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应用

一、《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洋,曹玉凡,张宝玲,吴涛,李冠霖,李平辉,李森[1](2022)在《“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传统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学情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实践和探索。瞄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抽象、数理基础高等教学难点,重点通过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动画技术为主的演示教学法、混合式教学以及基于"电磁场与电磁波"智能平台的实验教学法进行了教学设计。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实现学员为中心、全员高效参与的"信息化电磁课堂"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迎迎[2](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之改革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十分迫切,要在继承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与新时代的技术革命有效融合,改革工科教育的培养体系,培养出创新能力卓越的工程人才和科技人才。该文从教材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阐述相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改革的心得,以工科专业基础课为例,阐述区分教材受众、强化工程案例等教材改革措施,通过知识点的组织方式、新元件和新方法的讲授、案例的选取等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从高效的课堂笔记、实物实验进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三个部分出发,阐述教学方法的创新。

汤红卫,仲崇山,薛惠[3](2021)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进一步调整、导学案设计,以及混合教学活动设计等。取得了如下突出成效:使课程多维立体、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尹悦[4](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李勇,雷文华[5](2021)在《西藏高校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电磁场与电磁波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等理工类专业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好后续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时感到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尤其在西藏高校,由于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较差,使教好这门课的难度更大。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的难度,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西藏高校学生的特点,认为教师应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时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重视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果。

杨琳,杨化俊,林成新[6](2021)在《基于LED点阵的空间电磁波演示装置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电磁理论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问题,开发一种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的3D光立方显示装置来辅助电磁理论课程教学。系统采用STC12C5A60S2作为主控芯片,用16层16×16的灯层焊接形成LED灯箱,8个74HC573锁存器和一个ULN2803芯片作为外围控制,实现3维LED点阵动态图案显示电磁理论课程中核心理论知识。系统通过I/O口控制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LED小灯的点亮状态模拟对应的电磁现象动画效果,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学生可通过视觉感官来认知和学习,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亮[7](2021)在《工程仿真软件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提出工程仿真软件的应用对于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感受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环节中,使用仿真软件进行演示的目的较为单一,缺乏对课程基础性、外延性的突出以及与教学内容实践意义的联系。为了进一步贴合"新工科"的教学需求,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凸显大学物理课程基础性和延拓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电磁工程仿真软件在麦克斯韦方程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工程仿真软件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潜力和可行性,为探索提升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孟子一[8](2021)在《基于虚拟仿真的电磁场类课程教学平台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校园教学平台而言,现有的单一功能及容客量都还不足提供给师生一种一站式的教学服务,且在电磁场、天线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仿真功能依然无法以校园教学平台承载,为方便师生可在校园内部教学网站进行一站式的教授与学习,丰富平台的教学功能,提出设计一个基于虚拟仿真的电磁场类课程教学平台系统。本文设计的教学网站系统不仅包含师生沟通等常规功能,还包括电磁仿真模块,其中天线虚拟仿真模块中阵列天线多位置观测效果的呈现具有更便捷的直观教学能力。教学平台通用模块集成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必需功能,分别对三个用户端:教师、学生及系统管理员做出相应的功能设计,包括选课、师生沟通、课件下载、作业上传、作业评分和上课签到等主要功能。虚拟仿真模块共设计四个仿真功能,分别为:平面波的传播、平面波的反射与折射、对称偶极子天线阵列优化和考虑大地影响的镜像单极子天线阵列优化及倾斜单极子天线仿真。平面波传播模块设计了参数可变情况下高斯源与正弦源两种源在空间内传播的仿真功能。平面波的反射和折射模块分别设计了一般反射、全反射和全折射三种情况下的仿真功能。偶极子天线阵列仿真模块通过经典公式推导得到偶极子天线的方向图函数表达式,接着对偶极子天线组成的均匀直线阵进行了研究,最后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禁忌搜索四种算法以峰值旁瓣比作为优化目标对阵列方向图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最优天线指向,给出了在教学中的天线性能优化过程。单极子天线阵列仿真模块考虑大地影响,依据镜像原理对单个天线的方向图进行理论计算得出空间方向图函数,而后依据阵列天线辐射原理得出空间观察点的电场强度,并以该电场强度的计算过程作为优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经优化得出它们的最佳组合方向图。同样采用上述四种算法优化,将天线阵列在同一条件、不同算法优化下的比对并将最终结果展示于教学平台仿真模块。

张洪欣[9](2021)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索》文中提出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与专业课同向同行,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基础课程,该文探索了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深化《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施措施。主要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哲学要素、价值引领作用、电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基于杰出历史人物的课程思政方法,以及结合教师自身魅力进行课程思政等,深入分析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王雷[10](2021)在《高频磁场数值模拟》文中提出制件的材质和结构对它的电磁场效应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制件会受到的电磁环境的干扰及实验材料性能不稳定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工程实验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上受到了许多限制。随着现代有限元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改进与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运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对各种材料结构制件进行模拟,以期达到对各种材料结构制件进行性能引导型设计和性能预测。本课题研究对各种材料结构制件进行可视化仿真模拟,选取了有限元软件ANSYS,并设计出了关于材料电磁场有效作用空间的计算模型。根据ANSYS帮助手册和高频磁场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的计算原理,研究基于以传输线理论为基础的双端口算法,采用APDL编程实现了ANSYS电磁场数值模拟单元属性的赋予、材料属性的添加、几何模型的创建、体网格和面网格的划分、边界条件的加载、载荷的施加、分析类型的选择、结果数据的输出等全自动过程,计算了简单物体的电磁场效应。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应用波导结构模型:从计算模型的总长度、电磁波加载方式、计算模型的单元网格、平面波入射端口位置、平面波接受端口位置、Z+轴的空气缓冲区厚度确定、Z-轴的空气缓冲区厚度确定、Z+轴PML层厚度确定、Z-轴PML层厚度确定、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等多个方面确定了数值仿真计算模型的合理性。计算机的实验表明,电磁场计算模型各个区域的厚度对于材料的电磁场效应计算的影响非常微弱,而各个区域的单元层数才是决定材料能否进行真实模拟的关键。其主要原因是在有限元的计算中,单元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与衰减相互作用的载体,而这个模型的几何大小只能反映电磁波远场与近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飞机前挡风透明曲面制件进行电磁场效应分析,基于APDL二次开发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设计出一种计算特定曲面制件电磁场效应全新算法的计算模型,为曲面结构制件的电磁场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计算机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使用双端口算法计算材料结构制件产生的电磁场效应是可行的。双端口算法的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不用考虑材料自身复杂的电磁场相互耦合的作用,只用从外部端口上来研究这些电磁波对材料结构制件的影响,大大简化了其研究的过程。有利于高频磁场数值的研究,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二、《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主线
    1.2 学情分析
2 教学方法
    2.1 演示教学法
    2.2 混合式教学法
    2.3 实验教学法
    2.4 课程考核
3 结束语

(2)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教材改革
2 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创新
    2.2 教学方法创新
        2.2.1 高效的课堂笔记
        2.2.2 实物实验进课堂
        2.2.3 混合式教学
3 结语

(3)“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1 存在问题
    1.2 解决方案
        1)线上线下与课堂面授及Presentation结合
        2)教学课件的高度凝练与美观
        3)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
        4)随堂测试的精心设计
2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模型
3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混合教学设计
    3.1 教学计划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3.2 学习单元的划分和导学案设计
        1)学习单元划分和拆分
        2)导学案的设计
    3.3 混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3.4 混合教学活动设计
    3.5 混合学习评价维度设计
4 结语

(4)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教科书
        1.3.2 电磁学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2.3.1 课时安排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6.1.1 宏观层面
        6.1.2 中观层面
        6.1.3 微观层面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6.2.1 外部影响因素
        6.2.2 内部影响因素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西藏高校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重视矢量分析及微分方程等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五、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六、结束语

(6)基于LED点阵的空间电磁波演示装置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方案
2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2.1 整体电路
    2.2 行扫描驱动电路
    2.3 电源电路和滤波电路
    2.4 按键电路
    2.5 上电指示灯电路
    2.6 语音功放模块电路
    2.7 控制元件模块电路
    2.8 I/O电路设计
    2.9 硬件的制作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设计总体思路
    3.2 显示程序设计
    3.3 上位机时序设计
4 功能演示
    4.1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电磁波中的传播
    4.2 极化效果演示
5 结论

(7)工程仿真软件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物理课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定位
2 基于工程仿真软件运用的课堂教学设计
3 CST电磁仿真软件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运用示例
    3.1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数值化求解
    3.2 电磁辐射仿真演示
    3.3 手机天线辐射仿真演示
4 教学效果分析
    1) 图文动画并茂,感受性强
    2) 贴合“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需求
    3) 适度引申,课程基础性凸显
5 结语

(8)基于虚拟仿真的电磁场类课程教学平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教学平台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3 主要工作及本文架构
第二章 教学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2.1 通用模块关键技术分析
    2.2 Java调用Matlab算法联调技术分析
    2.3 登陆页面压力测试报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学平台各模块功能设计
    3.1 通用模块功能设计
        3.1.1 教师用户端功能设计
        3.1.2 学生用户端功能设计
        3.1.3 管理员端功能设计
    3.2 虚拟仿真模块功能设计
        3.2.1 平面波的传播
        3.2.2 平面波的反射与折射
        3.2.3 对称阵子天线阵列仿真模块
        3.2.4 单极子天线阵列仿真模块
        3.2.5 基于镜像法的倾斜单极子天线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称阵子天线阵列仿真实现
    4.1 单天线的方向图
        4.1.1 线源的方向图
        4.1.2 对称振子天线的方向图
        4.1.3 任意可动对称振子天线
    4.2 阵列天线方向图
        4.2.1 一般直线阵
        4.2.2 任意可动对称振子直线阵
    4.3 对阵列方向图的优化
        4.3.1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4.3.2 遗传算法优化
        4.3.3 粒子群算法优化
        4.3.4 模拟退火算法优化
        4.3.5 禁忌搜索算法优化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极子天线阵列仿真实现
    5.1 电磁波的反射与镜像原理
    5.2 考虑大地影响的垂直单极子天线
    5.3 考虑大地影响的倾斜单极子天线
    5.4 单极子天线阵列的多算法优化
        5.4.1 遗传算法优化结果
        5.4.2 粒子群算法优化结果
        5.4.3 模拟退火算法优化结果
        5.4.4 禁忌搜索算法优化结果
    5.5 结论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挖掘《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哲学要素
2 探索“课程思政”在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3 结合电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课程思政
4 基于杰出历史人物和校友的课程思政
5 结合教师的自身魅力进行课程思政
6 结语

(10)高频磁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电磁辐射对生物的危害
        1.1.2 隐形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屏蔽材料研究现状
        1.2.2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场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
    2.1 电磁场有限元计算理论
    2.2 高频磁场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2.2.1 ANSYS公司介绍
        2.2.2 ANSYS电磁分析
第3章 材料电磁场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反射率/透射率/吸收率的计算原理
    3.3 有限元分析实验过程
        3.3.1 有限元分析实验流程
        3.3.2 计算模型的创建
        3.3.3 计算模型的单元类型
        3.3.4 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
        3.3.5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3.3.6 载荷的加载与结果数据的提取
    3.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频电磁场模型合理性分析
    4.1 引言
    4.2 总体原则
        4.2.1 计算模型总长度
        4.2.2 电磁波加载方式
        4.2.3 计算模型的单元网格
    4.3 电磁波传播效应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分析
        4.3.1 平面波入射端口位置分析
        4.3.2 平面波接受端口位置分析
        4.3.3 Z+轴空气缓冲区厚度分析
        4.3.4 Z-轴空气缓冲区厚度分析
        4.3.5 Z+轴PML厚度对结果的影响
        4.3.6 Z-轴PML厚度对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面制件A-R-T性能的预测与分析
    5.1 引言
    5.2 CATIA软件介绍
        5.2.1 CATIA软件发展
        5.2.2 CATIA曲面设计模块
    5.3 大尺寸透明件有限元数值模型
        5.3.1 几何模型的创建
        5.3.2 计算模型的创建
        5.3.3 计算模型的单元类型
        5.3.4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5.3.5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及载荷的施加
    5.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 蔡洋,曹玉凡,张宝玲,吴涛,李冠霖,李平辉,李森. 科技与创新, 2022(02)
  • [2]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之改革探究[J]. 王迎迎.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12)
  • [3]“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汤红卫,仲崇山,薛惠.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1(05)
  • [4]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西藏高校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实践与思考[J]. 李勇,雷文华. 大学教育, 2021(05)
  • [6]基于LED点阵的空间电磁波演示装置的开发[J]. 杨琳,杨化俊,林成新. 商洛学院学报, 2021(02)
  • [7]工程仿真软件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张亮. 物理与工程, 2021(03)
  • [8]基于虚拟仿真的电磁场类课程教学平台系统设计[D]. 孟子一.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索[J]. 张洪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06)
  • [10]高频磁场数值模拟[D]. 王雷.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