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球展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用小球展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用小皮球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露,谢应茂[1](2020)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DO”五步教学模式探析——以《静摩擦力》为例》文中认为物理概念是物理教育重要的基础,学习科学概念会受前概念的影响,正确地认知学生的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教学必然重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采用Do五步教学模式构建力学概念转变教学,以《静摩擦力》为例,介绍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陈庆[2](2018)在《虚拟与现实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案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路径、形式和作用研究。通过对公共艺术形式及现状的梳理,提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增加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问题思考,以创新技术方案改变公共艺术的展示方式,探索公共艺术设计应用的创新途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虚拟现实技术展开了详细的案例调研、技术论证和创作实践,大量梳理和研究了可在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设计中应用的先进技术手段,探寻在科技与艺术协同创新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和应用途径。在对国内外公共艺术行业发展的研究和问题思考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公共艺术行业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皆有跨越时代的进步。新时期,城市景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发展过快而引发的品质问题也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公共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2004年“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社会态度的公共艺术学术交流平台,2016年“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1],目的是为了探讨艺术介入和引领“城市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同年的“发生·发声”公共艺术专题展及学术论坛是为了探讨公共艺术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研讨和交流公共艺术与社会大众间的互动方式和创新手段;公共艺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多集中在城市建设、创新思维与技术、公众视野等几个方面。[2]笔者为公共艺术专业本硕连读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始终关注公共艺术创作和展示中普遍存在的障碍与问题。有关媒材的问题:公共环境对艺术介质要求特殊,艺术媒材普遍存在着代价高昂及公共安全的问题;关于创意策略的问题:艺术思维不够活跃,公共姿态及形式研究不够重视的问题;有关公众参与的问题:大多公共艺术项目的决策过程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没有评价和选择艺术方案的机会;有关学术交流的问题,公共艺术概念定义相对宽泛,导致没有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针对以上综合问题,笔者提出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设想与措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可为公共艺术提供沉浸式、直观化的创新体验方式,更为公共艺术的设计构建了全新的技术平台和表现方式。基于研究目的,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以及实际操作了HTC Vive虚拟现实眼镜和捕捉设备等硬件设施,也对虚幻4引擎等相关软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全面了解相关软件可达成的艺术效果和技术人员所研究的未来方向的基础上,分析该技术在公共艺术的应用中的需求情况和可行性方案,探索和总结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设计如何借助这些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以创新媒介手段和体验形式的方式促进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公共化进程。

刘斌[3](2017)在《中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纪事》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千古梦幻天宇苍穹,广阔无垠,自古迄今,人类憧憬像鲲鹏展翅一般翱翔天际,自由飞翔。新疆哈巴山谷多尕特洞穴的岩画群中,一幅一万多年前形似现代飞机的图腾,令人惊叹,可谓天赋才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孙悟空腾云驾雾和哪吒风火轮等神话故事传说展现着龙的子孙

胡晓琦[4](2017)在《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刘炳昇先生是享誉中国中学物理教学与高等师范物理教育界的知名学者,为中国物理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小实验,大智慧”的物理实验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物理教育工作者,堪称当代“苏派物理”的领军人物。研究刘炳昇先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刘炳昇先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刘炳昇先生少年的成长经历入手,了解到刘先生在空间逻辑与操作实践方面天赋秉然,智能突出,初中到大学阶段参加航模小组的经历以及两位恩师都对刘先生在物理实验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兴趣的培养与专家的引领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重点研究了刘先生的文献、视频与教材资料,整理并分析出了刘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精髓:1.倡导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着力物理实验自制教具的设计与改进,全面提升中学物理实验品质;2.全面开发物理实验、物理玩具的教学功能,较早的提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的观点,积极推进科学实践训练活动在我国的发展;3.将“小实验,大智慧”思想特色融入新课程建设,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体现出继承、发展与摒弃、改革与辩证的科学态度,及时制止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错误走向。然后访谈了曾与刘先生有过接触的学生、同事以及刘先生本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刘先生多年来钟情于物理实验研究,将毕生奉献给物理实验教学,以及他善良正直,谦逊和蔼的性格特点,这些也都是他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成因。并且他对物理实验的执着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物理教师,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物理教学工作者。基于对刘先生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他为人治学的经验,文章最后得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物理教师应将兴趣与工作相结合,同时锻造高尚的师德与人格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发现物理之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方法来促进物理学科的学习;通过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内涵,完善实验设施配备,开展物理课外科技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的方法来增强中学物理课程建设。

张楠[5](2016)在《长春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1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报中指出,我国幼儿体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幼儿体质除了受遗传和饮食方面的影响,还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人的体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来改善的,而从幼儿开始就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有关的兴趣爱好尤为重要。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就需要幼儿园安排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把保育作为幼儿园重要的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向下延伸,文化课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体育教学在幼儿时期的重要性,幼儿体育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还能培养出幼儿健全的人格,对幼儿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规划到2020年末使规划范围内幼儿园总数达到800所,可满足约16.4万名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本文就长春市幼儿园体育教学认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幼儿园体育活动组织类型、幼儿园的场地设施、幼儿园体育师资、幼儿园体育课程及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通过对长春市20所幼儿园体育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长春市各级各类幼儿园都开展了体育教学活动,主要以培养幼儿兴趣爱好,增强体质为主,教学内容多样,但是缺乏创新性;(2)长春市各级幼儿园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活动时间差距较大,省、市级幼儿园活动场地、体育器械明显优于其它幼儿园;(3)长春市幼儿园体育专业教师偏少,教学评价不完善,影响了幼儿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发展;(4)长春市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要发展,就要不断开发有特色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要有创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戚静芳[6](2013)在《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及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很大不同,这一点从两国的教材编写可见一斑。物理是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而实验又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内容。研究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异同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新观念,给今后的教材编写、使用及实验教学以启示。本论文在对两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比较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两国教材物理实验的总论、实验形式、实验数量和具体实验内容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研究,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列举其异同点,再归纳出各自特色,最后给出启示与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研究的领域。第二部分是对两国教材关于实验总论的比较分析,指明两国对于实验地位以及实验所涉及范围的异同。第三部分是对两国教材实验形式的比较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其栏目设置来对实验形式的种类、可操作性及实验要求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是对两国教材实验数量的比较分析,分别对两套教材的力、热、光、声、电、原等部分进行分类统计以及按照栏目分类和实验目的分类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从中分析两国教材实验的数量及侧重点。第五部分是对两国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分析,从具体的实验环节设计到同一实验内容在两套教材中的不同呈现方式来对比,从中找出两套教材实验部分的特色。第六部分是基于以上所有的对比与分析归纳提炼出的结论及启示,并对今后物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一些建议。第七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旨在发现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和研究,发现了两套教材实验总数多、实验形式多样化、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看出两国教材在实验与学习内容的融合度、不同形式实验数量、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区别。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两国教材中实验内容进行多层次比较研究,提炼各自精华,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对我国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建议。

郑圆成[7](2011)在《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教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低成本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的物理实验,是保证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重要课程资源,更是农村、山区学校补充教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将对中学阶段的低成本物理实验进行界定,提出开发的思路,对低成本实验进行归纳。具体的目标包括:理论上界定低成本实验;研究低成本实验开发的原则;研究低成本实验开发的方法和过程;整理、创新系列低成本案例。研究以现代教学理念、物理实验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采用经验总结、动手制作、实践试行、评论完善等综合方法,取得以下研究成果。第一,研究结果表明,“低成本”不应仅指的是制作经费上的低成本,同时也应包括制作时间的低成本、课堂展示的低成本。第二,经研究设计出的《低成本实验评价量表》依据低成本实验开发原则和开发方法,结合不同教师实际设定的量表,评价量表可以做为定性评价,也可作为定量判断的依据。第三,本研究基于对文献的整理工作,提炼了低成本实验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些基本原则,具体包括简易性、直观性、安全性、科学性、创造性五个原则。简易性原则反映了低成本实验本身的特征,科学性、安全性、直观性是将低成本实验运用于教学的前提,创造性原则是物理学探究本质在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过程中的体现。遵循这些原则,能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合理的开发低成本实验、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低成本实验。第四,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低成本实验的开发需包括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具体方法三个部分。低成本实验基本过程指开发低成本实验开发的一般流程,前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制作、实验展示及实验评价。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基本方法为理科实验开发通用方法,经研究有如下的5项常用的基本方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联想和移植创造法、替代法和模拟法、组合技法。低成本实验具体方法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智慧,没有固定的形式,经实践本研究有下列8项常用的具体方法,:放大法、转换法、累积法、平衡法、比较法、控制法、留迹法以及推理法。第五,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开发了大量实例,实践结果表明,低成本实验的开发有益于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和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对特别对偏远中学的物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致力于低成本物理实验进行创新开发,旨在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开展对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界定工作,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开发低成本实验,能够判断开发的实验对于自身课堂教学而言,是否可称之为“低成本”;结合大量实例探索了低成本实验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以帮助中学物理教师更好的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

崔鹏飞[8](2010)在《空间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多年从事空间教学实践的一次总结。多年的教学,通过无数的模型、草图,各种形式的草稿方案,通过自身设计实践的体会,我逐渐感受到一幅逐渐清晰的图景,即很多事物都存在直觉和周全相吻合的微妙关系,我一直在思考与挖掘这个真实的“直觉”,它总是直接发生的。我试图去寻找它,抱持着孩童般的探求和自然的好奇心。空间的教学也是教育的探索过程。长期的教学中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倡导学生“直接介入”课程,对“直接发生”的直觉感受保持高度的敏感,鼓励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信和自主判断,这些经验,在教学研究中发现与当代教育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论文共由四部分组成:依次分为“前提”、“立论”、“实践”和“总结”。第一部分前提。对空间教学的基础架构和传统教学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空间课程所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提出空间课程的核心基础不是实用性的技术,空间教学的源动力是我们对空间的“好奇心”。好奇导致我们去探索,兴趣,是空间教学最好的老师。第二部分立论。是空间基础教学论点的主体部分,在此环节对空间基础课程与当代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为空间教学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直觉,直接介入和发生”是空间基础课程的核心引擎,提出了“直接介入”的空间教学方法,进而分析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建立,并客观辩证地理解分析了其他教学观点的内在关系。在此教学思路下,鼓励学生在空间学习过程中,直接沉浸和感受空间,直接发生兴趣而进入学习的状态,在主动体验中充分调动直觉的潜能,在主动判断中积极思考内在的逻辑。第三部分“实践”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共分成五个段落,分别讨论了空间的质感(“体量与存在”)、空间的美感(“虚实之间”)、空间的理解(“结构与围合”)、空间的内涵(“空间界定”)和空间的体验(“尺度的认识”)。“经验·更新”段落讨论了空间经验的多领域外延,涉及到空间经验与设计经验,并延伸到事物理解的方法和统一性的思路,与第一段落“抽象的经验”形成积极的呼应。第四部分总结讨论了教育所倡导的本质与空间基础教学的关系。通过教学实践论证了“直接介入”的空间教学符合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并讨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园丁的真正意义在于耕耘灌溉而不是约束。最后提出传统是一种动态的永恒革新,而自由、多元和交流,以及内心的主动性是保持传统活力的永恒法则。

邱学青[9](2007)在《边缘儿童游戏治疗的生态学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缘儿童是在正常学前教育机构中,游离于集体边缘、言行举止介于正常与异常边缘的儿童,他们的存在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相关的研究文献还不多见。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让儿童以“玩"来表达情感、缓解问题的游戏治疗,在国外的研究非常普遍。在中国,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文献不足百篇,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稀少。生态学为儿童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综合、全面、立体、动态地看待儿童发展的全新的研究视角。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边缘儿童的游戏治疗,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土地。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创设满足儿童需要的新环境,改善与修复已有的生态环境,对十名边缘儿童进行游戏干预。研究发现:第一,生态系统的失衡是导致边缘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中,家庭生态的失衡是儿童边缘化的诱因,同伴欠缺加剧了儿童的边缘化倾向,教师忽视加深了儿童边缘化的程度。第二,游戏是帮助边缘儿童表达问题的重要方法;第三,生态学取向的游戏干预具有改善边缘儿童现状的功能。通过“家长参与”、“同伴介入”、“教师关注”等干预方式,修复或改善边缘儿童的生态环境系统,使边缘儿童的问题得以缓解或消除,使边缘儿童因顺应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同伴群体。论文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实例,深入分析了边缘儿童在游戏治疗中的问题和变化。研究证明:生态学视角的游戏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边缘儿童的状况,而且,创设和谐支持的生态环境可以预防边缘儿童的产生。据此,研究者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及相应的建议。

骆秉全[10](2007)在《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服务。在改革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丰富,方法得到了改进,思想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思想有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竞技教育思想,成功教育思想,快乐教育思想等。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反映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充满生机,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地冲击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以竞技体育或体质教育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学生所理解所热爱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在认真考察研究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经验,在考虑如何运用体育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具有丰富独特个性的人基础上提出来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它的着眼点在于体育教学要以生为本,要从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的视角出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它强调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美的能力,以艺术化的富有情感的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达到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如下:(一)科学审视和分析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系统分析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程,以及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改革的内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革的看法。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等多维视角出发,提出了美与和谐体育教学思想,论述其必要性和时代价值及其理论基础。(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体育教学中的矛盾,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统一,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与普及体育运动知识的统一,是成功与失败体验的统一,是快乐与痛苦体验的统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统一,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是情感与意志的统一……,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体育教学的和谐,不能将这些矛盾因素人为地分割开来,如果那样就会造成对体育教学的误导,出现人才培养中的偏差。(三)研究美与和谐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美与和谐的内涵、价值以及它对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体育教学之美和体育教学“和谐”之魅力,分析运用体育手段进行美育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人的全面发展,从以生为本建立和谐课堂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等多维角度分析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社会与个体双重意义。(四)论述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艺术化的教学,教学艺术是实现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载体和途径。科学分析教学艺术及其本质,分析了体育教学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和功能。进而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谐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五)论述艺术化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情感教学。教学艺术源于情。“情”是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对情感在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体育教学情感施教的方式方法以及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建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体育活动给学生情感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情感中的美感对学生学习体育动机和兴趣的影响,进而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将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开出教学艺术之花;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美与和谐。

二、用小皮球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小皮球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论文提纲范文)

(2)虚拟与现实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1.2.1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1.2.2 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
    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作用在公共艺术上的理论基础
    2.1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2.2 虚拟现实技术对其他行业推进
    2.3 公共艺术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结合的必要性
        2.3.1 公共艺术与VR、AR特性的连接
        2.3.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对公共艺术的推动
    2.4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公共艺术上实现的要求
        2.4.1 虚拟现实中公共艺术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
        2.4.2 虚拟现实可实现的公共艺术的体验
        2.4.3 增强技术应用在公共艺术上的技术解析
        2.4.4 增强现实对公共艺术空间的利用
        2.4.5 增强现实可以实现的公共艺术体验
        2.4.6 VR和AR在公共艺术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对比
    2.5 虚拟现实应用在公共艺术上所需的软件技术
        2.5.1 开发平台
        2.5.2 编程语言
        2.5.3 建模软件
        2.5.4 纹理制作
    2.6 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硬件设备
        2.6.1 虚拟现实的硬件设备
        2.6.2 增强现实的硬件设备
第三章 VR和AR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公众参与原则
    3.3 空间环境整体性原则
    3.4 交互性原则
    3.5 想象性原则
    3.6 地域文化原则
    3.7 情感原则
第四章 VR和AR在公共艺术上的应用及其价值
    4.1 VR和AR技术在公共艺术上的创作应用
        4.1.1 公共艺术传统创作流程
        4.1.2 VR介入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意义
    4.2 虚拟与现实技术在公共艺术上的创作工具及软件
    4.3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艺术上的展示应用
        4.3.1 公共艺术传统展示方式
        4.3.2 VR技术展示特征
        4.3.3 VR和AR在公共艺术作品展示上的意义和作用
        4.3.4 VR和AR在艺术作品展示上的实际案例
第五章 “VR公共艺术平台”建构
    5.1 建设“VR公共艺术平台”的意义
    5.2 平台板块设置
        5.2.1 世界公共艺术作品欣赏版块
        5.2.2 设计艺术家创作板块
        5.2.3 针对行业学者的教学版块
        5.2.4 公共艺术作品展示与交易板块
        5.2.5 评价板块
        5.2.6 安全预判、可持续服务板块
    5.3 市场与盈利方式
    5.4 VR公共艺术平台可造成的影响
    5.5 实践项目研究
        5.5.1 三维物体的增强现实技术实践-“围屋”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及表格附录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概况分析
    2.1 建构主义与物理实验教学
    2.2 物理实验教学价值
    2.3 物理实验教学变革发展情况
    2.4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第3章 刘炳昇先生少年成长经历简述
    3.1 科技兴趣小组经历激发探索自然的热情
    3.2 航模小组经历奠定对物理实验的热爱与操作基础
    3.3 两位恩师的重要影响
        3.3.1 高中物理老师提供了个性发展的优渥土壤,激发对物理的热爱
        3.3.2 大学老师朱正元先生言传身教,坚定物理实验研究的信念
第4章 刘炳昇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内涵分析
    4.1 文献资料分析
        4.1.1 论文与书籍数量统计
        4.1.2 刘炳昇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思想发展史
    4.2 低成本物理实验视频整理
        4.2.1 实验视频内容整理
        4.2.2 实验特点分析
    4.3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特点分析
        4.3.1 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4.3.2 教材结构设计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
        4.3.3 教材内容关注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4.3.4 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
        4.3.5 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第5章 访谈纪实——多方面深入了解刘炳昇先生
    5.1 钟情创新物理实验,课堂生动有趣
    5.2 为教学奉献毕生精力,孜孜不倦
    5.3 实验特色鲜明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5.4 师道的传承——“小实验、大智慧”思想影响几代人
    5.5 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众人
第6章 刘炳昇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启迪
    6.1 对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启迪
        6.1.1 兴趣与工作结合,永葆好奇心
        6.1.2 行为世范,人格魅力远胜一切
    6.2 对莘莘学子学习物理的启迪
        6.2.1 发现物理之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6.2.2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6.3 对中学物理课程建设的启迪
        6.3.1 完善实验设施配备,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
        6.3.2 关注课堂以外,大力开展物理课外科技活动
        6.3.3 创新物理实验,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内涵
附录
    附录Ⅰ 刘炳昇先生发表的论文一览表
    附录Ⅱ 刘炳昇先生的低成本实验视频整理表
    附录Ⅲ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长春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3.1 幼儿年龄界定
        1.3.2 幼儿体育教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现状
        1.4.2 国外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归纳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学活动情况
        3.1.1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目标
        3.1.2 幼儿体育教学内容
        3.1.3 幼儿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3.1.4 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安排
        3.1.5 幼儿体育活动场地
    3.2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3.2.1 教师队伍性别结构
        3.2.2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3.2.3 教师学历、专业结构
    3.3 幼儿园体育教学评价
    3.4 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认知情况
    3.5 小结
4 幼儿园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4.1 提高幼儿园体育的认识
    4.2 组织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
    4.3 逐步改善幼儿园场地条件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5 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件 2 访谈提纲
附件 3 调查问卷(教师)
附件 4 调查问卷(家长)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实验与物理学习的关系
        1.1.2 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1.3 中美两国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对比
        1.1.4 中美高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1.1.5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介绍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意义
        1.2.2 对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
        1.2.3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综述
2 关于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总论的对比
    2.1 我国教材关于实验的总论
        2.1.1 实验的重要性
        2.1.2 怎样做好物理实验
        2.1.3 误差和有效数字
    2.2 美国教材关于实验的总论
        2.2.1 数学工具的运用
        2.2.2 测量
        2.2.3 数据图
    2.3 实验总论的比较研究
        2.3.1 篇幅及版面位置对比
        2.3.2 理念对比
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形式的比较研究
    3.1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形式
        3.1.1 “学生实验”
        3.1.2 “实验”
        3.1.3 “演示”
        3.1.4 “做一做”
        3.1.5 “问题与练习”
    3.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形式
        3.2.1 “起步实验”
        3.2.2 “迷你实验”
        3.2.3 “物理实验”
        3.2.4 “测评”
    3.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形式的比较分析
4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的比较研究
    4.1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4.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4.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的对比
5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对比
    5.1 实验内容中环节设计的对比
        5.1.1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环节的设计
        5.1.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环节的设计
    5.2 两种教材针对同一物理问题的实验设计对比
        5.2.1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的比较研究
        5.2.2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实验的比较研究
        5.2.3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抛体运动”实验的比较研究
        5.2.4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能量守恒”实验的比较研究
    5.3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特色
        5.3.1 实验设计的开放性
        5.3.2 强调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5.3.3 彰显现代技术优势
        5.3.4 关注物理学历史及科学发生的过程
    5.4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特色
        5.4.1 实验材料的简单化
        5.4.2 实验的趣味性
        5.4.3 注重实验结论与生活的联系
        5.4.4 模拟实验的设计更多样
        5.4.5 对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明确
        5.4.6 重视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
6 对我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编写的启示与建议
    6.1 将物理实验融入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
        6.1.1 全面看待实验与物理学习的关系
        6.1.2 进一步增加教材中的实验数量
    6.2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
        6.2.1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6.2.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2.3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的勇气
        6.2.4 提升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3 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
        6.3.1 增强教材的亲和性
        6.3.2 实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6.3.3 灵活运用各类实验素材
    6.4 培养全面的人
        6.4.1 加强学科间综合
        6.4.2 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前言
    (一) 研究的缘由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低成本物理实验内涵的研究
    (二) 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现状
    (三) 低成本物理实验运用的现状
三、课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 物理实验
    (二) 低成本物理实验
    (三) 物理实验教学理论
    (四) 新课程基本理念和思想
四、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简易性原则
    (三) 直观性原则
    (四) 安全性原则
    (五) 创造性原则
五、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一) 基本过程
    (二) 基本开发方法
    (三) 具体方法
六、总结与展望
    (一) 研究总结
    (二)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力学低成本实验集
附录B 热学低成本实验集
附录C 光学低成本实验集
附录D 电学低成本实验集
附录E 原子物理学低成本实验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空间设计基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提]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 空间教学与设计类的学科
        1.1.1 空间教学的广义理解
        1.1.1.1 建筑学与空间教学
        1.1.1.2 其他设计类学科的空间教学
        1.1.3 空间的理解在应用领域的规律
        1.1.3.1 设计活动中的创作应用
        1.1.3.2 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应用
        1.2 空间教学的基础架构
        1.2.1 专业性的空间基础教育
        1.2.2 素质性的空间基础教育
        1.2.3 关于建筑学的专业基础课
        1.2.3.1 专业学习的两个阶段
        1.2.3.2 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训练均属于专业基础教学阶段
        1.2.3.3 研究生教育和生产实践环节均属于专业教育阶段
        1.2.3.4 专业教育阶段注重多方面的吸收融合与能力提高
        1.3 传统教学的处理方法及综合分析
        1.3.1 以建筑学传统为主轴的空间课程教学的历史沿革
        1.3.2 以立体设计构成为主轴的空间课程教学
        1.3.3 强调实用性为主体思路的教学方法
        1.3.4 传统教学思路下的实用合理性与局限性
        1.3.4.1 实用、适用和够用的不同原则
        1.3.4.2 个体感受的差异性
        1.3.4.3 开拓的探索需要自发的觉悟
        1.3.4.4 开放的尝试与改革是前行的必要动力
        1.4 空间基础课程所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1.4.1 基础训练和基础实用性
        1.4.2 空间思维的想象力和逻辑性训练
        1.4.3 广泛而杂糅的空间课程基础
        1.5 在教学中如何返回对空间的基本理解
        1.5.1 将关注的视野从"实体性"物质扩展到"虚无性"的存在
        1.5.2 将理解的思维宽度从具体实用性延伸到事物运行的抽象规律
        1.5.3 空间的基本理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虚实"
        1.5.4 空间的核心基础不是实用性的技术基础
第二部分 [立论]
    第二章:空间基础课程与当代教育
        2.1 空间基础课程可以怎样教授
        2.1.1 空间基础课程与多元教育方法
        2.1.2 空间基础课程与当代教育理论
        2.1.3 杜威的教育学说与学生中心论
        2.1.4 教育的本质所倡导的理想学习
        2.2 设计活动的兴奋密集区在哪里
        2.2.1 创造性、解决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2.2 符合限制与突破限制
        2.2.3 直觉,判断的自然发生
        2.2.4 体验,真实贴切的讨论
    第三章:空间基础课程的核心引擎
        3.1 直觉,直接发生与空间性
        3.1.1 直接面对环境的思维反应
        3.1.2 思维的空间性与全方位的思维可能性
        3.2 "直接介入"教学方式的利弊分析
        3.2.1 有利因素来源于思维空间接触面大、机遇多
        3.2.1.1 在没有教条的框限下可自如发挥
        3.2.1.2 锻炼灵活可变的思维能动性
        3.2.1.3 思考领域相对广阔,接收的信息多
        3.2.2 弊端因素的分析与处理策略
        3.2.2.1 失去了辨别与判断的所谓"标准"
        3.2.2.2 行为规矩和常规榜样范例的缺失
        3.2.2.3 麻木、手足无措的"能力丧失"
        3.2.2.4 失重感、彷徨感和无助感
        3.3 教学中需要预防的误解重点
        3.3.1 对于标准丧失的误解
        3.3.2 多种观点的"矛盾"甚至"对立"
        3.3.3 "错误"的担心、产生与处理
        3.3.4 "错误"提供了修正差误的机会
        3.4 客观理解"直接介入"的教学方式
        3.4.1 传统主流教育模式的思维惯性
        3.4.2 突破惯性阻力过程中要暂时承受的压力
        3.4.3 判断实质成效不可局限于当时当下
        3.4.4 随时唤起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首要的策略
        3.5 "直接介入"空间教学的关键环节
        3.5.1 操作上的直观性
        3.5.2 思维的积极调动
        3.5.3 注重直觉反应的心智直观
        3.5.4 锻炼直觉反应后的审思联想
        3.5.5 思维探究与理解的融会贯通
        3.6 "直接介入"教学方式难点分析
        3.6.1 自主"判断"的不敢确信
        3.6.2 内在"标准"将如何建立
        3.6.3 "标准"意义的理解和转换
        3.6.4 自信和积极主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7 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建立
        3.7.1 模拟的引导理解
        3.7.1.1 "先跑再走"与"邯郸学步"
        3.7.1.2 儿童早期教育中可借鉴因素
        3.7.1.3 深入浅出的概念
        3.7.2 专注性的引导和鼓励
        3.7.2.1 "专注"与排除"杂念"
        3.7.2.2 过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3.7.2.3 对专注"对象"的明确意识
        3.7.3 表达的明确性和肯定性
        3.7.3.1 概念的建立和存在价值
        3.7.3.2 表达行为的准确目的性
        3.7.3.3 线索明确的整体性关系
        3.8 辩证理解有所不同的其他教学观点
        3.8.1 不可颠覆的权威观点存在教条倾向的可能
        3.8.2 固执不变的限制条件存在墨守陈规的可能
        3.8.3 唯"功能主义至上"论是僵化保守的倾向
        3.8.4 技术制约的心理劣势导致被动的思维方式
第三部分 [实践]
    第四章:空间基础教学的抽象经验
        4.1 抽象的空间经验
        4.1.1 "积木盒子"与"小朋友积木"
        4.1.1.1 源于童年的记忆
        4.1.1.2 小朋友积木的空间
        4.1.1.3 空间的初体验
        4.1.2 童年的建筑师
        4.1.2.1 童年游戏,乐趣之外的感受
        4.1.2.2 建筑的经验,游戏经验的一脉相承
        4.1.2.3 游戏是直觉的
        4.1.3 建筑师的"空间"判断
        4.1.3.1 盖房子与建筑师
        4.1.4 "草稿"的意义
        4.1.4.1 素描的意义
        4.1.4.2 生动的概括
        4.1.4.3 核心与抽象
        4.1.5 直觉与判断力
    第五章:空间基础教学的实践经验
        5.1 空间基础教学之一"体量与存在,空间的质感"
        5.1.1 存在即形式
        5.1.1.1 开始的状态可以是自由和自然的
        5.1.1.2 给修改一个空间
        5.1.1.3 "存在是合理,发生即价值"
        5.1.1.4 形式的敏感
        5.1.2 形式与精神
        5.1.2.1 引发"精神"的载体是什么
        5.1.2.2 讨论形式的"度"
        5.1.2.3 形式的"显性存在"与"隐性存在"
        5.1.2.4 敢于讨论和敢于判断
        5.1.2.5 感情是体验"美"的唯一真实判断
        5.1.3 体量与空间存在
        5.1.3.1 体量的感知
        5.1.3.2 空间的感知
        5.1.3.3 减法形成空间
        5.1.3.4 形式与空间的共同存在
        5.2 空间基础教学之二"虚实之间",讨论空间的"美感"
        5.2.1 光影的生命力
        5.2.1.1 "光"塑造了体积、性格和生命感
        5.2.1.2 "影"是含蓄的和透彻的
        5.2.2 虚与实
        5.2.2.1 虚实是一种内在平衡的比例存在
        5.2.2.2 虚实与明暗
        5.2.2.3 虚实空间的体验
        5.2.2.4 虚实的转换
        5.2.2.5 将"空间"浇铸出来
        5.2.3 变换的魅力
        5.2.3.1 光影变幻的虚实空间
        5.2.3.2 虚实空间的体验与记录
        5.2.3.3 白积木与灰积木塑造的正负空间
        5.2.3.4 抓住稍纵即逝的美
        5.2.4 拓展的思维是探讨的延伸
        5.2.4.1 多思维与自然性的体验
        5.2.4.2 模型,城市,零件灯泡和自然生命体
        5.3 空间基础教学之三"结构与围合",空间的理解
        5.3.1 结构,中国的"亭子"与"间"
        5.3.2 围合,东方的"空"
        5.3.3 围合与空间界定
        5.3.4 结构与围合
        5.3.4.1 不规则结构与自由围合
        5.3.4.2 骨骼、肌肉与表皮的关系
        5.3.5 广场·市井·四合院与三合院
        5.3.6 交流发生在东西方文化之间
        5.3.7 意大利课题与在德国的空间教学
        5.3.7.1 意大利的课题
        5.3.7.2 在德国的空间教学
        5.3.8 "从内而外"与"从外及内"的讨论
        5.3.9 超越文化的空间形式
        5.4 空间基础教学之四"空间界定",空间的推敲
        5.4.1 空间的气质
        5.4.1.1 感性的理解与物理性的塑造
        5.4.1.2 静态的·动态的·连续的
        5.4.1.3 端庄的·紧张的·序列叙事性的
        5.4.2 空间的性质
        5.4.2.1 开放·私密·"浪费"以及"无倾向性"
        5.4.2.2 理性分析与可能的功能属性
        5.4.3 韵律·节奏·序列
        5.4.3.1 时间是空间的重要伴侣
        5.4.4 可能的功能属性
        5.4.4.1 形式与功能
        5.4.4.2 行为与功能
        5.4.4.3 空间的使用可以思考
        5.4.4.4 含糊性和暖昧的空间
        5.4.4.5 什么作用丰富了层次感
        5.4.5 限制的魅力
        5.4.6 三个空间讨论的练习
        5.5 空间基础教学之五"尺度的认知",空间体验
        5.5.1 无尺度·眼睛的尺度
        5.5.1.1 从抽象与感性出发的尺度
        5.5.1.2 无尺度意味着可变化的尺度
        5.5.1.3 "无"与"多"
        5.5.2 有尺度的空间
        5.5.2.1 规定的参照系与确定性
        5.5.2.2 弹性的空间与弹性的尺度
        5.5.3 人体尺度
        5.5.3.1 从无人体尺度到有人体尺度
        5.5.3.2 比例人的存在和模型空间
        5.5.3.3 游戏与虚拟的空间
        5.5.3.4 虚拟环境中的尺度感受
        5.5.4 从"房间"到"城市"
        5.5.4.1 尺度操作的主动变化
        5.5.4.2 房间,房屋,院落,街区及城市
        5.5.4.3 城市·群体的空间形态
        5.5.4.4 "意大利花园印象"与"矩阵城邦"
        5.5.4.5 城市空间文脉的初步感受
        5.6 空间基础教学之六"经验·更新",空间经验的外延
        5.6.1 "经验"——"可记取的"和"不可拘泥的"
        5.6.1.1 可记取,可不记取与不可记取
        5.6.1.2 "意念"的经验与"方法"的经验
        5.6.2 "概念"——解决与表达的专一线索
        5.6.2.1 概念与简化
        5.6.2.2 概念与灵魂
        5.6.2.3 概念的使命
        5.6.3 概念,锻炼了什么?
        5.6.4 形式与功能共舞
        5.6.4.1 美的本质与事物的所有外在表像
        5.6.5 精神,空间的感染力
        5.6.6 "总结"是一条收获更新经验的"轨道"
第四部分 [总结]
    第六章:教育所倡导的本质与空间基础教学的关系
        6.1 中国古代成语中的涵义引申于教育的理解
        6.2 教育的兴趣与空间基础教学的关系
        6.2.1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6.2.1.1 探究的精神与探究的本质
        6.2.1.2 身临其境与亲历亲为
        6.2.1.3 兴趣与思维的递进性和主动性
        6.2.2 直接发生的价值,直接与发生
        6.2.2.1 主动性和被动性,空间的感知
        6.2.2.2 探索性和研究性,空间的兴趣
        6.2.2.3 贯穿过程的线索,空间的理解
        6.2.2.4 知识能力的锻炼与思维能量的获得
        6.2.3 "直接介入"的空间教学符合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6.2.3.1 主体确定,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6.2.3.2 主题确定,动态和变化的讨论始终围绕着兴趣的目标
        6.2.3.3 使命确定,学习的历程贯穿兴趣、思维、能力和责任
        6.3 兴趣与思维
        6.3.1 有效的思维锻炼来源于真实的兴趣
        6.3.2 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与真实的经验
        6.3.3 "颖悟"总是发生在独自思考之中
        6.3.4 "直接介入"与"我思故我在"
        6.4 园丁的意义
        6.4.1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6.4.2 传道、授业、解惑与教学相长
        6.4.3 老师不是消耗的蜡烛,学生也不是被束缚的幼苗
        6.4.4 "园丁"、"接生婆"和"麦田里的守望者"
        6.4.5 园丁的真正意义在于耕耘灌溉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 传统是现代对历史过往的永恒革新
        7.2 展望,新时代的启示
    第八章:后记与致谢
        后记
        致谢
附录1,参考文献
附录2,正文注释
附录3,课程作业

(9)边缘儿童游戏治疗的生态学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章 研究缘起
    一、边缘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一) 处境馗尬的“特殊”儿童
        (二) 边缘儿童的界定
    二、游戏治疗:沟通儿童的桥梁
        (一) 游戏治疗
        (三) 学前教育领域的游戏治疗研究
    三、生态学:崭新的研究视角
        (一)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系统
        (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三) 生态学视角的儿童教育研究
    四、生态学视角的游戏治疗
        (一) 心理学游戏治疗的缺憾
        (二) 生态学视角的游戏治疗
第二章 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抽样的方法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 访谈
        (二) 参与式临床观察
        (三) 非正式交谈
        (四) 实物分析法
    五、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三章 游戏治疗的过程
    一、筛选边缘儿童
        (一) 教师提供线索
        (二) 研究者实地观察
        (三) 医院的诊断参考
        (四) 家长意见
    二、创设游戏环境
        (一) 创设开放性的游戏治疗室
        (二) 创设支持性的心理环境
    三、争取参与者的配合
    四、对边缘儿童实施游戏治疗
        (一) 游戏治疗目标与方案
        (二) 游戏治疗的过程分析
    五、生态学视角的游戏治疗概述
第四章 边缘儿童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生态失衡是儿童边缘化的诱因
        (一) 对父母安全依恋感的欠缺
        (二) 隔代抚养的娇纵
        (三) “走马灯”式的保姆看护
    二、同伴缺失加深了儿童的边缘化倾向
        (一) 缺: 边缘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同伴
        (二) 失: 边缘儿童在班级中生态位的偏移
    三、教师的忽视加剧了儿童的边缘化程度
        (一) 忽视的类型分析
        (二) 忽视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探视与彷徨:典型的行为表现
    一、探视环境,窥试安全感
        (一) 以破坏行为的探视
        (二) 以不理睬或拒绝行为的探视
        (三) 以支配和控制行为的探视
        (四) 以攻击行为的探视
        (五) 以躲藏行为的探视
    二、无所事事,仿徨退缩
第六章 重复与消逝:游戏主题的变化
    一、边缘儿童的绘画分析: “爸爸在北京照相”
        (一) 绘画主题的重复
        (二) 画面细节的变化
    二、边缘儿童的游戏分析: “打电话”
        (一) 游戏主题的重复
        (二) 情节内容的变化
第七章 关爱与满足:家庭生态的调和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矫正
        (一) 帮助家长消除顾虑
        (二) 对游戏治疗的认识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态度的转变
        (一) 关注孩子的问题
        (二) 愿意配合游戏治疗
    三、家庭生态调和的主要策略
        (一) 满足边缘儿童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二) 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孩子对新体验的需要
        (三) 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第八章 关注与接纳: 班级生态的调整
    一、班级生态位的改变
        (一) 同伴反馈边缘儿童的行为
        (二) 同伴介入游戏的方式
    二、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
        (一) 教师对边缘儿童的关注
        (二)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改善
    三、边缘儿童的复归
        (一) 透过观察工具显示的变化
        (二) 消极行为的减少或消失
        (三) 同伴交往策略的改变
第九章 讨论与反思:游戏治疗的思考
    一、游戏治疗是帮助边缘儿童表达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 游戏是儿童的沟通媒介
        (二) 游戏使边缘儿童获得补偿
    二、生态学视角的游戏治疗能改善边缘儿童的现状
        (一) 游戏再造了适宜儿童发展的生态
        (二) 边缘儿童的多样性与游戏治疗的适应性
    三、对研究的反思
        (一) 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 研究的时间跨度问题
        (三) 研究者本人的发展与演变
        (四)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四、给幼儿园的建议
        (一) 成立特别辅导小组
        (二) 设置多元化的课程
        (三) 提供充分游戏的机会
        (四) 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四、逻辑框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体育教学的现实与理想
    一、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思想的提出及其时代价值
第二章 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之美
    二、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三、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章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艺术探寻
    一、教学艺术及其本质
    二、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表现
    五、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第四章 美与和谐体育的教学艺术设计
    一、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主体设计
    二、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目标设计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内容设计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过程设计
    五、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章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建构性探索
    一、美与和谐体育情感教学的功能与过程
    二、美与和谐体育情感施教的方式与方法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实例分析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建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体育教学美与和谐问题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美的感受和意识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教学艺术的访问提纲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及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四、用小皮球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DO”五步教学模式探析——以《静摩擦力》为例[J]. 陈露露,谢应茂. 湖南中学物理, 2020(12)
  • [2]虚拟与现实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方面的应用研究[D]. 陈庆. 江南大学, 2018(01)
  • [3]中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纪事[J]. 刘斌. 时代文学, 2017(09)
  • [4]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D]. 胡晓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5]长春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楠. 吉林体育学院, 2016(02)
  • [6]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 戚静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7]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研究[D]. 郑圆成.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8]空间设计基础教学研究[D]. 崔鹏飞. 中央美术学院, 2010(07)
  • [9]边缘儿童游戏治疗的生态学取向研究[D]. 邱学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10]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D]. 骆秉全.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用小球展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