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

一、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1)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影像学参数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及下腰椎影像学参数,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影像学危险因素。2.描述正常成人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和下腰椎解剖参数,分析其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经验设计一种符合生理解剖的腰椎峡部修复椎板钩装置。方法:1.选择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摄片的受试者97例,其中正常组(A组)34例,单纯峡部裂组(B组)21例,峡部裂伴峡部退变组(C组)23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组(D组)19例。观测受试者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和下腰椎解剖学参数,比较4组间各参数并分析峡部裂及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危险因素。2.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8月具有完整多层螺旋CT资料的被检者。经过严格筛选,共30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4.83±10.31岁(范围15-50岁)。测量峡部/椎体后缘角、峡部(下缘)/椎弓根角、椎板/棘突角、双侧椎板厚度,并分析其其均数、标准差及范围,以此数据为支撑,结合临床经验设计一款新型峡部内固定装置。结果:1.从A组至D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L3椎板角、L4椎板角均呈增大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尽管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也呈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4椎间隙角、L4/5椎间隙角和L5/S1椎板角(lumbosacral angle,LSA)呈减小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TK是峡部裂的危险因素,当SS>28.4°、TK>25.8°时,发生峡部裂的危险明显增大;而L3/4椎间隙角和LSA是保护因素,当L3/4椎间隙角>10.8°,LSA>6.0°时,不容易发生峡部裂。PI和SVA是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危险因素,当PI>50.5°、SVA>10.8mm时,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危险明显增大。2.峡部/椎体后缘角、峡部(下缘)/椎弓根角、椎板/棘突角、双侧椎板厚度,符合正态分布,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脊柱-骨盆及下腰椎影像学参数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S和TK是腰椎峡部裂的危险因素,而L3/4椎间隙角和LSA是其保护因素,PI和SVA是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危险因素。2.腰椎峡部修复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是安全、有效的方式。现有内固定器械存在安放困难,阻挡植骨区等不足,增加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数据准确且详细的提供了内固定相关的正常腰椎解剖参数,可有效支撑新型内固定器械的研发。

李相生,宋云龙,王建昌,崔丽,杜俊杰,邓略,范恒华,郭伟,叶超群,钟方虎,张向阳,郑军,周前祥,郑奎宏,李明利,陆勤燕,武丽俊,张金龙,蒋瑞静[2](2021)在《军事飞行人员腰椎峡部裂影像学诊断和医学鉴定的专家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前期研究经验以及医学鉴定专家组的经验,对腰椎峡部裂影像学检查技术、影像学诊断标准、分型、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和飞行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针对飞行人员峡部裂患者的影像诊断和医学鉴定标准进行探讨和修订,并提出建议案,旨在对腰椎峡部裂进行更精准的医学鉴定和保证飞行安全。

曹朝志[3](2020)在《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滑脱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发病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探究我国无症状人群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因素。并探索可预测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回归方程。②分析患有腰椎峡部裂滑脱的病人(包括单节段及多节段)其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关系;③了解腰椎多节段、单节段峡部裂滑脱的矢状面失代偿情况;以及哪些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失代偿存在相关性,并造成腰椎单节段、多节段峡部裂及滑脱的发生及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8年收治的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滑脱病例41例、2014-2018年收治的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滑脱的病人46例以及124名没有任何脊柱相关疾病的志愿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身高、体重、年龄、主要症状、峡部裂节段、滑脱节段及度数、滑脱数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垂直轴(SVA)、T1的骨盆角(TPA)、T1的倾斜角(T1S),骨盆角(PA)。比较三组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矢状面影像学资料,用统计描述分析各个参数,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参数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探究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方程预测,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常组、多节段、单节段组的矢状面参数差异。结果:正常男性与女性志愿者中PI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大于男性。其中矢状面参数PI与PT、LL、SS、PA、TPA具有相关性。PT与SVA、PA、TPA具有相关性。LL与SS、TK具有相关性。TK与T1S、SVA与T1S、PA与TPA具有相关性,p<0.05。矢状面平衡可通过以下的回归方程来预测:SVA=0.116*T1S-0.261*LL+0.264*SS+0.081*TK+0.052*PI-4.687。在 41 例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中,L4、L5峡部裂的病人34例,L3、L4、L5峡部裂的患者2例,L3、L4峡部裂的患者2例,L3、L5峡部裂2例,L2、L5峡部裂的患者1例。多节段峡部裂中PI与PT、LL、SS、TPA具有相关性;PT与SVA、PA、TPA具有相关性;LL与SS、SVA具有相关性;TK与T1S、SVA与TPA、PA与TPA具有相关性,单节段峡部裂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与多节段类似。正常组与单节段峡部裂、多节段峡部裂之间的PT、SS、PA、TPA相比较,均有p<0.05,存在明显差异;而单节段与多节段之间相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PI与SVA在三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且有多节段>单节段>正常。三组间的LL无明显区别。结论:在正常国人中男性与女性的PI值存在差异,且女性大于男性;我们可通过以下回归方程预测矢状面平衡:SVA=0.116*T1S-0.261*LL+0.264*SS+0.081*TK+0.052*PI-4.687,并且可通过它指导腰椎手术。腰椎多节段峡部裂滑脱多见于中年女性,以下位的腰椎发生峡部裂最为常见,腰椎多节段峡部裂滑脱与单节段峡部裂滑脱临床症状相似,表现为腰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症状。SVA、PI的增大与腰椎多节段峡部裂滑脱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PT、SS、PA、TPA的值增大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有关联;在腰椎多节段、单节段峡部裂滑脱中其LL值可维持不变,并且参与腰椎峡部裂滑脱的失代偿平衡的调节,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导致多节段腰椎峡部裂的发生。

赵广民,王俊峰,李放,张志成,关凯[4](2019)在《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的分型与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根据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评价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患者326例。均为男性,年龄18-36岁,平均22.4±5.1岁。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将所有病例分为3型,A型为单纯型峡部裂,无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B型为峡部裂伴有轻度椎间盘突出或Ⅰ度滑脱,无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C型为峡部裂合并Ⅰ度或Ⅱ度滑脱并椎间盘突出同时有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进行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片,腰椎CT及矢状位重建,腰椎MRI检查。腰椎X线片观察腰椎峡部裂位置及滑脱情况,腰椎CT明确峡部裂的程度及位置。腰椎MRI观察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压迫情况。手术方法:A型或B型病例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有滑脱进行复位,清理峡部,取髂骨峡部原位植骨。C型病例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半年、1年、1年半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半年,1年,1年半,2年及以后进行CT及矢状位重建判断峡部愈合情况。结果:A型和B型病例共305例,C型21例。283例得到随访,通过平均20.0±7.8个月的随访,VAS由术前的平均5.6±1.1分降至终末随访的1.1±0.3分,ODI由术前的平均25.2±3.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5.3±1.7分。术后半年复查CT发现,A和B型病例峡部裂愈合252例,愈合率91%(252/278),平均愈合时间12个月,愈合后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椎间植骨病例无需取出内固定。结论:青年战士A、B型腰椎峡部裂病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自体髂骨原位植骨融合率高,效果好,C型战士峡部裂则宜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陈珂[5](2019)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早期行钉钩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和比较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腰椎椎弓峡部裂早期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发生、发展、诊疗,手术治疗特点以及影响峡部骨性愈合的因素进行讨论。方法:将自2016年至2019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依据纳入标准选取合适病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手术组20例,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手术治疗,保守组20例,给予休息、口服抗炎止痛药物、支具外固定治疗。定期门诊复查,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12月患者疼痛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峡部愈合情况以及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手术组与保守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和3月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月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Brown植骨融合评价标准评价峡部融合情况,治疗后3月保守组融合2例,融合率为10%,手术组融合13例,融合率为65%,治疗后12月,保守组融合4例,融合率为20%,手术组融合18例,融合率为90%。3.手术组治疗后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骨盆入射角(P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治疗后3月,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骨盆入射角(PI)与治疗前、治疗后1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月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与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腰椎椎弓峡部裂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长期疗效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2、腰椎椎弓峡部裂保守治疗峡部愈合率低,在脊柱生物力学作用下,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可发生改变,复发腰痛及椎体滑脱的可能性增加;3、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早期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椎弓峡部裂,疗效显着,可早日实现峡部骨性融合,重建脊椎的完整与稳定,预防腰椎滑脱的发生。

杨敏[6](2018)在《腰椎峡部裂与终板Modic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分布状况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探讨Modic改变与峡部裂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129名患者MRI图像,另外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8例无椎弓峡部裂患者为正常组,对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通过观察椎弓崩裂部位椎间盘的退变分级和腰椎滑脱程度,分析峡部裂患者椎间盘退变和腰椎滑脱与Modic改变的联系,探讨椎弓崩裂裂和Modic改变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峡部裂组129例,110例发生Modic改变,正常组68例,10例发生Modic改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终板Modic改变在峡部裂组中男性48例,女性67例,正常组中男性3例,女性7例,结果证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无意义;腰椎峡部裂患者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布为77.8%、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峡部裂组发生椎弓峡部不连的有137个椎体层面,其中L5有96例,L4有41例,Modic改变发生率分别为87.5%、95.1%,还有1例发生在L2,并且有Modic改变;单侧椎弓峡部裂患者有13例,双侧椎弓峡部裂患者有116例,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9.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eyerding法进行分级,1度滑脱的有97例,2度滑脱有6例,无3、4度滑脱。单、双侧峡部不连患者滑脱的发生率分别为23.1%、83.6%,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峡部裂组上下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椎弓峡部裂的下方椎间盘明显比上方椎间盘退变程度严重。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Modic各型及无Modic改变的各组与改良Pfirrmann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不同滑脱程度与椎间盘退变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滑脱程度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存在相关性(r=0.366,p<0.01)。129例椎弓峡部裂患者中,26例无腰椎滑脱,103例有腰椎滑脱,Modic改变的发生率在正常组、峡部裂无滑脱组和峡部裂有滑脱组分别为14.7%、69.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9例椎弓峡部裂患者共1290个终板,其中发生Modic改变的有253个终板,其中Ⅰ型8个,Ⅱ型212个,Ⅲ型26个,混合型7个;L1/2节段18个,L2/3节段26个,L3/4节段28个,L4/5节段50个,L5/S1节段131个。在非滑脱节段与滑脱节段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在分别为10.2%、66.2%,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高于非滑脱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在滑脱节段、Ⅰ度滑脱节段和Ⅱ度滑脱节段分别10.2%、64.1%、88.9%,Spearman检验证明,Modic改变和滑脱程度两者存在相关性(r=0.529,p<0.01)。结论1、椎弓峡部裂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2、腰椎椎弓峡部裂的下方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比上方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严重;椎间盘的退变与腰椎滑脱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椎弓崩裂与滑脱程度相关。3、Modic改变和腰椎滑脱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4、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终板ModicⅡ型改变最常见,而且Modic改变多发生在腰椎滑脱节段。

姚欣强[7](2017)在《腰椎峡部裂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腰椎峡部裂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峡部骨质不连续,其病因是反复应力引起的疲劳性骨折。腰椎峡部裂患者可出现腰背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部分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维持稳定状态,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滑脱或滑脱进一步加重。手术治疗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使患者尽早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峡部修复术和腰椎融合术。滑脱程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决定手术方式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峡部裂椎体下位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比正常解剖结构的椎间盘严重,而滑脱进展与椎间盘退变有关。L5一般在髂嵴间连线以下,与骨盆之间有髂腰韧带连接,因此L5/S1节段稳定性可能优于其他节段。干骨标本研究提示L4峡部裂对应的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比L5峡部裂对应的L5/S1椎间盘严重。而临床上不同节段峡部裂是否对椎间盘退变程度产生影响尚不明确。腰椎骶化是指L5横突变长肥大,伴或不伴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骨桥连接。腰椎骶化可能导致应力集中上移,引起L4/5椎间盘早期退变或退变程度加重。腰椎骶化与峡部裂性滑脱及椎间盘退变关系报道尚少。一方面,腰椎骶化后L5/S1可能相对稳定,难以发生峡部裂。另一方面,L5峡部裂可导致L5椎体、上关节突及横突向前下方滑脱,平片上L5横突与骶骨重叠,难以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假关节或完全融合。大部分峡部裂发生在L5,因此在腰椎峡部裂中腰椎骶化常常被忽视。L4峡部裂常伴有腰椎骶化,而其滑脱及椎间盘退变是否与腰椎骶化有关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讨不同节段腰椎峡部裂对滑脱程度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2.了解L4峡部裂中腰椎骶化的发生率,探讨腰椎骶化对L4峡部裂性滑脱及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4例腰椎单节段峡部裂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病变位置不同分为L4峡部裂组及L5峡部裂组。L4组74例,男19例,女55例;年龄27~72岁,平均52.1岁;L5组130例,男47例,女83例;年龄22~76岁,平均49.9岁。2组性别(χ2=2.37,P=0.12)以及年龄(t=1.55,P=0.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将1~8级分别计为1~8分,根据Modic改变分型标准判定终板退变程度并将正常~Ⅲ型分别计为0~3分。比较两组椎体滑脱、椎间盘退变和终板Modic改变的严重程度及分布情况。2.回顾性分析74例L4峡部裂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L5是否骶化分为腰椎骶化组和无腰椎骶化组。腰椎骶化组28例(37.84%),男4例,女24例;年龄40~69岁,平均52.2岁;无腰椎骶化组46例(62.16%),男15例,女31例;年龄27~72岁,平均52.0岁。2组性别(χ2=3.06,P=0.08)以及年龄(t=0.13,P=0.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椎体滑脱、椎间盘退变和终板Modic改变的严重程度及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不同部位的滑脱严重程度:L4组滑脱率为(27.8±14.0)%,明显高于L5组的(18.9±14.3)%(t=4.34,P<0.01)。两组病例在滑脱程度分布情况方面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618,P=0.002)。L4组改良Pfirrmann分级平均(6.92±1.20)分,明显高于 L5 组的(5.78±1.70)分(Z=-4.951,P<0.01)。两组病例在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布情况方面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8.247,P<0.01)。L4组Modic改变分型平均(1.45±1.36)分,明显高于L5组的(0.74±1.09)分(Z=-3.897,P<0.01)。两组病例在终板Modic改变分型分布情况方面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1.472,P<0.01)。2.根据L5是否骶化的L4滑脱程度:腰椎骶化组的L4滑脱率为(36.0±13.8)%,明显高于无腰椎骶化组的(22.9±11.7)%(t=4.394,P<0.01)。两组病例在滑脱程度分布情况方面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3.070,P=0.004)。腰椎骶化组改良Pfirrmann分级平均(7.39±0.92)分,无腰椎骶化组平均(6.63±1.2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689,P=0.007)。两组病例在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布情况方面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0.416,P=0.034)。腰椎骶化组Modic改变分型平均(1.75±1.30)分,无腰椎骶化组平均(1.26±1.37)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404,P=0.160)。两组病例在终板Modic改变分型分布情况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976,P=0.226)。结论1.L4峡部裂的发病率较L5峡部裂低,但滑脱程度更重,对应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也更严重。临床上对于L4峡部裂患者要更加引起重视,避免远期因严重退变而需要更大创伤的手术治疗。2.L4峡部裂伴腰椎骶化的发生率较高,其滑脱程度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均比不伴腰椎骶化者严重。对于L4峡部裂患者来说,早期明确L5是否骶化显得尤为重要。

王佩佩[8](2017)在《腰椎椎弓峡部形成与脊柱积气机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腰椎椎弓峡部的狭窄程度与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关系。2、观察腰椎椎弓峡部裂、腰椎小关节内、腰椎间盘内积气的影像表现,并分析各自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随机挑选1000例行腰椎CT扫描的患者,其中女性557例、男性443例,年龄范围14-87岁,平均年龄49.41岁。按照腰椎椎弓峡部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分级标准:0度:正常,椎板无凹陷,椎弓峡部椎板内外侧为平直状态;Ⅰ度:椎板外缘凹陷而内缘保持正常;Ⅱ度:椎板内外缘均凹陷。每个病例分别评估12个参数(L3L下、L3R下、L3L上、L3R上、L4L下、L4R下、L4L上、L4R上、L5L下、L5R下、L5L上、L5R上)。观察腰椎峡部裂(0表示无、1表示存在峡部裂)、椎小关节积气(0表示无积气、1表示有积气)、腰椎间盘内积气(0表示无、1代表只有一个椎间盘积气、2代表两个以上的椎间盘积气)的情况及位置表现。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参数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比较年龄与各参数的关系,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随年龄增加,腰椎椎弓峡部的狭窄程度逐渐加重,L3、L4椎弓峡部狭窄程度女性重于男性,L5椎弓峡部无明显差异。2、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出现与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3、腰椎小关节和腰椎间盘积气随年龄增加出现率增加,女性多于男性。结论1、腰椎椎弓峡部的狭窄程度与年龄存在相关性。2、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出现与性别及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3、椎小关节内和腰椎间盘积气与年龄和性别存在相关性。

庞呈祥[9](2016)在《钉钩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钉钩内固定(Pedicle Screw Lamina Hook,PSLH)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分析。并进一步对腰椎峡部裂的研究进程、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各种手术方式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对峡部骨性愈合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收治33例腰椎峡部裂的患者,临床结果分别采用Brown植骨融合评价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动力位前凸角差值和Henderson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对上述评估结果的全面分析,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峡部骨性愈合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CT检查,按Brown植骨融合标准,融合率为87.9%;术后6个月腰椎峡部总融合率为94.0%。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经t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5)。对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动力位前凸角差值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891>0.05)。术后12个月患者下腰部症状基本消失,通过用Henderson标准进行分析,优良率为97.0%。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PSLH治疗腰椎峡部裂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该术式完全符合现代脊柱手术微创与节段内直接修复重建的新理念,然而手术的成功与否与腰椎峡部是否完全骨性融合密切相关,其中充分认识和了解影响其骨性愈合的因素,利用对愈合有利的因素和避免对愈合不利的因素来保证腰椎峡部能够完全融合,这是至关重要的。

黄智[10](2016)在《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中硬脊膜与棘突基底部出现的脂肪间隙(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通过门诊、住院、体检通道进行X线平片、CT、MRI等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资料。观察符合研究条件的硬膜外脂肪沉积征阳性的病例,记录其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既往史等基本资料及各项检查的影像学诊断等临床资料。对硬膜外脂肪进行系统评价,观察X线平片、椎间盘CT、腰椎MR[对于椎弓峡部不连的检出率,评估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硬膜外脂肪沉积征阳性病例共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0.7岁。通过手术或影像学金标准证实诊断为腰椎椎弓峡部裂7例,根据硬膜外脂肪MRI分度:Ⅰ度2例,Ⅱ度1例,Ⅲ度3例:腰椎x线正侧位片均无峡部骨质断裂征象;仅有1例通过椎间盘CT检查可见L5水平椎弓峡部骨质不连;有2例通过腰椎MRI检查在T1WI旁矢状位图像中可见椎弓峡部断裂处局部信号减低或疑似减低。研究中,2例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均存在下腰痛临床症状,腰椎MRI可见椎管狭窄、硬膜外脂肪明显压迫硬膜囊。1例硬膜外脂肪增多者腰椎MRI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脂肪轻度增多,椎管无明显狭窄,亦无明显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腰椎CT矢状位重建证实2例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及1例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均无腰椎峡部裂。研究结论: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隐匿性腰椎峡部裂有一定的特异性,作为峡部骨质信号不连续的有效补充,可以使MRI能够在x线和CT呈阴性结果的情况下对腰椎峡部裂进行早期诊断,有效提高腰椎MRI的诊断价值。除腰椎峡部裂外,硬膜外脂肪沉积征还可见于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在临床应用中,应从病史、累及节段、是否合并椎管狭窄、MRI中脂肪形态等方面与其进行鉴别。第二部分 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探讨在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中硬脊膜与棘突基底部出现的脂肪间隙(硬膜外脂肪沉积征)的临床意义,评估其作为间接征象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X线平片、CT、MRI等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资料。随机抽取经X线平片或CT证实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80例(A组)、退行性腰椎滑脱80例(B组),同时随机抽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无椎弓峡部裂及腰椎滑脱40例作为对照组(C组)。在T1WI正中矢状位腰椎MRI图像上,测量A组、B组滑脱节段、C组全腰椎椎体的椎管正中矢状径,并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比率(SCR),比较各组间椎管增宽征分布差异;观察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及下弧线征在A、B、C三组间的分布情况,比较以上三种MRI间接征象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个体概率预测,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计算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单独诊断及与其他两种间接征象联合诊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各项诊断参数。研究结果:A组8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中有65例(81.3%)出现硬膜外脂肪沉积征。B组和C组分别有3例(3.8%)和1例(2.5%)出现该征象,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诊断的准确率为90.5%,敏感度81.3%,特异度96.7%,阳性预测值94.2%,阴性预测值88.5%。该征象诊断效能高于下弧线征(敏感度73.8%,特异性94.2%),与椎管增宽征(敏感度为83.7%,特异性为90.0%)相比,敏感度相仿,特异性更高。当硬膜外脂肪沉积征与其他两种征象联合用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时,敏感度为92.5%,特异性为98.8%,诊断效能与单一征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硬膜外脂肪沉积征是MRI诊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可靠间接征象,在T1WI正中矢状位图像中显示更加直观,有很强的可重复性,且对于阅片者容易掌握。诊断效能不劣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椎管增宽征及下弧线征。特别是在缺少椎弓峡部骨质不连影像学直接征象的腰椎滑脱病例中,可作为重要的辅助征象用于病因的鉴别诊断。与其他间接征象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减少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漏诊、误诊率。

二、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影像学参数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或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峡部裂型腰椎滑脱发生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峡部修复内固定装置研发相关腰椎正常解剖参数多层螺旋CT测量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2)军事飞行人员腰椎峡部裂影像学诊断和医学鉴定的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分析
2 腰椎峡部裂的航空影像医学技术
3 腰椎峡部裂影像诊断和分型的航空医学关注点
4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和运动生物力学异常
5 军事飞行人员的腰椎峡部裂治疗方式的选择标准和规范
6 飞行人员腰椎峡部裂风险评估的关键要点
    6.1 飞行因素
    6.2 腰椎滑脱
    6.3 腰椎间盘突出
    6.4 腰椎峡部裂的分类和进展情况
7 腰椎峡部裂鉴定的专家建议

(3)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滑脱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发病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规律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发病特点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4)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的分型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峡部裂分型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峡部裂分型情况
    2.2 手术结果及并发症
    2.3 随访结果
3 讨论

(5)“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早期行钉钩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理论基础
        1.1 “治”与“未病”
        1.2 “治未病”的含义
        1.3 “治未病”思想指导椎弓峡部裂的治疗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选择
        2.2 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表现
        2.4 研究方法
        2.5 结果
讨论
    1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发生
        1.1 先天因素
        1.2 解剖因素
        1.3 其他因素
    2 祖国医学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认识和治疗的记载
    3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
    4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进展过程
    5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治疗
    6 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手术
        6.1 手术适应症
        6.2 钉钩内固定系统
        6.3 自体髂骨植骨
        6.4 手术注意事项
        6.5 内固定取出
    7 影响峡部骨性融合的因素
    8 腰椎椎弓峡部裂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
    9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腰椎峡部裂与终板Modic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与不足
附图及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腰椎峡部裂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不同节段腰椎峡部裂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
    1.1 研究前言
        1.1.1 腰椎峡部裂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式
        1.1.2 腰椎峡部裂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
        1.1.3 开展本研究的意义、科学依据、方法及预期
    1.2 资料与方法
        1.2.1 一般资料
        1.2.2 影像学评价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腰椎骶化对L4峡部裂相应的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
    2.1 研究前言
        2.1.1 腰椎峡部裂的概述
        2.1.2 腰骶部移行椎的定义、流行病学及分类系统
        2.1.3 腰骶部移行椎的临床意义
        2.1.4 开展本研究的意义、科学依据、方法及预期
    2.2 资料与方法
        2.2.1 患者一般资料
        2.2.2 腰椎骶化的判断
        2.2.3 影像学评价指标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3.1 本文工作总结
    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腰椎椎弓峡部形成与脊柱积气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课题的创新性
课题不足之处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钉钩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表现
        1.4 研究方法
        1.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讨论
    1 腰椎峡部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解剖因素
        1.2 先天不足
        1.3 疲劳骨折
        1.4 创伤性因素
        1.5 退变性因素
    2 腰椎峡部裂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2.1 症状及体征
        2.2 影像学检查
    3 治疗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
    4 椎弓根钉椎板钩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
        4.1 手术适应症
        4.2 该术式的优缺点
    5 临床疗效
    6 腰椎峡部骨性愈合分期及其影响因素
        6.1 骨性愈合
        6.2 影响骨性愈合的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索引
第一部分 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设备和方法
        2.3 评价指标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检查设备和方法
        2.5 评价指标和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椎管增宽征分析
        3.2 硬膜外脂肪沉积征与下弧线征分析
        3.3 三种间接征象联合诊断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影像学参数研究及应用[D]. 李宁.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军事飞行人员腰椎峡部裂影像学诊断和医学鉴定的专家建议[J]. 李相生,宋云龙,王建昌,崔丽,杜俊杰,邓略,范恒华,郭伟,叶超群,钟方虎,张向阳,郑军,周前祥,郑奎宏,李明利,陆勤燕,武丽俊,张金龙,蒋瑞静. 空军医学杂志, 2021(01)
  • [3]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滑脱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发病特点研究[D]. 曹朝志.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的分型与治疗[J]. 赵广民,王俊峰,李放,张志成,关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11)
  • [5]“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早期行钉钩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疗效分析[D]. 陈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腰椎峡部裂与终板Modic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杨敏.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7]腰椎峡部裂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D]. 姚欣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8]腰椎椎弓峡部形成与脊柱积气机制的探讨[D]. 王佩佩.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9]钉钩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分析[D]. 庞呈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D]. 黄智. 浙江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