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关系

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关系

一、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平,李春君,罗文奇,陈肖瑜,黄冬梅,马韵,曾丽霞[1](2021)在《FGFR3、MI及Ki67联合检测在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 T1 UBC)的病理肿瘤分级对于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但病理两级分级系统的诊断可重复性有限,该研究旨在寻找客观且易于检测的标志物用于T1 UBC的病理分级。方法收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病变共139例,其中非癌性病变24例,T1期的UBC 115例。联合检测一系列以往研究提示在UB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常见的且有一定价值但尚存争议的因子,如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核分裂指数(mitotic figure/index, MF/MI)、细胞增殖指数Ki-67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评估它们在T1 UBC的病理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MI、Ki-67及FGFR3与T1 UBC的病理诊断和级别有关(P<0.05)。联合检测MI、Ki-67及FGFR3多因素诊断模型可以提高T1 UBC病理级别诊断的准确性(AUC=0.906,95%CI:0.838~0.953,P<0.05)。结论 MI、Ki-67及FGFR3蛋白表达是UBC诊断中有意义的指标。联合检测MI、Ki-67及FGFR3的多因素诊断模型可以提高T1 UBC的病变级别诊断准确性。

陈婷,何国民,蔡亚云,徐娟,贲海祥,周丹丹,丁琳琳,宋清华[2](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 EMD)的临床分子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共纳入67例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和97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髓外病变患者。EMD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由溶骨性病变直接延伸的肿瘤(EM-B),而第二组则是骨髓瘤细胞浸润软组织(EM-S)。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来检测治疗结果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整个队列的总生存(OS),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EMD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P=0.03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P=0.04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EMD组。EM-S组诊断时发生t(4;14)细胞遗传学的比例高于EM-B组(P=0.034)。与EM-B组相比,EM-S组多部位发病概率较高。流式细胞学发现EMD组异常循环浆细胞(abnormal circulating plasma cells, aCPCs)的比例明显高于非EMD组(P=0.031),病理标本显示髓外病变组活检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骨髓(P=0.019)。Kaplan-Meier曲线显示,非EMD组患者的OS明显高于EMD组(P=0.012)。而EM-S提示更短的OS。结论:部分临床指标(SF、LDH)及分子学特征(aCPCs)可作为EMD发生可能的预警因素。t(4;14)细胞遗传学异常和高的SF水平可能和EM-S发病有关。EMD患者总体OS比非EMD者差,进一步分析得出EM-S预后差于EM-B患者。常规化疗不能用于改善EMD患者预后和克服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新的临床实验必须开展以探索EMD治疗标准、有效的化疗方案。

张泰榕[3](2021)在《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验证各自的表达及作用,期望为相应免疫抑制剂应用于DLBCL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Uniprot查询蛋白编号,NCBI查询氨基酸序列,Prot Param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Prot Scale分析蛋白的疏水性质,Signal P-5.0分析信号肽,TMHMM预测跨膜结构域,SOPMA预测二级结构,String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David和R进行GO和KEGG分析。2.利用GEPIA 2数据库分析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使用TIMER数据库分析在DLBCL的肿瘤微环境中,TIM-3、PD-1、PD-L1基因表达情况与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IM-3、PD-1、PD-L1蛋白在DLBCL的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M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TIM-3蛋白由301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TIM-3蛋白与LGALS9、LAG3、CEACAM1、CTLA4、IL-2、PD-L1、TBX21、FOXP3、PD-1、CD160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TIM-3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2.PD-1蛋白由288个氨基酸组成,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PD-1蛋白与PD-L1、PD-L2、PTPN11、PTPN6、CD3E、LCK、HLA-DRB1、CD3D、CD4、HLA-DQB1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PD-1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3.PD-L1蛋白由290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PD-L1蛋白与PD-1、PTPN11、PD-L2、CTLA4、CD80、CD3E、LCK、HLA-DRA、HLA-DQB2、CD4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PD-L1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4.GEPIA 2显示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但TIM-3、PD-1、PD-L1基因对DLBCL的预后无影响。5.TIMER显示TIM-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浸润呈正相关;PD-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CD4+T、CD8+T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6.免疫组化显示TIM-3和PD-1在DLBCL组织的表达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PD-L1则相反。TIM-3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48.0%(59/123),TIM-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率为39.0%(46/118),PD-1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26.4%(32/121),PD-1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阳性率为8.3%(10/120),PD-L1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12.5%(15/120),PD-L1在TIL的阳性率为1.7%(2/120)。7.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上,TIM-3+和TIM-3-在所有临床病理特征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上,TIM-3+和TIM-3-在民族和IPI评分有差异但无相关。PD-1+肿瘤细胞与结内和Ki-67指数≤60%正相关;PD-1+TIL与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正相关、与结外负相关、与Ki-67指数>60%负相关。在肿瘤细胞和TIL的表达上,PD-L1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显着性。8.TIM-3在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PD-1在肿瘤细胞和TIL共表达分别与年龄、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和傈僳族负相关,与结外、Ki-67指数>60%正相关,与其它特征无相关。PD-L1在肿瘤细胞和TIL共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9.TIM-3和PD-1、PD-L1分别在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TIL的组间共表达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差异。10.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TIM-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正相关,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正相关,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PD-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PD-L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11.生存时间与年龄负相关,与Hans分型正相关,与BCL-6的表达正相关,患病年龄≤60岁的群体的预后好于患病年龄>60岁的群体,CD3阴性组的预后好于CD3阳性组,PD-L1-TIL组的预后好于PD-L1+TIL组。结论:1.TIM-3、PD-1、PD-L1蛋白都属于亲水性、高脂溶性分泌蛋白,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卷曲为主,有利于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发挥作用。2.TIM-3、PD-1、PD-L1蛋白之间存在较紧密的互相作用关系,且主要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3.TIM-3、PD-1、PD-L1基因在生信中均显示对预后上无影响,后续实验仅发现PD-L1+TIL是DLBCL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4.TIM-3、PD-1、PD-L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对DLBCL的免疫逃逸产生影响。

王静,张丽娜,史青林,屈晓燕,陈丽娟,李建勇,张闰[4](2020)在《伴髓外病变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伴骨相关髓外(EM-B)和骨外髓外(EM-E)病变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3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80例伴髓外病变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0例累及髓外的NDMM患者中伴EM-B者51例,伴EM-E者29例。与EM-B组相比,EM-E组β2-微球蛋白水平(5.82 mg/L对3.99 mg/L,P=0.030)、乳酸脱氢酶水平(256 U/L对184 U/L,P=0.003)、1q21扩增发生率(78.6%对53.1%,P=0.035)、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50%对25%,P=0.002)升高,CD56阳性率(14.3%对66.7%,P=0.057)和治疗总有效率(60.0%对82.3%,P=0.034)降低。EM-E组和EM-B组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14.5、49.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9.0、18.0个月。与EM-B组患者相比,EM-E组患者的OS、PFS时间均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35和<0.001)。在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两组PFS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后最佳疗效未达部分缓解(PR)是EM-E组患者OS、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31、0.005);ISS-Ⅲ期、诱导治疗后最佳疗效未达PR为EM-B组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44)。结论伴EM-E的NDMM患者与伴EM-B的患者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前者的预后明显较后者差,蛋白酶体抑制剂可改善EM-E组患者的PFS。

王笑笑[5](2020)在《EZH2和NSD2及相关miRN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EZH2和NSD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上游mi RNA,探究EZH2和NSD2在DLBCL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2018年DLBCL的首诊病例标本108例及同期20例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Reactive hyperplasia of lymph nodes,RH)标本。第一章:(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En Vision两步法,检测EZH2、NSD2在DLBCL和RH中表达情况。(2)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DLBCL中EZH2和NSD2蛋白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3)通过Kaplan-Meier分析EZH2和NSD2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第二章:(1)应用mi RNA芯片技术检测10例DLBCL和8例RH中mi RNA,分析差异mi RNA。(2)利用targetscan和mi Rtargets两个数据库预测分析差异mi RNA中调控EZH2和NSD2的上游mi RNA变化。结果:第一章:(1)在DLBCL中EZH2和NSD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3.8%和61.8%,对照组RHL中阳性信号仅出现在生发中心。(2)EZH2与NSD2在DLBCL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s=0.214,P=0.031,P<0.05)。(3)EZH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发生部位有关(P=0.013,P<0.05),结外比结内表达更高(P=0.013,P<0.05);EZH2蛋白表达与C-MYC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4,P<0.05),EZH2更倾向于在C-MYC阳性组中高表达(P=0.014,P<0.05);EZH2与BCL-6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4,P<0.05),EZH2更倾向于在BCL-6阳性组中高表达(P=0.015,P<0.05);EZH2与BCL-2的表达有相关倾向(P=0.06,P<0.05),EZH2更倾向于在BCL-2阳性组中高表达(P=0.059,P≈0.05);EZH2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P=0.086)、发病年龄(P=0.744)、免疫分型(P=0.0.906)、临床分期(P=0.376)、与IPI评分无关(P=0.571)、CD5(P=0.459)、CD30(P=0.655)以及Ki-67(P=0.858)表达无关。(4)NSD2蛋白表达与C-MYC表达有相关倾向(P=0.063,P≈0.05),NSD2更倾向在C-MYC阳性组中高表达;NSD2蛋白表达与发病年龄(P=0.363)、性别无关(P=0.119)、免疫分型(P=0.848)、临床分期(P=0.44)、发生部位无关(P=0.371)、IPI评分(P=0.620)、CD5(P=0.459)、CD30(P=0.655)以及Ki-67(P=0.858)无关。(5)EZH2和NSD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无关(PEZH2=0.821,PNSD2=0.768,PEZH2-NSD2=0.456,P值均>0.05)。第二章:(1)DLBCL与对照组RHL的mi RNA检测中发现差异mi RNA有126个,其中59个mi RNA表达水平上调,67个mi RNA表达。(2)差异mi RNA中与调控EZH2可能相关的hsa-mi R-26a-5p水平明显降低。(3)差异mi RNA中与调控NSD2可能相关的mi RNA其中表达水平下降有hsa-mi R-875-3p、hsa-mi R-622、hsa-mi R-5003-3p、hsa-mi R-497-5p、hsa-mi R-4676-3p、hsa-mi R-4328、hsa-mi R-3934-5p、hsa-mi R-3918、hsa-mi R-26a-5p、hsa-mi R-200c-3p;mi RNA表达水平上调有hsa-mi R-5004-5p、hsa-mi R-4694-3p、hsa-mi R-4490、hsa-mi R-4284、hsa-mi R-4264。结论:EZH2及NSD2蛋白在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EZH2和NSD2及相关上游mi RNA可能参与了DLBCL发生发展的过程。

陈沙[6](2020)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CD38、LMO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D38、LMO2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就诊并且就诊前未接受治疗的189例B-NHLs标本,应用IHC检测CD38、LMO2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理特征(性别、年龄、B症状、始发部位、结外累计数、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LDH、PS评分)关系的研究。结果:(1)CD38在B-NHLs中阳性表达率为20.63%(39/189),其中惰性B-NHLs中的表阳性表达率为5%(3/60),侵袭性B-NHLs中的阳性表达率27.91%(36/129)。LMO2在B-NHLs中阳性表达率为28.04%(53/189),其中在惰性B-NHL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8.33%(11/60),在侵袭性B-NHLs中的阳性表达率32.56%(42/129)。在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75%(31/80)。(2)B-NHLs中CD38表达与LMO2表达呈负相关(γ=-0.056,p=0.008)。(3)CD38在B-NHLs惰性B-NHLs中的阳性率为5%(3/60),侵袭性B-NHLs中的阳性率27.91%(36/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1,P=0.000);在Ann Arbor分期Ⅲ-Ⅳ组阳性率为25.78%(33/128),Ⅰ-Ⅱ期组阳性率为9.8%(6/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14,P=0.011);增殖指数(Ki-67>30%)组阳性率26.72%(35/131),增殖指数(Ki-67≤30%)组6.9%(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44,P=0.002)。LMO2在B-NHLs惰性B淋巴瘤中的阳性率为18.33%(11/60),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阳性率32.56%(42/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7,P=0.043);LDH正常组的阳性率为45%(27/60),异常组的阳性率为27.91%(36/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84,P=0.01);Ann Arbor分期Ⅰ-Ⅱ组的阳性率为39.34%(24/61),Ⅲ-Ⅳ期组的阳性率为22.66%(29/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2,P=0.017);增殖指数(Ki-67≤30%)组阳性率50%(29/58),增殖指数(Ki-67>30%)组阳性率为25.9%(34/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0,P=0.002)。(4)CD38在DLBCL患者LDH异常组的阳性率40.32%(25/62),正常组的阳性率为11.11%(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P=0.021);在Ann Arbor分期Ⅰ-Ⅱ组阳性率为54.55%(6/11),Ⅲ-Ⅳ组阳性率为30.43%(2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P=0.035);在CD10阳性组表达率为52.38%(11/21),阴性组表达率为27.12%(16/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P=0.036)。LMO2在DLBCL患者LDH正常组的阳性率为61.11%(11/18),LDH异常组阳性率为32.26%(2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27);CD10阳性组的阳性率高为66.67(14/21),CD10阴性组的阳性率为28.81%(1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50,P=0.02);在Bcl-6组的阳性率为31.58%(18/57),Bcl-6阴性组的阳性率为56.52%(13/2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38)。结论:LMO2、CD38联合检测可以辅助生发中心来源淋巴瘤诊断及相关亚型间鉴别诊断,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裴晓音[7](2020)在《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成人常见的NHL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及滤泡性淋巴瘤等。儿童和成人的NHL在生物学、发病率、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儿童或年轻人群中常见的NHL类型为Burkitt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等。而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aediatric-type follicular lymphoma,PTFL)、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Paediatric 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PNMZL)及伴 IRF4 重排的大 B 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rearrangement,IRF4+LBCL)则很少见,且预后较好。2016年WHO造血与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明确提出这3种少见类型。三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重叠,且易与成人相应类型的淋巴瘤混淆,故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有限,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还有待提升。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这三种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这三种疾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及过诊。方法1.收集整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诊断的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与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为3组: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9例,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4例,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3例。2.收集3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疾病分期、治疗方法等。复习所有病例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9例PTF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15岁,发病部位集中在头颈部区域淋巴结,9例患者均不伴有B症状,Ann Arbor分期8例为ⅠA期,1例为ⅡA期。PTFL组织学表现为滤泡性结构,大而不规则,这些滤泡套区变薄或消失,中心没有极向,星空现象明显,肿瘤细胞为大小比较一致的母细胞,胞浆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及生发中心标记CD10与BCL6,大多数不表达BCL2,少数可弱表达,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高。9例病例肿瘤细胞均存在Ig基因单克隆性重排;3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BCL2基因未见断裂。2例患者在病变切除后接受化疗,分别为R-CHOP方案2周期与Hyper-CVAD方案5周期,5例患者仅接受病变切除,目前均无病存活;2例失访。2.4例PNMZ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17岁,发病部位均位于头颈部淋巴结,4例患者均不伴有B症状,Ann Arbor分期均为IA期。PNMZL组织学常表现为滤泡间边缘区增宽,可见大的滤泡结构及似进行性转化生发中心,肿瘤细胞多呈单核样B细胞,胞浆丰富、浅染,核圆形或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半数病例伴有CD43阳性表达,BCL2常阳性,生发中心标记CD10与BCL6多为阴性,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低。4例病例肿瘤细胞均存在Ig基因单克隆性重排。1例患者仅接受单纯病变切除,目前无病存活;其余3例失访。3.3例IRF4+LBCL患者,2名女性,1名男性,中位发病年龄19岁,3例患者均不伴有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ⅠA-ⅡA期。IRF4+LBCL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呈弥漫性或滤泡结节样生长,肿瘤细胞大小中等到大,胞浆较少,核稍不规则,部分可见嗜碱性小核仁。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CD10与BCL6常阳性,MUM1均为强阳性,BCL2也可阳性,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高。2例行FISH检测IRF4基因均可见断裂,且其中1例伴有BCL6基因断裂。2例患者在病变切除后接受R-CHOP方案化疗5-8周期,目前均存活;1例失访。结论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及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均为常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的成熟性B细胞淋巴瘤,均好发于头颈部区域,分期较早且预后较好。PTFL与PNMZL男性病例多见,常表现为头颈部孤立淋巴结病变,切除后观察随诊似乎是合适的治疗方法;IRF4+LBCL常发生于咽淋巴环与头颈部淋巴结,肿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MUM1,并伴IRF4基因重排,化疗后预后较好。应注意三者与成人对应类型疾病进行鉴别及三者之间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过诊及过度治疗。

黄雪洁[8](2020)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生于淋巴结内,具有特殊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呈侵袭性,预后差。AITL确诊时多为晚期,治疗上目前尚无统一方案,常规化疗不能有效提高患者总生存率。AILT预后因素的标准评价模型尚未建立,国内外报道预后因素也不尽相同。此外,AITL组织形态学多样,背景中多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AITL形态学的正确认识和预后不良因素探究对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所收集的AITL患者资料,总结病理学特征并分析病理资料和临床资料中可能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为本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式探索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1.选取2011年10月-2019年6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2例AITL患者,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资料。2.所选用患者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um厚切片、HE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基因检测技术协助分析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3.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法。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2例AITL患者中,男性63例(56.2%),女性49例(43.8%),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39-81岁,中位年龄64岁。患者初诊症状多为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67例伴随B症状,占59.8%,以发热多见。70.5%(79/112)患者可见结外累及,以脾脏最为多见。就诊时Ⅲ-Ⅳ期患者106例,占94.6%。IPI评分3-5分患者93例,占83.0%。2.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异常患者占46.4%(52/112),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患者占67.0%(75/112),血小板低于100 ×109/L患者占33.9%(38/112),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占74.1%(63/85)。血清LDH和β 2-MG升高的患者分别占78.6%(88/112)和 77.7%(87/112)。3.112例患者镜下组织形态学相似,表现为淋巴结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副皮质区见显着增生的分支状高内皮小静脉,微血管增生区域占肿瘤面积比例的10%-70%,82例可见肿瘤性透明T细胞,多围绕增生血管分布,背景中可混杂多种炎细胞浸润,包括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其中2例B细胞显着增生。8例副皮质区可见形态似Reed-Sternberg(RS)样大细胞。4例背景可见肉芽肿样结构。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cell,TFH)标记 PD-1、CD10、BCL-6、CXCL13 阳性率分别为 94.7%(90/95)、68.2%(75/110)、91.8%(78/85)、60.4%(61/101),且所有患者表达均≥2个。CD2和CD3阳性率均为 100%(41/41,112/112),CD5 和 CD7 阳性率分别为 81.3%(39/48)和80.0%(32/40)。Ki-67增殖指数30%-90%,大于等于50%患者占71.4%。EBER原位杂交阳性率70.8%(68/98)。TCR基因重排单克隆阳性率89.9%(44/49),5例行Ig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仅1例阳性。4.本组98例患者接受了化疗,首程化疗方案以CHOP和GDPT方案为主,9例患者化疗基础上应用了西达苯胺,2例应用了环孢素。7例因分期较晚、自身状态较差未接受治疗,7例确诊后要求回当地治疗而方案未知并失访。首程疗效评估中总体反应率(CR+PR)为74.5%,GDPT组相较于CHOP组具有较高的反应率(82.9%VS 70.8%)。统计学结果显示接受化疗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未接受化疗组,但化疗方案的改变及西达苯胺的应用并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应用环孢素的2例患者,随访25月和31月,均无病生存。5.本研究末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6-99个月,截止至随访终点,有随访资料的82例患者中42例死亡(51.2%),40例存活(48.8%),30例失访。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结果提示:AITL患者1、3、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 68.7%、40.0%、34.3%,中位生存时间27月。发病年龄≥60岁、脾脏累及、IPI≥3分、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小板减少、Ki-67≥50%是AITL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1.AITL的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ER原位杂交、基因重排及临床表现综合诊断。肿瘤性透明T细胞、微血管增生和TFH表型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2.发病年龄、脾脏累及、IPI评分、治疗前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Ki-67增殖指数是AITL预后不良相关因素。3.AITL好发于老年男性,预后差,化疗方案的改变及西达苯胺的应用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但GDPT方案相较于CHOP方案具有较高的总体反应率。

赖祥梦[9](2020)在《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Pineal parenchymal tumors of intermediate differentiation,PPTIDs)是极其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实体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PPTID是可表现出低风险(Ⅱ级)和高风险(Ⅲ级)的恶性肿瘤,这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于PPTID的分级标准仍不明确,以有丝分裂像计数、NF(Neurofilament protein)免疫表达和KI67增殖指数这些指标的分级标准尚存在争议。2006年,一项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cDNA 研究显示,CD2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4)、PRAME(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in Melanomas)、POU4F2(POU Class 4 Homeobox 2)和 HOXD13(Homeoboxprotein D13)在松果体细胞瘤(Pineocytoma,PC)、PPTIDsⅡ级、正常松果体和脑组织中缺失或表达非常低,而这四个基因在松果体母细胞瘤(Pineoblastoma,PB)和PPTIDsⅢ级中表达明显升高。因此,我们通过分析有助于区分PPTIDs分级的生物标志物(CD24、PRAME、POU4F2和HOXD13)的表达和预后,找出对PPTID分级和预后有用的生物标志物,为PPTIDs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方战区总医院29例临床及预后资料完整的PPTIDs患者,同时收集松果体细胞瘤(PC),松果体母细胞瘤(PB),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astrocytoma,DA),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和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的病例。对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及松果体区其他肿瘤进行了 CD24、PRAME、POU4F2和HOXD13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 rank检验评估生物指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CD24和PRAME对PPTIDs分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确定其用于分级诊断的截断值(cutoff value)。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总体生存期差异。结果:1.在PPTIDs Ⅲ级中CD24和PRAME的表达分别为9/11(81.8%)和8/11(72.7%)显着高于 PPTIDs Ⅱ 级分别为 6/18(33.3%)和 5/18(27.8%)(p 值分别为0.021和0.027);然而,HOXD13和POU4F2在PPTIDs Ⅱ和Ⅲ级的表达水平没有差异(p值分别为0.671和1.000)。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高表达CD24和PRAME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49和0.004)。2.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低级别肿瘤(包括PC、DA和AA),CD24和PRAME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别肿瘤(包括PB和MB)中普遍存在高表达。通过ROC曲线我们可知CD24和PRAME对PPTIDs分级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8%和72.7%)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72.2%)。3.CD24和PRAME的PPTIDs分级结果基本符合WHO标准,Case15根据WHO的组织学分级标准被诊断为PPTIDs Ⅱ级,但CD24在该例肿瘤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PRAME在该例肿瘤细胞中为局灶阳性表达。根据随访资料显示,该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存活16个月,这种情况提示为较差的预后,其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PPTIDsⅢ级。Case21根据WHO组织学分级标准被诊断为PPTIDsⅢ级,但该例患者的肿瘤细胞中CD24和PRAME均呈阴性表达,患者存活20个月未复发,预后良好,提示其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PPTIDsⅡ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发现联合CD24和PRAME表达用于PPTIDs分级可能比仅使用WHO现有诊断标准更有价值。结论:CD24和PRAME是PPTIDs分级和预后评估新的标志物,其表达与WHO分级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CD24和PRAME的表达可能是WHO分级标准的重要补充指标,并有助于指导PPTIDs患者的治疗决策。

陈芳[10](2020)在《Circ-CDYL通过miR-1180靶向作用YAP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多发性骨髓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是第二大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浆细胞恶性克隆性增生为表现形式,目前仍然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虽然目前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新药的上市以及新型免疫疗法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疗效和患者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5年总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仍然以复发为结局。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进展与预后的因素有很多,染色体异常、癌基因突变激活以及骨髓微环境的改变等都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进展及预后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尚无判断疾病预后的理想分子指标,探索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是目前研究热点。circRNA作为一类新型非编码RNA,是一种共价闭合内源性非编码RNA。它既没有5’末端和3’末端极性,也没有PolyA尾,因此结构稳定,并且不易被核酸内切酶降解。circRNA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对circRNA的深入研究对揭示肿瘤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ircRN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作为miRNA的“海绵”吸附miRNA、翻译蛋白、调节RNA结合蛋白、调控亲本基因表达等等。目前关于circRNA功能报道最多的是其竞争性结合miRNA,抑制miRNA对下游靶基因的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功能与生物学行为,在肿瘤发生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3种与癌症相关或者其亲本基因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包括circ-CDYL、circ-HIPK3以及circ-ACC1,预实验利用qRT-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样本与正常对照样本中这三种circRNA的表达,发现相较于对照组,circ-CDYL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稳定高表达,于是选定circ-CDYL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研究。circ-CDYL位于6号染色体上chr6:4891946-4892613,衍生自其亲本基因CDYL的外显子的头尾拼接。有文献报道,circ-CDYL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如circ-CDYL对肝细胞癌发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在套细胞淋巴瘤中与疾病进程相关。然而,circ-CDYL在MM中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临床样本检测明确初诊MM患者与正常人之间circ-CDYL的差异性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随访分析的方法,探讨circ-CDYL用于判断MM预后的可能性及合理性。根据其结构特点及在MM细胞内定位,推测其在MM中生物学功能,并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3种与肿瘤相关或者其亲本基因与肿瘤相关的circRNA,并通过Realtime PCR预实验锁定circ-CDYL作为目的基因进行研究,扩大样本量收集,72例MM样本与13例正常对照样本经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irc-CDYL的相对表达量,并通过临床数据分析的方法探索circ-CDYL作为MM潜在的预后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及合理性。2、慢病毒包装构建稳定的circ-CDYL敲低细胞模型,通过CCK-8法和EdU法检测细胞细胞活力和DNA复制能力,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进一步明确circ-CDYL对骨髓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3、核浆分离分别提取胞核与胞浆RNA,通过Realtime PCR实验确定circ-CDYL在细胞中的定位。4、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circ-CDYL靶向作用的miRNA,Realtime PCR实验检测mi RNA的表达水平,确定miR-1180为下游miRNA,同时检测临床样本中miR-1180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miR-1180与circ-CDYL表达相关性。通过circRNA下拉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一步验证miR-1180与circ-CDYL的靶向作用。5、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YAP基因可能为miR-1180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进行验证。6、Realtime PCR实验检测过表达及敲除miR-1180后YAP的m RNA表达情况。7、在稳定沉默circ-CDYL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180抑制剂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YAP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明miR-1180靶向调控YAP。从而确定circ-CDYL、miR-1180及YAP调控网络8、在稳定沉默circ-CDYL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180抑制剂,恢复YAP的表达后,通过EdU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9、体内实验,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沉默circ-CDYL对多发性骨髓瘤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检测瘤组织内miR-1180和YAP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YAP与Ki-67表达情况,评估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结果:1、circ-CDYL的差异性表达:与正常对照样本相比,circ-CDYL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瘤细胞显着高表达。2、以circ-CDYL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irc-CDYL表达量与骨髓瘤临床危险因素相关性表明:circ-CDYL表达量与ISS、DS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circ-CDYL组的患者更多的是ISS和DS分期III期,容易伴发高钙血症,并且高表达circ-CDYL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低表达circ-CDYL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短。3、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沉默circ-CDYL会大大降低MM细胞DNA的合成速率,降低MM细胞的活性,同时促进MM细胞的凋亡。4、核浆分离Realtime PCR实验证明circ-CDYL主要定位于MM细胞质中。5、circRNA下拉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Realtime PCR实验表明,miR-1180为circ-CDYL的下游靶标,即circ-CDYL竞争性结合miR-1180。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Realtime PCR实验验证YAP与mi R-1180的关联性,即miR-1180靶向结合癌基因YAP。7、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在沉默circ-CDYL细胞中,YAP mRNA和蛋白水平均被下调,而miR-1180的敲低有效地阻止了这种抑制作用。从而确定circ-CDYL、miR-1180及YAP调控网络。8、在沉默circ-CDYL的细胞中恢复YAP的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增强。9、体内实验结果:成功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沉默circ-CDYL后MM移植瘤体生长减慢,瘤体重量和体积明显减小,瘤组织细胞内mi R-1180上调而YAP表达下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M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侵袭能力下降。同时证明体内也存在circ-CDYL/mi R-1180/YAP调控轴。结论:1、circ-CDYL在初治MM细胞中显着高表达,并且circ-CDYL高表达的患者预后差,可以判断MM的预后。2、circ-CDYL靶向结合miR-1180,与miR-1180表达呈负相关关系。3、miR-1180靶向抑制YAP的3′-UTR区,抑制YAP的表达。4、circ-CDYL在MM细胞中通过靶向结合miR-1180而上调YAP的表达,并促进MM细胞增殖与侵袭。5、动物实验证明体内确实存在circ-CDYL/miR-1180/YAP调控网络。

二、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GFR3、MI及Ki67联合检测在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及样本
    1.2 核分裂象计数及核分裂指数
    1.3 分子标记的免疫组化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患者的特征
    2.2 FGFR3及细胞增殖标记与膀胱尿路上皮病变性质的关系
    2.3 FGFR3及细胞增殖标记与T1UBC病理级别的关系
    2.4 联合诊断模型在T1UBC病理级别中的诊断效能
3 讨 论

(2)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EMD组与非EMD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2 EM-B组与EM-S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3 EMD患者病变部位情况
    2.4 EMD组患者分子学及病理特性
        2.4.1 EMD与非EMD患者异常循环浆细胞的比例
        2.4.2 EMD患者髓外病变组织和骨髓中Ki-67增殖指数表达差异
    2.5 生存分析
        2.5.1 EMD与非EMD患者生存曲线比较
        2.5.2 伊莎佐米对EMD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 讨论

(3)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PD-L1蛋白进行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TIM-3、PD-1、PD-L1蛋白的序列特征及其理化性质
        1.3.2 TIM-3、PD-1、PD-L1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1.3.3 TIM-3、PD-1、PD-L1蛋白的信号肽分析
        1.3.4 TIM-3、PD-1、PD-L1蛋白的跨膜域预测
        1.3.5 TIM-3、PD-1、PD-L1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1.3.6 TIM-3、PD-1、PD-L1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功能富集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的表达和免疫浸润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
        2.3.2 TIM-3、PD-1、PD-L1基因与DLBCL患者生存期限的关系
        2.3.3 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的免疫浸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IM-3、PD-1和PD-L1在DLBCL的表达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病例筛选
        3.1.2 分期、分型、风险分层的标准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筛选合适蜡块、制备白片、烤片
        3.2.2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
        3.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临床病理特征
        3.3.2 TIM-3、PD-1 和 PD-L1三种蛋白在DLBCL和RH的表达
        3.3.3 TIM-3、PD-1和PD-L1三种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3.3.4 生存分析
    3.4 讨论
        3.4.1 TIM-3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2 PD-1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3 PD-L1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4 TIM-3、PD-1、PD-L1在DLBCL表达的组内、组间差异的讨论
        3.4.5 TIM-3、PD-1、PD-L1在DLBCL表达差异的组内两两相关性分析
        3.4.6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3.4.7 TIM-3、PD-1、PD-L1在DLBCL和非肿瘤组织的表达差异的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IM-3在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奖励情况

(5)EZH2和NSD2及相关miRN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EZH2和NSD2在DLBCL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实验材料
        1.1.1 病例收集
        1.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厂家
        1.1.3 主要的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制备组织玻片
        1.2.2 采用 IHC-En Vision 两步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2.3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1.2.4 DLBCL 按 Hans 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2.5 DLBCL 患者临床分期
        1.2.6 IPI评分
        1.2.7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108例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1.3.2 EZH2 和 NSD2 在 DLBCL 和 RH 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1.3.3 EZH2与DLBCL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1.3.4 NSD2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1.3.5 EZH2-NSD2 共表达与 DLBCL 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关系
        1.3.6DLBCL 患者中 EZH2 和 NSD2 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NSD2和EZH2 相关mi RNA对 DLBCL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miRNAs 芯片制备
        2.2.2 靶基因预测
    2.3 实验结果
        2.3.1 miRNAs芯片结果
        2.3.2 数据库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 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CD38、LMO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简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组织标本制备
        2.4.2 方法
        2.4.3 对照
    2.5 结果判读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CD38、LMO2在B-NHLs中的表达情况
    3.3 CD38、LMO2在B-NHLs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3.4 CD38、LMO2在B-NHLs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5 CD38、LMO2在DLBCL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CD38在B-NHLs中的表达及意义
    4.2 LMO2在B-NHLs的表达及意义
    4.3 CD38、LMO2 与生发中心相关免疫指标的关系
    4.4 CD38、LMO2在B-NHLs中的相关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发生于儿童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PPTID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PPTIDs的预后
    3. PPTIDs的治疗
    4. PPTIDs的特异性标志物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方法
    3.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2. CD24、PRAME、POU4F2和HOXD13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中的免疫组化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
    3. CD24和PRAME在松果体区其他肿瘤中的免疫组化特征
    4. 与世卫组织标准相比,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中的作用
全文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10)Circ-CDYL通过miR-1180靶向作用YAP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circ-CDYL判断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可行性研究
    1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2 主要仪器
        2.1.3 国际生物学信息途径和计算机分析软件包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免疫磁珠分选多发性骨髓瘤样本
        2.3.2 对照组样本单个核细胞提取
        2.3.3 TRIzol法细胞总RNA提取
        2.3.4 cDNA链合成及反转录
        2.3.5 Realtime反应
        2.3.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circ-CDYL在初诊MM患者中表达上调
        3.2 MM中 circ-CDYL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3.3 circ-CDYL高表达可作为MM预后不良指标
    4 讨论
第二部分 :circ-CDYL通过miR-1180 调节YAP表达影响MM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2 主要仪器
        2.1.3 国际生物学信息途径和计算机分析软件包
        2.2 研究对象
        2.2.1 细胞株
        2.3 主要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慢病毒稳转细胞系构建
        2.3.3 cell-Light TM Ed U细胞成像实验
        2.3.4 细胞CCK-8增殖检测
        2.3.5 细胞凋亡检测
        2.3.6 circ-CDYL细胞内定位
        2.3.7 生物信息学预测circ-CDYL靶向miRNA并进行qRT-PCR实验验证
        2.3.8 circ-CDYL下拉实验
        2.3.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实验
        2.3.10 WB检测
        2.3.11 Transwell实验
        2.3.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沉默circ-CDYL抑制MM细胞的增殖
        3.2 沉默circ-CDYL促进MM细胞的凋亡
        3.3 circ-CDYL靶向结合mi R-1180
        3.4 miR-1180 靶向作用YAP基因
        3.5 circ-CDYL通过mi R-1180 上调YAP的表达
        3.6 YAP上调促进MM细胞增殖与侵袭
    4 讨论
第三部分 :circ-CDYL在体内的功能研究
    1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主要实验方法
        2.3.1 细胞复苏、细胞培养及传代
        2.3.2 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
        2.3.3 qRT-PCR检测瘤体组织circ-CDYL/miR-1180/YAP的表达
        2.3.4 HE染色观察瘤细胞形态
        2.3.5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瘤细胞中Ki-67和YAP表达
    3 结果
        3.1 circ-CDYL下调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3.2 移植瘤组织中circ-CDYL/mi R-1180 呈负相关,mi R-1180/YAP呈负相关
        3.3 沉默circ-CDYL降低体内瘤细胞Ki-67 表达,增加YAP表达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GFR3、MI及Ki67联合检测在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研究[J]. 杨建平,李春君,罗文奇,陈肖瑜,黄冬梅,马韵,曾丽霞. 右江医学, 2021(06)
  • [2]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J]. 陈婷,何国民,蔡亚云,徐娟,贲海祥,周丹丹,丁琳琳,宋清华. 现代肿瘤医学, 2021(14)
  • [3]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D]. 张泰榕. 大理大学, 2021
  • [4]伴髓外病变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王静,张丽娜,史青林,屈晓燕,陈丽娟,李建勇,张闰.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10)
  • [5]EZH2和NSD2及相关miRN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王笑笑. 大理大学, 2020(05)
  • [6]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CD38、LMO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D]. 陈沙. 南昌大学, 2020(08)
  • [7]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群的少见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D]. 裴晓音. 郑州大学, 2020(02)
  • [8]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D]. 黄雪洁. 郑州大学, 2020(02)
  • [9]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研究[D]. 赖祥梦.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Circ-CDYL通过miR-1180靶向作用YAP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存的机制研究[D]. 陈芳.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Ki-67增殖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