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的再思考

中学生德育的再思考

一、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萍[1](2021)在《爱美与爱智慧:中学女生的爱恋及其教育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潇晨[2](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梁懿[3](2021)在《初中语文课堂应用优秀蒙学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刘文莉[4](2021)在《初中阶段道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L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谢宇[5](2021)在《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教育是青少年“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社会劳动教育是主要辅助,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时,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有独特影响。基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目标,社区治理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发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这一课题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扬州市X社区入手,调查分析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试图找到通过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对强化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在社区劳动教育方面存在青少年自身积极性不高、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劳动氛围不浓厚、家庭参与意愿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社区在劳动教育氛围、监督管理机制、劳动课程与实践场所、治理环境、劳动教育体系这五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应的五项措施。一是通过加强社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教育力量,增强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认同;二是通过建立青少年劳动教育议事小组来发挥社区社会力量服务作用,健全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三是通过配备社区学院、增加劳动课程以及创新劳动活动来完善完善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四是通过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的创新与社区环境的优化来营造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五是通过家庭劳动教育以及家庭参与社区劳动教育、家校联动来建设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吕春宇[6](2021)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五章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等,分别对新时代的理论蕴含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所指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找到科学的遵循,也才能使该研究有所明确指向。第二章是对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进行分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要回到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中,以整体建构视野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普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参照,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来分别梳理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同时把握了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进行梳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和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体现为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选取的道德发展认知方法、社会学习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政治社会化方法、潜能激发方法、心理治疗方法等都是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方法。这些经验的梳理并没有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把握有益的经验。通过这种梳理,启发我们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第四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进行架构。本文从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来架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理论依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吸收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要求。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原则、生活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是整体建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是以基于新时代为整体建构的基本点,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整体建构的着眼点,以做好学段层次衔接为整体建构的根本点,以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为整体建构的关键点。第五章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应呈现出具体的、实操性较强的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以普通国民教育的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基本划分依据,谈及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安排,并按照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领域划分标准,完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建构。同时,从理念保障、队伍保障、承载保障和学术保障等角度探索推进整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策略的支持下,最终将方法建构落实到位。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本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实施。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中。

邵永静[7](2021)在《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学校对德育工作异常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融合也成为了趋势。体育学科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锤炼学生的意志,因此体育与德育渗透成为了一对黄金搭档,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出体验式德育的实效。就目前为止,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在体育教学中所实施的德育渗透措施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以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整合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厘清了德育以及德育渗透的相关概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认真地整理与分析,发现了其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1)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还不足;(2)没有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体系;(3)德育渗透方法运用较为传统;(4)德育渗透途径未能深入挖掘;(5)多运用定性评价来对德育渗透进行评价;(6)体育教师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时不能有效达成德育渗透目标。针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相关问题,对问题产生的缘由进行了研判:(1)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内涵的了解参差不齐,没有看透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依附关系;(2)没有对德育渗透内容进行梳理,并按照合理的章法选择德育渗透内容;(3)对说服教育法和课堂常规教学途径较为依赖;(4)难以找出精准的德育渗透量化指标;(5)在常规体育课上对德育渗透目标的落实略显功利性。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精准提出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1)教育局领导要组织德育渗透方面的专家为体育教师传经送道;(2)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系统,便于体育教师遴选;(3)不断摸索出新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4)不断总结和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5)避免功利性,把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6)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王思源[8](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邸春娇[9](2021)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初中生道德冷漠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网络社会这一新兴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诸如“老人倒地不去扶”、“路遇危困而不救”等道德冷漠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大阻碍。青少年是人生成长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初中阶段的道德观念发展尤为重要。在网络社会背景下,找到消解初中生道德冷漠问题的具体教育对策十分重要。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对当代网络社会发展情况及初中生道德发展水平进行整理分析,界定出网络社会、冷漠、道德冷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的初中生道德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初中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并辅以访谈的形式,对大连市、沈阳市共计三所初中的学生展开调查。道德冷漠现状调查问卷中将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维度:道德认识维度、道德情感维度、道德意志维度、道德行为维度。归纳总结初中生道德发展水平现状及网络使用状况,分析初中生道德发展存在问题,道德冷漠的具体表现以及网络社会发展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的策略。通过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现状的调查,初中生的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道德认知模糊,其具体表现为道德价值观迷失、道德判断不准确;第二,道德情感匮乏,具体表现为道德同情心弱化、道德信任感减少;第三,道德意志缺乏,具体表现为意志力薄弱、道德毅力和恒心不足;第四,道德行为不作为,主要表现为道德习惯的忽视、道德责任的逃避、道德义务的不履行。网络社会的发展对道德发展存在正向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负向作用,本文探究了网络社会发展对初中生道德发展产生的负向影响,发现:网络社会冲击传统道德认知;网络社会弱化情感、催生不良行为;网络社会影响道德人格同一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本文提出网络社会背景下应对道德冷漠的具体教育对策:第一,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主要包括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网络素养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第二,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改进策略;主要包括开展道德认知教育、深化情感教育、道德意志教育、道德行为教育。道德认知教育具体教育策略为强化道德信仰,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道德判断能力。深化情感教育具体教育策略为教育者实施教育关怀、加强感恩教育。道德意志教育主要包括培育道德同一性、加强责任教育。道德行为教育主要包括加强榜样教育和加强责任教育。第三,学校教育形式提升策略;主要包括注重学科性德育渗透、坚持道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张先花[10](2021)在《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研究》文中提出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开好中学思政课,必须要把握好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论性是实践性的基础和支撑,而实践性是理论性的补充和深化。因此,我们必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而理论性和实践性正是“八个统一”中的—个重要部分[1]。这是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是需要我们在现实教学中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的成功经验。理论性是中学思政课的学理支撑,实践性是中学思政课的现实要求,二者共同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而在现实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经常被剥离开来,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分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或者为了迎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让理论教学浮于表面,这些都不利于思政课的有效开展。因此,处理好中学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让理论性服务于实践性,让实践性深化理论性,将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这是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一把标尺。本文对以往学者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列,来对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性谈了几点看法。本文的主体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概念,即理论性的内涵、理论基础,实践性的内涵、实践基础,以及增强中学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学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现状及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学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对策。通过这篇文章的论述,希望对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开展能有一些参考和启发,推动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5)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一) 社区
        (二) 社区治理
    二、青少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
        (一) 劳动
        (二) 劳动教育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
    三、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二) 马克思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劳动教育思想
第二章 社区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治理架构的完善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一) 社区党组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把握政治方向
        (二) 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辅助动力
        (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活动宣传
    二、社区治理基本能力的提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
        (一)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有利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二) 社区家庭参与能力有利于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三) 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有利于培养劳动技能
    三、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加强助力社区治理正向发展
        (一)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治理资本
        (二)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打造治理格局
第三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一)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设计
        (二)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走访调查设计
        (三)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
        (一) 青少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欠缺
        (二) 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配合度不高
        (三) 社区学院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四)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影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正向体验
        (五) 家庭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脱节情况明显
    三、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区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足
        (二) 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三) 社区劳动课程和实践场所不充分
        (四) 社区治理及环境整改不到位
        (五) 社区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社区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路径的基本原则
        (一) 确立育人导向
        (二) 遵循教育规律
        (三) 校社协同合作
        (四) 活动因地制宜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 增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二) 健全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
        (三) 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
        (四) 营造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
        (五) 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一) 新时代的科学界定
        (二) 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二)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质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指向
        (一)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科学含义
        (二)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指向
第二章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一、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考察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把握
        (三) 整体建构视野中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解读
        (四) 整体建构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二、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总体问题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学段问题
    三、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总体归因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学段归因
第三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
        (二) 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
        (三) 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
        (二) 社会学习方法
        (三) 隐性教育方法
        (四) 价值澄清方法
        (五) 政治社会化方法
        (六) 潜能激发方法
        (七) 心理治疗方法
    三、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借鉴
        (一)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
        (三) 方法的建构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四) 方法的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二) 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三) 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
        (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二)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三)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四) 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五) 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
        (一) 基于新时代的基础:整体建构的基本点
        (二)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整体建构的着眼点
        (三)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整体建构的根本点
        (四)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整体建构的关键点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构建的具体呈现
    一、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小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小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初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初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三、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高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高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四、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大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大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五、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
        (一) 理念保障:树立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化的理念
        (二) 承载保障:统筹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三) 队伍保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
        (四) 学术保障: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3.1.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
        3.1.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遴选情况
        3.1.3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使用情况
        3.1.4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选择情况
        3.1.5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使用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情况
        3.1.6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达成情况
    3.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
        3.2.1 聘请专家开展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培训
        3.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密切结合学情遴选德育渗透内容
        3.2.3 不断开辟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3.2.4 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
        3.2.5 维持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
        3.2.6 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开展德育渗透培训,使体育教师拥有正确的德育渗透认知
        4.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使之形成系统,选择要有层次性
        4.2.3 不断开辟新的德育渗透方法与途径
        4.2.4 德育渗透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4.2.5 关注常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达成度
        4.2.6 以中招体育加试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B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8)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网络社会背景下初中生道德冷漠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理论研究
        1.理论基础
        2.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二)研究工具
        1.问卷的发放
        2.问卷的结构
        3.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调查对象信息
        1.问卷的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信息
三、初中生道德发展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道德发展整体水平
        1.道德发展水平得分
        2.道德发展四个等级人数比例
    (二)道德发展各维度分析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三)道德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1.道德发展水平年级差异
        2.性别差异
        3.道德发展水平在担任班级职务上差异
        4.道德发展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
        5.道德发展水平生源地差异
四、初中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统计
        1.网龄统计
        2.每日上网时长情况统计
        3.使用网络动机情况统计
    (二)初中生道德水平与上网时长相关性分析
    (三)网络使用状况调查
        1.网络环境调查
        2.网络使用态度
        3.使用网络规范程度调查
五、初中生道德冷漠问题凸显及其原因分析
    (一)道德认知模糊
        1.道德价值观迷失
        2.道德判断不准确
    (二)道德情感匮乏
        1.道德同情心弱化
        2.道德信任感减少
    (三)道德意志缺乏
        1.自控能力差
        2.道德毅力、恒心不足
    (四)道德行为不作为
        1.道德习惯的忽视
        2.道德责任的逃避
        3.道德义务的不履行
六、网络社会发展对初中生道德水平产生影响
    (一)网络社会冲击传统道德认知
    (二)网络社会弱化情感、催生不良行为
    (三)网络社会影响道德人格同一性发展
七、改善网络社会背景下初中生道德冷漠现状的教育对策
    (一)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1.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
        2.网络素养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
    (二)道德教育内容改进策略
        1.道德认知教育
        2.深化情感教育
        3.道德意志教育
        4.道德行为教育
    (三)学校道德教育形式提升策略
        1.注重学科性德育渗透
        2.坚持道德理论与实践之间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 A 网络社会背景下初中生道德发展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10)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基本概念
    2.1 中学思政课理论性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1.1 中学思政课“理论性”的内涵
        2.1.2 中学思政课“理论性”的理论基础
    2.2 中学思政课实践性的内涵和实践基础
        2.2.1 中学思政课“实践性”的内涵
        2.2.2 中学思政课“实践性”的实践基础
    2.3 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2.3.1 是由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的必然性所决定的
        2.3.2 是中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3.3 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2.3.4 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 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重理论性”和“轻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及原因
        3.1.1 “重理论性”和“轻实践性”的教学问题
        3.1.2 “重理论性”和“轻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3.2 “轻理论性”和“重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及原因
        3.2.1 “轻理论性”和“重实践性”的教学问题
        3.2.2 “轻理论性”和“重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3.3 “轻理论性”和“轻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及原因
        3.3.1 “轻理论性”和“轻实践性”的教学问题
        3.3.2 “轻理论性”和“轻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4 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对策
    4.1 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4.1.1 增强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
        4.1.2 把握思政课教师的供给数量
        4.1.3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配备质量
        4.1.4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训
    4.2 完善中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
        4.2.1 开展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
        4.2.2 运用灵活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4.2.3 制定完备的思政课教学计划和方案
        4.2.4 建立完善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
        4.2.5 制定有效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4.3 加强中学思政课保障体系建设
        4.3.1 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4.3.2 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经费支持
        4.3.3 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4.3.4 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爱美与爱智慧:中学女生的爱恋及其教育的叙事研究[D]. 陈丹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D]. 王潇晨. 西南大学, 2021
  • [3]初中语文课堂应用优秀蒙学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D]. 梁懿. 西南大学, 2021
  • [4]初中阶段道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L初级中学为例[D]. 刘文莉. 青岛大学, 2021
  • [5]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 谢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D].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D]. 邵永静.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8]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网络社会背景下初中生道德冷漠现状调查分析[D]. 邸春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中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研究[D]. 张先花.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中学生德育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