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

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

一、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万乔升[1](2021)在《低饱和度油藏自然产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持续进行,低饱和度油藏也被越来越多的发现,由于低饱和度油藏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且油气产量也十分可观,因此成为国内外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之一。低饱和度油气藏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含油饱和度低、油水两相同产,给储层流体性质评价和自然产能预测带来极大的困难。常规的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产能的方法计算精度较低,导致基于相对渗透率的油水两相流体自然产能预测误差较大,无法满足油田开发的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低饱和度油藏自然产能预测方法,这对低饱和度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为典型的低饱和度油藏,储层物性比较差、孔喉半径小、孔隙连通性差,油水分布规律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油水分界面,这些都给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带来诸多困难,也使得准确评价产能情况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提高产能预测精度,并有效回避相渗带来的产能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本论文针对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的实际特点,在分析储层“四性”关系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储层分类,并提取出每一类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流体之间电性混杂的问题;其次针对每一类储层,优选出对油、水两相流体敏感的电性参数,建立适用于不同储层类型的油水层识别图版,图版精度均达到90%以上,图版后验精度均超过80%,较为准确地划分了储层流体性质,为后续的自然产能预测奠定了重要基础;储层渗透率是决定产能预测精度的关键性参数,研究中还引入流动单元指数分类建立了储层有效渗透率的定量解释模型,分类后渗透率平均相对误差为46.7%,计算精度明显提升,这为后续产能计算打下坚实的参数基础;最后根据研究区实际试油资料,在准确预测储层流体性质的基础上,针对单相流体的油层、水层,利用平面径向流自然产能公式计算纯油层和纯水层的自然产能;针对油、水两相流体储层,采用经验公式法分别计算油水同层的油产量和水产量,进而获得整个储层的产液量。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不同类型储层,不同流体性质的然产能预测方法,有效地克服了相对渗透率计算不准带来的产能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利用实际试油数据进行背对背检验,本文建立起的这一整套低饱和度油藏产能预测方法适用于该地区产能预测,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从而证实了该套产能预测方法的可靠性,也可为该区域接下来的开发部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国璋[2](2020)在《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观确定合采产层组中不同产层的产气贡献,是提高多类型煤系气合采效益的首要基础。面向这一产业迫切需求,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生产地质特征,探索了合采过程中气水分配规律及层间干扰机制,建立了合采贡献预测数学模型。分析测井响应,结合煤与岩石的变温变压电阻率、含水声波及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煤系储层物性和含流体性解释模型,据此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合采地质特征。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系致密气合采的产水量模型,结合敏感性实验,构建了合采储层兼容敏感性评价方法。认为适应于合采的临界生产压差(上限)、临界矿化度(下限)对于4+5#煤层与山1段至本1段砂岩的组合分别为58 MPa和30000ppm,对于8+9#煤层与山1段至本1段的合采组合分别为5 MPa和3000040000ppm。开展变进气压力及渗透率的合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合采过程中气体流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层间干扰发生机制,建立了合采产层组中单层储层压力贡献率、渗透率贡献率与层间干扰强度的数值关系。发现在煤层气与煤系致密砂岩气的三层合采过程中,只有当低压层的储层压力贡献率>28%及低渗层的渗透率贡献率>16%时,层间干扰才不会发生。挖掘研究区不同合采产层组生产信息,识别出解吸型、解吸-游离型、游离-解吸型、游离型四种合采产气曲线类型,进而建立了基于分峰拟合的产气贡献劈分方法,确定了典型井合采产层组中游离气与吸附气的产量贡献。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煤系致密气-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煤与砂岩不同空间叠置组合下同井接替合采过程中产气量的动态变化,发现煤层与砂岩层的渗透率、排采影响半径差异以及煤层临界解吸压力是影响合采产量贡献率的关键因素。

郭志华[3](2019)在《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各油田相继发现了具有一定储量规模的低阻油藏,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揭示了低阻油藏的开采价值与开发潜能。然而目前在低阻油藏的勘探开发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针对含有黄铁矿颗粒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的产液性质评价与产能预测等相关难题仍有待解决。由于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具有更为复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导电规律,加大了该类油层的测井评价、产水率计算以及产能预测的难度,而油水相对渗透率作为产水率计算与产能预测的关键参数,目前多采用经验公式法进行计算,该方法存在经验性强、通用性差等问题。因此,本文采用能够有效反映可动水导电路径且更易获取的电阻率参数,更好地描述具有复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岩石渗流规律,建立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复杂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的相渗与电阻率关系模型。本文首先利用黄铁矿、伊利石和石英砂颗粒,设计并在高温高压下压制了28块具有不同粘土及黄铁矿含量的骨架导电泥质砂岩岩样,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骨架导电泥质岩石的稳态法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联测及相关配套实验的测量方案,对原样依次进行了孔渗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稳态法相渗与电阻率联测实验、压汞实验测量;对并行样品进行了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实验,确保了每块岩样实验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通过对骨架导电泥质岩石的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表明随着电阻增大系数增加,岩样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随着岩样孔渗的减小以及粘土含量和黄铁矿含量的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对于油相相对渗透率,随着电阻增大系数减小,即(1-1/I)减小,岩样的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随着岩样孔渗的减小以及粘土含量和黄铁矿含量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呈现出了增大的趋势。以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电阻率关系的实验规律研究为基础,基于水流与电流流动的相似性原理,利用反映可动水导电路径的岩石电阻率宏观参数更好地描述岩石渗流规律,分别采用弯曲毛管、不等径弯曲毛管、缩扩—不等径直毛管描述具有不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岩石渗流与导电路径,结合Darcy定律、Poiseuille方程等渗流公式,以及等效岩石元素模型等导电理论,建立了三种既适用于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又适用于泥质砂岩储层的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模型,理论分析和边界条件检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电导率差分方程、通用阿尔奇方程以及差分方程与通用阿尔奇方程相结合等导电理论,分别建立了三种能够描述导电骨架颗粒、不导电骨架颗粒与分散粘土并存的复杂储层导电规律的通用电阻率模型,综合考虑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对比精度,优选出通用阿尔奇与差分方程结合的电阻率模型作为能够描述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两种等效只有可动流体孔隙存在的纯岩石电阻率计算方法,优选出了考虑颗粒和流体形状影响的电阻率校正方法作为确定相渗模型中等效纯岩石电阻增大系数的最优方法。最后,利用不同矿物组分与含量的骨架导电泥质砂岩岩样相渗—电阻率联测实验数据,对本文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与精度分析,并与经验回归公式法计算的相对渗透率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建立的相渗与电阻率关系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求取精度,弥补了经验公式法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骨架导电低阻油藏产液性质的准确评价,以及产能预测精度的提高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樊爱彬[4](2019)在《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油田的开采效果,往往采取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根据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低渗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及地应力研究,结合水平井分段压裂、定向井分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对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进行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不仅为流一段高效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后续流三段低渗油藏高效压裂开发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论文依托涠洲11-4N油田二期的开发方案(ODP),在流一段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石力学实验和地应力室内实验,建立了流一段砂岩和泥岩的动静态弹性参数的相关模型,得到了垂向、最大水平、最小水平地应力梯度;通过实验和测井参数,建立了各井岩石力学参数剖面和地应力剖面;基于成像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确定了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即N125°E-N130°E。分析表明,涠洲11-4N油田水平注水井不适合压裂,为了满足压裂后的1:1配注要求,建议注水井以接近破裂压力注水。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优选,初步筛选出5口可压裂井,并进行了排序。以模糊数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压裂后初期日产油量为定量评价指标评价,从中优选出2口井建议进行压裂措施(B11H井和B15井),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压裂效果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涠洲11-4N油田二期具有一定的压裂潜力,2口优选压裂井压裂后前3年累产油增加10.2万方,采油速度增加3.96%,20年累产油增加1.1万方,压裂效果明显。

杨波[5](2019)在《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主要发育火山岩。由于火山岩的特殊性,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火山岩岩性复杂多变,蚀变造成储集空间影响因素和储层导电机理复杂,从而间接导致储层物性计算困难、储层分类困难、流体识别困难等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测井资料为依据,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全岩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试油以及电成像、核磁、阵列声波等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蚀变程度及其测井响应特征、物性参数建模、储层分类、流体识别以及产能预测等展开了深入研究。根据火山岩实际发育情况和测井响应特征,分层位综合利用交会图法和fisher判别法进行岩性识别。利用薄片、全岩X射线扫描等资料确定石炭系主要蚀变类型为粘土化蚀变,卡拉岗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均利用三孔隙度曲线进行蚀变程度的刻度,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则利用中子曲线和电阻率曲线进行蚀变程度的刻度,并分析了物性随蚀变程度变化的规律。根据已建立的蚀变程度划分标准,建立不同蚀变程度的基质孔隙度模型,其计算效果更好。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阵列声波和电成像等资料识别裂缝并评价其有效性。分别利用电成像资料和双侧向资料计算裂缝孔隙度,发现双侧向资料计算裂缝孔隙度效果较差,故主要利用电成像资料确定裂缝孔隙度,分别利用Doll公式、Poupon公式和经验公式计算不同电阻率储层的含水饱和度。根据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的不同,卡拉岗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蚀变发育程度和裂缝发育程度,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储层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探索了火山岩流体识别方法,分储层类型进行流体识别,油层电阻率要明显高于水层。进行了产能预测方面的研究,根据不同层位不同岩性的储集空间类型,分别选取了对产能敏感的因素进行了产能预测方面的研究。

许建国[6](2019)在《致密砂岩油气藏体积压裂缝间应力干扰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致密砂岩油气藏的深入开发,以前埋藏较深难以动用的致密砂岩油气藏逐渐成为油气开发的主力目标区。开发致密砂岩油气藏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对储层进行体积压裂,增大储层改造体积,但致密砂岩油气藏体积压裂的优化设计一直没有可靠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提出开展以岩石力学室内评价参数新认识和井下微地震测试现场监测评价为基础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压裂过程中缝间应力干扰分析研究,深化致密砂岩油气藏压裂过程中缝间应力干扰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探索开发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对于提高致密砂岩油气藏体积压裂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工作和得到结论如下:(1)根据松辽盆地南部乾安-长岭凹陷致密储层油气藏地质特征,对取出的88块岩心样品进行650次实验,分析该区块致密砂岩油气藏的物性参数、力学性质、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储层的地应力分析以及岩石脆性和可压性,并给出评价的新方法,鉴于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以缝网改造为主,但其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很多,该类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的裂缝形成以剪切滑移为主,岩石间的摩擦特性,对岩石启滑、裂缝延伸、裂缝扩展等都有重要影响,为此,本课题进行了成缝剪切效应的摩擦实验,研究发现,水和滑溜水的进入降低了岩样的摩擦强度和滑动稳定性,容易形成自支撑裂缝。综合考虑可压性、应力敏感性、地应力差、b值摩擦系数降低幅度,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强缝网形成能力的优质储层,为水平井体积压裂选层和利用缝间干扰开展压裂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2)为获取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体积压裂裂缝大致分布情况,对储层压裂过程开展了井下微地震监测,获取了储层中的裂缝大致分布情况。对两口水平井干扰式体积压裂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地层速度模型和微地震监测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了解释反演,得到了由储层微地震事件组成的裂缝分布图,明确了裂缝方位和空间展布形态,更为重要的是验证了压裂过程中裂缝之间干扰的存在,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了现场实际资料,为缝间干扰模型的建立和模型参数的边界设置、调整优化、实践验证提供了技术支撑。(3)本文基于区块的地质特征、储层的物性特征、力学性质、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储层的地应力分析以及岩石脆性和可压性等特征,结合储层的裂缝分布情况,对致密砂岩储层的体积压裂改造下的应力干扰进行了力学研究。构建了二维垂直裂缝诱导应力场,结合岩石应力平衡方程、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系统有限元方程和孔隙压力cohesive单元来分析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起裂和扩展、裂缝内流体的切向流动和裂缝表面的法向滤失。并进一步建立了直井压裂的应力干扰有限元计算模型、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应力干扰有限元计算模型、同区块双直井,水平井应力干扰有限元计算模型。(4)考虑到影响致密砂岩储层体积改造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砂岩层体积改造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商业软件abaqus内的孔压单元建立流固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应力干扰条件下的各影响因素对裂缝缝长、缝高的影响以及各影响因素对砂岩储层应力的影响规律:单裂缝下,在裂缝延伸及垂直于裂缝延伸方向,地应力分布呈椭圆形;注入压力增大时,裂缝长度呈线性增大,最大缝宽近似指数增大,从而导致缝内压力的衰减幅度逐渐放缓,在水力压降曲线形态上表现为趋于平滑状态;压裂液粘度增加时,最大缝长减小,最大缝宽增大,而起裂压力与压裂液粘度无关;裂缝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均随储层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主应力对裂缝几何尺寸基本无影响;最大缝长和最大缝宽均随着最小主应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起裂压力随之呈线性增加;孔隙压力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快速增加到达一个临界值,然后缓慢增加至一个临界值再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而减小;储层孔隙压力随着缝内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其曲线接近一个线性函数曲线;孔隙压力随着压裂液粘度的增加快速增加到达一个临界值,再随着压裂液粘度的增加而减小;储层孔隙压力随着缝长的增加而增加,其曲线接近一个线性函数曲线。(5)考虑到人工裂缝的存在、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物性参数的变化等因素会改变含水力裂缝地层的应力场分布,产生应力重定向现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平台,本文构建了模拟分析流-固耦合的压裂应力场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压裂井的应力变化。研究发现,人工裂缝诱导应力场和地层孔隙压力变化的双重作用,会影响地层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裂缝长宽比的增加,地层最大主应力的改变值逐渐减小。随着裂缝长宽比的增加,地层最小主应力的改变值先迅速减小再缓慢增大;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值越大,转向距离越小,诱导应力场对原地应力场的影响越小;裂缝间距对裂缝发育形态具有显着影响;随着产层厚度的减小,裂缝高度延伸的比值逐渐增大,过薄的产层往往导致裂缝高度延伸到产层外部,相反,随着产层厚度的增加,裂缝高度延伸越不容易延伸到产层外部,当产层厚度达到一定值时,延伸的裂缝高度会控制在裂缝内部;并对水平井每段最优簇数进行了优化。在致密砂岩油气井水力压裂的计算模型及产能预测模型和公式的基础上,利用Visual 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了《致密砂岩油气井压裂优化设计与产能预测软件》,利用水平井井例,在考虑裂缝间干扰的情况下对水平井进行段间距、簇间距、井间距和裂缝长度优化,并且为保证裂缝干扰的最大化,优化了现场施工工序和泵注程序,通过井下微地震测试手段,验证了多口井/多簇同时压裂施工时裂缝间干扰的存在,验证了本文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实用性。

殷荣网[7](2021)在《多段压裂水平井地层压力并行计算及参数识别》文中认为大规模体积压裂是致密油气及页岩油气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压后效果评价涉及到力学、地质、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本文通过研究致密油气藏井底压力以及水平井多段压裂地层压力分布,提出了基于GPU的地层压力分布并行计算算法及基于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多段压裂水平井参数的新方法,探索了大数据在油气领域的应用,对大数据在油气藏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考虑在实际致密油气开发中,水平井越长,压裂规模越大,产量也越高,但开发成本及水资源消耗也急剧增加。通过压后效果评价及产能预测,开展水平井多段压裂的优化研究,对致密油气及页岩油气高效经济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通过开展致密油气状态方程、连续性方程及岩石本构关系等研究,建立水平井多段裂缝的渗流方程。利用源函数理论、三维特征值方法和正交变换等数学分析方法获得渗流模型的确定解。最后,考虑井储和表皮因子影响,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水平井多段压裂井的井底压力解。2.提出基于GPU的水平井多段压裂并行计算方法。根据致密油气流动特点,考虑混合流体的物性参数、渗透率和孔隙度,建立流体随压力变化的流动方程。通过定义拟压力,将致密油流动的偏微分方程线性化。针对致密油气开发采用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采用Newman乘积原理得到地层拟压力流动方程的解析解表达式。根据解析解的特征,基于CUDA平台,设计了 CPU-GPU异步计算模式,将解析解分解成适合并行计算的无限求和及积分形式,计算了致密油气的地层压力,分析了地层压力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GPU上的致密油气压力求解计算可达近80倍的加速比。3.提出两种识别多段压裂水平井参数的混合机器学习新方法。首先,采用GPU并行程序,对多段压裂水平井进行井底压力计算,获得井底压力数据。然后,将GPU并行计算得到数据导入到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训练。利用PSO算法全局最优解的寻优能力对RBF神经网络参数和SVM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所需的计算模型。最后,使用剩余的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最低的均值和绝对误差,证明混合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水平井参数识别。本文工作表明,基于混合的机器学习模型的多段压裂水平井参数识别的方法在石油储层描述中具有很大潜力,可以提高储层物理参数预测的准确性,对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提出基于拉丁超立方的抽样方法来生成高质量的模型训练样本。深度机器学习技术对训练样本的数据量有着较大的需求。目前油田能提供的数据样本普遍不能满足要求。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及解释结果,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生成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所需样本,弥补了实测数据样本量的不足,保证参数团的空间均匀性,大大提高PSO-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5.应用基于渗流理论开发的分析软件对致密油田多段压裂水平井进行数据解释和分析,并将软件计算结果和机器学习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进行交叉比较。结果表明,分析软件和本文提出的机器学习模型都能够快速准确的解释地层参数,并给出产能预测。

张亚文[8](2019)在《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W油田阜宁组砂岩储层,受沉积环境的影响,砂体纵向上叠置式展布,目的层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并受到泥质、灰质的影响,储层物性建模难度加大,饱和度关系中非阿尔奇现象明显,影响储层参数的计算精度。另外,储层物性差导致自然产能很低,基本上需要进行储层压裂改造后才能有产量,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预测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的方法,种种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测井解释的作用,也给工程上带来困扰。为了提高研究地区低渗透储层参数精度,为工程措施预测储层改造后产能,发挥测井解释的作用,论文以岩石物理实验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资料为主要手段,结合目标区地质特点、试油试采情况以及工程措施参数,开展了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首先,在研究地区开展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工作,利用直方图与趋势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建立了本地区的标准化对应数据表,从而消除不同系列测井仪器所造成的误差。同时,通过研究地区的岩心资料、录井描述以及测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地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特征与“四性”关系,了解储层基本特征。其次,在储层参数中分析对其影响因素的同时,以岩石物理为基础,建立适用性更好地孔隙度、渗透率、灰质含量和泥质含量模型。在对低渗透储层传统实验中,设计毛管自吸实验,更好地建立适用于低渗透储层的饱和度模型。此外,在动静态模量的转换关系中,考虑孔隙度的影响,较好地得到泊松比的动静态转换关系,准确求出地层的脆性指数,为评价地层的可压性提供技术支持。然后,依据试油、单井生产资料,以声波时差、深感应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建立常规流体性质和压裂后流体性质的解释图版和解释标准,重点对压裂储层进行储层分级,考虑到地层合试情况较多,因此将正常的油层和压裂为油层的储层定义为Ⅰ储层,压裂为油水同层的储层定义为Ⅱ储层,压裂后仍然没有产能的储层定义为Ⅲ储层,这也是为工程措施前提供初期判断。最后,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储层品质参数、脆性指数以及压裂施工参数方面,研究了其对产能的影响。认为在W油田中,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深电阻率、脆性指数以及实际施工压力与产能分级有很好的关系,采用Fisher判别法建立级别划分的模型,验证符合率达到80%,处理效果能满足生产需要。

谭忠健,胡云,张国强,李鸿儒,刘坤,杨保健[9](2018)在《渤中19-6构造复杂储层流体评价及产能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渤中19-6构造的孔店组砂砾岩系及太古界变质岩系,由于储层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异大,储层流体识别及油气藏类型判别困难,早期产能预测难度大。本文充分挖掘录井、测井参数在复杂储层流体评价及产能预测方面的优势:①应用皮克斯勒图版、异常倍数、Bar图分析法、Flair流体指数法、含烃丰度指数法及岩石力学参数泊松比及体积压缩系数交会图版、测压流体回归分析等技术结合进行地层流体性质识别;②利用井流物组分相态分析法、四组合参数法等方法进行油气藏流体类型判别;③针对低孔渗砂砾岩储层,依据静态的测井、录井、岩心分析等资料构建地层模型,根据动态的电缆地层测试及核磁共振资料获取油藏参数,据此建立了渤中19-6构造复杂储层数值模拟产能预测方法。实践表明,该组合方法能有效识别复杂储层内流体相变化特征,识别储层流体性质;能有效判别油气藏流体类型;在低孔渗砂砾岩储层,能较准确地进行产能预测,最终测试结论证实本方法的可靠性。

尤继东[10](2018)在《苏里格Y区块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对苏里格气田Y区块的勘探开发已有数年,勘探难度日渐增大。受构造背景、岩性特点和烃源岩生气强度平面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苏里格Y区气、水关系比较复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本文首先研究了岩石学特征以及“四性”关系,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研究了苏里格Y区块的流体识别与产能预测方法,为区块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目标是苏里格Y区块,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储层“四性”关系,对经过岩心深度归位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散点法以及层点法等方法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模型,并建立了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泥质含量等测井解释模型。运用排驱压力拐点法、相渗曲线法、最小曲率半径法以及喉道半径下限法来确定储层有效物性下限值,多种方法相互验证,求取的物性下限值更能体现Y区的地质特点,孔隙度、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6.58%和0.14mD。本文根据试气、水分析以及常规测井等资料,在“四性”关系以及建立的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三孔隙度组合识别法、含气指数法、纵波等效弹性模量差比值法等方法进行了气水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流体识别效果显着。气层的产能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指标,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分析了影响产能的主要测井参数,并建立了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产能评价。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神经概率网络等方法进行产能预测的研究,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良好,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性。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开发了测井数据处理软件,并实际处理了测井资料,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取得了更高的测井解释符合率。对苏里格气田的有效物性下限、流体识别以及产能预测等的研究对该区块的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低饱和度油藏自然产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低饱和度油藏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1.2.2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3 流体识别研究现状
        1.2.4 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饱和度油藏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2.1 储层四性特征
        2.1.1 储层岩性特征
        2.1.2 储层物性特征
        2.1.3 储层含油性特征
        2.1.4 储层电性特征
    2.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2.2.1 岩性与物性关系
        2.2.2 岩性与含油性关系
        2.2.3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2.2.4 电性与含油性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储层分类方法研究
    3.1 基于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储层分类
    3.2 基于流动单元指数进行储层分类
    3.3 孔隙结构参数的提取
第四章 油水层识别图版的建立
    4.1 Ⅰ类、Ⅱ类储层油水层识别图版
    4.2 Ⅲ类储层油水层识别图版
    4.3 识别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饱和度油藏自然产能预测及效果分析
    5.1 基于平面径向流公式计算自然产能
        5.1.1 理论基础
        5.1.2 产能参数计算模型
        5.1.3 平面径向流产能公式的修正
    5.2 经验公式法计算自然产能
        5.2.1 纯油层与纯水层自然产能计算
        5.2.2 油水同层自然产能计算
    5.3 不同产能预测方法对比及预测效果分析
        5.3.1 预测效果对比
        5.3.2 油水同层预测效果分析
    5.4 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实物工作量
2 煤系气地质背景
    2.1 构造与岩浆活动
    2.2 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3 煤系气生储盖及其组合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煤系气储层地质属性
    3.1 煤系气储层流体压力
    3.2 煤系气储层孔隙度
    3.3 煤系气储层渗透率
    3.4 煤系气储层含气性
    3.5 小结
4 煤系气合采地质条件兼容性
    4.1 储层敏感性分析
    4.2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合采兼容性评价
    4.3 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合采兼容性评价
    4.4 小结
5 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判识
    5.1 基于产气曲线的产层贡献判识
    5.2 合采产能及产层贡献预测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相对渗透率实验测量方法与规律研究现状
        0.2.2 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0.2.3 骨架导电泥质岩石电阻率模型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0.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 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联测岩心设计与实验测量
    1.1 岩心设计与制作
    1.2 实验设计与测量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实验规律分析
    2.1 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曲线特征分析
    2.2 水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实验分析
        2.2.1 纯岩样实验规律分析
        2.2.2 骨架导电泥质岩样实验规律分析
    2.3 油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实验分析
        2.3.1 纯岩样实验规律分析
        2.3.2 骨架导电泥质岩样实验规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研究
    3.1 水流与电流流动相似性原理
    3.2 基于弯曲毛管模型的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
        3.2.1 弯曲毛管模型
        3.2.2 水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建立
        3.2.3 油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建立
    3.3 基于不等径弯曲毛管模型的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
        3.3.1 不等径弯曲毛管模型
        3.3.2 水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建立
        3.3.3 油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建立
    3.4 基于缩扩—不等径直毛管模型的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
        3.4.1 缩扩—不等径直毛管模型
        3.4.2 水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建立
        3.4.3 油相相对渗透率与电阻增大系数关系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效只有可动流体孔隙存在的纯岩石电阻率确定方法
    4.1 骨架导电泥质岩石电阻率模型建立
        4.1.1 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
        4.1.2 通用阿尔奇电阻率模型
        4.1.3 通用阿尔奇与差分方程结合电阻率模型
    4.2 等效只有可动流体孔隙存在的纯岩石电阻率校正方法建立
        4.2.1 考虑颗粒和流体形状影响的电阻率校正方法
        4.2.2 未考虑颗粒和流体形状影响的电阻率校正方法
    4.3 电阻率模型及校正方法优选
        4.3.1 电阻率模型优选
        4.3.2 电阻率校正方法优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模型实验验证
    5.1 水相相对渗透率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对比
        5.1.1 弯曲毛管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1.2 不等径弯曲毛管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1.3 缩扩—不等径直毛管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1.4 经验公式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2 油相相对渗透率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对比
        5.2.1 弯曲毛管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2.2 不等径弯曲毛管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2.3 缩扩—不等径直毛管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2.4 经验公式模型实验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
致谢

(4)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优选压裂井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现状
        1.2.3 模糊数学方法在压裂选井选层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流一段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分析
    2.1 构造特征
    2.2 岩性及物性特征
        2.2.1 岩性特征
        2.2.2 物性特征
    2.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4 储层分类评价
    2.5 温压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一段储层地应力研究
    3.1 岩石力学实验原理与实验仪器
        3.1.1 岩心纵横波速
        3.1.2 单轴抗压强度
        3.1.3 三轴抗压强度
    3.2 力学性质实验结果分析
        3.2.1 岩心三轴实验
        3.2.2 纵横波波速相关关系
        3.2.3 内聚力、内摩擦角的确定
        3.2.4 动静态弹性参数相关关系
    3.3 地应力研究
        3.3.1 地应力大小确定
        3.3.2 地应力方位确定
        3.3.3 地应力剖面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一段储层注水能力研究
    4.1 注水量计算
    4.2 应用实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一段压裂选井选层及产能预测研究
    5.1 压裂选井选层方法
    5.2 定性优选方法
        5.2.1 压裂井区/油组优选
        5.2.2 压裂井层优选
    5.3 定量评价方法
        5.3.1 模糊数学方法
        5.3.2 油藏工程方法
        5.3.3 数值模拟法
    5.4 产能预测模型建立
        5.4.1 流一段3 井区L_1Ⅲ油组产能预测
        5.4.2 流一段3 井区L_1V油组产能预测
        5.4.3 流一段6 井区L_1V油组产能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区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2.1 卡拉岗组主要岩石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2.1.1 杏仁状玄武岩典型特征
        2.1.2 玄武岩典型特征
        2.1.3 安山岩典型特征
        2.1.4 白云岩典型特征
        2.1.5 凝灰岩典型特征
        2.1.6 火山角砾岩典型特征
        2.1.7 泥质灰岩典型特征
        2.1.8 沉凝灰岩典型特征
        2.1.9 泥岩典型特征
    2.2 哈尔加乌组主要岩石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2.2.1 玄武岩典型特征
        2.2.2 安山岩典型特征
        2.2.3 凝灰岩典型特征
        2.2.4 火山角砾岩典型特征
        2.2.5 沉凝灰岩典型特征
    2.3 逐级剥离法识别岩性
        2.3.1 卡拉岗组岩性识别
        2.3.2 哈尔加乌组岩性识别
第三章 火山岩蚀变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3.1 火山岩沉积特征和蚀变类型研究
    3.2 研究区蚀变典型特征研究
        3.2.1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蚀变典型特征研究
        3.2.2 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蚀变典型特征研究
        3.2.3 火山碎屑岩蚀变典型特征研究
    3.3 研究区蚀变程度与物性特征研究
        3.3.1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蚀变程度与物性特征研究
        3.3.2 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蚀变程度与物性特征研究
        3.3.3 火山碎屑岩蚀变程度与物性特征研究
第四章 火山岩储层参数建模及裂缝评价研究
    4.1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4.2 基质孔隙度计算
        4.2.1 杏仁状玄武岩基质孔隙度建模
        4.2.2 玄武岩基质孔隙度建模
        4.2.3 安山岩基质孔隙度建模
        4.2.4 凝灰岩、沉凝灰岩基质孔隙度建模
        4.2.5 火山角砾岩基质孔隙度建模
    4.3 裂缝定性识别与参数定量计算
        4.3.1 裂缝识别
        4.3.2 裂缝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4.3.3 裂缝有效性评价
        4.3.4 裂缝参数计算
    4.4 火山岩渗透率计算
        4.4.1 火山岩基质渗透率计算
        4.4.2 火山岩裂缝渗透率计算
        4.4.3 火山岩总渗透率计算
    4.5 火山岩饱和度计算
        4.5.1 岩电参数的确定
        4.5.2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第五章 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5.1.1 火山熔岩储集空间类型
        5.1.2 火山碎屑岩储集空间类型
    5.2 火山岩储层分类标准
        5.2.1 基于试油资料的储层分类标准
        5.2.2 基于有效孔隙度的储层分类标准
    5.3 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
        5.3.1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
        5.3.2 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
        5.3.3 火山碎屑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
    5.4 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实际处理效果图
        5.4.1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储层类型划分实际处理效果图
        5.4.2 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储层类型划分实际处理效果图
        5.4.3 火山碎屑岩储层类型划分实际处理效果图
第六章 火山岩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6.1 I类储层流体识别
    6.2 II类储层流体识别
    6.3 III类储层流体识别
        6.3.1 火山熔岩III类储层流体识别
        6.3.2 火山碎屑岩III类储层流体识别
第七章 火山岩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7.1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产能预测
        7.1.1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油层产能预测
        7.1.2 卡拉岗组火山熔岩水层产能预测
    7.2 哈尔加乌组火山熔岩产能预测
    7.3 火山碎屑岩产能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6)致密砂岩油气藏体积压裂缝间应力干扰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体积压裂的研究现状
        1.2.2 缝间干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4 研究方案
第2章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及力学参数特征研究
    2.1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长岭凹陷致密储层油气藏地质特征
    2.2 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
        2.2.1 岩石弹性波速测试
        2.2.2 岩石各向异性测试
        2.2.3 岩石弹性参数评估
    2.3 储层裂缝发育分析
    2.4 储层地应力分析
        2.4.1 应用Kaiser效应评价地应力
        2.4.2 基于测井数据评估地应力
    2.5 储层岩石脆性及可压性评价
        2.5.1 岩石可压性评价方法
        2.5.2 基于测井数据的脆性分析
        2.5.3 声发射b值验证
    2.6 成缝剪切效应的摩擦实验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流固耦合模型的致密砂岩压裂裂缝间应力干扰研究
    3.1 基于应力干扰下的砂岩层体积改造机理研究
        3.1.1 砂岩层体积改造裂缝间应力干扰理论研究
        3.1.2 基于多孔介质应力渗流耦合有限元方法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理论研究
        3.1.3 三维、拟三维水力压裂理论研究
    3.2 水力压裂裂缝应力干扰模型建立
        3.2.1 限流压裂设计方法及理论
        3.2.1.1 流量初分配和再分配
        3.2.1.2 多层多裂缝压裂的数值模型和计算步骤
        3.2.2 同源应力干扰模型
        3.2.2.1 构建直井限流压裂应力干扰模型
        3.2.2.2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应力干扰模型建立
        3.2.3 多源应力干扰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砂岩压裂裂缝间应力干扰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1 裂缝几何尺寸影响因素分析
        4.1.1 模型建立
        4.1.2 计算结果分析
        4.1.2.1 对裂缝几何尺寸受施工参数的影响因素
        4.1.2.2 岩石力学参数对裂缝几何尺寸的影响
        4.1.2.3 储层岩性特征对裂缝几何尺寸的影响
    4.2 砂岩储层应力干扰影响因素分析
        4.2.1 地层渗透率对应力干扰范围的影响
        4.2.2 缝内压力对应力干扰范围的影响
        4.2.3 压裂液粘度对应力干扰范围的影响
        4.2.4 缝长对应力干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流固耦合应力干扰的致密砂岩体积压裂优化设计
    5.1 水力压裂缝间应力干扰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5.1.1 单裂缝压裂前后应力场变化分析
        5.1.2 多裂缝压裂前后应力场变化分析
        5.1.3 水平井分段压裂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1.4 双井多缝压裂前后应力场变化分析
    5.2 基于应力干扰的砂岩储层体积压裂优化设计
        5.2.1 水平井各参数优化设计
        5.2.2 直井混压界限确定
        5.2.3 同区块直井井间距优化设计
        5.2.4 同区块水平井间距和布缝方式优化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及现场综合应用
    6.1 乾270、乾271 井概况
    6.2 乾270、乾271 井压裂优化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压裂裂缝井下微地震监测分析及裂缝产状获取
    7.1 微地震监测原理及其数据处理解释技术
        7.1.1 微地震监测原理
        7.1.2 微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
    7.2 监测技术方案
        7.2.1 监测任务
        7.2.2 监测器材
        7.2.3 仪器施工参数
        7.2.4 监测井以及仪器布置
    7.3 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数据处理
        7.3.1 建立速度模型
        7.3.2 实时压裂微地震井中监测
    7.4 乾270、271 井监测结果的数据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附录 A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A.1 软件结构功能图
    A.2 软件基本功能模块简介
        A.2.1 破裂压力计算模块
        A.2.2 井筒附近应力场分析模块
        A.2.3 分层地应力计算模块
        A.2.4 致密砂岩压裂计算模块
        A.2.5 产能预测研究模块
        A.2.6 自动生成word报告模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多段压裂水平井地层压力并行计算及参数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段压裂水平井技术
        1.2.2 产能预测方法
        1.2.3 参数识别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计算方法及渗流方程
    2.1 引言
    2.2 并行计算架构
        2.2.1 图形处理单元GPU
        2.2.2 统一设备技术架构CUDA
    2.3 优化算法
        2.3.1 神经网络
        2.3.2 遗传算法
        2.3.3 蚁群优化算法
        2.3.4 粒子群优化算法
        2.3.5 人工蜂群算法
        2.3.6 支持向量回归机
    2.4 渗流方程及求解
        2.4.1 达西定律
        2.4.2 连续性方程
        2.4.3 状态方程
        2.4.4 定解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井多段裂缝解析解及GPU并行
    3.1 引言
    3.2 水平井多段裂缝井底压力解
        3.2.1 物理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2.3 方程求解
        3.2.4 计算复杂度分析
    3.3 基于GPU的并行计算
    3.4 水平井多段压裂井底压力特征分析
    3.5 水平井多段压裂分布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井多段压裂的数值求解
    4.1 引言
    4.2 水平井多段压裂的网格划分
    4.3 渗流方程离散及线性化
    4.4 裂缝优化
        4.4.1 井长对产能的影响
        4.4.2 裂缝流动干扰
        4.4.3 裂缝条数对产能影响
        4.4.4 裂缝半长对产能的影响
        4.4.5 井长和裂缝总长恒定时的产能
        4.4.6 裂缝半长存在分布时的平均日产量
        4.4.7 不同裂缝类型的平均日产量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井多段压裂的参数识别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PSO-RBF模型
        5.3.1 数据集
        5.3.2 拉丁超立方抽样
        5.3.3 PSO-RBF神经网络方法
        5.3.4 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PSO-SVM模型
        5.4.1 数据特征分析
        5.4.2 参数聚类预处理
        5.4.3 特征提取
        5.4.4 算法实现
        5.4.5 计算及分析
    5.5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田应用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水平井分段压裂效果分析
        6.2.1 1号水平井多段压裂分析
        6.2.2 2号井水平井多段压裂试井分析
    6.3 水平井分段压裂生产数据分析比较
        6.3.1 3号井多段压裂数据分析比较
        6.3.2 4号水平井压裂优化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与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砂岩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2.2 测井技术进行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成果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成果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测井资料预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测井资料预测处理
        2.2.1 岩心归位
        2.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2.3 四性关系的研究
        2.3.1 物性分布
        2.3.2 岩性-含油性
        2.3.3 岩性-物性
        2.3.4 岩性-电性
        2.3.5 物性-含油性-电性
第三章 岩石物理实验设计及分析
    3.1 核磁共振实验及结果分析
    3.2 纵横波速度测量实验和三轴应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3.2.1 测试过程与条件
        3.2.2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3.3 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测试过程与条件
        3.3.2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储层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4.1 泥质含量定量评价方法
        4.1.1 泥质含量求取方法
        4.1.2 检验
    4.2 碳酸盐含量定量评价方法
        4.2.1 碳酸盐含量求取方法
        4.2.2 检验
    4.3 孔隙度定量评价方法
        4.3.1 孔隙度求取方法
        4.3.2 检验
    4.4 渗透率定量评价方法
        4.4.1 渗透率模型求取方法
        4.4.2 检验
    4.5 饱和度定量评价方法
        4.5.1 束缚水饱和度求取方法
        4.5.2 残余油饱和度求取方法
        4.5.3 含水饱和度求取方法
    4.6 水相、油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4.7 脆性指数计算模型
第五章 流体解释识别方法及图版建立
    5.1 研究地区单井生产或试油资料情况说明
    5.2 不同流体性质对应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3 流体识别方法
第六章 储层改造后产能评价方法
    6.1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6.1.1 储层品质对产能的影响
        6.1.2 压裂工艺对产能的影响
    6.2 产能模型建立及效果检验
        6.2.1 产能模型
        6.2.2 产能模型效果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渤中19-6构造复杂储层流体评价及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复杂储层流体评价方法
    1.1 复杂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1.1.1 基于录井烃组分的识别方法
        1.1.2 基于测井参数的识别方法
        1.1.3 测录参数组合图版法
    1.2 油气藏流体类型判别方法
        1.2.1 相态分析法
        1.2.2 四组合参数方框图法
2 低渗透砂砾岩储层产能预测方法
    2.1 渗透率剖面的确定
    2.2 流体性质及PVT参数的确定
3 应用实例
    3.1 储层流体评价
    3.2 渗透率参数的确定及标定
    3.3 流体黏度参数的确定
    3.4 完井模型参数的确定及产能模拟结果
    3.5 与实际DST测试结果的对比
4 结论

(10)苏里格Y区块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1.2.2 致密砂岩气层参数定量计算模型研究
        1.2.3 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
        1.2.4 测井产能预测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岩石学特征
        2.2.1 岩石类型
        2.2.2 碎屑组分及填隙物组分特征
        2.2.3 岩石结构特征
    2.3 物性特征
    2.4 孔隙结构特征
        2.4.1 孔隙类型
        2.4.2 孔隙结构分析
    2.5 水性特征
    2.6 电性特征
    2.7 含气性特征
    2.8 岩性与物性关系
    2.9 岩性与含气性关系
    2.10 物性与含气性关系
    2.11 含气性与电性关系
第三章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3.1 岩心深度归位
    3.2 泥质含量计算
    3.3 孔隙度模型
        3.3.1 散点法孔隙度模型
        3.3.2 层点法孔隙度模型
    3.4 渗透率模型
    3.5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3.6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3.7 含水饱和度模型
    3.8 实际资料解释成果
第四章 储层有效物性下限研究
    4.1 排驱压力拐点法
    4.2 相渗曲线法
    4.3 最小曲率半径法
    4.4 喉道半径下限法
第五章 流体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5.1 苏里格Y区块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5.2 交会图版识别法
    5.3 三孔隙度组合识别法
    5.4 纵波等效弹性模量差比值法
    5.5 含气指数法
第六章 气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6.1 综合指数法
        6.1.1 气井产能和相关测井参数关系的定性分析
        6.1.2 综合指数的确定
    6.2 神经网络产能预测模型
        6.2.1 概率神经网络概念
        6.2.2 产能预测PNN模型的确定及应用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饱和度油藏自然产能预测方法研究[D]. 万乔升.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D]. 李国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骨架导电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D]. 郭志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9
  • [4]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D]. 樊爱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杨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致密砂岩油气藏体积压裂缝间应力干扰分析研究[D]. 许建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7]多段压裂水平井地层压力并行计算及参数识别[D]. 殷荣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8]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D]. 张亚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渤中19-6构造复杂储层流体评价及产能预测[J]. 谭忠健,胡云,张国强,李鸿儒,刘坤,杨保健. 石油钻采工艺, 2018(06)
  • [10]苏里格Y区块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尤继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M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与产能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