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甘三角洲地区构造与金矿化

川陕甘三角洲地区构造与金矿化

一、川、陕、甘三角区构造与金矿成矿(论文文献综述)

于会冬[1](2021)在《云南者桑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及金矿成因、构造背景》文中认为云南富宁者桑金矿床是一个处于滇黔桂“金三角”构造地带中的卡林型金矿床。黄铁矿和毒砂为矿床的最佳标型矿物和重要载体矿物,不同类型黄铁矿的含金性与其化学成分等标型特征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可以将本区矿石分为辉绿岩型、泥质板岩或粉砂岩型、泥灰岩型。三种矿石中黄铁矿晶形主要有五角十二面体和立方体,含金性由优到差依次为细粒破碎黄铁矿、细粒自形黄铁矿、粗粒破碎黄铁矿、粗粒自形黄铁矿和胶状黄铁矿。而毒砂的形态主要有针柱状、柱状、菱形,细粒毒砂的含金性优于粗粒毒砂。黄铁矿的元素特征表现为亏Fe亏S,毒砂则表现为亏As富S。另外黄铁矿的w(Co)/w(Ni)介于1.731~3.215之间,平均2.646(热液成因w(Co)/w(Ni)介于1~5之间),黄铁矿和毒砂晶形及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者桑金矿床中-低温热液成因。通过收集前人关于三大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区含砷黄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As、Au数据可知,Au主要以固溶体(Au+)赋存于黄铁矿结构中,仅有少量Au以纳米级颗粒金(Au0)参与黄铁矿结构,对本矿区不同矿石类型的砷黄铁矿和毒砂进行电子探针数据分析,As和Au的正相关关系及Au/As(mol%)比值低于Au在砷黄铁矿中的溶解度极限,根据前人研究表明该金很可能以Au+的形式存在于Au的络合物中。在热液成矿期,流体中富As,As进入黄铁矿和毒砂中,这便导致了As对S不均衡的置换,使黄铁矿及毒砂表面产生额外空穴和/或缺陷,砷黄铁矿和毒砂通过表面空穴和/或缺陷及As的活性在相对于Au0的不饱和成矿热液中浓缩Au,形成者桑卡林型金矿床。在矿床成因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地质资料,了解滇黔桂地区乃至华南克拉通多金属多期矿化历史,得出成矿域卡林型金矿成矿的主体年代为印支期成矿(230-200 Ma)。燕山期(180-150 Ma和130 Ma)可能存在矿化,但其成矿作用相对较轻,主要是对印支晚期成矿的提取和改造叠加。此外,根据华南克拉通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建立成矿区成矿模型,得出者桑卡林型金矿床是在华南克拉通和印支地块俯冲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

王东,罗先熔,韦彦婷,刘攀峰,欧阳菲,张小明,游军,邱伟[2](2020)在《陕南何家垭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文中提出陕南何家垭地区(研究区)地处勉略宁三角区,是铜、镍、铁、金、猛、锌等多金属矿重要的富集区,具备良好的成矿潜力。为明确研究区找矿方向,缩小找矿靶区,在区内对Ti、V、Mn、Zn、Cu、Pb、Ni、Au、As 9种元素开展了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针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元素含量,进行了相关参数(平均值、变异系数、富集系数)统计并结合单元素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i、V、Mn、Cu、Ni、Au、As、Zn成矿潜力较大,Pb成矿潜力较小。根据元素组合衬度异常分布特征、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在区内共圈定2处找矿靶区,A靶区一处与B靶区一处。A靶区中Cu、Ni、Au、As、Mn、Zn异常强度分别为137.1×10-6、91.7×10-6、2.45×10-9、39.8×10-6、1 512×10-6、128×10-6;B靶区中Ti、V异常强度分别为9 810×10-6、259×10-6。综合单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元素组合衬度异常分布特征、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与物探信息对找矿靶区进行了成矿潜力分析,认为A靶区具有寻找岩浆熔离型铜镍等多金属硫化物矿的潜力,B靶区具有寻找热液蚀变型钛磁铁矿的潜力。

常晋阳[3](2020)在《滇东南者桑类卡林型金矿床方解石与成矿作用过程关系及找矿意义》文中指出滇黔桂“金三角”分布有大量类卡林型金矿床,滇东南者桑金矿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该矿床的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但关于成矿流体来源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对该矿床的深入研究。方解石是者桑金矿区最常见的热液脉石矿物之一。因此本文选取者桑金矿床热液脉石矿物方解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方解石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Nd、C、O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手段,对者桑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方解石的形成与金沉淀的关系、利用方解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找矿勘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矿区已发现的方解石主要为成矿期和成矿期后两种类型。成矿期方解石的中稀土元素(MREE)较轻稀土元素(LREE)和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MREE/LREE=1.11–1.61,MREE/HREE=6.12–8.22)。成矿期后方解石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LREE/HREE=4.39–14.93,MREE/LREE=0.35–0.71)的特征。成矿期方解石的Fe元素含量(4690–6300μg/g)明显高于成矿期后方解石的Fe元素含量(2030–2730μg/g)。成矿期方解石δ18OV-SMOW值(11.03–12.49‰)显着低于成矿期后方解石(16.48–17.14‰)。两期方解石Sr/Ba比值大于1。成矿期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185.7–234.1°C;11.7–22.0%)高于成矿期后方解石(141.2–189.5°C;4.3–9.4%)。成矿期(0.90–1.05 g/cm3)与成矿期后(0.90–1.00 g/cm3)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密度相差不大。(2)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一种中低温,中等盐度,低密度的流体,而成矿期后流体为一种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Nd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低Sm/Nd的陆壳。C-O同位素研究表明两期流体的C、O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海相碳酸盐岩的相互作用,而成矿期流体可能含有少量基性岩浆流体。REE元素研究表明两期方解石都是由热液流体形成,但两者热液流体来源不同,成矿流体的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围岩,部分稀土元素可能来源于基性岩浆流体,而成矿期后流体的稀土元素来源于围岩。其他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贫Mo、Sn、Ni、Cu等高温成矿元素,富Pb、Sb等低温成矿元素的流体,且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火山岩和海相沉积物。通过上述研究认为者桑金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淋虑围岩形成,并含少量基性岩浆流体,其具有中低温,中等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成矿期后的流体来源于大气降水对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其具有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者桑金矿床成矿流体与矿区出露辉绿岩的侵入有关,印支期的基性岩浆活动也为金的成矿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和热。(3)方解石是者桑金矿床的重要脉石矿物,其在金矿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围岩的去碳酸盐化作用以及基性岩浆作用为方解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提供了金沉淀过程中硫化作用所需要的铁,方解石与金矿化同时形成,两者共同消耗流体中的Fe元素,分别形成赋Fe的方解石与载金硫化物。方解石的形成可能改变了成矿流体的酸碱度,可能促进了金的沉淀。(4)当者桑金矿床方解石MREE/LREE比值大于0.92,MREE/HREE比值大于5.69,Fe元素含量大于3827μg/g和δ18OV-SMOW值小于14.40‰,Sr元素含量小于704μg/g、Ba小于3.7μg/g、包裹体盐度大于10.6%、以及均一温度大于193.6°C被视为成矿期方解石,可作为者桑金矿床的重要找矿线索。方解石是滇黔桂地区类卡林型金矿床的重要脉石矿物。方解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包括稀土、铁元元素含量和δ18OV-SMOW值)可以为滇黔桂地区类卡林型金矿床找矿提供重要依据。

李聪[4](2020)在《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锡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也是我国关键新兴战略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多年的开采和利用,使得我国的锡矿资源面临危机,从锡矿主要出口国变成依赖进口的国家。因此加大找矿力度,寻找新的锡矿资源,保持我国锡矿资源量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对于锡矿床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资料,但资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搜集了各类文献中有关我国重要锡矿床的分析资料,建立了我国锡矿矿产地数据库、成矿年代数据库、锡矿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锡矿床研究程度的提高、进一步锡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主要取得的以下进展:(1)厘定出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22个,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有44个,重要矿集区15个。(2)重要锡矿成矿时代数据成果的总结显示,中国锡矿的成矿时代有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以燕山期的160~130Ma和100~80Ma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喜山期;不同成矿时代的锡矿床的具有集中分布特征,其中前寒武纪锡矿主要分布在川西及桂北矿集区;加里东期锡矿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矿集区;海西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准与星星峡矿集区;燕山期锡矿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桂北、滇东南、湘南、林西-锡林浩特等矿集区;喜山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三江矿集区。在锡矿时空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锡矿成矿谱系。(3)以重要矿集区为单元,全面搜集了我国典型锡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包括硫、铅、氢氧、碳氧、铷锶、钐钕、铪同位素),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锡矿的硫源主要有两种:(1)岩浆来源;(2)岩浆为主,有地层的混合;氢氧同位素表明锡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来自于岩浆水以及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的混合;铅同位素显示不同锡矿床铅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为上地壳铅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总体上,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以及地壳为主、少量幔源混合。(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燕山早期—晚期、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关锡矿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齐鹏斌[5](2020)在《黔西南丫他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贵州省册亨县丫他镇管辖,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南台陷—望谟北西向构造变型区西南部,是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自1978年发现板其金矿以来,之后区内又陆续探明了丫他金矿、板万金矿、纳板金矿、大沟金矿等一系列金矿床。尽管区内金矿产勘查及研究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分布并不平衡,研究内容也各有侧重。综合来看,在成矿流体来源方面,部分学者已经通过对S、C、O、Pb等同位素研究认为该区金矿床成矿流体幔源与壳源结合的特点,但缺乏有力的证据;在金矿成矿规律的总结与成矿预测方面,前人已经对构造与成矿之间的联系做了大量论述,但缺乏详细的地物化遥综合研究,尚未建立有效的找矿预测模型。本文选取区内丫他金矿和板其金矿为典型矿床,通过大比例尺剖面测制、地质路线调查及地面工程等野外工作,深入了解了区内典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结合关键剖面位置上的物化遥勘探成果,认为本区主要存在两种矿床成矿模式,分别是丫他式“断控型”金矿与板其式“界面型”金矿。本次通过对丫他地区遥感地质解译,以及1:5万区域重力测量和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推测纳板穹窿深部可能存在一个隐伏酸性岩体,该岩体为本区金矿提供了成矿物质。而在控矿因素方面,本认为主要是构造与地层:区域性的平塘-开远隐伏断层沿者告-巧马-丫他-者骂一线穿过本区,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存在为深部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空间;断裂构造和层状构造形成了本区金矿床的成矿结构面;有利的岩性组合,特别是渗透性好的茅口组灰岩与屏蔽性好的细碎屑岩组成的硅钙界面,起到了地球化学障的作用,进一步促成了本区金矿床的形成。本文在分析区内综合异常特征时,以重力异常中的重力梯级带来推测断层,以电阻率异常梯度带的起伏变化来推断P/T不整合界面的起伏情况,以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为基础圈出7个综合异常,而遥感异常分析主要以羟基异常和铁染异常为主。本文在总结丫他地区金矿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再综合分析各类异常以提炼和总结预测要素,构建出丫他地区金矿床预测模型。最后利用MRAS2.0软件进行成矿远景区划分,圈出3个找矿靶区,并分别作以介绍。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6](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郭褀[7](2019)在《辽宁五龙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龙金矿位于辽宁省东部的五龙金矿集区内,是典型的热液石英脉型金矿。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矿田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矿区生产资料,针对五龙金矿床中NNE向80号矿脉、NW向163号矿脉的构造特征展开研究,归纳了矿区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史,总结成矿规律,为下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矿区内含矿构造多为NW向、NNE东向,NW向控矿构造早期为张性断裂,成矿期为压剪性断裂。NW向矿体平面上单体短小,成组成带出现,分布较乱,形态不规则,呈树枝状,透镜状断续分布,剖面上呈现缓窄陡宽的形态。NNE向控矿构造为压剪性断裂,延伸较NW向断裂稳定,矿体延续性较好,在平面上矿脉呈涨缩相间的形态,呈尖灭再现的透镜体串珠状延伸,剖面上呈陡窄缓宽的形态。在平面上两组断裂呈共轭的形态,NW向矿体比NNE向矿体规模大。通过对矿体形态及品位分布的分析,向两组控矿构造交汇部位矿体有富集的趋势。在剖面上NW向与NNE向断裂都呈舒缓波状形态,但NW向断裂弧形波长较NNE向断裂小。两个方向的矿体在剖面上随深度的增加,都发生矿脉反倾的现象以及产状的变化。根据对矿区地表和井下多个位置金矿主矿体、次级黄铁矿细脉、矿化蚀变带进行产状测量与统计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将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归纳为:成矿前第一期的SN向,第二期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成矿期第一期的NNWSSE向挤压、第二期的NWW-SEE向伸展的构造应力场。成矿后第一期的SN向挤压,第二期的E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根据矿田构造解析、构造控矿规律的总结,并结合矿区资料,矿区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根据金品位分布规律,80号矿体在-800m中段向深部延伸时在751勘探线北侧至701勘探线之间具有找到富矿体的前景,并且矿体可能在-850m中段向290°方向发生反倾。163号矿体向深部延伸稳定,在439A勘探线ES部以及-796m中段之下向320°方向穿越鸡心沟断裂,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李睿堃[8](2019)在《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描述样品的矿化程度并区分矿化与背景样品,本文参照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方法,选择5项热液成矿元素Au、Ag、Sb、Pb、Bi和6项风化过程中的不活动元素Ti、Zr、Th、Nb、La、Y共计11项指标来构建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在中国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土壤和水系沉积物5种类型样品的丰度值基础上提出构建金矿化基因的参考样品值,进而构建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其元素序列为Ti→Sb→Th→Bi→Nb→Au→Zr→Ag→La→Pb→Y。对于理想矿石样品(岩石、土壤或水系沉积物),其矿化基因为12020202020。本文选择豫西牛头沟、云南勐满等金矿区内外的11个风化剖面样品对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进行检验;选择胶东玲珑金矿区穿(矿)脉剖面样品(岩石)和山东玲珑、甘肃阳山等金矿附近的3个风化剖面样品(从岩石到土壤)以及槐树坪金矿区1:2万土壤样品,熊耳山金矿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分别对矿化基因进行了应用。豫西牛头沟等金矿内外的11个风化剖面检验了金地球化学矿化基因的遗传性、继承性、相似性与变异性,认为金矿化基因相似度40%可以作为区分矿化样品与背景样品的标准。胶东玲珑金矿区矿脉及近矿岩石样品的基因与理想矿化基因(即12020202020基因)的相似度较高,远离矿脉的岩石样品其相似度逐渐降低;山东玲珑、甘肃阳山等金矿附近的3个风化剖面视样品情况不同矿化程度不同,金矿化基因相似度符合样品的实际矿化程度且与剖面实际位于矿区附近的描述相符。1:2万土壤样品与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金矿化基因相似度在40%以上的区域与金矿化异常区域基本重合,客观的划分了样品的矿化程度,并且相似度高值区与各矿段的位置在空间上吻合。综上所述,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描述金的矿化程度,进而有效的区分矿化样品与背景样品。

刘艳鹏[9](2019)在《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泥堡金矿床是贵州省黔西南地区新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卡林型金矿床,同时也是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及研究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的地质背景,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不同类型黄铁矿的详细研究很少,在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方面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泥堡金矿床中不同类型黄铁矿的成分在金矿床和围岩中的分布模式及其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并初步讨论了泥堡卡林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泥堡矿床的金矿体主要受控并分布于区内断层及晚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褶皱+断层”的控矿构造组合使矿床同时发育有断控型和层控型矿体。Au主要赋存于矿石和围岩中的硫化物,其中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镜下矿相学研究工作,将泥堡金矿中的载金黄铁矿细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脉状黄铁矿和他形-他形集合体黄铁矿。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飞秒激光剥蚀(fsLA)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技术,分析了三种类型黄铁矿的元素组成和S同位素特征。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黄铁矿的含金性较好,Au平均含量为0.016wt%,除了含有Fe,S元素之外,还含有As,Au,Co,Cu,Sb等微量元素。S-As元素呈正相关性特征,显示了As可能通过置换S进入黄铁矿的晶格中。Au-As元素相关性表明Au主要以Au+的形式赋存于载金矿物中,其中他形-他形集合体黄铁矿的部分Au以纳米级颗粒天然Au(Au0)的形式于热液中析出。Fe-Au、S-Au则不具备明显的元素相关性。黄铁矿的Co/Ni比值显示其成因为与岩浆相关的热液成因。本次进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的黄铁矿样品大部分是经过电子探针测试验证其含金性较好的黄铁矿,其δ34S值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反映了硫来源从早期沉积来源变为后期岩浆来源。他形-他形集合体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阶段,地球化学特征为S,Fe,As,Co,和Ni的含量较高,δ34S值为0.0‰-7.5‰,其硫来源是在沉积和成岩作用期间细菌还原少量的海相硫酸盐产生的。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在矿石主阶段形成,含有较高的As和Au含量以及较低的S和Fe含量,并且其Co和Ni含量变化不大。其δ34S值为0.1‰4.6‰,为岩浆硫源混入了少量具有高δ34S值的海水硫酸盐。后期的矿石阶段形成脉状黄铁矿,其主要以脉状聚集体的形式镶嵌在寄主岩石缝隙中,它含有高浓度的As,Co和Ni以及低浓度的S和Fe。脉状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变化较小,从0.3‰到2.1‰,硫来源为岩浆源。结合近年来已有的深部岩浆重力和磁法异常探测及流体包裹体数据等,本文认为泥堡金矿床中成矿元素及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系统,其中地层可能提供部分成矿物质,矿床成因则为与岩浆关系密切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陈彦文[10](2019)在《甘肃碧口地区金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碧口地区地处摩天岭地块,是中国重要的金铜成矿远景区、矿集区。笔者以甘肃碧口地区金铜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为基础,结合典型矿床剖析,重点从矿床成因、矿床类型、矿床规模、赋矿层位、围岩性质和矿石特征等方面,总结了矿床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提出了同类矿床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潜力。

二、川、陕、甘三角区构造与金矿成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陕、甘三角区构造与金矿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者桑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及金矿成因、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卡林型金矿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卡林型金矿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现状
        1.2.2 卡林型金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格局
    2.2 区域地层
        2.2.1 寒武系
        2.2.2 奥陶系
        2.2.3 泥盆系
        2.2.4 石炭系
        2.2.5 二叠系
        2.2.6 三叠系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2.5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3.6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3.7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4章 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4.2 黄铁矿和毒砂形态标型
        4.2.1 三种矿石类型黄铁矿形态标型
        4.2.2 三种矿石类型毒砂形态标型
    4.3 黄铁矿和毒砂含金性标型
    4.4 黄铁矿和毒砂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4.5 金的赋存状态浅析
    4.6 金的富集机制
        4.6.1 脱碳作用与硫化作用
        4.6.2 成矿过程中Co、Ni、As元素的代入
        4.6.3 Au元素可能富集沉淀机制
第5章 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床多期矿化历史
    5.1 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的精确年代格架
    5.2 华南地区中生代多金属矿化
    5.3 华南成矿区的新地球动力学模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陕南何家垭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层特征
    1.2 区域构造特征
    1.3 区域矿产特征
    1.4 研究区地质特征
2 采样方法与元素分析
3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异常评价
    3.1 相关参数特征
    3.2 单元素异常特征
    3.3 元素组合划分
    3.4 组合异常划分及组合异常特征
4 找矿靶区预测及评价
5 成矿潜力分析
6 结论

(3)滇东南者桑类卡林型金矿床方解石与成矿作用过程关系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历史及现状
        1.1.1 卡林型金矿床国外研究现状
        1.1.2 类卡林型金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1.1.3 滇黔桂“金三角”与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对比
        1.1.4 者桑金矿区研究概况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次
    3.8 样品采集及微观形貌研究
第4章 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4.1 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研究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均一温度
        4.1.3 盐度、密度
    4.2 方解石Nd同位素研究
        4.2.1 Nd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4.2.2 Nd同位素特征
        4.2.3 Nd同位素的指示意义
    4.3 方解石C、O同位素研究
        4.3.1 C、O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4.3.2 C、O同位素特征
        4.3.3 C、O同位素的指示意义
    4.4 方解石微量及Fe、Mg、Mn元素研究
        4.4.1 方解石微量及Fe、Mg、Mn元素分析测试方法
        4.4.2 方解石REE元素特征
        4.4.3 方解石其他微量、Fe、Mn、Mg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4.4.4 方解石的成因
        4.4.5 REE元素的指示意义
第5章 方解石的形成与金沉淀过程的关系
    5.1 围岩去碳酸盐化过程
    5.2 方解石的形成过程
    5.3 金矿化过程
第6章 方解石地球化学参数对找矿的指示
    6.1 稀土元素组成参数与Fe元素的找矿指示研究
    6.2 Fe元素与O同位素的找矿指示研究
    6.3 稀土元素组成参数与O同位素的找矿指示研究
    6.4 Sr、Ba元素找矿指示研究
    6.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找矿指示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区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锡矿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锡矿的矿床类型划分
        1.2.2 在锡矿物学上研究的进展
        1.2.3 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现状
        1.2.4 锡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现状
        1.2.5 锡石测年的研究现状
        1.2.6 我国锡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任务
        1.3.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锡的地球化学性质和锡资源概况
    2.1 锡的地球化学特征
    2.2 锡资源概况
        2.2.1 世界锡资源分布
        2.2.2 中国锡资源概况
第三章 我国锡矿床成矿系列厘定和成矿区带划分
    3.1 成矿系列的概念
    3.2 有关锡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3.2.1 以往划分方案
        3.2.2 成矿系列的厘定
    3.3 论文采用划分方案
        3.3.1 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3.3.2 锡矿矿集区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1 中国锡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前寒武纪锡矿
        4.1.2 加里东期锡矿
        4.1.3 海西期锡矿
        4.1.4 印支期锡矿
        4.1.5 燕山期锡矿
        4.1.6 喜山期锡矿
    4.2 中国锡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中国锡矿的成矿谱系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锡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硫同位素
    5.2 铅同位素
        5.2.1 林西-锡林浩特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2 三江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3 湘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4 滇东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5 桂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6 粤东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7 我国锡矿主要成矿时代铅同位素特征
    5.3 碳氧同位素
    5.4 氢氧同位素
    5.5 钐钕同位素
    5.6 铷锶同位素
    5.7 铪同位素
    5.8 小结
第六章 有关锡矿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黔西南丫他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变形区划分及特征
        2.3.2 构造形迹的生成顺序
        2.3.3 区域应力场分析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
    2.6 区域地球化学
    2.7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丫他金矿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矿体及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2 板其金矿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矿体特征
        3.2.4 围岩蚀变
第4章 成矿规律研究
    4.1 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
    4.2 矿床(体)时空分布特征
    4.3 控矿因素
        4.3.1 构造及其控制作用
        4.3.2 地层及有利岩性组合
    4.4 找矿标志
第5章 成矿预测
    5.1 研究区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5.1.1 重力异常
        5.1.2 电阻率异常
    5.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2.1 元素组合特征
        5.2.2 综合异常特征
    5.3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
        5.3.1 遥感解译
        5.3.2 遥感异常
    5.4 研究区卡林型金矿床预测模型
    5.5 成矿远景区划分
    5.6 找矿靶区圈定
        5.6.1 找矿靶区的划分原则
        5.6.2 找矿靶区的划分级别
        5.6.3 重点靶区简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7)辽宁五龙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NE-NNE向断裂构造
        2.3.2 NW向断裂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脉岩特征
    3.4 矿区构造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7 围岩蚀变
第四章 矿田构造解析
    4.1 构造变形特征
    4.2 构造控岩特征
    4.3 矿体分布与形态特征
    4.4 构造期次及其特征
        4.4.1 成矿期构造变形特征
        4.4.2 成矿后构造变形特征
    4.5 NNE向与NW向控矿构造的关系
    4.6 构造应力场分析
        4.6.1 构造应力场方向
        4.6.2 构造发展史
第五章 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5.1 构造对矿体形态的控制
    5.2 构造控矿规律
    5.3 找矿预测
        5.3.1 NNE向矿脉深部找矿
        5.3.2 NW向矿脉深部找矿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示踪方法
        1.2.2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方法
        1.2.3 地球化学基因的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已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样品与方法
    2.1 全国五类地质样品元素丰度数据
    2.2 风化壳数据
        2.2.1 胶东地区风化剖面
        2.2.2 豫西地区风化壳
        2.2.3 云南地区风化剖面
        2.2.4 北京地区风化剖面
        2.2.5 广西地区风化剖面
        2.2.6 甘肃地区风化剖面
        2.2.7 样品的分析测试
    2.3 胶东玲珑金矿区穿矿剖面
    2.4 豫西槐树坪1:2 万土壤数据
    2.5 豫西熊耳山1:20 万区域化探数据
第3章 金矿化基因的构建方法
    3.1 指标的选取
    3.2 参考样品
        3.2.1 不活动元素
        3.2.2 成矿指示元素
    3.3 元素的排序
    3.4 基因构建与相似度计算
    3.5 小结
第4章 金矿化基因的检验
    4.1 矿区外风化壳
        4.1.1 花岗岩型风化壳
        4.1.2 花岗闪长岩型风化剖面
        4.1.3 玄武岩、安山岩及片岩型风化壳
    4.2 矿区内风化壳
        4.2.1 云南上芒岗矿区风化壳
        4.2.2 云南勐满矿区风化壳
        4.2.3 河南牛头沟矿区风化壳
    4.3 小结
第5章 金矿化基因在岩石和风化剖面中的应用
    5.1 胶东玲珑金矿区花岗岩岩石样品
    5.2 胶东玲珑金矿区花岗岩风化剖面
    5.3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区千枚岩风化剖面
    5.4 河南嵩县安山岩风化剖面
    5.5 讨论
第六章 金矿化基因在熊耳山地区的应用
    6.1 区域地质概况
        6.1.1 地层
        6.1.2 岩浆岩
        6.1.3 构造
    6.2 矿床地质特征
    6.3 槐树坪地区1:2 万土壤样品应用
        6.3.1 参数统计
        6.3.2 地球化学异常
    6.4 熊耳山地区1:20 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应用
        6.4.1 参数统计
        6.4.2 地球化学异常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科研项目
    3 发表论文

(9)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泥堡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基底结构
        2.3.2 盖层断裂-褶皱(穹窿)体系
    2.4 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构造
        3.3.3 矿石结构
    3.4 围岩蚀变
第4章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4.2 黄铁矿形貌特征
    4.3 黄铁矿元素变化特征
    4.4 讨论
第5章 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
    5.1 分析样品及方法
    5.2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5.3 讨论
第6章 矿床成因
    6.1 矿床控矿因素
        6.1.1 地层
        6.1.2 构造
    6.2 成矿流体特征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甘肃碧口地区金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1.2 岩浆岩
        1.2.1 火山岩
        1.2.2 侵入岩
    1.3 构造
        1.3.1 褶皱
        1.3.2 断裂
    1.4 地球物理特征
    1.5 地球化学特征
2 主要矿化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2.1 金矿化特征
    2.2 铜矿化特征
3 代表性矿床地质特征
    3.1 筏子坝铜矿
    3.2 才马地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矿
4 找矿潜力分析
    4.1 地层条件
    4.2 岩浆岩条件
    4.3 构造条件
5 结论

四、川、陕、甘三角区构造与金矿成矿(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者桑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及金矿成因、构造背景[D]. 于会冬.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陕南何家垭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J]. 王东,罗先熔,韦彦婷,刘攀峰,欧阳菲,张小明,游军,邱伟. 金属矿山, 2020(11)
  • [3]滇东南者桑类卡林型金矿床方解石与成矿作用过程关系及找矿意义[D]. 常晋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聪. 长安大学, 2020(06)
  • [5]黔西南丫他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 齐鹏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7]辽宁五龙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D]. 郭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D]. 李睿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床成因研究[D]. 刘艳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甘肃碧口地区金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浅析[J]. 陈彦文. 西北地质, 2019(01)

标签:;  ;  ;  ;  ;  

川陕甘三角洲地区构造与金矿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