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杨树组织培养

抗虫杨树组织培养

一、抗虫杨的组织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崔杰[1](2019)在《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Aurea’)为芽变栽培选育的彩叶杨树品种,叶色三季保持金黄,观赏价值高,潜在园林景观用途广阔,栽培前景良好。目前,金叶加拿大杨主要的繁殖方式为嫁接和扦插;易受季节等因素制约影响,繁殖系数低;且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较低,生长较为缓慢;同时,在嫁接时存在接穗处愈合度不高易折断等安全问题,使金叶加拿大杨不能达持续地生产和有效利用。本文以金叶加拿大杨带芽茎段和叶片两种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构建,对金叶加拿大杨无菌苗诱导、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丛芽增殖、生根及炼苗移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及方差分析,探究影响金叶加拿大杨离体培养的关键因素,以得到最佳培养配方及培养程序,建立高效的金叶加拿大杨再生体系,为其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园林景观绿化提供技术保证。主要结果如下:(1)三月中旬是金叶加拿大杨外植体最佳取材时间。(2)外植体最佳灭菌方式:带芽茎段以75%酒精消毒20s、0.1%升汞消毒6min时灭菌效果最佳;叶片以75%酒精消毒5s、0.1%升汞消毒4min时灭菌效果最佳。(3)初代培养:带芽茎段以MS+6-BA 0.75mg/L+NAA 0.05mg/L+IBA 0.20mg/L为最佳培养基配方,启动率为83.33%;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以MS+6-BA 0.50mg/L+NAA0.10mg/L+2,4-D 0.1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4)继代培养:带芽茎段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0.05mg/L+NAA0.20mg/L+IBA 0.20mg/L培养基配方为最佳,增殖倍数可达4.72倍;叶片愈伤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0.50mg/L+NAA 0.05mg/L+2,4-D 0.3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增殖倍数达4.0倍;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0mg/L+NAA0.05mg/L+IBA 0.5mg/L,分化率可达83.33%。(5)生根培养:以1/2 MS+NAA 0.20mg/L+IBA 0.2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生根率91%,平均根数4.70条,平均根长7.75cm。(6)炼苗与移栽:最适移栽基质配比为腐殖质:河沙:蛭石=1:2:1,植株成活率最高,为70.93%,长势良好。

刘球[2](2018)在《外源多胺对红椿抗旱的调节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椿(Toona ciliata)是楝科香椿属落叶大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是湖南林业优先重点发展的珍贵用材树种之一。红椿作为重要的高档家具和装饰装璜用材树种,栽培前景广阔,市场需求迫切。湖南地区的6~9月容易出现季节性持续干旱,然而红椿生长旺盛期也是6~9月。为了有效地防御季节性持续干旱对红椿苗圃幼苗造成伤害,提高红椿幼苗造林成活率和抗旱能力,本研究从渗透调节系统、抗氧化酶系统、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片解剖结构以及TcSAMDC基因克隆和表达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系统地研究外源多胺修复和防御红椿幼苗干旱伤害的机制,筛选出红椿抗旱的最佳多胺试剂和最佳试剂浓度。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响应研究通过对24个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在对照、干旱胁迫和外源多胺修复调节处理之间,各指标值均呈现出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①3种外源多胺对轻度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如下:外源Put对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和Yield等指标的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Fm、ETR、qP、qN和TcSAMDC基因表达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MDA含量和F0修复调节效果最佳。②3种外源多胺对中度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如下:外源Put对相对含水量、POD活性、叶绿素含量、Yield和ETR等指标的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电导率、SOD活性、qP和TcSAMDC基因表达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MDA含量、F0、Fm和qN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③3种外源多胺对重度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如下:外源Put对MDA含量、POD活性和qN等指标的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F0、Fv、Fv/Fm、上表皮厚度、叶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和TcSAMDC基因表达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Fm、Yield、ETR、qP、叶脉厚度和下表皮厚度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④基因克隆和测序:本实验完成了红椿TcSAMDC基因的克隆并测序出该基因的部分序列,经NCBI数据库比对可知,所得产物确实为红椿TcSAMDC基因片段。(2)外源多胺预处理对红椿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响应研究通过对16个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在对照、干旱胁迫和外源多胺防御调节预处理之间,各指标值均呈现出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①3种外源多胺预处理对轻度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如下:外源Put对SOD活性、叶绿素含量、Yield、ETR、qP和NPQ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Fm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②3种外源多胺预处理对中度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如下:外源Put对相对含水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F0、ETR和qP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叶绿素含量和Fm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③3种外源多胺预处理对重度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如下:外源Put对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和F0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含水量、SOD活性、ETR和NPQ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相对电导率、MDA含量、Fm、Fv和Fv/Fm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3)主成分分析①通过对24个观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修复调节指标体系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86.21%。第1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膜系统、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响应,第2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保水能力响应,第3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光合能力、保水能力和水分运输能力响应。②通过对16个观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外源多胺预处理对红椿干旱胁迫防御调节指标体系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87.83%,第1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渗透调节系统、膜系统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响应,第2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响应,第3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响应。(4)最佳试剂和最佳浓度筛选①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外源多胺调节红椿抗旱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知,3种外源多胺的抗旱综合调节能力优劣顺序为Spd>Put>Spm,说明外源Spd对红椿抗旱的综合调节能力最高,为3种参试多胺中的最优多胺。②在0.1mmol/L、0.5mmol/L、1mmol/L和2mmol/L4种浓度中,1mmol/L的外源Spd浓度为对红椿抗旱调节的最佳试验浓度。

冯连荣[3](2016)在《盖杨叶片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盖杨抗寒性并扩大其栽培区域。[方法]以盖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盖杨叶片分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盖杨叶片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结果]盖杨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 mg/L+NAA 0.20 mg/L+蔗糖25 g/L+琼脂6.0 g/L,p H 6.5,不定芽再生频率为96.67%,平均分化芽数20.3个;最适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0.3 mg/L+蔗糖20 g/L+琼脂6.0 g/L,p H 6.0,生根率可达100%,平均生根数15.8条。[结论]该研究建立了盖杨高效组织培养再生系统,为该杨树品种的快速无性繁殖和基因的遗传转化提供了依据。

朱伟康[4](2016)在《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其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文中指出转Bt基因欧洲黑杨是我国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抗虫杨树新品种。由于受到转基因漂流及其可能引起的潜在生物安全问题的限制,转Bt基因欧洲黑杨种植推广一直进展缓慢。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最早应用在制备杂交种中,后来逐渐被人们利用到限控基因飘流中。近年来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技术成为解决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对进一步推动转基因林木商业化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转Bt基因欧洲黑杨叶片为实验材料,研究并优化了转Bt基因欧洲黑杨叶片再生体系,探讨不同条件对转Bt基因欧洲黑杨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了转Bt基因欧洲黑杨遗传转化体系。农杆菌介导的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旨在减少因基因漂流造成的潜在威胁,使转基因林木更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主要结果具体如下:1.以1年生转Bt基因欧洲黑杨苗干的水培苗新生嫩枝为外植体,先用75%乙醇灭菌30s,再用0.1%升汞灭菌8min,消毒效果最好,此时污染率最小仅有15.0%,死亡率23.5%;以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比较萌发率和增殖系数,筛选出转Bt基因欧洲黑杨最适萌发和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 NAA+30 g/L蔗糖+6 g/L琼脂,萌发率为86.7%,增殖系数为3.10。2.以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比较叶片不定芽分化率和平均不定芽数,筛选出最适叶片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0.5mg/L 6-BA+0.05mg/L NAA+0.01 mg/L TDZ+30 g/L蔗糖+6 g/L琼脂,不定芽分化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高达100%和18个;叶片经过暗培养10d后,再转入弱光照下进行培养,有利于叶片不定芽的分化,不定芽再生率高达90%;最适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mg/L NAA+0.2mg/L IBA+20 g/L蔗糖+6 g/L琼脂,生根率高达100%,40 d后,平均根长6.5cm。3.抑菌剂羧苄青霉素Carb浓度为400 mg/L,能有效抑制农杆菌生长,同时对叶片分化影响最小;在叶片分化不定芽中,抗性芽PPT选择压为2.0 mg/L;在不定芽诱导生根中,抗性芽PPT选择压为1.0mg/L;菌液浓度OD600值0.3,侵染时间10 min,共培养时间2 d,为转Bt基因欧洲黑杨遗传转化最佳条件,转化率为18.0%。4.经除草剂PPT筛选,共获得9个抗性芽。经PCR检测,有5株呈阳性反应植株,转化阳性率55.6%,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转入转Bt基因欧洲黑杨基因组中。

裴婷婷[5](2013)在《LH04-8杨再生体系优化及转抗虫基因Cry1C+Cry9C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用LH04-8杨为试验材料,通过筛选基本培养基、调整相关激素的浓度和调整培养条件等对LH04-8杨的再生体系进行了优化,为后期的遗传转化试验提供了稳定的受体系统。同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讨了不同影响因子对LH04-8杨抗虫基因Cry1C+Cry9C转化效率的影响,获得了抗性植株。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LH04-8杨无性系高频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1)LH04-8杨茎段、叶柄和叶片采用二次消毒法:用70%酒精处理20s,再用0.1%HgC12进行消毒处理,具体处理时间如下:①基地直接采摘的外植体:茎段10min,叶柄8min,叶片6min;②水培萌芽后得到外植体:茎段6min,叶柄5min,叶片3min;(2)在筛选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组合及浓度的植物生长剂对LH04-8杨组织培养苗离体再生的影响。获得了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研究表明,叶片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S+4.0mg/LBA+0.2mg/LNAA+0.005 mg/LTDZ,其分化率达86.66%,且单个叶片分化丛生芽较多。2.以LH04-8杨的再生苗叶片作为其抗虫基因转化的受体材料,建立了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1)本试验选择头孢霉素(Cef)作为农杆菌EHA105的抑菌抗生素。叶片转化筛选培养阶段Cef的适宜浓度为200mg/L,卡那霉素(Kan)适宜浓度为20mg/L;不定芽生根培养阶段,Cef的适宜浓度为100mg/L, Kan的适宜浓度为10mg/L。(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介导抗虫基因Cry1C+Cry9C的转化。对影响LH04-8杨遗传转化的预培养时间、侵染条件和筛选方式等各因子进行研究,试验最终获得的转化条件为:先将叶片接种于分化培养基中预培养3d,然后将叶片取出使用OD600值为0.8的菌液浸泡10min,共培养3d,延迟筛选时间为15d,在此转化体系下,其抗性芽获得率较高,达17.78%。(3)抗性植株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能正常分化、生根,本试验对获得的7株Kan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有4株的DNA样品呈阳性,初步证明目的基因Cry1C+Cry9C已经被导入LH04-8杨的基因组中。(4)移栽成活1株PCR检测呈阳性的LH04-8杨转基因植株。

辛培尧,刘岩,孙正海,周军,唐军荣,何承忠,段安安[6](2012)在《滇杨的增殖及生根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以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 Dode)组织培养获得的不定芽为原材料进行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考察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对不定芽增殖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MS+0.1 mg/L 6-BA+0.02 mg/LNAA是适合滇杨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1/2MS培养基中添加0.02 mg/L NAA有利于试管苗的生根。

潘存娥[7](2011)在《石河子150团防护林不同树种发育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于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在石河子莫索湾垦区150团,以6种4年生杨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树木个体生长特性、酶活性、光合生理、水势、形态解剖结构等的研究,用模糊函数的隶函数综合评价法对所测的15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到6种杨树的抗旱性顺序。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6种4年生杨树15项抗旱指标的优劣排序。另外运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该地区3种中成龄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更新,旨在掌握石河子150团防护林幼龄杨树的发育特征,了解不同品种杨树的生长差异及原因,为150团杨树的速生丰产、集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揭示6种杨树生物量的规律,为合理地利用农田防护林资源及150团农田防护林体系更好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表明:1.斯大林杨、抗盐碱杨、抗虫杨、北美速生杨、银新杨和胡杨的株高年增量,分别为245.93、207.4、170.68、173.9、223.8和276.34,且银新杨>斯大林杨>胡杨>抗盐碱杨>北美速生杨>抗虫杨;胸径的年增量分别为7.86、7.47、6.29、7.57、8.61、和7.99cm;基径年增量分别为10.48、10.26、7.56、10.40、11.46、和12.43cm,均为胡杨>银新杨>斯大林杨>北美速生杨>抗盐碱杨>抗虫杨。2.6种4年生的杨树品种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3.6种4年生杨树无品种SOD.POD.CAT.MDA活性、脯氨酸含量分别在308.56-396.98U.g-1、596-1196.75 U.g-1、185.5-455.5 Ug-1、24.03-50.79nmol.g-1、17.06-35.49ug.g-1之间,每种酶六种杨树排序各异。对这5种酶进行隶函数综合评价得到抗旱性顺序:斯大林杨>银新杨>北美速生杨>抗盐碱杨>抗虫杨>胡杨。4.用隶函数综合评价法对所测的15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6种杨树的抗旱性顺序。胡杨抗旱性最优,银新杨次之,北美速生杨再次之,接下来依次为斯大林杨、抗盐碱杨、抗虫杨。5.农田防护林箭杆杨、榆树、胡杨的树高、胸径生长模型,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显着水平(P<0.001)。农田防护箭杆杨的树高、胸径生长模型为Richards模型:H=30.14/[(1-1.0282e-0.033306*A)(1/-1.6117)].D=24.29/[1+392.16e(-0.269025A](1/1.4782)农田防护林榆树的树高、胸径生长模型为Richards模型:H=16.26/[1+0.0029e(-0.08749A)](1/0.00016)、D=664.92/[1+0.010367e(-0.025024)](1/0.001767)农田防护林胡杨的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H=10.44/[1+e(2.4879-0.408542A)]、D=19.33/[1+e(3.4397-0.44198A)]综上所述,150团幼龄农田防护林树种银新杨抗逆性好且杆形通直是良好的风景绿化树种;北美速生杨速生性好具优良的材质是好的经济丰产树种;胡杨抗逆性极佳耐盐碱是当地改良土壤的佳品;斯大林杨是本地树种适应性好可一直沿用。农田防护林中成龄林箭杆杨防护林的初始防护成熟龄为第15年,更新龄始于35年;榆树的初始防护成熟年龄为第12年,更新龄始于65年;农田防护林胡杨的初始防护年龄为第7年,更新龄始于12.5年。

杨茹[8](2011)在《南抗3号杨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安徽省主栽杨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文中指出杨树作为安徽省主要的短周期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树种,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利用至关重要,在安徽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杨树作为专项提升计划正在开展。目前杨树造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良种繁育和种苗生产管理滞后,品种大量老化;二是引进的新品种容易与本土品种混杂,出现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三是经营粗放,林分质量不高,病虫危害较重。安徽省淮北平原由于杨树品种单一,病虫害正逐年加剧,严重影响我省林业生产。本文以南抗3号杨树叶片为材料,对该品种在快速繁殖体系建立过程中生长调节激素的种类及浓度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最佳的培养效果,初步建立了高效的叶片快繁体系;同时通过ISSR分子标记方法,从DNA水平对安徽省主栽的17个品种和引进的7个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根据特异性条带建立分子检索表,构建聚类图,获得以下结果:(1)筛选出南抗3号杨叶片进行消毒的方法:75%的酒精消毒8s,0.1%的升汞溶液消毒4min。(2)优化了南抗3号杨叶片快繁体系,筛选出各阶段适宜的培养基。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1.5mg/L+NAA0.5mg/L+KT0.1mg/L;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6-BA1.2mg/L+NAA0.3mg/L+KT0.1mg/L;生根培养基:1/2MS+IBA0.5mg/L+NAA0.01mg/L。(3)选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杨树叶片基因组,电泳检测和OD值测定表明:DNA质量符合分子生物学的要求。根据本实验室建立的杨树ISSR-PCR反应体系,筛选ISSR引物及各引物的最适退火温度。(4)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安徽省主栽的17个杨树品种和7个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0条引物在17个杨树品种中共扩增出67条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的条带,其中5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为80.6%;在24个杨树品种中扩增出72条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的条带,其中5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为77.8%。(5)利用特殊谱带分别建立安徽省主栽的17个杨树品种和24个杨树品种的分子检索表。(6)根据扩增片段,利用NTSYS-pc2.10e分析软件计算样品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并构建聚类树状图。在17个杨树品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为南林95和南林895,遗传系数为0.9620,遗传距离为0.0387;亲缘关系最远的为南抗3号和中涡1号,遗传系数为0.3773,遗传距离为0.9747。本实验建立了南抗3号杨叶片高效快繁体系,利用特殊谱带建立了安徽省24个杨树品种的分子检索表,为杨树的品种鉴定和良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对安徽省营建大规模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岩,周军,段安安,何承忠,董娇,辛培尧[9](2011)在《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杨树组织培养在其种质资源的保存、繁殖及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杨树的遗传改良及生产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康薇,郑进,伊友明,洪华珠[10](2010)在《基于昆虫离体细胞的转Bt植株的毒力测定》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转Bt抗虫杨的蛋白质提取液对离体培养的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细胞(Hi5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Bt抗虫杨的蛋白质提取液对Hi5细胞的形态有明显影响,相对于正常细胞,蛋白浓度为2 000μg/mL时,0.5 h后Hi5细胞表现为变圆、膨大,1 h后细胞破裂,2 h后大部分细胞解体,与鳞翅目昆虫细胞感染Bt毒素的典型病变相一致;同时,Bt抗虫杨蛋白质液抑制了Hi5细胞的增殖,并表现为随着Bt抗虫杨蛋白质液浓度的升高,其死亡率越大。表明可以利用离体细胞测定Bt抗虫植物对靶标昆虫的毒性。

二、抗虫杨的组织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虫杨的组织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金叶加拿大杨的概述
        2.1.1 金叶加拿大杨的生物特性
        2.1.2 金叶加拿大杨的价值
        2.1.3 金叶加拿大杨的繁殖
    2.2 杨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3 影响杨树组织培养的因素
        2.3.1 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的选择
        2.3.2 外植体
        2.3.3 分化培养
        2.3.4 增殖培养
        2.3.5 生根培养
        2.3.6 炼苗移栽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5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不同取材时间
        5.2.2 不同外植体消毒
        5.2.3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5.2.4 初代诱导培养
        5.2.5 继代增殖培养
        5.2.6 壮苗及生根培养
        5.2.7 炼苗与移栽
    5.3 培养条件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 结果与分析
    6.1 取材时间对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6.2 不同灭菌处理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6.3 基本培养基筛选结果分析
    6.4 初代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初代诱导试验结果与分析
        6.4.2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初代诱导结果与分析
    6.5 继代增殖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5.2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5.3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分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生根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7 炼苗与移栽试验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7.1 金叶加拿大杨外植体的选择
    7.2 金叶加拿杨外植体材料消毒
    7.3 金叶加拿杨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7.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叶加拿大杨器官分化的影响
8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2)外源多胺对红椿抗旱的调节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1.1 植物阶段性抗旱研究进展
        1.1.2 植物生理特性与抗旱
        1.1.3 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与抗旱
        1.1.4 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性与抗旱
        1.1.5 植物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与抗旱
    1.2 多胺对植物逆境胁迫影响研究进展
        1.2.1 多胺
        1.2.2 植物体内多胺的合成与分解
        1.2.3 多胺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2.4 多胺与植物抗旱
    1.3 红椿研究进展
        1.3.1 红椿种群结构
        1.3.2 红椿生长和遗传特性
        1.3.3 红椿苗木繁育
        1.3.4 红椿栽培技术
        1.3.5 红椿生理特性
        1.3.6 红椿污染修复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修复响应研究
        2.1.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研究
        2.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修复响应
        2.2.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
    2.3 小结
        2.3.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修复研究小结
        2.3.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研究小结
3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的修复响应研究
        3.1.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研究
        3.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的修复响应
        3.2.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
    3.3 小结
        3.3.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抗氧化酶系统的修复研究小结
        3.3.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研究小结
4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修复响应研究
        4.1.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研究
        4.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修复响应
        4.2.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
    4.3 小结
        4.3.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修复研究小结
        4.3.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研究小结
5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解剖结构的修复调节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概况
        5.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5.1.4 试验指标测定与方法
        5.1.5 数据处理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下红椿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5.2.2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主脉厚度的修复调节
        5.2.3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上表皮厚度的修复调节
        5.2.4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下表皮厚度的修复调节
        5.2.5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叶肉组织厚度的修复调节
        5.2.6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修复调节
        5.2.7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海绵组织厚度的修复调节
        5.2.8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的修复调节
    5.3 小结
6 红椿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cSAMDC)基因克隆及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地概况
        6.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6.1.4 试验步骤
        6.1.5 数据处理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引物设计结果
        6.2.2 红椿SAMDC基因克隆结果
        6.2.3 TcSAMDC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
        6.2.4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TcSAMDC基因表达的影响
        6.2.5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调节效果比较
    6.3 小结
7 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机制综合分析
    7.1 分析方法
        7.1.1 红椿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7.1.2 主成分分析
        7.1.3 逐步回归分析
        7.1.4 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红椿各指标相关关系
        7.2.2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的指标体系
        7.2.3 逐步回归分析
        7.2.4 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外源多胺调节红椿抗旱能力
8 外源亚精胺(Spd)对红椿抗旱调节的最佳浓度筛选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修复调节研究
        8.1.2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防御调节研究
        8.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修复调节
        8.2.2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防御调节研究
    8.3 外源Spd抗旱调节最佳浓度筛选
        8.3.1 筛选方法
        8.3.2 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筛选外源Spd抗旱调节最佳浓度
    8.4 小结
9 讨论和结论
    9.1 讨论
        9.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9.1.2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9.1.3 外源多胺对红椿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9.1.4 红椿叶片TcSAMDC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9.1.5 外源多胺调节红椿抗旱的机制研究试验浓度设置的合理性探讨
    9.2 结论
        9.2.1 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的修复调节响应研究
        9.2.2 外源多胺预处理对红椿干旱胁迫的防御调节响应研究
        9.2.3 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机制综合分析
        9.2.4 外源Spd对红椿抗旱调节的最佳浓度筛选
    9.3 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9.3.1 创新点
        9.3.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表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盖杨叶片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盖杨无菌外植体接种及分化培养基筛选。
        1.2.2 盖杨生根培养基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筛选
    2.2 最适生根培养基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4)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其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1.1.1 转基因发展趋势
        1.1.2 林木转基因研究现状
    1.2 林木转基因研究
        1.2.1 抗除草剂基因
        1.2.2 抗虫基因
        1.2.3 抗病基因
        1.2.4 抗逆性基因
    1.3 转基因林木生物安全性限控研究
        1.3.1 叶绿体转化技术
        1.3.2 种子不育技术
        1.3.3 无融合生殖和闭花受精
        1.3.4 基因拆分技术
        1.3.5 外源基因敲除技术
    1.4 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1.4.1 利用细胞毒素创造植物雄性不育
        1.4.2 降解胼胝质产生雄性不育
        1.4.3 反义RNA技术创造的植物雄性不育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消毒时间外植体的影响
        2.3.2 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2.3.3 叶片再生体系优化
        2.3.4 不定芽生根体系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TA29-Barnase基因转化转Bt基因欧洲黑杨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农杆菌中目的基因的PCR检测
        3.3.2 抑菌剂Carb抑菌浓度的选择
        3.3.3 筛选剂除草剂PPT浓度的选择
        3.3.4 转Bt基因欧洲黑杨转化系统的优化
        3.3.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4.1.2 增殖培养基筛选
        4.1.3 植物生长调剂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4.1.4 不定芽诱导生根
        4.1.5 遗传转化系统的优化
        4.1.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LH04-8杨再生体系优化及转抗虫基因Cry1C+Cry9C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杨树再生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1.2.1 基本培养基种类
        1.2.2 外植体的选择
        1.2.3 外植体的消毒
        1.2.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2.5 适宜的培养条件
    1.3 农杆菌介导杨树转抗虫基因研究进展
        1.3.1 杨树转Bt基因研究概况
        1.3.2 影响杨树遗传转化的因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器具的准备
        2.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LH04-8杨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2.2.2 外植体接种
        2.2.3 无菌苗再生体系的建立
        2.2.4 根癌农杆菌介导LH04-8杨的遗传转化
        2.2.5 LH04-8卡那抗性杨的检测
        2.2.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LH04-8杨再生体系的优化
        3.1.1 不同消毒处理对外植体生长效果的影响
        3.1.2 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
        3.1.3 壮苗培养
        3.1.4 生根培养
        3.1.5 再生苗炼苗与移栽
    3.2 LH04-8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2.1 卡那霉素(kan)对LH04-8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2 卡那霉素(Kan)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2.3 抗生素Cef对LH04-8杨叶片分化不定芽与植株生根的影响
        3.2.4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2.5 多因素的交互作用Kan~r芽的诱导效果
        3.2.6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2.7 不同选择策略对抗性出芽率的影响
    3.3 LH04-8杨卡那抗性植株的检测
    3.4 转基因植株的移栽
4 结论与讨论
    4.1 LH04-8杨再生体系的优化
        4.1.1 外植体的消毒处理
        4.1.2 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的选择
        4.1.3 存在的其它问题
    4.2 LH04-8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2.1 受体材料的选择
        4.2.2 影响LH04-8杨转化的因素以及转化体系的优化
        4.2.3 选择压的确定
    4.3 假阳性苗的问题
    4.4 抗性植株的检测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与说明
致谢

(6)滇杨的增殖及生根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增殖培养
        1.2.2 生根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6-BA和NAA浓度及配比对滇杨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2 NAA浓度对滇杨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2.3 滇杨试管苗的炼苗移栽
3 结论与讨论
    3.1 增殖培养
    3.2 生根培养

(7)石河子150团防护林不同树种发育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林分生长发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1.1. 林木个体生长特征分析
        1.1.2. 林木个体发育特征分析
        1.1.3. 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1.2. 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
        1.2.1. 光合生理生态
        1.2.2. 水分
        1.2.3. 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分析
    1.3. 林木营养物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林木抗逆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抗旱性研究
        1.4.2. 酶
        1.4.3. 其它
第2章. 6种4年生杨树品系个体的发育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
        2.1.2. 土壤与水资源
    2.2. 实验样地的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生长指标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脯氨酸含量测定
        2.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5. 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
        2.3.6. 叶片水势的测定
        2.3.7. 叶片解剖结构
        2.3.8. 营养元素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6种杨树植物生长状况
        2.5.2.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5.3. 游离脯氨酸含量
        2.5.4. 6种杨树植物5种酶活性的综合评价
        2.5.5. 6种杨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变化
        2.5.6. 6种杨树植物叶绿素A、叶绿素B、A/B及叶绿素总量比较
        2.5.7. 6种杨树植物叶水势
        2.5.8. 6种杨树叶片解剖形态比较
        2.5.9. 6种杨树叶片营养元素比较
    2.6. 杨树品系综合评价
        2.6.1. 抗逆性的相关性分析
        2.6.2. 6种杨树品系抗旱性综合评价及评价指标的筛选
第3章. 三种防护林中成龄林的成熟以及更新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三种中成龄林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的选择
    3.2. 农田防护林防护成熟的几个相关概念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中成龄林箭杆杨生长发育规律及更新
        3.3.2. 中成龄林榆树生长发育规律及更新
        3.3.3. 中成龄林胡杨杨生长发育规律及更新
第4章. 讨论
    4.1. 石河子150团防护林防护效果评价
    4.2. 石河子150团幼龄树种的抗逆性
        4.2.1. 杨树抗逆性评价的意义
        4.2.2. 抗逆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3. 保护酶活性变化、MDA含量与杨树干旱适应性的关系
    4.4. 中成龄林的采伐以及更新
        4.4.1. 胸径、树高、材积是反映树木生长快慢的三要素
        4.4.2. 树高、胸径数学模型的选择
        4.4.3. 防护成熟龄的确定
第5章. 结论
    5.1. 杨树生长特性
    5.2. 杨树酶活性综合评价
        5.2.1. 6种杨树无性系酶活性及综合评价
        5.2.2. 6种杨树品系叶片光合、蒸腾速率及叶水势
        5.2.3. 6种杨树品系叶片形态解剖结构
        5.2.4. 6种杨树植物叶片元素月变化
    5.3. 杨树抗逆性指标的筛选
    5.4. 箭杆杨、榆树、胡杨生长发育规律及更新
        5.4.1. 箭杆杨
        5.4.2. 榆树
        5.4.3. 胡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南抗3号杨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安徽省主栽杨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杨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1.1 杨树组织培养的基本情况
        1.1.2 杨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杨树组织培养的前景
    1.3 标记技术
        1.3.1 遗传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1.3.2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及在杨树上应用
    1.4 ISSR 分子标记的概况
        1.4.1 ISSR 标记的特点
        1.4.2 ISSR 标记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分子标记在杨树研究上的前景
2 引言
    2.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2 本研究的内容、目标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标
    2.3 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3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2.3 有关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3.3 试验方法
        3.3.1 南抗3号杨树叶片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3.3.2 安徽省主栽杨树DNA的提取
        3.3.3 DNA 质量检测
        3.3.4 PCR 反应体系
        3.3.5 ISSR 引物筛选
        3.3.6 ISSR-PCR 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3.3.7 杨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抗 3 号杨树叶片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4.1.1 外植体的消毒
        4.1.2 不同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4.1.3 不同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4.1.4 不同培养基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4.1.5 炼苗与移栽
    4.2 杨树基因组 DNA质量分析
        4.2.1 杨树DNA电泳检测
        4.2.2 杨树DNA浓度检测
    4.3 退火温度的确定
    4.4 ISSR-PCR 扩增结果的分析
        4.4.1 ISSR-PCR 扩增多态性
        4.4.2 杨树品种的带型识别
        4.4.3 杨树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的成果清单

(9)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的选择
2 外植体
    2.1 外植体的选择
    2.2 外植体的消毒
3 分化培养
4 增殖培养
5 生根培养
6 炼苗移栽
7 展望

四、抗虫杨的组织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D]. 崔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外源多胺对红椿抗旱的调节响应研究[D]. 刘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3]盖杨叶片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建立[J]. 冯连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1)
  • [4]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其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D]. 朱伟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5]LH04-8杨再生体系优化及转抗虫基因Cry1C+Cry9C的研究[D]. 裴婷婷.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6]滇杨的增殖及生根培养研究[J]. 辛培尧,刘岩,孙正海,周军,唐军荣,何承忠,段安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5)
  • [7]石河子150团防护林不同树种发育特征的研究[D]. 潘存娥.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8]南抗3号杨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安徽省主栽杨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 杨茹.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8)
  • [9]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刘岩,周军,段安安,何承忠,董娇,辛培尧.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4)
  • [10]基于昆虫离体细胞的转Bt植株的毒力测定[J]. 康薇,郑进,伊友明,洪华珠. 中国森林病虫, 2010(05)

标签:;  ;  ;  

抗虫杨树组织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