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衬纸厂设计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普通衬纸厂设计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一、普通挂面纸厂在设计生产中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费凯[2](2020)在《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乡村便是主要生产力。建国以来,乡村范围内的工业生产,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生产的主战场由乡村转为城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搬迁浪潮,乡村小工业逐步开始规模化、正规化、便捷化,渐渐形成了以散乱到聚合的乡村工业社区。同时依赖乡村资源为支撑的乡村工业也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等问题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近年来严格环保督察、环境监控和污染管控,乡村“散乱污”企业,被关闭、搬迁,其所遗留的工业建筑物成为了难以处理的工业遗存。现今,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乡村工业遗存却成为了乡村区域内较高价值的资源闲置和难以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同时,如今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自信建设为工业遗存的再次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将旧的遗存适应新的时代,正视历史和区域文化,是本文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乡村工业的形成、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背景进行了梳理,针对川西平原范围乡村,进行了包括政策、乡土文化及环境资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界定乡村工业遗存的研究范围,并对国内外工业遗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梳理乡土相关理论的及探讨乡土视野与工业遗存的矛盾点和联系点,论述通过乡土的一系列策略,实现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可能性。之后,对川西平原范围内11处工业遗存进行了调研及资料整理,并对典型地区进行政务调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乡村工业遗存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从工业遗存的形成原由、分布区位、景观形态与主要遗存的特征进行了简述,并针对遗存(主要是建筑遗存)进行了遗存原有产业类别、建筑遗存类型、结构、风格等进行了特征总结。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价值属性,并获得一般价值特征。可以说,乡村废弃的工业建筑存量大、所占土地资源比重高、存在时间久,已逐渐深入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当中,成为乡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一部分。然后,从地域特征及文化出发,探讨乡村工业遗存进行切合乡土环境的改造模式的可能性。针对乡村旅游的兴盛和乡村建筑的热潮,通过研究全国乡村范围内的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提出改造为民宿酒店、历史文化教育、乡村公共空间及商业综合功能四种模式。在确定模式的同时,以乡土化视角的理论及工业遗存的改造手法相结合,提出模式选定、景观表达和场所营建的具体策略,并着重针对建筑遗存的空间更新方法,提出了空间划分联系及建筑形式更新的具体手法。最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及权属性质和特点的乡村工业遗存,综合上文的乡村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策略,分别以都江堰市崇义镇内一小型纸管厂遗存和大邑县西岭镇内原国营火电厂遗存的改造再利用为例,探讨乡土视角下乡村工业遗存以乡土环境与乡土文化为内核的改造再利用策略。

胡问渠[3](2019)在《手工定制西装的工艺特征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手工定制西装的文化背景、定制过程以及工艺特征,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总结其定制工艺的特征,并用服装语言将这些特征在设计中表现出来,成为服装创新的元素。该篇文章主要以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手工定制西装这一概念出发,叙述了当下人们对于慢节奏文化的逐步重视,以及手工定制西装从工业化生产的浪潮中慢慢显露出其特色、不断成为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人们的必备需求的变化。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挖掘手工定制西装的工艺特征,将其转化成为服装创新的元素,以此将这一“背后的艺术”展现于外,使人认识到手工艺的美感。第二部分则是基于资料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手工定制西装的历史、现状以及具体的工艺流程。第三部分是对手工定制西装的工艺特征的提取和归纳,在本文中,笔者归纳出四点特证:一是手工定制西装基于“定制”这一概念而体现出的各异性,并与定制者的身型高度符合;二是手工定制西装由不对等形状的裁片拼合产生的立体塑形特征;三是西装定制过程中,毛样上的线迹,其形态特征以及分布状态具有平面装饰特征;四是西装内外由于其功能性需求而产生的不同调性面料的拼接组合特征。本文的第四部分是将这些特征以服装设计的语言进行转化表达,应用在新的服装设计之中,通过小样实验来分析不同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最后则是将前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设计出符合手工定制西装特征的系列服装样式,并进行实践制作,以此来验证前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本次课题研究,旨在将一项传统、严谨的手工艺的视觉特征及立体构造特征,转化为服装设计的创新元素,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设计方法。一是工艺元素的内外反向转化;二是立体结构的夸张强调,其次是手工工艺元素的平面图案化,最后是材质拼接的多元应用。以上这些研究为服装创新提供更多的方案及可能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和目的所在。

李长军[4](2019)在《低摩擦系数聚酯长丝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能源形势愈发严峻的今天,节能降耗是所有行业都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如何高效地利用能源,是目前我国造纸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造纸的过程中,造纸机的网部消耗了整台纸机20%的电能。其中40%网部所消耗的电能是用于辊子支撑、驱动成形网往复运行时所消耗。传统造纸用成形网是由聚酯(PET)长丝单独编织或者聚酯长丝和尼龙(Polyamide)长丝混合编织而成。聚酯长丝保证了成形网的稳定性,而尼龙提供了耐磨性。成形网作为一种贵重耗材,以及造纸厂期望停机时间少,通常要求它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成形网的寿命,通常成形网的结构是在底部磨损面采用聚酯长丝和尼龙混编为纬线。纬线采用不同材料混编的缺点是成形网的摩擦面不够平整,传动效率低,容易引起打滑、负载高的状况,因此采用具有低摩擦系数、高耐磨性的聚酯长丝便显得意义非凡。本文提出了新型的聚酯长丝用于成形网的编织以替代传统的成形网长丝,新型的聚酯长丝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以便能在成形网运行时降低与真空箱脱水面板的摩擦,减少传动能耗。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试了新型聚酯长丝在不同温度下相对于金属板的动摩擦系数,并在同样的环境下测试了常用的聚酯和尼龙长丝的动摩擦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聚酯长丝具有更低的动摩擦系数,后面该聚酯长丝统称为低摩擦系数聚酯长丝(LPETY)。2、为了进一步验证LPETY的应用可行性,按一定规格使用不同材料编织了一些成形网。对这些成形网的厚度、透气度、张力下的延伸率等基础数据进行了检测,数据表明采用LPETY编织的成形网结构紧凑性好、延伸率低,相同结构下与其它材料成形网相比透气度较低。同时对成形网的摩擦阻力、耐磨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LPETY成形网的耐磨性优于聚酯和聚酯与尼龙混编的成形网,且摩擦系数更低。3、在对LPETY及其编织的成形网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将LPETY成形网投入到造纸机上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成形网具有明显的降低能耗的作用,且寿命与之前的产品相当,认为LPETY可以完全替代目前造纸工业成形网所用的聚酯和尼龙长丝。

周诗颖[5](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环境共生性保护及景观改造研究 ——以岐山县小营村及其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如今大力宣扬文化保护的前提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内外共同的关注。伴随着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巨大的经济发展浪潮冲击,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向消亡。面对如今的现状,使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它与之寄托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与各个民族的人民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它本身,与其相关的整体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也是需要保护的。本文对岐山县小营村的传统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相关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了共生性关系的研究。岐山县小营村的传统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与其相关联的物质空间环境更是这项民族文化遗产的寄托和承载。论文整体由时间线出发,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科学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研究小营村传统的制作空心挂面技艺与村落整体格局、街巷环境、建筑空间、景观布局的关系,并论证其共生性。从研究中发现问题,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总结相应的具体保护原则与方法,最后提出具体的保护改造方案。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谢玮[6](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张曼[7](2019)在《基于服装模板技术的男夹克缝制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装模板是一种帮助服装进行生产的专门辅助用具,服装模板技术则是一种更新型的服装生产模式。德国最早在服装的局部部位投入使用了模板,服装模板可以使得服装生产更加一致化、程序化。目前,服装模板技术在服装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该项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其在服装企业的应用并不深入,对于与服装模板技术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只是浅层次的。本文以服装模板技术基本理论为依据,选择男装中的典型款式男夹克为例,通过分析男夹克的传统缝制工艺流程和要求,针对工艺要求高、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质量不稳定、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技术水平、瓶颈工序等部位重点研究,得出男夹克可使用服装模板的部位,包括翻领、前育克拼缝、后育克拼缝、袋盖、贴袋、斜插袋、袖克夫、门襟装拉链八个部位。根据服装模板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利用服装模板专用软件设计男夹克可用模板的八个部位,运用模板切割设备将这些部位切割出来,之后人工组装制作模板,最后将这些模板应用于实际。对比分析男夹克传统缝制工艺和模板缝制工艺,对男夹克使用服装模板进行应用分析,得出服装模板的优势。最后本文就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服装模板将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通过研究表明服装模板的设计中将服装裁片的净样轨迹设计为开槽轨迹,设计模板的槽宽时根据设计部位、工艺要求和缝纫设备而定,经过改装的普通模板缝纫机槽宽设计为3mm,全自动模板缝纫机槽宽选择4mm。模板的层数由所设计部位的工艺确定,面料层数越多则模板层数越多。模板规格的外框设计根据经验而定,上下左右四端一般不小于10mm,同时注意不能超过模板缝纫机的操作面积。工序的工艺要求不同,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不同,针对考虑里外容部位的工序采用增加PVC胶板或海绵条的方法,针对需要缝制多层面料的工序采用增加辅助层的方法,针对有扣烫步骤的工序采用增加插板或推板的方法。服装模板的制作要素中模板材料有PVC胶板、PET板,常用的是PVC胶板,模板的厚度由面料性能和缝制工艺而定。模板的连接件选择双面胶和布基胶带,模板的辅助件选择海绵条和砂纸条。使用斜插袋模板和前育克拼缝模板效率提升了 28%~39%,使用翻领模板、袖克夫模板和门襟装拉链模板效率提升了 59%~73%,使用袋盖模板和免扣烫贴袋模板效率提升了 119%~234%。应用模板以后有效提升了效率,不同的部位效率提升的幅度不同。应用服装模板以后,有效提升了缝制工艺质量,提高了产品品质,并且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效益。

王秀丽[8](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张静[9](2018)在《J公司单件流实施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装生产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材料成本飞速上涨,每一个服装生产企业都压力重重。加上近年来,人们对于服装需求的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大批量生产的服装生产模式已经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速度;大批量生产的服装也令众多服装企业饱受库存之苦,服装生产企业举步维艰。如何推行一套符合中国服装企业实际情况的生产与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提升竞争优势,是每个服装企业迫在眉睫要考虑的事情。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单件流、准时化生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和单件流相关的精益改善方法,总结出了单件流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改造的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对四川某服装企业J公司的生产管理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对J公司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问题发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单件流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包括生产计划体系改造,生产线平衡分析,人员、生产现场、作业、突发状况处理等因素分析,以及持续改善方案的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单件流实施方案。同时,还结合J公司单件流方案实施以后的实际效果,对单件流实施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总结。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中国服装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单件流在中国服装企业的推广与研究,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

陈艳君[10](2018)在《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文中研究表明悠久的社会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为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清末民国时期,人地矛盾造成的生存压力及政府的提倡推动了皖南手工业在传统基础上向近代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考察技术转型、组织形式的近代化、结构变革、转型的特征、有限突破,客观总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力图复原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图景,为皖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皖南手工业的技术转型主要包含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两个方面。手工业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型的技术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手工业文本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本中科技含量的增加方面,尤其以制茶业、纺织业和文房四宝业最为显着。随着手工业技术逐渐由经验型上升为科学理论型,其技术传承方式和操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生产设备的革新。新式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的革新以安庆土布业的生产工具改良、芜湖碾米业的新式动力设备引进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最为引人注目。生产工具的改良、新式动力机器的引进以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使皖南手工业在生产力形态上与传统手工业区别开来。皖南手工业的组织形式转型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和行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以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以及合作制最为突出。家庭手工业在近代皖南尤其是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坊、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行业分布广泛,大多规模较小,小本经营,内部分工明确,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合作制手工业方面,祁门茶叶合作社是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在实际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过多注重“运”、“销”环节,对“产”、“制”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银行和洋商趁机取巧图利,成为最终受益者,忽视了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改良茶叶品质,更不可能复兴红茶。在手工业行业组织形式方面,传统行会逐渐被新兴同业公会及工会代替。在劳资纠纷中,代表雇主的同业公会与代表雇工的工会的团体谈判,大多能达成团体协议。即便不能达成一致,在第三方的调处下,也能减少对抗,促进纠纷解决,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但同业公会及工会处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中,只是披上了新式行业组织的外衣,传统行业组织的积习依然存在。在洋货以及国产机制品的冲击下,皖南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行业结构变革加剧。首先,纺纱业、染料业、炼钢业、制丝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其次,机器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具有局部性和复杂性,织布业、榨油业、造纸业、制烟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守住部分市场份额而继续艰难发展;铁、铜、锡器制造业,竹木加工业,砖瓦业,石业,陶瓷业等传统行业未受到机器工业的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徽墨业、宣纸业、舒簟业及罗经业等传统特色行业在时代的变迁中勉力维持。再次,皖南手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祁红为代表的出口型手工业深受国际市场主导和影响;针织、铅石印刷、皂烛、火柴、化妆品等新兴行业从国外引进后与皖南实际相结合而改用手工生产。因此,除少数传统行业走向衰落,近代皖南手工业还是有所发展的,一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及产品品种等进行了改良和革新,不断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了某些近代因素。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彰显出总体发展迟缓及不平衡的特征。首先,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在技术科学化、技术传承方式、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苏南在文本数量及科技含量、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机器化或半机器化的规模及程度等方面相对于皖南占据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力量的推动、基础电力工业的支持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次,具体到皖南区域内部,鲜明地显现出转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域和行业上,也表现在生产者身份的主体化与技术的边缘化、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等方面。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功能的拓展,即手工业对农业的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及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但皖南手工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包括交逼而来的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暴敛、商业资本的压榨等多方盘剥,管理主体及生产主体的观念制约,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不振。由于众多障碍性因素的掣肘,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取得的突破十分有限。

二、普通挂面纸厂在设计生产中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挂面纸厂在设计生产中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工业遗存的存在问题
        1.1.2 城乡统筹与乡村振兴
        1.1.3 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1.1.4 研究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乡村资源的集约和乡村文化的提升
        1.2.2 乡村环境的提升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简述
        1.3.1 工业遗存
        1.3.2 乡村
        1.3.3 乡土视角及其内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评述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与研究问题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路线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路线
        1.7.3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重塑
    2.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发展概况
        2.1.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发展历史演变
        2.1.2 乡村工业化概述
        2.1.3 乡村工业遗存化及其问题
        2.1.4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形成特征简述
    2.2 乡土主义视角的研究与溯源
        2.2.1 乡土主义理论的溯源
        2.2.2 乡土视角的研究现状
        2.2.3 乡土的时代性存在与阐释
        2.2.4 乡土改造策略的理论研究简述
    2.3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转译要点
        2.3.1 乡土在工业遗存中的切入点
        2.3.2 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表达媒介
        2.3.3 乡土化表达的转引载体
    2.4 小结
第3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调查研究与价值属性
    3.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情况调查
        3.1.1 乡村工业遗存调研背景与范围
        3.1.2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现状特点及选点分布
        3.1.3 调研方法与调研设计
    3.2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基本特征简述
        3.2.1 地理区位及分布
        3.2.2 厂区布局形式
        3.2.3 乡村工业景观形态
        3.2.4 环境资源
    3.3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类型归纳
        3.3.1 乡村工业遗存产业类别
        3.3.2 建筑遗存类型
        3.3.3 建筑遗存结构形式
        3.3.4 建筑遗存风格
        3.3.5 其他遗存
    3.4 乡村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价值属性
        3.4.1 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研究综述
        3.4.2 乡村工业遗存基本价值分析
        3.4.3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评判原则
        3.4.4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特征
        3.4.5 乡村工业遗存价值分级与再利用方式
        3.4.6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总结
    3.5 小结
第4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模式与策略
    4.1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
        4.1.1 乡村旅游与工业旅游
        4.1.2 改造为民宿与酒店等居住的模式
        4.1.3 改造为历史文化教育的模式
        4.1.4 改造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模式
        4.1.5 改造为商业综合功能的模式
    4.2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改造再利用策略
        4.2.1 乡土理论与改造理论
        4.2.2 选定再利用的模式
        4.2.3 乡土化的景观表达策略
        4.2.4 乡土空间场所的营建
    4.3 建筑空间更新方法
        4.3.1 功能空间的划分与置换
        4.3.2 空间的延伸与连接
        4.3.3 改造的形式表达和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案例与探讨
    5.1 大邑镇出江发电厂厂区改造
        5.1.1 项目概述及选点依据
        5.1.2 以乡村旅游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模式探讨
        5.1.3 乡村“客厅”的场所营建策略
        5.1.4 乡土化要素的应用手法
        5.1.5 建筑空间优化策略
        5.1.6 小结
    5.2 崇义镇老旧厂房改造
        5.2.1 基础调研概述
        5.2.2 项目概况及选点依据
        5.2.3 工业遗存的功能空间优化
        5.2.4 厂房功能空间更新策略
        5.2.5 乡土景观形态优化
        5.2.6 建筑形式转译
        5.2.7 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乡村工业遗存调查问卷设计:XX村XX厂遗存改造再利用调查问卷
附录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手工定制西装的工艺特征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走访调研法
        1.5.3 归纳提取法
        1.5.4 设计实践法
2 手工定制西装的概述
    2.1 手工定制西装的概念解析
        2.1.1 西装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2 手工定制西装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
        2.1.3 国内外手工西装文化文献分析及调研
    2.2 手工定制西装工艺流程基础工艺特征
        2.2.1 手工定制西装的工艺流程
        2.2.2 手工定制西装与机械化西装产品工艺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手工定制西装工艺设计语言特征
    3.1 手工定制西装一人一版的合体性特征
    3.2 不对等面料拼合形成的立体塑形特征
    3.3 毛样线迹分布产生的平面装饰纹样特征
    3.4 手工定制西装差别化材质拼接的功能性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手工定制西装工艺特征在服装中的应用分析及转化
    4.1 定制西装的立体塑形手法在服装廓形设计中的应用
    4.2 毛样线迹的图案装饰化应用
    4.3 内衬元素分解重构在服装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手工定制西装工艺特征在服装中的设计实践
    5.1 设计思路及方法路径
        5.1.1 设计思路
        5.1.2 方法路径
    5.2 设计实践说明
        5.2.1 《Similar HE》系列设计一
        5.2.2 《Similar HE》系列设计二
        5.2.3 《Tigerose》系列设计
    5.3 设计实践小结
六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低摩擦系数聚酯长丝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成形网的功能
    1.3 成形网与传动能耗的关系
    1.4 成形网发展历史
        1.4.1 材质的发展历史
        1.4.2 成形网结构发展历史
    1.5 节能成形网
        1.5.1 现状
        1.5.2 机织物的结构与摩擦系数
        1.5.3 低摩擦系数聚酯的现状及发展
        1.5.4 未来成形网降低传动能量消耗的优化方向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LPETY的性能分析
    2.1 实验方法
        2.1.1 动摩擦系数测试
        2.1.2 熔点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摩擦系数对比
        2.2.2 熔点对比
    2.3 结论
第三章 LPETY编织成形网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成形网编织
        3.1.2 成形网的基本性能测试
        3.1.3 磨损测试
        3.1.4 接触面积与表面形态
        3.1.5 摩擦力分析
        3.1.6 三维图像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LPETY及其成形网的表面形貌
        3.2.2 基本性能参数的差异
        3.2.3 耐磨性对比
        3.2.4 摩擦力测试结果
        3.2.5 磨损接触面积分析
        3.2.6 三维模型中接触面积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LPETY编织成形网的实际运用
    4.1 实验方法
        4.1.1 四叠网纸机的底网
        4.1.2 三叠网纸机的底网
        4.1.3 两叠网纸机的面网(底层)
        4.1.4 长网造纸机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四叠网纸机底网使用结果
        4.2.2 三叠网纸机底网使用结果
        4.2.3 两叠网纸机面网(底层)使用结果
        4.2.4 长网纸机上的应用
    4.3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环境共生性保护及景观改造研究 ——以岐山县小营村及其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念阐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2.2 物质空间环境
        2.2.1 物质空间环境的含义
        2.2.2 物质空间环境的内容
    2.3 空心挂面
        2.3.1 空心挂面的定义
        2.3.2 空心挂面的起源
    2.4 村落
        2.4.1 村落的定义
        2.4.2 村落的特征
    2.5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环境的关系
        2.5.1 物质空间环境对“非遗”的影响
        2.5.2 “非遗”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作用
3.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及其物质空间环境的现状
    3.1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研究
        3.1.1 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3.1.2 岐山空心挂面的分类
    3.2 岐山县小营村概况
        3.2.1 岐山县的历史沿革
        3.2.2 岐山县的自然地理环境
        3.2.3 小营村的概况及区域位置
        3.2.4 小营村的自然气候与交通
        3.2.5 小营村历史文化与人口变迁
    3.3 小营村村落空间环境现状研究
        3.3.1 小营村村落整体格局分析
        3.3.2 小营村村落街巷空间分析
        3.3.3 小营村村落建筑布局分析
        3.3.4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及其物质空间环境的共生性研究
    4.1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物质环境的历史关联性
        4.1.1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小营村的自然依附关系
        4.1.2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小营村村落空间环境的关系
        4.1.3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小营村人文环境的关系
        4.1.4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小营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4.2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关系
        4.2.1 平面与布局
        4.2.2 空间与组织
        4.2.3 建筑与材料
        4.2.4 装饰与工艺
    4.3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传统建筑制作空间的关系
        4.3.1 建筑内部制作空间
        4.3.2 建筑院落制作空间
    4.4 小营村空间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空间共生性研究意义
        4.5.1 非物质与物质性文化的关系
        4.5.2 关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空间环境意义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5.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物质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改造研究
    5.1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物质空间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5.1.1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所面临的现状问题
        5.1.2 小营村物质空间环境所面临的现状问题
    5.2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物质空间环境保护改造原则
        5.2.1 整体性保护原则
        5.2.2 原真性保护原则
        5.2.3 就地保护原则
        5.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小营村村落发展状况下的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的保护改造措施
        5.3.1 整体合理利用村落布局
        5.3.2 重塑传统关中民宿风情
        5.3.3 创建特色关中民俗街
        5.3.4 优化村落景观质量
        5.3.5 旅游开发保护
        5.3.6 建立网络媒体宣传平台
    5.4 小营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与其物质空间环境保护改造具体方案
        5.4.1 整体性保护
        5.4.2 村落生态环境保护
        5.4.3 村落街巷空间景观提升
        5.4.4 村落建筑空间保护优化
        5.4.5 村落绿化环境改造
    5.5 传统村落建设下的非物质遗产与其物质环境共生性保护建议
        5.5.1 保护开发的共同协调
        5.5.2 物质文化的全面兼顾
    5.6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六、小结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服装模板技术的男夹克缝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服装模板技术
    2.1 服装模板概述
        2.1.1 服装模板的概念
        2.1.2 服装模板的起源与发展
        2.1.3 服装模板的特点
        2.1.4 服装模板的机器设备
    2.2 服装模板的种类
    2.3 服装模板的应用
    2.4 服装模板的设计
        2.4.1 模板设计原理
        2.4.2 模板组成构件
    2.5 服装模板的制作
        2.5.1 模板制作前期准备
        2.5.2 模板制作后期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夹克模板设计
    3.1 男夹克款式种类分析
    3.2 男夹克款式选择
    3.3 男夹克工艺流程
    3.4 男夹克使用模板的适用性分析
    3.5 男夹克模板设计步骤
        3.5.1 男夹克模板的设计
        3.5.2 男夹克应用模板部位的设计实例
    3.6 模板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男夹克模板的制作与应用
    4.1 男夹克模板的制作方法
        4.1.1 模板材料及厚度的选择
        4.1.2 模板连接件的选择
        4.1.3 模板辅助件的选择
    4.2 男夹克模板的制作过程
        4.2.1 男夹克模板的制作
        4.2.2 男夹克应用模板部位的制作实例
    4.3 男夹克模板的应用
    4.4 模板制作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4.5 模板男夹克缝制工艺应用分析
        4.5.1 质量分析
        4.5.2 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1.1.1 伞的历史流变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3.1.1 柿子油
        3.1.2 桐油
        3.1.3 头发绳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3.2.1 备料
        3.2.2 伞骨
        3.2.3 伞键
        3.2.4 伞托
        3.2.5 组装
        3.2.6 网伞
        3.2.7 糊伞
        3.2.8 晾伞
        3.2.9 扣扎
        3.2.10 伞杆
        3.2.11 上油
        3.2.12 渡伞,成器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J公司单件流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精益管理理论
    2.2 单件流生产
        2.2.1 单件流的生产布局方式
        2.2.2 单件流实施的步骤
    2.3 单件流改善的相关方法
第3章 J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3.1 J公司情况简介
    3.2 J公司生产现状
    3.3 J公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4 J公司问题存在的原因
    3.5 J公司问题解决对策
第4章 J公司单件流方案整体设计
    4.1 设计思路
    4.2 生产计划体系的设计
    4.3 生产线的平衡
        4.3.1 绘制产品工艺流程图,并测算工序标准时间
        4.3.2 生产节拍的计算
        4.3.3 工序同步化处理
        4.3.4 编制效率的计算
第5章 单件流方案实施的关键要素
    5.1 整体方案的实施
    5.2 作业人员的安排
    5.3 作业标准化
    5.4 生产现场管理
    5.5 异常处理机制的建设
    5.6 持续改善方案的设计
        5.6.1 生产线系统的监控
        5.6.2 工序的改善
第6章 J公司单件流实施效果分析
    1、生产计划更加合理
    2、生产现场更加整洁
    3、库存降低
    4、质量提高
    5、生产停顿减少
    6、现金流开始变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地理资源概况
        三、商品经济概况
    第二节 前近代皖南手工业概况
        一、制茶业
        二、纺织业
        三、文房四宝业
        四、其他行业
    第三节 驱动因素
        一、人地矛盾与生存压力
        二、地方政府的提倡
    小结
第二章 技术转型
    第一节 技术的科学化
        一、手工业文本的增长
        二、制茶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三、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四、文房四宝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第二节 技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徒制概况
        二、实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私立静仁职业学校个案研究
    第三节 生产设备的革新
        一、传统生产工具的改良
        二、新式动力设备的引进
        三、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小结
第三章 组织形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一、家庭手工业
        二、作坊、工场手工业
        三、合作制手工业——以祁门茶叶合作社为中心
    第二节 行业组织的演变
        一、行会
        二、同业公会
        三、工会
    小结
第四章 结构变革
    第一节 机器工业冲击下逐渐衰落的行业
        一、纺纱业
        二、染料业
        三、炼钢业
        四、制丝业
    第二节 被侵占部分市场而继续发展的行业
        一、织布业
        二、榨油业
        三、造纸业
        四、制烟业
    第三节 未受到机器工业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的行业
        一、概况
        二、铁、铜、锡器制造业
        三、竹木加工业
        四、砖瓦业
        五、陶瓷业
    第四节 勉力维持的传统特色行业
        一、徽墨业
        二、宣纸业
        三、舒簟业
        四、罗经业
    第五节 国际市场影响下的出口型手工业——以祁红为对象的考察
    第六节 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
        二、铅石印刷业
        三、皂烛业
        四、火柴业
        五、化妆品业
    小结
第五章 近代转型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的迟缓——基于皖南与苏南的比较
        一、差距之比较分析
        二、原因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近代转型的不平衡
        一、地域的不平衡
        二、行业的不平衡
        三、生产者身份主体化与技术边缘化
        四、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有限突破与多重障碍
    第一节 手工业功能的拓展
        一、后向联系农业
        二、满足多元消费
    第二节 多重障碍
        一、天灾人祸
        二、多方盘剥
        三、观念制约
        四、教育不振
    小结
余论
    一、手工业近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近代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四、普通挂面纸厂在设计生产中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D]. 费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手工定制西装的工艺特征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应用[D]. 胡问渠.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4]低摩擦系数聚酯长丝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D]. 李长军. 苏州大学, 2019(02)
  •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环境共生性保护及景观改造研究 ——以岐山县小营村及其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为例[D]. 周诗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7]基于服装模板技术的男夹克缝制工艺研究[D]. 张曼. 苏州大学, 2019(04)
  • [8]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J公司单件流实施方案研究[D]. 张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7)
  • [10]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D]. 陈艳君.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普通衬纸厂设计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