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瑜[1](2018)在《福建省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文中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产业技术革命的强有力推动下,福建省信息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沿海和对台地理优势以及政策支持,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效益稳定良好。近年来,世界经济朝多元化发展,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要,然而,目前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静态角度对信息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对福建省信息产业从静态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从而揭示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福建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编制2012年福建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从数量依存关系、分配使用状况、产业类型性质、投入与产出结构、产业关联、生产诱发作用、经济效益和价格波及效应八个方面对福建省信息产业进行静态和横向比较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揭示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信息产业企业提供决策建议及参考,以促进福建省信息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信息产业对自身的完全依赖性和带动作用很强,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有着较强的推动上游产业的能力;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强,对全省经济有较强的后向联系,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显着;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投资密集度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强的盈利水平;有一定的服务出口能力,出口竞争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弱,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性较低;价格传导作用不高等。为此,福建省信息产业应强化内部联系,完善产业链发展;结合供给侧政策,壮大行业规模;增加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质量,加强诱发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加强价格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培育信息市场。
鲍曙明,张同斌[2](2017)在《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的演变与新进展》文中认为制造业在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结构变化与发展阶段的梳理,是制造业行业特征分析及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问题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经典理论经济学、实际应用与统计分类标准、学术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总结制造业的分类法,从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划分方法、优势与不足,以及结构变化等多个视角进行归纳,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生态学中的生物链理论与物种分类法、生物演化理论与生命周期方法两个方面,对制造业行业分类的新进展进行了评述与思考,为制造业行业分类及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明翠琴[3](2017)在《经济产业分类的演化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产业分类及演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文章从产业分类方法、编码原则、纵向和横向产业结构对比梳理和分析GB/T 4754-1984和ISIC 2.0、GB/T 4754-1994和ISIC 3.0、GB/T 4754-2002和ISIC 3.1、GB/T4754-2011和ISIC 4.0这一一对应的4个阶段中,两大产业分类体系演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为适应经济发展统计和对比而进行的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引。
陈琳彦[4](2017)在《中国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重大。建筑业内细分产业的孕育及成长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实现细分产业结构协调是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问题,有助于完善建筑业细分产业理论基础,对建筑业产业发展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打破了以往建筑业研究囿于狭义范畴的惯例,将劳务分包业、工程服务类产业也归入建筑业内,对国内外建筑相关产业、产品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后,构建我国建筑业细分产业分类体系。随后,选取2011年至2013年的建筑业细分产业营业收入、企业个数及从业人数进行细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并建立偏离—份额模型,研究短期内细分产业的营业收入变动情况。细分产业结构现状表明: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现状并不乐观,房屋建筑业占比大、增速快,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劳务分包业地位十分薄弱,生存空间狭窄;勘察设计业盈利高、增速快;工程监理业、招标代理业与造价咨询业经济份额小,增长速度慢,产业发展不理想。从历史进程角度梳理建筑业细分产业演化过程,揭示产业源起的历史背景,构造施工建造业三维结构空间模型,并依据总产值数据建立Logistic增长模型,然后选取2010年至2015年工程服务业的规模结构指标进行分析,最后简要阐明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机理,并据此提出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细分产业结构演化历程表明:房屋建筑业已度过增长迅猛期,颓势渐显;近年来,施工建造业中各细分产业陆续进入产业衰退期,产业更新迫在眉睫;工程服务业中勘察设计业独占鳌头,工程监理业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细分产业结构演化具有横展性与纵深性双重特征,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调控三重动力下不断发展,且细分产业经济传导路径与建筑产品生产流程密切相关;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优化要着力于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与产业比例关系调整。
简予繁[5](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计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系列约束统计活动参与方行为的规则体系及实施保障机制,有助于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及激励活动主体,并有利于减少统计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实现统计标准的约束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统计制度作为收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趋势的制度与方法基础,对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广告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广告业的统计调查体系。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进程加速,目前广告产业统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产业边界的模糊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当中重要的概念内涵与产业实际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例如广告产业与公关、促销、营销咨询等其他营销传播服务领域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广告产业组织产生变革,从而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产业实际发展状况相偏离。在广告产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新型的业务模式例如数据分析、精准用户定位、程序化广告投放等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业务流程。第三,随着广告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行的统计核算内容、统计核算方法以及指标体系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告各界的需求。在技术发展、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重组的大环境背景下,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突显出众多问题与缺陷,亟需进行优化。即便现状如此,当前我国鲜少有学者研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致使规范性的文献资料较为稀缺。因此,基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全面的梳理及现行统计制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并能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缺。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具体问题;第二,设计符合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第三,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科学可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基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研究由此展开。本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为:首先将论述科学的产业统计研究思路,因此在第二部分对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释了产业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具体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检视等内容,还包括国外权威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制度现状,以及与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二个核心问题,即基于德尔菲法、遵循科学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原则及框架,最终形成了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第八章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三项重点内容,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调查方案。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由于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缺乏制度化的统计工作安排,相关的二手资料非常稀缺,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与税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与现实统计工作状况的珍贵资料,就此展开了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发展历史的梳理。最终的梳理内容包括我国统计工作中对广告及广告产业之内涵理解的演变;影响着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文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范围、统计分类标准以及统计核算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最终总结了影响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及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为优化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作了铺垫。基于对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之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4版)》与北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 2012)以及其配套统计用产品分类当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界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梳理,以及基于我国学术界有关广告产业现实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告产业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现行统计制度中,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第二,广告媒体界定过于芜杂、广告公司界定过于笼统;第三,对广告服务的认知过于狭隘、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过于模糊以及其具有相互矛盾之处、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本无法与国外相关标准相衔接;第四,现行制度中,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核算的缺失、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缺失;最后,在我国广告产业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设计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优化广告产业经济核算方法的前提是对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准确界定,如此方可确定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与统计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拟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即“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以与消费者沟通为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这个概念将多种营销传播活动纳入了广告的范畴内,例如公共关系、直效广告、包装设计、标识设计、展示设计等活动。在确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后,本研究基于该概念界定,进而对产业统计视角下的广告服务、广告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旨在为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范围的确定奠定基础。本研究认为,广告服务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其中,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指广告创意服务、广告策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广告制作服务、广告发布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直效广告服务、独家广告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以及其他广告服务;广告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服务指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调研、咨询、效果监测、数据研究、软件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广告产业,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社团的集合。广告产业的统计主体继而确定为: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为: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企业;持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事业单位;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组织。其中,印刷广告材料、制造与安装显示板、电器制造、机械、金属板指示牌制造、邮寄广告材料、独立的软件开发、独立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独立的市场调查、独立的营销咨询、会议会展组织与管理、包装服务、独立的经纪人活动、没有包含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的艺术品的概念化与生产或者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动画设计、独立的摄影活动、出版广告材料排除在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之外,从属于其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基于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六部分产业统计视角下重要概念界定,重新设计了我国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遵循国民经济中,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必须基于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因此本章首先研究了《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广告产业发展目标的归纳,进而阐释了广告产业统计标准设计的原则、目的与框架。而后,根据以上原则与框架,并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初步的三级结构分类;为了减少分类标准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本研究继而通过专家调查法,将初步拟定的分类标准发送给目标专家并通过深度访谈,将统计分类标准调整至7大类服务,26种中类服务,42种小类服务,最终编制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表以及其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的具体行业及代码;并将新旧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了比较,以示新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调整与改变。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是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据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目的而设计。因此,本研究对广告产业三项重要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与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广告产业现实统计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相关权威的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述评,确定了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核算具体方法,其中包括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三种方法研究、现价、可比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份与非经济普查年份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等内容。研究还通过借鉴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模式,对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出了一套“剥离系数”方法,并对如何使用“剥离系数”编制包含广告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后分析了如何使用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分析相关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广告产业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指标需求,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三级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案,并对广告产业统计调查的各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在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中,研究分别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资料的来源与整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广告产业统计作为广告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且在广告产业统计实际工作中,也亟需一套既能反映产业发展现实特征,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践价值的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因而本研究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相关文献积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较高的价值。
王晨曦,邱波涛[6](2013)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批发和零售业分类演化》文中认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是世界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最成熟、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深入了解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批发和零售业分类及演化,对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批发和零售业依据ISIC4.0进行修改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对正确收集、处理和测算批发和零售业的经济指标以及国际间数据比较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详细地剖析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分类演化,然后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最新变化,结合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活动现状,提出了我国产业分类体系的批发和零售业分类的改进建议。
廉同辉,袁勤俭[7](2013)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农、林、牧、渔业分类演化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和权威的产业分类体系。深入了解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中农、林、牧、渔业分类演化,对正确收集、处理和测算我国农、林、牧、渔业的指标以及国际间数据比较至关重要。论文首先详细地剖析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农、林、牧、渔业的分类演化,然后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最新变化,结合我国农、林、牧、渔业现状,为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农、林、牧、渔业的修改和调整提供建议。
王晨曦,邱波涛[8](2013)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建筑业分类演化及启示》文中认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产业分类体系。深入了解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中建筑业分类演化,对正确收集、处理和测算建筑业的指标以及国际间数据比较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详细地剖析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建筑业的分类演化,然后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最新变化,结合我国建筑业现状,为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建筑业的修改和调整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
袁勤俭[9](2012)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启示》文中提出文章简要介绍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详细描述了ISIC 4.0的建立和使用原则及其最新变化,并结合我国产业分类体系现状,提出了我国产业分类体系的改进建议。
李娴[10](2012)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更新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关于生产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旨在为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实用性的活动分类。自1948年的最初版本问世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直接采用了此分类或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样板制定本国分类。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各国开发自身活动分类提供了指导原则,由此成为国际水平上,在经济活动方面进行统计数据比较的重要工具。在经济领域,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广泛应用于根据经济活动对数据进行分类,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非统计领域。对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最新版本——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四版(ISIC Rev.4),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分类专家和使用者参与其修订,修订工作历时几年、几经改进,最终于2008年出版。相比之前版本它更详细和合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分类水平,并为数据的国际比较提供便利,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宗旨。本文共分为五章,包括对整个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概述,各个版本的发展历程,最新版本的创新与优势。文中也包含了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派生分类和相关分类的介绍与简要分析,它们是参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国别分类设计的典范。最后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与我国分类进行比较,并提供相应的启示。具体说来,第一章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创新点与不足。提供了本文研究的前提与准备工作,对文章的大致情况有一定的介绍。本文不仅将ISIC Rev.4与之前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具体行业层面上,更是分别将ISIC各版本、NACE的最新版、NAICS的最新版与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分类情况研究对比。第二章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概述,介绍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分类原则和应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相关分类与派生分类。这一章是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充分了解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等于抓住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分类思想和实质。第三章最新版ISIC Rev.4的更新变化,从分类规则、整体结构及具体结构方面阐述了最新版本比之前版本的进步,可以说这一章是整篇论文的核心所在。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在具体行业层面上,国内目前还缺少将国际和各地区的产业分类准则结合对比的分析研究,于是考虑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但受时间精力所限,无法对各行业一一分析,于是选取两个行业进行各分类的全面对比分析,也算本文创新点所在。第四章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新版ISIC Rev.4的比较,做研究的目的还是为了最终应用于实践,在充分了解ISIC Rev.4的特点和优势后,必然要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其进行比照,从而取其精华应用于我国统计分类的实际工作当中。最后一章新版ISIC Rev.4对我国的启示,从总体结构和具体行业两个方面对我国分类提供启示,是研究的结论与成果,指出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给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信息产业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息产业的概念 |
2.2 信息产业的分类 |
2.3 投入产出理论 |
第三章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3.1 信息产业部门分类的划分依据 |
3.2 信息产业部门分离系数的确定 |
3.3 信息产业部门的归并 |
3.4 福建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第四章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静态分析 |
4.1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数量依存关系分析 |
4.2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分配使用状况分析 |
4.3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产业类型性质分析 |
4.4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
4.5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投入与产出结构分析 |
4.6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分析 |
4.7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4.8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价格波及效应分析 |
第五章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比较分析 |
5.1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数量依存关系比较分析 |
5.2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分配使用状况比较分析 |
5.3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产业类型性质比较分析 |
5.4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比较分析 |
5.5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投入与产出结构比较分析 |
5.6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比较分析 |
5.7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5.8 华东六省一市信息产业的价格波及效应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促进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的演变与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经典理论经济学中的制造业行业划分 |
(一) 马克思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 |
(二) 农、轻、重工业分类法 |
(三) 三次产业分类法 |
三、统计分类标准中的制造业行业划分与实际应用 |
(一)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
(二) 北美产业分类 |
(三)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
(四)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 |
四、学术研究中的制造业行业划分 |
(一) 按照行业的发展阶段划分 |
1. 霍夫曼分类法 |
2.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
(二) 基于产业关联的分类方式 |
(三) 资源密集度分类法 |
1. 要素密集度分类 |
2. 能源与环境消耗视角下的行业分类 |
(四) 其他分类法 |
1. 生产流程分类法 |
2. 发展趋势分类法 |
3. 基于统计方法的分析和聚类研究 |
五、制造业行业分类的新进展与新思考 |
(一) 产业生态学为制造业行业划分提供了新视角 |
(二) 基于生物链理论和物种分类法的行业划分思想 |
(三) 基于生物演化理论与生命周期方法的制造业行业划分 |
(四) 基于生态学视角进行制造业行业划分的思考 |
六、总结性评述 |
(3)经济产业分类的演化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产业分类标准概述 |
2 GB/T 4754-1984和ISIC 2.0的异同 |
3 GB/T 4754-1994和ISIC 3.0 |
3.1 GB/T 4754-1994和ISIC 3.0的纵向演化 |
3.2 GB/T 4754-1994和ISIC 3.0的横向对比 |
4 GB/T 4754-2002和ISIC 3.1 |
4.1 GB/T 4754-2002和ISIC 3.1的纵向演化 |
4.2 GB/T 4754-2002和ISIC 3.1的横向对比 |
5 GB/T4754-2011和ISIC 4.0 |
5.1 GB/T4754-2011和ISIC 4.0的纵向演化 |
5.2 GB/T4754-2011和ISIC 4.0的横向对比 |
6 结论及启示 |
(4)中国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境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建筑业细分产业分类体系构建 |
2.1 建筑业及细分产业定义 |
2.1.1 建筑业 |
2.1.2 建筑业细分产业 |
2.2 中外建筑相关产业分类体系对比分析 |
2.2.1 国际建筑相关产业分类体系 |
2.2.2 国内建筑相关产业分类体系 |
2.2.3 国内外建筑相关产业分类体系对比 |
2.3 中外建筑相关产品分类体系对比 |
2.4 我国建筑业细分产业分类体系构建 |
2.4.1 分类体系构建分析 |
2.4.2 建筑业细分产业分类体系 |
第三章 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现状研究 |
3.1 产业结构定义 |
3.2 细分产业结构现状 |
3.3 偏离份额分析 |
3.3.1 模型构建 |
3.3.2 实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
4.1 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历程 |
4.1.1 萌芽阶段(1949 年-1952 年) |
4.1.2 起步阶段(1952 年-1978 年) |
4.1.3 发展阶段(1978 年-1986 年) |
4.1.4 深化阶段(1986 年-2006 年) |
4.1.5 成熟阶段(2006 年-至今) |
4.2 施工建造业结构演化轨迹 |
4.2.1 规模结构演化轨迹 |
4.2.2 利润结构演化轨迹 |
4.2.3 技术结构演化轨迹 |
4.2.4 基于Logistic增长模型的施工建造业演化轨迹 |
4.3 工程服务业结构演化轨迹 |
4.4 建筑业细分产业演化机理 |
4.4.1 细分产业结构演化特征 |
4.4.2 细分产业结构演化动力 |
4.4.3 细分产业经济传导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
5.1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
5.2 调整产业结构 |
5.2.1 关于房屋建筑业 |
5.2.2 关于劳务分包业 |
5.2.3 关于工程服务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1.2.2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
1.2.3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1.3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整体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统计概念 |
2.1.2 产业统计的类型与内容 |
2.1.3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 |
2.1.4 产业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2.2 产业统计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经济统计理论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3 产业统计的制度基础 |
2.3.1 国家宏观统计制度 |
2.3.2 国内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
2.3.3 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
2.4 产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
2.4.1 产业统计界定综述 |
2.4.2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综述 |
2.4.3 产业统计调查研究综述 |
2.4.4 产业统计相关研究总结 |
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检视 |
3.1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1 统计中对广告相关概念认识的历史演变 |
3.1.2 与广告产业统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范围、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历史演变 |
3.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研究 |
3.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
3.2.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 |
3.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检视 |
3.3.1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 |
3.3.2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 |
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中外比较 |
4.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1.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1.2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2.1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2.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3 联合国与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4.3.1 联合国SNA核算体系概述 |
4.3.2 北美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制度概述 |
4.3.3 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概述 |
4.4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4.4.1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与统计范围的中外比较 |
4.4.2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与分类标准的中外比较 |
4.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5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之问题 |
5.1 广告内涵之争议及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口径混乱 |
5.1.1 广告内涵的争议 |
5.1.2 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 |
5.1.3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的难点 |
5.2 广告产业主体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范围局限 |
5.2.1 广告媒体发展特征 |
5.2.2 广告公司发展特征 |
5.2.3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的局限 |
5.3 广告服务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3.1 广告服务的类型及特征 |
5.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的缺陷 |
5.4.1 广告产业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
5.4.2 广告产业多项统计指标的缺失 |
5.5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阻碍 |
5.5.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 |
5.5.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 |
6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 |
6.1 德尔菲法与研究过程概述 |
6.1.1 德尔菲法概述 |
6.1.2 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6.1.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过程 |
6.2 德尔菲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1 德尔菲第一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2 德尔菲第二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3 德尔菲第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与广告产业界定 |
6.3.1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概念界定 |
6.3.2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产业概念界定 |
6.3.3 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统计范围的确定 |
7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 |
7.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基础及框架 |
7.1.1 标准设计的政策依据:《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7.1.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原则及目的 |
7.1.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框架 |
7.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初步拟定 |
7.2.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层级结构 |
7.2.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各层级的内容拟定 |
7.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最终确定 |
7.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修正 |
7.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代码(2011)》 |
7.3.3 广告产业新旧统计分类标准的对比 |
8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
8.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与具体内容 |
8.1.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 |
8.1.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包含的内容 |
8.2 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 |
8.2.1 广告产业总产值核算方法 |
8.2.2 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
8.3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核算 |
8.3.1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内容 |
8.3.2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8.4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法 |
8.4.1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范围确定 |
8.4.2 基于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构 |
8.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
8.5 广告产业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
8.5.1 促进广告产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 |
8.5.2 促进税务、工商与统计单位工作的协作 |
8.5.3 制定法人单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的激励政策 |
9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1: 广东省广告产业统计报表 |
附录2: 中国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 |
附录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释义 |
(7)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农、林、牧、渔业分类演化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ISIC 1.0版和ISIC 2.0版的农、林、牧、渔业分类 |
2 ISIC 3.0版和ISIC 3.1版的农、林、牧、渔业分类 |
2.1 ISIC 3.0版的农、林、牧、渔业分类 |
2.2 ISIC 3.1版的农、林、牧、渔业分类 |
3 ISIC 4.0版的农、林、牧、渔业分类 |
4 启示 |
(1)调整畜牧业活动中类到农业活动大类中 |
(2)调整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中类并更名 |
(3)应新增植物种植中类 |
(4)应新增农牧混合生产中类 |
(8)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建筑业分类演化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ISIC1.0和ISIC2.0的建筑业分类 |
2 ISIC3.0和ISIC3.1的建筑业分类 |
2.1 ISIC3.0的建筑业分类 |
2.2 ISIC3.1的建筑业分类 |
3 ISIC4.0的建筑业分类 |
4 启示 |
4.1 分别将我国的E471(房屋工程建筑)中类和E472(土木工程建筑)中类提升为大类 |
4.2 将“房屋工程建筑”大类细分为“住宅工程建筑”和“非住宅工程建筑”两个中类 |
4.3 对“土木工程建筑”大类的细分沿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7—2002)对E472(土木工程建筑)细分 |
4.4 将E48(建筑安装业)部门、E49(建筑安装业)部门和E50(其他建筑业)部门合并成立“专门建筑活动”部门 |
(9)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ISIC初稿、ISIC 1.0和ISIC 2.0 |
2 ISIC 3.0和ISIC 3.1 |
3 ISIC 4.0 |
4 启示 |
4.1 应尽可能使我国产业分类体系在纵向上保持一致 |
4.2 应尽可能使我国产业分类体系与ISIC保持一致 |
4.3 应不断汲取世界上其他分类体系的成功之处 |
4.4 应广泛听取各方面对产业分类体系的修订建议 |
(10)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更新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概述 |
2.1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2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分类原则和应用 |
2.2.1 分类的基本原则 |
2.2.2 统计单位的划分 |
2.2.3 分类的编码制度 |
2.3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相关分类与派生分类 |
2.3.1 欧洲共同体经济活动统计分类 |
2.3.2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
3 最新版ISIC Rev.4的更新变化 |
3.1 新版ISIC Rev.4中分类规则与结构的变化 |
3.1.1 分类规则方面的细微调整 |
3.1.2 分类结构方面的变化 |
3.2 新版ISIC Rev.4中新增门类 |
3.2.1 门类E(供水;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补救活动) |
3.2.2 门类J(信息和通信) |
3.3 新版ISIC Rev.4对服务业门类的细化 |
3.3.1 门类L(房地产活动) |
3.3.2 门类M(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 |
3.3.3 门类N(行政和辅助活动) |
3.3.4 门类R(艺术、娱乐和文娱活动) |
3.4 新版ISIC Rev.4中原有门类的变化 |
3.4.1 门类C(制造业) |
3.4.2 门类F(建筑业)、门类I(食宿服务活动) |
3.4.3 门类K(金融和保险活动) |
3.5 新版ISIC Rev.4中其他变化 |
3.5.1 门类A(农业、林业及渔业) |
3.5.2 剩余门类变化 |
3.6 新版ISIC Rev.4变化的具体行业分析——以金融保险业、教育业为例 |
3.6.1 金融保险业 |
3.6.2 教育业 |
4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新版ISIC Rev.4的比较 |
4.1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新版ISIC Rev.4的一致性比较 |
4.2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新版ISIC Rev.4的差异性比较 |
4.2.1 总体结构差异 |
4.2.2 各门类及其内部结构的差异 |
5 新版ISIC Rev.4对我国的启示 |
5.1 总体结构方面的启示 |
5.2 有关具体行业的启示 |
5.2.1 对我国金融保险业分类的启示 |
5.2.2 对我国教育业的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 张杰瑜. 福州大学, 2018(03)
- [2]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的演变与新进展[J]. 鲍曙明,张同斌.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7(05)
- [3]经济产业分类的演化与比较[J]. 明翠琴. 统计与决策, 2017(14)
- [4]中国建筑业细分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 陈琳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7(08)
- [5]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D]. 简予繁. 武汉大学, 2017(06)
- [6]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批发和零售业分类演化[J]. 王晨曦,邱波涛. 统计与决策, 2013(22)
- [7]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农、林、牧、渔业分类演化及启示[J]. 廉同辉,袁勤俭. 自然资源学报, 2013(10)
- [8]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建筑业分类演化及启示[J]. 王晨曦,邱波涛. 统计与决策, 2013(10)
- [9]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启示[J]. 袁勤俭. 统计与决策, 2012(24)
- [10]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更新及启示[D]. 李娴.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统计调查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