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

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

一、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黄弘杨[1](2019)在《导电材料强化循环利用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去除甲基橙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每年印染废水量约为7亿吨,占全国总废水量的10%。印染工艺中使用最多的偶氮染料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特定条件下会分解产生多种含致癌物质的芳香胺。传统的物理处理或化学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绿色、生态、环保的环境要求,微生物处理技术已引起广泛关注。希瓦氏菌广泛分布,对有机染料废水具有多样化的代谢能力,可以很好地降解偶氮染料。因此,如何提高希瓦氏菌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性能是此技术的关键。本论文以模拟甲基橙(MO)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海藻酸钠(SA)包埋固定法对希瓦氏菌MR-1进行生物固定,创立一套实验室快速制备包埋微球的工艺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SA包埋微球和SA/希瓦氏菌MR-1微球的制备。以注射器、空气压缩机和点胶机稳压器为主体,构建了制备微球的装置,建立了一种实验室快速制备SA包埋微球的方法,制备时间短,50 mL制备溶液制成微球只需要1.5 h,并且后续处理简单,经济成本低。制得的SA包埋微球和SA/希瓦氏菌MR-1微球大小均匀,添加的希瓦氏菌固定于微球内部。(2)SA/希瓦氏菌MR-1/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微球的制备及其循环利用对MO的去除性能。制备得到了SA/希瓦氏菌MR-1/SWCNTs微球,SWCNTs的添加可以改善海藻酸钠的加工性能,使希瓦氏菌MR-1始终保持对MO的高去除效率。表征测试结果表明,SWCNTs分散于微球体系中,在微球内部形成了孔洞通道,增加了微球的流变性,明显增强了微球本身的机械强度。对MO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希瓦氏菌MR-1的exp1微球对MO的去除率高,表明希瓦氏菌MR-1具有强的降解MO性能;添加SWCNTs后的exp2对MO的去除率高,与exp1相近,但exp1的去除率随实验时间的增加明显降低,横向模式中从100%降低到60%左右,而exp2微球的去除率在横向模式4个周期内稳定在90%以上,表明SWCNTs的添加对希瓦氏菌MR-1的MO去除性能有明显作用。横向去除模式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直立去除模式。实验后的微球形态没有变化,对MO的去除率高,可以循环使用。(3)SA/希瓦氏菌MR-1/氧化石墨烯(GO)微球的制备及其循环利用对MO的去除性能。制备得到了SA/希瓦氏菌MR-1/GO微球,GO的添加可以较好地改善海藻酸钠的加工性能,使希瓦氏菌MR-1保持对MO的较高去除效率,综合效果不如SWCNTs。表征测试结果表明,GO分散于微球体系中,在微球表面形成了一种网络孔结构,增加了微球的流变性,明显提高了微球的机械强度。MO去除实验结果表明,该微球的MO去除性较高,GO的加入提高了微球对MO的去除性能,横向模式反应2 h处的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而没有添加GO的微球横向反应2 h处的去除率降低到60%左右。横向模式的去除效率高于直立模式。实验后的微球形态没有变化,对MO的去除率较高,可以循环使用。(4)SA/希瓦氏菌MR-1/纳米Fe3O4微球的制备及其循环利用对MO的去除性能。制备得到了SA/希瓦氏菌MR-1/纳米Fe3O4微球,Fe3O4的添加可以改善海藻酸钠的加工性能,使希瓦氏菌MR-1保持对MO的较高去除效率,综合效果不如其他两种材料。表征测试表明,纳米Fe3O4分散于微球体系中,对微球的微观形貌几乎没有影响,对微球的流变性影响不大,提高了微球本身的机械强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微球的MO去除性能较高,Fe3O4的加入提高了微球对MO的去除性能,但提高效果仅在横向模式中较明显,不如前两种微球。实验后的微球形态没有变化,对MO的去除率较高,可以循环使用。

车建刚[2](2018)在《臭氧/微电解耦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研究》文中提出猪场粪污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其中COD、SS和NH3-N等含量很高。厌氧之后的沼液碳氮比严重失调,且B/C也很低,可生化性很差,属于难降解有机废水之一;传统的工业化处理对其进行处理,出水难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开发一套经济合理操作简单的处理规模化猪场粪污废水的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上述猪场沼液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臭氧/微电解耦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系统研究该组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条件优化,并对其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结合了微电解和臭氧二者的优点,将两者耦合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组合,能够有效对猪场沼液进行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微电解工艺单独处理猪场沼液的效果,考察了曝气量、初始pH、反应时间和铁碳填料投加量四个因素对微电解工艺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RSM)对影响因子进行排序并确定了运行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作用大小进行排序为:铁碳投加量(X4)>初始pH(X2)>曝气量(X1)>反应时间(X3)。在曝气量和反应时间设计范围内,COD去除率受曝气量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相比其他两个因素较小,且均呈现出弱正相关关系;初始pH表现出负相关关系;铁碳投加量则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根据回归方程拟合得到最佳处理条件为:曝气量=6 L/h,初始pH为6.00左右,反应时间=9 h,铁碳投加量=200 g/L,在该条件下微电解对猪场沼液的COD去除率为54.74%。2、研究臭氧工艺单独处理猪场沼液的效果,考察了气流量、初始pH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对臭氧工艺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RSM)对影响因子进行排序并确定了运行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根据回归方程拟合得到最佳处理条件为:当气流量=60 L/h,初始p H=7.74,反应时间=70 min,臭氧氧化对猪场沼液的COD去除率为47.58%。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排序为:反应时间(C)>气流量(A)>初始pH(B),气流量(A)和反应时间(C)在该过程中表现出弱正相关性;而初始pH在小于7.00的时候表现出弱正相关性,在大于7.00时则表现出弱负相关性。3、通过接种污泥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经过将近20天的培养驯化,其处理效果较稳定,COD去除率达到88.86%,NH3-N去除率达到81.06%。挂膜稳定运行后,考察了其处理模拟猪场沼液的效果,分析了气水比、HRT、Fe3+等影响因素对反应器去除效率的影响,从而得到反应器较优的运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温度27-30℃,气水比=17:1,HRT=12 h时,在此条件下,反应器对模拟猪场沼液COD、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97%、81.65%和70.40%。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向反应器中添加不同浓度的Fe3+,当Fe3+浓度分别为25、50、75和100 mg/L时,反应器的去除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反应器内的微生物主要附着于生物膜上;对污泥进行比耗氧速率测定结果为24.75mgO2/gMLVSS?h,表明反应器内微生物代谢速度快,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强。4、对比研究了初始pH、气体流量等因素对臭氧/微电解耦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效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佳运行条件为反应温度为室温,初始pH值=8.00左右,反应时间=70 min,气体流量=60L/h。在该条件下,耦合工艺对猪场沼液COD、TOC去除率分别为75.71%和62.37%。出水B/C比明显升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改善。对臭氧曝气微电解耦合工艺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发现:(1)、微电解与臭氧产生协同作用,且反应初期占主导作用的是微电解反应;(2)、Fe2+/Fe3+对臭氧具有催化作用;(3)、随着pH值的升高,耦合工艺出水中的铁离子浓度逐渐降低。5、臭氧/微电解耦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猪场沼液共运行30 d,实验条件为:初始pH值=8.00左右,臭氧进气流量=60 L/h,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水比=17:1,HRT=12 h,铁碳投加量=200 g/L,室温。臭氧/微电解耦合反应器为序批式连续臭氧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池为连续曝气连续进水;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猪场沼液的情况如下:(1)、组合工艺进水COD平均浓度约为1249.23 mg/L,出水COD平均浓度为109.62 mg/L,组合工艺对猪场沼液的COD平均去除率能够达到91.22%;(2)、组合工艺进水的NH3-N浓度在680-730 mg/L之间变化,出水NH3-N浓度大多维持在100 mg/L以下,NH3-N平均去除率约为86.49%;(3)、组合工艺进水的TP浓度在40 mg/L上下浮动,出水TP浓度大多维持在8 mg/L以下,TP平均去除率约为84.82%。

冯岩[3](2017)在《TDE-BAF工艺去除城市污水中布洛芬的效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城市污水中以布洛芬为代表的难降解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类有机物降解效能较弱、PPCPs类有机物结构复杂和活化能高等问题,根据三维电极(TDE)和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应器的内部运行特征以及赤泥和沸石矿渣等废渣利用低的现状,在揭示电场对微生物群体刺激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效去除城市污水中布洛芬的TDE-BAF体系,筛选了耦合体系的关键调控参数,建立了关键调控参数与去除污染物效能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了TDE-BAF体系去除效能和污染物的空间去除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揭示了电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为降解城市污水中布洛芬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分别以天然斜发沸石矿渣、工业废渣-赤泥为骨料,制备了吸附型生物滤料和赤泥基粒子电极,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型生物滤料的最佳制备工艺:质量比(沸石矿渣:粘合剂:成孔剂)为14:4:3,煅烧温度:1150℃,吸附性能符合朗缪尔(Langmuir)方程,当温度为6–11?C时吸附型生物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83%和79.81%;赤泥基粒子电极的最优制备条件:质量比(赤泥:沸石矿渣:铁粉)为5:3:2,碳粉5%,焙烧温度1000℃,保温10分钟,赤泥基粒子电极含有过渡金属和稀有金属氧化物高达40.46%,且以高度分散的形态分布于整个粒子电极上,降解布洛芬以电转化为主。以制备的吸附型生物滤料和赤泥基粒子电极为填料,在揭示电流对微生物群体刺激效应的基础上,考察了极板间距、赤泥基粒子电极和吸附型生物滤料高度比对降解布洛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电流密度范围内电流促进微生物生长,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微生物降解酶活性,并且加速反应率以及提高污染物去除率;较高的电流密度抑制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生物群落多样性并降低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赤泥基粒子电极和吸附型生物滤料高度比为1:4和电极间距为10cm时,可构建高效去除布洛芬为代表的难降解有机物的TDEBAF反应器,其挂膜速度快,且COD和氨氮去除效率均比单独BAF高。以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动态实验研究,选取PPCPs典型物质布洛芬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响应曲面法筛选出TDE-BAF工艺的关键调控参数,并建立电流密度(CD)、水力停流时间(HRT)及进水布洛芬浓度与COD、氨氮和典型PPCPs类有机物-布洛芬去除效能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TDE-BAF工艺同时去除COD、NH4+-N和布洛芬的最佳工艺条件:CD 12.73A/m2、HRT 3.5h、进水布洛芬浓度0.09mg/L,CD、HRT和进水布洛芬浓度等关键参数中任意两个参数的交互作用都对COD、NH4+-N和布洛芬去除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在CD12.73A/m2、HRT 3.5时,TDE-BAF耦合工艺对COD、TOC、布洛芬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72%、81.91%、93.48%和85.19%,比单独BAF分别提高了14.57%、19.83%、61.56%和10.49%;TDE-BAF反应器对COD、TOC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滤料层厚度?90cm的区域,氨氮硝化作用区集中在60cm-150cm范围,在TDE区域对布洛芬的去除为51.78%,占总去除率的55.40%。在TDE-BAF反应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采用Miseq高通测序技术,以单独BAF为参比,研究了电流密度、进水布洛芬浓度、反冲洗对于TDE-BAF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2.73A/m2时,由于系统上部存在电流,使TDE-BAF系统上部微生物多样性低,下部微生物多样性高,同单独BAF相同部位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较大;电流密度和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系统内的微生物多样性具有相似的影响;反冲洗前后,TDE-BAF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沿反应器高度逐渐降低,在反应器上部,反冲洗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比反冲洗前增加,而在反应器下部,结果正好相反,相似的结果也存在单独的BAF反应器内。

何沐阳[4](2017)在《高效脱色真菌强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偶氮染料广泛应用于化工产业,具有结构复杂、难生物降解等特点,代谢中间产物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毒性甚至“三致”效应,导致环境污染。利用生物处理技术对偶氮染料进行降解脱色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环境友好等特点,而真-细菌联用技术是对传统生物工艺的升级,提供了一种高效、应用潜力巨大的偶氮染料工业废水处理方法。本研究首先从海泥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脱色多种偶氮染料功能的酵母菌LH-F1,经外部形态观察、2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确定其属于Magnusiomyces ingens,在GenBank数据库中其登录号为KF443804。分别考察菌株LH-F1的悬浮生长孢子和固定化孢子脱色ARB的最佳条件,确定菌株LH-F1是一株典型的好氧、嗜中温酵母,适应中性和弱酸性环境。酵母LH-F1通过还原脱色、芳香胺类中间产物的脱硫/脱氨转化以及次级产物进入TCA循环被矿化等代谢途径降解酸性红B(ARB)。进行摇瓶实验模拟SBR运行过程,考察生物强化体系中不同浓度固定化菌对含ARB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取不同时期内各组反应体系中污泥样品进行PCR-DGGE分析,研究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确定海藻酸钙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真菌LH-F1的最佳包埋密度为40 g/L;与非强化体系相比,生物强化技术可以提高对ARB处理效果与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且固定化菌LH-F1投加浓度在3-6 g/L范围内时强化效果达到最佳。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强化技术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具有代谢磺基偶氮化合物功能、反硝化功能细菌以及具有高效降解代谢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功能的真菌演替为优势菌株。构建3组实验室规模BAF,分别接种活性污泥、偶氮染料脱色酵母LH-F1(对照组)及二者的混合培养物(生物强化组),在改变HRT与进水ARB浓度条件下运行四个阶段,考察3组BAF出水中ARB脱色效果、COD去除率、OD600与生态毒性。结果表明,与仅接种单一活性污泥或单一菌株LH-F1的BAF相比,生物强化BAF具有更高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同时出水浊度明显降低。因此,生物强化BAF对含ARB工业废水在处理性能方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耐冲击负荷能力,实现高效降解并脱毒ARB。MiSeq测序的结果显示,不同运行条件下三组BAF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并确定Magnusiomyces为生物强化体系中优势真菌属,表明真菌LH-F1定殖于BAF的微生物群落中。

雒晨[5](2016)在《电解—生物铁法对苯胺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发展,环境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呈现越来越多、不断积累的势头,难降解有机物以其较高的毒性与化学稳定性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对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物化法和生物法,而生物法因为其操作简单、经济性高、成本低廉等优点,一直以来都是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当中的首选。但是由于难降解有机废水具有有机物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大、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等特性,使得常用的物化及生化处理工艺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因此,强化生化处理工艺,提高生化法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率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而通过投加载体或其他物质使之与微生物之间产生强化作用来提高降解能力,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投加的物质有磁粉、粉末活性炭、沸石粉、零价铁如海绵铁等,均可有效的强化生物处理效果。本课题采用电解法与生物法相结合,使电解生成的铁离子与体系中的微生物结合,形成电解-生物铁法,来处理难降解废水,充分发挥电解法与生物法各自的优点,实现对传统生物法的强化,从而加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果。本课题以普通SBR反应器为对照,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电解-生物铁法的应用。首先通过在SBR反应器中加入惰性电极(石墨板)外加电场,考察不同的外加电场强度对SBR体系中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以及对模拟苯胺废水的降解效果;其次,通过铁阳极电解法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电解-生物铁法中,铁离子溶出量和类Fenton效应的影响;最后通过序批式反应器,考察在不同电压条件下,电解-生物铁法对实际苯胺废水的降解效果,得到以下结论:(1)与普通SBR反应器对比,外加电场强度分别为3 V/cm、4.5 V/cm时,对体系中活性污泥的三种性质SV、MLSS和SOUR值均有促进作用,且4.5 V/cm效果更好;但电场强度太小为1.5 V/cm时,对SV、MLSS和SOUR值的促进效果没有以上两级明显,而电场强度太大时,反而对这三种性质有反作用,抑制体系内的微生物活性;电场强度的变化对MLVSS值没有较明显的作用,适中的电场强度下,体系内的SVI值也无明显变化,低电场强度可对SVI值有轻微的促进作用,较高电压可使SVI大幅度增加,污泥膨胀几率增大,影响微生物活性。(2)外加电场对体系中的废水COD浓度无较大影响,在对模拟苯胺废水的降解过程中,较小的电场强度对苯胺也没有明显作用,而3 V/cm、4.5 V/cm电场强度下,苯胺的降解效果远高于普通SBR反应器,高电场条件下,会影响体系的降解效果,苯胺与TN的出水浓度均说明这一点,苯胺分解会产生NH3,出水NH3-N浓度的升高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一说法,对TP的降解也是这样的规律。(3)在电解-生物铁反应体系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体系内铁离子溶出量的影响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铁离子溶出量的最佳条件分别是:电解+生物体系,电解时间为30min,电压为6 V,且活性污泥浓度为2 g/L。在不同生物量条件下,两种体系内均有H2O2产生,而羟基自由基的产生量较小,氧化效果较弱,不能充分说明类Fenton效应是否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4)使用序批式反应器考察电解-生物铁法对实际苯胺废水的处理效果。加入电解装置的反应器中,随着电压的增大,体系内的Fe(Ⅱ)、Fe(Ⅲ)和TFe浓度均随之升高,但是对体系中COD的去除没有明显的改善;从氨氮的出水浓度可以看出,6V电压反应器中氨氮浓度最高,苯胺效果降解也最好,单一生物反应器中的氨氮浓度最低,硝化作用最明显,TN的平均去除率都偏低,反硝化作用较差;因为体系中铁离子的大量存在,其与生物协同作用对TP去除效果较好,均优于2#反应器。对电解-生物铁法的研究可知,在适宜的电压范围(3-6V)内,可以促进生物体系中的微生物活性,当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反而会对生物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强化处理效果;而微生物也会反过来增加电解反应的传质效率,两种方法能够互相起到良好的协同促进作用,同时,电解法也为生物铁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投加方式,并在一定程度可以应用与实践。

尹敏[6](2016)在《湿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制备及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条件研究》文中认为湿式催化氧化技术(CWAO)作为一种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通过添加合适的催化剂、氧化剂以进一步降低反应条件、提高废水处理效果。本论文将CWAO用在染料废水的处理上,一方面研究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另一方面探究其对染料废水AR88的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酸性红88(Acid Red 88)为研究对象,研究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种类及浓度)、浸渍温度、焙烧(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制备了单活性组分催化剂(1#)。再对催化剂制备进行改性研究,确定改性方法和最佳制备条件,得到双活性组分催化剂(2#)。分别采用SEM、XRD和BET对两种催化剂进行表面形态分析、定性及半定量分析、比表面积分析。用制备的两种催化剂1#、2#处理AR88染料废水,研究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pH、反应温度及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对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1#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以锂硅粉0#为载体,40℃下浸渍Fe(NO3)3(0.1mol/L)20h,焙烧条件为:温度T=500℃,时间t=90min。(2)2#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以锂硅粉0#为载体,40℃下浸渍由0.1mol/L的Fe(NO3)3、Zn(NO3)2按照1:1配比进行配置的活性组分溶液,浸渍时间20h;焙烧条件为:温度T=400℃,时间t=150min。(3)制备的两种催化剂1#、2#在比表面积、孔容、孔径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2#较0#比表面积分别增加了5.48%、47.70%;孔容增加了33.33%、16.67%;介孔分别增加了0.95%、2.08%;1#、2#的C值是0#的1.455倍、2.995倍。(4)以1#为催化剂,AR88染料废水最佳处理条件为:催化剂用量15g/L,氧化剂H2O2用量为5ml/L,40℃下反应120min。且在该条件下,将制备1#催化剂用来处理浓度在200mg/L以下的AR88,脱色率均在96%以上。(5)以2#为催化剂,AR88染料废水最佳处理条件为:催化剂用量14g/L,氧化剂H2O2用量为5ml/L,40℃下反应90min。且在该条件下,将制备的2#催化剂用来处理浓度在400mg/L以下的AR88,脱色率均在99%以上。(6)两种催化剂进行湿式催化氧化AR88反应过程均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以1#为催化剂,反应活化能为50.98KJ/mol;以2#为催化剂,反应活化能为21.91KJ/mol。

冯岩,宋亭,李雪,巩玉帅,郭玉中,于衍真[7](2016)在《电生物耦合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分析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应用情况,综述电生物耦合技术在电极材料、影响因素、处理重金属废水、硝酸盐废水、含磷废水、染料废水、硝基苯废水和有毒难处理有机废水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进一步研究电场对微生物的群体刺激效应,采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微观上揭示电生物耦合机理,指出电生物耦合技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应加大研究力度,迅速使之工程化。

修晶玥[8](2015)在《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偶氮染料废水色度深、水量大、分布面广、水质变化大、有机毒物含量高、难生物降解,是很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现有的生物处理方法大多存在处理效率低、剩余污泥量大、水处理药剂用量大和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因此,研究高效经济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直接耐晒蓝B2RL(含三偶氮基偶氮染料)染料废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染料废水去除能力的试验研究。通过平行对比方法,研究电解-接触氧化法对三偶氮基染料直接耐晒兰B2RL、单偶氮基染料活性艳红X-3B模拟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水解-好氧接触氧化法进行处理直接耐晒兰B2RL的对比。研究了电流密度和电解水力停留时间对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影响。电解反应器以铁皮为阳极,石墨柱为阴极。生物水解反应器、接触氧化反应器内放置生物膜载体填料(醛化维尼纶丝组合填料,比表面积1400-2500m2/m3)。以染料浓度、色度、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为指标。好氧接触氧化反应水力停留时间7.95h,流量 2L/h。试验结果表明,电解-接触氧化法对偶氮染料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0.096 mA·cm-2、电解/水解停留时间12h、好氧接触氧化反应7.95h、流量2L/h下,对染料废水的浓度、色度、CODcr、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7.40%、97.33%、87.76%和56.07%;相同条件下,水解-好氧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效果分别是41.97%、56.67%、79.23%和52.09%。电解-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处理单偶氮基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和三偶氮基偶氮染料直接耐晒蓝B2RL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流速2L/h,水力停留时间12h,电流密度0.096mA·cm-2时,对活性艳红X-3B染料浓度、色度、CODcr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99%、86%和52%左右。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活性艳红和直接耐晒蓝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基本相同,说明该方法处理能力较强,电解将染料分子显色键打开,使后续好氧生物能够有效降解染料分子的电解产物,并且这种能力受分子结构的影响较小。在水力停留时间为电解和水解反应器内12h条件下,电流密度对电解-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染料废水有明显的影响,电解-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在0.024、0.048、0.072、0.084、0.096(单位mA·cm-2)范围内随电流密度的升高而提高,在电流密度0.096 mA·cm-2时有最好的效果,继续增加电流强度,去除率升高效果不大。电流较小时,电流密度的提高对电解-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染料废水效果的影响显着。在电流密度为0.096 mA·cm-2条件下,考查水解和电解反应器内水力停留时间12h、11h、9.2h、8h下的处理效果。水力停留时间的改变对电解-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处理色度的去除效果影响最大,对染料浓度的去除效果影响也较为明显,但是对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变化并不明显。水力停留时间为11 h时,电解-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染料浓度、色度、CODcr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89%、96.67%、84.95%和64.61%。电解-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染料浓度、色度、CODcr、氨氮的去除率都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减小而降低。8h的处理效果分别为:86.83%、76.67%、77.67%和 60.11%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强化降解机理研究分析表明,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染料浓度、色度、CODcr、氨氮效果都优于生物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其中染料浓度和色度的去除方面效果尤为显着。电解引起的氧化还原作用、电极作用、电絮凝作用、气浮作用、电泳作用对染料的降解起到主要促进作用。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填料外层的微生物与水中悬浮的少量微生物,填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与废水充分接触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基础上加上电解作用,是偶氮染料废水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出水效果,而且也能适应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郎佳丽,赵玉华,皛玥修[9](2014)在《电-生物耦合技术对偶氮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偶氮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等行业,产生的染料废水严重污染环境,降解处理染料废水成为了难题。本文对电-生物耦合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原理以及该技术对偶氮染料废水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目前电-生物耦合技术在偶氮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其问题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金子阳[10](2014)在《电—生物耦合法处理不同染料废水的效能试验》文中提出染料废水种类繁多,化学成分复杂,属于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多数染料在自然界中无法直接降解,直接排入水体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会有很大危害。目前,电-生物耦合法对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染料上,而对不同染料废水的对比研究比较少见。对电-生物耦合法处理不同染料废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找到一种高效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电-生物耦合法,是在水解-好氧氧化法的生物水解反应单元,施加直流电微电场,以电场与生物的协同作用,促进染料的水解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染料脱色作用。采用的处理工艺为:电生物水解-好氧接触氧化,两级反应器内均装设生物填料。水解单元水力停留时间12h,好氧单元水力停留时间7.95h。以单偶氮染料(酸性大红3R)、四偶氮染料(直接耐晒黑G)和蒽醌染料(活性艳蓝X-BR)作为不同染料进行废水处理效能对比研究。同时进行生物水解-接触氧化法处理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的对比试验。电-生物耦合水解采用直流电,电流密度分别为0.024mA/cm2、0.048mA/cm2、0.071 mA/cm2和0.095 mA/cm2。试验用染料废水水质为:染料质量浓度(37.11~58.21)mg/L、色度(421-728)倍、CODCr(100.48~136.93) mg/L和氨氮(6.28~15.26)mg/L。试验结果表明:(1)染料废水处理效果与染料分子量及分子结构相关,分子结构越复杂,分子量越大,去除效果越差。电-生物耦合法对单偶氮染料、四偶氮染料和蒽醌染料废水的质量浓度、色度和CODCr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对氨氮也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对比三种染料的总体处理效果,蒽醌染料效果最好,单偶氮染料次之,四偶氮染料效果相对较差。(2)电流密度对电-生物耦合系统的影响。在试验所选电流密度范围内,三种染料各项指标的处理效果均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提高。电流密度为0.095 mA/cm2时处理效果最好,此时单偶氮染料、四偶氮染料和蒽醌染料质量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8.70%、94.30%和99.68%;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5.67%、95.31%和96.59%;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0.06%、88.27%和94.05%;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15%、60.69%和60.32%。试验末期电流密度为0.024mA/cm2的补充试验表明,随着水温的提高及系统降解机制的成熟,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有一定提高。(3)反应器内微生物。微生物的对比分析表明,废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与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吻合:蒽醌染料反应器内微生物量大、种类多、活性强,其处理效果最好;单偶氮染料次之,四偶氮染料最差。三种染料的废水中都出现了原生动物,这说明三种染料的降解效果均较好。(4)光谱分析结果。吸收光谱对比分析表明,电流密度为0.095mA/cm2时,电-生物耦合工艺处理后三种染料废水的吸收光谱形状、吸收峰位置和吸收强度产生很大变化。在染料废水的降解过程中电-生物耦合水解单元起主要作用。电-生物耦合水解单元提高了染料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助于后续接触氧化阶段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去除。与生物法比较,电-生物法处理后的吸收光谱曲线更加平缓。(5)电-生物系统的处理效果较生物系统效果显着提高。电-生物系统与生物系统处理单偶氮染料(酸性大红3R)废水的对比研究表明,电-生物系统的处理效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试验运行第105~136天,电-生物系统(电流密度为0.095mA/cm2)和生物系统均达到最好的处理状态,此阶段两个系统去除率平均值:染料质量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8.70%和66.02%,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5.67%和58.90%,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0.06%和75.93%,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15%和44.74%。

二、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导电材料强化循环利用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去除甲基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偶氮染料废水的现状及处理
        1.1.1 偶氮染料废水的现状
        1.1.2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1.3 希瓦氏菌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单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纳米四氧化三铁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藻酸钠微球和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微球的制备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置
        2.2.2 希瓦氏菌的培养
        2.2.3 包埋微球的制备
        2.2.4 包埋微球的SEM扫描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单壁碳纳米管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O的循环去除性能研究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微球的制备
        3.2.2 微球的性能表征测试
        3.2.3 微球对MO的去除实验
        3.2.4 标准曲线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测试结果
        3.3.2 直立式放置下微球的MO去除效率
        3.3.3 横向式放置下微球的MO去除效率
        3.3.4 MO去除实验后的微球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氧化石墨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O的循环去除性能研究
    4.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1.1 仪器
        4.1.2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微球的制备
        4.2.2 微球的性能表征测试
        4.2.3 微球的MO去除实验
        4.2.4 标准曲线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征测试结果
        4.3.2 直立式放置下微球的MO去除效率
        4.3.3 横向式放置下微球的MO去除效率
        4.3.4 MO去除实验后的微球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纳米Fe_3O_4 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O的循环去除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
        5.1.2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纳米Fe_3O_4 的制备
        5.2.2 微球的制备
        5.2.3 微球的性能表征测试
        5.2.4 微球的MO去除实验
        5.2.5 标准曲线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Fe_3O_4的XRD测试
        5.3.2 表征测试结果
        5.3.3 直立式放置下微球的MO去除效率
        5.3.4 横向式放置放置下微球的MO去除效率
        5.3.5 MO去除实验后的微球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臭氧/微电解耦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猪场废水概述
    1.2 猪场废水常用的处理技术
        1.2.1 国内外猪场废水处理模式
        1.2.2 猪场废水处理技术方法
        1.2.3 江西省规模化养猪场废水治理技术
    1.3 微电解工艺及其应用
        1.3.1 微电解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微电解的影响因素
        1.3.3 微电解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臭氧工艺及其应用
        1.4.1 臭氧技术的基本原理
        1.4.2 臭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生物接触氧化池及其应用
        1.5.1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1.5.2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1.5.3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猪场废水来源与水质
        2.1.2 污泥
        2.1.3 微电解填料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仪器与药品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药品
    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2.4.1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2.4.2 物理表征
第3章 微电解处理猪场沼液废水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用水水质
        3.2.4 实验方法
        3.2.5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3.3.2 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3.3.3 调控策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臭氧处理猪场沼液废水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用水水质
        4.2.4 实验方法
        4.2.5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4.3.2 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4.3.3 调控策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猪场沼液废水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用水水质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装置的启动
        5.3.2 影响因素对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5.3.3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污泥活性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臭氧/微电解耦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材料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用水水质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组合工艺的协同作用
        6.3.2 初始pH对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6.3.3 气体流量对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6.4 作用机理探讨
        6.4.1 表面形态分析
        6.4.2 耦合体系作用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臭氧/微电解耦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猪场沼液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剂与材料
        7.1.2 实验装置
        7.1.3 实验用水水质
        7.1.4 实验方法
    7.2 臭氧/微电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
        7.2.1 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7.2.2 组合工艺对NH_3-N的去除效果
        7.2.3 组合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TDE-BAF工艺去除城市污水中布洛芬的效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城市污水中以布洛芬为代表的难降解PPCPS类有机物处理现状
        1.2.1 布洛芬的生物降解
        1.2.2 布洛芬的物化降解
    1.3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3.2 电生物耦合反应器结构
        1.3.3 电极材料的选择
        1.3.4 电生物耦合技术影响因素
        1.3.5 电生物耦合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3.6 电生物耦合技术发展趋势
    1.4 三维粒子电极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三维粒子电极降解机理
        1.4.2 粒子电极
        1.4.3 三维粒子电极发展趋势
    1.5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工业废渣-赤泥和沸石矿渣对环境的危害
    1.7 论文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水及水质
        2.1.2 制备吸附型生物滤料原材料
        2.1.3 制备赤泥基粒子电极原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3.1 吸附型生物滤料曝气生物滤池
        2.3.2 三维电极反应装置
        2.3.3 TDE-BAF耦合系统装置
    2.4 实验方法
        2.4.1 吸附型生物滤料吸附性能实验
        2.4.2 吸附型生物滤料曝气生物滤池降解效能实验
        2.4.3 三维电极系统降解布洛芬实验
        2.4.4 活性中间体检测方法
        2.4.5 电流对微生物群落的刺激效应实验
        2.4.6 TDE-BAF耦合系统构建实验
        2.4.7 TDE-BAF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效能及空间特性实验
        2.4.8 高通量测序
    2.5 分析测试方法
        2.5.1 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5.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第3章 TDE-BAF工艺填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吸附型生物滤料的制备
        3.2.1 原材料选择
        3.2.2 制备工艺流程
        3.2.3 吸附型生物滤料制备工艺优化
    3.3 吸附型生物滤料的表征
        3.3.1 吸附型生物滤料基本物化性能
        3.3.2 吸附型生物滤料微观结构表征
        3.3.3 吸附型生物滤料成分分析
        3.3.4 吸附型生物滤料吸附性能测定
        3.3.5 吸附型生物滤料降解城市污水性能研究
    3.4 赤泥基粒子电极的制备
        3.4.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及选择
        3.4.2 催化活性物质选择
        3.4.3 制备工艺流程
        3.4.4 赤泥基粒子电极制备工艺优化
    3.5 赤泥基粒子电极的表征
        3.5.1 赤泥基粒子电极基本物化性能
        3.5.2 赤泥基粒子电极微观结构表征
        3.5.3 赤泥基粒子电极成分分析
        3.5.4 赤泥基粒子电极降解布洛芬性能及机理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流对微生物群体刺激效应构建TDE-BAF系统
    4.1 引言
    4.2 电流对微生物群体的刺激效应研究
        4.2.1 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4.2.2 电流密度对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4.2.3 电流密度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4.3 TDE-BAF耦合系统反应器的构建
        4.3.1 主电极的选择及处理
        4.3.2 极板间距的确定
        4.3.3 赤泥基粒子电极和吸附型生物滤料高度比的确定
        4.3.4 TDE-BAF系统反应器
    4.4 TDE-BAF系统反应器的启动
        4.4.1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运行参数
        4.4.2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COD去除特性
        4.4.3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氨氮去除特性
        4.4.4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生物相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DE-BAF工艺降解城市污水效能及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调控参数筛选
        5.2.1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因数编码及实验结果
        5.2.2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因素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5.2.3 TDE-BAF工艺条件优化及实验验证
        5.2.4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5.3 TDE-BAF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效能研究
        5.3.1 TDE-BAF工艺对于COD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5.3.2 TDE-BAF工艺对于TOC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5.3.3 TDE-BAF工艺对布洛芬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5.3.4 TDE-BAF工艺对于氨氮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5.4 TDE-BAF工艺降解城市污水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5.4.1 TDE-BAF工艺降解以布洛芬为代表的有机物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5.4.2 TDE-BAF工艺去除氨氮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TDE-BAF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6.1 引言
    6.2 生物信息数据的合理性统计及优化
    6.3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微生物群落对比分析
        6.3.1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去除效能对比分析
        6.3.2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微生物多样性对比分析
        6.3.3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6.4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6.4.1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去除效能的影响
        6.4.2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6.4.3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5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6.5.1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去除效能的影响
        6.5.2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6.5.3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6.6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6.6.1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和BAF系统去除效能的影响
        6.6.2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6.6.3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效脱色真菌强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偶氮染料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偶氮染料的应用及其危害
    1.2 偶氮染料处理技术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生物化学法
    1.3 利用真、细菌联合处理偶氮染料的研究进展
    1.4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1.5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微生物群落解析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高效偶氮染料降解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偶氮染料浓度分析
        2.2.2 偶氮染料降解真菌的驯化与分离
        2.2.3 偶氮染料降解真菌的鉴定方法
        2.2.4 菌株对多种偶氮染料的脱色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LH-F1的分离及鉴定
        2.3.2 菌株LH-F1对不同偶氮染料的脱色
    2.4 本章小结
3 高效偶氮染料降解真菌的最优生长、降解条件考察及机理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初始染料浓度对菌株LH-F1的生长及脱色的影响
        3.2.2 菌株LH-F1悬浮生长、固定化孢子降解及生长最优条件考察
        3.2.3 菌株LH-F1对ARB的代谢途径推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LH-F1悬浮孢子生长及脱色ARB条件优化
        3.3.2 菌株LH-F1固定化孢子脱色ARB的条件优化
        3.3.3 菌株LH-F1对ARB的代谢途径推测
    3.4 本章小结
4 真菌强化活性污泥体系对ARB的降解脱色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LH-F1的富集培养、固定化及污泥的驯化
        4.2.2 生物强化体系的建立及固定化真菌LH-F1接种量的优化
        4.2.3 各反应体系的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4.2.4 各反应体系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真菌LH-F1的包埋密度优化
        4.3.2 固定化真菌LH-F1接种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3 各反应体系的PCR-DGGE指纹分析
    4.4 小结
5 真菌LH-F1强化BAF连续处理ARB废水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BAF的设计、构建及运行参数设定
        5.2.2 BAF运行过程中MLSS、COD、OD600分析方法
        5.2.3 污泥的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5.2.4 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AF运行结果
        5.3.2 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法)
        5.3.3 利用Miseq测序法解析微生物群落动态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电解—生物铁法对苯胺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生物铁法概述
        1.2.1 生物法概况
        1.2.2 生物铁技术
        1.2.3 生物铁技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3 电解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絮凝法
        1.3.2 电气浮法
        1.3.3 电催化氧化法
        1.3.4 电解法的研究方向
    1.4 电解法与生物法结合概况
    1.5 苯胺废水的处理现状
        1.5.1 化学法
        1.5.2 物理法
        1.5.3 生物法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2 外加电场对生物法中活性污泥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内容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配水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3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外加电场对活性污泥SV、MLSS的影响
        2.3.2 外加电场对活性污泥SVI的影响
        2.3.3 外加电场对活性污泥MLVSS的影响
        2.3.4 外加电场对活性污泥SOUR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外加电场对模拟苯胺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内容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配水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2.3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电场强度下苯胺的降解效果
        3.3.2 不同电场强度下COD的降解效果
        3.3.3 不同电场强度下NH3-N的降解效果
        3.3.4 不同电场强度下TN的降解效果
        3.3.5 不同电场强度下TP的降解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电解法中铁溶出量及类Fenton效应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内容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污泥来源
        4.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4.2.3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体系对铁离子溶出量的研究
        4.3.2 不同电解时间对铁离子溶出量的研究
        4.3.3 不同电压对铁离子溶出量的研究
        4.3.4 不同生物量对铁离子溶出量的研究
        4.3.5 体系内类Fenton效应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电解-生物铁法对实际苯胺废水的处理效果
    5.1 研究目的与内容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内容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配水
        5.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5.2.3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体系中铁离子的变化情况
        5.3.2 降解效果
        5.3.3 体系中p H值和ORP的变化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湿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制备及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染料废水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其特征
        1.1.2 染料废水的危害
        1.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
        1.2.1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1.2.2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催化剂的制备
    1.3 研究内容
        1.3.1 催化剂制备研究
        1.3.2 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条件研究
        1.3.3 反应动力学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 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实验条件
        2.2.4 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最佳实验条件
    2.3 分析测定方法
        2.3.1 酸性红88吸光度测定
        2.3.2 废水目标处理物脱色率
        2.3.3 酸性红88浓度的测定
        2.3.4 催化剂SEM分析
        2.3.5 催化剂BET分析
        2.3.6 催化剂XRD分析
3 催化剂制备研究
    3.1 单活性组分催化剂制备研究
        3.1.1 载体的优选
        3.1.2 活性组分种类及浓度的确定
        3.1.3 浸渍温度的确定
        3.1.4 焙烧条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的确定
    3.2 催化剂制备的改性研究
        3.2.1 改性方法的确定
        3.2.2 第二活性组分种类及配比的确定
        3.2.3 焙烧温度的确定
        3.2.4 焙烧时间的确定
    3.3 催化剂表征
        3.3.1 催化剂SEM分析
        3.3.2 催化剂BET分析
        3.3.3 催化剂XRD分析
    3.4 两种催化剂的比较分析
    3.5 小结
4 湿式催化氧化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研究
    4.1 以铁/锂硅粉为催化剂
        4.1.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1.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4.1.3 反应pH值得影响
        4.1.4 反应温度的影响
        4.1.5 初始浓度的影响
        4.1.6 正交实验
    4.2 以铁+锌/锂硅粉为催化剂
        4.2.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2.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4 初始浓度的影响
        4.2.5 正交实验
    4.3 小结
5 湿式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5.1 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5.2 以铁/锂硅粉为催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动力学研究
        5.2.1 曲线拟合
        5.2.2 反应动力学各因素求解
    5.3 以铁+锌/锂硅粉为催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动力学研究
        5.3.1 曲线拟合
        5.3.2 反应动力学各因素求解
    5.4 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电生物耦合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
    1.1 产生及发展
    1.2 原理及特点
    1.3 反应器的结构
2 电生物耦合技术研究进展
    2.1 电极材料的选择
    2.2 影响因素
        2.2.1 电流密度与电压
        2.2.2 溶解氧与气水比
        2.2.3 p H值
        2.2.4 进水负荷
        2.2.5 其他因素
    2.3 电生物耦合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3.1 无机废水
        2.3.2 有机废水
3 结论及展望

(8)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我国目前水污染情况
    1.3 染料概述和染料废水危害
        1.3.1 染料
        1.3.2 染料废水的危害
    1.4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4.4 电-生物耦合法
        1.4.5 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
    1.5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其性能参数
    2.2 试验用水水质
    2.3 试验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2.4 试验方案
第三章 试验装置的启动和恢复
    3.1 试验装置的启动
    3.2 试验装置的恢复
        3.2.1 染料浓度的去除效果
        3.2.2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2.3 氨氮的去除效果
    3.3 生物相观察
    3.4 小结
第四章 电流密度对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影响
    4.1 对染料浓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水力停留时间对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影响
    5.1 对染料浓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不同偶氮染料的效果
    6.1 染料浓度去除效果的对比
    6.2 色度去除效果的对比
    6.3 COD_(Cr)去除效果的对比
    6.4 氨氮去除效果的对比
    6.5 分子结构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偶氮染料的强化降解机理分析
    7.1 电解和水解
    7.2 生物接触氧化
    7.3 小结
第八章 成本分析
    8.1 电解-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成本计算
    8.2 生物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成本计算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9)电-生物耦合技术对偶氮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生物耦合法的技术原理
2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3 电生物耦合技术对偶氮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4 展望

(10)电—生物耦合法处理不同染料废水的效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概述
    1.3 染料废水的来源、特征及危害
        1.3.1 染料废水的来源
        1.3.2 染料废水的特点
        1.3.3 染料废水的危害
    1.4 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5 电-生物耦合法的研究进展
        1.5.1 电-生物法的技术原理
        1.5.2 电-生物法的影响因素
        1.5.3 电-生物法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5.4 电-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2.2 试验材料
    2.3 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
    2.4 试验方案
第三章 电-生物耦合法处理单偶氮染料废水的效能
    3.1 酸性大红3R废水染料质量浓度的去除效果
    3.2 酸性大红3R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
    3.3 酸性大红3R废水COD_(Cr)的去除效果
    3.4 酸性大红3R废水氨氮的去除效果
    3.5 电-生物系统与生物系统处理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对比分析
        3.5.1 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3.5.2 微生物对比分析
        3.5.3 吸收光谱对比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电-生物耦合法处理四偶氮染料废水的效能
    4.1 直接耐晒黑G废水染料质量浓度的去除效果
    4.2 直接耐晒黑G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
    4.3 直接耐晒黑G废水CODcr的去除效果
    4.4 直接耐晒黑G废水氨氮的去除效果
    4.5 小结
第五章 电-生物耦合法处理蒽醌染料废水的效能
    5.1 活性艳蓝X-BR废水染料质量浓度的去除效果
    5.2 活性艳蓝X-BR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
    5.3 活性艳蓝X-BR废水COD_(Cr)的去除效果
    5.4 活性艳蓝X-BR废水氨氮的去除效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电-生物耦合法处理不同染料废水的综合对比分析
    6.1 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6.1.1 染料质量浓度去除效果的对比
        6.1.2 染料废水色度去除效果的对比
        6.1.3 COD_(Cr)去除效果的对比
        6.1.4 氨氮去除效果的对比
    6.2 分子结构对比分析
    6.3 微生物对比分析
        6.3.1 电-生物水解反应器内的微生物
        6.3.2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的微生物
    6.4 光谱扫描对比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电材料强化循环利用海藻酸钠/希瓦氏菌MR-1去除甲基橙的性能研究[D]. 黄弘杨. 江苏大学, 2019(02)
  • [2]臭氧/微电解耦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研究[D]. 车建刚. 南昌大学, 2018(05)
  • [3]TDE-BAF工艺去除城市污水中布洛芬的效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冯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4]高效脱色真菌强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偶氮染料废水[D]. 何沐阳.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5]电解—生物铁法对苯胺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D]. 雒晨.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湿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制备及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条件研究[D]. 尹敏. 西华大学, 2016(05)
  • [7]电生物耦合技术研究进展[J]. 冯岩,宋亭,李雪,巩玉帅,郭玉中,于衍真.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8]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试验研究[D]. 修晶玥. 沈阳建筑大学, 2015(10)
  • [9]电-生物耦合技术对偶氮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 郎佳丽,赵玉华,皛玥修. 辽宁化工, 2014(07)
  • [10]电—生物耦合法处理不同染料废水的效能试验[D]. 金子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标签:;  ;  ;  

电解-生物耦合技术处理酸性红A染料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