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一、肝细胞肝癌P~(53)基因突变与病理分期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茹[1](2021)在《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分析HOXB9在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探索HOXB9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病例及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176例,同时收集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使用组织芯片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HOXB9蛋白表达情况。利用SPSS2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HOXB9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非子宫内膜样癌、高组织学分级、高FIGO分期、高危险组及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XB9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Log-rank分析显示HOXB9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下降显着相关(p<0.05)。结论: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OXB9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且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OXB9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OXB9是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分子指标,可用于区分高危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吴昊[2](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细胞肝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居第六位,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四位。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85-90%,每年有超过60万的人死于HCC,而中国则占其中的50%以上。虽然目前对于肝癌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监测方法和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其起病隐匿、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且易发生侵袭转移,超过70%的患者在被诊断为HCC时,其疾病的进展程度已经不适合再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或肝移植治疗,导致其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低于15%。而判断肝癌患者的预后对于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因此,临床上通过使用临床信息和病理学标准建立了各种分期系统,进而预测HCC预后并提供治疗指导。目前,已有的并开展临床使用的预测手段包括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Child-Pugh分级等。尽管这些分期系统已被证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未涉及HCC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肿瘤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它们的预测效率仍然有限。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系列转录本大于200个核苷酸且不具备蛋白质翻译功能的RNA分子。但其可在多层面上(表观遗传学、转录调控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到多种关键的生物学过程。并且越来越清楚的是,lncRNA的功能取决于其独特的亚细胞定位。目前,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lncRNA可以通过参与干扰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侵袭转移、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多个生物学过程进而调控HCC的发生发展。此外,lncRNA具有重要的预测包括HCC在内的癌症患者的生存能力,提示lncRNA具有进一步指导个体化临床管理的潜在价值。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lncRNA在HCC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公共数据库的出现使研究人员能够用来探究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进行癌症的诊断和预后预测。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和集成的多维分析,对人类肿瘤中主要的致癌基因组进行全面探索,为研究者提供了利用高通量数据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的巨大机会。目前,已有少量研究通过该数据库,获取HCC患者的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数据以及相应的临床资料,构建了有效的预测HCC患者生存的预测模型。但相关研究仅基于数据库资料,均未进行临床的实际验证和应用。此外,TCGA数据库中使用的转录谱分析和RNA测序方法昂贵且难以在医院执行。并且,现有研究也没有将LncRNA模型的预测效能与其他临床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因此,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并用于构建模型的lncRNA在临床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如何?RNA-Seq的结果是否可通过简单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所替代?模型在实际临床患者中的预测效能如何?模型的预测效能是否优于目前已有的临床模型?模型中lncRNA调控HCC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何?基于以上问题,在本研究中,首先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并通过分析lncRNA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建立了基于lncRNA的预测模型,进而评估其在不同病因HCC患者中的预测效能。我们发现,该预测模型在乙肝相关的HCC患者中具有最佳的预测效率。基于此结果,进一步收集临床进行肝切除术的乙肝相关HCC患者的肝组织及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通过qRT-PCR检测了 HBV-HCC患者的lncRNA的表达水平,并首次建立了基于qRT-PCR数据的lncRNA预测模型。接下来,通过列线图(Nomogram)的方法拟对lncRNA模型进行优化。此外,进一步将模型的预测效能与其他临床分期系统:TNM,Child-Pugh,Okuda 分期系统(Okudastagingsystem),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Clinic Liver Cancer,BCLC),意大利肝癌计划(Cancerof Liver Italian Program,CLIP)评分和香港中文大学预后指数(Chinese University Prognostic Index,CUPI)分级相比。随后,我们进行体外实验,明确了这构成模型的lncRNA在细胞系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lncRNA调控HCC发生发展的潜在作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lncRNA DDX11反义RNA1(DDX11 antisense RNA 1DDX11-AS1)在我们所构建的调控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因此我们选取lncRNA DDX1 1-AS1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体内外实验来深入探究其调控HCC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为HCC患者的生存预测和个体治疗,建立了有效的lncRNA模型。此外,对构成模型的lncRNA进行了深入探讨,lncRNA可作为HC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第一部分通过TCGA数据库构建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的LncRNA模型目的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HCC患者RNA-Seq数据进行下载和分析,筛选并构建预测HCC患者生存的lncRNA预后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能及其对不同危险因素的HCC患者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和评估。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374例HCC患者肝组织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RNA-Seq表达谱数据,以及HCC患者相应临床资料,通过Perl以及R软件中“edgeR”包,提取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2.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以及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对HCC患者有独立预后作用的lncRNA,并应用R语言构建预后风险预测模型。3.应用lncRNA模型,对370例具有临床预后信息的HCC患者进行风险评分计算,并应用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一步通过K-M分析及ROC曲线来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4.对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基于病因的亚组分类,并根据风险评分将每个亚组患者进行分组,并通过K-M(Kaplan-Meier)分析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风险预测模型对不同危险因素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1.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了 374例HCC患者肝组织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RNA-Seq表达谱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并提取了 lncRNA表达信息,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得到1029个上调的lncRNA和58个下调的lncRNA。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了能独立预测HCC患者预后的lncRNA,并构建了一个基于5个lncRNA的风险预测模型:Risk score=(0.0448× LINC01116)+(0.2504 × DDX11-AS1)+(0.1001 × C10orf91)+(0.0722 × LUCAT1)+(0.1138 × FIRRE)。3.根据风险评分模型以及中位值,将370名具有生存时间的的HCC患者分为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M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显着不同。此外,上述模型预测患者3年生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10,显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4.根据TCGA临床数据库中HCC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我们纳入的370名有预后信息的患者进行分组:包括饮酒导致的HCC,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BV-HCC),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相关HCC,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HCC,无危险史相关HCC和其他因素因素HCC。然后在每组患者中,再根据风险评分和截点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K-M及ROC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型对于乙肝相关HCC患者具有最好的预测效能(3-年AUC=0.811)。结论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HCC患者的lncRNA表达及临床信息,构建了一个新型的lncRNA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预测HCC患者的生存。lncRNA预测模型对HBV-HCC患者具有最好的预测效能。第二部分应用LncRNA模型预测乙肝相关肝细胞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目的上一步结果显示模型对于HBV-HCC具有最好的预测效能。接下来的研究我们将选取临床HBV-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HBV-HCC患者的组织、临床及生存信息。qRT-PCR检测并明确LINC01 116,DDX11-AS1,LUCAT1,C10orf91和FIRRE的表达。由于前期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RNA-Seq数据基础上的,而考虑到临床可行性,我们基于qRT-PCR结果,并结合临床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及生存状态,重新构建基于qRT-PCR数据的预测临床HBV-HCC患者预后的lncRNA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分析模型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并通过列线图的方法拟优化lncRNA预测模型。最后,比较lncRNA 模型与 TNM、Child-Pugh、Okuda、BCLC、CLIP 及 CUPI 分期系统对HBV-HCC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1.收集50例肝切除术后HBV-HCC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肝脏组织,通过qRT-PCR检测构成模型的5个lncRNA的表达。2.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重新构建基于qRT-PCR结果的针对临床HBV-HCC患者的lncRNA预后预测模型。3.根据lncRNA模型计算患者的风险评分,根据中位值将50例HBV-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K-M分析及ROC曲线来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4.收集并统计纳入临床研究队列的50例经肝切除术后的HBV-HCC患者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手术病理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分析,评估lncRNA模型是否可作为预测HBV相关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5.在4-lncRNA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联合患者的临床数据,构建列线图,试图优化目前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通过C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来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6.通过K-M分析及ROC曲线来评估,并比较lncRNA模型、TNM、Child-Pugh、Okuda、BCLC、CLIP及CUPI分期系统对HBV相关HCC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1.LINC01116,LUCAT1,DDX11-AS1,C10orf91 和 FIRRE 在 HBV 相关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肝组织。与我们前期从TCGA数据库中所得到的结果一致。2.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5个lncRNA均与HBV相关HCC患者生存相关。但是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lncRNAC10orf91的风险比(Hazardratio,HR)从单因素的>1变成了在多因素COX分析中HR<1,提示该lncRNA在模型中不稳定,并可能与其它lncRNA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互关系,进而会影响模型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将C10orf91剔除,重新进行多因素COX分析,重新构建了基于4个lncRA((LINC01116,LUCAT1,DDX11-AS1和FIRRE)的,适用于HBV相关HCC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预测的模型。3.K-M分析显示,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3.67±0.09年)明显长于高风险的HBV-HCC患者(2.01±0.25年)。此外,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4-lncRNA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DDX11-AS1,LUCAT1,LINC01116和FIRRE,3年生存预测的AUC为0.875(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0.769-0.981)4.单多因素分析显示,4-lncRNA标记可作为临床术后HBV相关HCC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高风险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04)。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有明显差异(P=0.042)。5.基于来自多元分析的独立因素,进一步建立了列线图。除模型外,我们纳入的因素还包括ALP和肿瘤最大直径。我们发现虽然列线图的C指数略高于单纯的lncRNA预测模型,但两者相比较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175)。此外,nomogram模型的校准曲线在1年、2年及3年中均显示与参考线偏差较大,反应其预测与实际关系一致性较低。进一步通过ROC分析表明,lncRNA预后模型对2年和3年生存率要优于列线图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效率。综上所述,结合临床指标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其预测效能并不优于lncRNA模型。6.通过比较 lncRNA 模型与 TNM、Child、Okuda、BCLC、CLIP 及 CUPI 分期系统在预测HBV相关HCC患者生存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基于qRT-PCR的lncRNA风险评分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效能(AUC=0.897,95%CI=0.733-0.96)。结论通过TCGA数据库及临床数据库,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基于qRT-PCR的4-lncRNA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TNM、Child、Okuda、BCLC、CLIP及CUPI分期系统,可用于术后HBV-HCC患者的生存预测和治疗指导。第三部分LncRNA模型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前两部分的研究,我们基于TCGA数据库,同时联合临床队列,建立了有效的lncRNA模型来预测HCC患者的生存,接下来将针对lncRNA模型调控HCC的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方法1.通过qRT-PCR检测lncRNA在正常肝细胞系LO2和HCC细胞系(Huh7,HepG2,MHCC97-h,LM3)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实验,明确 LINC01116,LUCAT1,DDX11-AS1 和FIRRE的亚细胞定位。2.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RNA-Seq以及微小RNA测序(microRNA-Sequence,miRNA-Seq)数据,通过Perl以及R软件提取并筛选差异表达的mRNA以及差异表达的miRNA,用于机制分析。3.采用 miRcode 数据库、miRTarBase 和 TargetScan 数据库筛选 lncRNA-miRNA-mRNA 关系,拟构建内源竞争 RNA(competing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此外,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用于评估lncRNA和mRNA之间的共表达关系。筛选分别与LINC01116,LUCAT1,DDX11-AS1和FIRRE具有相关性的mRNA(R>0.4,并且P<0.05),接下来从以上的mRNA中进一步筛选,选取与至少两个lncRNA的表达变化高度相关的mRNA。最后使用Cytoscape软件来构建和可视化的ceRNA以及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4.通过基因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市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来分析并显示lncRNA拟调控基因的富集通路。结果1.与正常肝细胞系相比,LINC01116,LUCAT1,DDX1 1-AS1 和 FIRRE 在4种HCC细胞系中均表达升高。FISH结果显示,LINC01116和DDX11-AS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表达,lncRNALUCAT1和FIRRE主要富集在细胞质中,少数富集在细胞核中。2.通过选取P<0.05和log2差异倍数(log2 foldchange,log2FC)绝对值≥1为纳入条件,共筛选出来差异表达的mRNA共4851个,其中有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的mRNA有3769个,表达水平低于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mRNA有1082个。此外,分析并筛选了差异表达的miRNA共250个(|log2FC|≥1,P<0.05),其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的miRNA共222个,表达水平低于于正常对照组的miRNA共28个。3.LINC01116,LUCAT1,DDX11-AS1 和 FIRRE 这 4 个 lncRNA 均没有筛选出潜在的ceRNA网络。接下来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以及维恩图(Venndiagram)分析表明,筛选出97个至少与两个lncRNA具有共表达关系的蛋白编码基因。并最终通过Cytoscape构建了可视化的共表达网络,结果显示,lncRNA DDX1 1-AS1处于调控网络的中心位置,提示其在HCC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GO分析的结果表明,lncRNA相关的基因显着富集了 9个GO途径,主要为调控染色体和细胞周期相关。KEGG富集分析证实,这些lncRNA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富集在细胞周期相关途径,叉头转录因子(Forkheadbox O,FOXO)信号传导通路,以及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信号传导途径以及经典的 p53信号通路。此外,富集的通路还集中在与肝脏功能关的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以及多种细胞代谢通路。结论构建了 lncRNA模型调控HCC进展的作用网络,并对lncRNA影响HCC进展进而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此外,发现lncRNA DDX11-AS1处于调控网络的中心位置,提示其在HCC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部分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lncRNA在HCC中的作用提供了方向。第四部分模型中LncRNA DDX11-AS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第三部分的研究表明,lncRNA DDX11-AS1处于调控网络的“中心位置”,提示其在调控HCC进展中发挥最为重要作用。因此,在该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将选择DDX11-AS1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DDX11-AS1调控HCC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将TCGA数据库中的HCC患者,根据DDX11-AS1的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预测DDX1 1-AS1高表达组中所富集的通路。2.收集15例HCC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FISH实验,分别检测CD31又称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和 DDX11-AS1 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组织中DDX11-AS1与CD31表达的关系。3.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DDX11-AS1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4.筛选DDX11-AS1表达高的HCC细胞系,通过构建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来敲降HCC系中DDX11-AS1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并通过qRT-PCR检测敲降效能。5.采用共培养小室,构建敲减DDX11-AS1的HCC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共培养体系。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与DDX11-AS1敲减共培养体系中HUVEC的迁移能力。6.通过基质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与lncRNA DDX1 l-AS1敲减共培养体系中HUVEC的迁移及官腔形成能力。7.通过 q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敲减lncRNADDX11-AS1的HCC细胞及上清液中主要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GSEA分析显示,DDX11-AS1高表达组,富集在包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在内的与血管再生相关通路,因此我们将研究重心放在其是否可调控HCC的血管再生方向。2.HCC患者肝组织内DDX11-AS1表达与CD31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此外,DDX11-AS1表达与反应血管再生程度的CD31表达呈正相关。3.IncRNA DDX11-AS1 的表达除与患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的表达相关外,与患者的肿瘤个数及是否有有血管侵犯密切相关。4.通过检测DDX11-AS1在HCC细胞系内的表达情况,我们选取Huh7和MHCC97h两个细胞系进行接下来的干扰实验。此外,选取siRNA-2用于敲降lncRNA DDX11-AS1 的表达。5.细胞功能学实验显示,干扰lncRNA DDX11-AS1可以抑制Huh7以及MHCC97h细胞共培养体系中HUVEC细胞的迁移能力。6.此外,干扰lncRNA DDX11-AS1也可明显可以抑制Huh7和7MHCC97h细胞共培养体系中HUVEC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7.qRT-PCR实验结果发现,干扰Huh7中lncRNADDX11-AS1表达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 2(Angiogenin-2,Ang-2)表达明显降低(P<0.05)。此外,我们进一步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VEGFA、Ang-1和Ang-2的含量,干扰DDX11-AS1的表达后,Huh7肝癌细胞上清的VEGFA表达和Ang-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DDX11-AS1通过影响肿瘤细胞产生并释放VEGFA等血管再生因子,从而间接调控HCC的血管生成并影响HCC的发生发展。

陈胤[3](2020)在《TMUB1上调STAT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HCC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手术切除、肝移植、放化疗、射频消融、分子靶向治疗等。然而,HCC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12%。全球每年报告的HCC新增病例约为748,300例,死亡病例约为695,900例,其中一半在中国。我国是肝病大国,近年来,HC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HCC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其防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HCC的发生、发展机制仍不明确,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仍十分困难。因此,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仍然是目前HCC研究的重点。TMUB1(Transmembrane and ubiquitin-lik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最早于2005年报道,其在肝切除后剩余肝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TMUB1基因位于大鼠的4号染色体4q11位置(人类位于7号染色体),全长1381bp。TMUB1蛋白全长245个氨基酸,它包括一个位于氨基端的出核信号区(nuclear export signal,NES),和1个包含类似泛素结构的区域(UBL;121-175aa)。TMUB1是一种跨膜蛋白,N端有一个跨膜结构域,C端有2两个跨膜结构域。在膜上,TMUB1作为泛素类蛋白参与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ndoplasmic reticulum-assoc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ERAD)途径而发挥作用。作为细胞核-细胞质穿梭蛋白,TMUB1从膜上释放出来,在细胞核-细胞质中穿梭而发挥起生物学功能。早期的研究显示TMUB1能显着抑制正常肝细胞增殖。IL-6以及miRNA-27a/b可以调节TMUB1表达以及转录后修饰,TMUB1可以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以及干扰CAML与cyclophilin B结合,从而抑制肝细胞增殖。同时,TMUB1可以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参与p14Arf-p53途径,促进损伤DNA修复,抑制肿瘤的发生,研究发现TMUB1能保持p14Arf稳定性以及促进p14Arf向细胞核内转运。但是TMUB1在HCC的中作用尚不清楚。STAT3和STAT1都是JAK/STAT通路的重要成员,并且二者在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在很多生物学功能上互相拮抗,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1)互相之间的表达抑制;2)磷酸化竞争,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3)互相干扰功能性二聚体形成。既往研究发现TMUB1对STAT3功能有调节作,因此我们推断TMUB1可能通过调节STAT1功能进而对HCC生物学特性产生作用。方法1.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我们收集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科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石蜡标本以及病历资料,并通过查阅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术后病人进行随访至2019年1月,记录术后复发、死亡等信息。免疫组化检测HCC标本中TMUB1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以及肿瘤病理特性的关系。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肝癌组织标本中STAT1表达,统计分析其与TMUB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TMUB1-STAT1共表达与HCC组织病理特性以及病人预后的关系。3.体外培养了Hep G2、Huh7、MHCC97h、LM3、SMMC-7721等肝癌细胞系以及正常肝细胞系LO2,Western-blot及qPCR检测不同细胞系中TMUB1的表达,然后选取了表达较高的Huh7细胞转染干扰质粒、表达较低的MHCC97h细胞转染过表达质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4.转染干扰、增强质粒改变TMUB1表达,western-blot及qPRC检测了STAT1以及CCND1的表达。Huh7细胞同时转染TMUB1干扰质粒及STAT1过表达质粒,MHCC97细胞同时转染TMUB1过表达质粒及STAT1干扰质粒,Western-blot检测TMUB1、STAT1、CCND1表达,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5.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各种在线分析软件、数据库筛选TMUB1、STAT1相关的miRNA网络,以miRNA为桥节点,筛选mRNA、lnc RNA,构建TMUB1、TMUB1+STAT1 ceRNA调控网络,预测TMUB1在HCC中的其他调控机制以及TMUB1对STAT1可能的具体调控机制。结果1.TMUB1表达与HCC恶性程度负相关(大小、分化、TNM分期、肿瘤多发比率),预后正相关。TMUB1高表达组肿瘤大小(5.2±2.2)(cm)明显小于TMUB1低表达组(6.8±4.0)(cm)(P<0.001);TMUB1高表达组肿瘤多发比率(9.1%,n=12)明显低于TMUB1低表达组(14.1%,n=19)(P=0.011);TMUB1高表达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明显优于低表达组(P=0.021);肿瘤TNM分期,TMUB1高表达组III期(1.5%,n=2)、IV期(0.8%,n=1)所占比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III期(6.8%,n=9)、IV期(2.3%,n=3)(P=0.004);TMUB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在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肝外转移上没有明显差异;TMUB1高表达组无瘤生存期(1009±183天)明显长于低表达组(705±102天)(P=0.014)。TMUB1高表达组总生存期(1180±150天)明显长于低表达组(828±102天)。2.STAT1表达和TMUB1表达正相关,P<0.0001,pearson r=0.47。TMUB1highSTAT1high组肿瘤大小(4.7±2.0(cm))明显小于其他三组,TMUB1lowSTAT1low组(7.8±4.4(cm))、TMUB1highSTAT1low组(6.7±3.0(cm))、TMUB1LowSTAT1high组(5.3±2.7(cm))。TMUB1lowSTAT1low组肿瘤多发的比率(8.3%,n=11)明显高于其他三组TMUB1highSTAT1high(5.3%,n=7),TMUB1highSTAT1low(3.0%,n=4)、TMUB1lowSTAT1high组(6.1%,n=8)。并且TMUB1highSTAT1high组在细胞分化、TNM分期上也优于其他三组。TMUB1highSTAT1high组HCC病人的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他三组(P=0.004),而无瘤生存期无明显差异。3.TMUB1能抑制HCC细胞增殖,但对HCC细胞迁移、侵袭无明显影响。Huh7细胞转染干扰质粒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但侵袭转移潜力无明显变化。MHCC97h细胞转染过表达质粒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抑制,但侵袭转移潜力无明显变化。4.TMUB1可以促进STAT1表达,抑制CCND1表达。Huh7细胞转染TMUB1干扰质粒,STAT1表达下调,而CCND1表达上调。MHCC97h细胞转染TMUB1过表达质粒,STAT1表达上调,而CCND1表达下调。5.干扰TMUB1表达对Huh7细胞增殖能力的促进作用被STAT1过表达质粒阻断。TMUB1过表达质粒对MHCC97h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被STAT1干扰质粒阻断。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MUB1 mRNA在HCC组中表达较正常肝组织有所升高,但其蛋白表达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减少,说明TMUB1的抑癌功能在转录水平并未受影响,而是在转录后调控中被抑制,使其翻译沉默,蛋白表达减少。我们筛选出了miR-615-3p、miR-423-5p、miR-222-3p、miR-92a-3p、miR-25-3p等在HCC中表达上调的miRNA,并基于此构建了TMUB1 mRNA可能的ce RNA网络。结论1.TMUB1与HCC恶性程度(大小、分化、TNM分期、肿瘤多发比率)负相关,与患者预后正相关。2.TMUB1可以抑制HCC细胞增殖,但对转移无明显影响。3.TMUB1通过促进STAT1表达抑制HCC细胞增殖。4.TMUB1可能由于miRNA的转录后抑制,导致其抑制增殖的作用在HCC中被沉默。

樊潇霄[4](2020)在《肝癌和癌栓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及差异基因的相关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类我国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给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负担。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癌中一种常见的转移形式之一,给肝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DNA甲基化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因其稳定且可以伴随疾病发展或治疗而变化,是一个潜在的理想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全DNA甲基化分析对门静脉癌栓特征进行分析,探索门静脉癌栓中可能存在的关键分子事件,并重点分析了DNAH17和ADRA1A两个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甲基化改变情况。实验方法:利用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450芯片(病人数=11)对邻近正常组织(ANT)、HCC组织和PVTTs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通过MTS实验和凋亡实验,以评估地西他滨(DAC)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rh-TRAIL)对肝癌细胞系抑制的协同作用。在对DNAH17的研究中,主要使用Sequenom Epi TYPER法评估了163个HCC样本及其配对正常组织中DNAH17的甲基化水平,并利用Taq Man拷贝数试剂盒分析来评估DNAH17在样本中的拷贝数状态。同时结合免疫组化、q PCR等验证该基因该肝癌中的表达差异。对ADRA1A的研究中,同样使用了Sequenom Epi TYPER对分析了160个HCC患者中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通过构建稳转细胞系、免疫组化、转录组测序等方法,探索该基因在肝脏中潜在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HCC组织和PVTTs的整体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ANT(P<0.01)。在HCC组织和配对的PVTTs之间共鉴定532个差异基因中864个差异甲基化Cp G位点(平均甲基化差异>10%,P<0.005)。基于PVTT组织中高甲基化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显着富集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通路(P=4.48 E-5)。23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在HCC和PVTT中呈梯度变化,其中17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梯度升高(例如,PAK1、NDRG2、SLC9A3R2、ZC3H3)和6个基因梯度降低(ADORA2A、KIAA1143、NAPEPLD、PARVG、TNFRSF10A、TSTD1)。TNFRSF10A是TRAIL的关键细胞表面受体之一,可被rh-TRAIL激活。MTS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表明,DAC和rh-TRAIL联合使用可协同抑制SK-Hep-1和Huh7细胞系的增殖以及诱导凋亡。2、与ANT相比,肝癌组织的DNAH17平均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扩增子1:58.7%vs.84.5%(癌vs.癌旁),P<0.0001;扩增子2:69.9%vs.84.5%(癌vs.癌旁),P=0.0060)。RNA-seq和免疫组化均显示肿瘤组织中DNAH17表达增加(P<0.05)。DNMT抑制剂处理肝癌细胞可发现DNAH17表达上调。DNAH17基因扩增常和低甲基化状态并存。还发现低甲基化状态与男性患者、较高的AFP值、高龄、存在完整包膜、存在肿瘤坏死、肝硬化、肝癌癌栓等临床特征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NAH17的甲基化水平可以有效预测肝癌包膜(AUC=0.695)和肝癌癌栓(AUC=0.806)的存在。3、ADRA1A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ANT相比,160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ADRA1A启动子区域的平均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25.2%:17.0%,P<0.0001)。地西他滨作用肝癌细胞系,可以增加肝癌细胞系中ADRA1A的表达。此外,肝癌样本中ADRA1A基因的高甲基化水平与酒精摄入(P=0.0097)和甲胎蛋白(P=0.0411)存在明显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ADRA1A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可以区分HCC组织与癌旁非癌组织(AUC=0.700,P<0.0001)。通过构建ADRA1A稳定敲减的肝癌细胞系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主要富集途径为癌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代谢通路(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通过调节转移相关的途径在PVTT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DAC与rh-TRAIL联合应用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HCC治疗策略。DNAH17的异常甲基化与肝癌的多种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可能是肝癌患者肿瘤血栓形成的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ADRA1A基因异常高甲基化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同样有可能作为HCC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王仙斌[5](2020)在《HIF-2α通过介导DLST、PPP1R8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缺氧是恶性实体肿瘤中晚期进展最重要的微环境特征,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基因参与调控了肿瘤缺氧微环境中肿瘤进展的多种分子机制。肝细胞肝癌是肿瘤疾病谱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IF-2α及其下游调控基因DLST、PPP1R8参与调控了肝癌增殖、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多种机制。本研究拟在探讨HIF-2α及其下游基因DLST、PPP1R8在肝癌临床标本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他们的调控关系,并进一步探讨DLST、PPP1R8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科学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我们在课题组前期实验论证基础上,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IF-2α干扰后的Hep3B细胞系进行全基因组差异表达谱检测,并进行基因集及信号通路富集。筛选出相关性较好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细胞系进行实时荧光PCR验证,筛选与HIF-2α调控肿瘤进展最可能相关的下游靶基因DLST、PPP1R8,并进行生物信息学检索比对。其次,我们运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临床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中的HIF-2α、DLST、PPP1R8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DLST、PPP1R8基因对肝癌临床预后的影响。最后,在细胞系模拟缺氧培养条件下,我们利用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构建Lvsh-HIF-2αHep3B、Hep G2细胞系,并在该细胞系利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过表达DLST、PPP1R8基因,运用CCK8、Transwell、流式细胞检测Annexin V-FITC技术进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等细胞功能学验证。我们利用TCGA数据库及GSEA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DLST、PPP1R8在肝癌组织中基因共表达和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并探讨最有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1.基因芯片分析提示HIF-2α下游差异表达基因共1352个,其中上调674个,下调678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与肿瘤相关通路中,与细胞大分子代谢功能、MAPK及Pathways in cance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HIF-2α及其下游基因DLST、PPP1R8在Hep3B、Hep G2细胞系的q RT-PCR验证结果及TCGA、Oncomine数据库生物信息学挖掘分析结果提示:DLST、PPP1R8高表达可作为HIF-2α调控下的一种促癌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临床实验研究中,在同一肝癌新鲜冰冻组织及连续病理切片组织中,相比于癌旁组织,HIF-2α和DLST、PPP1R8蛋白呈高表达状态。进一步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提示,DLST表达水平与血管侵犯、肿瘤埃德蒙森分级、肿瘤包膜、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而PPP1R8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结节、血管侵犯、肿瘤埃德蒙森分级、肿瘤包膜、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生存分析统计提示:DLST、PPP1R8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者。3.细胞生物学实验提示,HIF-2αsh RNA干扰后,肝癌细胞稳转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而凋亡率明显增加,同一稳转细胞系过表达DLST、PPP1R8后,细胞系生物学行为发生逆转。生物信息学技术,利用GO及KEGG分析富集DLST、PPP1R8共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提示DLST及其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PPP1R8及其共表达基因富集于DNA损伤修复代谢通路。【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提示HIF-2α与DLST、PPP1R8共同参与肝细胞肝癌的增殖、转移等生物学过程,基因芯片提示HIF-2α可能通过调控下游多种基因影响肝细胞肝癌的发展预后。细胞学功能学实验提示HIF-2α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DLST、PPP1R8促进肝癌的增殖和转移,并在肝癌细胞三羧酸循环及DNA损伤修复代谢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夏露花[6](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解学娜[7](2019)在《CBX8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如肿瘤侵袭、转移等。CBX8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能够调节多种生物功能。研究报道CBX8蛋白调控X染色体失活、胚胎干细胞分化及细胞衰老、增殖等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关于CBX8在胃癌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拟检测CBX8在胃腺癌及相应癌周相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探索胃癌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119对原发性胃腺癌及相应癌周相对正常组织制作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腺癌组织及相应癌周相对正常组织中CBX8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CBX8表达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864,P=0.352)。胃腺癌组织中CBX8的高表达率为46.2%(55/119)显着高于相应癌周相对正常组织13.4%(16/119)(χ2=30.53,P<0.01)。CBX8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45,6.475,4.654,P均<0.05)。CBX8的高表达率在低分化胃腺癌组中较中、高分化胃腺癌组低(χ2=6.445,P=0.017),Ⅰ、Ⅱ期胃腺癌组织中CBX8高表达率高于Ⅲ、Ⅳ期胃腺癌(χ2=6.475,P=0.014),无淋巴结转移胃腺癌组中CBX8高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χ2=4.654,P=0.037)。CBX8蛋白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及肿瘤直径均无关(χ2=1.472,0.282,4.265,1.569,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BX8高表达胃腺癌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期(P=0.004)及无病生存期(P=0.004)均较低表达患者的更长,两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60月、46.7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73.08%、46.56%,两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0月、39.8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41.38%。在低分化组中,CBX8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较低表达组长(χ2=5.354,5.334,P=0.021,0.021);淋巴结转移分组中,CBX8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较低表达组长(χ2=9.188,9.118,P=0.002,0.003);TNM分期为Ⅲ、Ⅳ期分组中,CBX8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较低表达组长(χ2=7.224、7.198,P=0.007,0.007)。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CBX8表达水平均影响胃腺癌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期(P均<0.05);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CBX8表达水平均影响胃腺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BX8表达水平、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腺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胃腺癌组织中CBX8的高表达率显着高于相应癌周相对正常组织,提示CBX8可能参与了胃腺癌的发生过程;2、CBX8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关,提示CBX8在胃腺癌的演进中也发挥相应作用。3、CBX8的表达水平与胃腺癌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均有关,且其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可作为判断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潜在标志物。检测其表达对于胃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可能成为胃腺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金浩[8](2019)在《Syt7在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肝细胞肝癌是其主要的类型,是全世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达到6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其临床特点是发现迟、进展迅速、预后差。目前中国肝癌的病例超过全世界半数以上,严重危害中国人的生命健康,成为中国医师棘手的病种。原发性肝癌的起病、进展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长期、复杂的连续过程。其病因主要包括酒精、肝炎病毒感染等,这些病因最终通过复杂的多种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力争发现在肝癌中有意义的基因是明确复杂致病的前提。突触结合蛋白(synaptptagmin,Syt)一类分泌囊泡的蛋白,山N端跨膜结构域和C端结合Ca2+的C2结构域(包括C2A和C2B)构成。Ca2+结合的突触结合蛋白亚型调节了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以及各种其他分泌细胞融合孔的扩大。突触结合蛋白7(Syt7)是Syt家族中的一员,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报道较少。已有研究发现,Syt家族在几种类型的肿瘤中表达异常,如Syt(未提是哪类Syt)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升高,Sytl3在左侧结肠癌标本中的表达低于右侧结肠癌,Sytl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高表达,而钙调素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抑制效应有助于甲状旁腺瘤中Sytl的表达缺失。延伸的Sytl(E-Sytl)的磷酸化参与了原癌基因肺癌融合激酶激活的侵袭通路。但关于Syt尤其是Syt7在肝癌中未见文献报道。目的(1)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中Syt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肿瘤组织中Syt7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2)检测不同的肝癌细胞系中Syt7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1)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石蜡标本,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及癌旁组织中Syt7蛋白的表达情况(2)qRT-PCR检测不同的肝癌细胞系中Syt7 mRNA表达情况(3)分析肝癌组织Syt7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4)肿瘤及癌旁组织中Syt7蛋白阳性率的比较及Syt7蛋白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x 2检验的方法,通过Kaplan-Meier模型的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因素,认定P<0.05时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Syt7蛋白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00%(48/75),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67%(2/75),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Syt7阴性组相比,Syt7阳性组患者血清中AFP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肿瘤数目较多、血管侵犯的风险增加、TNM分期较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结果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3)Cox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肿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及Syt7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OS的主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肿瘤直径>5cm(HR=4.22,95%CI:1.44-12.39,P=0.009)、血管侵犯(HR=2.71,95%CI:1.15-6.40,P=0.023)、Child-Pugh B 级(HR=4.16,95%CI:1.54-11.25,P=0.005)及 Syt7 阳性(HR=2.84,95%CI:1.08-7.49,P=0.035)是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4)Cox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AFP水平、肿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及Syt7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DFS的主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AFP≥200ng/ml(HR=2.37,95%CI:1.13-4.97,P=0.022)、肿瘤直径>5cm(HR=4.30,95%CI:1.43-12.95,P=0.010)、肿瘤具有血管侵犯(HR=2.57,95%CI:1.10-6.01,P=0.030)、Child-Pugh B 级(HR=4.65,95%CI:1.72-12.56,P=0.002)及 Syt7 阳性(HR=3.43,95%CI:1.26-9.29,P=0.016)是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5)qRT-PCR结果显示,在肝癌细胞系Huh-7、Hep-3B中Syt7 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BEL-7402中表达水平较低。结论(1)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本中Syt7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标本,Syt7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AFP水平、瘤体直径、肿瘤病灶数目、血管侵犯、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2)Syt7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OS及DFS的独立预后因素。(3)在肝癌细胞系Huh-7、Hep-3B中Syt7 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BEL-7402中表达水平较低背景原发性肝癌是肝胆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多样,在西方国家以饮酒和丙肝病毒感染为主,而在中国以乙肝病毒感染多见。由于其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较为困难,进而导致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因而,其综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化疗,基因靶向治疗等。肝癌的生物学行为较差,预后欠佳,目前的治疗手段仍有限。研究表明,肝癌的起病、进展一定是多种基因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近年来随着不断进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针对肝癌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的研究方向。因而,研究在肝癌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基因,通过有目的裁剪、替换致病基因甚至修复表达异常的基因,可以进一步丰富肝癌的综合治疗手段。一些基因可能在肝癌细胞中表达异常,但是否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周期变化、凋亡等细胞学及侵袭、转移等行为学方面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是研究的关键。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所涉及的胞吐作用是生物体参与生命活动以及产生生化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生理生化过程中多种蛋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胞内各隔室间的蛋白转运受来自一个细胞器转运蛋白的介导并选择性地与另一个细胞器融合。囊泡的细胞器特异性转运需要调节囊泡转运、着位和融合的蛋白。根据 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usion protein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假说:每一类囊泡包含一个 v-SNARE(vesicle SNARE),并只能与一个t-SNARE(target SNARE)关联到合适的受体细胞膜。其中,Syt、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和 VAMP(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属于v-SNARE;而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和SNAP-25家族属于t-SNARE。SNARE蛋白参与了分泌通路中的每一步,但每个SNARE蛋白具有隔室特异性,并有助于着位和融合的特异性。在Syt家族中,Syt7作为Ca2+高亲和的感应器而发挥作用,参与了非神经细胞包括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颗粒、PC12细胞中大而致密中心的囊泡、溶酶体和大囊泡的胞吐作用中对融合孔动力学的调节。除了上述生理功能外,Syt7也参与了一些病理生理过程,如克氏锥虫侵袭细胞、帕金森病、肺纤维化等。此外有研究报道Syt7是Ca2+调节溶酶体囊泡分泌所必须的,可以通过调节囊泡分泌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由此,我们提出疑问,Syt7是否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功能其内在机制又是如何呢?查阅文献尚未见Syt7影响肿瘤细胞功能尤其是肝癌细胞的报道。目的体外实验研究干扰Syt7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4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验证干扰Syt7对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1)以Syt7基因为模板,设计其RNA干扰序列,以构建Syt7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将含有Syt7基因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进行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4感染实验,分为实验组(shSyt7组)和对照组(shCtrl组);(2)qRT-PCR检测靶点干扰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及BEL-7404中Syt7 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率;Western Blot检测靶点干扰Syt7后外源蛋白水平表达;(3)Celigo细胞计数检测细胞生长;(4)克隆实验检测慢病毒干扰后细胞成瘤能力;(5)PI-FACS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6)MTT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7)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干扰Syt7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8)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所有计量资料,成组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了 Syt7干扰慢病毒载体,建立了稳定干扰Syt7的细胞系;荧光观察显示感染细胞效率达到70%以上;(2)慢病毒感染后,SMMC-7721及BEL-7404中Syt7 mRNA的表达量受到明显抑制(P<0.05),敲减效率分别为62.3%及52.3%。Western Blot显示慢病毒感染对Syt7基因的外源蛋白表达水平有显着的敲减作用;(3)通过Celigo分析仪连续检测5天,结果发现,实验组SMMC-7721及BEL-7404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明Syt7可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4)克隆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SMMC-7721及BEL-7404细胞的集落数目显着减少,提示Syt7明显地提高了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5)PI-FACS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提示,实验组SMMC-7721细胞G1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处于G2/M期的细胞则无明显变化,此外,处于S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实验组BEL-7404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处于S期的细胞无显着变化,处于G2/M期的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提示干扰Syt7后可使细胞周期停滞。提示Syt7可明显影响肝癌细胞的周期分布;(6)通过MTT实验连续检测5天,结果发现,实验组SMMC-7721和BEL-7404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提示Syt7明显提高了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7)干扰Syt7后裸鼠体内移植瘤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瘤体体积及重量均显着降低。结论(1)干扰目的基因Syt7可抑制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的增殖。(2)干扰Syt7可以诱导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的周期停滞。(3)干扰Syt7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的克隆形成。(4)干扰Syt7可以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背景肝癌的综合治疗手段多样,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其中的首选治疗手段。由于肝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如多中心性、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导致总体治疗效果仍较差,生存率不高。外源性的环境污染、内源性的染色体改变、细胞内基因的变化等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的发生。因此,发现肝癌细胞和组织标本中异常表达,且进一步实验证明在肝癌中有功能的基因仍然是不够的。进一步探讨基因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明确其在通路中角色,有助于明确肝癌的发病、进展机制,使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肝癌靶向治疗的靶点成为可能。关于肝癌中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多,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p38-MAPK通路、Hedgehog 信号通路、P13K-hkt、MAPK、SAPK/JNK、NF-κ B、上皮间质转化、细胞自噬相关通路、细胞凋亡相关死亡信号通路及线粒体通路等在肝癌中可能都起一定的研究。Syt7在肿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前两部分研究表明Syt7在肝癌组织标本及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肝癌进展,其在肝癌中所涉及的通路尚不清楚。此部分研究力争明确Syt7在肝癌中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在通路中的角色,为探寻新的肝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目的检测干扰目的基因Syt7后对肝癌细胞SMMC-7721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1)以Syt7基因为模板,设计其RNA干扰靶点,以构建Syt7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含有Syt7基因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进行肝癌细胞SMMC-7721感染实验,分为实验组(shSyt7组)和对照组(shCtrl组)。(2)qRT-PCR检测干扰后SMMC-7721中Syt7 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率。(3)使用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公司的 PathScan(?)Stress and Apoptosis Signaling Antibody Array Kit,检测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4)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Syt7干扰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相关基因外源性蛋白表达水平。(5)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所有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了 Syt7干扰慢病毒载体,建立了稳定干扰Syt7的细胞系;荧光观察,显示细胞感染效率达到70%以上;(2)实验组SMMC-7721细胞中Syt7 mRNA的表达量受到明显抑制(P<0.05),敲减效率达到53.4%;(3)PathScan(?)Antibody Array Kit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信号通路中p53、Ch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4)Western blot进一步提示,实验组p53、Chk1基因的外源性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干扰Syt7基因可以通过激活Chk1-p53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使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

李鹏[9](2019)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NFIB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核因子I/B(NFIB)在几种类型的癌症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它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探讨了肝癌组织中NFIB表达与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我们收集了89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这些患者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了手术切除。术后对这89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并作详细记录。我们首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将每一张切片都在在高倍镜(400倍)下观察10个视野,并计算染色程度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检测了这89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NFIB蛋白的水平。随后,我们用χ2检验分析NFIB蛋白高低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NFIB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还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和NFIB蛋白表达水平对患者术后复发时间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肝癌组织中NFIB的表达和患者ALT水平、Child分级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NFIB高表达组无瘤生存时间显着短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癌组织中NFIB表达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hild-Pugh B级、肿瘤多发、瘤径>5cm、NFIB高表达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1);其中,肿瘤多发、瘤径>5cm以及NFIB高表达还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这些发现证实了NFIB表达在肝细胞肝癌的进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NFIB的表达与术后复发相关,NFIB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相对NFIB低表达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与此同时,Child-Pugh分级、肿瘤多发、肿瘤大小>5cm也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NFIB作为肝细胞肝癌患者新的复发预测指标,或可为改善患者长期生存提供治疗的潜在靶标,有希望作为治疗靶点研制改善肝癌长期生存的药物。

戴斌[10](2019)在《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极高,肝细胞肝癌患者占所有肝癌患者的90%。导致肝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复发及转移。针对改善肝癌生存的治疗策略尚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进一步阐明肝癌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调控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肝癌治疗中新的有效分子靶点。RhoGAPs(RhoGTPase-activating proteins,RhoGTP酶活化蛋白)可以增加RhoGTPases固有的水解活性,导致RhoGTPases水解加速而失活。RhoGAPs常常在肿瘤中低表达,普遍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及迁移。RhoGAPs是一种新的癌症生物标志物,DLC-1/2、STARD13在肝癌中低表达,PIK3R1在前列腺癌中低表达,β-chimerin在乳腺癌中低表达,ARHGAP8在结肠癌和乳腺癌中低表达,ARHGAP20在白血病中低表达。因此,主流观点认为RhoGAPs发挥抑癌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ARHGAP11A在结肠癌及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发挥促癌作用,与传统观点不一致。在结肠癌及乳腺癌中,ARHGAP11A通过依赖于RhoA途径促进细胞的转移及增殖能力而在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关于ARHGAP11A与肝癌的研究鲜有报道,其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是否依赖于RhoA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明确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在体内外探讨ARHGAP11A对肝癌恶性进展的影响,阐明ARHGAP11A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RT-PCR方法验证TCGA数据库数据,在75例肝癌患者检测ARHGAP11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利用sh RNA抑制ARHGAP11A在Hep3B及MHCC97-H中的表达;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ARHGAP11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ARHGAP11A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探讨ARHGAP11A对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记检测EMT相关标志物。3.利用裸鼠皮下成瘤及C57BL小鼠转移瘤实验探讨ARHGAP11A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4.基因芯片结合IPA分析ARHGAP11A在肿瘤中功能及潜在下游基因,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5.通过si RNA在肝癌细胞中抑制RAC1B表达,研究RAC1B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及EMT的影响;通过挽救实验探讨ARHGAP11A在肝癌的发挥作用是否由RAC1B介导。6.通过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及GST pull down实验阐明ARHGAP11A调控RAC1B的机制。结果1.在TCGA数据库中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级、TNM分期、病理分级相关;生存分析发现患者中ARHGAP11A表达较低者预后较好,表达较低者中位生存期为2131天而表达较高者中位生存期为1149天。在75例肝癌患者样本中ARHGAP11A的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转移及TNM分期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AFP无关。2.RT-PCR及免疫印记均证实:在Hep3B和MHCC97-H细胞中ARHGAP11A-sh RNA能显着抑制ARHGAP11A的表达水平。3.CCK-8及平板克隆实验提示:抑制ARHGAP11A后,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周期及凋亡分析提示:抑制ARHGAP11A后,细胞发生G1/S期阻滞,对凋亡无明显影响。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提示:抑制ARHGAP11A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降低。当ARHGAP11A下调后,细胞由间质样表型变为上皮样表型,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及snail表达减少。4.裸鼠皮下成瘤及C57BL小鼠转移瘤实验证实:ARHGAP11A表达减少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5.基因芯片结果提示:在Hep3B细胞中下调ARHGAP11A表达后,255个基因表达上调,179个基因表达下调,许多调控细胞增殖的基因表达下调。IPA分析提示:抑制ARHGAP11A表达后,可抑制参与调控细胞发育、生长、增殖、运动等的信号轴。6.抑制RAC1B在肝癌中的表达导致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降低,同时,E-cadhrin表达增加,N-cadherin及snail表达减少。ARHGAP11A在肝癌中的作用由RAC1B介导。7.免疫共沉淀及质谱分析提示:ARHGAP11A与RAC1B相互作用,但不影响RAC1的泛素化。GST pull down实验提示:在Hep3B细胞中,抑制ARHGAP11A表达能增加RhoA及抑制RAC1B活性,对RAC1活性无影响。结论1.ARHGAP11A在肝癌中高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ARHGAP11A在体内外能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及EMT进程;在肝癌中ARHGAP11A发挥促癌作用。2.在肝癌中,ARHGAP11A的GAP结构作用于RhoA而不作用于Rac1/Rac1B。3.ARHGAP11A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依赖于RAC1B而不是依赖于RhoA。

二、肝细胞肝癌P~(53)基因突变与病理分期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肝癌P~(53)基因突变与病理分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简易组织芯片模型的制备及推广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组织芯片蜡块的制备
        2 组织芯片HE切片染色及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B9 蛋白的表达差异
        3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4 HOXB9 蛋白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3 子宫内膜癌术后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4 HOXB9 蛋白表达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同源盒基因B9 在恶性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POLE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荟萃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细胞肝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通过TCGA数据库构建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的LncRNA模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应用LncRNA模型预测乙肝相关肝细胞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表
第三部分 LncRNA模型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表
第四部分 模型中LncRNA DDX 11-AS 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1
外文论文 2

(3)TMUB1上调STAT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TMUB1在肝细胞肝癌手术标本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MUB1与STAT1在HCC组织中表达相关性研究及TMUB1与STAT1共同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TMUB1 通过调节STAT1 表达抑制HCC细胞增殖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TMUB1在HCC中的ce RNA网络预测
    5.1 引言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TMUB1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STAT1在恶性肿瘤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肝癌和癌栓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及差异基因的相关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 肝细胞肝癌组织及门静脉癌栓(PVTT)组织的DNA甲基化组学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临床病例学资料
        3.2 肝细胞肝癌原发灶和门静脉癌栓的全甲基化组特征
        3.3 差异甲基化基因特征分析
        3.4 癌旁组织到肝癌原发灶组织再到门静脉癌栓组织甲基化发生梯度改变的基因
        3.5 关键梯度变化基因分析
        3.6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AC)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rh-TRAIL)在体外实验中能够协同作用于肝癌细胞系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候选基因(DNAH17 以及ADRA1A)在肝癌中的甲基化特征分析及、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机制研究
    1 引言
        1.1 DNAH17基因
        1.2 ADRA1A基因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DNAH17基因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3.2 ADRA1A基因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潜在机制探索
    4 讨论
        4.1 DNAH17甲基化水平研究讨论
        4.2 ADRA1A甲基化水平研究讨论
    5 本章小结
        5.1 在HCC中检测到DNAH17基因的低甲基化状态
        5.2 笔者观察到 ADRA1A 在 HCC 中的低表达和高甲基化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肝癌中 E-cadherin 蛋白基因组及表观修饰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HIF-2α通过介导DLST、PPP1R8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IF-2α基因RNAi干扰前后肝癌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及其下游基因DLST、PPP1R8生物信息学预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沉默HIF-2α后 Hep3B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1.2.2 基因芯片差异表达基因在Hep3B、Hep G2 肝癌细胞系中的验证
        1.2.3 DLST、PPP1R8 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DLST、PPP1R8 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Westernblot检测肝癌组织中HIF-2α、DLST、PPP1R8 蛋白的表达
        2.2.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HIF-2α下游基因DLST、PPP1R8蛋白的表达
        2.2.3 DLST、PPP1R8 蛋白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2.4 DLST、PPP1R8 蛋白的表达对肝癌患者生存预后影响
    2.3 讨论
        2.3.1 DLST、PPP1R8 基因与肿瘤
        2.3.2 DLST、PPP1R8 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影响
    2.4 小结
三、人肝癌细胞系Lvsh-HIF-2α干扰后下游DLST、PPP1R8 基因差异表达对细胞功能学作用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慢病毒转染Hep3B、Hep G2 细胞系转染效率结果
        3.2.2 LvshHIF-2α在 Hep3B、Hep G2 细胞系敲减效率的验证结果
        3.2.3 Lvsh-HIF-2α肝癌细胞系DLST、PPP1R8 基因过表达效率的验证
        3.2.4 DLST/PPP1R8 过表达对Lvsh-HIF-2αHep3B/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3.2.5 DLST/PPP1R8 过表达对Lvsh-HIF-2αHep3B/Hep G2 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3.2.6 DLST/PPP1R8 过表达对Lvsh-HIF-2αHep3B/Hep 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2.7 DLST/PPP1R8 相关共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讨论
        3.3.1 Lvsh-HIF-2α慢病毒稳转肝癌细胞系DLST、PPP1R8 基因过表达对细胞功能学的影响
        3.3.2 DLST/PPP1R8 在肝癌中相关共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DLST、PPP1R8 基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观测指标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CBX8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
        2.3 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1 组织芯片的构建
        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 判定标准
        4.1 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判读标准
        4.2 CBX8的免疫组化判读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CBX8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
    2 CBX8在胃腺癌组织及相应癌周相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 CBX8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 Cox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
    5 CBX8的表达与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Syt7在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Syt7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yt7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肝癌增殖的影响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yt7调控肝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肝细胞肝癌组织中NFIB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免疫组织化学和评分标准
    1.5 患者随访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NFIB与临床病理因素
    2.2 生存分析
    2.3 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ARHGAP11A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ARHGAP11A促进肝癌恶性进展的机制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肝细胞肝癌P~(53)基因突变与病理分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D]. 王燕茹. 兰州大学, 2021(12)
  • [2]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细胞肝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昊. 山东大学, 2020(04)
  • [3]TMUB1上调STAT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研究[D]. 陈胤.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肝癌和癌栓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及差异基因的相关临床特征研究[D]. 樊潇霄. 浙江大学, 2020(01)
  • [5]HIF-2α通过介导DLST、PPP1R8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D]. 王仙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CBX8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解学娜. 青岛大学, 2019(01)
  • [8]Syt7在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金浩. 山东大学, 2019(02)
  • [9]肝细胞肝癌组织中NFIB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 李鹏. 青岛大学, 2019(02)
  • [10]ARHGAP11A在肝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戴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