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

中国西部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

一、中国西部高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朱王倩[2](2020)在《低碳化视角下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与建设的情况下,而由新区新城式的扩张产生的大量碳排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需要重视促进新区新城的低碳化建设与发展。而产业空间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活力,是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基础载体,因此研究低碳视角下新城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针对低碳和产业空间的研究以提升产业自身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目的,多偏于理论和宏观产业经济。本文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是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产业空间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有利于低碳绿色、高效、合理地发挥产业空间经济效益的研究思路。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本文从沣西新城现状产业类型与结构、产业规模与发展阶段、现状产业布局等方面分析问题。目前沣西新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分散布局于各个街办。主要问题包括沣西新城产业高端化需求与空间服务低端化供给的矛盾、产业布局分散且资源利用率低、产业之间关联度不足且集聚效应弱等问题。其次,对沣西新城碳排现状进行评估。同时对建立低碳与经济目标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程求解,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确定产业发展的低碳目标,构建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层级与单元划分。沣西新城产业用地的低碳目标为分区功能整合、重点片区组团化和核心发展、组团式空间结构形成。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层级划分包括单元(2—4平方公里)、片区(20—30平方公里)、沣西新城(64平方公里),并提出产业单元的划分原则,划分为17个不同类型单元。根据沣西新城现状及规划的产业类型,针对科技园、物流园、商务园区、综合居住服务区,提出各类园区的布局特征和碳排情况。然后,从沣西新城整体、片区、基本单元层面对与低碳相关的空间适宜性、交通、产业集聚、产业关联、职住平衡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问题小结。沣西新城整体层面,产业与空间匹配较为良好,整体道路网密度较低,规划产业布局用地有效考虑了产业关联,但产业链不够紧密延伸。片区层面南部片区比北部道路网密度高,交通可达性更好,核心区产业关联性较好。单元层面多数单元街道尺度过大,产业单元和居住单元未有效与轨道交通结合发展。最后,从产业空间布局原则、交通组织、产业集聚与产业链、职住平衡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进行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优化。整体层面布局原则为全域统筹,片区层面进行分区引导和分型优化,单元层面分园管控。产业空间严守三区三线,确定产业空间准入。产业集聚与产业链方面,整体加强沣西新城产业关联优化,产业低碳化改造与低碳产业循环布局,片区根据增量型和存量型引导,单元层面确定产业单元主导功能及准入门槛。职住平衡分级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交通方面整体构建以TOD为导向的综合交通。提出沣西新城整体层面“一廊一核三类七区多单元”布局,合理增加产业用地并预留发展;片区层面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混合布局园区;单元层面采用“多核心”组团式的空间序列方式。

郭欣[3](2020)在《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外宣资料作为企业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利于国内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高质量的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十二届欧洽会部分中方参会企业外宣资料作为原文文本,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适当的翻译技巧,以提高这些外宣资料的可读性。本项目的翻译过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其内容包括四方面:词语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两种语言的对等比字面上的严格对应更为重要。在此报告中,作者分析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如四字结构,无主句,长难句并通过加注、省略、增译、拆分及重组的翻译技巧,实现了这些外宣资料原文及其译文之间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由此,译文更易于目标读者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中欧双方企业进一步合作。本报告在翻译项目完成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译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了解项目背景、客户需求,进行术语库建立及翻译前对原文进行分析;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以及选取有效的的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本翻译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提供相应参考,对以后的翻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唐艳[4](2020)在《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企业投资与供销物流网络研究 ——以西宁市和银川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产业转移是否真的有利于边缘化内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的梯度模式,我国西部深内陆城市的开发区,在各种“流”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企业网络结构。因此,本文以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视角出发,基于开发区资料、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的空间特征及入驻开发区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货物流动方向,在构建企业供应销售两类网络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的结构特征。首先,运用矢量数据符号法,以产业链为着眼点,刻画了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的空间特征以及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均呈“非全球化”特征。但西宁市开发区企业投资呈现“域外化”特征,不同于银川市的“地方化”特征,表明西宁市招商引资的效果较为显着,银川市则呈现较多的地方企业家;(2)西宁市开发区企业投资者主要集中于医药制造业,银川市开发区企业则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业和装备制造业;(3)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外来投资者集中于上游和全产业链类型,银川市企业外来投资者集中于上游和下游企业,可知,外来投资者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可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本地投资者较多投资中游企业,可促进地方化企业发展或者培养地方企业家,但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较弱。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宁市和银川市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均认为政府的配套服务和优惠政策是影响企业入驻的最主要因素,个人情感在企业入驻开发区中影响最弱;(2)不同的是,西宁市开发区企业较为看重企业发展战略,而银川市较为看重资源与成本;(3)分情况讨论可知,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中的民营企业、独立企业和集团母公司均对政府政策感应非常强烈,土地价格、税收是首要条件。最后,基于企业供应销售的物流方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2-模网络,并以产业链为着眼点,刻画了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的供应物流网络在国内均呈马鞍形,即供应商来源强弱大致呈“东西强,中部弱”,销售物流网络在国内均呈“地方化”特征,即产品主要销售至城市内部,不同之处在于,银川市开发区企业的供应销售物流网络在国际上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比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强;(2)同时,从产业链视角来看,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主要行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则有较大部分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较弱的中游企业。

吴雅婷[5](2020)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和四川省会城市,近年来成都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出台的《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成为成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8年,在政府推出的“三都三城”城市规划中,将打造“世界文创之城”作为了成都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目标。这些政策不断催生、促进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聚化发展。目前,成都市已经形成了多个文化创意集聚区,显现出来了较强的集聚态势,集聚化发展已经成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采用思辨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在第一部分通过对已有文献和资料的梳理,阐述关于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概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类型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特征和行业特征四个方面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前文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的研究,运用区位熵指数,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将其与北京、上海、深圳等6个国内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相比较,总结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此外,由于数据缺失,无法对文创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整体量化分析,本文第四章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成都市最具典型性的文创产业集聚区进行效应分析,为日后对成都市文创产业集聚效应整体量化分析打开研究通道。本文最后一章针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促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

彭孝乾[6](2019)在《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全球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产业园的完善与转型也在全面展开。在产业园区4.0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和研究掀起一股浪潮,同时处于科技产业园中的使用者对园区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关系越发密切,而目前大部分科技产业园园区环境一般、与城市空间脱节、空间布局不合理、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愈加突出。本文通过对产业园区4.0理念的解读,并对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和科技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的文献进行研究和梳理,结合科技产业园的实例,在园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和设计上提出科学系统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或者产业园区5.0时代的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建议和借鉴,优化科技产业园的空间环境,提高园区活力,带动园区产业发展。本文共分为6个章节:在第一二章,首先,通过对科技产业园及其公共空间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出目前对科技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及对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随后,针对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的公共空间,通过对产业园区4.0的相关概述、科技产业园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科技产业园的公共空间概述以及其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并选用三个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进行实地调研,对其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组成要素、空间模式、比例和尺度进行分析。在第四章,概括出科技产业园的公共空间在经济与产业、科技工作者的使用需求、与城市空间肌理、与周边道路交通、与园区其他功能空间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在第五章,结合前几章所研究的内容以及对三个科技产业园的调研成果,分别在科技产业园的内街空间、空中平台、中央庭院、连廊空间、园区服务大厅方面,在空间的面积占比、比例和尺度、形态、界面、材质与色彩、与内部交通的关系、环境设施布置等方面提出空间的设计思路和营造手法。第六章是本文的总结和对未来产业园区5.0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展望。

戴其文[7](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戴彧[8](2015)在《农副产品加工园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各个行业全面发展进步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展现出新时代特征,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与之前的农业发展形式相比有了显着的革新。因此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制度,有倾向性地支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的产业园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以四川省彭州市“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为例,研究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营销策略。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之一在于科学应用项目发展、农业发展及营销管理中的理念和方法,解决产业园当前在营销策略实施中的问题,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之二在于拓宽营销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企业管理的范畴延伸至农业产业园区领域,进一步弥补这一领域中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空白。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树立了走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工业园区方式,依靠相应的服务以及设施建设,根据“空间集合、用地集约、市政配套集中”的规划思路和“产业集聚、资金汇拢、引进人才”的理念以及思想,为了达到“效益与成绩并存”这一基础的目标,。试图打造一个集聚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加工转化一体化的合理化的运行平台。本研究着重关注点在于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营销策略研究,首先介绍了现农业产业园、传统农业改造、项目发展以及市场营销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其次,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梳理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随后,介绍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的背景、概况,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园进行了SWOT分析,对当前产业园现状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了具体地剖析分析,归纳营销策略的内部影响因素。再次,在总结以上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STP分析,并提出创新营销策略。最后,本研究为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营销策略实施提出了支持保障,同时提出相关建议。

苏运友[9](2015)在《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促进本土经济发展、扩大国际贸易的有效工具,自由贸易园区正在国际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几个达到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园区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为此,中央政府开始着手更多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乌鲁木齐市的出口加工集散地和金融贸易区等已现雏形,若能建成自由贸易园区,不仅可强化新疆的经济实力,还将对中国各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发挥示范效应。本研究试图从培育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并促进其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自由贸易园区构建模式的设计和实现路径加以探讨,以期为自由贸易园区的实践提出一些见解。本文首先对构建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展开分析,为构建模式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在归纳自由贸易园区典型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法对园区构建时的功能选择和安排作出客观评价;并结合国内外建区的成功经验和基本原则,为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设计出合理的模式;最后就模式的实现问题(功能分区、实施步骤等)加以探讨,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需采取分阶段“一区多园”的实施模式:近期,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划出特定的区域范围,从开展出口加工和物流集散活动起步,构筑以出口加工和物流集散为主导功能的园区框架;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增设国际金融合作区和边境贸易园区;然后,兴建自由投资区、国际生态旅游区和国际购物商城,并加强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最终形成功能充分扩展、各功能园区联动发展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10](2014)在《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文中提出在世界区域开发史上,中美两国西部开发最令世人瞩目。在中美西部开发中,人口资源开发均是关键内容。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但由于两者环境和基础不同,其开发的手段和机制必然具有差异,因而,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既要借鉴,又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与当前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以政府为主导不同,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这给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带来如下重要启示: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利用机制,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激励具有参与能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助和投资,以及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等,是快速推进我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西部高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西部高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低碳化视角下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顺应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诉求
        1.1.2 新区新城是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实践场所
        1.1.3 低碳视角产业布局推动新城产业绿色发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产业用地
        1.2.2 产业空间布局
        1.2.3 低碳与碳排放
    1.3 文献综述研究
        1.3.1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与方法
        1.3.2 产业空间布局策略与研究
        1.3.3 产业空间布局案例研究
        1.3.4 低碳理念与产业发展
        1.3.5 城市碳排放核算方法
        1.3.6 低碳与新区产业研究
        1.3.7 综述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现状剖析——沣西新城产业基础及产业空间布局
    2.1 沣西新城基本概况
        2.1.1 区位交通与资源
        2.1.2 社会民生与人口
        2.1.3 规划建设与发展
    2.2 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
        2.2.1 现状产业类型与结构
        2.2.2 产业规模与发展阶段
        2.2.3 现状产业空间布局
        2.2.4 现状就业者活动
    2.3 现状问题剖析
        2.3.1 产业高端化需求与服务低端化供给的矛盾
        2.3.2 现状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且资源利用率较低
        2.3.3 现状产业间契合度不高且未形成产业集群
    2.4 本章小结
3.触媒生成——沣西新城碳排的评估与低碳目标
    3.1 沣西新城能源供应与碳排放现状
        3.1.1 沣西新城能源供应
        3.1.2 沣西新城碳排放现状
    3.2 沣西新城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规划
        3.2.1 沣西新城产业体系规划
        3.2.2 规划产业空间布局
    3.3 不同目标下的沣西新城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3.3.1 低碳与经济目标约束
        3.3.2 模型选择与约束条件
        3.3.3 目标方程与求解分析
    3.4 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发展的低碳目标
        3.4.1 沣西新城产业空间的分阶段低碳化目标
        3.4.2 整体—片区—单元划分的产业空间层级
        3.4.3 沣西新城产业空间片区和单元的划分
    3.5 影响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的低碳化因素
        3.5.1 产业空间布局低碳化因素
        3.5.2 不同产业园布局影响要素
    3.6 本章小结
4.触媒催化——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分析
    4.1 不同价值目标下的沣西新城产业用地碳排放评估
        4.1.1 规划与优化方案的碳排放模拟
        4.1.2 沣西新城不同方案总碳排评估
    4.2 沣西新城产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分析
    4.3 沣西新城产业空间集聚与布局
        4.3.1 整体层面
        4.3.2 片区层面
        4.3.3 单元层面
    4.4 沣西新城产业空间交通组织
        4.4.1 整体层面
        4.4.2 片区层面
        4.4.3 单元层面
    4.5 沣西新城职住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5.1 整体与片区职住情况分析
        4.5.2 整体与片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4.6 本章小结
5.因类施策——沣西新城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1 沣西产业空间布局原则
        5.1.1 整体层面全域统筹
        5.1.2 片区层面分区引导和分型优化
        5.1.3 单元层面分园管控
    5.2 基于空间适宜性的整体布局
    5.3 产业集聚与产业链
        5.3.1 整体层面——产业低碳化改造与低碳产业循环布局
        5.3.2 片区层面——增量型与存量型产业片区产业引导
        5.3.3 单元层面——确定产业单元主导功能及准入门槛
    5.4 产业空间布局响应
        5.4.1 整体层面——一廊一核三类七区多单元布局
        5.4.2 片区层面——生活圈-就业圈间隔式布局
        5.4.3 单元层面——单细胞多核心组团式布局
    5.5 以TOD为导向综合交通组织
        5.5.1 整体与片区——TOD为导向综合交通组织
        5.5.2 单元层面——基于产业合理控制街区尺度
    5.6 职住平衡与公共服务设施匹配
        5.6.1 生产和生活协调分级引导
        5.6.2 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
    5.7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实践
致谢

(3)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Clients Requirement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 Glossary Building
        2.1.3 Theoretical Guida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3.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1.1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1.2 Non-Subject Sentence
        3.1.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 Translation Skills
        3.2.1 Omission and Annotation
        3.2.2 Amplification
        3.2.3 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
    4.1 Feedback from the Clients
    4.2 Self-assessments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4)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企业投资与供销物流网络研究 ——以西宁市和银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与调研方法
        1.4.2 分析方法
    1.5 案例地选取及其概况
        1.5.1 选取理由
        1.5.2 案例地概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化模型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转移与投资选择理论
        2.1.2 供销网络理论
    2.2 概念化模型
        2.2.1 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投资模型
        2.2.2 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供销网络模型
第三章 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
    3.1 西宁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源的结构与特征
        3.1.1 数据来源与分析
        3.1.2 非地方化且非全球化的投资源结构
        3.1.3 产业链视角的投资源结构
    3.2 银川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源的结构与特征
        3.2.1 数据来源与分析
        3.2.2 地方化且非全球化的投资源结构
        3.2.3 产业链视角的投资源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发区企业入驻的影响因素
    4.1 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入驻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类型结构
        4.1.2 基本特征
        4.1.3 动因探析
    4.2 银川市开发区企业入驻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类型结构
        4.2.2 基本特征
        4.2.3 动因探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区企业供应与销售物流网络
    5.1 计算过程
    5.2 西宁市开发区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空间格局
        5.2.1 企业供应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5.2.2 企业销售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5.2.3 产业链视角下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结构
    5.3 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空间格局
        5.3.1 企业供应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5.3.2 企业销售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5.3.3 产业链视角下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主要创新点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综述
    1.4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文化创意产业
        1.4.2 产业集聚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产业区位理论
        1.5.2 文化资本理论
        1.5.3 “3T”理论
    1.6 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2.1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2.2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分布特征
    2.3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行业分布特征
    2.4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类型分析
        2.4.1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2.4.2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测算研究
    3.1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测算
        3.1.1 产业集聚水平测定方法
        3.1.2 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3.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2 本章余论:北京、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借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4.1 “浓园”发展概况
    4.2 “浓园”集聚发展效应分析
        4.2.1 产业溢出效应
        4.2.2 创新效应
        4.2.3 区域品牌效应
        4.2.4 弹性专精效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与问题
    5.1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比较优势
        5.1.1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文化创意产品消费需求量大
        5.1.2 高素质人才数量多,初现创意人才集聚效应
        5.1.3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较强
        5.1.4 政府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5.2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5.2.2 城市创意阶层尚未形成
        5.2.3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与文化尚未深度融合
        5.2.4 政府职能尚待加强,文化体制不够完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对策
    6.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文化主体消费能力
    6.2 加强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扶持
    6.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6.4 强化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构图
第二章 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相关概述
    2.1 产业园区4.0的相关概念
        2.1.1 产业园区的发展和演变
        2.1.2 产业园区4.0 的特点及案例
    2.2 科技产业园的相关概述
        2.2.1 科技产业园的概念
        2.2.2 科技产业园的类型
        2.2.3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3 科技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的相关概述
        2.3.1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概念
        2.3.2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
    2.4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组成及结构
        2.4.1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2.4.2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结构组织
        2.4.3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第三章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案例研究
    3.1 案例选取原则与分析方法
    3.2 产业园区1.0—3.0 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相关案例
    3.3 深圳软件产业基地
        3.2.1 项目概况
        3.2.2 公共空间分析
        1) 交通组织
        2) 公共空间组成要素
        a:室外公共空间
        b:室内公共空间
        c:半室外空间
        3.2.3 空间的结构组织及分析
        3.2.4 园区公共空间的优点和不足
    3.4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公共空间分析
        1)交通组织
        2)公共空间组成要素
        a:室外公共空间
        b:半室外公共空间
        c:室内公共空间
        3.4.3 公共空间的结构组织
        3.4.4 园区公共空间的优点和不足
    3.5 深圳春湖德国高新科技产业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公共空间分析
        3.5.3 公共空间的结构组织
        3.5.4 园区公共空间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4.1 产业园区4.0 背景下经济与产业的发展
        4.1.1 外部经济的发展
        4.1.2 科技产业的变化
    4.2 科技工作者的使用需求
        4.2.1 工作特征
        4.2.2 休闲特征
        4.2.3 技术特征
    4.3 基地环境条件
        4.3.1 基地周围的城市空间肌理
        4.3.2 基地周边的道路交通
    4.4 与科技产业园其他功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产业园区4.0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5.1 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开放性原则
        5.1.3 多义性原则
    5.2 科技产业园内街空间的设计策略
        5.2.1 内街空间的面积占比
        5.2.2 内街空间的形态
        5.2.3 内街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5.2.4 内街空间的界面和色彩
        5.2.5 小结
    5.3 科技产业园空中平台的设计策略
        5.3.1 内街空间的面积占比
        5.3.2 空中平台的尺度和比例
        5.3.3 空中平台与内部交通的关系
        5.3.4 小结
    5.4 科技产业园中央庭院的设计策略
        5.4.1 中央庭院的面积占比
        5.4.2 中央庭院的尺度和比例
        5.4.3 中央庭院的界面
        5.4.4 中央庭院的环境设施
        5.4.5 小结
    5.5 科技产业园连廊的设计策略
        5.4.1 连廊的面积占比
        5.4.2 连廊的比例和尺度
        5.4.3 连廊的界面
        5.4.4 连廊与内部交通的关系
        5.4.5 小结
    5.6 科技产业园的园区服务大厅空间的设计策略
        5.6.1 园区服务大厅空间的面积占比
        5.6.2 园区服务大厅的空间比例和尺度
        5.6.3 园区服务大厅的空间引导和过渡
        5.6.4 园区服务大厅空间的家具布置
        5.6.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1.3 研究不足之处
    6.2 对未来科技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展望
        1 )空间立体化
        2 )功能多义化
        3 )文化多元化
        4 )绿色生态化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7)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区域
        1.4.2 案例选择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进展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6 东盟案例分析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8.2 政策启示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后记

(8)农副产品加工园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
    2.1 现代农业产业园
        2.1.1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内涵
        2.1.3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点
        2.1.4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相关功能
        2.1.5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种类
    2.2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基本理念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对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的作用
    2.3 项目发展理论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增长极相关理论
        2.3.3 农业区位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STP营销理论
    2.5 4P营销理论
第三章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1 国外研究综述
        3.1.2 国内研究综述
    3.2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3.2.1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前景
        3.2.2 亟需提高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水平
        3.2.3 产业园区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3.2.4 园区科技创新及特点亟待提高
第四章 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现状
    4.1 项目背景
        4.1.1 地区发展背景
        4.1.2 产业发展背景
    4.2 项目概况
        4.2.1 项目建设目标
        4.2.2 项目运营模式
        4.2.3 园区建设基本思路
        4.2.4 园区建设有效途径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中国西部(国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营销策略
    5.1 STP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
        5.1.3 市场定位
    5.2 营销策略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六章 农副产品加工园营销策略实施条件
    6.1 技术选择性
    6.2 资金筹措机制
    6.3 运营管理模式
    6.4 人才组织管理
    6.5 技术扩散
    6.6 市场开拓机制
    6.7 政策建议
        6.7.1 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水平
        6.7.2 培养农产品加工领头企业
        6.7.3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
        6.7.4 推动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前进
        6.7.5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服务的水平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乌鲁木齐构建自由贸易园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构建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必要性
    3.2 构建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可行性
    3.3 小结
第4章 乌鲁木齐构建自由贸易园区的模式设计
    4.1 构建自由贸易园区的模式参考
    4.2 乌鲁木齐构建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评价
    4.3 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实施模式
第5章 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构建模式的实现路径
    5.1 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分区
    5.2 乌鲁木齐构建自由贸易园区的实施步骤
    5.3 构建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对策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
    (一)以移民和土地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吸引国内外移民到西部定居
        1.以灵活开放的移民法律和政策吸引国外移民。
        2.以优惠的土地法律和政策促进国内外移民西迁。
    (二)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教育发展资金
        1.拨地兴学。
        2.直接拨款。
        3.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西部教育事业。
    (三)依据西部开发不同时期的市场需要,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扶持西部教育的发展
        1.从建国到1850年代,重点发展义务教育。
        2.1850年代到二战结束,大力发展西部公共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3.二战结束以后,重点扶持培养高精尖人才的研究型高校的发展。
    (四)重视并发挥人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
    (一)制定西部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政策
    (二)对西部基础教育进行投资倾斜和行政帮扶
    (三)大力支持西部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四)加强西部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和吸引工作
    (五)对西部开展智力支援
三、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比较
    (一)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
    (二)开发的基础和环境不同
        1.美国西部在开发之初人烟稀少,中国西部大开发之初人口数量不少,但整体素质较低。
        2.美国西部自然环境好于中国西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较脆弱,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较弱。
        3.美国西部文化为移民文化,中国西部文化环境复杂,使人口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大。
    (三)开发的手段和机制有差异
        1.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其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而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手段则带有较浓重的行政色彩。
        2.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机制是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中国则是政府主导型的。
四、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比较中的启示
    (一)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和利用机制
        1.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引进区内外人才。
        2.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并实施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3.立足于市场需要和事业发展合理利用人才。
    (二)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
    (三)激励组织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资和投资
    (四)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四、中国西部高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低碳化视角下沣西新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策略研究[D]. 朱王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郭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企业投资与供销物流网络研究 ——以西宁市和银川市为例[D]. 唐艳. 兰州大学, 2020(01)
  • [5]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 吴雅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彭孝乾. 广州大学, 2019(01)
  • [7]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8]农副产品加工园营销策略研究[D]. 戴彧.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9]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模式研究[D]. 苏运友.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10]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J].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标签:;  ;  ;  ;  ;  

中国西部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