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联动管理工作格局

进一步完善联动管理工作格局

一、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启,邓信良[1](2022)在《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实践理路》文中指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旨在构建一种以时代新人培养为目标的工作结构、以主体责任强化为价值导向的运行机制和以体制机制完善为基本抓手的工作体系,科学回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应当系统研究党、"群"和"才"等思想政治工作"行为体"的互动构型,持续生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通过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之"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之"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之"专",将思想政治工作持续转化为一种资源投入少而社会效益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社会实践活动。

杨增岽[2](2021)在《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科学蕴意》文中研究表明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从状态"实然"向效益"应然"发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必然之举与逻辑进路。"构建共同推进"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是一个正在生成的历史过程,属于现在进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树立"大政工"理念和形成现实实践合力的重要性、可能性与正当性。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要直面思想政治工作瓶颈,抓住关键问题,协同各方面力量,优化体制机制,汇集优质资源,激活并加强主体建设,科学规范实施考评。

张莉[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既面临着瞬息万变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自身的断裂与碎片化现象,变革与创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需与未来之要。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并且这场改革不是局部性的零敲碎打,而是整体性的系统创新。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想要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需求,亟需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协同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路,更是其对教育事业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明确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路径。但是从知网可查学界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即便协同创新计划已经得到了地方乃至国家的重视,目前应用于高校的“协同”研究还是比较少关注“大学生”在协同创新模式中的客体定位和功能作用的。实际上,要贯彻实施国家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应知道“大学生”才是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建设中最具活跃性、最富创造力的客体。因此,将“协同创新”概念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养成协同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互动沟通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使高校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不惧时代挑战,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通过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这一概念的丰富概念、要素、内容,形成对这一概念的整体性认识,并以此作为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创新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从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三部分厘清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发展现状,在学习现有成果、经验的同时,查漏补缺发现例如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管理机制僵化、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平台模式单一、科研平台转化率低、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不足等各种问题。针对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方式,以便从构建更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祁斯文[4](2021)在《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是一个常提常新,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话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各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和家庭协同联动、大力支持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除引言和结语之外,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选题“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进行概述。首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具有方向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最后,对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意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论述。首先,从高校组织领导层面即高校党委和高校各部门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其次,从课程育人层面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再次,从多方联动层面即学校、社会、家庭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多方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最后,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路径进行论述。首先,完善组织育人机制,从高校党委要明确主体责任、高校各部门要落实具体责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其次,健全课程育人机制,通过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增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重要保障;最后,构建多方联动机制,通过对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社会与家庭的联动机制建设,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提升。

梅士伟[5](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杨月[6](2020)在《“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公安分局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历50多年的发展,“枫桥经验”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模式,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是新时代政法综治战线的“金字招牌”。2018年,公安部印发文件,要求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参与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的重要载体,目的是让社区农村警务建设水平切实提高,切实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做出贡献。可以说,适应新的执法环境,转变警务理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的多元需求,已成为公安机关持续推进警务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而展开,以大庆市公安局红岗分局为例,以“枫桥经验”的实践与发展为视角,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基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在三治融合理论、“枫桥经验”核心内涵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对“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公安分局参与社会治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红岗公安分局在“枫桥经验”创建活动中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多部门联动效果不佳、工作制度供给不足、社区警务模式陈旧、自治主体参与不足等。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安主导地位的缺失、制度体系建设的不足、社区警务建设的薄弱、居民自治传统的匮乏等。在上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浙江“枫桥经验”的成熟社会治理经验,提出解决当前红岗公安分局存在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建议。其中,主要对策建议包括:发挥党建引领,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推进标准化建设;优化社区警务模式,向科技要警力战斗力;推动社会管理自治化,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等等。通过本论文研究不仅可以为公安机关在“枫桥经验”视角下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指导意见,而且可以提高辖区社会治理水平,为居民创造和谐、平安、舒心的生活环境。

何健[7](2020)在《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群众关切的矛盾问题得不到及时就地解决,引发矛盾上交、信访上行的现象越发突出,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不可忽视的治理难题。本文以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做法为研究对象,聚焦赋能基层及时就地调处化解信访矛盾这一关键,通过案例描述再现治理过程的全貌,以调查研究呈现治理的真实效果,用实证分析解剖治理途径总结具体经验。分别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引,对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做法的三个维度——服务型政府的社情民意平台、多方联动的矛盾纠纷治理、委托代理的信访工作机制——展开剖析,阐释由被动受理办理向主动源头防范转变、粗放式管理向高效能治理转变、维稳思维向求解思维转变的工作理念,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探寻切实有效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的治理新路径,努力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的基层信访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丰富了我国基层信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对其他城市的基层信访治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庞明礼,于珂[8](2020)在《“齐抓共管”的绩效偏差及其变通策略——基于W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齐抓共管"意指将分散在不同层级政府和同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某些复杂的政策问题,化解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矛盾。对于多主体参与、多因素叠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而言,"齐抓共管"理应成为实现政策目标、产生预期绩效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关键行动者缺失、注意力资源配置不足、避责心理、政策工具选择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策执行者倾向于变通政策目标,进而导致政策绩效偏差。因此,要以精细化治理为导向,通过优化政策方案、改进注意力分配机制、发挥政绩共容体的激励效应、创新治理工具等措施让"齐抓共管"更加高效。

邓希泉[9](2020)在《党的青年工作格局研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格局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文中研究表明党的青年工作是党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为党输送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实现、维护和发展青年群体根本利益,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在党的青年工作格局中,党处于领导地位并发挥主体责任,党政齐抓共管制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及其工作机制,共青团承担直接责任和协调督促职责,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和重视青年发展的整体力量和社会合力。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认为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二、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实践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内涵解析
    1. 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体现为一种以时代新人培养为目标的工作结构
    2. 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体现为一种以主体责任强化为价值导向的运行机制
    3. 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是一种以体制机制完善为基本抓手的工作体系
二、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行为体合力生成的价值旨趣
    1. 应当坚定贯彻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2. 应当高度重视“群”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
    3. 应当精准厘定“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定位
三、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理路
    1. 应当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之“场”
    2. 应当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之“术”
    3. 应当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锻造思想政治工作之“专”

(2)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科学蕴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科学内涵及鲜明特征
三、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学理阐释
四、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关键进路

(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相关学术成果概括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三)研究成果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要素与内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概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协同要素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协同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三)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壁垒
第二部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发展现状
    一、现有成绩
        (一)队伍建设:人员素质整体向好
        (二)机制建设:三大机制基本建立
        (三)平台建设:三大平台初有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队伍建设不完善
        (二)机制建设不健全
        (三)平台建设效力不足
第三部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优化路径
    一、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队伍
        (一)完善高校协同创新队伍整体性建设
        (二)加强思政育人主体自身素质建设
    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一)完善运行机制构建
        (二)完善激励机制构建
        (三)完善保障机制构建
    三、完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
        (一)完备人才培养平台
        (二)健全科学研究平台
        (三)完善实践实训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概念界定
        1.理想信念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特点
        1.方向性
        2.系统性
        3.科学性
    (三)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意义
        1.明确育人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2.整合育人资源,顺应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3.化育人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缺乏整体布局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整体合力不足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育人机制尚未健全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不足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不足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多方联动机制尚不完备
        1.社会与学校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2.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有待提高
    (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路径
    (一)完善组织育人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
        1.高校党委要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保障作用
        2.高校各部门要落实具体责任,提高组织实施能力
    (二)健全课程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重要保障
        1.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做好各类课程同向同行
        2.增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三)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促进齐抓共管的格局提升
        1.构建学校与社会联动机制,优化联动育人环境
        2.构建学校与家庭联动机制,提高联动育人能力
        3.构建社会与家庭联动机制,增强联动育人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公安分局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枫桥经验”的发展和新时代内涵
        1.4.1 “枫桥经验”的发展过程
        1.4.2 “枫桥经验”的新时代内涵
2 红岗分局版“枫桥经验”的做法及初步成效
    2.1 红岗分局辖区基本情况介绍
    2.2 红岗分局传统社会治理做法
    2.3 “枫桥经验”红岗分局版的具体做法
    2.4 “枫桥经验”红岗分局版的初步成效
3 “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分局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分局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3.1.1 多部门联动效果不佳
        3.1.2 社区警务模式陈旧
        3.1.3 工作制度供给不足
        3.1.4 自治主体参与不足
    3.2 “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分局社会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2.1 职能定位:公安主导地位缺失
        3.2.2 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建设不足
        3.2.3 队伍建设:社区警务建设薄弱
        3.2.4 文化因素:居民自治传统匮乏
4 浙江“枫桥经验”成功经验借鉴及启示
    4.1 浙江“枫桥式”警务的具体做法
    4.2 浙江“枫桥经验”的成功经验
    4.3 浙江“枫桥经验”的有益启示
5 “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分局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党建引领,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格局
        5.1.1 加强党建引领,争取属地政府支持
        5.1.2 整合信息资源,搭建综合治理平台
    5.2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推进标准化建设
        5.2.1 突出标准化,编撰警务制度手册
        5.2.2 突出科学化,完善考评监督机制
        5.2.3 突出自治化,健全自治制度体系
    5.3 优化社区警务模式,向科技要警力战斗力
        5.3.1 优化警务运行模式
        5.3.2 增强基层基础建设
        5.3.3 推进智能警务建设
    5.4 推动社会管理自治化,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5.4.1 创新基层党组织引领方式
        5.4.2 构建多元参与渠道
        5.4.3 强化群众参与基础保障
结论
附录 红岗公安分局社会治理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1.3.1 成都市经济社会矛盾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1.3.2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在全国具有先发性
        1.3.3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在全国具有影响性
    1.4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6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6.1 分析框架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案例的描述
    2.1 案例产生的背景
        2.1.1 成都市信访形势概况
        2.1.2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必要性
        2.1.3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现实基础
    2.2 案例实施的过程
        2.2.1 决策谋划阶段
        2.2.2 决策试点阶段
        2.2.3 决策推行阶段
    2.3 案例的主要做法
        2.3.1 创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
        2.3.2 多方联动排查化解矛盾
        2.3.3 多元参与代理群众信访
    2.4 案例的实际效果
        2.4.1 案例数据的来源
        2.4.2 案例数据呈现出的效果
第三章 基于服务型政府的社情民意平台分析
    3.1 创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扩充了群众参与
        3.1.1 夯实了信访服务群众的基层基础
        3.1.2 群众潜在诉求以意见建议方式呈现
        3.1.3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矛盾摩擦减少
    3.2 扩大群众参与的原因
        3.2.1 从掌舵角色变为服务角色
        3.2.2 进行广泛的对话和沟通
        3.2.3 更重视人的参与和关怀
    3.3 创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的经验
        3.3.1 共建共享融合打造工作场景
        3.3.2 双线并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
        3.3.3 梳理转化及时回应群众期盼
第四章 基于多方联动的矛盾纠纷治理分析
    4.1 多方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了治理效能
        4.1.1 多数矛盾纠纷在发生之初被排查出来
        4.1.2 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多数得到有效调处
        4.1.3 分析研判形势避免矛盾纠纷升级变大
    4.2 提高治理效能的原因
        4.2.1 以齐抓共管的方式发现矛盾
        4.2.2 以调和协商的途径化解纠纷
        4.2.3 以持续的过程做好预警预防
    4.3 多方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
        4.3.1 动态排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
        4.3.2 协调联动及早解决矛盾纠纷
        4.3.3 强化研判防范矛盾纠纷升级
第五章 基于委托代理的信访工作机制分析
    5.1 委托代理推动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
        5.1.1 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倾诉问题
        5.1.2 提高了信访事项的办理质效
        5.1.3 减轻了基层的信访工作负担
    5.2 实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的原因
        5.2.1 代理员专业性强减少了走弯路
        5.2.2 代理员督促责任落实提高了质效
        5.2.3 代理员协调资源提升了解决动能
    5.3 委托代理解决信访问题的经验
        5.3.1 建立四级信访代理员体系
        5.3.2 实行两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
        5.3.3 落实责任推动信访问题解决
第六章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启示
    6.1 创建社区信访服务平台夯实治理基础
        6.1.1 融合共建基层服务场景
        6.1.2 党建引领基层服务工作
        6.1.3 广泛收集基层社情民意
    6.2 多方联动排查化解矛盾提高治理效能
        6.2.1 动态排查及时发现矛盾
        6.2.2 协商调处及早化解矛盾
        6.2.3 强化研判做好预警预防
    6.3 多元参与代理群众信访解决治理难题
        6.3.1 组建系统性的信访代理员体系
        6.3.2 建立高效的信访代理工作机制
        6.3.3 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事要解决”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信访途径的调查问卷

(8)“齐抓共管”的绩效偏差及其变通策略——基于W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齐抓共管”治理机制的建构及其协同效应
    (一)“齐抓共管”协同机制的建构
    (二)纵向协同机制建构及其有效性
    (三)横向协同机制建构及其阻滞性
二、“齐抓共管”的绩效压力与回应策略
    (一)出台方案:科学优先,兼顾可行
    (二)政策动员:政策理念的完整领悟
    (三)目标替代:政策绩效的渐进式实现
    (四)考核至上:政策执行的导向偏离
三、“齐抓共管”绩效偏差的多重逻辑
    (一)关键行动者的身份:正式政治与非正式政治的耦合
    (二)注意力分配:多任务多委托下的偏好选择
    (三)避责心理:政策过程中的观望等待
    (四)角色冲突:政策工具选择的路径依赖
四、让“齐抓共管”更加高效:走向精细化治理之路
    (一)实现政策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二)形成“领导高度重视”的注意力分配机制
    (三)发挥政绩共容体的激励效应
    (四)治理工具和理念的主动创新

(9)党的青年工作格局研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格局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青年工作与党的青年工作格局
    (一)党的青年工作的内涵
    (二)党的青年工作的主要特征
    (三)党的青年工作格局及其主要工作主体
二、党的领导地位和主体责任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是青年工作格局的本质和优势
    (二)各级党组织承担青年工作的主体责任
    (三)党管青年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干部、管服务
三、党政齐抓共管制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及其工作机制
    (一)全面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二)落实完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
    (三)做好《规划》的评估督导工作
四、共青团的直接责任与协调督促职责
    (一)共青团要充分履行党的青年工作的直接责任
    (二)共青团必须全面完成“为党育人、服务大局”的主责主业
    (三)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督促职责
五、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和重视青年发展的整体力量和社会合力
    (一)促进青年发展是所有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
    (二)所有社会组织要自觉履行党的青年工作格局中的职责任务

四、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实践理路[J]. 张国启,邓信良.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2)
  • [2]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科学蕴意[J]. 杨增岽.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
  • [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D]. 张莉.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4]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研究[D]. 祁斯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6]“枫桥经验”视角下红岗公安分局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D]. 杨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4)
  • [7]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案例研究[D]. 何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齐抓共管”的绩效偏差及其变通策略——基于W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案例研究[J]. 庞明礼,于珂. 理论与改革, 2020(04)
  • [9]党的青年工作格局研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格局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J]. 邓希泉. 北京青年研究, 2020(03)
  • [1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进一步完善联动管理工作格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