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影响

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影响

一、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蔡小静[1](2021)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作为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和实践。已有评价多关注直接产出成果的数量,未能全面反映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者能力的提升作用。根据科技人力资本理论,科研合作不仅体现了研究者获取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也体现研究者整合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能力。在现有关注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影响的研究中,鲜有研究将科研合作特征的变化与研究者能力提升挂钩。据此,本研究将从科研合作的视角探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旨在深化对资助效益的理解,优化资助效益评估体系,为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研究者为对象,基于其项目和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合作规模和国际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分析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的影响、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的关系,以及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与研究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研究者的合作范围,丰富研究资源。伴随着资助项目的开展,美国研究者的国际合作程度普遍提高,而中国研究者则无显着变化。就论文层面而言,合作规模与研究影响力呈正相关,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部分学科领域中,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随合作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引用影响大多无显着变化;国际合作程度与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和影响力无关或负相关。此外,科学基金资助引起研究者的平均合作规模扩大或国际合作程度提高,进而提升研究绩效,表明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和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科学基金资助通过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本研究就如何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益、提高资助效益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科研合作,增设以促进合作交流为目的的研究基金项目;2)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结合研究者所处学术阶段和研究能力开展评估;3)通过加大资助力度、设立专项合作项目、优化评价机制等方式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科研合作的视角考察了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绩效的间接影响;2)丰富科学基金资助效益评估的潜在维度,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科学基金—科研合作—研究绩效”关系论证的空白。

姜雪[2](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李涵[3](2019)在《美国第三产业结构演变及增长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至今,美国的经济总量始终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2017年,美国的GDP总量超过19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总量的23%,这一比重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美国经济始终领先于世界所有国家,究其原因:是美国产业结构体系持续升级和不断优化的结果。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实践证明,美国现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是符合当今世界“后工业化阶段”的最优产业结构。2017年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美国GDP总和的81%,该年美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全美国劳动力的85%。因此,研究美国三次产业的重点应该放在美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上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是美国第三产业结构演变及增长潜力的实证研究,在查阅美国政府各官方网站以及各州官方网站的1950-2017年的统计数据后,运用定性分析和SPSS软件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时间序列分析和横截面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美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如何?二是美国第三产业内部诸多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如何?三是如何建立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且其结果如何?四是如何建立美国第三产业及其支撑体系的耦合模型且其结果如何?五是美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演变的经验,如何为未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所用?本博士论文全文共8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引出关于美国第三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详尽地给出了关于产业结构和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学者关于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研究综述。还给出了本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横截面比较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和耦合分析方法。第2章,是全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评述。首先,给出了本文所用概念的界定。其次,给出了本文用到的美国各次产业,尤其是最重要的美国第三产业及其所包含的产业的官方界定。最后,借鉴了多位经济学家关于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方面研究的相关理论并给出评述。第3章,给本文后续最重要章节的深入研究以科学、详尽和可靠的背景数据。一是分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变化。二是分析美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的动态变化。1950-2017年,美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是分析美国就业人数及其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1950-2017年,美国三次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趋势和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的趋势相同。第4章,从产值的角度,深入分析了1950-2017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的产值结构。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行业贡献第一,公共管理行业贡献第二,专业商业服务行业贡献第三。美国第三产业中其他7个行业中的每一个行业在三产中的份额一般不超过15%。第5章,从劳动力的角度,深入分析了1950-2017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的劳动力结构。1950-1997年,在美国第三产业内部6个行业的劳动力中,“公共管理行业劳动力”占第三产业总劳动力的百分比始终都很大,在1/5-1/3之间,是美国第三产业劳动力中份额最大的。“服务业劳动力”份额排第二。“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劳动力”份额排第三。1998-2017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10个行业的劳动力中,“公共管理行业”还是占第三产业总劳动力的百分比最大的。在该期间,劳动力数量增长最快也是数量次多的行业是:“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第6章,对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做出定量分析。应用Excel和SPSS 24.0,并采用规范的主成分分析法,解释了影响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诸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第一强的是“第三产业的高等教育支撑能力”;影响程度第二强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劳动效率”。在“第一强”影响因素系统中,“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费用”排在第1位,“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录取数量”排在第2位。第7章,建立美国49个地区(Alaska和Hawaii不包括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系统和第三产业支撑系统的“耦合模型”,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的第三产业系统和其第三产业支撑系统之间是否协调发展以及协调程度如何。研究结果得到了美国第三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支撑系统耦合度最高的前5个州。美国多数州的第三产业系统和第三产业支撑系统之间处在轻度失调衰退的负向耦合阶段。第8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启示。给出了关于美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一般规律,以及关于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探讨了本研究对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启示。

王惠敏[4](2018)在《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思维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远没有达到课标要求,他们在理解某些知识的过程中会顺着思路走偏方向,会感觉困惑或得出错误结论,这些现象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受哲学解释学为“偏见”正名的启发,本研究提出高中生在解码教师或文本给出的正确信息时,因为个人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选择倾向不同,形成存在偏差或缺失的信息认知,即“知识误解”。这种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初步认识,是一种无形的知识体系。研究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目的是找到高中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关键原因,把学习数学困难的高中生从“以错为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回避并乐观面对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接纳并善待关于数学知识的任何不同想法、话语及错误结论,对“知识误解”保持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乐学数学,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本研究体现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重要价值,为数学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误解理论的研究贡献一份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的素材。本论文先进行文献研究,然后界定“知识误解”核心概念,建构出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教学观察与反思、教师访谈、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整理,通过行动研究的小循环,对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进行研究。首先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不同视角阐释“知识误解”,然后详细排查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和习题等基础知识,筛选出学生容易生成的“知识误解”现象,对其进行分类、归因。“知识误解”按照文本分类,有教材、作业、课外习题与试卷中的“知识误解”;按照引起“知识误解”的语言因素分为语音、语义、符号、图形等方面的“知识误解”;按“知识误解”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逻辑关系分为两类:纵向的和横向的“知识误解”。“知识误解”归因于语词的有限性、语音的复杂性、语义的差异性、符号的抽象性、图形的直观性等客观因素,归因于视野狭窄、生活概念影响、喻体不当、挂靠错位、观察力不够等主观因素。“知识误解”有不完整、不清晰、不稳定、可应用等特性,具体表现为欠缺性、碎片性、模糊性、隐蔽性、动态性、多元性、可控性、创造性等特征。以“知识误解”的分类、特性及归因与效果为依据,论文对“知识误解”的矫正依据、原则、标准、途径和具体方法分别进行归纳整理。“知识误解”的矫正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知识误解”的矫正原则有及时性、主动性、适度性、宽容性、具体性等;“知识误解”矫正的标志有三点,聚焦误解原点,比较正误区别,学生有顿悟发生;“知识误解”矫正的途径有有效的互动交往、作业和测试反馈、问卷调查与分析、学生自学与反思;“知识误解”的矫正方法有基于教材中概念“知识误解”的归谬法、模型法、画图法、图解法等和公式的归纳法、演绎法、同化法、实验法、举例法、演示法等共九种具体方法,基于解题策略的降低要求法、及时清零法、函数自我比较法、两种函数归类法、拓展条件法、逆向分析法等六种方法,基于学生自我分析的教师了解法、学生交流法、口头考察法、考察性书面作业、行动沙龙、自我检查、相互检查等方法。在矫正数学“知识误解”的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从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生成数学“知识误解”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索,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待“知识误解”态度的转变、发现并表达“知识误解”能力的提升、矫正“知识误解”后的学习成绩显着提高为主线,对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矫正的过程进行阐述。在一个对比成绩的行动研究中,以两个班级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分析,得出两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成绩在前两次测试中没有显着差异,在第三次测试中存在显着差异,“知识误解”矫正班的数学成绩水平高于用传统方法答疑的班级,并且数据的标准差较低。因此,“知识误解”的矫正对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本研究发现,(1)“知识误解”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2)“知识误解”具有不完整、不清晰、不稳定、可应用等特性;(3)“知识误解”矫正要遵循及时、主动、适度、宽容、具体等原则;(4)“知识误解”的矫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本研究从哲学、语言学角度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把误解理论与高中生数学学习实践相结合,并对教学实践中的“知识误解”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一种新尝试。研究者认为今后还可以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1)本研究的校本教研化还不够深入;(2)由于研究时间和实际条件的限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因研究水平有限,收集到的资料没有被充分利用。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更多的“知识误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使之更加全面与系统化,为广大数学教师有效地矫正学生的“知识误解”提供直接参考,也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教学方法参考。

谢莉莎[5](2016)在《区域科技政策差异性、测度及其经济后果 ——以中部六省为例》文中提出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少不了科技政策的支持,自2006年,为落实国务院公布施行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部地区制定并颁布了大量配套的科技政策。中部各省的科技政策更具地方特色,且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共同助推着中部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但是,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科技政策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对中部地区科技政策体系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试图研究中部地区科技政策差异性和政策绩效,首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内涵和外延、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总结,并据此收集中部六省的地方科技政策。其次,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构建政策编码表,对科技政策进行量化,据此测度中部六省科技政策的异同,并进一步将政策力度、政策协同度引入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中部地区科技政策的经济后果。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中部各省的科技政策在政策数量及政策的颁布时间、部门、效力、工具等方面具有差异;第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政策力度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正向显着作用,科技政策协同度对以上创新产出却有显着负向影响。

李漫红[6](2016)在《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一套较为成熟的科研质量管理制度,它既包括以学科为单位的外部质量评估制度,也包括以评估结果等级为依据的科研绩效拨款制度。本研究以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制度变迁历程为切入点,从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两个维度,全面解析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以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所经历的科研选择评估制度(RSE)、科研水平评估制度(RAE)、科研卓越框架制度(REF)三个阶段为研究主线,分析不同发展阶段该制度的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即从制度变迁过程来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功能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方式来看,是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实现制度创新;从制度变迁轨迹来看,在动态调整中呈现制度的路径依赖。本研究选取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动因解释模型作为分析框架,从“深层结构”和“行动者”两个方面阐释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动因。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把制度当作因变量,分析了政党主张变化与经济政策调整、文化传统积淀与文化认同增强、教育体制变革与制度范围扩大等对科研评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把制度当作自变量,研究制度中的“行动者”即政府、大学和第三方机构如何作用于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关系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本文研究结论:第一,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是实现国家效用最大化。第二,行动者间力量较量与利益博弈推动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第三,发展历程及其制度变迁是渐进式的制度安排创新过程。第四,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机制失灵容易产生制度变迁节点。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本研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首度选取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分析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问题,将历史分析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突破以往研究中简单罗列制度节点与缺乏制度关联分析的不足,为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第二,首次从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制度变迁轨迹三个角度动态解析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是对已有文献中静态视角下制度研究的拓展与创新,是对制度视角下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研究的动态尝试。第三,首次选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动因,运用宏观“深层结构”与微观“行动者”相结合的解释框架,一方面有利于认识制度变迁的动态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第四,首次完整分析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中的技术变革过程,具体分析了科研评估结果等级与绩效经费间的核算环节,以及具体的科研成本补偿办法,突破了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大多进行评估活动分析,而缺乏具体操作办法研究的困境,为从绩效角度理解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提供丰富参考依据。第五,本研究对目前我国科研评估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对我国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了价值考量。在借鉴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认为我国应逐步完善以学科整体为对象的科研质量评估制度;推动评估结果等级制度,引导大学内部质量建设;建立中央与地方分层的稳定性科研经费资助制度;统筹科研管理制度安排,完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本研究认为尽管中英两国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有着较大差异,但是高等教育中“高深知识”的本质是一致的,推动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也愈发相似。本研究对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进行全景式深入分析,期冀从中揭示出科研质量管理制度的历史经验,深化我们对科研管理制度基本规律的认识,拓展和丰富国内学者对于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研究视角,最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理论和评估实践的发展。

李丽[7](2013)在《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位于欧亚大陆桥的起点,毗邻俄、日、韩、朝、蒙,具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独特地缘优势。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对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取得成效的分析,寻找出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在指导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直接引导性政策、补充间接扶持性政策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一系列优化路径。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措施等提供参考;对于指导黑龙江省今后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提升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总体水平,推动黑龙江省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冯霞,谢光锋[8](2012)在《澳大利亚科学院科学咨询职能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在系统梳理了澳大利亚科学院有关科学咨询工作的定位、咨询服务对象、成果形式、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澳大利亚科学院咨询工作的特点,探讨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对有关启示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

赵怡帆[9](2012)在《基于民生问题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贯穿着“民生”这一核心问题。应该说,民生问题是所有文明社会关注的共同领域,是保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当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全面探索和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解决民生问题除了需要依靠政府行为外,更多的则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旨在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民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让科学技术成果在最大范围内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民生科技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成为科学技术与广大民众联系的重要桥梁。但不得不提出的是,民生科技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受到了企业、科技、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旨在通过概述我国的民生问题以及民生科技的发展现状,分析产学研合作在民生科技发展中的战略作用。进而依靠产学研三大主体的有效合作,以自主创新手段解决科技因素的制约;以三角合作机制解决企业因素的制约;以信息交流网络解决人才因素的制约。最终通过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

郭艺[10](2012)在《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我国煤层气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一部分,探索性地概括能源技术创新阶段特征、能源扶持3元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引入煤层气产业和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煤层气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基础理论;总结了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历程、科技创新的决定作用,结合实现“十二五”目标,研究总结了亟待解决的创新难题和研究重点;调研了最新国外煤层气开发与科技的资料,较好地解决了煤层气政策研究领域资料陈旧问题,提供了系统、详实的国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利用及政策信息;系统分析了科技进步对煤层气发展决定作用的国际经验,总结了美国、加拿大、印度煤层气政策或煤层气创新政策实践,特别是定量分析了美国对煤层气科技研发投入水平、资金来源等成功做法和经验。在分析我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历程的基础上,预测了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潜力和前景,研究了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科技问题和创新问题;研究概括了大型煤层气田的基本概念、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的基本思路“创新引进、安全适用、高效领先、环保低碳”,提出科技政策的目标是构建一体化的煤层气产业及煤层气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探讨了应重点扶持的研发项目和示范工程;研究测算了我国煤层气创新领域政府投入的合理水平,设计了体现间接财税激励的财税政策体系。对提升煤层气在全国科技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完善煤层气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框架性研究方案,主张开展与煤层气开发相关的经济、社会、心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研究,是对重大科技专项研究的重要支撑。

二、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研发经费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1.2 优化资助效益评估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
        1.1.3 从科研合作视角评估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
    1.2 概念界定
        1.2.1 科学基金
        1.2.2 科研合作
        1.2.3 研究绩效与资助效益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
        1.3.1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1.3.2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1.3.3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科技人力资本理论
        2.1.2 资源论与知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资助概况研究
        2.2.1 类型分布
        2.2.2 学科分布差异
        2.2.3 国家(地区)差异
    2.3 资助效益研究
        2.3.1 产出数量
        2.3.2 引用影响
        2.3.3 科研合作
        2.3.4 其他研究
    2.4 科研合作研究
        2.4.1 合作概况
        2.4.2 合作原因和影响因素
        2.4.3 合作效果
    2.5 文献述评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项目数据
        3.1.2 产出数据
        3.1.3 对照组数据
    3.2 相关变量定义
        3.2.1 科学基金
        3.2.2 科研合作
        3.2.3 研究绩效
        3.2.4 其他变量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计量法
        3.3.2 统计分析法
    3.4 数据概况
        3.4.1 研究者分布
        3.4.2 项目分布
        3.4.3 论文产出
        3.4.4 科研合作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4.1 科学基金与合作规模
        4.1.1 资助前后的合作规模
        4.1.2 资助与否与合作规模
        4.1.3 资助经费与合作规模
    4.2 科学基金与国际合作
        4.2.1 资助前后的国际合作程度
        4.2.2 资助与否与国际合作程度
        4.2.3 资助经费与国际合作程度
    4.3 本章小结
5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5.1 论文层面
    5.2 项目层面
        5.2.1 论文数量
        5.2.2 引用影响
    5.3 研究者层面
        5.3.1 论文数量
        5.3.2 引用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6.1 科学基金的效益概况
        6.1.1 资助前后的研究绩效
        6.1.2 资助经费与研究绩效
    6.2 项目层面
        6.2.1 基于所有论文的分析
        6.2.2 基于“代表性成果”的检验
    6.3 研究者层面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与讨论
    7.1 基金资助与合作规模
    7.2 中美国际合作的差异性
    7.3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7.3.1 科研合作的引用优势
        7.3.2 早期合作规模可预测更高生产力
        7.3.3 研究者能力与绩效
    7.4 科学基金对研究绩效的影响机制
    7.5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及维度而异
        7.5.1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而异
        7.5.2 资助效益的体现形式不一
    7.6 “代表性成果”的优势
8 结论、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合作规模,对国际合作程度的影响因国家而异
        8.1.2 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具有部分预测性
        8.1.3 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与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8.2 研究建议
        8.2.1 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合作
        8.2.2 改进科技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
        8.2.3 多方面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
    8.3 研究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基本信息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美国第三产业结构演变及增长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关于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研究综述
    1.3 各章主要内容及逻辑流程图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数据来源
第2章 三次产业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三次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三次产业分类法及成型的历程
        2.1.2 美国产业的划分标准
        2.1.3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划分
    2.2 关于三次产业研究的相关理论及评述
        2.2.1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述评
        2.2.2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及其评述
        2.2.3 钱纳里标准产业模型及其评述
第3章 美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1 美国经济及经济增长率的动态变化
        3.1.1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变化
        3.1.2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动态变化
    3.2 美国三次产业产值及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
        3.2.1 1950年以来美国三次产业产值的动态变化
        3.2.2 1950年以来美国三次产业增长率的动态变化
        3.2.3 1950年以来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3.3 美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
        3.3.1 美国总就业人数及增长率的变化
        3.3.2 美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增长率的变化
        3.3.3 美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第4章 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及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
    4.1 美国第三产业产值的动态变化
        4.1.1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不同区间的动态演变
        4.1.2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不同行业的演变趋势
        4.1.3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不同行业增长倍数分析
    4.2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结构及现状分布
        4.2.1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结构动态演变分析
        4.2.2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构成横切面分析
第5章 美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及结构的动态分析
    5.1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数量的动态变化
        5.1.1 1950-1997年美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5.1.2 1998-2017年美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5.2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的动态变化
        5.2.1 1950-1997年美国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5.2.2 1998-2017年美国第三产业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第6章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定量分析
    6.1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主成分分析及结果
        6.1.1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定量模型的选择
        6.1.2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6.2 美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
        6.2.1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聚类分析数据选择
        6.2.2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聚类分析结果及解释
第7章 美国第三产业及其支撑系统的耦合分析
    7.1 耦合模型的构建及初始数据说明
        7.1.1 构建耦合度模型
        7.1.2 耦合模型的初始数据说明
    7.2 美国第三产业及其支撑系统主成分计算
        7.2.1 第三产业及其支撑系统的指标选取
        7.2.2 第三产业及其支撑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7.2.3 美国第三产业系统及其支撑系统主成分得分分析
    7.3 美国第三产业系统及其支撑系统的耦合分析
        7.3.1 美国各州的耦合度分析结果
        7.3.2 美国八大区域的耦合度分析结果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8.1 本论文研究的结论
        8.1.1 关于美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一般规律
        8.1.2 关于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动的规律
        8.1.3 关于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研究的结论
    8.2 本论文研究的启示
        8.2.1 美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的启示
        8.2.2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中国的启示
        8.2.3 美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定量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聚焦
        (三) 研究意义与创新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文献梳理
        (二) 国外文献梳理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核心概念及研究边界
        (一) “知识误解”
        (二) “知识误解”矫正
        (三) 高中生与数学学习
第二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的认识、分类与归因
    一、“知识误解”的多元阐释
        (一) “知识误解”的哲学阐释
        (二) “知识误解”的心理学意蕴
        (三) “知识误解”的教学论理解
    二、“知识误解”的分类
        (一) “知识误解”按文本分类
        (二) “知识误解”按语言因素分类
        (三) “知识误解”按逻辑关系分类
    三、“知识误解”的特性
        (一) “知识误解”的不完整性
        (二) “知识误解”的不清晰性
        (三) “知识误解”的不稳定性
        (四) “知识误解”的可利用性
    四、“知识误解”的归因与效果
        (一) “知识误解”的归因
        (二) “知识误解”的效果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矫正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一、“知识误解”矫正的认识
        (一) “知识误解”矫正的可能性
        (二) “知识误解”矫正的可行性
        (三) “知识误解”矫正的必要性
    二、“知识误解”矫正的原则
        (一) 及时性原则
        (二) 主动性原则
        (三) 适度性原则
        (四) 宽容性原则
        (五) 具体性原则
    三、“知识误解”矫正的标志
        (一) 聚焦误解原点
        (二) 比较正误区别
        (三) 学生有顿悟发生
    四、“知识误解”矫正的途径
        (一) 有效的互动交往
        (二) 作业和测试反馈
        (三) 问卷调查与分析
        (四) 学生自学与反思
    五、“知识误解”矫正的方法
        (一) 基于教材内容
        (二) 基于解题策略
        (三) 基于学生自省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矫正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设计
        (一) 行动研究设计
        (二) 行动研究的准备
        (三) 教学设计构思
    二、行动研究过程和分析
        (一) “知识误解”成为学生的热词
        (二) 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三) “知识误解”矫正的书面记录
        (四) “知识误解”矫正的行动延伸
    三、“知识误解”行动研究的结束和讨论
        (一) “知识误解”矫正与传统答疑的效果对比准备
        (二) “知识误解”矫正与传统答疑的效果对比
        (三) “知识误解”矫正的效果讨论
        (四) “知识误解”矫正的行动研究思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知识误解”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 “知识误解”具有不完整、不清晰、不稳定、可应用等特性
        (三) “知识误解”矫正要遵循及时、主动、适度、宽容、具体等原则
        (四) “知识误解”的矫正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展望
        (一) 本研究的不足
        (二)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区域科技政策差异性、测度及其经济后果 ——以中部六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及研究贡献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现状
    2.2 国内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科技政策基本理论探索
        2.2.3 科技政策的制定、执行研究
        2.2.4 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2.2.5 科技政策体系研究
        2.2.6 科技政策科学的发展问题
    2.3 国内科技政策研究方法与研究评述
    2.4 国外科技政策研究热点
        2.4.1 科技政策的实施结果及其影响研究
        2.4.2 内容分析法在政策研究中的运用
第3章 科技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3.1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
        3.1.1 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
        3.1.2 公共政策的类型
        3.1.3 公共政策评价
    3.2 科技政策的概念界定及工具分析
        3.2.1 科技政策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3.2.2 我国科技政策工具及分类
    3.3 科技政策定量研究方法
        3.3.1 内容分析法
        3.3.2 科技政策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4章 中部六省科技政策差异性分析
    4.1 基于内容分析的政策差异性测度体系构建
        4.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4.1.2 政策文本的收集方法
        4.1.3 确定分析的信息单元和类目
        4.1.4 样本编码
        4.1.5 编码信度检验
    4.2 中部六省科技政策差异性分析
        4.2.1 政策颁布时间分布
        4.2.2 政策效力层级分析
        4.2.3 政策颁布部门情况
        4.2.4 政策工具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中部科技政策的经济后果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说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构建
        5.2.2 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
        5.2.4 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模型检验
        5.3.3 实证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提高中部科技政策效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英国大学
        2.1.2 制度变迁
        2.1.3 科研评估制度
        2.1.4 英国第三方机构
        2.1.5 英国大学科研资助体系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关于制度变迁的两种理论视角
        2.2.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流派观点
        2.2.3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2.2.4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动因解释框架
第3章 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历程
    3.1 以绩效为导向的科研选择评估制度(1986-1989年)
        3.1.1 建立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机制
        3.1.2 初步构建大学外部科研质量评估体
        3.1.3 科研选择评估制度(RSE)存在的问题
    3.2 以竞争为导向的科研水平评估制度(1990-2008年)
        3.2.1 完善基于学科质量的科研评估体系
        3.2.2 建立基于评估的经费绩效拨款模式
        3.2.3 科研水平评估制度(RAE)存在的问题
    3.3 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卓越框架制度(2009年-至今)
        3.3.1 突出科研绩效量化考核的制度改进
        3.3.2 应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度适应性调整
第4章 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4.1 从制度变迁过程来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功能性制度变迁
        4.1.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推进制度变迁
        4.1.2 推动区域竞争机制,实现制度功能转换
    4.2 从制度变迁方式来看,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实现制度创新
        4.2.1 以先局部再整体的方式推进制度发展
        4.2.2 在存量调整过程中逐步实现制度创新
    4.3 从制度变迁轨迹来看,在动态调整中呈现制度的路径依赖
        4.3.1 调整绩效拨款份额实现制度增长回报
        4.3.2 加强科研经费制度互补巩固绩效安排
第5章 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5.1 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分析
        5.1.1 政党主张变化与经济政策调整
        5.1.2 文化传统积淀与文化认同增强
        5.1.3 教育体制变革与制度范围扩大
    5.2 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行动者分析
        5.2.1 政府:强势推动的制度规制者
        5.2.2 大学:主动抉择的理性行动者
        5.2.3 第三方机构:协调冲突的制度维护者
第6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是实现国家效用最大化
        6.1.2 行动者间力量较量与利益博弈推动科研评估制度变迁
        6.1.3 发展历程及其制度变迁是渐进式的制度安排创新过程
        6.1.4 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机制失灵容易产生制度变迁节点
    6.2 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6.2.1 逐步完善以学科整体为对象的科研质量评估制度
        6.2.2 推动评估结果等级制度,引导大学内部质量建设
        6.2.3 建立中央与地方分层的稳定性科研经费资助制度
        6.2.4 统筹科研管理制度安排,健全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要机构和组织的英汉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涵义
        一、科技政策
        二、国际科技合作政策
    第二节 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相对空白阶段(改革开放至1985年)
        二、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全面起步阶段(1986年至2000年)
        三、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框架逐步清晰阶段(2001年至2005年)
        四、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体系日渐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第二章 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一节 形成了覆盖全面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一、以对俄科技合作为核心
        二、覆盖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合作初见成效
    第二节 确立了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支持体系
        一、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三、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第三节 建成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载体
        一、形成“一园三区十三个中心”的对俄科技合作格局
        二、建成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果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第三章 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直接引导性政策有待加强
        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经费不足
        二、国际科技合作载体配套资金缺乏
    第二节 间接扶持性政策有待补充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际科技合作比例较低
        二、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主体地位不突出
        三、科技中介组织尚未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节 相关配套性政策有待完善
        一、人才引进与交流政策不灵活
        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三、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制存在诸多弊端
第四章 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加强直接引导性政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二、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三、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支撑平台
    第二节 补充间接扶持性政策
        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二、扶持企业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
        三、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四、吸引境外科研经费投入
    第三节 完善相关配套性政策
        一、细化人才引进与交流政策
        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政策
        三、健全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澳大利亚科学院科学咨询职能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澳大利亚科学院科学咨询概况
    1.1 工作定位
    1.2 咨询服务对象 (包括委托方)
    1.3 咨询形式
    1.4 组织管理模式
2 AAS科学咨询的若干分析
3 一些启示和建议

(9)基于民生问题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民生问题及我国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一) 民生问题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 民生问题的内涵
        2、 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 民生问题的特征
        1、 经济性
        2、 政治性
        3、 文化性
        4、 社会性
        5、 生态性
        6、 科技性
    (三) 解决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1、 解决经济发展中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2、 解决政治发展中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3、 解决文化发展中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4、 解决社会发展中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5、 解决生态发展中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二、 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现状
    (一) 民生科技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 民生科技的内涵
        2、 民生科技的基本特征
    (二) 发展民生科技的战略意义
        1、 民生科技是经济增长的最佳突破口
        2、 民生科技重点服务于民主政治
        3、 民生科技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4、 民生科技促进社会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
        5、 民生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6、 民生科技有利于规避科技发展本身带来的风险
    (三) 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1、 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现状
        2、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制约因素
三、 民生科技发展与产学研合作
    (一)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及主体作用
        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2、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及作用
    (二) 产学研合作是解决民生科技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
        1、 以三角合作机制为根本,突破企业因素制约
        2、 以自主创新体系为导向,突破科技因素制约
        3、 以信息交流网络为依托,突破人才因素制约
    (三) 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民生科技发展战略
        1、 明确自主创新的民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2、 组建三角合作的民生科技发展战略基架
        3、 强化信息交流的民生科技发展战略保障
四、 解决民生问题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
    (一) 产学研合作的战略意义
        1、 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化
        2、 加速科研成果产品化
        3、 提高专业人才广适度
    (二) 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1、 通过产学研合作,完善教育事业发展
        2、 通过产学研合作,完善扩大就业战略
        3、 通过产学研合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4、 通过产学研合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 通过产学研合作,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工作
        1.1.1 选题背景
        1.1.2 主要研究工作
    1.2 国内煤层气科技政策研究进展
        1.2.1 主要研究领域
        1.2.2 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
    1.3 国外煤层气科技政策研究进展
        1.3.1 主要研究领域
        1.3.2 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
    1.4 我国煤层气科技政策研究的任务
        1.4.1 煤层气科技发展目标
        1.4.2 科技创新机制
        1.4.3 科技投入方式
        1.4.4 煤层气科技财税政策
        1.4.5 煤层气科技管理政策
        1.4.6 煤层气科技人才政策
    1.5 主要内容及创新
        1.5.1 主要内容
        1.5.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探讨
    2.1 经济社会发展和减排需要煤层气技术创新理论
        2.1.1 煤层气代表着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
        2.1.2 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减排
        2.1.3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理论
    2.2 政府干预科技创新理论
        2.2.1 科技创新风险理论
        2.2.2 科技创新领域正是政府扶持的舞台
    2.3 能源科技创新周期理论
        2.3.1 发现阶段
        2.3.2 开发阶段
        2.3.3 示范阶段
        2.3.4 应用阶段
        2.3.5 成熟阶段
    2.4 政府支持能源科技创新的三种方法
        2.4.1 政府直接扶持
        2.4.2 间接财税激励
        2.4.3 法规指引
第三章 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及其科技影响分析
    3.1 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
        3.1.1 煤层气开发利用被国家高度重视
        3.1.2 煤层气开发利用是最积极的煤矿瓦斯治理措施
        3.1.3 煤层气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3.1.4 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显着的碳减排效果
        3.1.5 煤层气开发利用已经形成新的产业
    3.2 煤层气资源量
        3.2.1 煤层气资源总量
        3.2.2 煤层气资源量分布
    3.3 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潜力
        3.3.1 Ro 及煤阶
        3.3.2 煤层的埋藏深度
        3.3.3 煤层厚度
        3.3.4 煤层气含量
        3.3.5 探明储量
    3.4 煤层气生产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
        3.4.1 资源丰度
        3.4.2 渗透性
        3.4.3 煤层气产能建设
        3.4.4 煤层气产量
        3.4.5 煤层气利用现状
    3.5 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
        3.5.1 煤层气勘探前景
        3.5.2 煤层气开发前景
        3.5.3 煤矿瓦斯产量
        3.5.4 煤层气与煤矿瓦斯利用前景
    3.6 科技进步对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影响
        3.6.1 中国煤层气科学与技术的突破
        3.6.2 以水平井和压裂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煤层气产量快速提高
        3.6.3 制约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科技问题
第四章 世界煤层气产业发展及其科技影响分析
    4.1 世界煤层气资源
        4.1.1 煤层气概念
        4.1.2 煤层气资源量
    4.2 俄罗斯煤层气产业发展状况
        4.2.1 煤层气资源量
        4.2.2 煤层气开发
    4.3 加拿大煤层气产业发展状况
        4.3.1 煤层气资源量
        4.3.2 煤层气开发
    4.4 澳大利亚和欧洲煤层气发展
        4.4.1 煤层气资源量
        4.4.2 煤层气开发利用
    4.5 美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状况
        4.5.1 煤层气资源量
        4.5.2 煤层气开发历程和成就
    4.6 科技进步是推动世界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6.1 美国发展煤层气得益于技术进步
        4.6.2 澳大利亚的技术突破带动煤层气快速发展
        4.6.3 加拿大技术突破之后才迎来了煤层气的快速发展
第五章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发展及其政策目标
    5.1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科技成就与任务
        5.1.1 美国煤层气科技领先发展
        5.1.2 我国煤层气科技发展历程
    5.2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科技发展方向
        5.2.1 煤层气地质与成藏理论研究
        5.2.2 钻井技术和钻井装备
        5.2.3 煤层气压裂技术
        5.2.4 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技术
        5.2.5 煤层气开发采出水处理技术
        5.2.6 煤层气处理转化和利用技术
    5.3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5.3.1 大型煤层气田的概念
        5.3.2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发展思路
    5.4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目标
        5.4.1 建立一体化煤层气鼓励政策
        5.4.2 巩固优势领域
        5.4.3 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
        5.4.4 培育煤层气开发领域新优势
        5.4.5 完善煤层气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5.4.6 研究提出煤层气科技政策的配套财税政策
        5.4.7 研究提出煤层气科技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六章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府投入政策研究
    6.1 国外煤层气科技投入方式分析
        6.1.1 美国联邦政府能源科技投入
        6.1.2 联邦政府天然气科技研发投入
        6.1.3 美国联邦政府的煤层气科技研发投入
        6.1.4 美国对煤层气科技研发的其他投入
    6.2 我国煤层气科技研发投入政策分析
        6.2.1 支持设立煤层气研发机构
        6.2.2 支持煤层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6.2.3 支持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6.2.4 其他煤层气研发投入
    6.3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的科技投入现状
        6.3.1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研发投入问题
        6.3.2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研发投入规模分析
        6.3.3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研发的重点项目
        6.3.4 大型煤层气田科技研发投入领域
        6.3.5 开展煤层气开发经济、社会、心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研究
第七章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财税政策研究
    7.1 税收政策是煤层气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7.1.1 税收政策是有效的调节手段
        7.1.2 税收政策是对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的间接激励
    7.2 税收政策
        7.2.1 增值税减免政策
        7.2.2 所得税减免政策
        7.2.3 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政策
        7.2.4 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7.3 煤层气开发的相关费用减免政策
        7.3.1 煤层气探矿权使用费减免政策
        7.3.2 煤层气采矿权适用费减免政策
        7.3.3 煤层气矿区使用费减免政策
    7.4 地方税费减免政策
        7.4.1 免征水利基金
        7.4.2 免征价格调节基金
        7.4.3 禁止乱收费
    7.5 财政政策
        7.5.1 煤层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
        7.5.2 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支持政策
        7.5.3 煤层气政策研究机构财政支持政策
第八章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管理政策研究
    8.1 按照新兴产业管理煤层气开发
        8.1.1 作为独立产业进行规划、统计
        8.1.2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应当单列
        8.1.3 煤层气应作为独立学科进行建设
    8.2 科技管理向煤层气倾斜
        8.2.1 重视煤层气科技选题
        8.2.2 设立国家煤层气政策研究机构
        8.2.3 加强煤层气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普工作
    8.3 科技奖励向煤层气倾斜
        8.3.1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关注煤层气开发利用标志性成果
        8.3.2 多层次奖励煤层气科技研发成果
        8.3.3 鼓励煤层气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8.4 发挥煤层气科技联盟的重要作用
        8.4.1 煤层气科技联盟
        8.4.2 丰富联盟工作
        8.4.3 吸收联盟成员
第九章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人才政策
    9.1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人才短缺问题严重
        9.1.1 从产业角度看大型煤层气田开发
        9.1.2 “十二五”期间煤层气产业队伍
        9.1.3 “十二五”将出现煤层气产业人才短缺
    9.2 加快煤层气工程人才培养
        9.2.1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启发
        9.2.2 煤层气专业人才教育的先导性探索
        9.2.3 开展煤层气工程专业教育
    9.3 完善煤层气科技人才成长机制
        9.3.1 鼓励煤层气研究机构快速发展
        9.3.2 开设煤层气专家讲堂
        9.3.3 鼓励煤层气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9.3.4 开展煤层气国际交流与合作
    9.4 对合肥工业大学参与煤层气工程教学与科研的思考
        9.4.1 设立煤层气工程院
        9.4.2 合肥工业大学在煤层气工程教育上的准备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1.1 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研究亟待开展
        10.1.2 创新周期阶段理论和 3 元政策体系理论
        10.1.3 中国煤层气开发成效显着,未来发展面临科技创新制约
        10.1.4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煤层气开发取得极大成功
        10.1.5 构建一体化的煤层气科技创新鼓励政策成为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的基本目标
        10.1.6 大幅度增加我国煤层气科技创新投入
        10.1.7 财税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的发展方向
        10.1.8 建立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管理新体制
        10.1.9 造就一大批煤层气科技创新人才
    10.2 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10.2.1 深化国外煤层气政策研究
        10.2.2 开展中外煤层气开发潜力对比研究
        10.2.3 国外能源科技政策、煤层气科技政策
        10.2.4 中国煤层气产业政策研究
        10.2.5 我国煤层气科技产业政策理论研究
        10.2.6 世界煤层气产量和利用情况统计
        10.2.7 加强煤层气科技创新的法规建设
    10.3 相关建议
        10.3.1 增加研究力量投入
        10.3.2 加强调研和培训
        10.3.3 加强方法研究
        10.3.4 加强煤层气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 部分论文
    2 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D]. 蔡小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美国第三产业结构演变及增长潜力研究[D]. 李涵. 吉林大学, 2019(10)
  • [4]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误解”及其矫正研究[D]. 王惠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区域科技政策差异性、测度及其经济后果 ——以中部六省为例[D]. 谢莉莎. 南昌大学, 2016(03)
  • [6]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变迁研究[D]. 李漫红. 东北大学, 2016(07)
  • [7]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研究[D]. 李丽. 黑龙江大学, 2013(05)
  • [8]澳大利亚科学院科学咨询职能及启示[J]. 冯霞,谢光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5)
  • [9]基于民生问题的产学研合作研究[D]. 赵怡帆. 渤海大学, 2012(10)
  • [10]大型煤层气田开发科技政策研究[D]. 郭艺.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澳大利亚的新科技政策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