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百科全书现状分析

在线中文百科全书现状分析

一、网上中文百科全书的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1](2021)在《《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最近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中非关系在过去友好互助的基础上取得了全面提升和拓展。而合作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因此,加深对非洲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决定选取这本对广义非洲思想的各方面介绍详尽的《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Thought),翻译其中的部分词条,以期为传播非洲思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作为非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收录超过360个词条,笔者选取了书中如下六个词条:“Civil Society”、“Ethics”、“Divination”、“Tribe”、“Taboo”和“Scientists,African”,这些词条关乎到非洲的政治、道德、科学发展、社会生活和占卜文明等多个方面。本次翻译实践材料作为百科全书式信息类文本,其语言文字具有严谨、朴实、简洁、通俗、流畅的特点,笔者在翻译时须结合文本的语言风格对译文进行反复斟酌和修改。鉴于此,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与纽马克的信息类文本翻译理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词汇、句法、篇章这三个层面,结合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所做的案例分析,由浅入深地探讨信息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词汇层面主要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以及词性转换、一词多义、词义引申等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句法上笔者采用调整语序、调整标点符号、增译和减译等策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与此同时,通过替代、指代、省略等衔接手段亦使得整个译文的语篇更具连贯性。笔者期望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加强自身对百科全书式信息类文本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了解,促进非洲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贺文鑫[2](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认为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顾王乐[4](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认为《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王艺璇[5](2020)在《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国民外语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关系到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整体发展。鉴于外语能力及其教学活动的国家战略意义,当前国际市场对外语教学的需求及其人才的培养都在不断提高要求,这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案来发展外语教育,通过在高校设立外语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新型的外语人才,这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期望从对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获得启发。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关于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从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理念、目标与内容、方法与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整理了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拥有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经历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搜集有关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基本现状的文本资料,依据基于扎根理论的文本编码程序进行质性分析,借助NVivo.Plus软件构建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在验证文献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要素并阐释了元素内涵。最后,综合文献研究结论和访谈研究结论,形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发现,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是综合课堂教学、课外项目、国际交流、网络平台等四个基本要素为一体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四个要素的共同特点是重视目的语环境营造,使学生能够沉浸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外语。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这一要素是核心要素,涉及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课外活动、国际交流、网络平台三个要素是对课堂教学这一核心要素的延伸和拓展。在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课外项目、国际交流、网络平台等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基于研究,提出有关我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启示,包括:第一,注重高校本科外语教学制度的弹性化及其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国家化。第二,采用多元化的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提高本科外语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选择性,合理发展关键语种的教学。第四,发挥本科外语教学的国家文化传播功能,追求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孙曈[6](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马岚花[7](2020)在《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文中认为《乐艺》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出版的音乐刊物。其由青主担任主编,属于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总共出版了六期。《乐艺》虽然只出版了六期,但内容颇丰、学术性很强、质量极高,其精美的装帧和讲究的印刷,更是当时其他音乐刊物所少有的。它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载体、一个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一个学习音乐知识的窗口、一个音乐交流平台,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民国音乐期刊《乐艺》为对象,围绕其做全方位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介绍20世纪上半叶音乐期刊的发展状况,清晰《乐艺》的历史定位,梳理它与当时其他音乐期刊的关系与异同,继而描述其诞生的历史必然;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深入挖掘推动《乐艺》发展的创刊群体与撰稿群体,梳理他们给予《乐艺》的不同程度的贡献;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对《乐艺》所涉器乐作品、歌曲作品、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等进行逐一细致分析,总结出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的价值;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深入剖析《乐艺》对我国音乐理论建设、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乐艺》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学术性综合音乐刊物,在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虽因社会客观因素而被迫停刊,但它留下的珍贵历史信息值得我们立足各个角度去深入挖掘。

董锦明[8](2020)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文中认为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引导作用,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专业情意和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个人教育意识觉醒,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论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观察法和访谈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到调研地与乡村教师一同生活学习,直观的了解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的表现形态,并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调查分析,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总体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分别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利益取向和以周围环境为中心的个人意义取向。在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当地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学校各种刻板的规章制度,国家教育政策以及社会舆论都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本研究较为详实地呈现了云南边境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态及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田语[9](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提出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李泽人[10](2020)在《河北大学京剧团考察与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基于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与论文写作要求下撰写的论文。音乐事象是河北大学京剧团。河北大学京剧团是河北大学艺术社团中的一个传统文化团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大学还在天津时,就已有了工会京剧团。该京剧团在学校传承京剧文化方面至今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2008年,工会京剧团协助校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京剧团,即艺术教育中心京剧团。河北大学京剧团主要由校工会京剧团和艺术教育中心京剧团组成,另外还包括一些常来此一起活动的票友。该京剧团秉承“传承京剧国粹,振兴传统文化”的宗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自2018年5月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在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工作。以高校社团为基础平台,建立健全相关的内容,以形成传承基地的规模。目前离到2020年,在100所左右的高校中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目标还差20所左右。从该政策上看,一方面只要高校在所申报的传承项目上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便可申报,国家会根据相关的建设要求予以学校支持,各高校只要具有成为相关文化承传基地的基础与潜力,就会有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已经申报成功的传承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会进一步支持,若成效不佳的需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到位的将实施退出机制。该政策对各高校都是公平的。河北大学京剧团在各社团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属于传统文化。在此方面还有武术团等,但笔者接触最多的是京剧团,并且对这种及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兴趣,所以选择京剧团进行考察研究。笔者从京剧团的发展、组织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对其在京剧艺术形式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对该社团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并且对其产生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究,揭示了河北大学京剧团对成员们所产生的作用,论述了京剧团对校园文化建设、对传承京剧文化等方面的意义。最后,笔者对京剧团也提出了发展建议。通过此项考察研究,笔者旨在呼吁社团、学校以及更多的人,对弘扬京剧文化引起更多的重视。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对传统文化项目的投入,时刻做好准备,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二、网上中文百科全书的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中文百科全书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文本分析
    1.4 实践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查阅背景资料
        2.1.2 查找平行文本
        2.1.3 制作术语表
    2.2 译中准备
        2.2.1 制定翻译计划
        2.2.2 翻译难点标记分析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翻译实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人名的翻译
        3.1.2 词性转换
        3.1.3 一词多义
        3.1.4 词义引申
    3.2 句法层面
        3.2.1 调整语序
        3.2.2 调整标点符号
        3.2.3 增译和减译
        3.2.4 被动句的翻译
    3.3 篇章层面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经验总结
    4.2 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高等院校
        二、外语教学
        三、教学模式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相关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理念
    第一节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历史
        一、独立前期的外语教学
        二、建国以后的外语教学
        三、二战以后的外语教学
    第二节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育理念
        一、传统的外语教育理念
        二、新世纪的外语教育理念
第三章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目标
        一、外语教学目标的主要政策
        二、外语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内容
        一、外语教学内容的政策规定
        二、外语教学内容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的方法与评价
    第一节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方法
        一、传统外语教学方法
        二、现代外语教学方法
    第二节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评价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主体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式
第五章 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的质的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提纲
        四、访谈过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处理
        一、一级编码(开放性编码)
        二、二级编码(主轴编码)
        三、三级编码(选择性编码)
    第三节 研究发现
        一、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理论模型阐释
        二、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理论模型的要素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启示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
    第一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
        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音乐期刊(1906-1919)
        二、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20-1929)
        三、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30-1939)
        四、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40-1949)
    第二节 《乐艺》纵横观
        一、纵向发展,一脉相承
        二、横向渗透,互为影响
    第三节 “乐艺社”与《乐艺》的问世
        一、“乐艺社”简介
        二、《乐艺》的问世
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
    第一节 撰稿者萧友梅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二节 撰稿者青主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三节 撰稿者周淑安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四节 其他撰稿者
        一、耳熟能详的音乐家
        二、外籍音乐家
        三、主攻民乐的音乐家
        四、歌词作家
        五、“默默无闻”的撰稿者
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乐艺》的装帧特色
    第二节《乐艺》的栏目设置
        一、各期目录内容概览
        二、《乐艺》主要栏目简介及作品数量统计
    第三节《乐艺》的主要栏目内容分析
        一、“曲谱”栏目
        二、“歌谱”栏目
        三、“着述”栏目
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音乐理论建设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实践
        一、学校音乐教育
        二、大众音乐教育
    第三节 音乐文化传播
        一、国外音乐文化的引介
        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三、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经历及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信念结构和类型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信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信念形成和养成途径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问题、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六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走进田野调查点
    第一节 H县自然环境与教育概况
        一、地理生态环境
        二、人文历史环境
        三、教育基本概况
    第二节 实地调查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NX镇中心小学
        二、YS乡中心小学
第三章 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取向与类型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个人利益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投机飘摇型教师的教育信念——谋求生存,伺机而动
        二、满足安逸型教师的教育信念——甘于平庸,寻求心安
    第三节 个人意义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矛盾复杂型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上进,“深陷泥潭”
        二、忠于职守型教师的教育信念——心怀抱负,积极向上
第四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
    第一节 微系统——个人因素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确立
        一、个人成长环境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埋下种子
        二、自身经历是教师教育信念成长发展的关键
        三、个性特征是教师教育信念的情绪根基
    第二节 中间系统——学生家庭环境影响下教师的教育信念
        一、“家庭环境真的很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三、“教育中应当有约束力”
    第三节 外层系统——乡村学校环境影响下的“教书匠”和教育者
        一、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二、富有情感的教育者
    第四节 宏系统——社会环境影响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一、“我们的社会地位真的不高”
        二、枷锁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对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10)河北大学京剧团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过程
        1.6.1 考察信息搜集阶段
        1.6.2 考察手记撰写阶段
        1.6.3 逻辑设计与分析统计整理阶段
第二章 河北大学京剧团基本情况分析与探究
    2.1 历史沿革探究
    2.2 成员基本信息与参与情况探究
        2.2.1 京剧表演人员
        2.2.2 京剧乐队人员
    2.3 组织运作情况探究
        2.3.1 行政管理
        2.3.2 艺术管理
        2.3.3 京剧团的经济情况
第三章 京剧艺术形式的选用情况探究
    3.1 流派风格选用情况探究
        3.1.1 旦行
        3.1.2 生行
        3.1.3 净行与丑行
    3.2 行当与剧目情况探究
        3.2.1 旦行剧目选用
        3.2.2 生行剧目选用
        3.2.3 净行与丑行剧目选用
    3.3 京剧音乐的情况探究
        3.3.1 声乐
        3.3.2 器乐
    3.4 京剧表演的情况探究
    3.5 京剧舞台美术的情况探究
        3.5.1 化妆
        3.5.2 服装道具
第四章 京剧团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情况探究
    4.1 校内活动情况探究
        4.1.1 京剧团的日常学习与测评
        4.1.2 参与学校迎新生演出
        4.1.3 京剧团毕业季专场演出
        4.1.4 京剧团迎新春专场演出
        4.1.5 京剧团其他主题类型的专场演出
    4.2 校外活动情况探究
第五章 京剧团的作用与发展建议
    5.1 京剧团对成员的主要作用
        5.1.1 传播京剧知识与提升艺术修养
        5.1.2 开拓人际与增强交流
        5.1.3 调节身心与消遣娱乐
    5.2 京剧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5.3 京剧团对京剧文化传承的作用
    5.4 发展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网上中文百科全书的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曼.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5]美国高校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 王艺璇.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D]. 马岚花.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8]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D]. 董锦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10]河北大学京剧团考察与研究[D]. 李泽人.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在线中文百科全书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