考小专题、有趣的动植物和每日一题,然后是生物学家故事及科学史、人体结构。(2)信息推送后,学生学习成绩显着提高(P﹤0.05),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也发生了显着提高(P﹤0.05)。从而得出,长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教育实践可以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本文最后提出了实施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反思,希望能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陆尧[8](2018)在《思维导图在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将抽象的思维可视化的工具,逐渐成为了教学和学习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主要将图像、线条和颜色等综合起来,用图示的形式把大脑中抽象思维形象地表达出来,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各知识点按逻辑关系联系起来,使各知识点之间具有鲜明的层次感。所以思维导图既能从颜色上给人带来视觉盛宴,又能通过知识间的连接关系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高二概念原理知识内容繁杂,题目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网络图,可以让学生快速而清晰的认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本论文分为六章,分别从绪论、思维导图的理论概述、思维导图的制作、实践研究、应用效果分析和研究结论与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五种方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研究。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实践部分是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课堂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通过对实验数据地分析,查看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方面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思维导图与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有机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的建立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网络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同时思维导图能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和实践,思维导图能够在日后的化学教学中给教师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王燕[9](2018)在《高考新政下高中化学教学的走向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高考新政,并将基础教育较为发达的浙沪两地作为首批改革试点,从2014年秋季新高一学生起开始实施。在此新政下,高考改革后语文、数学、英语依然是必考科目,而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将实施“6选3”的方式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浙江增加一门信息技术,为7选3)。高等学校各专业对高中相应学科的学习水平要求提高。就化学而言,作为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的高考政策下,高中化学该如何进行,学生学习方式该如何转变是浙沪两地乃至全国其他省市都颇为关注的问题。教学活动是的过程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和“学”共同参与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1)研究分析了浙、沪两地部分学校改革前后期中和期末的化学试卷,并比较浙沪两地的试题区别。(2)对16套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的方法进行总结分类,找出其共同特点,得出对化学教学工作开展方向的启示。(3)编写了“高中生化学学习方法问卷”,以了解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现状。(4)通过与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高考新政的真实想法,总结出高考新政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和影响。(5)结合笔者在实施本研究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对化学教学的走向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有关建议。本研究共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向的调查及分析。第四部分是对高中生化学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及反思。本研究得到的结论:(1)高考新政下化学教学的走向:①教学设计多样化;②教学凸显层次化;③教学融入职业化;④教学贴近生活化。(2)高考新政下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方法:①更新教学观念;②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③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
王惠敏[10](2018)在《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研究》文中提出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思维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远没有达到课标要求,他们在理解某些知识的过程中会顺着思路走偏方向,会感觉困惑或得出错误结论,这些现象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受哲学解释学为“偏见”正名的启发,本研究提出高中生在解码教师或文本给出的正确信息时,因为个人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选择倾向不同,形成存在偏差或缺失的信息认知,即“知识误解”。这种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初步认识,是一种无形的知识体系。研究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目的是找到高中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关键原因,把学习数学困难的高中生从“以错为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回避并乐观面对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接纳并善待关于数学知识的任何不同想法、话语及错误结论,对“知识误解”保持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乐学数学,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本研究体现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重要价值,为数学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误解理论的研究贡献一份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的素材。本论文先进行文献研究,然后界定“知识误解”核心概念,建构出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教学观察与反思、教师访谈、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整理,通过行动研究的小循环,对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进行研究。首先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不同视角阐释“知识误解”,然后详细排查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和习题等基础知识,筛选出学生容易生成的“知识误解”现象,对其进行分类、归因。“知识误解”按照文本分类,有教材、作业、课外习题与试卷中的“知识误解”;按照引起“知识误解”的语言因素分为语音、语义、符号、图形等方面的“知识误解”;按“知识误解”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逻辑关系分为两类:纵向的和横向的“知识误解”。“知识误解”归因于语词的有限性、语音的复杂性、语义的差异性、符号的抽象性、图形的直观性等客观因素,归因于视野狭窄、生活概念影响、喻体不当、挂靠错位、观察力不够等主观因素。“知识误解”有不完整、不清晰、不稳定、可应用等特性,具体表现为欠缺性、碎片性、模糊性、隐蔽性、动态性、多元性、可控性、创造性等特征。以“知识误解”的分类、特性及归因与效果为依据,论文对“知识误解”的矫正依据、原则、标准、途径和具体方法分别进行归纳整理。“知识误解”的矫正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知识误解”的矫正原则有及时性、主动性、适度性、宽容性、具体性等;“知识误解”矫正的标志有三点,聚焦误解原点,比较正误区别,学生有顿悟发生;“知识误解”矫正的途径有有效的互动交往、作业和测试反馈、问卷调查与分析、学生自学与反思;“知识误解”的矫正方法有基于教材中概念“知识误解”的归谬法、模型法、画图法、图解法等和公式的归纳法、演绎法、同化法、实验法、举例法、演示法等共九种具体方法,基于解题策略的降低要求法、及时清零法、函数自我比较法、两种函数归类法、拓展条件法、逆向分析法等六种方法,基于学生自我分析的教师了解法、学生交流法、口头考察法、考察性书面作业、行动沙龙、自我检查、相互检查等方法。在矫正数学“知识误解”的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从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生成数学“知识误解”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索,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待“知识误解”态度的转变、发现并表达“知识误解”能力的提升、矫正“知识误解”后的学习成绩显着提高为主线,对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矫正的过程进行阐述。在一个对比成绩的行动研究中,以两个班级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分析,得出两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成绩在前两次测试中没有显着差异,在第三次测试中存在显着差异,“知识误解”矫正班的数学成绩水平高于用传统方法答疑的班级,并且数据的标准差较低。因此,“知识误解”的矫正对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本研究发现,(1)“知识误解”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2)“知识误解”具有不完整、不清晰、不稳定、可应用等特性;(3)“知识误解”矫正要遵循及时、主动、适度、宽容、具体等原则;(4)“知识误解”的矫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本研究从哲学、语言学角度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把误解理论与高中生数学学习实践相结合,并对教学实践中的“知识误解”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一种新尝试。研究者认为今后还可以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1)本研究的校本教研化还不够深入;(2)由于研究时间和实际条件的限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因研究水平有限,收集到的资料没有被充分利用。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更多的“知识误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使之更加全面与系统化,为广大数学教师有效地矫正学生的“知识误解”提供直接参考,也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教学方法参考。
二、高二化学期终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二化学期终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2)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科融合 |
二、STEAM教育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二章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与相关学科分析 |
一、“地理1”相关知识点梳理 |
二、“地理2”相关知识点梳理 |
三、“选择性必修1”相关知识点梳理 |
四、“选择性必修2”相关知识点梳理 |
五、小结 |
第二节 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成绩相关分析 |
一、高一各科成绩的分析方法 |
二、高一各科成绩的数据处理 |
三、高一各科成绩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问卷设计 |
第二节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问卷统计 |
第三节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问卷结果分析 |
一、将学科融合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必要的 |
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科融合意识 |
三、学生对学科融合的认识还不够深 |
第四章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设计原则 |
第一节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一、立足学校平台,深化教师学科融合理念 |
二、寻找学科间知识的切合点,深度融合 |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进行融合 |
四、建立多元有效反馈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主导性原则 |
三、适度性原则 |
四、简洁性原则 |
五、引导性原则 |
六、有效性原则 |
第五章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
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实验研究 |
一、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实施 |
二、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前两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课程标准倡导模型建构的实践 |
2.模型建构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
3.学生发展的需要 |
4.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理论基础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过程 |
三、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学生对生物学模型建构知识了解现状的问卷调查 |
1.学生对生物模型知识的了解情况 |
2.教师对生物模型及模型建构知识的讲解和应用情况 |
3.学生对模型建构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
(二)教师应用模型建构教学的访谈调查 |
1.访谈的对象及实施 |
2.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三)现状调查的结论和建议 |
1.现状调查的结论 |
2.现状调查的建议 |
四、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
(一)模型建构过程及原则 |
1.模型建构过程 |
2.模型建构的原则 |
(二)课标和教材中模型建构内容的梳理和挖掘 |
1.“2003版课标”中模型建构内容的分析 |
2.“2017版课标”中模型建构内容的分析 |
3.教材中模型建构内容的梳理和挖掘 |
(三)模型建构的应用及教学案例 |
1.概念模型建构的应用及教学案例 |
2.数学模型建构的应用及教学案例 |
3.物理模型建构的应用及教学案例 |
(四)模型建构应用的效果分析 |
1.模型建构应用过程中的访谈分析 |
2.模型建构应用后的访谈分析 |
3.模型建构应用前后学生的变化 |
五、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结论 |
1.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
2.模型建构的应用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
3.模型建构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应用模型建构存在的问题 |
2.建议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关于模型建构教学的两种模型 |
附录二 学生对生物学模型建构知识的了解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E思维导图 |
附录五 思维导图 |
附录六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七 月考部分试题 |
附录八 学生总结出来的相关模型 |
附录九 应用模型建构进行教学的图片 |
(4)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1、应然要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标要求 |
2、实然状态:“伪活动”的教学擦边球现象 |
3、必然趋势:“知行合一”的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教学观察法 |
3、案例分析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研究的创新之处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概述 |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实施意蕴解读 |
1、概念界定与辨析 |
2、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 |
3、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形式 |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实施理论依据 |
1、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
2、公正群体理论 |
3、活动建构理论 |
4、发展性教学理论 |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价值取向 |
1、激发学生积极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
2、提升学生的道德定力和辩证的思维态度 |
3、增强学生对法治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 |
4、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公共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基本要求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着力点 |
1、理论观点生活化 |
2、议题辨析深刻化 |
3、活动情境多元化 |
4、活动内容与形式吻合化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原则 |
1、平衡性原则 |
2、开放性原则 |
3、体验性原则 |
4、发展性原则 |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保障 |
1、课程目标:转变课程理念 |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培训 |
3、课程内容:活动内容具象化 |
4、课程评价:调整课程评价标准 |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描述 |
1、案例一——《市场配置资源》 |
2、案例二——《投资理财的选择》 |
3、案例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
(二)案例分析 |
1、从活动设计来看 |
2、从活动实施来看 |
3、从活动效果来看 |
(三)思考与总结 |
四、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对策探讨 |
(一)从顶层设计来看 |
1、调整学业评价标准 |
2、加强课程实施培训 |
3、加深教学研讨交流 |
(二)从主观能力来看 |
1、活动设计能力 |
2、活动组织能力 |
3、活动参与能力 |
4、活动评价与反思能力 |
(三)从客观条件来看 |
1、相关政策和经费 |
2、活动基地 |
3、家校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附录 |
附录1 :《市场配置资源》活动设计 |
附录2 :《投资理财的选择》设计 |
附录3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活动设计 |
致谢 |
(5)高中生物学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学科的特点 |
1.1.2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高考方案的变革 |
1.1.4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跨学科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跨学科 |
2.1.2 跨学科知识 |
2.1.3 跨学科知识的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习迁移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系统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跨学科知识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教师访谈记录 |
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物中跨学科知识的内容梳理 |
4.1 生物学必修1(人教版2019年版)中跨学科知识点梳理 |
4.2 生物学必修2(人教版2019年版)中跨学科知识点梳理 |
第5章 高中生物中跨学科知识教学的分析与设计 |
5.1 人文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1.1 语文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1.2 政治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1.3 历史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1.4 地理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2 自然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2.1 数学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2.2 物理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2.3 化学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与分析 |
5.3 教学案例设计 |
5.3.1 《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案例设计 |
5.3.2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案例设计 |
5.3.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6章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
6.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6.2 研究结果 |
6.2.1 纸笔测验结果 |
6.2.2 调查问卷结果 |
6.3 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盐城市生物教师对跨学科知识的认识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
附录3 学生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构建高中生物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研究 ——以第八师143团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多元智能理论 |
2.1.2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1.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生物微信公众平台 |
2.2.2 情感态度价值观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比较研究法 |
2.3.4 案例研究法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研究实施过程 |
3.1 前期准备 |
3.1.1 实施前测,掌握学情 |
3.1.2 组建团队 |
3.1.3 平台搭建 |
3.2 微课制作 |
3.2.1 选择素材 |
3.2.2 微课编写 |
3.3 微课案例 |
3.3.1 知识类微课案例设计 |
3.3.2 能力类微课案例设计 |
3.3.3 互动类微课案例设计 |
3.4 信息推送 |
3.5 信息反馈 |
4 结果分析 |
4.1 高中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前后测结果 |
4.2.高中生对生物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
4.2.1 高中生对生物学科“情感与态度”前后测数据统计对比分析 |
4.2.2 高中生对生物学科“价值观’前后测数据统计对比分析 |
4.3 生物成绩前后测数据统计对比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2.1 推送生物资源和生物成果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5.2.2 推送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
5.2.3 推送当地环保主题和生态学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
附录 |
附录1 “微型移动学习的前端分析”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物学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量表 |
附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量表中描述性及策略性问题统计情况 |
附录4 第八师143团第一中学期末生物试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思维导图在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思维导图的理论概述 |
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2 思维导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脑科学理论 |
2.2.2 图式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3 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
2.3.1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
2.3.2 新授课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
2.3.3 复习课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
2.4 教学评价 |
2.4.1 评价原则 |
2.4.2 评价方式 |
3 高中化学概念原理知识思维导图的制作 |
3.1 手工绘制思维导图 |
3.2 电脑软件绘制思维导图 |
3.2.1 利用iMindMap10制作思维导图的步骤 |
3.2.2 思维导图实例 |
4 思维导图在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中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4.2.2 变量的选取 |
4.3 研究过程 |
4.4 教学案例 |
4.4.1 案例1——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4.4.2 案例2——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4.4.3 案例3——化学平衡常数 |
4.4.4 案例4——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 |
4.4.5 案例5——原电池(复习课) |
4.5 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
5 思维导图在概念原理性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对比分析法 |
5.1.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
5.1.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
5.1.3 纵向对比分析 |
5.1.4 不同分数段的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5.2 学生调查问卷 |
5.3 教师访谈 |
5.4 学生访谈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学生方面 |
6.1.2 教师方面 |
6.2 教学实践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考新政下高中化学教学的走向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化学教学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学习方式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化学学习方式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教学 |
2.1.2 化学教学 |
2.1.3 学习方式 |
2.1.4 化学学习方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 |
2.2.2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
2.2.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高中化学教学走向的调查及分析 |
3.1 研究对象、过程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过程 |
3.1.3 研究方法 |
3.2 浙沪两地新高一学生改革前后期中、期末化学试卷统计与分析 |
3.2.1 浙沪两地新高一学生改革前后期中、期末化学试卷题目统计 |
3.2.2 浙沪两地新高一学生改革前后期中、期末化学试卷题目分析 |
3.3 高考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走向分析 |
3.3.1 教学具有区分度 |
3.3.2 教学重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3.3.3 化学学科的学习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
4 高中生化学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4.1 研究对象、过程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过程 |
4.1.3 研究方法 |
4.2 高中生化学学习方式问卷统计与分析 |
4.2.1 高中生化学学习方式的总体情况 |
4.2.2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比较 |
4.2.3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
4.3 高考新政下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分析 |
4.3.1 自主学习 |
4.3.2 合作学习 |
4.3.3 探究学习 |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高考新政下化学教学的走向 |
5.1.2 高考新政下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方法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聚焦 |
(三) 研究意义与创新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梳理 |
(二) 国外文献梳理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核心概念及研究边界 |
(一) “知识误解” |
(二) “知识误解”矫正 |
(三) 高中生与数学学习 |
第二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的认识、分类与归因 |
一、“知识误解”的多元阐释 |
(一) “知识误解”的哲学阐释 |
(二) “知识误解”的心理学意蕴 |
(三) “知识误解”的教学论理解 |
二、“知识误解”的分类 |
(一) “知识误解”按文本分类 |
(二) “知识误解”按语言因素分类 |
(三) “知识误解”按逻辑关系分类 |
三、“知识误解”的特性 |
(一) “知识误解”的不完整性 |
(二) “知识误解”的不清晰性 |
(三) “知识误解”的不稳定性 |
(四) “知识误解”的可利用性 |
四、“知识误解”的归因与效果 |
(一) “知识误解”的归因 |
(二) “知识误解”的效果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矫正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
一、“知识误解”矫正的认识 |
(一) “知识误解”矫正的可能性 |
(二) “知识误解”矫正的可行性 |
(三) “知识误解”矫正的必要性 |
二、“知识误解”矫正的原则 |
(一) 及时性原则 |
(二) 主动性原则 |
(三) 适度性原则 |
(四) 宽容性原则 |
(五) 具体性原则 |
三、“知识误解”矫正的标志 |
(一) 聚焦误解原点 |
(二) 比较正误区别 |
(三) 学生有顿悟发生 |
四、“知识误解”矫正的途径 |
(一) 有效的互动交往 |
(二) 作业和测试反馈 |
(三) 问卷调查与分析 |
(四) 学生自学与反思 |
五、“知识误解”矫正的方法 |
(一) 基于教材内容 |
(二) 基于解题策略 |
(三) 基于学生自省 |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矫正的实践探索 |
一、研究设计 |
(一) 行动研究设计 |
(二) 行动研究的准备 |
(三) 教学设计构思 |
二、行动研究过程和分析 |
(一) “知识误解”成为学生的热词 |
(二) 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三) “知识误解”矫正的书面记录 |
(四) “知识误解”矫正的行动延伸 |
三、“知识误解”行动研究的结束和讨论 |
(一) “知识误解”矫正与传统答疑的效果对比准备 |
(二) “知识误解”矫正与传统答疑的效果对比 |
(三) “知识误解”矫正的效果讨论 |
(四) “知识误解”矫正的行动研究思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知识误解”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二) “知识误解”具有不完整、不清晰、不稳定、可应用等特性 |
(三) “知识误解”矫正要遵循及时、主动、适度、宽容、具体等原则 |
(四) “知识误解”的矫正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
二、研究展望 |
(一) 本研究的不足 |
(二)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高二化学期终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 黄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彦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3]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前两章为例[D]. 冯自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对策研究[D]. 杨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高中生物学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蕾.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内地和香港高校招生考试科目比较研究[D]. 王雨欣. 天津大学, 2019
- [7]构建高中生物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研究 ——以第八师143团中学为例[D]. 石磊.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8]思维导图在高二化学概念原理知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陆尧.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 [9]高考新政下高中化学教学的走向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D]. 王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10]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研究[D]. 王惠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