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颜庭琦[1](2021)在《复杂性视角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东北省级行政区,拥有全国两大商品粮基地及重要天然林场。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严重、农田过度发展等,黑龙江省水资源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降水变化复杂,导致水资源系统脆性增强,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鉴于此种背景,本研究以黑龙江省13个地区为例,寻找最优方法对区域降水复杂性进行探究,根据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并通过最优算法筛选指标,构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估黑龙江省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探究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规律,根据各地区确定的关键驱动因子结合区域降水复杂性,完成复杂性视角下恢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黑龙江省13个地区1967年~2017年降水数据,采用改进飞蛾火焰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威胁目标评估模型(Chaotic Moth-Flame Optimization-Projection Pursuit Threat Target Evaluation Model,CMFO-PPTTE)完善多尺度排列熵算法(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MSPE),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降水变化复杂性及降水整体分布规律,其中海拔高度、水域面积及城建面积作为显着影响因子,决定黑龙江省各地区降水复杂性等级。(2)采用区分度理论对CMFO-PPTTE、基于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惯性动态粒子群优化算法(ω-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ω-PSO)的投影寻踪威胁目标评估模型改进多尺度排列熵算法及传统多尺度排列熵偏均值算法结果分析,结果表明:CMFO-PPTTE-MSPE模型更为合理、稳定,并具有优势,可作为降水复杂性探究新方法。(3)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系统特征,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及评价指标构建原则,采用R聚类-非参数K-W检验对初选指标分类,并结合协方差层次分析法(Covaria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ov-AHP)算法筛选最终指标为降水复杂性熵值(EP)、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A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B5)、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B13)、植被覆盖率(C4)、人均绿化面积(C9)、产水系数(C11)、节水灌溉率(D2)、人均耕地面积(D7)、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D9)。(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秩和比算法对初选指标筛选,基于Cov-AHP算法所得结论,结合指标构建体系合理性判定标准对三种算法构建指标分析,结果表明:R聚类-变异系数法下Cov-AHP算法构建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及优势性。(5)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CMFO-PPTTE模型、ω-PSOPPTTE模型及基于人工蜂群优化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ABC)的投影寻踪威胁目标评估模型对黑龙江省13个地区2008年~2017年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进行研究,并依据Spearman相关系数法及区分度理论确定CMFO-PPTTE模型下所得结论更为合理。(6)采用CMFO-PPTTE模型及各地区筛选指标数据对黑龙江省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及2017年整体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并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变化趋势。(7)基于Cov-AHP算法分析黑龙江省13个地区系统恢复力效应,并确定关键驱动因子,基于区域降水复杂性及关键驱动因子分析复杂性视角下区域水资源恢复力变化规律,探究降水复杂性对系统恢复力的影响强度,依此提出适应性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降水复杂性熵值、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为黑龙江省整体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可以为黑龙江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建设提供科学及现实依据,并对未来保证水资源系统稳定发展提供新视角。

闵萍萍[2](2021)在《油气资源开发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蒋燕[3](2021)在《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耦合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水资源的质和量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系统产生负荷。在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之后,城镇发展以集约、绿色生态为主。城镇化发展特征发生改变,水资源系统与区域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变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发展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耦合度能全面的反映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耦合协调度能准确地显示不同系统之间的整体功效与协调效应。为了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充分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居民统筹这6个维度构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从水资源承压、压力、协调、管理者4个维度对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构建指标体系。根据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可获取性原则,选取黑龙江省2011年-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水资源承载力两大系统的相关数据,根据熵值法确定权重,分别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两个系统综合发展值进行计算,进而计算耦合度值,以期具体了解黑龙江省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根据耦合度计算结果可知: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很强。在时间维度上,黑龙江省这8年新型城镇化和水资源承载力的耦合度值均处于0.9~1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期间虽呈现出轻微的波动特征,但总体变化相差不大。说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相互关联很大,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很强,且多年来一直保持高耦合状态。从空间维度上看,在各地级市中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鹤岗这4个城市的耦合度相比其他城市较强,而省会城市哈尔滨的耦合度值是最低的。在空间上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结果可知:黑龙江省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是很好,有“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这三个协调阶段,在类型上属于过度类型和失调类型,可知,黑龙江省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从时间维度上看,2011年-2018年,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虽有轻微变化,但耦合协调度值不高,一直处于“失调”的状态。根据各地级市8年的数据变化情况可知,只有协调性较好的哈尔滨市能看出明显的协调度值上升的趋势,其余城市协调度值无明显变化。而在空间上,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协调性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各地级市中,哈尔滨、大庆、牡丹江3个城市的协调度相对较好,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其余城市协调度则为“中度失调”阶段,协调性相对较差。

柴青宇[4](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李兆龙[5](2020)在《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安全概念的具体应用。水贫困指数是定量评价国家或地区相对缺水程度的指标,也是关于水资源安全评价管理的综合性指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水贫困指数评价其水资源安全状况。在梳理黑龙江省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选取年降水量等指标作为水贫困指数所属15个评价指标,汇总整理2013~201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计算2013~201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水贫困指数,进而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进行水资源安全评价。齐齐哈尔市处于“非常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健康协调高效发展;哈尔滨市、大庆市、牡丹江市、黑河市处于“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佳木斯市、绥化市、大兴安岭地区处于“基本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处于“不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不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鹤岗市、七台河市处于“极不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全面恶化,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向雁[6](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吴昊[7](2020)在《大庆市湖泊面积退缩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大庆市湖泊是保障大庆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大庆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市湖泊的保护为大庆的自然环境和水环境的改善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大庆市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忽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轻视了环境的功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只有环境得到了保护,才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此,本文通过对大庆湖泊的研究及其34年的动态变化,为大庆政府以及其他各级政府对湖泊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对湖泊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分析1984-2018年的大庆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深刻探讨了大庆市湖泊具体退化的原因,为区域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数据库支撑。本文研究方法基于Landsat TM(Thematic Mapper)、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和中国环境资源卫星(HJ,Huanjing)多时相遥感影像,利用e Cognition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1984-2018年湖泊分布信息,同时以五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为了得到湖泊的退化具体情况,结合1984年、1998年Landsat-5 TM遥感影像、2003年、2008年的Landsat7-ETM影像、2013年、2018年的Landsat8-OLI的影像,根据得到的数据通过湖泊的动态度和变化速率、质心变化、景观破碎度格局分析、湖泊的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结合驱动因素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人口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数据通过对遥感以及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定量分析,深度分析大庆的湖泊面积变化和退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984-2018年间湖泊的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状态,总体上大幅度减少,湖泊总面积已经减少了522km2,湖泊面积退化严重。大庆市蓄积地表水面积为6929.34km2,大庆市地表水处于减少状态面积为4485.20km2,大庆市地表水整体处于增长状态面积较小为1761.29km2。大庆市湖泊动态度和变化速率呈上升趋势,湖泊退化愈加严重。大庆市湖泊的质心移动速度呈现递减的态势,整体的移动速度也处于下降态势,表明湖泊的退化程度逐渐趋于稳定,大庆的湖泊在景观破碎度方面的表现是整体上变化较大,在各个研究的时间段上大庆的湖泊呈现与空间上的正相关表现,同时也体现出大庆的湖泊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呈现出空间聚集并且相互聚集在相同区域。在1984年至1998年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高高聚集区域,主要在肇源县西部区域和大同区的西部与北部,杜尔伯特自治县西部区域。同时低低聚集区相对变化较小,主要聚集在肇源县东南部,萨尔图区、龙凤区、红岗区和肇州县。通过退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对大庆湖泊退化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和人类的活动,人为活动对湖泊退化起到了较大作用。

胡宁[8](2020)在《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东北地区是中国发展最早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早所以带来了城镇化的发展和进步,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从全国范围来看,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东北经济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出现了很多不适,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发展也开始逐渐放缓。国家适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重现了生机和活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转型发展比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同时出现了城镇化发展缓慢,人才外流的现象。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比较多,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2013年国家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当中之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年到1957年为快速启动阶段,1958年到1965年为剧烈波动阶段,1966年到1978年为倒退阶段,1979年到2002年为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为速度放缓阶段。具有这样几个问题,包括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优,效率不高;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得出东北地区必须要走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生态城镇化是推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对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城镇化的政策基础、人口与社会因素、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经济与产业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方法建立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把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分为三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得出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再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预测,认为生态城镇化是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包括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打通城市群交通网络,整合城市群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三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包括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张琦琛[9](2020)在《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黑龙江省水资源安全评价》文中提出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以及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对农业安全、工业安全以及生态安全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水资源安全评价是政府在制定水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及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开展水资源安全评价,不仅可以对水资源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处理,还可以对水资源协调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原油生产基地,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如何缓解目前黑龙江省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对粮食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为基础,利用黑龙江省近20年来水资源、农业、工业、社会经济等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以及水资源与能源和粮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黑龙江省2020、2025和2030年水资源需求量,构建了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视角对黑龙江省未来的水资源安全程度进行了评价。通过论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黑龙江省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目前黑龙江省水与粮食表现出依存和制约关系。依存关系表现为粮食生产离不开水资源;制约关系表现为日益增加的农业灌溉需水量与不稳定的水资源总量之间的矛盾,限制了粮食生产潜力。水与能源表现出依存关系和协同关系,并且依存关系在不断减弱,而协同关系在不断增强。依存关系表现为能源的生产及加工需要消耗水资源,并且随着节水技术的进步,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在逐渐减少,所以这种依存关系在逐渐减弱。协同关系体现为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向着节水的方向发展。(2)2020-2030年黑龙江省水资源需求量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黑龙江省农业、生活、工业需水量都在增加,而农业需水量的增加是导致水资源总需求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从2020到2030年,虽然黑龙江省在农业灌溉方面实施节水灌溉(99%的灌溉水量用于粮食作物灌溉),但是未来粮食作物灌溉用水量依然占黑龙江省用水总量的90%左右。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增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旱田的灌溉比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水田灌溉方式由井灌改为渠灌(井灌主要是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渠灌是用地表水进行灌溉),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但是渠灌比井灌的用水量多出20%左右,导致用水量增加。基于以上两点,虽然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但由于农业灌溉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未来水资源的需求压力也不断增大。(3)未来黑龙江省的水资源量的安全程度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其安全程度在较安全(等级2)到不安全(等级4)之间:丰水年的安全度为较安全(等级2),但是在枯水年安全度则在临界安全(等级3)和不安全(等级4)之间。水资源量安全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的用水过度依赖自然条件下的降水,目前已有调蓄工程依然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另外,黑龙江省水资源安全程度也受到黑龙江省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500-1800m3/ha时,水资源量的安全程度为较安全(2-2.6),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2200m3/ha时,其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不安全(3-3.8);此外,在预测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加,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以及新能源发电量比例是逐渐提升的,随之而来的是工业用水安全、生活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用水安全等级得到提升。因此,为保障黑龙江省未来水资源安全,建议增加水资源调蓄工程的建设,推广农灌高效节水技术,鼓励节水型新能源的开发。

刘洋[10](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二、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性视角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资源系统复杂性研究
        1.3.2 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3 系统恢复力研究
        1.3.4 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区域水资源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多尺度排列熵及多尺度排列熵偏均值
        2.2.2 仿生学优化算法
        2.2.3 投影寻踪威胁目标评价模型(PPTTE)
        2.2.4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
        2.2.5 区分度理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黑龙江省各地区降水复杂性判别
        2.3.2 黑龙江省各地区降水变化复杂性特征分析
        2.3.3 黑龙江省降水变化复杂性特征归因分析
    2.4 讨论
        2.4.1 降水复杂性测度结果合理性分析
        2.4.2 降水复杂性测度结果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4.1 Cov-AHP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比分析
        3.4.2 Cov-AHP法与加权秩和比法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恢复力等级划分标准
    4.3 研究方法
        4.3.1 人工蜂群算法
        4.3.2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各地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4.2 黑龙江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5 讨论
        4.5.1 基于CMFO-PPTTE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
        4.5.2 基于ABC-PPTTE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
        4.5.3 基于ω-PSO-PPTTE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
        4.5.4 模型结果比较
        4.5.5 模型合理性分析
        4.5.6 模型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区域水资源系统复杂性对其恢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哈尔滨地区
        5.2.2 牡丹江地区
        5.2.3 齐齐哈尔地区
        5.2.4 大庆地区
        5.2.5 鸡西地区
        5.2.6 鹤岗地区
        5.2.7 双鸭山地区
        5.2.8 佳木斯地区
        5.2.9 绥化地区
        5.2.10 大兴安岭地区
        5.2.11 七台河地区
        5.2.12 黑河地区
        5.2.13 伊春地区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1.3.2 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
        1.3.3 水资源承载力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4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1 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研究区概况与指标体系建立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指标体系建立
第3章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黑龙江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特征分析
        3.1.1 新型城镇化时间维度演化特征分析
        3.1.2 新型城镇化空间维度演化特征
    3.2 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3.2.1 水资源承载力时间维度演化特征分析
        3.2.2 水资源承载力空间维度演化特征
第4章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
    4.1 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耦合度评价
    4.2 新型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度评价
第5章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及水资源承载力优化对策
    5.1 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5.1.1 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
        5.1.2 水资源承载水平较低
        5.1.3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偏低
    5.2 对策与建议
        5.2.1 促进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5.2.2 提升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
        5.2.3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
        2.1.3 气候
    2.2 社会经济
        2.2.1 行政区划
        2.2.2 经济发展
    2.3 水资源
        2.3.1 概述
        2.3.2 水资源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计算方法
    3.1 评价指标选取
        3.1.1 潜在水资源状况分指数
        3.1.2 供水设施状况分指数
        3.1.3 利用能力分指数
        3.1.4 使用效率分指数
        3.1.5 环境状况分指数
    3.2 标准化处理
        3.2.1 越大越优型指标
        3.2.2 越小越优型指标
    3.3 权重确定及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3.3.1 权重确定
        3.3.2 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4.1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计算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标准化处理
    4.2 水贫困指数计算
        4.2.1 权重确定
        4.2.2 水贫困指数计算结果
    4.3 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3.1 哈尔滨市
        4.3.2 齐齐哈尔市
        4.3.3 鸡西市
        4.3.4 鹤岗市
        4.3.5 双鸭山市
        4.3.6 大庆市
        4.3.7 伊春市
        4.3.8 佳木斯市
        4.3.9 七台河市
        4.3.10 牡丹江市
        4.3.11 黑河市
        4.3.12 绥化市
        4.3.13 大兴安岭地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大庆市湖泊面积退缩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遥感技术发展动态
        1.3.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2.1.1 研究区环境概况
        2.1.2 地质构造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石油城市
        2.2.2 新工业城市
    2.3 大庆市土地生态现状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数据的获取
        3.1.1 遥感影像的来源
        3.1.2 气象资料的获取
        3.1.3 统计数据获取
        3.1.4 高分辨率影像获取
    3.2 数据处理与影像处理
4 大庆市湖泊退缩分析
    4.1 大庆市地表水退缩分析
        4.1.1 大庆市地表水蓄积分析
        4.1.2 大庆市地表水变化强度分析
    4.2 大庆市湖泊面积退缩分析
        4.2.1 大庆市湖泊分布格局
        4.2.2 大庆市湖泊面积变化分析
        4.2.3 大庆市湖泊动态度和变化速率分析
        4.2.4 大庆市湖泊质心分析
        4.2.5 大庆市湖泊的景观破碎度格局分析
    4.3 大庆市湖泊空间自相关
        4.3.1 大庆市湖泊全局自相关
        4.3.2 大庆市湖泊局域自相关
5 湖泊退化的驱动因子
    5.1 气候因素
    5.2 人口因素
    5.3 其他因素
6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1.1 湖泊退化的总体分析
    6.2 对策
        6.2.1 湖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6.2.2 湖泊资源的保护措施
        6.2.3 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镇化的理论研究
        1.2.2 城镇化相关的实证研究
        1.2.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1.2.4 生态城市的研究
        1.2.5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概念辨析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生态城镇化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发展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与点轴系统理论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2.2.6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
    3.1 生态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3.1.1 适度集聚性
        3.1.2 系统性
        3.1.3 产业特色性
        3.1.4 动态性
        3.1.5 生态性
        3.1.6 人本性
    3.2 生态城镇化的要素构成
        3.2.1 人口子系统
        3.2.2 生态子系统
        3.2.3 产业子系统
    3.3 生态城镇化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
        3.3.1 人口子系统与产业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2 产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3 人口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
        4.1.1 东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启动阶段(1949—1957年)
        4.1.2 东北地区城镇化波动阶段(1958—1965 年)
        4.1.3 东北地区城镇化倒退阶段(1966—1978年)
        4.1.4 东北地区城镇化再次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年)
        4.1.5 东北地区城镇化放缓阶段(2003 至今)
    4.2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城镇化质量不优,效率不高
        4.2.2 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
        4.2.3 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过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2 缺乏创新的黑土地域文化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3 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4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因素分析
    5.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基础
    5.2 人口与社会因素
        5.2.1 基础设施条件
        5.2.2 社会保障条件
        5.2.3 科技与文化条件
    5.3 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
        5.3.1 自然资源条件
        5.3.2 生态环境条件
    5.4 经济与产业因素
        5.4.1 农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2 工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3 第三产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6.1 模型方法选择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原始数据选取
        6.2.2 因子分析优化指标体系
        6.2.3 熵权法评价指标标准化矩阵构建
    6.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
    6.4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4.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的系统动力学预测
    7.1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7.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7.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7.2 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模型数据的来源
    7.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7.3.1 确定模型系统边界
        7.3.2 系统动力学SD流图
        7.3.3 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
        7.3.4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结果及优化调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8.1 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
        8.1.1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8.1.2 打通城市群的交通网络
        8.1.3 整合城市群的资源
        8.1.4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8.1.5 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
    8.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2.1 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8.2.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8.2.3 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
    8.3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统筹发展
        8.3.1 改善生态环境,为生态城镇化提供土壤
        8.3.2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特色农业
        8.3.3 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
        8.3.4 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产业链
    8.4 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
        8.4.1 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
        8.4.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黑龙江省水资源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
        1.2.2 水资源安全概念研究
        1.2.3 水资源安全评价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黑龙江省水、能源、粮食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能源、粮食现状
        2.2.1 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2.2.2 黑龙江省粮食现状
        2.2.3 黑龙江省能源现状
第3章 黑龙江省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现状分析
    3.1 水资源与粮食的关系
        3.1.1 水资源与粮食的依存关系
        3.1.2 水资源与粮食的制约关系
    3.2 水资源与能源的关系
        3.2.1 水资源与能源的依存关系
        3.2.2 水资源与能源的协同关系
    3.3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分析
第4章 黑龙江省水资源需求量预测
    4.1 生活需水量预测
    4.2 工业需水量预测
        4.2.1 黑龙江省GDP预测
        4.2.2 黑龙江省工业GDP预测
        4.2.3 万元工业GDP需水量预测
        4.2.4 工业需水量预测
    4.3 农业需水量预测
        4.3.1 农作物种植面积预测
        4.3.2 农田灌溉面积预测
        4.3.3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4.3.4 农业灌溉需水量
        4.3.5 林牧渔畜业需水量
        4.3.6 农业需水量计算
    4.4 生态需水量预测
    4.5 总需水量预测
第5章 黑龙江省水资源安全评价
    5.1 评价方法及原理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评价指标确定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评价指标分级
    5.5 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5.5.1 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计算过程
        5.5.2 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气资源开发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稀缺性理论
        2.3.4 生态价值理论
        2.3.5 生态伦理理论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3.2.1 防治措施
        3.2.2 防治效果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3.3.2 对我国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3.1 参数的确定
        5.3.2 估算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6.2 优化的目标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6.3.1 明确补偿主体
        6.3.2 确认补偿客体
        6.3.3 确定补偿标准
        6.3.4 拓宽补偿途径
        6.3.5 增加补偿方式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性视角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诊断分析[D]. 颜庭琦.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油气资源开发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 闵萍萍.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耦合研究[D]. 蒋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李兆龙.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6]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大庆市湖泊面积退缩特征分析[D]. 吴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 胡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黑龙江省水资源安全评价[D]. 张琦琛.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