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二)

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二)

一、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2)(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婷[1](2020)在《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病导致了生态危机,进而又引发了人的存在危机。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是西方社会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从多元视角和层面入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性道德发生了物化,技术发生了工具化,导致自然发生异化,继而引发了人的异化,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马尔库塞基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和整体利益考虑,提出人应该对传统人类中心论的道德视域进行扩展,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创建一种和谐的伦理关系。纯粹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政治结构中占主导,自然主体道德则遭到了忽视,自然界合理性依据的技术理性也遭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攻击,马尔库塞对此进行了批判,提出应该尊重人的内在自然价值与外部自然价值,继而实现双重解放。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模式下,面对生态危机应该如何解决,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性的参考,也为我们找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时代中,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路径,不仅以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理论视域,阐述了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在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特征。尽管马尔库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存在乌托邦的幻想,但是他从现实层面出发探索了人类生存状态,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本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于历史资料,在马尔库塞的诸多文本中,归纳和总结了他所提出的生态学观点,力求阐明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力图通过对下面几个问题的研究,来阐明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个问题是本文的基础性问题,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缘何而来的问题。这是本文得以立论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正确理解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包含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理论背景。因此,本文从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开始,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来展开对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并从不同的维度来展现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第二个问题是对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的揭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深入分析马尔库塞的生态批判思想,从而揭示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在反思中建构,在建构中批判。从中既可以窥见马尔库塞破解造成生态危机的具体致因,也可以领略其思想的总体性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展开的批判。而隐含在这些批判背后的则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关注这些更为关键性的问题。因为能够发现危机,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危机,解决危机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揭示出造成危机的原因。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总体异化的反思中揭示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原因所在,在于人过于强化自为原则在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呈现。生态问题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呈现。生态批判构成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动力。第三个问题是本文对生态危机解决路径及双重解放的揭示。这是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于生态危机拯救路径的探索和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前景的展望,是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全面控制的背景下,马尔库塞努力的寻求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他把生态伦理向度的解放理论不仅引入激进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科技变革,并且将解放理论引入人的心理的爱欲解放和审美解放,并且更在新的意义上来寻找新的革命主体,在总体性的意义上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人不但实现了自在与自为的同一,并且个体机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人类全面的发展获得了自由的空间,这不仅符合了马尔库塞一直所倡导的个体满足的快乐原则,而且也体现了马尔库塞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类幸福的终极理念;不仅可以达到消除发达工业社会对人与自然造成的压抑,而且也可以恢复人类在批判的同时又超越的双面维度,在诗意栖居中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王济民[2](2018)在《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消费文化的浸润和景观社会的兴起,都市人以城市为客体的体验成为都市人精神性存在的表征。都市生活与城市竞争不再局限于功能、物质层面,城市的酷与美、快与慢、静与动等特质组合的体验磁场,日益成为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游客提升满意度和城市导入流量资源、吸引人才资本、优化品牌形象进而实现超越崛起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的特质和体验是可以通过个性化设计、塑造、经营,进而被认可、被推崇的。适应都市人景观化生存方式,不断改进城市体验,形塑人的精神、心灵,是人本城市发展的方向;论文着眼于城市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倾力营建体验型城市,促进城市系统性增值,也是众多城市谋求超越的重要建构维度。本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作了深化或创新:厘清了城市人与都市人的术语差异,凸显了都市人概念的研究价值。基于都市人的主客体二象性,将城市研究从以城市为客体,转向到人城并重,重点探讨了都市人及其现代性、都市人所处的场域与心灵图景、都市对人心灵空间的形塑。以体验为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梳理了体验的概念、产生的机制,并将体验哲学纳入都市人及城市研究的范畴,以期奠定城市伦理和评判价值。提出了基于IPEC(Image、Position、Event、Culture)范式的四维城市体验路径,从实证出发构建了城市体验的测度与比较模型。以城市意象(Image)、定位(Position)、事件(Event)、文化(culture)为体验维度,以城市空间、经济历史文化等体验界面和体验元素为数据,选择了我国4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进行了定量研究。首次提出体验型城市的概念,探究了建设体验型城市及城市体验化的复合进路。即通过塑造人本城市、发展体验经济、增强城市粘性、提升城市识别度、营造城市记忆空间、保持城市多样性、挖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推动体验型城市的建构从初级阶段(City Of Experience)向高级阶段(City For Experience)飞跃。出于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论文还提出了创设巴黎学的倡议。

吕飞鹏[3](2015)在《杭州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十五年当中,中国车市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近几年中国年平均车辆产销成交量为2000万辆左右,达到了巅峰状态,至此中国汽车经销行业也达到了饱和状态,在此期间中国汽车经销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最初简单的经销模式发展到了今天功能齐全的4s店模式。伴随着购车风潮的过去,消费者更加趋向于理性,同时在信息和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消费者购车的途径更多,由此导致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和选择服务场所更加的灵活方便,更强,汽车经销商的利润被压缩到了最低,而4s店由于经营成本较其他经销模式更高,导致4s店无任何利润可言,加之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汽车方面的限制性政策较多,导致汽车销售受到较大的限制。纵观我国国内的4s店,有近80%的店面处于亏损状态,其他店面的盈利也仅能够维持其短期的生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经销商急需通过采用先进的营销服务策略,来壮大4s店的实力,提升盈利空间和利润.在文章写作过程当中主要采用了:文献对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首先对所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之后对本文当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理论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对我国汽车4s店发展当中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威胁进行了宏观分析;并通过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对杭州A汽车4s店的外部市场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之后又通过建立7ps服务营销策略对杭州A汽车4s店的服务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当下杭州A汽车4s店的服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通过7ps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杭州A汽车4s店服务营销模式方面面临着:销售渠道创新力不足、服务人员素质过低、以及售后服务质量过低等问题。针对销售渠道创新力不足,本文中给的改进意见是:加快分公司建设、拓宽网络销售渠道、构建品牌超市、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及加强对下游产业的控制;并且针对服务人员素质过低,提出要从人才聘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来加强管理;针对服务质量过低方面文章中指出要从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信息反馈速度以及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和加强流程管理来着手改进。

项刚[4](2015)在《基于中国流行文化现象与演进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连续多年占据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但在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仍处于追赶者的位置。尤其是对于设计前期分析和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使得自主研发的很多新车型得不到好的市场反馈和业内评价。国内汽车企业在设计创意阶段常用的“调研借鉴法”和“意象法”缺乏前瞻性、科学依据和文化内涵,并不适合目前的中国汽车设计界。要想提升我国自主设计能力,使设计车型符合市场和消费者审美需求,亟需一套相对科学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目前国内对于汽车造型创意设计的研究呈现出两个方向,其一为基于计算机数学建模或数据分析的造型设计,其二为实践主导下的汽车造型设计。本文将两者进行优势互补,采用理论研究(数学建模)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基于中国流行文化现象与演进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本论文通过对80、90后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的文化属性分析,总结出中国流行文化的两个主要特征,并由此提出在汽车造型相关领域以流行文化为载体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流行(亚)文化对中国未来主要购车群体消费观和行为的影响。接着通过一组典型案例说明中国流行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提出近年来中国流行文化由中心城市向次级城市、由东向西扩散的演进规律。然后总结出流行文化演进对于不同地区市场形态、不同人群审美特征的影响,并结合汽车造型形态特征提出文化、审美特征对汽车色彩材质、主要形态的抽象程度、车型比例改变程度、细节(装饰件)处理、设计语言量、车的整体性、侧面造型重视程度以及整体造型风格等多方面的决定性影响。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用以明确创意阶段设计方向的汽车造型形态特征数学模型,并通过现有车型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改。同时提出了若干在未来汽车造型设计中结合中国文化的方法。最后,本论文运用一系列设计实践,对该创意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完善。这些设计实践成果也进一步说明了文中提出的方法对于把握设计定位信息、确定汽车造型形态、完成造型创意设计是很有帮助的。

杨洁[5](2015)在《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处理事务、沟通信息、解决问题时使用到应用文的频率愈来愈高。应用文写作虽然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被列入了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但仍处于多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视野之外,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学校重视力度不够、课时偏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在国内外应用文写作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在了解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措施和方法,使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走出困境、迎来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鑫宇[6](2014)在《浅论我国汽车改装业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改装汽车已经成为时下非常流行的趋势,但与国外完善的制度相比,我国在汽车改装业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云[7](2015)在《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市场调研》文中指出本文以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汽车艺术涂装的基本概念、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二,阐述了汽车艺术涂装的产生及发展状况,指出汽车艺术涂装是汽车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面图形在汽车这一新载体上的应用;第三,考察了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店的发展现状与特色,对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店的涂装工艺、材料、设备以及特色涂装产品、服务流程做了详细分析,调查分析了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消费者人群;第四,介绍了北京汽车艺术涂装的不同工艺与材料特点,总结分析了汽车艺术涂装图形的不同主题与风格特征;第五,分析国外汽车艺术涂装对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影响,以及国内汽车艺术涂装方面的相关政策及规范,关于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本文以采访、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文献梳理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王菲[8](2014)在《基于女性消费异化现象下的当代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以来,西方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逐渐输入世界其他各国,这种消费思潮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以解决生活需求为目的的行为活动,而是一种以享乐和金钱为载体而存在的行为活动,它使消费取代了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建构意义而成为异性化的目的。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现代女性由于消费地位的改变,在消费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之更是陷入了消费异化的漩涡。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她们追逐时尚,制造流行,并产生了许多盲目的,非需求性的消费行为,这些都对社会的多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设计在消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的消费异化使当代设计也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中心,本文借助于女性消费异化这一热门话题,分析了女性消费异化的表现和特征并从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吸引女性消费的设计因素,以及女性消费异化对当代设计带来的影响,最后论文总结出面对女性消费异化现象当代设计应该做出的设计策略。究竟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和对物质消费的痴狂对当代设计产生了哪些消极的影响?中国的当代设计在面对女性消费异化的时代又该推崇哪些相应的设计原则,才能实现设计的真正社会意义并保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引导女性走出消费异化的误区?从这个意义出发,相信本文的研究会给后人研究当代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做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彭欧[9](2014)在《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2012年西藏劳动力结构产值与GDP结构看,西藏仍然处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型的初级阶段。传统农牧业经济中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全区“普九”已基本完成,全区每年初中毕业生近50000人,除升入高中的学生外,还有74%左右的学生将成为潜在的中职生源。如何把剩余劳动力和潜在的中职生源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作为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和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西藏日益彰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鉴于中职教育对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对中职学生的资助体系也不断完善,并实行免费和生活补助政策。近年来,中职教育在西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却面临教育质量低下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校学业成绩低、就业率低、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认可度不高,与之相反的是西藏中职学生却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基于对西藏中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田野考查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认为,上述质量困境的根源在于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未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使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评价标准等都没有很好照顾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致使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西藏中职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在具有工具理性的科层制的学校里,用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塑造学生,学校教育没有从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关注教育本身、以及教育背后要发展的人性是什么。故本研究借鉴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及其相互契合的理论模式,构建了解释性理论框架。首先,在价值理性层面,学校的教育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情感因素、民族习俗等方面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以书本和机器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兴趣,影响教育效果;其次,在工具理性层面,学校提供的教育使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为今后的生存支撑一片天地,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学校教育只有在价值层面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工具层面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才能走出中职教育的困境。据此,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1)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选取了山南职校、日喀则职校、昌都职校以及堆龙德庆县职教中心、浪卡子县职教中心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抽样调查;(2)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对部分样本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参与式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西藏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深层原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原因无疑出在学习过程中。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不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是学生的宗教信仰、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专业设置等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以学习动机为因变量,宗教信仰程度、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和专业设置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因素能够显着的影响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起到启动、维持和监控的作用,虽然各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但从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入职校,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但学校提供的教育与他们的需求不适应,没有考虑学生的文化差异,而是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来塑造学生,学生因对学校教育安排不适应,导致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降低了学习的动机。即便如此,学生还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提供的教育能适应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在价值层面没有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工具层面没有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本土化的西藏中职教育应是适应当地人文环境、经济文化类型从而满足上述两方面需求的教育。(2)西藏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但学习结果不理想,表现为学业成绩低、就业率低等,原因无疑出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没有满足学生教育需求,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评价标准等没有很好照顾文化差异,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充分吸收、契合民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经济文化类型,本土化不理想。(3)在西藏特殊的人文环境中,西藏中职教育本土化的导向选择首先要以西藏人民的福祉为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才去讨论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否则,不顾及民族文化传统意识,不关注教育本身以及教育背后要发展的人性是什么,而是一味的追求为经济发展做贡献,那么西藏中职教育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困境就不能避免。(4)西藏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专业设置等因素相关。因此,西藏中职教育本土化问题的解决要在价值层面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工具层面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并使二者实现有机的契合,才能走出中职教育的困境。本研究的可能贡献在于:一是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契合的理论模式解析西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问题。二是对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证明了西藏中职教育要本土化,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评价标准等就要契合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文化类型。

温茜茜[10](2013)在《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资源要素在国界之间流动壁垒的降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发展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图建立研究产业发展模式的一般性理论框架,并在该研究框架下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文章结合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进行论述。首先要指出的是,文章认为,从理论研究来讲,产业发展模式是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再总结出其模式。而产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产业发展过程的总体刻画,然后是研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和动力。而对产业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探究,也就得出了其发展模式,即在发展动力作用下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所以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应包括三个方面,产业发展规律研究、产业发展作用机制和动力研究、以及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别、绩效评价、模式优化研究。其次,在实证研究上,运用这个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框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之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动力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第一章说明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文章的写作目的,整理了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写作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背景有不同的说法,本文结合他人的观点,考虑到文章确立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认为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应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第三章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本章对产业结构及单个产业发展的规律做了归纳和总结。一般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相结合、产业融合与产业分立相结合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构成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而单个产业发展的规律包括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集合性,分别体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的集群发展。单个产业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生态化等。第四章研究产业发展动力。包括研究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动力因素。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供求机制和差异机制等内部机制,和竞争机制、决策与协调机制等外部作用机制。而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需求、技术创新、自然资源、劳动力、投资、制度等因素。第五章研究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优化和发展模式绩效评价体系。文章提出基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并针对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构建了产业发展模式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文章的第六章到第九章是根据前文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下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文章第六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包括该产业发展特征,组织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运用特征变量法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判断,得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出处其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然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出现的六大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分析。文章根据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然后以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为基础,基于2001年到2010年的季度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对于市场绩效,选择了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测量指标,市场结构和行为选择了企业数量和出口值占总销售值的比例作为测量指标,得出了企业数量与利润率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出口值占总销售值与利润的正相关关系。文章第八章从市场动力、人力资源动力、资本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动力(主要指产业政策)这五个方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动力进行分析。其中市场动力包括配套市场、出口市场和售后市场,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资金动力包括国有资本、外资和民营资本。制度动力则主要分析产业政策的影响。在分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分析基础上,找出了现阶段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巨大的市场和零件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从而得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是市场和廉价劳动力驱动模式。文章第九章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对中国的启示。然后,运用文章在第五章构建的产业发展模式绩效评价指标,对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绩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驱动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向技术创新和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2)(论文提纲范文)

(1)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
    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2.1.2 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理论
        2.1.3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
    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2.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2.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2.2.3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生活背景
第3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生态危机思想与生态批判思想
    3.1 生态危机思想
        3.1.1 生态危机的总体根源
        3.1.2 生态危机的具体致因
        3.1.3 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3.2 生态批判思想
        3.2.1 生产批判
        3.2.2 意识形态批判
        3.2.3 文化批判
        3.2.4 技术理性批判
第4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自然解放思想与人性解放思想
    4.1 自然解放思想
        4.1.1 自然解放的维度
        4.1.2 自然解放的意蕴
        4.1.3 自然解放的路径
    4.2 人性解放思想
        4.2.1 人性解放的维度
        4.2.2 人性解放的意蕴
        4.2.3 人性解放的路径
第5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理论评析
    5.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5.1.1 前瞻性——“弱人类中心主义”的希望
        5.1.2 批判性——“单向度”中判断力的消失
    5.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评析
        5.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就
        5.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
第6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6.1 将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置于社会建设的框架中
        6.1.1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
        6.1.2 在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6.2 促进相关生态观念的转变
        6.2.1 有益于资本观的转变
        6.2.2 有益于生产观的转变
        6.2.3 有益于消费观的转变
        6.2.4 有益于科技观的转变
        6.2.5 有益于文明观的转变
    6.3 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6.3.1 制度:完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6.3.2 技术:正确认识使用科学技术
        6.3.3 价值观:树立合理的消费价值观
        6.3.4 教育:强化全民生态教育
        6.3.5 行动体系: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本阅读与城市阅读研究综述
        1.2.2 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1.2.3 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创新点
2 都市人
    2.1 从城市到都市
        2.1.1 城市与都市
        2.1.2 都市:现代化的城市
    2.2 城市人与都市人
        2.2.1 城市与城市人
        2.2.2 都市人
        2.2.3 同为主体与客体的都市人
    2.3 都市人所处的场域与心灵图景
        2.3.1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与后现代流动空间
        2.3.2 景观社会与日常审美生活化
        2.3.3 欲望、享乐与当代都市人
    2.4 城市的语境呈现及对都市人心灵空间的形塑
        2.4.1 城市建筑的语境呈现
        2.4.2 城市对都市人心灵空间的形塑
3 体验
    3.1 “体验”的概念
        3.1.1 “体验”的词语史
        3.1.2 “体验”的概念史
    3.2 体验的产生机制和类型
        3.2.1 体验的产生
        3.2.2 体验的极致
        3.2.3 体验的分类
    3.3 体验哲学
        3.3.1 体验哲学的提出
        3.3.2 体验哲学即生命哲学
        3.3.3 以体验为哲学基础的城市研究
4 体验城市和城市体验
    4.1 体验城市
        4.1.1 体验城市的四种面向
        4.1.2 体验城市诸种路径
    4.2 城市体验
        4.2.1 城市体验的特性
        4.2.2 城市体验的共性
        4.2.3 城市体验的测度与比较
    4.3 城市声誉悖论
        4.3.1 遗产中的遗憾
        4.3.2 悖论不悖
5 城市体验四维模式
    5.1 城市意象对城市体验的影响
        5.1.1 城市意象与城市体验
        5.1.2 城市意象导向下的城市体验感知
    5.2 城市定位对城市体验的影响
        5.2.1 城市定位
        5.2.2 城市定位与城市体验的关系
        5.2.3 不同城市定位下的城市体验营造
    5.3 城市事件
        5.3.1 城市事件的多元性
        5.3.2 城市事件的功能性
        5.3.3 城市事件的体验性
    5.4 城市文化
        5.4.1 城市文化的形成、个性与传播
        5.4.2 城市文化与都市人
        5.4.3 城市人本体验与文化回归
6 构建体验型城市
    6.1 体验型城市及城市体验化
    6.2 使命
    6.3 构建体验型城市的路径与策略
        6.3.1 城市意象维度策略
        6.3.2 城市定位维度策略
        6.3.3 城市事件维度策略
        6.3.4 城市文化维度策略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城市体验可行性评价
    7.3 城市体验局限性评价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杭州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的基本框架
    1.3 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服务营销概念
    2.2 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2.3 服务营销三角模型
    2.4 体验营销理论
3 我国汽车4S店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现有汽车商业模式分析
        3.1.1 特许经营模式
        3.1.2 连锁经营模式
        3.1.3 汽车交易市场模式
    3.2 杭州A汽车4s店SWOT分析
4 A汽车4S店市场环境分析
    4.1 杭州A汽车4s店概况
    4.2 杭州A汽车4s店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3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5 杭州A汽车4S店7PS服务营销策略
    5.1 杭州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5.1.1 产品策略(product)
        5.1.2 价格策略(price)
        5.1.3 渠道策略(Place)
        5.1.4 促销策略
        5.1.5 服务过程策略(process)
        5.1.6 人员策略(Participant)
        5.1.7 有形展示策略(Physical Evidence)
    5.2 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突出问题
        5.2.1 产品策略中售后服务忽视
        5.2.2 渠道策略中创新变化不足
        5.2.3 人员策略中人员素质偏低
6 杭州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6.1 优化售后服务
        6.1.1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6.1.2 加强流程管理
        6.1.3 建立快速应急响应机制
    6.2 拓宽服务营销渠道
        6.2.1 加快二三线城市4s店分店的建立和运营
        6.2.2 拓宽网络销售渠道
        6.2.3 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6.2.4 构建品牌超市
        6.2.5 强化对下游产业链的控制
    6.3 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4)基于中国流行文化现象与演进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时代与文化特征
        1.1.3 国内汽车造型创意设计现状分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汽车造型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
        1.2.2 汽车造型设计中对于本国文化的体现
        1.2.3 将流行文化元素运用于汽车造型设计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意义
第2章 基于中国流行文化现象与演进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
    2.1 关于80后、90后文化属性和国内最新流行文化的探究
    2.2 流行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和演进规律
    2.3 流行文化对于审美爱好、产品形态的影响分析
    2.4 文化属性与演进趋势结合汽车造型设计的实现方法和理论依据
    2.5 基于中国流行文化现象与演进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
        2.5.1 建立汽车造型形态特征数学模型
        2.5.2 探索汽车造型中结合中国文化的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实例
    3.1 观致未来跨界车概念造型设计
        3.1.1 设计任务
        3.1.2 模型运算
        3.1.3 概念设计
        3.1.4 外观设计
        3.1.5 内饰设计
        3.1.6 建模渲染
        3.1.7 最终方案效果
    3.2 丰田GSM概念跑车设计提案
        3.2.1 设计任务
        3.2.2 概念设计
        3.2.3 模型运算
        3.2.4 外观设计
        3.2.5 内饰设计
        3.2.6 人机布置设计
        3.2.7 方案修改
        3.2.8 最终方案效果
    3.3 五菱动感形态研究/宝骏紧凑型SUV造型设计
        3.3.1 设计任务
        3.3.2 形态研究
        3.3.3 模型运算
        3.3.4 外观设计
        3.3.5 最终方案效果
    3.4 法拉利量产超跑造型设计
        3.4.1 设计任务
        3.4.2 模型运算
        3.4.3 外观设计
        3.4.4 最终方案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第一节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第二节 应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四、评价因素
        五、其他因素
第三章 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学校方面
        一、加大重视力度,优化课程设置
        二、建立健全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养和上升机制,激发教学热情
        三、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第二节 教师方面
        一、选好配足应用文写作教师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第三节 优化教学方法
        一、过程写作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
        三、情境教学法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
        五、自主探究教学法
    第四节 学生方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二、正确认知应用文的实用价值,明确学习目标
        三、循序渐进,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动机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1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2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6)浅论我国汽车改装业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起步中的改装业
2 误解易致进入误区
3 改装业面临的瓶颈
4 缺乏专业机构
5 保险安检不成熟

(7)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市场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关于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市场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汽车艺术涂装:平面图形在新载体上的应用
    2.1 汽车涂装的发展
    2.2 汽车艺术涂装:平面图形在新载体上的应用
第三章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发展现状
    3.1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店的现状
    3.2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消费人群
第四章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材料工艺与图形特点
    4.1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材料与工艺
    4.2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的图形特点
第五章 影响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发展的因素及思考
    5.1 国外汽车艺术涂装对北京汽车艺术涂装发展的影响
    5.2 国内汽车艺术涂装的相关政策与规范
    5.3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店一览表
附录四 北京车爵士汽车艺术涂装店制作部经理潘昭采访
附录五 北京魔彩 MC 汽车艺术涂装店付博店长采访
附录六 北京 EG 工作室店长二鬼(化名)采访
附录七 关于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店的调研采访
附录八 北京酷卡贴纸、魔彩 MC 制作汽车艺术涂装视频

(8)基于女性消费异化现象下的当代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对象的现状与现实意义
        1. 关于女性消费的研究现状
        2. 西方关于消费异化的研究现状
        3. 关于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一、女性消费与审美
    (一) 女性消费概述
    (二) 不同时期的女性消费方式的演变
        1. 改革开放之前的女性消费方式
        2. 改革开放之后的女性消费方式
    (三) 中国当今消费文化的女性审美异化
二、女性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一) 女性消费异化的社会建构
    (二) 女性消费异化现象的表现
        1. 对消费中符号元素趋之若鹜
        2. 趋向炫耀性的物质消费
        3. 无节制的消费习惯
    (三) 女性消费异化的消极影响
三、女性消费异化背景下的当代设计
    (一) 消费时代下的设计的社会功能与压力
    (二) 消费文化中的符号操纵
    (三) 消费中的“男性范例”与“女性范例”设计之体现
    (四) 吸引女性消费的设计因素
        1. 产品的形式美
        2. 产品的功能表现
        3. 注重设计的情感化
    (五) 女性消费异化下的当代设计问题
        1. 享乐化设计
        2. 仿造欧美的设计策略
        3. 技术化设计
四、女性消费异化现象下的当代设计策略
    (一) 当代设计策略的影响因素
        1. 影响设计策略的主观因素
        2. 影响设计策略的客观因素
    (二) 女性消费异化现象下的当代设计原则与应用
        1. 以细节关注女性意识——人本主义设计原则与应用
        2. 女性感性消费的飞跃——情感化设计原则与应用
        3. 创造生活的独特视角——女性极简设计原则与应用
        4. 易用、适用与安全的共存——功能便携性设计原则与应用
        5. 对环境和资源的解压——可持续性设计原则与应用
    (三) 当代设计策略实践案例分析
        1. 案例一:福特汽车公司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2. 案例二:无印良品(MUJI)的简约风格
        3. 案例三:赫曼·米勒有限公司(Herman Millerlnc.)的家具设计
    (四) 女性消费异化现象下当代设计策略结论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基于对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考察
        (二) 基于对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困境的反思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田野调查法
        (三) 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内在机理
    一、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涵义
        (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互关系
        (三)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模式的实践
    二、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一) 本土化的内涵
        (二) 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三)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三、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内在机理
        (一) 传统文化观念与职业教育
        (二) 传统寺院教育与职业教育
        (三) 民族语言与职业教育
        (四) 经济文化类型与职业教育
    四、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理论支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及其契合模式
        (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模式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模式在西藏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第二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现状分析
    一、调查区域的选择
    二、研究的被试与调查方法
        (一) 调查目的
        (二) 被试的基本情况
        (三) 调查方法
    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一) 学习动机变量分析
        (二) 学校管理满意度分析
        (三) 教师满意度分析
        (四) 专业设置满意度分析
    四、学习效果现状调查
        (一) 学生学业成绩差
        (二) 学生毕业就业率低
        (三) 用人单位对就业毕业生的态度
    五、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一) 西藏中职学生学习动机
        (二) 西藏中职学生理想
        (三) 西藏中职学生读书期望
    六、学习过程满意度调查
        (一) 教材内容满意度
        (二) 教学语言满意度
        (三) 教学方式满意度
        (四) 师生关系满意度
        (五) 专业设置满意度
    七、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一) 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分析
        (二) 学习动机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三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问题分析
    一、学校统一的培养模式与个人多样化的需求相冲突
        (一) 学校办学目标
        (二) 学生上职校的需求
    二、低学业基础消解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 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冲突
        (二) 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衔接
    三、语言文化类型差异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一) 家庭生活用语与学校主流语言冲突,导致学业效果差
        (二) 藏语方言差异导致师生交流困难
    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一) 教师个人情绪影响师生关系
        (二) 教师期望值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有差距,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三) 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影响师生关系
    五、宗教信仰与专业设置相冲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传统佛教思想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
        (二) 违背了佛教禁忌的专业知识会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专业设置脱离藏区经济需求
        (一) 区域经济结构与专业设置的关系
        (二) 西藏区域经济结构与专业设置适应性分析
第四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一、观念层面: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基点的调整
        (一) “以用为本”与工具理性
        (二) “以人为本”与价值理性
        (三) 西藏中职教育本土化:“民族性”与“职业性”的有机契合
    二、实践层面: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对策
        (一) 更新办学观念,培养目标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
        (二) 改变招生模式,录取专业需考虑学生专业和宗教背景
        (三) 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制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 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应紧跟藏区经济发展步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后记

(10)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现状
        1.2.2 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产业、发展、模式定义
        1.3.2 汽车零部件产业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1 文章主要内容与方法
        1.4.2 论文框架和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
        2.1.2 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1.3 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
        2.2.1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2.2.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2.3 产业集群理论
        2.3.1 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2.3.2 有关产业集群理论
    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1 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产业生命周期
        2.4.2 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模型
        2.4.3 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发展演进路径
第3章 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一)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3.1 对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研究
        3.1.1 产业结构发展和单个产业发展
        3.1.2 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总结
    3.2 单个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
        3.2.1 产业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表现为产业生命周期)
        3.2.2 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集合性(表现为产业集群)
        3.2.3 单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产业生态化,国际化
第4章 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二)产业发展动力研究
    4.1 产业发展演进的作用机制
        4.1.1 产业发展演进的内部机制
        4.1.2 产业发展演进的外部机制
    4.2 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4.2.1 需求因素
        4.2.2 技术创新因素
    4.3 产业发展的外在推动因素
        4.3.1 自然资源
        4.3.2 劳动力
        4.3.3 投资
        4.3.4 制度
    4.4 各因素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
第5章 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三)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优化及评价体系研究
    5.1 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研究框架
        5.1.1 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5.1.2 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
    5.2 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及其关系
        5.2.1 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5.2.2 产业发展模式类型之间的关系
    5.3 产业发展模式类型之间的转换
        5.3.1 政府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模式类型转换
        5.3.2 企业与产业发展模式类型转换
        5.3.3 资源的地区配置与产业发展模式转换
    5.4 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和选择
    5.5 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5.5.1 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和原则
        5.5.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5.3 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第6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一)产业发展特征、趋势和发展规律分析
    6.1 当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征及趋势
        6.1.1 发展特征
        6.1.2 发展趋势
    6.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6.2.1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增长性分析
        6.2.2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销售额和利润率分析
        6.2.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数量分析
        6.2.4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分析
    6.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分析
        6.3.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自我强化因素
        6.3.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6.3.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缺陷
        6.3.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第7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二)产业组织分析
    7.1 市场结构分析
        7.1.1 市场集中度
        7.1.2 产品差异化
        7.1.3 进入和退出壁垒
    7.2 市场行为分析
        7.2.1 定价策略
        7.2.2 产品策略
        7.2.3 广告策略
        7.2.4 兼并行为
    7.3 市场绩效分析
    7.4 实证分析—基于SCP分析框架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绩效分析
        7.4.1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
        7.4.2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8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三)产业发展动力分析
    8.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市场动力
        8.1.1 配套市场
        8.1.2 售后市场
        8.1.3 出口市场
    8.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动力
        8.2.1 一般人力资本(劳动力)
        8.2.2 专业人力资本
        8.2.3 企业家人力资本
    8.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资本动力
        8.3.1 国有资本
        8.3.2 民营资本
        8.3.3 外资
    8.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动力
        8.4.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8.4.2 增加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8.5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制度动力(产业政策)
        8.5.1 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产业政策及其推动作用
        8.5.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第9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三)模式的类型、绩效分析及模式优化建议
    9.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
        9.1.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和类型
        9.1.2 世界主要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9.1.3 世界主要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9.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
        9.2.1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
        9.2.2 产业效益指标分析
        9.2.3 科研技术水平指标分析
        9.2.4 市场绩效指标分析
        9.2.5 产业增长能力指标分析
    9.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文章可能创新之处
    10.3 文章研究不足之处和以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四、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2)(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王丹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D]. 王济民. 武汉大学, 2018(03)
  • [3]杭州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吕飞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6)
  • [4]基于中国流行文化现象与演进的汽车造型创意设计方法[D]. 项刚. 清华大学, 2015(03)
  • [5]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例[D]. 杨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6]浅论我国汽车改装业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J]. 王鑫宇. 赤子(上中旬), 2014(23)
  • [7]北京地区汽车艺术涂装市场调研[D]. 刘云.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4)
  • [8]基于女性消费异化现象下的当代设计研究[D]. 王菲.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9]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D]. 彭欧. 西南大学, 2014(04)
  • [10]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D]. 温茜茜.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走出汽车装饰的误区(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