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矿吉三矿区通风系统改造

五矿吉三矿区通风系统改造

一、五矿己三采区通风系统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蒋亚伟[1](2021)在《平煤股份十矿己四回风井主要通风机选型》文中提出煤矿生产离不开稳定的通风系统。规程规定矿井每三年需要进行一次通风阻力测定,确保通风系统阻力分布在合理区间,同时找出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本文根据通风阻力测定结果,进行网络解算,找出平煤十矿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1)平煤十矿-己四采区存在风量紧张局面,随着煤矿开采造成的通风路线边长及用风地点增加,当前风机不再满足用风需求;(2)设备老化严重,平煤十矿-己四通风机经过25年运行,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满足用风需求。对己四主要通风机选型进行探讨,确定了平煤十矿-己四通风机型号及工矿:通风机型号为FBCDNo38,通风容易时期风机的叶片角度应调整为36°/24°;通风困难时期叶片角度应调整为48°/36°。研究结果为平煤十矿通风系统调整起到指导作用。

韩文娟[2](2019)在《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及其效果分析》文中认为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是矿井“一通三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解决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高、突瓦斯矿井多采用内错巷专用风排瓦斯技术风排采空区瓦斯。然而,考虑到内错巷风排瓦斯技术也是风排瓦斯,其瓦斯浓度不应大于1%,因此,2016年2月发布的最新《煤矿安全规程》取消了专用排瓦斯巷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高、突瓦斯矿井不能再继续采用内错巷专用风排瓦斯技术治理上隅角瓦斯。为此,本文提出了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首先封闭现有内错专用巷或新掘低位抽放巷,然后利用新建井下移动瓦斯抽采系统抽采采空区瓦斯,消除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的理论依据及技术优势,创建了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体系,论述了关键技术环节的确定原则。最后,通过对阳煤集团下辖典型高瓦斯矿井的试验工作面现场监测数据的分析,以及与内错巷专用风排瓦斯技术在通风方式、瓦斯排放能力及治理效果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使用“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替代“内错巷专用风排瓦斯技术”解决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具有抽排瓦斯能力大和效果好的特点,同时不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现状。2、利用“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可彻底消除内错巷风排瓦斯过程中风排瓦斯浓度超限的安全隐患,上隅角瓦斯的治理过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3、试验工作面的实测数据表明,采用“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有效的保障了试验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不积聚、不超限,瓦斯治理效果突出。理论分析和现场验证均表明,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可有效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及瓦斯浓度超限问题,为消除上隅角瓦斯积聚,避免瓦斯超限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论文有图9幅,表13个,参考文献39篇。

徐明伟[3](2016)在《三维通风可视化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矿于1955年开工建设,1958年8月投产,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矿井之一。已经服役60余年之久的老矿,一些老巷弃用,变形,漏风情况严重。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科学、有效地解决老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研究中对老矿进行了全矿井通风阻力测试,对老矿全矿井重新进行了风量分配。同时分析测试矿井主要通风机装置、风量、功率与效率等风机特征参数相关信息,从而对老矿矿井通风系进行分析,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实测数据,利用Ventsim软件建立老矿三维可视化模型,提出解决老矿通风问题的方案,并且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模拟,记录模拟结果。从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三方面建立矿井通风优化评价系统,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优优化方案,该方案经过实际验证,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本论文建立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精度方面符合要求,能够为老矿通风系统的调节提供依据,能够更直观、更方便的实现风网解算,对矿山数字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多目标的模拟结果对定性与定量的多目标决策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其进行分析评价时具有更准确的依据。

闫江伟[4](2016)在《地质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与瓦斯突出是井工煤矿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和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煤与瓦斯突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一直是瓦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煤矿制定瓦斯突出预防措施的重要基础。平顶山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而煤与瓦斯突出构造控制作用及控制规律仍不明确。本文以煤与瓦斯突出综合作用假说为基础,从地应力、煤层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三因素出发,运用瓦斯地质学、岩石力学、构造地质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采用现场观测调查、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构造控制为主线,在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平顶山矿区地应力、构造煤、煤层瓦斯分布及其地质构造控制作用的基础上,揭示了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控制机理,对指导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揭示了构造演化对矿区构造和煤层瓦斯形成的控制作用,厘清了矿区、矿井和采掘工作面三级构造,将平顶山矿区划分为七个构造区。(2)揭示了矿区地应力分布和构造控制规律。将矿区地应力划分为东部高构造应力区、中部构造应力区和西部垂直应力区;东部高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控于矿区东部的逆冲推覆褶皱断裂构造,中部构造应力区构造简单,西部垂直应力区主要受控于锅底山断裂。(3)揭示了矿区构造煤分布和构造控制规律。研究了褶曲构造和切层断层对构造煤形成的控制作用,揭示了矿区戊组、己组煤层构造煤分布具有多层性、选层性和分区分带性的构造成因。(4)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揭示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特征。矿区西、中、东部构造特征的差异控制着矿区瓦斯总体分布的差异,矿区东部NWW-NW向构造尤其褶曲构造较西部发育,是矿区瓦斯赋存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主要原因。(5)从地应力、构造煤和煤层瓦斯三因素及构造控制出发,研究了地质构造对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揭示了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机制,提出了六种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控制类型,划分为七个瓦斯地质单元,解释了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分区分带和选层性特征,进行了未采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王蔚[5](2015)在《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瓦斯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瓦斯地质研究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监管行业、煤矿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瓦斯地质的综合学科属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至今煤矿还没有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瓦斯地质信息,造成信息分布分散、更新不及时、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瓦斯地质信息化在数字矿山建设中的滞后。本文将瓦斯地质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化及其管理和相关技术,提出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方法和预测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预警。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信息处理等功能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结合GIS技术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运用C++、.net语言编程开发了系统平台。(2)研究了平顶山矿区、矿井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受断层尤其是褶皱构造影响,矿区瓦斯赋存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十二矿瓦斯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系统中,实现了矿井深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更新。(3)基于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协同管理模式,实现矿井地质、测量、通风、采掘、设计、调度、动态监控等部门的相关瓦斯数据信息的集成应用与管理。(4)建立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数学模型,实现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的自动筛选。从瓦斯地质观点确定瓦斯涌出量预测参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形理论,建立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实现了瓦斯涌出量的自动预测。通过建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模型,充分利用瓦斯监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实现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超前预测。(5)在平煤十二矿应用该系统平台,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图等矿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并验证了瓦斯涌出量预警功能。

张盼佳[6](2014)在《平煤十三矿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的重要系统之一,对井下灾害治理和预防发挥着巨大作用。通风系统优化是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有力手段,优化后的通风系统在节能、抗灾变能力等方面有很大提高,进而为矿山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本论文以平煤十三矿矿井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理论分析与计算机解算通风网络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矿井通风参数的收集、通风阻力的测定、通风优化方案的提出及优选、各优选方案通风网络的解算、通风网络图的绘制以及最优通风方案的确定等研究。依据通风系统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个优化方案,从各方案的技术、安全和经济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对比。本论文采用3D Vent通风管理软件对东翼通风系统和经方案三、方案四改造后的通风系统进行了通风网络解算,且东翼通风系统各巷道风量解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均低于10%,从而证明了所建立的通风巷道模型可用于通风系统的分析,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通风系统优化探究。通过对方案三、方案四的技术可行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指标的讨论和对比,最终选择了方案四。计算机解算结果表明经方案四优化改造后的东翼通风系统总回风量可增加105m3/s,东回风井主扇负压由3881Pa降到2380Pa,风量由179m3/s降到了154.5m3/s;-200回风井新增加主扇负压为1788Pa,风量为129.5m3/s,主要进、回风巷及各个用风地点风量充足且未出现风速超限的情况。经方案四改造后的通风系统可实现己一采区、己一辅助采区、己三采区分区独立通风,消除了东翼通风系统各采区间的角联通风问题,提高了东翼通风系统的稳定性。经方案四改造后东翼通风系统的主扇电机总运行功率由原来的908.1Kw降为811.55Kw,一年可节约67.66万元电费,给该矿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方案四改造后的通风系统可解决平煤十三矿东翼通风系统风量不足、通风负压过大等问题,为矿井瓦斯灾害治理、高地温灾害防治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该矿长远规划要求。本课题的技术探究为平煤十三矿东翼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彭世超[7](2013)在《多风井复杂通风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文中研究说明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随着矿井开采规模的增大,矿井的延伸,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恶劣的地质条件影响,矿井的通风系统需要及时进行调节与改造以保证安全生产。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改造,主要通风巷道贯通等方案的确定都离不开准确的通风网络解算。应用计算机通风网络解算软件能快捷、准确、直观地解算多风井复杂通风网络,避免人工解算时烦琐、费时、易出错等问题。本课题首先对邯郸矿业集团某煤矿现有的通风系统进行了阻力测定,获得了井下主要通风巷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建立了通风参数数据库,掌握了矿井的整体通风情况。运用专门编制的计算机网络解算软件对现目前的通风系统进行网络解算,验证了通风参数数据库的可行可靠性。其次分析了该矿目前的通风系统,找出存在的通风问题,包括局部阻力较大、矿井通风总阻力大、通风线路长等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对存在的局部阻力较大的回风井联巷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下部30°和上部60°相结合的改造方案,并分析了以此给矿井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随后提出优化改造方案并利用网络解算软件对各个方案进行了网络解算,经过经济技术比较选出实际可行的方案。最后对矿井目前的通风系统存在的局部两翼对角式通风进行了分析,求出了风量调节的数学解析式和各个风机相互干扰的判别式;同时运用七个评价指标对改造后的通风系统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得出结论为:矿井今后以预防为主进行通风管理。

马俊辉,刘红艳[8](2013)在《平煤股份五矿产业升级改造方案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平煤股份五矿各生产系统现状的分析,找出了生产系统中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效率低、可靠性差等主要环节,提出产业升级方案,对产业升级改造方案进行技术方案分析,推荐最佳产业升级方案。

赵英俊,周西华[9](2012)在《碱场煤矿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实践》文中提出碱场煤矿当前东区煤层即将回采结束,将转移到矿井南翼开采,如何利用现有矿井巷道,保证东采区和南采区同时生产,直到过渡到南采区独立生产,是一个难题。碱场煤矿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对碱场煤矿矿井通风阻力进行了测定,从简化通风系统、提高有效风量和降低阻力入手,研究了三种通风系统改造方案,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解算,根据结果完成了方案优选,通风系统改造后可以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张超,金上星,刘光毅,乔能维[10](2012)在《建井期间全风压通风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优化平煤股份五矿己四采区通风系统,改善施工环境,满足防突工作面通风要求,通过对现有通风条件分析,计算矿井需风量,确定改造方案,创造条件在地面安设临时主要通风机实施全风压通风技术,解决了建井期间井下通风系统不稳定、风量少、温度高、防突工作面有特殊要求等难题,达到了增强通风系统可靠性、提高抗灾能力和改善施工条件的目的。

二、五矿己三采区通风系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矿己三采区通风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平煤股份十矿己四回风井主要通风机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井概况
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2.1 测定路线选择原则
    2.2 测点布置
    2.3 测定结果分析
3 平煤十矿-己四主要通风机选型
    3.1 己四通风机更换必要性
    3.2 己四通风机选型
        3.2.1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提出
        3.2.2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3.2.3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确定
4 结论

(2)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及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的提出
    1.3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的应用
2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理论研究分析
    2.1 内错巷专用风排瓦斯技术理论简述
    2.2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理论研究
3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体系创建及关键技术参数优化
    3.1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体系创建原则
    3.2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体系在试验工作面的创建过程……
    3.3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参数优化
4 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治理效果及数据分析
    4.1 瓦斯抽采过程中试验工作面的瓦斯浓度测定
    4.2 瓦斯浓度测定数据的回归分析
5 内错巷专用风排瓦斯技术与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的对比分析
    5.1 工作面巷道布置及通风方式
    5.2 采空区瓦斯排放系统及排放能力
    5.3 瓦斯治理效果
    5.4 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三维通风可视化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老矿概况及通风参数的测定
    2.1 矿井概况
    2.2 矿井通风参数测定
    2.3 通风机性能相关参数数值分析与拟合
    2.4 本章小结
3 通风系统分析
    3.1 老矿各用风点风量分配
    3.2 矿井通风系统阻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矿井通风系统可视化建模
    4.1 网络解算理论基础
    4.2 老矿通风系统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5 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模拟和评价
    5.1 优化改造方案的提出
    5.2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地质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瓦斯突出的控制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分布及对瓦斯赋存、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构造煤分布及对瓦斯赋存、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矿区构造演化与构造分级分区
2.1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2.3 矿区构造演化及控制作用
2.4 矿区控制性构造与构造分级分区
    2.4.1 矿区构造分布特征
    2.4.2 矿区控制性构造与构造分级分区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地应力分布构造控制与模拟
3.1 地应力资料
3.2 地应力分布特征与构造控制作用
    3.2.1 矿区地应力分布特征
    3.2.2 地应力分区划分与构造控制
3.3 矿区地应力分布与构造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3.3.1 有限元法原理
    3.3.2 地质建模
    3.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区构造煤分布与构造控制规律
4.1 构造煤分布研究方法
    4.1.1 构造煤巷道观测编录
    4.1.2 钻孔测井曲线构造煤解译
    4.1.3 数值模拟
4.2 主要井田构造煤分布特征
4.3 矿区构造煤分布规律
    4.3.1 多层性、选层性
    4.3.2 分区分带性
4.4 矿区构造煤构造控制
    4.4.1 褶曲构造对构造煤分布的控制
    4.4.2 切层断层构造对构造煤分布的控制
4.5 矿区深部构造煤分布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与构造控制特征
5.1 煤层瓦斯基本参数
    5.1.1 煤层瓦斯含量
    5.1.2 煤层瓦斯压力
    5.1.3 煤矿瓦斯涌出量
5.2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5.2.1 主要井田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5.2.2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5.3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特征
5.4 矿区深部瓦斯含量、瓦斯压力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控制作用机制
6.1 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6.1.1 历次煤与瓦斯突出
    6.1.2 突出类型、强度特征
    6.1.3 突出分布特征
6.2 构造煤、地应力、煤层瓦斯与瓦斯突出
    6.2.1 构造煤与瓦斯突出
    6.2.2 地应力与瓦斯突出
    6.2.3 煤层瓦斯与瓦斯突出
6.3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及构造控制类型
6.4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瓦斯地质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矿山信息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矿井监测与预测预警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架构
2.1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设计目标
    2.1.3 开发平台选择
    2.1.4 平台架构
2.2 系统模块结构分析
    2.2.1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2.2.2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2.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2.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2.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2.3.1 COM组件技术
    2.3.2 ASP.NET技术
    2.3.3 组件式GIS技术
    2.3.4 WebGIS技术
    2.3.5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目标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3.1 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研究
    3.1.1 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制特征
    3.1.2 矿区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3.1.3 矿区瓦斯地质单元
3.2 十二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3.2.1 矿井瓦斯分布规律
    3.2.2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构造控制特征
3.3 现代应力作用下褶皱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3.3.1 平顶山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
    3.3.2 现代构造应力场对瓦斯突出的影响
    3.3.3 褶皱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
4.1 传统的煤矿数据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4.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4.2.1 国土信息“一张图”概述
    4.2.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概念
    4.2.3 建设目标
4.3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架构
    4.3.1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体系结构
    4.3.2 构建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底图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5.1 瓦斯涌出相关数据来源
5.2 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
5.3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5.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5.3.2 灰色系统预测
5.4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方法研究
    5.4.1 R/S分析法
    5.4.2 分形预警方法
5.5 过构造的TIN构网算法
    5.5.1 Delaunay三角网性质
    5.5.2 数据结构
    5.5.3 构网算法
    5.5.4 等值点计算与追踪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与应用
6.1 系统概述
    6.1.1 系统特点
    6.1.2 数据库建设
6.2 工程应用
    6.2.1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6.2.2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6.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6.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打算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平煤十三矿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方法
        1.3.4 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平煤十三矿矿井概况
    2.1 井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井田范围
        2.1.3 开采煤层基本情况
        2.1.4 供电
    2.2 井田地质特征
        2.2.1 地质构造
        2.2.2 井田水文地质
        2.2.3 现开采煤层情况
        2.2.4 开拓方式
        2.2.5 生产布局
        2.2.6 采区划分
    2.3 通风系统现状
        2.3.1 东回风井系统
        2.3.2 西回风井系统
        2.3.3 己四回风井系统
        2.3.4 通风格局
3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3.1 需风量计算
        3.1.1 要求
        3.1.2 采煤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计算
        3.1.3 采煤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3.1.4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3.1.5 井下硐室需风量计算
        3.1.6 东翼总需风量计算
    3.2 通风系统阻力测定
        3.2.1 阻力测定目的
        3.2.2 阻力测定路线和测点布置
        3.2.3 阻力测定仪器介绍
        3.2.4 阻力测定方法
        3.2.5 阻力测定结果
    3.3 东翼通风系统分析
        3.3.1 测定结果可靠性
        3.3.2 矿井通风阻力分布状况
        3.3.3 通风难易程度
        3.3.4 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4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
    4.1 优化方案提出
    4.2 优化方案比较
        4.2.1 经济合理性比较
        4.2.2 技术可行性比较
        4.2.3 方案三和方案四可解决的问题
    4.3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解算
        4.3.1 3D Vent介绍
        4.3.2 3D Vent操作步骤
        4.3.3 通风网络解算报告
    4.4 方案三解算
        4.4.1 方案三主要内容
        4.4.2 井巷风速要求
        4.4.3 主扇选择
        4.4.4 方案三解算
        4.4.5 方案三解算结果分析
        4.4.6 方案三局部巷道调整
        4.4.7 方案三解算结果
        4.4.8 方案三主扇工况
        4.4.9 方案三小结
    4.5 方案四解算
        4.5.1 方案四主要内容
        4.5.2 方案四解算
        4.5.3 方案四解算结果分析
        4.5.4 方案四局部巷道调整
        4.5.5 方案四解算结果
        4.5.6 方案四主扇工况
        4.5.7 方案四小结
    4.6 方案三和方案四对比
        4.6.1 供风量合理性对比
        4.6.2 经济合理性对比
        4.6.3 工程周期对比
        4.6.4 安全可靠性对比
    4.7 优化方案确定
    4.8 方案四优点
    4.9 方案四实施
        4.9.1 实施前准备工作
        4.9.2 实施中工作
        4.9.3 实施后工作
        4.9.4 改造后风流路线
    4.10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A [东翼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前通风系统图]
附图B [东翼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前通风路线图]
附图C [东翼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后通风路线图]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7)多风井复杂通风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矿井概况
        1.4.1 矿井基本概况
        1.4.2 矿井通风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通风阻力测定及分析
    2.1 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2.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2.2.1 测点和测定线路选择
        2.2.2 测量参数记录
        2.2.3 参数计算
        2.2.4 建立通风参数数据库
    2.3 阻力测定结果分析
        2.3.1 测定误差分析
        2.3.2 阻力分布分析
        2.3.3 矿井等积孔及风阻值计算
    2.4 通风系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井局部阻力优化
    3.1 CFD 技术简介
    3.2 Fluent 数值模拟
        3.2.1 基于 Fluent 的风井局部阻力计算模型
        3.2.2 基于 Fluent 的风井局部阻力数值模拟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速度矢量图分析
        3.3.2 湍动能 K 值分析
    3.4 局部阻力优化方案确定
        3.4.1 优化方案
        3.4.2 经济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风网络解算
    4.1 通风网络解算的数学模型
    4.2 通风网络解算方法
    4.3 通风网络解算系统
        4.3.1 网络解算软件特点
        4.3.2 网络解算过程
    4.4 验证通风参数数据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论证
    5.1 五一风井系统网络解算
    5.2 改造方案一
        5.2.1 提出改造方案一
        5.2.2 改造方案一网络解算
        5.2.3 方案一解算结果分析
    5.3 改造方案二
        5.3.1 提出改造方案二
        5.3.2 改造方案二网络解算
        5.3.3 方案二解算结果分析
    5.4 改造方案对比
        5.4.1 网络解算对比
        5.4.2 技术经济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风机联合运转分析
    6.1 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简介
    6.2 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风量调节
        6.2.1 风机风量调节解析式
        6.2.2 风机风量调节措施
    6.3 两翼对角式风机相互干扰的判别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造后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
    7.1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定义
    7.2 安全性评价指标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五矿己三采区通风系统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平煤股份十矿己四回风井主要通风机选型[J]. 蒋亚伟. 煤矿现代化, 2021(06)
  • [2]低位抽放巷移动式瓦斯抽采技术及其效果分析[D]. 韩文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3]三维通风可视化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 徐明伟. 华北科技学院, 2016(02)
  • [4]地质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D]. 闫江伟. 河南理工大学, 2016(04)
  • [5]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D]. 王蔚.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6]平煤十三矿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张盼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3)
  • [7]多风井复杂通风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D]. 彭世超.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4)
  • [8]平煤股份五矿产业升级改造方案技术分析[J]. 马俊辉,刘红艳. 煤, 2013(07)
  • [9]碱场煤矿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实践[J]. 赵英俊,周西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9)
  • [10]建井期间全风压通风技术的应用[J]. 张超,金上星,刘光毅,乔能维. 中州煤炭, 2012(08)

标签:;  ;  

五矿吉三矿区通风系统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