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备选方案

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备选方案

一、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供选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胡萌[1](2020)在《沈阳市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区物业弃管的事件近些年在沈阳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建造于上世纪末期的一些非封闭小区更为多见,而且势头愈演愈烈。但公共消防管理水平并不能与之适应,沈阳很多弃管小区缺乏完整的社区公共消防管理。作为预防城市火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消防还承担着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重任。现有的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研究比较笼统,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弃管小区的特殊性,现有的消防安全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应用于此类小区,与沈阳市打造公共服务政府的决心相冲突,而如何改进其消防安全管理,就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就以沈阳市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为内容,以沈阳的弃管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居民和居委干部的访谈、调查,具体分析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职能,剖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结合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和网格化管理理论,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搜集的数据、调查访谈等材料,以沈阳市弃管小区为例,阐述其当前的消防安全局面,以消防安全法规为指导,结合社会治安管理,改善和补充当前的消防环境,并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流程、规范和制度,通过梳理和剖析消防安全问题,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居民防火及自救意识淡薄,消防监督检查力度不足,消防设施不足。而探讨了国内外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经验后,认为解决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建议应该是三个方面:进行社区消防自治体制的建设,加强对社区内人员的安全宣传力度和明确消防设备的管理单位。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沈阳大量弃管小区公共消防安全管理的完善。建设良好的消防环境,杜绝一切消防隐患,为沈阳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好坚实的后盾。

宁慧[2](2016)在《“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双案例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由此可见,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术界和政府实践部门就城镇化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并在“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方面达成共识。所以,“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成为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尝试,也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经济和政治优势。它不仅在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居于全国前列,而且是较早推行“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的省份,极具代表性。于是,本文从山东省选取了济南市槐荫区原D镇和泰安市高新区原B镇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较省会城市和三线城市“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的内容、绩效等异同的基础上,探讨“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其它省市推行这项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主要总结了“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的背景、动因及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城乡二元结构下“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关系探讨。该部分详细解读了“镇改街道”的缘由、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山东省“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两种模式。该部分主要考察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和泰安市高新区的“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的启动与推进过程,对两地推进这项改革的条件、做法、绩效等内容进行解读。第四章:两地“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比较分析。该部分主要对两地“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进行比较分析,对两地“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第五章:“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建议。该部分主要对我国“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进行学理性思考,提出深化农民市民化的建议。第六章:结论。该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以期对其它地方的改革和未来“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产生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吕文博[3](2014)在《地方政府“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镇政权处于我国政权结构体系的末梢,是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是联系政府与人民的纽带。在新形势下,乡镇政权面临权责不一、服务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实施“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使乡镇经济社会管理由“权小事大”走向“事权统一”,促进乡镇政府科学合理设置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然而,从最早开始实施事权改革以来,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问题不断涌现,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作为缓解人民日益扩张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地方政府供给能力滞后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必须构建“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实现机制。通过广东省东莞市地级市直管镇模式、佛山市镇、街道同步管理模式以及浙江省温州市的镇级市模式的比较研究,总结不同地区的改革经验,合理划分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简政强镇”改革的顺利进行。

黎金兰[4](2013)在《服务型政府目标下乡镇机构改革创新研究 ——以广西田阳县“一办三中心”改革为例》文中提出机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也是机构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按照“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无疑是当前基层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农村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为宏观背景,借鉴广西田阳县“一办三中心”的改革创新实践,研究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导向的乡镇机构改革问题,探索用“大部制”理念中的整合思想来改革乡镇机构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给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二是在农村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当前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可操作的改革模式。三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成功需要怎样的制度安排来配套推进。本文阐述了乡镇机构改革与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用“大部制”整合理念改革乡镇机构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提出了在服务型政府要求下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提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是与服务型政府下乡镇机构改革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本文是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基础上的研究。第三章为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效和面临的突出困难。分析自建国初确立乡镇政权以来乡镇机构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现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以及乡镇机构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第四章为广西田阳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证研究。分析田阳县“一办三中心”改革的概况和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第五章为服务型政府目标要求下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本章从乡镇机构改革的基本规律、服务职能、动力和条件几方面来研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具体对策。本文的主要结论在于:第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要遵循机构改革的一般规律,即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机构、优化流程、行政组织法制化的顺序开展。第二,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首先乡镇政府必须从“管制”向“服务”转变,其次要落实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等具体职能。第三,强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和条件。动力包括经济、政治、公民社会在内的外在动力,也包括转变人员思想观念在内的内在动力;条件包括制度保障、配套改革等,特别是乡镇机构深化改革要与乡镇自治发展方向相同步。第四,加强乡镇机构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加强有关人员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编制调配机制创新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李振东[5](2011)在《农村改革进程中的乡镇政府建设 ——基于陕南欠发达乡镇的调查》文中认为随着中央政府对“三农”事业的持续关注,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社会未来发展成为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焦点。无论是引入市场机制,抑或是培育农村公民社会,都无法忽略乡镇政府的角色。然而在新时代条件下,乡村行政生态遽然变动,欠发达地区某些基层政府不但未能领航乡村建设,反而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因素,这一困扰引发了乡镇政府存留之争。结合社会转型的现实国情,须肯定乡镇政府存在的积极作用,也须认识到乡镇政府是现有农村改革唯一有力的组织依托,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尤然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社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蓄水池与根基,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必定是农村改革难以回避的主题。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有落差,因而对公共物品的亟需程度、层次亦有不同,农业税废除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构成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建设的现实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需求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有诸多交集,治理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当今时代下政府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放权于公民、社会和市场,只有民主行政才能调动和组织起欠发达地区农民共建集体生活的热情和活力。本文结合陕南欠发达乡镇的实例来说明乡镇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乡镇政府建设的阻碍因素,并在文后给山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深嵌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之中,因此乡镇政府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着眼于压力型体制的改变;治理的视角更是强调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未来之路在于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崛起,形成共荣共治的良好局面,“善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基层政府加强自我建设,扶持社会多元力量;其次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服务行政理念的树立,针对欠发达地区建立起最为基本的关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且以绩效考核保障之。文末认为欠发达地区乡镇撤并不能照搬东部和平原地区,需要顾及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在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中要以职能为中心,而非做简单的“加减法”,人员精简方面要尊重地区需要的现实,科学合理地代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农村改革背景下探讨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建设问题,肯定了乡镇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运用行政生态理论、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对乡镇政府的建设内容、建设方向、建设路径作了研究,并以陕南欠发达地区一乡镇改革案例佐证之,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的现实对策。

管义伟[6](2010)在《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一个县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为个案,讨论了建国以来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本文认为公共服务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它对社会关系,诸如农民认同、社会融合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服务方式,对社区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从三个历史时段分析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对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首先,考察了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逐渐形成。这是一种在国家支持下、以村集体自我供给服务为特征的运行机制。这个时期,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投入者;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主要筹资渠道;通过采用强制下的非自主合作原则持续地向农民供给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实质上,这些服务是一种农村范围内的封闭的服务,在五十年代曾一度满足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同。但是,由于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存在强制性和非自主合作性的因素,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加剧了资源紧张之势,削弱了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因此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这种运行后果客观上增加了社区服务供给与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张力,加之操作层面无法避免的失误,使得农民同质性认同逐步出现分离,形成整体性社会认同。农民有了改变社区服务体制的内在需要。其次,考察了农村改革之后社区服务对农民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社区服务产品过去由村集体作为投入主体供给,现在部分地甚至大部分地转到农户家庭供给,国家主要通过政策对农村社区服务进行调控,有时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到了后期,还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得到了完善。这个时期的筹资渠道既有制度内的渠道,也有制度外的渠道,主要通过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的形式筹集资金。过去那种强制性供给原则现在开始松动,呈现为政府倡导下的准强制性合作。此时,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上的改革,对农民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创造了八十年代前半期农业生产的黄金发展期。但是,这些改革仍然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下进行的,仅是满足农民对土地实施家庭承包的需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体制及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政策,直接造成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在农村,这些本该由国家供给的公共服务大多经由农村社区供给,分税制的实行进一步弱化了地方政府的供给能力,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制度外筹资方式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三农”问题。农民对此有所不满,一些年轻人便自发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流动使农民的职业和身份出现分化,认同发生裂变,农民认同出现危机。再次,考察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将要产生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从而对社区重建产生了推进作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传统供给模式被初步打破,国家开始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化供给体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农民认同重建与社会融合的切入点。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来满足农民共同的需求,农民就将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土地流转作为农民认同重建的载体,使农民手中的土地转化为资本,为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从而加快了社会融合的进程。最后,笔者作出了这样的基本判断:以服务重建认同,从而实现社会融合。首先,认为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由于认同与合法性具有心理内化的特性,只要是认同的,政权的合法性就一定强。从认同到合法性,都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利益得到实现和维护,就意味着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和尊重。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其次,服务是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这是基于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的中介的识别。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所走的服务之路,实质上是以服务为中介,将分散的人们重新联系和组织起来,增强农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建立起“个人——社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再次,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这是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社区服务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由此产生的认同便是最稳定的认同。这就是社区作为微观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重建社区,就要以服务来增强人们的社区认同,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所体现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相适应,打破传统认同所具有的等级性、封闭性和排他性。最后,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通过公共服务建构整个社会一致的认同,逐步把社区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联系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社会走向融合。

董礼洁[7](2008)在《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文中认为论文主要围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问题展开研究,选取土地管理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地方政府具体的土地管理权限进行细致的界定。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土地管理权:土地征收权、规划编制和执行权、土地使用许可权。其中,有的属于地方政府,有的依法属于相关职能部门。土地征收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权限的标准是被征收土地的性质和面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土地征收权限正在被逐步缩减,并且这种权力的行使方式和过程已受到中央政府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权属于地方政府,而审批权则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土地利用的总体安排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权和审批权都不属于地方政府。行政法规将编制权直接授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审批权则授予相应的国务院主管部门。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行使这些权力的主要依据是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地方政府对此没有太多的干涉空间。土地使用许可权属于地方,但已越发部门化。地方投资主管部门、规划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基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授权分享了这一权力,而它们行使这一权力主要受中央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行政规定的规制,并非由地方政府控制。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尽管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但由于其职权来源于法律、行政法规的直接授权,而不是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因而其职权行为主要受法律、行政法规的直接约束。地方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代替其职能部门行使职权,另一方面也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干涉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行使职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职权并不当然等同于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权。但在权力实际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基于所掌控的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仍能对其职能部门的行为予以有力的制约。为此,中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人事任免、财政管理和监督体制上。在人事任免制度上,建立国土资源部门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削弱地方政府对其职能部门的控制力。在财政体制的改革上,规范了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削弱了地方政府干涉部门行为的动力。在监督体制上,建立了土地督察制度,打破了行政疆域的界限,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但是,这些改革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实,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博弈的根本原因,在于已经形成的地方利益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尤其在决策程序中还缺乏表达的途径和机会。地方利益既然不能在决策程序中有效表达,那么就会在执行程序中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导致在土地管理领域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纷纷扰扰。这就要求,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地方利益的表达机制,改变权力授权方式,从地方政府部门直接负责转为地方政府的概括负责。应当说,这种变化目前正在悄悄进行,中央已越来越多地把土地管理权概括授予地方政府。

施月峰[8](2008)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要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政府职能定位和政府体制创新为视角,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社会整合理论和当代地方治理理论,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借鉴国内乡村治理机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参照台湾、韩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乡村治理成功实践经验以及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发展方向,结合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现实,本文提出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的改革思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治理模式;积极推进“乡镇再造”,建设管理服务型政府;以促进乡村发展为核心职能,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构利益表达机制,维护乡村社会安定团结;优化乡村治理机制的配套改革及相关制度安排。

董祚继[9](2007)在《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物质,也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客观对象。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所必需且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的永恒主题,其间的相互不协调性愈加凸现。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且公平地分配和再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如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基础,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土地利用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利用土地的历史。有史以来人类利用土地的丰富实践为土地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坚实基础。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最原始的需求,就是丈量土地和分配土地。土地面积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不断扩大,这是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动因。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进而要求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利用规划应运而生。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各国从其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制度出发,建立和发展了适合本国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和范例,值得系统地加以比较和借鉴。我国是文明古国,人民勤劳勇敢,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成果,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国土全覆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与教训,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发展和未来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规划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指导。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评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外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进行分析比较,系统总结我国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构建了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开展了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为未来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社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中许多变化来自土地利用规划,从而使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被看作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也随之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对国外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比较与借鉴,揭示出一国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因其基本国情、区情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土地利用国家干预的共同需要,各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目标、方法、程序、管理等也有许多相似性,可供我们借鉴和吸取。通过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历史回顾,充分显示了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变化的态势。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规划适应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农场、人民公社发展的要求,以工程布局、技术设计和现场铺图为主要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规划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以总体规划为主要形式,形成了“地域(用地)分区+控制指标”为主的规划控制方法,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等规划理念和方法日益得到重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结果表明:(1)对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生态思想、人本主义、可持续性等思想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土地利用国家干预论和非均衡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地利用演化理论、土地利用组织理论和土地利用运行理论。(2)土地利用规划日益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成为必然,但以利用设计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十分必要。(3)未来社会对土地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并呈多元化的特点,与有限的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呈日益加剧趋势,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粮食、环境与发展关系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4)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应当集中体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各项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促进集约、高效、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李爽[10](2008)在《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以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乡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仍然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富民强国最基础性最根本性仍在农村和农民,而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层次则是农村政治危机。本文拟详细分析中国现行乡镇公共管理体制的制度优点与缺陷,侧重分析其缺陷归纳为:乡镇财政匮乏,事权与职权、财权不对等,公共产品供给异化,协调保护农民机制不健全。在对制度缺陷分析研究中,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概念,如公共产品异化,引入实证对比分析方法,认真研究了当前中国乡镇机制。本人根据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乡镇管理体制走向,即:加强乡镇政权建设,重新分配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下移,公共产品供给下移,以强势乡政府引领农村发展,为富强之路提供基础保障。

二、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供选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供选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市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一、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弃管小区
        二、消防安全管理
        三、网格化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网格化管理理论
第三章 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一、弃管小区基本状况
        二、弃管小区消防设施基本状况
    第二节 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二、居民防火及自救意识淡薄
        三、消防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四、消防设施不足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二、消防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消防宣传教育水平低
        四、消防监管力量单一薄弱
第四章 国内外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经验
    第一节 国外社区消防管理经验
        一、日本社区消防安全管理
        二、美国社区消防安全管理
    第二节 国内社区消防管理经验
        一、北京市的社区消防经验
        二、河南省的社区消防经验
    第三节 经验借鉴
        一、国外社区的经验借鉴
        二、国内社区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解决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建议
    第一节 政府部门应加强重视社区消防安全管理
        一、政府应积极落实弃管小区消防管理工作制度
        二、政府应推进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建设
    第二节 进行社区消防自治体制的建设
        一、全面推广实行网格化管理
        二、建立社区消防自治的规章制度
        三、明确社区消防自治的职责
    第三节 加强对社区内人员的安全宣传力度
        一、加强居民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
        二、建立居民消防志愿者制度
        三、建立居民环境自查制度
    第四节 明确消防设备的管理单位
        一、增加社区消防经费投入
        二、加强社区消防设备的维护
        三、定期检查社区消防环境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双案例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镇改街道
        2.农民市民化
        3.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法和访谈法
        3 案例分析法
        4 比较分析法
    (六)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关系探讨
    (一)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1.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2.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现状
    (二)“镇改街道”缘由解读
        1.“镇改街道”之行政效率提升说
        2.“镇改街道”之二元结构破解说
    (三)“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现状探究
        1.“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内容
        2.“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现状
    (四)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
        1.外因:政治因素
        2.外因:经济因素
        3.农民自身改革意愿因素
    (五)“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的联系
三、山东省“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两种模式
    (一)原D镇“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现状
    (二)原B镇“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进程
    (三)两镇“镇改街道”与农民市民化绩效分析
        1.Kish表抽样方法简介
        2.“镇改街道”绩效
        3.“农民市民化”绩效分析
四、两地“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比较分析
    (一)两地农民市民化的共性分析
        1.两地具有相同的改革背景:“镇改街道”
        2.两地具有相似的改革内容:“农民向市民转变”
        3.两地具有一致的改革推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两地农民市民化的个性分析
        1.两地农民市民化的程度不同
        2.两地农民的福利保障存在差距
    (三)两地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
        1.“一街两治”,导致农民市民化进程不统一
        2.户籍改革不到位,阻碍农民市民化
        3.保障设施不健全,加大农民市民化的难度
        4.干群互不信任,导致农民融入城市困难
五、“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建议
    (一)努力破解“一街两治”的困境
        1.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2.推动行政区划调整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促进户籍身份转变
        2.增加居民非户籍福利
    (三)健全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1.努力实现平等就业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稳步开展村庄改造工作
        2.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1.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理顺多元主体间的关系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改街道”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3)地方政府“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简政强镇”地方政府事权改革研究
        2. 关于政府间关系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比较分析法
    (五) 创新之处
一、“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内涵
    (一) “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基本理论
        1. 组织变革与政府间纵向分权契约理论
        2. 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关系原理
    (二) “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由来
        1. “简政放权”
        2. “简政强镇”
    (三) “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 “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必要性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效务实的乡镇政府
        2. 激发镇域经济活力,以改革促民生
        3. 优化人事制度,提高乡镇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当前我国“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典型模式
    (一) 广东东莞的地级市直管镇模式
        1. “地级市直管镇”模式的时代背景
        2. “地级市直管镇”模式特征概述
    (二) 广东佛山镇、街道同步管理模式
        1. “镇、街道同步管理”模式的时代背景
        2. “镇、街道同步管理”模式特征概述
    (三) 浙江温州的镇级市模式
        1. “镇级市”模式的时代背景
        2. “镇级市”模式特征概述
    (四)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三、“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乡镇政府事多财少,运转困难
    (二) 县镇两级政府权力对接的冲突
        1. 认识不一,进度脱节
        2. 上下级政府之间协调困难
    (三) 体制机制的制约
    (四) 新增权限的适应性问题
    (五) 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
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过程中困境成因分析
    (一) 国情因素
    (二) 体制、制度、法律方面的因素
    (三) 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县乡两级财权、事权
    (二) 加强权力监督,实行政务公开
        1. 推行乡镇政府政务公开,设立政务公开制度
        2. 权力系统内部监督
        3. 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监督
    (三) 完善地方政府事权改革相关法律法规
    (四)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1. 创新管理体制
        2. 科学设置乡镇机构
    (五)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4)服务型政府目标下乡镇机构改革创新研究 ——以广西田阳县“一办三中心”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二、 乡镇机构改革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服务型政府
        二、 乡镇机构改革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 治理理论
第三章 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效和面临的突出困难
    第一节 乡镇机构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效
        一、 乡镇机构改革的基本历程
        二、 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效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对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一、 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特性
        二、 服务型政府目标要求下乡镇政府的具体服务职能
    第三节 现阶段深化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突出困难
        一、 服务职能难突出
        二、 关系难理顺
        三、 事业站所难改革
        四、 人员难分流
    第四节 乡镇机构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乡镇职能难以转变
        二、 改革动力不足
        三、 改革条件不充分
        四、 配套改革滞后
第四章 广西田阳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一办三中心”改革概况
        一、 “一办三中心”创新模式改革的缘起和内涵
        二、 “一办三中心”的服务职能与运行机制
        三、 “一办三中心”创新模式改革的成效
        四、 “一办三中心”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第二节 “一办三中心”模式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 “一办三中心”模式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借鉴
        二、 “一办三中心”精简、统一、效能的机构为乡镇政府机构设置树立了榜样
        三、 “一办三中心”的法制化建设实践为乡镇机构依法行政提供了参照
        四、 “一办三中心”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政府服务流程再造提供了参考
    第三节 “一办三中心”模式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分析
        一、 人员条件
        二、 物质条件
        三、 激励条件
第五章 按照服务型政府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遵循机构改革的一般规律
        一、 转变职能
        二、 理顺关系
        三、 调整机构
        四、 优化程序
        五、 行政组织法制化
    第二节 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一、 调整乡镇政府的权力体系
        二、 规范乡镇政府的运行机制
        三、 提高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
    第三节 强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和条件
        一、 强化改革的外部动力
        二、 激发改革的内部动力
        三、 创造改革的相关条件
    第四节 加强乡镇机构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
        一、 改革创新干部人事制度
        二、 完善机构编制调配机制
        三、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农村改革进程中的乡镇政府建设 ——基于陕南欠发达乡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有关乡镇政府建设的研究及实践
        1.2.1 国内学者对乡镇政府的研究
        1.2.2 西方国家基层政府建设实践
        1.2.3 国内外关于乡镇政府建设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思路
        1.3.2 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乡镇政府概念界定
    2.2 乡镇政府建设的理论工具
        2.2.1 行政生态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2.3 乡镇政府的存废之争
第3章 欠发达地区行政生态分析
    3.1 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的必然性
    3.2 税费改革凸显了乡镇政府建设的紧迫性
    3.3 新农村建设对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提出新要求
    3.4 欠发达地区发展与乡镇政府建设
第4章 陕南略阳县GT镇政府建设实践
    4.1 镇情概述
    4.2 略阳县GT镇政府建设实践
        4.2.1 机构改革
        4.2.2 职能转变
    4.3 GT镇乡镇建设存在问题
        4.3.1 机构改革层面
        4.3.2 职能转变层面
        4.3.3 从公务员精简层面
第5章 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阻碍因素,理念与目标
    5.1 欠发达乡镇政府建设的阻碍因素
    5.2 "善"者"善"治: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的可行之路
    5.3 服务型政府:欠发达乡镇政府建设目标
第6章 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建设路径选择
    6.1 改革压力型体制
    6.2 走向善治,培育市场与社会自治力量
    6.3 服务行政,明确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职能
        6.3.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行政的理念
        6.3.2 建立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3.3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6.4 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机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数据收集中的访谈及访谈对象
附录Ⅱ 图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二、研究的进度与实践中的问题
        (一) 农村社区服务定义和分类的研究
        (二) 农村社区服务投入主体及供给方式的研究
        (三) 农村社区服务筹资方式研究
        (四)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
    一、小农的社会需求与集体化的逻辑
        (一) 小农的社会需求与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出现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形成和确立
    二、国家安排下的农民自我服务
        (一) 投入主体: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
        (二) 筹资渠道: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
        (三) 供给原则:计划调配与划拨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一) 加剧农村内部分割与城乡二元分割
        (二) 社会认同弱化: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计划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张力
        (三) 操作层面的失误加速了农民认同的分离
        (四) 总体性社会认同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村改革后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的变迁
    一、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 农民的分散经营与需求的多元化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发展及其限度
    二、从集体化服务到市场化服务
        (一) 投入主体:集体主体逐步消退,农户与市场主体开始出现
        (二) 筹资渠道: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
        (三) 供给原则:从计划调拨转向社会化服务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一) "三农"问题凸显
        (二) 农民职业和身份的分化
        (三) "搭便车"与分税制加速了农民认同的裂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
    一、新农村建设: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
        (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重建
        (二) 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
    二、新时期农村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 投入主体: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组合
        (二) 筹资渠道:公共财政与多种资金来源
        (三) 供给原则:等价交换和市场交易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 城乡一体化与社会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服务重建认同:通向社会融合之路
    一、服务: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
    二、服务: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
    三、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
    四、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视角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 地方政府研究文献综述
        (二) 土地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三) 财权、人事权与事权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任务、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任务
        (二) 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梳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研究的前提
        一、本文研究中地方政府的界定
        二、本研究的宪政前提
        (一) 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
        (二) 地方政府的职权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类型化
        一、土地的分类
        (一) 按所有权标准的分类
        (二) 按土地用途标准的分类
        二、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从混沌到类型化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管理权的混沌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管理权类型的明晰
第二章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的边界
    第一节 土地征收制度
        一、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
        二、土地征收与城市房屋拆迁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的内容
        一、土地征收批准权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
        (二) 以经济建设为着眼点的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
        (三) 以耕地保护为目标的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
        二、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标准的决定权
        (一)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偿标准
        (二) 征收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偿标准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的变动及其原因
        一、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限变动的趋势
        (一) 制度层面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的缩减
        (二) 实践中地方政府土地征收的失范
        二、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限变动的原因
        (一) 地方政府进行土地开发的动力
        (二)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的限制
    本章小结 土地征收权的实质——土地发展权的国有
第三章 地方政府土地规划权的边界
    第一节 土地规划和土地规划权
        一、土地规划的种类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二、中国土地规划的发展历程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二)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发展历程
        三、土地规划权的内涵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权的变迁
        二、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权
        (一) 编制权
        (二) 审查同意权
        (三) 审批权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权
    第三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权
        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权
        (一) 地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主体
        (二) 地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权所受的的限制
        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执行权
        (一) 资金的保障
        (二) 地方政府所受的限制
    本章小结 土地规划的两种执行模式
第四章 地方政府土地使用许可权的边界
    第一节 土地使用许可权的依据
        一、从建设用地计划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一) 建设用地计划
        (二)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制度的变迁
        二、城市规划
        (一) 城市规划制度的发展脉络
        (二) 城市规划体系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的关系
        (一) 规划空间上的从属性
        (二) 规划侧重点不同
        (三) 规划控制指标不同
        (四)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第二节 城镇土地使用许可权
        一、城镇土地开发建设的程序
        (一) 以建设项目为单位的土地开发程序
        (二) 以规划为基础的土地开发程序
        (三) 土地储备制度下的土地开发程序
        二、城镇土地使用许可权的内容
        (一) 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
        (二) 用地许可权
        (三) 建设许可权
    第三节 农村土地使用许可权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
        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
        三、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一)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法律依据
        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地方政府执行程序中的利益表达
第五章 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监督
    第一节 土地督察制度建立前的监察权
        一、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监察
        二、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内部监督
    第二节 土地督察制度下的监察权
        一、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
        (一) 建立土地督察制度的法律依据
        (二) 土地督察制度建立的过程
        (三) 土地督察权的内容
        二、土地督察制度的特点
        (一) 跨区的督察体制
        (二) 决定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离
        (三) 监督的重点为省级政府
    本章小结 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第六章 财税制度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影响
    第一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地方政府财政的作用
        一、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二) 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费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二、城镇土地有偿使用税是地方政府稳固的财政来源
    第二节 土地出让制度对地方政府财政的影响
        一、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拓展和限制
        (一) 城镇国有土地出让的权限
        (二) 土地出让方式的变革
        二、土地出让收入的中央与地方分成
        (一) 对土地出让收入的界定
        (二) 中央与地方的分成
        三、土地出让金在地方政府财政中的地位
        (一) 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一大支柱
        (二) 地方土地出让金管理和使用的随意性
    第三节 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影响
        一、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
        (一) 分税制改革
        (二)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经费来源
        二、财政依赖关系对土地管理部门行为的影响
        (一) 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成为土地违法的主体
        (二) 地方政府“违法”的制度原因
    本章小结 财权与事权的关系
第七章 人事制度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影响
    第一节 人事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机构的沿革
        一、人事管理制度的变迁
        二、土地管理机构的沿革
        (一) 多元的土地管理机构
        (二) 从国家土地管理局到国土资源部
        (三) 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人事任免制度的变迁对土地管理部门行为的影响
        一、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人事任免权的变动
        (一) 人事任免权的属地化
        (二) 人事任免权的部门化
        二、地方土地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双重压力
        (一) 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
        (二) 来自本级政府的压力
    本章小结 人事任免权与事权的关系
结论 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现状
    一、地方政府部门的权力并不等于地方政府的权力
    二、地方政府制约其职能部门的方式:财政制约和人事制约
    三、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与课题研究
致谢

(8)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多重困境
    2.1 政治发展任务繁重
    2.2 经济贫困恶性循环
    2.3 乡村文化亟待革新
    2.4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第3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思路
    3.2 乡村治理机制的发展历程及作用考察
    3.3 欠发达地区现行乡村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3.3.1 乡镇干预和宗族干扰下村民自治的运行梗阻
        3.3.2 有限权力无限责任下乡镇治理的角色困境
        3.3.3 层级衔接步入误区:乡村关系行政化 县乡关系利益化
        3.3.4 乡村债务难以化解:债务黑洞成为乡村治理最大难题
第4章 国内外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及理论研究述评
    4.1 国内外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及启示
        4.1.1 台湾的乡村治理
        4.1.2 韩国的乡村治理
        4.1.3 欧洲的乡村治理
    4.2 国内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4.2.1 徐勇等人主张:县政、乡派、村治
        4.2.2 于建嵘等人主张:撤销乡镇 实行社区自治
        4.2.3 吴理财等人主张:乡政自治
第5章 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原则与理论基础
    5.1 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总体目标与绩效评价标准
    5.2 乡村治理机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及理论基础
        5.2.1 淡化行政职能 强化公共服务
        5.2.2 减少社会排挤与剥夺 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5.2.3 超越科层结构 构建社会网络
第6章 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6.1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村民自治治理模式
        6.1.1 推进"村治"制度创新 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水平
        6.1.2 规范乡村关系 控制宗族影响 优化村民自治的外部环境
    6.2 积极推进"乡镇再造" 建设管理服务型政府
        6.2.1 重构乡镇行政区划 持续推进乡镇撤并
        6.2.2 淡化行政 强调服务 重新设计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
        6.2.3 培育公民社会 吸附乡村精英 探寻治理结构合理变迁
    6.3 以促进乡村发展为核心职能 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6.3.1 发展乡村经济 组织劳务输出 培育乡村经济支柱
        6.3.2 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新农村布局
    6.4 建构利益表达机制 维护乡村社会安定团结
        6.4.1 村民上访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环境
        6.4.2 建构利益表达机制 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
    6.5 优化乡村治理机制的配套改革及相关制度安排
        6.5.1 克服制度障碍 优化政策环境 推动乡镇长直选
        6.5.2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6.5.3 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文明乡风 塑造促进乡村发展的力量源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的可能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般研究
    2.2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
    2.3 关于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研究
    2.4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2.5 关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2.6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关系研究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及其演变
    3.1 人地关系的产生及其历史分析
        3.1.1 人地关系的产生
        3.1.2 人地关系的演变
        3.1.3 人地关系中衰落文明的启示
        3.1.4 当代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
    3.2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3.2.1 规划
        3.2.2 土地与土地利用
        3.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3.2.4 作为公共政策的土地利用规划
第4章 国外和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比较与借鉴
    4.1 规划理论
    4.2 规划体系
    4.3 规划目标
    4.4 规划程序
    4.5 规划方法
    4.6 规划管理
    4.7 境外土地利用规划简评
    4.8 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第5章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与发展
    5.1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历史回顾
        5.1.1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分期
        5.1.2 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5.2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演进
    5.3 对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和反思
        5.3.1 近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效
        5.3.2 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5.4 转变规划观念和方法的哲学思考
        5.4.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4.2 改进规划的思想方法
第6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6.1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基础
        6.1.1 理想主义
        6.1.2 理性主义
        6.1.3 生态思想
        6.1.4 人本主义
        6.1.5 可持续观念
        6.1.6 权威主义
        6.1.7 实用主义
    6.2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
        6.2.1 系统思想与土地利用系统思想
        6.2.2 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与特性
        6.2.3 土地利用系统模型
        6.2.4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
    6.3 土地利用国家(政府)干预论
        6.3.1 国家干预的理论渊源
        6.3.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6.3.3 土地市场配置和国家干预的利弊
        6.3.4 土地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和手段
    6.4 非均衡经济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6.4.1 均衡与非均衡
        6.4.2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及其状态
        6.4.3 现行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局限
        6.4.4 经济体制与土地资源配置
        6.4.5 非均衡经济运行中土地利用规划
    6.5 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其他理论
        6.5.1 人地关系理论
        6.5.2 公共管理理论
        6.5.3 人类生态学理论
第7章 公共政策视角的土地利用规划基本理论
    7.1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
        7.1.1 国内外有关规划理论构成的代表性观点
        7.1.2 研究规划理论构成的前提
        7.1.3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构成
    7.2 土地利用演化理论(本来怎样)
        7.2.1 土地利用自然演变理论
        7.2.2 土地利用价值规律理论
        7.2.3 土地利用社会、政治理论
    7.3 土地利用组织理论(应该怎样)
        7.3.1 人地协调论
        7.3.2 城乡统筹论
        7.3.3 域协调论
    7.4 土地利用运行理论(怎样实现)
        7.4.1 规划程序理论
        7.4.2 自组织理论
        7.4.3 物质环境论
        7.4.4 社会文化论
        7.4.5 适应性管理
第8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和制定方法
    8.1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8.2 问题界定与目标拟定——土地利用规划前期研究
        8.2.1 问题界定
        8.2.2 规划目标和指标的拟定
        8.2.3 问题界定与目标拟定中的技术方法
    8.3 备选方案、预测、择优和合法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8.3.1 规划备选方案
        8.3.2 土地利用预测
        8.3.3 方案比较与择优
        8.3.4 规划的合法化
第9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监测和评估方法
    9.1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测
        9.1.1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
        9.1.2 土地利用规划的监测
    9.2 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估与调整
        9.2.1 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估
        9.2.2 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
第10章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思路的构建
    10.1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
        10.1.1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土地供需的总体态势
        10.1.2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原则
        10.1.3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10.2 专题研究思路
        10.2.1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思路
        10.2.2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思路
        10.2.3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思路
        10.2.4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思路
        10.2.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思路
        10.2.6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
    10.3 规划修编难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协调问题
        10.3.1 两规协调研究现状
        10.3.2 两规协调宏观层面:健全空间规划体系
        10.3.3 两规协调微观层面: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0.4 规划体系建设
第11章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战略目标
    11.1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任务、内容与方法
        11.1.1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任务
        11.1.2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3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1.2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11.2.1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
        11.2.2 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格局
    11.3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11.3.1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总体思路
        11.3.2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目标与阶段
        11.3.3 土地利用战略选择与任务
第12章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用地预测
    12.1 未来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12.1.1 经济增长预测
        12.1.2 人口发展预测
    12.2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12.2.1 指标预测法
        12.2.2 回归预测法
    12.3 耕地需求量预测
        12.3.1 耕地需求量预测
        12.3.2 耕地保护指标空间分解
    12.4 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供需分析
        12.4.1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2.4.2 土地供求矛盾及其区域差异性
        12.4.3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供需平衡状况
        12.4.4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下建设用地供需平衡
        12.4.5 节约集约用地对土地供需平衡的调节
第13章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战略分区
    13.1 土地利用战略分区的内涵
    13.2 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3.2.1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3.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3.2.3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3.2.4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3.3 土地利用战略分区方案及其土地利用方向
        13.3.1 都市经济区
        13.3.2 人口-产业集聚区
        13.3.3 能源-资源重点开发区
        13.3.4 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
        13.3.5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
        13.3.6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
        13.3.7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
第14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4.1 研究结论
    1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学研究

(10)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以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主要观点
    1.3 理论框架
        1.3.1 公共产品的供给
        1.3.2 治理理论
        1.3.3 制度经济学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2.1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简介
    2.2 我国现行乡镇行政体制缺陷及其根源
        2.2.1 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凸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弱化
        2.2.2 事权财权不对称,凸显乡镇公共产品供给异化
        2.2.3 乡镇管理者迫切要求,凸显乡镇职能需加强
第三章 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3.1 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
    3.2 新农村建设要求
    3.3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3.4 撤并乡镇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加强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路与路径
    4.1 完善职能,加大公共产品下放
    4.2 加强财权,减少事权,增加乡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4.3 重组乡镇政府结构,在加强民主与法治基础上强化行政执行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供选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市弃管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研究[D]. 胡萌.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镇改街道”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双案例的比较分析[D]. 宁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3]地方政府“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研究[D]. 吕文博. 内蒙古大学, 2014(09)
  • [4]服务型政府目标下乡镇机构改革创新研究 ——以广西田阳县“一办三中心”改革为例[D]. 黎金兰. 广西师范学院, 2013(01)
  • [5]农村改革进程中的乡镇政府建设 ——基于陕南欠发达乡镇的调查[D]. 李振东.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6]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D]. 管义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7]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D]. 董礼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8]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研究[D]. 施月峰. 南昌大学, 2008(06)
  • [9]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 董祚继.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10]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以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乡镇为例[D]. 李爽.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备选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